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执教者: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沈淑雅

【内容主旨】

商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商朝青铜器、甲骨卜辞与后世文献相互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商朝历史,领会商朝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

2.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商朝青铜文化的特征。

难点:二重证据法。

【教学过程】

环节1:教师运用《史记》中有关史料(参加资料附录1),讲述商朝起源的故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离奇的传说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商朝历史风貌的兴趣。

环节2: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关于商朝的其他记载”过渡,依次运用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2—6),讲授商朝的建立及其政治体制,引导学生运用后世文献提取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通过相关材料初步感知商朝政治状况。

环节3:教师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哪些关于商朝历史的记载呢?”过渡,呈现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7—9),以“从中我们可探知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设问,要求学生从后世文献中提取信息,了解商朝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方面的状况。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运用,掌握从后世文献探求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4:以“仅凭后世文献我们是否就能获得确信的商朝历史了呢?”设问,激发学生质疑,试图以考古实物资料印证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突出史学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先抑后扬,承上启下。

环节5:以“青铜器是商朝考古实物资料中的代表”过渡,运用商朝青铜器图片(参见资料附录16—21,25、26),结合教师讲解,感受商朝青铜器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朝青铜器的欣赏,初步感受商朝青铜文化。

环节6:以妇好墓随葬青铜器为例,引导学生感知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状况,并与后世文献相印证,获得更加确信的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迁移,初步掌握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7:教师运用后母戊鼎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2、23),对后母戊鼎规模、纹饰、用途进行讲解,讲述后母戊鼎发现和保护过程,引导学生探求后母戊鼎的史料价值,感知文物保护之不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巩固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并与其它探求结果相互印证的历史思维方法。从学生感知文物保护之艰难,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环节8:由具体到抽象,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根据上述青铜器概括商朝青铜器物的总体特征,系统理解商朝“青铜文化”的定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剖析青铜器与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的关系,形成对青铜文化的系统认识,进一步商朝青铜器的证史价值。

环节9:以“依据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是否就获得了确信的商朝历史呢?”设问,类比二里头文化研究,引导学生再次产生质疑,揭示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一波三折,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文字记载的史料价值,激发运用甲骨卜辞探求印证商朝历史的学习欲望,承上启下。

环节10:结合甲骨文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7),教师介绍甲骨文的由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连连看”,辨析甲骨文的造字结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甲骨卜辞,以游戏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领会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系统的文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环节11:运用材料(参见资料附录10)和甲骨卜辞(参加资料附录11—13),引导学生运用甲骨卜辞并与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相互印证,确信商朝信奉鬼神和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熟练运用当时文字记载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当时文字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后世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环节13:要求学生回顾本课学习探求商朝历史的过程,用王国维对二重证据法的表述(参见资料附录24),确认本课探求商朝历史的过程方法科学有效;引导学生可进一步运用此方法探究商的起源;勉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做求真诚信之人,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二重证据法”的定义,认识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首尾呼应,进而强化学生求真意识的养成。

【教学策略】

1.环节3的教学,学生如存在理解困难,则适当增加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先了解相关材料的字面解释,再提取历史信息。

2.环节6的教学,学生如学有余力,则组织学生自己举例并分析提炼概括。

3.环节8的教学,学生如概括提炼困难,则从某角度加以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运用。

【板书设计】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政治经济文化风气

后世文献内外服制农业发展信奉鬼神统治者酗酒

考古资料青铜器物等级农业发展信奉鬼神饮酒之风甲骨卜辞农业发展信奉鬼神

【作业设计】

1. 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

材料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材料三: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相互印证

材料四: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爵兽面纹鬲兽面纹铙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殷商在文化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一则史料价值更高,为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四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

(4)根据材料一中所提及的“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对材料二、三、四进行分类。

(5)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

(1)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当时文字记载,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4)材料二属于“纸上之材料”,材料三、四属于“地下之材料”。

(5)考古材料印证后世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

【资料附录】

1.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封于商。——《史记·殷本纪》

2.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左传·宣公三年》

3.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兴师率诸侯……遂伐桀……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整理自《史记·殷本纪》

4.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

5.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尚书·酒诰》

6.……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汉书·地理志》

7.(商末,殷一带)麦秀渐渐,禾黍油油。——《史记·宋微子世家》

8.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9.(商纣王)以酒为池……为长夜之饮。——《尚书·微子》

