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复习要点-打印

财政学复习要点-打印

财政学复习要点-打印
财政学复习要点-打印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述

1. 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以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2如何理解财政这一概念?(四个特征)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 财政产生条件

一、可能性(经济条件):大量的剩余产品出现

二、必要性(政治条件):国家产生

4 财政学学说

(1)亚当斯密:主张财政支出应尽量节省,以建立“廉价政府”;他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把政府职能缩小,财政支出为国防、司法、建设三项;提出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实、便利、经济”。

(2)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只要政府通过租税、公债、利息等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手段来调节消费倾向、用通货膨胀、增加工资、扩大预算赤字等来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消费。

(3)我国古代财政思想:藏富于民,培养财源,发展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

管仲(春秋齐国):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王安石(北宋):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丘俊(明):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

财政收支原则: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

周公(西周)建立税制时就提出和实施量入为出的原则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

使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

桑弘羊(西汉)制定的“均输”“平准”两个官方机构

★市场、政府、财政

1 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一)相同: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二)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

政府:政府财政活动

满足社会的需要不同:市场:私人需要

政府:公共需要

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基础性作用

政府:补充作用

2 市场失效: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

原因:1、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

2、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仍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

表现:(1)第一类:竞争失效、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竞争失效的原因:垄断、不完全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垄断原因:政府政策、自然条件、自然垄断:规模化—规模效应—行业竞争;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第二类: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3 政府失效: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政府失效的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

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3.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政府失效的原因

1.代表性的局限性

2.信息的有限性

3.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

4.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

5.决策程序的有限性

6 政府干预的失控性

4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

(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

减少垄断、增加信息、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

(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

调节收入分配(税率、遗产税)、调控宏观经济(失业救济金、累进税制)

二、减少政府失效需要财政

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

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

5我国的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

(1)政府预算——主导环节

(2)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

(3)国家信用——辅助环节

(4)国有企业财务——基础

6 财政分配“七大扣除理论”

维持社会生产:维持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追加、后备基金,保险基金

维持社会公共消费:行政管理费、文教卫生事业、国防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7财政事项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a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b 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实践性的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

c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转换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的完美结合

d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求

★财政分配

1财政支出的原则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厉行节约,讲究效益——效率原则

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宏观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一、经济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体制的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

c中长期发展战略

d当前经济政策

政治因素:政府的稳定性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

政府的干预政策

社会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

3 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4财政支出的效益管理: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A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

B最低费用选择法:教育、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

C公共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公共服务收费

5 政府对三农的投入

主要领域: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

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政策性补贴、基础教育、农村卫生医疗

投入措施:

A 全面取消农业税

B 财政补贴

C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D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6 社会保障

A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

B社会保障的功能

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

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

7 税式支出: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发生了间接性的税收支出

分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

一.税基式

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定额扣除;比例扣除)、税收庇护:企业为逃避交纳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二.税率式:优惠式

三.税额式:直接扣减税额

a)减免税:地区性减免税,行业性减免税,新办企业

b)税收抵免:投资抵免,国外税收抵免

c)优惠抵免: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鼓励外商对利润进再投资而不流向国外四.递延式:允许纳税人推迟缴纳税款

税款递延:延期纳税,分期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财政收入

一.组织财政收入三大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即要做到合理负担,取之有效

3.公平负担

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其他收入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的制约因素生产技术水平

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

价格因素其他因素:直接性因素——体制因素,财政政策因素,间接性因素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类

(1)按所有制: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外企合资

(2)按结构:一、二、三产业

四、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1.绝对量:eg: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为6242亿元。

2.相对量:财政收入/GNP或财政收入/GDP(有可能小计算)

3.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

发达国家:绝对量,相对量上升

发展中国家:绝对量上升,相对量下降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弹性系数

时序回归模型:

★国有资产

一、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国有资产受益三者关系

国有资产收入: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性受益: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得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已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分配给国家这个资产所有者的收益

三者关系: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归国家这一资产所有者的受益

国有资产经营受益并不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只有其中一部分形成国有资产收入

二、国有资产收入形式

1 属于经营性收入:利润、租金、股利、资产占用费

2 属于国有资产转让收入的形式:产权转让、出售、拍卖、兼并取得的收入

使用权转让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缴收入、其他形式

@ 国有资产的管理(p218-219)特别收益金(p227)

