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十一五”规划

区域规划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六年六月

前言

(一)背景

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是世界相关国家和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各方面专家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认为碱地不仅可以治理,而且是再生的可利用的资源。“十五”期间,我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重点进行了盐碱地植被恢复工作;“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要在植被恢复基础上,把盐碱地植被恢复和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盐碱地生态经济就是要发展盐碱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编制吉林省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全世界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地,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有盐碱地约3630万公顷,有75%左右未得到有效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面积达239万公顷。我省也有66.7万公顷的盐碱地急需治理。

世界有关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在开展盐碱地治理开发利用工作。国外对盐碱地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对盐碱土的地理分布、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措施为中心的灌排、防渗进行盐碱地改良

的基本理论。二战结束后,又提出了盐碱土的化学改良和植物改良措施。近年来又逐步转向耕作土壤的综合治理研究方向。目前国外主要侧重于大型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报防治,在节约用水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土壤耕作与施肥、利用土壤改良剂、高矿化水应用以及选育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抗盐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我国一直重视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国内对盐碱地治理利用经历了单项措施到农林水综合措施,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综合治理阶段。50年代主要以农业措施改良为主,60年代利用水利措施, 70年代至今开始全面治理工作。“六五”期间,我省利用筛选耐盐碱性强的碱茅草改良盐碱地获得成功;“七五”期间碱茅草改良盐碱地适应区域试验取得了可喜成果,为改良我国内陆盐碱地探索了一条新路。“八五”、“九五”在更广泛领域开展试验,“十五”期间,生态省建设开始启动,采取技术继承和自主创新,成功选育一些品种,特别是创建了羊草人工移栽新技术快速恢复顶级优势植被的新方法,是生物改良盐碱地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二)意义

盐碱地是我省重要的土地资源。盐碱地是一种资源,是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市场潜力巨大。盐碱地资源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开发水田、旱田,种植经济作物和药材,开发生物质及

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地。盐碱地改良后可以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对我省西部发展意义重大。我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是导致生态贫困的重要原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盐碱地资源,有利于缓解西部生态与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产粮区的粮食压力和人畜争粮矛盾;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下,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不仅是确保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对改善我省西部生态环境,改变经济滞后,加快农民增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规划范围

吉林省盐碱地区域,主要指白城、松原市行政域,以及长春和四平个别县市。

(四)规划期

2006—2010年

(五)规划依据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西部治碱规划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盐碱地概况

(一)盐碱地分布现状

吉林省盐碱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本区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的低平原区,尤其在长岭弧形沙带以北的低平原区有集中成片分布的特点,在长岭弧形沙带及其以南的吉林省辖区和高平原区虽亦有盐碱地分布,但面积较小,而且零星。此外,本区盐碱地也有沿古河道以及道路和沿线成带,沿湖泡和村屯边缘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本区盐碱地具体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镇赉、通榆、大安;松原市的长岭、乾安、扶余、前郭、宁江;四平市的双辽、梨树;长春市的农安等13个市县。

(二)盐碱地面积

据1996年TM图像和1999年野外调查,吉林省盐碱地面积96.90万公顷,其中轻度盐碱地6.07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6.26%,中度盐碱地46.41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7.90%,重度盐碱地面积为44.42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45.84%。各市、县盐碱地轻、中、重度盐碱地面积见下表。

九十年代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面积及其比例单位:万公顷

九十年代吉林省西部各市、县盐碱地质量及其比例单位:万公顷

二、盐碱地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依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吉林省生态办2002年启动了“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即“西部治碱工程”计划。该工程计划到2010年的近10年间,分两个阶段,采取工程、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对西部盐碱地进行全面治理。第一阶段(2002-2005),共治理盐碱地66.67万公顷,其中轻度6.07万公顷,中度46.41万公顷,重度14.18万公顷。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盐碱地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盐碱地植被恢复,50%变为优质草原;中度盐碱地植被基本恢复,50%变为可利用草原;重度盐碱地植被有所恢复。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实际进行围栏;生物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地补播各种耐盐碱草种,对重度盐碱地采取人工种碱茅、羊草、栽柽柳,以及以稻治碱,以苇治碱等。化学措施是针对不同地块和植被、土壤类型,采用石膏、石灰石、工业废弃物及生化试剂等进行探索式治理;管理措施是采取“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公司化集约化强化管理。