10.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要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福祸、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等,几乎是无事不卜。——《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编

11.己巳王卜,贞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甲骨卜辞《粹》907

12.尹垦田于京?——甲骨卜辞

13.贞黍年有足雨?——甲骨卜辞

14.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

15.《商朝形势图》图片来自《高中历史地图册》第二分册第6页,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年版

16.《商朝青铜镜》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17.《商朝兽面纹铙》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5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18.《商朝兽面纹卣》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19.《商朝兽面纹爵》图片来自杨善群、郑嘉融著《创世中国》第2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0.《商朝凤纹牺觥》图片来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第4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1.《四羊方尊》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5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22.《后母戊鼎》图片来自于海娣、黎娜编著《中国通史》上卷第22页,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23.《后母戊鼎局部》图片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24.《王国维像》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词条“王国维”

25.组图《商朝青铜兵器》图片分别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37和4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26.组图《商朝青铜食器》以上图片分别来自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第2册《商周》第41和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版

27.组图《甲骨卜辞》以上图片均来自《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第11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沈淑雅:《商朝与青铜文化》一课的教学设计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嘉定二中沈淑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后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是以青铜器物为载体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全风貌,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时期的鼎盛。 2、过程与方法 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证据法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玄鸟生商”玄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燕子。话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女子叫简狄。有一次,她和同伴在河边洗澡,看到一只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望了望她,留下了一颗蛋,然后飞走了。简狄吃了蛋以后,没想到竟然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契”。契长大以后,佐助大禹治水有功,当时的首领舜;就给了他一块封地,取名为商。契和他的后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为一个部族,商也就成了这个部族的名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司马迁把它记入了他的《史记·殷本纪》中,“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封于商,……。” 那时的商还是一个原始部族,再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朝。那么,商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商王朝呈现的是怎样一番气象呢?我们是如何科学地了解到几千年前的商朝历史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踏上商朝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二分册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练习册习题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基础练习 1.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朝。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和的区分。 2.在今河南安阳出土的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为我们探究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以下关于商朝的国家体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内、外服”区分的是贵族等级B.方国联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的 C.商王朝是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D.“四方”是指商王直接管辖的区域4.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户农民的农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从其得名原因看,该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 ) A.礼器B.兵器C.炊具D.农具 5.《三字经》载:“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纣亡”的时间大约在( ) A.公元前15世纪B.公元前13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D.公元前9世纪 6.甲骨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的记载,其中“其受年”是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的问语,反映出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 ) A.冶铸业B.手工业C.畜牧业D.农业 7.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拓展练习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 ——百度百科·甲骨文 (1)依据材料一,通过解读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2)材料一对于认识材料二有何帮助? (3)你如何看待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商朝与青铜器.doc

商朝與青銅文化[ 教學目標] 1、知道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是“信史” 的開始;知道商的興起和滅亡、內外服制度、青銅製造業、甲骨文。理解青銅文化以及從中可以透視出的商朝的社會資訊;理解商朝在多元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2、初步嘗試從文字資料中提取資訊得出結論;初步嘗試從文物(青銅器)中獲取歷史資訊 3、認識商朝所創造的文明領先世界,尤其是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是華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認識歷史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史學家們用“二重證據法” 或“多重印證”餞行著歷史學“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先賢們治史的精神。 [ 重點與難點] 重點:商朝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難點:由甲骨文及青銅器物分析透視商朝的青銅文化及及社會發展狀況。 說明: 1、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有文字記載的王朝,是信史的開端。商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瞭解商朝在物質、精神、制度等文明領域內的主要成就有助於學生對商朝有更直觀更深切的把握,故為本課重點。也希望借此讓學生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強民族