★公债

1特点:最长不超过一年;面额多样化,可大可小;一般不记名,不按期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不载明利率

2.国库券的地位(重要性)——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属政府债券,风险很低,所以只要不发生特大意外事故,到期可还本

2)具有高度流动性,有“仅次于现金凭证”之称

3)具有可观的收益,投资收益=票面金额-发行价格

4)面额多样,可大可小,适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国库券的承购者与发行方式

承购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

发行方式: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

国库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a)发行国库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发货币

b)大量发行国库券会使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从而使消费与投资的增加

c)发行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

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

1)安全可靠:因为也属于政府债券,风险较低

2)收益比国库券更可观:利率大于国库券的折扣率,所以对那些手上有定期资金,主要目

标是赚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很受欢迎

1中长期债券的发行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2.认购人与发行方式

认购人: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专门经办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

2)保险公司

3)一些养老基金

4)靠年金生活的人

5)拥有较多收入并未雨绸缪为将来而进行长期储蓄的单位或个人

发行方式: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

3.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至少非扩张性的。

1)由于中长期债券流动性转低,发行中长期债券一定程度上等于减少货币供应量

2)大量发行长期债券——长期资金利率上升——投资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3)中长期债券的主要认购者是非银行机构,其发行一般不致引起银行信用扩大

预付税款券:临时性的短期公债

1 发行目的:吸纳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2 对经济的影响:扩张性影响小于国库券期限短,流动性高

认购对象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银行信用无直接影响,一般不会引起银行信用扩张

3对比预付税款券与国库券

相同:

1) 均属短期公债;

2) 均折价发行,到期按面额还本;

3) 对经济均的扩张性影响

不同:

1) 认购者不同 国库券:商业银行,央行 预付税款券:工商企业

2) 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不同

4 公债的发行

(一)公债的发行条件:发行额度,面值,发行价格,期限,利率

(1)发行额度: 确定发行额度主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发行者所需资金的数量

市场的承受能力(市场资金的松紧)

发行者的信誉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各部门发行)

债券的种类(专用债券,储蓄债券)

(2)面值

公债面值的确定因素

a) 公债的发行对象(居民个人,特定金融机构)

b)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

c) 日常交易习惯

d) 公债的发行数额

日前的趋势:倾向于多样化

(3)发行价格:平价发行 折价发行 溢价发行

公债发行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

票面利率水平

期限长短:期限越长,价格越低

政府债信: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发行价格越高

发行价格的调整(计算)

支付期数

市场利率支付期数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发行价格?+?+?=11 例 政府发行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公债,票面利率12%,当发行时实际市场利率已升至15%,求出公债的发行价格。

因为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所以折价发行,

发行价=100+(100*12%*5)/(1+15%*5)=91.43元

(二)决定公债期限长短的因素

1) 公债收入的使用方向及使用周转期

2) 社会闲置资金的结构

3) 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 政府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发行期限会变长,预期市场下降,发行

期限会缩短

4) 流通市场的发达程度

5) 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心理状态及市场上其债券的期限结构

6) 货币政策的需求 紧缩:中长期债券 扩张性:短期公债

5.公债利率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利率水平

(二)政府债信

(三)社会资金供应量

(四)期限

(五)付息方式

(六)偿还方式

6公债的发行方式

a)强制反派方式

b)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确定的发行条件摊销公债

c)公债拍卖(公开招标)

d)连续经销

e)直接谈判:专用债券

7公债的流通方式

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回购协议交易

8公债的流通市场

一.交易所交易

二.柜台市场

三.第三市场

四.第四市场:直接谈判交易

9公债的偿还方式

一次偿还法——传统偿还方法

市场购销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分次偿还法:抽签偿还法;号码顺序偿还法

提前偿还法:到期前偿还本金(财政部购买)

10公债的偿还的资金来源

1.经常性的预算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入(可能导致政府职能受到干扰)

2.预算盈余(不确定性)

2.举借新债

4.建立偿债基金——减债基金目的:减轻政府债务

11公债的管理

目标:1.降低政府举债成本;2.维护市场稳定;3.保证公债偿还;4.迎合不同投资者需求手段:

1)经济手段(利用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管理)