西部治碱工程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展开的。初期尽管有企业的参与,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开发行为,是以国家和政府财政补贴为主要投资来源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其主要目的是恢复生态,间接辐射带动发展相关产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没有作为该工程的主要目标,没有进行深度产业化开发。

三、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

1、自然优势

吉林省西部有充足的光热资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茂密的牧草资源、广阔的盐碱地资源,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动物生存和作物生长,为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2、市场优势

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羊草是我国目前唯一可供出口创汇的天然牧草,中国也是国际市场唯一的羊草出口国,市场稳定,国外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仅东南亚地区每年需求量即为500万吨。从国内市场来看,依据我国历年配合饲料的产量5500~5800万吨估算,可用于配合饲料的牧草产品潜在市场约650~800万吨左右。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对牧草产品的需要量也将以每年7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

吉林省所属的松嫩草原现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33万公顷,姜家甸和三家甸天然草场出产的优质羊草年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出口的优质羊草在2-3万吨以上,呈现强劲的旺销势头。将羊草就地深加工,直接

出口,效益会成倍增加。罗布麻是一种优良的生态建设用草,已开发出一系列的纺织品、纸品、药品和保健品,罗布麻产业化初具规模,罗布麻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银莓叶片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可加工饲料,枝、叶片和果实中的有效药用成分的可提取入药或制造功能性食品。沙枣果实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铜、锌等微量元素和药用成分,可酿酒、酿醋、制果酱和蜜饯等;枝叶蛋白、脂肪含量高,是公认的优良木本饲料,萌条可编筐。花为优良蜜源,并可提制香精,枝、叶、树皮、花、果等均可入药,可治烧伤、白带、慢性支气管炎、闭合性骨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树干可割采沙枣胶,能代替阿拉伯胶及黄胶。银莓和沙枣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的综合开发利用——饲料、功能保健食品和天然药品的产业化开发,在促进荒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条件的改善的基础上,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利用吉林省碱地资源种植开发罗布麻、银莓等耐碱植物前景广阔。

3、技术优势

吉林省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苏打盐碱地羊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育成耐盐碱、抗寒、高产、优质苜蓿“公农一、二、三号”品种。盐碱地罗布麻人工栽培与产品加工

也将取得系列专利。银莓和沙枣分别通过了吉林省林业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在PH8.3-10.76、全盐量0.13%-0.64%的轻、中、重度盐碱地上生长良好,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可达到60%-70%。吉林大学引进俄罗斯黄花草木樨品种,已于2005年通过国家牧草审定委员会引进牧草品种的鉴定,获得引进权。这些成果都具有技术先进、产业前景广阔、适于产业化开发特点。

吉林省拥有良好的技术平台。吉林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一大批长期从事草地、沙地、盐碱地研究科研人员,以及拥有这方面的技术平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于2003年在吉林省西部大安市建立的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拥有855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一座,标准化自动环境监测站和常规气象站1座,拥有100 公顷各类盐碱化草地综合试验场,合作企业在吉林省西部的大安、通榆、长岭等县(市)以租赁、认治盐碱化、退化草地8万公顷,购臵了必要的野外检测和实验仪器设备。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建立不仅为开展长期定点定位土壤盐碱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盐碱地生物改良、利用等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平台。

4、人才优势

吉林省拥有一支专业齐全、学术思想活跃、长期坚持在盐碱地研究开发第一线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有中科院“百人

计划”引进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等。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荣获国家各类奖项较多,积累了丰富的大型盐碱地开发项目组织和管理经验。

5、企业优势

吉林省拥有一批从事盐碱地生态经济产业开发的企业,并形成一定规模。如吉林省华雨草业有限公司、吉林省万邦草业有限公司和吉林省向海罗布麻有限公司专业经营碱地生态产业,成为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市场主体。

(二)不利因素

1、缺乏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

治理盐碱地,多年来主要停留在围封补种等生态治理阶段上。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应用的范围很小,缺乏综合治理的集成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

2、缺乏适宜的植物品种和科学的实验设施

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数据积累,本应长期坚持下去的本土抗逆植物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工作进展缓慢。