自豪感和認同感。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目標 2、商朝青銅器的功能已遠遠超過了其日常使用範圍,必須結合文字 (甲骨文、文獻)、考古材料分析,才能讓學生領會青銅文化的深層含義並從青銅器物中透視商朝社會的其他資訊。同時,甲骨文的意義 也遠遠不止文明載體這個方面,透過它,也可以窺探到商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外,在方法論方面,借用考古資料印證文獻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把透過甲骨文和青銅器透視商朝社會發展狀況作為本課的難點。也希望借此讓學生比較感性的認識歷史學家治學的方法和態度,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另一個目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獻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學界對於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哪里? 2、講授商朝的國家體制(明線:文獻中的商) (1)講授內外服制 教师简介历史学家对商朝的研究最初主要依赖于文献,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出示两组文献材料,教师借助材料介绍内外服制度。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商朝和青铜文化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二附中王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知道商代的内外服制;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理解青铜文化以及从中透视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甲骨卜辞、青铜器物等不同材料的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了解考古资料、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掌握多重印证历史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朝所创造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要点 1、重点:青铜时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2、难点:由青铜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教学设计 由电脑游戏和《全球通史》导入新课,提出质疑:为何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商朝? (一)走进商朝 1、用艺术图和《史记》、《诗经》解读商族的传说。 2、用《尚书》和《史记》解读商的建立。 (二)商进入了文明社会吗? 1、政治制度:用《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说明内外服制。 2、金属工具:主要用妇好墓的考古材分析掘青铜器的四个功能。 A.生活用具:食器和酒器。 B.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礼器。 C.沟通祖先或神灵、庇护权力和财产:动物纹饰。 3、文字: 简述甲骨文发现的小故事。 甲骨文的三个作用:

A.对于文字本身的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辨认甲骨文) B.甲骨文是我们探究商史的第一手史料,印证了《史记》中商王世系的可信度。(运用视频) C.甲骨卜辞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商朝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历史情况。(运用多份甲骨卜辞) (三)总结 商王朝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文明社会: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金属工具:青铜时代 文字:甲骨文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确信的历史。 回到本课伊始,为何斯塔夫里阿诺斯会认为商王朝才是中国第一个王朝,而非夏朝,因为夏没有当世的直接文字记载。 [板书设计] 一、走进商朝 二、商朝是文明社会吗?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文献里的商—— 金属工具——青铜时代考古里的商——文字————甲骨卜辞 卜辞里的商——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执教者: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沈淑雅 【内容主旨】 商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商朝青铜器、甲骨卜辞与后世文献相互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商朝历史,领会商朝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 2.从后世文献和考古发掘(包括青铜器物和甲骨卜辞)中解读商朝历史,掌握后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补充、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3.感受商朝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养成讲证据、讲逻辑的严谨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商朝青铜文化的特征。 难点:二重证据法。 【教学过程】 环节1:教师运用《史记》中有关史料(参加资料附录1),讲述商朝起源的故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离奇的传说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商朝历史风貌的兴趣。 环节2: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关于商朝的其他记载”过渡,依次运用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2—6),讲授商朝的建立及其政治体制,引导学生运用后世文献提取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通过相关材料初步感知商朝政治状况。 环节3:教师以“后世文献中还有哪些关于商朝历史的记载呢?”过渡,呈现后世文献中有关史料(参见资料附录7—9),以“从中我们可探知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设问,要求学生从后世文献中提取信息,了解商朝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方面的状况。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运用,掌握从后世文献探求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4:以“仅凭后世文献我们是否就能获得确信的商朝历史了呢?”设问,激发学生质疑,试图以考古实物资料印证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突出史学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先抑后扬,承上启下。 环节5:以“青铜器是商朝考古实物资料中的代表”过渡,运用商朝青铜器图片(参见资料附录16—21,25、26),结合教师讲解,感受商朝青铜器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朝青铜器的欣赏,初步感受商朝青铜文化。 环节6:以妇好墓随葬青铜器为例,引导学生感知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等状况,并与后世文献相印证,获得更加确信的商朝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迁移,初步掌握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7:教师运用后母戊鼎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2、23),对后母戊鼎规模、纹饰、用途进行讲解,讲述后母戊鼎发现和保护过程,引导学生探求后母戊鼎的史料价值,感知文物保护之不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巩固从青铜器物中提取历史信息,并与其它探求结果相互印证的历史思维方法。从学生感知文物保护之艰难,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环节8:由具体到抽象,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根据上述青铜器概括商朝青铜器物的总体特征,系统理解商朝“青铜文化”的定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剖析青铜器与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的关系,形成对青铜文化的系统认识,进一步商朝青铜器的证史价值。 环节9:以“依据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是否就获得了确信的商朝历史呢?”设问,类比二里头文化研究,引导学生再次产生质疑,揭示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一波三折,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文字记载的史料价值,激发运用甲骨卜辞探求印证商朝历史的学习欲望,承上启下。 环节10:结合甲骨文图片资料(参见资料附录27),教师介绍甲骨文的由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连连看”,辨析甲骨文的造字结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甲骨卜辞,以游戏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领会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系统的文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环节11:运用材料(参见资料附录10)和甲骨卜辞(参加资料附录11—13),引导学生运用甲骨卜辞并与后世文献和青铜器物相互印证,确信商朝信奉鬼神和农业发展。