2)法律手段:通过立法程序来规范公债活动

3)行政手段:直接颁布和下达命令,指标制约规范公债的借,用,还

4)技术手段:在公债市场上建立一套发达的记账,结算,交易和托管手段,促进公债的发

行,流通市场的高效运行

12公债的发行管理

1.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

a,国债偿债率=当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额。反映中央财政的债务清偿能力,国际警戒线10%

b,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政府财政支持额。反映一国的中央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目前公认警戒线25%-35%左右。若依存度高表明中央财政指出过

度依赖国债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并对其未来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2.发行对象的应债能力:

a,国债负担率=发达国家的国债积累额/当年GDP<=45%,因为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壁比值较高

b,居民应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衡量居民债务资金供给情况,<=100%即可

★税收收入

1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三性关系: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证,固定性是基础,是无偿性与强制性的必然要求2税收的分类:

(一)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二)按课税对税对象不同分类:对商品与劳务的流转征税,对所得或利润征税,对财产征税,对行为征税,对资源征税

3税收的原则:

(一)财政原则

(二)公平原则:普遍征税,平等征税

(三)效率原则:行政效率——征税成本和交税成本要低

经济效率——寓禁于征

4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一)税收负担

.衡量税负的指标

影响税负高低的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

税收制度因素:税率(深度),税目(广度)

非正常因素

5.反映税负的指标

(二)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

动机相同:减轻税收负担

1)税负转嫁是经济现象,逃税是社会政治现象

2)税负转嫁的结果只是税负结构与税负归宿不同,政府税收并未减少或损失;逃税的结果

是无人承担纳税义务,政府税收总量减少或流失

.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顺转):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提高商品价格

2)后转(逆转):压低原料购进价格

3)混转=前转+后转

4)旁转压低运输,包装成本

5)消转(转化,扩散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负转嫁)

6)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

6.税负转嫁的条件

1)最基本的条件:商品或要素价格能否自由变动

2)其他因素

A. 税种: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

B. 商品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易转嫁

C. 征税范围的宽窄:宽:不易转嫁

D. 商品的竞争程度:垄断性产品,容易转嫁

税制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减免;违章处理

税率的划分——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7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联系:两者即同时是经济范畴与历史范畴,都与国家、政府权力、纳税人有关特殊分配关系,其中,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与前提,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的延伸发展和特殊构成,它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存在

区别:

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涉及的征税权力不同

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主要课税对象不同

8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低税法、扣除法、免税法(豁免法)、抵免法(直接抵免,间接抵免)、!税收饶让

★ 财政管理(这些不是老张婆自己出的,看她样子好像爱理不理,目测分数不多) 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硬赤字(“小口径”赤字):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软赤字(“大口径”赤字):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赤字、略有盈余、收支相等

预算类型、政府决算(p304-305)

财政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财政政策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4、收入的合理分配

5、社会生活质量的合理提高

税基

财政政策的类型: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p405)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等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

上届参考资料:

一、选择、填空

1、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0和1之间的任何值,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2、<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5相对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0.6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4、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5、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6、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政治、经济、社会职能)

7、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8、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9、效率原则:厉行节约,讲究效益

10、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政府职能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二)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发达国家)

(三)

11、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经常项目

最低费用选择法(教育、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公共定价法(公共服务收费)

12、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13、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14、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

15、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社会保险(最核心部分);社会救济(最后一道保障线)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16、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筹集方式:现收现付式(后代养老) 、完全基金式(自我养老)、部分基金式(自我养老与后代养老相结合)

17、税式支出分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

19、组织财政收入三大原则: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即要做到合理负担,取之有效

3、公平负担

20、财政收入的分类:按收入形式分: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其他收入

21、公债的偿还方式: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法;分次偿还法;提前偿还法

2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性关系: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证,固定性是基础,是无偿性与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23、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国债

24、国库券的承购者与发行方式

承购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

发行方式: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

25、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赤字、略有盈余、收支相等

26、政府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27、预算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28、地方政府预算改革:安徽、河南、湖北、云南、深圳五个地方使用零基预算

29、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

30、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特征:非他性,竞争性

31、黄宗羲定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税费反而会上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改革的反面

32、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其他税类配合发挥作用于的复合税制体系。

33、我国主要财政收入(四个):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

我国主要财政支出(四个):