3、资金短缺,成本高,投资回收困难

生物治理盐碱草地的主要措施是种碱茅和补播羊草,每公顷投资成本一般在3000-5000元左右,恢复周期长,经济

效益差,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

4、生态产业化运行机制有待形成与完善

技术研发主要是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主体进行,经济效益好的成果转化往往找不到投资企业,与市场结合的机制较弱,发展活力不强,技术成果-产品-市场产业化链条脱节,不能满足碱地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以开发建设盐碱地生态经济产业链为目标,充分利用盐碱草地、盐碱耕地和盐碱泡沼资源,重点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和碱水养殖业,以及生态产品加工。要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采取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化基地。推行“政府投入+科研单位+企业”模式,促进盐碱地资源综合利用和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作为整体工程项目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实际,分步实施。

2、坚持区分类型,因型治理的原则。对现有盐碱地,要按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退化程度,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

治理措施。

3、坚持划区分块,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若干区块,对所需治理的盐碱地,按综合性、大面积、连片治理的原则,特别是道路两旁和村、屯周围的盐碱地一定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措施。

4、坚持技术整合,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不仅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全民参与,更主要的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项科技成果的技术集成和综合运用,形成合力,开发建设。

5、坚持“三利”统一,“三效”并举的原则。要责、权、利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也就是建、管、用一致,不能脱节。

6、坚持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的原则。盐碱地生态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它不仅可将闲臵的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省西部盐碱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以此带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产业链和培育出新兴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恢复生态环境,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1、盐碱地植被恢复建设目标

2006-2010年治理46万公顷盐碱地,退化盐碱地植被恢复面积10万公顷,盐碱地植被基本恢复。轻度盐碱地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变成优质资源;中度盐碱地恢复植被,8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盐碱地植被基本恢复,30%变成可利用资源。

2、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目标

盐碱地生态经济产值达30 亿元。建成草产品加工生产线和特色产品加工生产线,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加工企业10个,盐碱地生态产品20-50个;初步形成耐盐碱顶级植被草业生态经济产业链、高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生态经济产业链、安全健康盐碱地功能食品加工等产业链,创建盐碱地生态畜牧业、盐碱地生态渔业、盐碱地生态农业、盐碱地功能食品加工生产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3、盐碱地治理开发工程技术目标

到2010年筛选出适应盐碱地环境、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特色功能植物4-5个,开发盐碱地功能植物加工产品5-10个,解决盐碱地生态经济重大关键技术难题2-3项。

(二)任务

1、加速盐碱地治理和植被恢复进程

以发展优质牧草,搞好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和挖掘盐碱地特色植物(包括作物)功能为核心,启动耐盐碱植物品种的选育工程。重点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耐盐碱植物选育

工程、优质牧草产业化种植工程、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工程。以本土耐盐碱植物品种筛选与应用开发为主,主要开展羊草和优质豆科牧草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大幅度提高碱地优良牧草单产和总产水平,为发展盐碱地舍饲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和优质配合饲料。巩固和发展盐碱地生态治理成果,实现植被的快速恢复与重建目标。

2、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

充分发挥盐碱地生态经济产业的引领和拉动作用,紧紧依靠盐碱地生态科技进步,培育盐碱地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特色盐碱地生态经济发展。重点实施草业与草地畜牧业工程、碱地功能植物产品开发工程、碱水特色养殖工程、碱性功能食品开发工程。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多功能的盐碱地特色动、植物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3、加强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创新

围绕盐碱地生态经济“双健康”任务,开展重大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所谓“双健康”就是通过生态治理,使盐碱地植被恢复,实现土地资源健康;通过碱性动、植物食品的深加工,改变人们的酸性食品结构,增加碱性食品,实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研发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和盐碱地生物资源与机能高效利用途径,推进盐碱地特色生态经济产业化,实行盐碱地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实

施技术创新与集成平台建设工程,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研发工程。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盐碱地生态试验研究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碱地工程技术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建设任务。

六、发展重点

以技术开发为先导,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以市场导向为目标,实施高效、名牌战略;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实施生态良性循环战略;以集约管理为保障,实施产业化战略。充分利用盐碱草地、盐碱耕地和盐碱泡沼资源,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开发适合盐碱地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发展草业和草地畜牧业、生态种植业及碱水养殖业,生产一般优质土地上不能生产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碱地功能食品、天然营养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发展盐碱地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质原料的生产加工。依靠技术扶持、产业拉动,使不毛的盐碱荒地变废为宝,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立足现有基础,确定六大发展重点。