杨冰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二附中杨冰 一、教学目标: 知道商朝的建立概况;了解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从政治、物质、精神三个层面感悟商朝作为东亚雄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考证商代文明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为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本节课对教科书内容结构做了调整及整合——基于两个问题统领整堂课的教学:(1)商朝文明的发展程度如何;(2)我们是如何知道商朝文明发展程度的。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通过解读材料中的细节,力图引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透视商代的社会,进而从政治、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把握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最终得出商朝是东亚雄邦这一结论;同时为下一个问题的理解做好铺垫。 第二:在归纳概括上述史料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出示问题:我们了解商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与夏相比,有何不同?进而引出二重证据法,得出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说到商王朝,你会想到什么? 生:xxxxx 师:(过渡)学界普遍认为:商朝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下面我们先从政治、物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领略商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1、政治制度: 师:商朝是如何建立的?(学生答) 师:(过渡)首先我们看看商部族的起源。(出示图)商族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夏部族衰落时,正是商兴起之时。到了公元前1600年的时候,夏朝的最后一位王夏桀他昏庸无道,此时作为方国商的王汤就想攻打夏桀,他联合了很多其他方国,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讨伐夏桀,由于他领导有方,灭夏取得了胜利,成为方国的首领。商朝建立后,怎样有效管理通过军事征服扩大的土地和疆域?由此引出内外服制度的概念。 (依照地图分解内外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部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内服和外服之间的关系,(出示材料:殷道兴, 诸侯归之。殷道衰, 诸侯或不至。——《史记·殷本纪》请学生稍作解释。)概括: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联盟关系,商王是联盟的共主,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但控制力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与商王还处于战争状态。商朝刚刚建立时,统治还很不稳定,经常迁都(图示),为什么经常迁都?与商的军事实力的强弱、自然灾害有关,一直到商王盘庚迁殷才逐步稳定下来,所以后人称商又叫殷商。考古工作者在殷墟(河南安阳一带)大量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殷商的地位。(回到课件主页——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简单小结。) 2、物质文明: 师:(先出示甲骨文“黍”字的写法和后人统计有关粮食谷类作物出现的频率材料,让学生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商人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延伸:为什么对农业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去思考)谷类作物的增多和剩余,除了作为粮食,还可用作酿酒原料。于是导致商朝的酒文化也相当发达。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基础。说到商朝的手工业,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青铜器)。

商朝与青铜文化

青铜与商朝文化 授课时间:2010.12.7 班级:高一(3)班 授课人:仙霞高中刘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的建立、内外服制;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 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殷墟考古资料,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二重证据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青铜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文明辉煌的历史;通过学习 甲骨文字,懂得汉字的演变过程在联结和维系中华名族的文化上的贡 献;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了解商朝的社会特征 ●教学难点 青铜器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提问引入: 中华文明的诞生融合的核心区域在哪里?(提示:PAGE4 图) 黄河中游地区 引入:夏、商、周其实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也是先后更迭的三个王朝; (一)商族的兴起和汤建商朝 1、商族的兴起商族长期居住在黄河下游地区。商族大约以玄鸟为图腾,大致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就是记述并歌颂这一故事。(说明当时还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中) 2、汤灭夏建商朝夏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互相攻伐。商族首领汤乘机灭掉了一些亲夏的诸侯国,举兵西向伐夏。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亡。 Ppt图释:这是山东嘉祥汉代武氏祠的画像石拓片摹绘。描绘夏桀腐化的生活和残暴的统治; 3、学生阅读“知识链接”,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甲骨卜辞:“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牢是祭祀时猪牛羊的组合,大意是为了祈求丰收,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 通过考古挖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商朝的国家体制——内外服制 1、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核心管理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幾之地;甲骨文中称:“大邑商”或者“天邑商”,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文中称:“四土”或者“四方” 阅读材料: 1)、“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2)、“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尚书·酒诰gào》 释义: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的地区,这些邦伯分为侯、甸、男、卫几种,其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商朝的内服官有五六十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旧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还有负责出纳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3)、“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地方势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可见: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2、(练习与测评1)商王为什么要采取内外服制?我们如何来看待它? 1)这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的延续; 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3)巩固整治的需要;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纣王时用武力镇压,但最后引火烧身而灭亡了。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三)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时代?(概念) 以青铜为原料制造器具的物质文明发展阶段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铜,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骨文与青铜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 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 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 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甲骨文(设计意图: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 较难讲述清楚;因为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理 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甲骨文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 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 学生的兴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 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 2. 自主探究法 3. 总结反思法(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文字的发展轨迹: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甲骨文出现 甲骨文的得名 甲骨文的发现和一个农民有关。这个农民叫李成。这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