34、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相结合

35、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持规模的约束条件

36、效率的衡量: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

37.社会保险(核心内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资金来源不同商:只来源于投保人(单方筹集)

社: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集

保险的手段不同商:自愿参加

社:强制参加,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保险的提供者,目的不同商: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以盈利为目的

社:由国家牵头,不以盈利为目的

38、财政的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3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三)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及“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二、简答题(6*5,考试是9选6)(1.2.3三章考的多)

1、如何理解财政这一概念?(四个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税收收入和税率的关系:拉弗曲线)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政治、经济、社会职能)

2、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

(三)相同: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四)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

政府:政府财政活动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市场:私人需要

政府:公共需要

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基础性作用

政府:补充作用

3、什么是市场失效?市场失效的原因及其表现

(1)市场失效的含义: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

(2)市场失效的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

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仍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

2.表现:(1)第一类:竞争失效、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竞争失效的原因:垄断、不完全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垄断原因:政府政策、自然条件、自然垄断:规模化—规模效应—行业竞争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第二类: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4、什么是政府失效?它的表现,原因?

(1)政府失效: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即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2)政府失效的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

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3.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

(4)政府失效的原因

1.代表性的局限性

2.信息的有限性

3.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

4.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

5.决策程序的有限性

6.政府干预的失控性(干预成本不可预见,干预效果难以做出准确描述)

5、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

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

(1)减少垄断

(2)增加信息

(3)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

(4)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

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的波动与失衡)

(1)调节收入分配(税率、遗产税)

(2)调控宏观经济(失业救济金、累进税制)

(2)减少政府失效需要财政

1、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

2、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

6、社会保险(核心内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资金来源不同商:只来源于投保人(单方筹集)

社: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集

2)保险的手段不同商:自愿参加

社:强制参加,无论被保险人是否愿意,都必须参加

3)保险的提供者,目的不同商: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以盈利为目的

社:由国家牵头,不以盈利为目的

7、对比预付税款券与国库券

相同:

1)均属短期公债;

2)均折价发行,到期按面额还本;

3)对经济均的扩张性影响

不同:

1)认购者不同国库券:商业银行,央行预付税款券:工商企业

2)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不同

8、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际税收:两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共同征税时所开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联系:两者即同时是经济范畴与历史范畴,都与国家、政府权力、纳税人有关特殊分配关系,其中,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与前提,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的延伸发展和特殊构成,它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存在

2.区别:(要稍加分析,会考)

1)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

2)涉及的征税权力不同

3)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4)主要课税对象不同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要点出来,理解)

(四)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五)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

的影响,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六) 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及“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10、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宏观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a) 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体制的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

(3)中长期发展战略

(4)当前经济政策

b) 政治因素:

i. 政府的稳定性

ii.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

iii. 政府的干预政策

c) 社会因素:例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等

2、微观因素

3、政治决策

11、.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 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的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上升 社会产品丰富 经济效益增加 GNP 上升财政收入增加

国际横向比较,历史纵向比较

时序回归模型:mt G a bGDP =+

2. 生产技术水平

3. 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

4. 价格

其他因素:直接性因素

12.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

动机相同:减轻税收负担,一个是合法避税,一个是非法逃税

(1)性质:税负转嫁是经济现象,逃税是社会政治现象

(2)结果:税负转嫁的结果只是税负结构与税负归宿不同,政府税收并未减少或损失;逃税的结果是无人承担纳税义务,政府税收总量减少或流失

13、我国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

1. 政府预算——主导环节

2. 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

3. 国家信用——辅助环节

4. 国有企业财务——基础

三、▲计算题

1、财政支出规模计算

相对指标:a.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加额/上年的财政支出额

b..财政支出对GDP的弹性

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C.财政支出对GDP的边际支出倾向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GDP的增长额)X100%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例. 2011 2010

财政支出 89575 75874

GDP 397983 340507

求2011年的财政支出增长率,2011年的财政支出弹性,2011的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并判断2010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会不会等于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解:(严格按步骤得分)1、2010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2、2011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3、2011财政支出对GDP的弹性=

4、2011财政支出对GDP的边际支出倾向=

5、2010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2011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201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推出2010的财政支出占GDP=2011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201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2、个人所得税(分项计算)