(一)耐盐碱植物筛选和新品种选育

重点开展本土耐盐碱植物、特种用途植物、功能植物筛选;外来植物引种、驯化栽培;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

(二)盐碱地植被恢复与产业化种植

重点发展羊草移栽快速恢复与产业化种植、紫花苜蓿产业化种植、罗布麻产业化种植、银莓沙枣产业化种植及生物质原料等植物品种的培育种植。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

重点开展创新栽培新技术体系研发、羊草机械化移栽技术研发、牧草高产耕作技术研发、牧草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技术研发、牧草保鲜储藏技术研发、全价配合饲料加工技术研发、盐碱地植物功能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开发盐碱地各种耕作、播种、育苗、移栽、收割、加工机械。主要包括羊草育苗机械产品、羊草移栽机械产品、盐碱地土壤耕作机械产品、盐碱地产品加工机械。

(四)盐碱地生态畜牧业开发与产业化

根据盐碱地生态环境脆弱现状,解决草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重点实施草业与草地畜牧业工程。包括盐碱化草地畜草平衡调控、优质草产品开发与加工、发展舍饲或半舍饲畜牧业经济、盐碱化草地可持续放牧管理、草原红牛的集约化养殖与加工、集约化经营与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

(五)盐碱地生物质开发与产业化

重点开发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质原料。利用盐碱地植物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形成生物能源产品产业化;利用盐碱地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

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等生物材料,并产业化;以及盐碱地作物植物育种、基因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品种改造与新品种产业化。

(六)碱水特色养殖和碱性功能食品开发与产业化

充分利用盐碱地区丰富的盐碱泡沼以及稻田水面资源,重点开展盐碱泡沼鱼、虾、蟹规模化养殖,开发碱水特色水产高效养殖模式,提高盐碱地碱水资源高效利用率。发展盐碱地种植业,利用碱地生物资源,开发碱性功能食品,包括天然碱性大米,天然碱性蔬菜,碱性畜产品(肉,蛋,奶),碱性饮料以及其他保健食品;利用盐碱地植物和植物副产物,生产保健用食品,功能性食品以及各种药物,构建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把盐碱地生态经济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重点工程项目

为实现盐碱地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十类建设工程,作为发展盐碱地生态经济的支撑,项目总投资15亿。

(一)耐盐碱植物选育工程

以发展优质牧草,挖掘盐碱地特色植物(包括作物)功能为核心,开展耐盐碱植物品种的选育工程。包括本土耐盐碱植物筛选、植物引种驯化栽培、特种用途植物筛选、高附加值作物品种筛选,以及植物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工程。

(二)优质牧草产业化种植工程

为满足舍饲和半舍饲畜牧业对优质饲草的大量需求,重点发展以羊草和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工程。主要包括羊草种苗基地建设与羊草大规模移栽工程,以及耐盐碱紫花苜蓿等高蛋白牧草产业化种植工程。

(三)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工程

在巩固以往生态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面积开展盐碱地植物种植,以水灌溉,深松浅翻,补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综合治理。主要是草场围栏禁牧,羊草补栽等综合治理措施与植被快速恢复重建工程。

(四)技术创新与集成平台建设工程

进一步完善已有碱地生态专门试验研究基础设施,实施一批盐碱地重大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搞好碱地工程技术实验室、碱地工程中心和生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盐碱地生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盐碱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五)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研发工程

包括盐碱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先进技术,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优质牧草高产栽培技术,劣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牧草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新技术研发;羊草苗育与移栽机械,盐碱地耕作机械,盐碱地节水灌溉机械,牧草收割、打包机

械和青贮机械开发与研制;盐碱地土壤改良剂,土壤保水剂,特用复合肥,除草剂,杀虫剂等新材料新制剂的开发。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搞好改良后的盐碱地优质杂豆(绿豆、红小豆等)、优质油料(向日葵、花生、蓖麻、芝麻等)、优质专用粮食(特用玉米、优质水稻、大豆、小麦、谷子、荞麦、甜高粱等)、优质薯类(脱毒马铃薯等)、优质蔬菜、优质瓜果(南果梨、仁用杏、金红苹果、葡萄等)、优质烤烟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七)草业与草地畜牧业工程

