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中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中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中的

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导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全球脑卒中病例

的大部分。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中国指南中关于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一、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

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诊断手段的进步,介入治疗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二、最新进展

1.合并溶栓治疗的效果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一些病例中,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联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指南

对于合并溶栓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2.支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介入治疗中的支架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能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中迅速恢复血流。新一代的支架技术不仅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也

更加适应复杂的血管形态,提高了血管再通的成功率。

3.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

血管成像技术在介入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的进展包

括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技术)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评估血管

病变。

4.治疗时间窗的扩展

中国指南在最新版本中对治疗时间窗做出了调整,将可行介入治疗

的时间窗从原来的6小时延长至24小时。这一改变为更多的患者提供

了治疗的机会,有助于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技术应用

1.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技术是指利用支架和球囊等器械,通过置入血管内重建狭

窄和闭塞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这种技术应用于狭窄和闭塞的大

脑血管,有助于恢复脑组织的供血。

2.血栓取出技术

血栓取出技术是指通过导管将器械置入脑血管内,直接取出阻塞的

血栓,恢复血流。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

快速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

3.改良型溶栓技术

改良型溶栓技术是指将溶栓药物注射至血栓内部,直接在血栓内部

溶解栓子。此技术相对安全,并且可以减少全身溶栓的风险,是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在中国指南中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合并溶栓治疗、支架技术的改进、血管成像

