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CT2461-2012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

QCT2461-2012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

QCT2461-2012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
QCT2461-2012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CT 2461-2012

中国电信240V 直流电源供电

总体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240V DC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

General Requirements

2012-08发布

2012-08实施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

保密等级:公开发放

Q/CT 2461—2012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3)

5 系统技术要求 (3)

6 整流要求 (6)

7 监控告警能力要求 (6)

8 绝缘监察要求 (6)

9 直流配电要求 (7)

10 安全要求 (9)

11 受电设备电源要求 (10)

12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适应性要求 (11)

13 运行维护管理要求 (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部分基础标准、规范清单 (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专用用仪表工具清单 (16)

Q/CT 2461—2012

前言

Q/CT 2462-2012《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与Q/CT 2461-2012《中国电信240V 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共同构成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系列标准。

本标准参考了中国电信[2010]851号《关于印发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节能试点技术指导意见(暂行)的通知》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包含中国电信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厂商需经中国电信授权方可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络运行维护部组织制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世忠、杜民、侯福平、赖世能、孙文波

本标准于2012年8月首次发布。

引言

长期以来,用交流电供电的通信设备都是采用交流UPS设备做供电保障,但由于交流UPS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无法满足电信级供电保障要求,给通信网络运行保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交流UPS供电掉电事故层出不穷。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技术有效解决了供电保障难题,既体现了比交流UPS更高的供电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又能兼容原来使用220V交流供电的通信设备,成为通信业界替代交流UPS、提高通信网络设备安全供电保障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为了更好的适应通信网络和业务需求的发展,保证通信设备的用电安全可靠,更好的体现中国电信安全用电、节能降耗理念,从根本上解决通信设备交流供电可用性不高的困境,中国电信大胆地开展了通信用240V直流电源供电技术的应用研究,从现网实际试用的规模和广泛性来说,均已经走到业界的前列。

本标准提出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组成、系列以及在设计、设备采购、工程管理及验收和割接、运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在认真消化、吸收过去几年来中国电信在240V直流供电技术应用的大量实践经验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制定通信240V直流供电系统标准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满足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需要的240V 直流供电标准体制。

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供电总体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主要规定了: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基本原则、系统组成和系统总体要求。

根据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特点,本标准规定了供电系统中整流部分的要求、监控告警能力要求、绝缘监察要求、直流配电要求,并特别强调了安全方面要求。

本标准中还提出了受电设备电源要求和受电通信设备电源适应性要求以及运行维护管理中的原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国电信范围内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应用。在进行系统规划、设备采购、工程设计建设、工程验收及运营维护时,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59.2 半导体变流器应用导则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YD/T 983—1998 通信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

YD/T 1235.1—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

YD/T 2378—2011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

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界定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YD/T 2378—2011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标称电压 direct nominal voltage

直流系统被指定的电压。

3.2

通信用240V直流电源系统 240V direct current power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s

Q/CT 2461—2012

为通信设备供电、标称电压为240V的直流电源系统。该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器、蓄电池、直流分配和相关的控制、测量、信号、保护、调节单元等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内部电气和机械的连接,用结构部件完整地组合在一起的连接在一个共同的标称电压下工作的设备和导线(线路)的一种组合体。

3.3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 240V direct current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s

标称电压为240V的通信用直流供电系统。可为原使用交流220V供电的通信网络系统设备供电,包括通信用240V直流电源系统、直流二级配电屏、直流电源列柜、网络机柜的配电单元(PDU)等(简称系统)。

3.4

直流总配电屏 DC main power distribution cabinet

用以在整流屏输出后,对直流用电进行整体分配和管理,并具备保护功能的机柜。

3.5

直流二级配电屏 DC power distribution cabinet

用以对直流总配电屏与直流电源列柜之间各种直流用电进行分配和管理,并具备保护功能的机柜。

3.6

直流电源列柜 DC sub power distributing cabinet

用以对同一机房内一列或多列网络机柜的直流用电进行分配和管理,并具备保护功能的机柜。

3.7

直流电源分配单元 DC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用以对同一网络机柜的直流用电进行分配和管理,并具备保护功能的机柜,简称PDU。

3.8

整流模块rectifier

将交流(AC)转化成直流(DC)的一种装置。

3.9

悬浮方式 Suspended mode

指直流系统输出的正、负极均不接地的方式。

3.10

绝缘监察 Insulation monitoring

对直流输出与地的绝缘性能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发生接地故障或绝缘性能降低。当发生对地故障或