王骁:商朝与青铜文化之教学反思

《商朝与青铜文化》之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二附中王骁通过这次浦东新区展示周,进一步认识到团队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我们教研组是一个集体,包括了一位特级教师、两位高级教师,一位中级教师以及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所以我首先要感谢教研组全体同仁在这次活动中给予的真诚帮助,周靖老师、陈明华老师等又是帮我磨课,又是在公开课那天忙里忙外,其次感谢基地导师和基地学员的真诚帮助,又是给我提供参考建议,又是给我发送资料,再次,感谢几位来自华师大历史系的免费师范生,她们在我备课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建议,最后,还要感谢学校领导对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吴广伦老师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展示机会,感谢所有远道而来莅临指导的同行们。我深知,这次浦东新区教学展示周不仅是代表华师大二附中的,也是代表浦东新区的,浦东新区的历史老师上课到底好不好,上了课就能见分晓。你王骁能不能一炮打响,胜败在此一举。 最近,家里忙于装修,母亲不止一次说道:“装潢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公开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细究起来,这节课是有不少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 第一,我的课太关注历史的细节,缺乏宏观上的把握。 第二,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已经提前上课了,还拖了堂,本课最后内容本应是本课的高潮,但因为超时,而成为了索然无味的“鸡肋”。 第三,课堂的互动还不够热烈,以我为主的痕迹比较明显,与学生的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请学生回答问题主要集中于本课伊始和本课结尾处,中间这段有些空洞。 第四,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试验全新的抢答器,虽然也经过了简单的培训,学生也表现出对此新鲜事物极大的兴趣,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鲜有学生使用此设备,课堂效果打了点折扣。 第五,最后的结尾应该是回到本课伊始提出的质疑,虽然自己强调了我们的学者用二重证据法(文献和考古)来印证夏王朝的存在,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用的文明史的观点印证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由于时间仓促,阐述不太充分,因而看起来有贬低夏王朝的嫌疑。 第六,我太过于强调运用多重印证去探究商朝历史,为了求证而求证,方法论是到位了,但是把一些历史的观点却强加给了学生,特别是我出示的材料甲骨卜辞材料,只能证明方国联盟是存在,有没有内外服制,这是值得商榷的。 第七,本课题目是《商朝与青铜文化》,但是我对青铜文化的理解看来没有吃透。 记得本科实习时在上师大附中开过一堂公开课,课上得其实马虎,大家评课都挺客气,但庄韵勤老师在私底下还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堂好的公开课建立在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5课【教学设计】《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 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 (一)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 (2)、代表作是什么? (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 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 (一)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商朝与青铜器文化》的点滴体会

观xxx、xxx的《商朝与青铜文化》两堂课的点滴体会 陆行中学 xxx 20XX年11月17日,在华师大二附中听了xxx、xxx两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真实感受到同课异构的魅力,两堂课展示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充分显示了各自扎实的基本功和教改的先进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以特级教师周靖为首的华师大二附中教研组在新区、乃至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的课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学定教,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用文明史观来诠释商朝文明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并用史料教学法来多重引证商朝文明的具体特征。板书设计简洁扼要,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课堂教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还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法论,更有求真求实人文关怀,也让学生在走进历史的同时,感悟商朝文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具体来说,xxx老师的史料教学比较精彩的。一是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史料、青铜器考古史料、甲骨卜辞史料、音频视频等史料,图文并茂。多种多样类型的史料,再现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生动和形象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阅读信息的能力。二是史料的运用有序。就内外服制度,则重点运用多种文献史料;就金属工具青铜器,则重点运用了地下考古文物;文字甲骨文则运用了大量的甲骨卜辞的史料。三是史料的选择新颖。例如就青铜器文物,王老师不特意大讲学生熟悉的司母戊鼎,而是引用了妇好墓里的大量青铜文物,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补充了书本知识的陈旧和不足。四是史料的引用典型。如甲骨文卜辞的史料片段则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商朝社会又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又如关于商朝的内外服制的,王老师运用了三段不同文献的史料则分别说明什么是内外服、内外服之间的关系、方国的向背是商朝成败的关键等三个问题。 可以说,王老师的史料教学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环环相扣、恰到好处的,史料的运用紧紧的围绕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课程的主旨,这种史料教学是实现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最好途径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科素养的厚实和教学基本功的扎实。 而xxx老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上更具特色,问题的设计则更有层次感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教材的整合,杨老师从文明的内涵出发,把商朝的文明特征归纳为制度文明(内外服制)、物质文明(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青铜器)、精神文明(青铜文化和甲骨卜辞)三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其中对“青铜