劳务报酬:小于等于4000元,允许扣除800元

大于4000元,允许扣除20%

20000以下税率 20%

20000—50000 税率 30%

50000以上税率 40%

例:某教授11月份取得下列收入:工薪所得6000元,到闽江大学开讲座取得3000元,发表论文集取得稿酬20000元,存款利息收入1000元,购体彩得奖金500元,问:当月他应应纳所得税税额。

解:个人所得:分项计算——合并计征

1)工薪所得:应税所得额:6000-2000=4000元

应交税:500*5%+1500*10+2000*15%=475

(速算扣除法:4000*15%-125=475)

2)劳务报酬:≤4000 -800

>4000 -20%

应税所得:3000-800=2200

≤2万 20% 0

2

>5 40% 7000

应交税:2200*20%=440

3)稿酬(属劳务报酬所得):税率20%,优惠30%,应税率14%

20000-20000*20%=16000

16000*14%=2240

4)存款利息:1000*20%=200

5)彩票:起征点1万,大于等于1万,征全额*20%

因为500<1万,所以彩票免征所得税

当月所得税:475+440+2240+200=3355

3、土地增值税(速算扣除率)

土地增值额=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

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

土地增值税税额=增值额*适用的最高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率(最高税率档次的扣除率)

速算扣除率=(按照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率)/扣除项目金额算扣除率=(按照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率)/扣除项目金额

(表要记住)、

例某土地开发商开发一楼盘,售出总价2000万,扣除项目金额400万,求土地增值税解:土地增值额:2000-400=1600万

土地增值率:1600/400=400%

土地增值额税税额=400×50%×30%+400×50%×40%+400×100%×50%+400×200%×60%=820=1600×60%-400×35%=820万

例:求速算扣除率

假设售价200万,扣除100万。

解:增值率100/100=100%

超率累进税额=100×50%+100×(100%-50%)×40%=35万

全率累进税额:100×40%=40万

速算扣除率:(40-35)/100=5%

4、公债发行价格(发行价格的调整)

公式:发行价格=面值(1+票面利率X期限)/1+市场利率X期限

例:政府发行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公债,票面利率为12%,但当公债发行时,市场利率已升至15%,则发行价格为?(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折价发行)

5、国际税收(税收饶让)(抵免法(直接抵免,间接抵免)

某中国公司在境内所得500万元,境内所得税率25%,该公司在A国所得200万元,该国所得税税率为20%,在B国所得300万元,该国所得税为40%,问该公司在境内应交所得税税额是多少?

合并计税:(500+200+300)*25%=250万元

抵免:200*20%=40万 300*25%=75万

(如果承认税收饶让,将仍以原税率进行抵免,而不扣除税收优惠部分)应税额:250-40-75=135万元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罗森财政学复习资料(双语版)