绝缘性能劣化时发出告警。

Q/CT 2461—2012 [YD/T 2378—2011,定义3.2]

3.11

熔断器 fuse

当电流超过规定值足够长时间后通过熔断一个或几个特殊设计的和相应的部件,断开其所接入的电路,并分断电流的电器。熔断器包括组成完整电器的所有部件。

[GB 14048.1—2006,定义2.2.4]

3.12

隔离开关 switch-disconnector

在断开位置上能符合规定隔离功能要求的一种开关电器。

[GB 14048.1—2006,定义2.2.8,2.2.10]

3.13

断路器 circult-breaker

能接通、承载和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也能在规定的非正常条件(例如短路条件下)接通、承载一定时间和分断电流的一种机械开关电器。

[GB 14048.1—2006,定义2.2.11]

3.14

负荷开关 load break switch,load switch

负荷开关是介于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之间的一种开关电器,又称开关熔断器组。用以手动不频繁地通断有载电路;也可用于线路的过载与短路保护。通断电路由触刀完成,过载与短路保护由熔断器完成。

4 基本原则

4.1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为使用交流220V电源的通信网络设备供电,以获得通信级的安全供电保障,可用于替代交流UPS供电系统。

4.2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应具有比交流UPS供电系统更高的供电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4.3 对于双电源模块或多电源模块的通信网络设备宜采用单套240V直流电源系统供电。

4.4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宜采用全程独立双物理路由方式为通信网络设备供电。

4.5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直流输出应采用悬浮方式。

4.6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应具有可靠的绝缘监察功能。

5 系统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系统应满足通信网络设备安全供电保障的要求。

Q/CT 2461—2012

除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外,系统还应满足通信电源技术的基础要求,以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通信电源专业的基本要求。

附录A给出了供参考的部分基础标准、规范的清单。

5.2 使用环境条件

5.2.1 温度范围要求:

工作温度:-5℃~40℃。

储运温度:-40℃~70℃。

5.2.2 相对湿度范围要求:

工作相对湿度:≤90%(40±2℃时)。

储运相对湿度:≤95%(40±2℃时)。

5.2.3 海拔高度要求

海拔高度应不超过1000m;若超过1000m时应按照GB/T 3859.2的规定降容使用。

5.2.4 振动性能要求

应能承受频率为10~55Hz 、振幅为0.35mm的正弦波振动。

5.3 系统输入电压

5.3.1 交流输入电压额定值及变动范围

三相380V:允许变动范围为323V~418V。

单相220V:允许变动范围为187V~242V。

注1:交流输入电压超出上述范围但不超过额定值的±25%时,系统可降容使用。

5.3.2 输入频率及变动范围

输入频率及变动范围为50Hz±2.5Hz。

5.3.3 输入电压波形失真度

交流输入电压总谐波含量不大于5%时,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4 系统输出电压

系统输出的直流标称电压为240V,电压变化范围如表1。

表1 输出电压变化范围

系统运行时,浮充、均充电压应根据蓄电池的技术参数确定,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Q/CT 2461—2012 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值在其可调范围内应能手动或自动连续可调。系统在稳压工作的基础上,应能与蓄电池并联以浮充或均充工作方式向通信设备供电。

监控模块失效后,整流模块输出电压应恢复至出厂缺省值(265V~270V)。

5.5 蓄电池配置要求

单组电池串联的个数如表2。

表2 蓄电池串联个数

5.6 系统组成

5.6.1 系统主要由在一个或多个机架中的交流配电部分、整流模块、直流配电部分、监控单元以及绝缘监察、接地部分等组成。

5.6.2 系统可分为一体化组合式系统和分立式系统两种。

5.6.3 一体化组合式系统的交流分配部分、高频开关电源整流器、直流分配部分、蓄电池接入等可以安装在同一机架内,蓄电池单独安装。一体化组合式系统容量不应超过400A。

5.6.4 分立式系统的交流分配部分、高频开关电源整流器、直流分配部分应分别安装在不同的机架,蓄电池单独安装。监控单元可安装在某个机架内。容量在400A以上或需要较好的扩充性能的系统应使用分立式系统。

5.7 系统容量配置

5.7.1 系统宜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容量不宜过大。单个系统容量不宜大于1200A,最大不应大于1600A。