技术的发展以及治疗时间窗的扩展等都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帮助减少了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 应用与效果评价 科室:神经内科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统计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数据,分析了DSA造影、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情况。结果显示,2023年相较于2022年,总手术量增长了17%。其中,DSA造影增长了14%,机械取栓治疗增长了10%,桥接治疗增长了25%,而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手术量基本持平。这些数据反映出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并且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关键词: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DSA造影、取栓治疗、桥接治疗。 引言: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了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手术总量增长了17%,其中桥接治疗增长最为显著。这些数据表明,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正逐步获得认可,并为患者提供了希望。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应用与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一急性脑卒中中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现状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和应用。本文将探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现状。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丝导管经血管进入体内,直接在脑血管内进行 治疗的方法。它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DSA造影、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支 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 同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脑血管病变,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和复发率。 通过对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情况。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手术总量 呈上升趋势,增长了17%。其中,DSA造影增长了14%,机械取栓治疗增长了10%,桥接治疗增长了25%。这表明,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逐渐 增多,特别是缺血性卒中明显增多,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总的来说,急性脑卒中中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现状显示出了良好的发 展态势。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其在实际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及更高级别的循证学依据来进一步完 善该治疗方法的指南和标准。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进一步明确适应症、优化手术 技术、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更多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 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和复发率。 二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效果评价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 至关重要。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急性脑卒中 的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探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效果 评价。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目标是迅速恢复阻塞的脑血管供血,减少脑梗死面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取栓治疗是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体内,将阻塞血管内的血栓移除或溶解,恢复脑血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中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中的 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导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占据全球脑卒中病例 的大部分。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中国指南中关于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 一、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 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诊断手段的进步,介入治疗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二、最新进展 1.合并溶栓治疗的效果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一些病例中,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联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指南 对于合并溶栓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2.支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介入治疗中的支架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能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中迅速恢复血流。新一代的支架技术不仅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也 更加适应复杂的血管形态,提高了血管再通的成功率。 3.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 血管成像技术在介入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的进展包 括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技术)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评估血管 病变。 4.治疗时间窗的扩展 中国指南在最新版本中对治疗时间窗做出了调整,将可行介入治疗 的时间窗从原来的6小时延长至24小时。这一改变为更多的患者提供 了治疗的机会,有助于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技术应用 1.血管重建技术 血管重建技术是指利用支架和球囊等器械,通过置入血管内重建狭 窄和闭塞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这种技术应用于狭窄和闭塞的大 脑血管,有助于恢复脑组织的供血。 2.血栓取出技术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简介 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 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 五、并发症与处理 六、术后及追踪管理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指南中还介绍 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 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 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 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 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 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正文 MERCI(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研究[17],纳入发病8 h内颅内大血管闭塞,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结果表明,Merci取栓系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随后开展的Multi-MERCI试验评估了新一代取栓器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方面的优势[18]。Multi-MERCI试验入组标准为发病8 h内且存在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部分经rt-PA 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患者预后良好率为36%,死亡率为34%。此外,对MERCI及Multi-MERCI试验的80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进行分析[19],结果显示:39%的血管再通患者90 d时预后良好,而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预后良好率仅为3%。该研究提示,血管再通仍是90 d预后良好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Penumbr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目的是评估Penumbra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该试验纳入发病3 h内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闭塞血管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比率为82%;手术操作并发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良好预后率为25%;死亡率为33%。 2012年Lancet报道了两项分别运用Solitaire和Trevo取栓装置的研究结果,前者为SWIFT研究[21],后者为TREVO 2研究[22]。SWIFT研究目的是比较Solitaire和Merci装置血管再通的效果。结果显示:Solitaire组在不伴症状性颅内出血的血管再通率(61%与24%,P<0.001)、90 d时良好预后率(58%与33%,p=0.001)均优于merci 组;且solitaire组90="">0.001)、90><0.001)。trevo>0.001)。trevo><0.001)、90 d时良好预后率(40%与22%,p=0.013)均优于merci组;虽然trevo组90="">0.001)、90> 虽然多项研究显示,血管内治疗能够快速地实现血管再通及改善患者预后,但2013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MR RESCUE、SYNTHESIS Expansion两项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 目前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1 位致死原因。急性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循证医学证实,发病 4.5 h 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具备溶栓适应证的患者非常有限 [1];此外,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在静脉溶栓后实现血管再通率偏低,如大脑中动脉M1 段再通率约为30%,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为6%[2]。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rt-PA 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鉴于静脉溶栓存在上述不足,近20 多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该技术能使部分大血管闭塞所致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获益。当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专业,在技术路线和治疗策略上存在差别。这些现状和特点使得制定统一的指南以引导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脑卒中协会(AHA/ASA) 于2013 年发布了《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3],该指南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制定了规范。2010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2011 年中文版及 2013 年英文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5,6]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进行了系统规范,但对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措施未作详述。 本指南依据前期的临床研究结果,采取循证医学的方法,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的治疗进行系统规范,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1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开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2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标准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开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2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水平。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局部内容,回忆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图像,甚至局部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的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和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的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这时,DSA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由于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原那么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无创检查。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的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和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另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疑心有急性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考虑急诊行全脑DSA,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开展救治。 考虑到并发症,有些患者可能不适合行DSA,对这些患者应尽量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需要明确的是,DSA的适应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溶栓治疗的最新进展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溶栓治疗的最新进 展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由于其高发率 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针对急性脑卒中,溶栓 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国急性 脑卒中诊治指南对溶栓治疗的应用做出了一系列的指导和规范,并取 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指南概述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根据国内外脑卒中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 专家共识制订的一项权威指南。其涵盖了脑卒中的全过程,包括预防、急性期治疗、恢复期管理等方面。在指南中,溶栓治疗被明确列为急 性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二、溶栓治疗的基本原理 溶栓治疗是利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的溶酶原激活剂(t-PA)通过 静脉注射进入梗死脑区,溶解形成的血栓,恢复脑血流供应。这一治 疗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指南对溶栓治疗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的界定 根据最新研究和国内外的共识,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对溶栓治 疗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作出了详细的界定。指南明确将溶栓治疗适用 于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

1.脑卒中症状发生时间在4.5小时内; 2.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3.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 四、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多中心临床研究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在溶栓治疗方面推荐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收集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2.临床实践总结 许多医院和医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溶栓治疗,他们对溶栓治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这些实践 总结也为指南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溶栓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溶栓治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和挑战。 1.治疗时间窗口的延长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中国指南中的推荐和限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中国 指南中的推荐和限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的疾病。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并且是导致残疾 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近 年来,许多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中国指南是在国内一流专家的指导下编写的,旨在提供全面的最新 治疗进展和方案,以便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护理患者。在最新的 中国指南中,明确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的推荐和限制。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药物治疗进展。 1. 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方法之一。该治疗利用溶栓药物激活机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溶解脑动脉阻 塞的血栓,使脑血流重新建立。在中国指南中,静脉溶栓治疗被推荐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特定情况下。然而,由于静脉溶栓治疗 有一定的时间窗口限制和出血风险,医生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 潜在的利益与风险。 2. 内膜下血肿清除药物治疗 内膜下血肿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存 在会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损伤。为了尽早清除内膜下血肿,一些新的药