实施草业与草地畜牧业工程。包括优质草产品、饲料产品开发与出口、发展舍饲或半舍饲畜牧业经济,盐碱化草地可持续放牧管理、牲畜品种改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工程。

(八)盐碱地功能植物产品开发工程

基于盐碱化土壤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特征,挖掘盐碱地环境上生长的植物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开发具有保健、药用、日用化妆、美容、环境美化等功能的天然绿色植物产品,加速其产业化。重点开展罗布麻、银莓、沙枣等功能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开发,提高盐碱地功能植物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收入。

(九)盐碱水特色养殖工程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省境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为中小企

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机构。 第五条引导资金预算实行项目化管理。编制年度引导资金预算时,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资金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额的70%,预算执行中下达的部分不高于引导资金总额的30%。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引导资金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会同省工信厅建立健全引导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办法; (二)负责引导资金的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三)组织引导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审核批复引导资金预算; (四)组织开展引导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五)对引导资金支出实施财政监督; (六)组织引导资金执行期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收回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省工信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申请设立引导资金的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提出绩效目标;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重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但是,1990年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同时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下降的越来越明显。企业设备老化,下降的竞争力,就业的矛盾,资源性城市如大庆等盛产石油的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愈演愈烈,同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愈来愈明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为了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中国“一五”期间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东南沿海等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政策扶持的优势等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吉林省在经济建设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以及党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议,吉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等等。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吉林省的经济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正是国内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研究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通过分析主要因素寻找解决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对策,正是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这些对策不仅仅可以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意见,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宝贵建议,作为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了全国其他不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吉林省为例去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分析来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占比,人才技术等指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对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吉林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复兴经济的伟大梦想。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刘树成,张连成,张平.(2007)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它指经济在稳定增长和轻微波动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中等增长区间。这将经济周期从过去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起伏轨迹变为波动起伏,峰谷差距小。轨

2018-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推荐word版 (3页)

2018-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民营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突 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发〔201X〕5 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该项举措对繁荣我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吉林省民营经济现状 吉林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近年来,通过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实行的两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 计划,我省的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民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吉林省 201X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X 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053.7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1.1%;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8.2 亿元,增长 10.3%。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3315.09 亿元,增长 9.8%,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3.2个百分点;实 现利润 595.60 亿元,下降 6.9%。 1.2 民营企业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10%。201X 年前三个季度,吉林省民间投资达到 6193.59 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2.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 72%,较 201X 年年 末提高 2.5个百分点。随着恒大集团、统一集团、凯迪生物质发电等特色产业 项目在延边落地生根,延边州实现了由小规模、低产出向大规模、集群化和产 业化转变。白城市服务业实现提档升级。围绕一线八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嫩江湾、查干浩特成功晋级 4A 级景区。物流园区、电子 商务、云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白城市获批国家外贸出口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 基地。 2 吉林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民营经济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1 民营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到 201X 年底,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 东五省市个体私营企业市场主体总数分别为:454.79 万户、305.66 万户、460.32万户、114.27 万户和 324.99 万户,而吉林省只有 101.7 万户,差距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 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74.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2.0个和0.5个百分点,逐季稳步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2.0%,第二产业增长4.0%,第三产业增长5.5%。 二、农业生产小幅回落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个、1.0个和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业增长3.2%,林业下降8.4%,畜牧业增长2.5%,渔业下降4.2%。粮食产量达到726.6亿斤,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较高水平。牛、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6.8%和5.2%,生猪、羊出栏量分别下降7.2%和5.8%。 三、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8个和3.0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持平。 八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医药、能源、纺织行业分别增长14.5%、13.2%、20.7%、12.2%;石油化工、食品、信息、冶金建材产业分别下降0.7%、0.8%、2.5%、0.2%。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油、中成药、化学纤维、钢材产量分别增长1.4%、9.3%、1.7%、36.7%。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37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2.1个、1.9个和1.3个百分点,快于地区生产总值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2.3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房地产业增长4.8%,金融业比上年下降1.4%。 五、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有收窄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8%,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2个、0.4个和0.4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额增长6.5%。 六、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 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6%,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0.2个、3.1个和0.7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6%,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4%。从主要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9.2%,房地产投资增长29.2%。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根据吉林省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吉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关键字:吉林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限制因素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发展仍可以说是滞后的,我国的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经济综合指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多。据网络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各省份GDP排名如下表: 2009年全国各省份GDP排名