中国古代史课件 3商代青铜文化

第三讲 商代(前17—11世纪) 青铜文化
一、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二、商朝的建立与商朝国家形态 二、商朝的建立与商朝国家形态

一、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张光直 著

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1. 传统历史文献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 生商。” 《史记·殷本纪》:“母曰简狄,有娀氏之 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 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 治水,有功。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

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1. 传统历史文献
《 史 记 殷 本 纪 》 所 记 商 王 世 系
·
1成汤 2外丙 3仲壬 4太甲 5沃丁
6太庚 7小甲 8雍己 9太戊 10仲丁
11外壬 16祖丁 12河亶甲 17南庚 13祖乙 18阳甲 14祖辛 15沃甲 19盘庚 20小辛
21小乙 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庚丁 27武乙 28太丁 29帝乙 30帝辛
兄终弟及 or 父死子继

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2. 青铜器
吕 大 临 撰 宋


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和 索 引 。 集 , . 图 象 集 , 大 . 释 《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收器与《殷周金文集成》衔 接,止于1999年。“二编”器物始收时间与《近出》 衔接,截止时间大体到2007年底,编1346号。 文 : 计 录 部 分 总 著 周 拓 片 , 存 殷 3 三 分 文 理 现 书 的 铭 辑 整 对 。 全 土 编 》 , 出 进 行 成 2 上 新 地 集 文 以 . 铭 件 的 和 学 文 一 万 传 世 文 科 周 金 殷 金 《 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 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 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和青铜时代 2.夏商周的青铜文化 3.“三星堆青铜文化” 4.夏、商、西周的陶瓷和玉器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著的《尚书》中的句话(投影):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学生先讨论,教师解释)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书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学生回答:文字)那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回答:不是,是甲骨文。)那什么是甲骨文?它与今天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讲授新课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板书)一、甲骨文(板书) 1、定义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 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 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的派对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后,教师反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 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板书)

第一讲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 教学目的:结合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明已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中心格局。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 以明了“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 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明起源与形成;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 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 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西周分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的意义。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2、中国的古史传说 (1)盘古的传说(2)女娲的传说(3)燧人氏的传说(4)有巢氏的传说(5)伏羲氏的传说(6)神农氏的传说(7)三皇五帝之说 3、人们对古史传说的态度

(1)从信古到疑古 孔子“信而好古”。 后人尊经而法古。古史的黄金时代与理想社会(大同与小康)。倒退的历史观。“法先王”与“法后王”。刘知几“疑古”“惑经”。崔述《考信录》。 (2)从疑古到释古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上接崔述) 结论:“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郭沫若等释古。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任务:重建中国的古史系统,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道路。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历史学家的上古人群区系划分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中,地理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夷夏东西说》 蒙文通: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江汉民族:共工(九黎、三苗)、神农、炎帝、蚩尤;河洛民族:黄帝、颛顼、尧、舜、禹;海岱民族:遂人、伏羲、女娲、少昊——《古史甄微》 徐旭生:“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把我国较古的传说总括来看,华夏、(东)夷、(苗)蛮三族实为秦汉间所称的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集团:炎、黄,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东夷集团:大皥(太昊)、少皥(少昊)、蚩尤,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苗蛮集团:三苗、驩兜,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2、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3、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这个理论,苏秉琦把它叫做“条块说”。区是块块(空间分布),系是条条(时间流变),类型是分支。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这又集中体现于每一大区系中范围不大的历史发展中心区域。它与各区系内其他分支,即“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各大区系间也还会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各大区系不仅个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所以,这一理论提出后,立刻在学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掀起了建立自身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的热潮,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