物治疗方法被引入临床实践。在中国指南中,一些特定的内膜下血肿清除药物被推荐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然而,这些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3. 血栓取栓器械治疗 血栓取栓器械治疗是一种通过机械器械将脑血管内的血栓取出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器械的改进,血栓取栓器械治疗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国指南中推荐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血栓取栓器械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有先进的器械设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谨慎评估和选择患者。 4.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方法,也在中国指南中得到了一定的推荐。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脑血栓的形成和扩大,进而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然而,在使用抗凝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起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药物治疗进展中国指南中对于药物治疗的推荐和限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静脉溶栓治疗、内膜下血肿清除药物治疗、血栓取栓器械治疗和抗凝治疗等都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情,医生需要谨慎评估潜在的利益和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这些最新的药物治疗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指明了方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最新研究和治疗方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最新研 究和治疗方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居高不下。为了提高针对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介绍最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和大脑供血动脉栓塞两种类型。其中,血栓形成是 指动脉病变、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减少或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栓塞是指由外源性栓子(如心脏瓣膜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供 血动脉内栓塞,导致脑血供不足。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的指导,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史采集、体格 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主要关注患者的既往 病史、主诉、发病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则主要通过测量血压、体温、脉搏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病情;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MRI等, 用于明确诊断和评估脑梗死范围;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通过抽取患者的 血液样本进行检验,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治疗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指导。药物 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利用药物溶解血栓,恢复 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抗栓治疗则是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来减少

患者的脑梗死风险。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操作的手段,清除导致 脑梗死的栓塞物或血栓。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最新的研究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于基因、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治疗方法。例如,干细胞治疗已被证明在促进脑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潜力。此外, 免疫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总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 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同时, 最新的研究也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 和探索,我们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致 残率和死亡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2023更新要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更新要点 时隔五年,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基于新研究、新证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更新发布。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 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

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 0-6h : CTA*RA/DS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例支簿环CTP∕OWI评 估便死核心.半咯带(可逸) 除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动 港检后同步第查大血管闭塞情况 6-16h CT排除出面.计算ASpEeTS评分CTA/VTA确定大血旨闭塞情 况CTP/PWI/DW1:评估便死核心.半暗带 符合Df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 准 CTAR挣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 W-24hCTA/KW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符合DAWN研究标准 CTP/DW1:评估便死核心CT/KW:排除出血.计算ASPEeTS评分大粳死核心血W内治疗符合:ANGE1- O-24hCTA/KW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ASPECT.RESC1E-J⅛anUMTI或SaECT2 ________ CIP/0W1:评估粳死核心圻究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FUSE3爵爆评估JJ选缺上车中.e土q管内治疗研究;DAWNDWI/CTPJR合隹东不匹配对国后卒中和It就遥 卒中段才使用TBoItJt介神或介入治疗4度;ANGE1-ASPECT-大检无桢心急杜环大的血管内治力研尤; RESCUE Jvw1IMIT日拳超怎收大检无悔UM糙E⅛管内治。认曲SaECT优化2H铁川*卒申£«■内治力息者连群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选择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时间窗、中等血管闭塞、基底动脉闭塞、颅内动脉闭塞合并原位狭窄以及前循环大梗死核心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面,汇聚了14条的推荐意见。 应特别强调的是机械取栓的目的是获得血流再灌注而不是仅实现血管再通,实现再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常以mTICI2b∕3级作为评估有效再灌注的标准。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6 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 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 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 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 范。 相较于2014 年旧版指南,2018 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 版指南中发病3~4.5 h 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 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 2018 》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 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 内 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 <3h ; (3)年龄≥ 18 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 ;少量脑内微出血 (1 ~ 10 个 ) ;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 3-4.5 h ; (3)年龄≥ 18 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 3 h 内 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 ≤ 1.7 , PT≤ 15 s ;严重卒中(NIHSS 评分 >25 分)。 6 h 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要点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人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年龄在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应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闭塞发病6h以内,推荐血管介入治疗;前循环闭塞发病在6〜24h, 经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推荐血管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在24h以内,可行血管介人治疗。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 •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禁忌证 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 •活动性出血或己知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4.血糖<2. 7mmol/L 或>22. 2mniol/L。 5.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二、血管内机械取栓 推荐意见:(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满足下述