据资料显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各省份的GDP综合排名中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等少数省份。GDP综合指标相对较低,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相对落后,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落后。 区位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有利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吉林省的西部为半干旱半草原区,中部为吉林

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带。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半草原地区致力于生态恢复和生态的可持续建设;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大;因而,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中部平原地区。吉林省是中国商品粮供给基地,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在提及商品粮供应基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惊人成绩,但是,国家限制玉米出口政策使得吉林省的玉米优势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于农业,要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入手,寻求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区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区位来看,并没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 首先,从交通方面考虑,吉林省的交通体系并不是十分发达,并没有形成交通网络,附近的铁路多以普通铁路为主,高速铁路匮乏。省内的区际城市之间并没有形成高速公路网络。从吉林省整体来看,交通是不完整的,是不成体系的。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交通体系的欠发达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区际的边际条件考虑,吉林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的内陆省份。虽然它与俄罗斯接壤,与朝鲜隔江相望,但是区际条件并不优越,俄罗斯尚还可以,但是我们的焦点较多的还是落到了朝鲜的身上,朝鲜的政局不稳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吉林省不像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临海区位优势,吉林省暂时还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出海口,这对于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大障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对外贸易,缺乏出海口便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再次,从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考虑,吉林省整体上来说,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差。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周转资金,减少资本阻力,可以带动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没有像东部沿海或深圳等经济特区有着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从整个省份来看,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并不多,并且政府在对待外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是很多,这就为吸引外资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体系完善,可以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四 年 4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吉林省经济与环境变迁 学生姓名:马洪达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学 班 级:经济系 指导教师:李升哲 副教授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2104030852

目录 第一章引言---------------------------------------------------------3 第二章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3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4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4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5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5 第三章如何解决两大瓶颈---------------------------------------------6 3.1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6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6 3.1.2农业配置----------------------------------------------------------------6 3.2 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7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7 3.2.2城市治理方法------------------------------------------------------------7 第四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的启示-----------------------------------8 第五章总结--------------------------------------------------------10 第六章参考文献注释附录与谢辞--------------------------------------10

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 很高兴有机会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一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下面准备从三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初步认识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为标志,我们大体可以把改革开放后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成两个阶段。振兴战略实施前,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一段时期甚至出现了主要指标的位次后移。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战略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一系列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以破解,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得以扭转,很多指标位次开始前移。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经济是东北三省中发展变化最大的,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8年全省GDP实现6424亿元(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大关),是2003年的2.4倍,连续四年跃上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四个新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4.2%,增速居全国前三位。GDP总量已超过了多年排在我省前面的天津,位居全国第21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不长时间超过挨排在我省前面的“四西”(分列第17-20位的广西、山

西、陕西、江西四省)。 2008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2.8亿元和45.2亿元,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我们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8亿元,是2003年的5.8倍,年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经过几年的调整,我省的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7.7:38,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商品化率始终居全国首位。工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培育形成了具有我省鲜明特色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近70%。 对外贸易和利用域外资进势头较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实现进出口总值47.7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7亿美元,增长33.0%。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11.4亿美元,增长26.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3.9%。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32.5%;引进外省资金1200亿元,增长60%。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 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省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机构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机构。 第五条引导资金预算实行项目化管理。编制年度引导资金预算时,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资金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额的70%,预算执行中下达的部分不高于引导资金总额的30%。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引导资金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会同省工信厅建立健全引导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办法; (二)负责引导资金的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三)组织引导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审核批复引导资金预算; (四)组织开展引导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五)对引导资金支出实施财政监督; (六)组织引导资金执行期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收回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省工信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申请设立引导资金的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 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布日期】2014.06.03 【实施日期】2014.06.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财政局、工信局,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公主岭市财政局、经济局,县(市、区)财政局、经济局: 为了加强和规范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按照《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4年6月3日