罗森财政学复习资料(双语版) Unified budget:The document which itemizes all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xpenditures and revenues. 统一预算:联邦政府在一种文件中将其支出逐项列出的文件 Regulatory budget: an annual statement of the costs imposed on the economy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s 管制预算:政府管制对经济产生的成本 Entitlement programs: programs whose expenditur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qualify ,rather than preset budget allocations. 公民权利性计划:(是指有关社会保障、公共福利计划、农产品价格维持等法律规定受益人和收益数额的政府支出项目)项目的成本不是由固定的美元数额来决定,而是由符合条件的人的数量决定。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tendency of an individual to consume more of one good and less of another because of a decrease in the price of the former relative to the latter. 替代效应: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使消费者调整该种商品与其他商品需求量比例的效应。 Income effect : the effect of a price change the quantity demanded due exclusively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smer’s income has changed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Welfare economics: the branch of economic the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of alternative economic states. 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经济状态的社会合意性的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 Pareto efficient : an allocation of resource such that no person can be made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other person worse off. 帕累托效率:要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Pareto improvement: a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at makes at least one person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yone else worse off. 对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境况变好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Pure public good : a commodity that is nonrival and nonexcludable in consumption. 纯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有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Privatizatio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services that are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over to the private sector for provision and production 私有化:把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交给私人部门去提供和生产 Commodity egalitarianism : the idea that some commodities ought to be made available to everybody 商品平均主义:要求某些商品人人有份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10-12 11:57:43 一、单选题 1. (5分)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体现了税收的()原则。 ? A. 横向公平原则 ? B. 效率原则 ? C. 纵向公平原则 ? D. 中性原则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2. (5分)国家财政参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凭借的是() ? A. 政治权力 ? B. 经济权力 ? C. 财产权力 ? D. 军事权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A. 转移性 ? B. 非生产性 ? C. 购买性 ? D. 生产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A.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 B.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 C.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 D.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5. (5分)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提供的产品是()? A. 准公共产品 ? B. 纯公共产品 ? C. 所有产品 ? D. 纯私人产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厂商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属于()? A.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 ? B.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 C.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 D.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7. (5分)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2年度财政学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财政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 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2016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 线作业_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04 09:38:16 一、单选题 1. (5分)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 中央收人占GDP比重 B.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C. 地方收人占GDP比重 D.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2. (5分)按计税依据不同,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 ? A. 从量税 ? B. 价外税 ? C. 货币税 ? D. 价内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3. (5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 ? A. 财政配置 ? B. 计划配置 ? C. 市场配置 ? D. 调节经济结构机构配置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4. (5分)政府公共收入中最多的收入是() ? A. 政府收费 ? B. 国有经济收入 ? C. 公债 ? D. 税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5. (5分)世界各国均实行:() ? A. 复式预算 ? B. 充分就业预算 ? C. 单式预算 ? D. 零基预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6. (5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A. 社会福利 ? B. 社会抚恤 ? C. 社会保险 ? D. 社会救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7.

(5分)一般地,()的税收负担具有累进性。 ? A. 所得税 ? B. 商品税 ? C. 财产税 ? D. 行为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8. (5分)下列几种产品中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 公园 ? B. 国防 ? C. 高速公路 ? D. 食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9. (5分)公共财政应当更多地体现()

B_财政学每章总结

第一章导论 对于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财政是政府的一个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看,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当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政府分配活动和分配规律扩展到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内容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扩展到与政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一切内容。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财政学主要还是使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起源较早,也为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财政学在计划经济时期,以货币关系论和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理论;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公共财政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重要概念 财政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 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他人的情况变坏的状态。要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三个条件。公平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公平主要有两层含义: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公平的程度可以用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来衡量,前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公平的程度。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把现实经济中,在市场已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情况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8种竞争的失灵、外部效应、公共品、不完善市场、不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效率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偏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计算题总结

、增值税的计算(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 不含税销售额 = 含税销售额 / (1+ 税率) 销售税额 =销售额 *税率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售额(不含税)X税率—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不含税)X征收率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A.从销售方物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 B.从海关去的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税额 C.免税农产品原材料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 D.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以及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E.专用发票可以抵扣,普通发票不可以抵扣 F.固定资产可以抵扣 G.小规模纳税人的基本税率为 3% 例题: (一)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09 年 2 月发生以下采购业务: (1 )购进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标明价款50000 元,增值税额 8500 元,其中 1/4 用于集体福利; ( 2 )购进原材料,取得普通发票,价税合计 8000 元; ( 3 )购进农产品,买价 10000 元; ( 4 )支付采购原材料运输费用 2000 元,取得运单; (5)购进生产用机器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100000 元,增值税额 17000 元,支付运输费用 1000 元,取得运单。 试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算: (1 )进项税额 8500 元中可以抵扣的为: 8500 X(1-1/4 ) =6375 (元) ( 2 )取得普通发票,增值税不可抵扣 (3)购进农产品按买价的 13%抵扣:10000 X13%=1300(元) (4)采购运输按运单标明的运费的7%抵扣:2000 X7%=140 (元) (5)2009 年 1 月 1 日起,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可以抵扣 17000 +1000 X7%=17070 (元) (6)合计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6375+1300+140+17070=24885 (元) (二) 1 某纺织企业向棉场直接购入原棉一批,买价为 150000 元。计算此项业务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2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购入 A 材料 5000 千克,每千克单价 8 元,运杂费 1500 元(其中运输费1000 元)。计算此项业务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算: 1 、进项税额 =150000 X13%=19500 (元) 2、进项税额 =5000 X8X17% +1000 X7% =6870 (元) (三)例:某自行车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8 年 4 月份发生下列购销业务: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