条件,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①发病前mRS评分为0分或1分; ②明确病因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l段闭塞;③年龄218岁; ④NIHSS评分$6分;⑤ASPECTS评分26分;⑥动脉穿刺时间能够控制在发病6h内(I级推荐,A级证据)。(2)对于大脑中动脉Ml段及颈动脉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发病前mRS评分>1分、ASPECTS"分或NIHSS评分〈6分,在仔细分析获益风险后,可考虑对筛选后的患者进行动脉取栓治疗(II级推荐,B级证据)。(3)如患者同时满足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的要求,推荐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桥接治疗模式,不推荐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处理(I级推荐,A级证据),且不应等待观察静脉溶栓的具体疗效(I级推荐,B级证据)。(4)对于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仔细分析获益风险后,可考虑对筛选后的患者进行动脉取栓治疗(II 级推荐,B级证据)。(5)对发病6〜1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符合DAWX或DEFUSE-3标准的患者,推荐血管内介入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6)对发病16〜24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符合DAW\标准的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II级推荐,B级证据)。(7)各类新式取栓器械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但应严格控制适应证(II级推荐,B级证据)。(8)对于同时具备颅内血管闭塞和颅外血管闭塞的串联病变的患者,进行取栓治疗可能是合理的,其具体取栓模式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个体化选择(II级推荐,C级证据)。 三、血管内血栓抽吸技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完整版)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完整版) 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o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基于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于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 管理方法。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 对于经筛选发病6h以内、ASPECT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或发病超过6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检查以明确梗死 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一站式CTA÷CTP检查方案可缩短多模式CT的检查 时间;对于无法完成CTP的卒中中心,可根据CTA源图像进行梗死核心和缺血 半暗带的判断,也可通过MRIDWI+MRA÷PWI方案进行术前评估,不同时间窗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影像学筛选方案。 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一指南推荐意见 ①实施血管内治疗前,推荐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大血管闭塞(I类推荐,A级证据% ②在有条件的中心,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进行颅内血管影像检查的同时,可以考虑 行颅外颈动脉、椎动脉的筛查,为制订血管内治疗计划提供信息(11a类推荐,B 级证据I ③发病6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推荐使用CTA或MRA检查明确有无大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规范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水平。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和禁忌证都是一般性原则,对于具体患者,临床和介入医生必须根据其全身状况和所患疾病进行综合评估,慎重考虑每项检查的利弊得失,然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检查和治疗方案。 DSA适应证: (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2)怀疑脑静脉病变; (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处理的患者;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DSA禁忌证: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50×103/L; (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50umoL/L;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点局部感染;

2016年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15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周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1年发布了首版《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规范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年间血管内诊疗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研究证据,为适应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的水平。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鉴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已于前期发表,因此在本版指南中,相应内容不再重复。

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的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和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的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这时,DSA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由于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原则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无创检查。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的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和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另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怀疑有急性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考虑急诊行全脑DSA,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开展救治。 考虑到并发症,有些患者可能不适合行DSA,对这些患者应尽量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需要明确的是,DSA的适应证

2022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全文)

2022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全文) 摘要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流程管理、术前评估、血管内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行了广泛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并且中国人群的终生卒中患病风险居世界首位[1, 2]。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住院患者中占81.9%[3],其中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病情重、预后差,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2015年相继发表的几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4, 5, 6,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于2018年更新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8]。该指南不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作出了详细、准确的推荐,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有力推动了我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

自2018版指南发布以来,又有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出现,在治疗理念、适用范围及技术层面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基于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订《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体系建设与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规范,为临床医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本指南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订。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推荐强度和证据级别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4》[9]。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一、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目前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基于这些临床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4, 5, 6, 7,10, 11, 12, 13, 14],制订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下。 (一)适应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