附件: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

2017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4.3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9.1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8:43:47.2调整为10:35.8:54.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96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448.9美元。

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4.6亿元,下降8.4%;一般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5.0亿元,下降22.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01.2亿元,增长5.5%。 民营经济 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 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93.8亿元,占GDP比重为47.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19.8万人,同比下降2.9%。民营经济单位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末,民营企业户数达4.1万户,同比增长23.2%;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9.1万户,同比增长13.3%;民营“四上”企业达到2897户,同比增长2.4%,其中,新增民 营规上工业企业66户。 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8.7%, 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0%,生活用品及 服务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0.2%,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7%。

2018年一季度吉林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18年一季度吉林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今年以来吉林省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砥砺前行,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69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85.46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比重为5.3:46.4:48.3。 一、农业生产稳定 一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2.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实现牧业增加值121.72亿元,同比增长5.0%。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4.0%,牛出栏量增长8.7%。 二、工业生产喜忧参半 一季度,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94.7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 从重点产业看,全省八大重点产业六升二降。其中,汽车制造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冶金建材产业、能源工业和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4%、0.4%、4.7%、3.6%和1.8%;石油化工产业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和7.9%。

从企业效益情况看,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84亿元,同比增长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8.01亿元,同比下降1.9%。 三、服务业发展对全省经济贡献提高 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2.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9.59亿元,增长2.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1.96亿元,增长2.6%;房地产业增加值145.47亿元,增长4.9%;金融业增加值161.47亿元,下降3.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房地产市场销售旺盛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受气候影响同比下降8.6%。其中,民间投资下降1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6%。 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8%。商品房销售面积250.56万平方米,增长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4%。 五、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9.2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6.0%,商品零售增长4.9%。 六、对外贸易相对稳定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一)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一)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吉林省民营经济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融资环境差、法制环境差等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 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 (一)总体规模 就总体规模而言,从企业数量上看,吉林省民营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单位规模相对偏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产业布局 民营企业在产业上的分布,可以反映民营经济的技术能力、发展实力、发展阶段。 从企业数量上看,吉林省民营企业的产业布局明显向第三产业倾斜。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较为低级化,进入大工业领域的企业比较少,相应的技术有机构成也较低,整体实力比较弱。与其他经济类型相比,民营经济就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并有向第二产业聚集的特征。 (三)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看,吉林省的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弱。大多分布于产业价

值链的下游环节,除制造业占有一定比重外,大部分集中于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这说明个私经济在安排就业上的能力不强。 (四)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吉林省民营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与全国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民营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吉林省应当在困境中争取主动,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 二、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融资环境差 影响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一直是限制民营经济发展最致命的因素,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经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资金实力较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融资成本较高,所以融资相当困难。其次。国有金融机构在面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时还是区别对待的。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贷款的正规渠道,得不到良好的信贷支持。同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进行直接融资的环境并不宽松,因严重缺乏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极少,不能有效地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此外,从政府融资服务来讲,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不健全,专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的研究不仅仅要看各种 的统计数据,更要着眼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理念,它们影响着而人们在经济生中的这种取向,从而影响中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从生活的细节中去思考经济背后的文化根基,比如,iphone4s销售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功能与效用,而在于大量的第三软件供应商。 一、文化——根于经济,高于经济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其核心是精神财富的传播与传承。而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而且经济发展的进程与形式决定了文化的结构与类型。就如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进行,因为文化并不是完全有经济所派生出的附属物品,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稳

定性。它除了受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受历史积淀生活积累与社会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其对经济发展的反 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积极的文化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灵感与动力,而消极的文化则会带来惰性与锁定反应。只要在经济的发展种注入积极的文化因素,才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平均而囵统的 渗透在了整个经济生活当中,而是不同的层面现对独立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例如,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能到达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响则是侧重于而人们的经济理念。 二、传统文化——经济生活的底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与风貌的 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他是人们精神世界于经济生活的底色。 不同的经济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积淀,而不同的文化也呈现在 不同的经济之中。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对经济理念的影响。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也有很深的底蕴,对当今经济生产的影响依然很深,尤其是在文化产业的领域,无论是古典书籍的出版还是传统的艺术表演,以及传统的手工产品的加工,都对当今的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也在逐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