5.7.2 系统总输出容量应根据系统设计总负荷和蓄电池组的均充容量之和进行合理选择。

5.7.3 系统中整流模块的额定输出电流(A):5、10、20、30、40、50、80。模块的额定输出容量应根据系统设计容量大小合理选择,根据目前技术发展应用情况和需求,一体化系统宜采用 10、20A模块;分立式系统宜采用20、40A模块。

5.7.4 一个系统中,整流模块总数不应少于3个;并联使用的整流机架不宜超过3个。在一个整流机架内安装的整流模块不宜多于20个。

5.7.5 系统最大输出电流应按设计的最大负载电流加上蓄电池充电电流计算。充电电流一般按I10(0.1C10)计算。当蓄电池后备时间配置大于2小时且系统交流输入中断的间隔时间大于48小时,充电电流可以按I20(0.05C10)计算。

5.7.6 整流模块配置根据系统最大输出电流采用N+1冗余配置。其中N个主用,N≤10个时,一个备用;N>10个时,每10个备用一个。

5.8 蓄电池组配置

5.8.1 蓄电池组容量配置:蓄电池后备时间应满足系统满载时对通信系统供电保障的需要。重要通信系统的后备时间宜120min以上;一般通信系统的后备时间宜60min以上。

5.8.2 蓄电池单体电压和组数确定:根据系统容量大小和后备时间长短,蓄电池单体电压可选2V、6V、12V,宜选择单体电压为2V的蓄电池组。

5.8.3 每个系统的蓄电池组一般设置两组并联,最多的并联组数不应超过4组。

Q/CT 2461—2012

5.8.4 蓄电池组过流保护器的选择:直流总配电屏宜采用熔断器作为蓄电池组过流保护器,不应采用带电磁脱扣功能的断路器作为蓄电池组过流保护器。

5.8.5 在蓄电池与直流总配电屏之间连接电缆上靠近蓄电池一侧应设置负荷开关或不带电磁脱扣功能的断路器。

5.9 直流对地悬浮方式

系统直流输出应采用正负极对地悬浮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

a)系统交流输入应与直流输出电气隔离。

b)系统直流输出应与地、机架、外壳电气隔离。

c)使用时,正、负极全程均不接地,采用悬浮方式供电。

d)系统应有明显标识标明该系统直流输出不能接地、人体不能接触。

e)系统应具备绝缘监察功能,在直流输出总配电屏中,应对总母排的绝缘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可对分路的绝缘状况进行监测。

6 整流要求

6.1 系统整流应具备一定的过流输出能力和限流输出能力,限流能力在20%~110%之间调整,输出限流在过流消除后自动取消。

6.2 系统内所有整流模块应具备在监控模块控制下均流工作和无监控模块时自主均流工作的能力。6.3 交流输入停电后重新来电时,系统应能在监控模块控制下,整流输出电压电流满足蓄电池正常充电要求。

6.4 系统内任一整流模块发生故障都不应影响其他模块正常工作和系统正常输出。

6.5 系统整流模块应有过压、欠压、过温保护功能。

7 监控告警能力要求

7.1 系统应具有对系统实时工作状态、系统参数设置及调整、系统异常告警的监控管理功能。

7.2 系统应能提供标准通讯接口,实现相关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实现本地或远程监控。

7.3 系统应实现对交流配电、整流模块、监控模块、直流配电、绝缘监察的监控管理。

7.4 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出现或保护功能动作的同时,应能自动、及时发出相应的可闻可见告警信号,同时,还可通过标准通信接口将告警信息传送到本地、远端监控设备上。部分告警还可通过干节点送至机外告警设备。

7.5 历史记录信息应在系统内永久储存,不得任意人工删除,在系统完全无电状况下不应丢失。

8 绝缘监察要求

8.1 系统应具备绝缘监测功能,在直流总配电屏中,应对总母排的绝缘状况进行在线监测,可对各个分支路的绝缘状况进行在线或非在线监测。二级配电屏分支路也可以用绝缘监测装置进行正负极对地绝缘下降报警和定位管理。

8.2 系统发生正负极接地故障或对地绝缘电阻低于整定值(见表3)时,绝缘监察装置应及时、可靠发出告警信息。

8.3 系统的直流电压正负极无论出现一极或双极绝缘下降,绝缘监察装置都应能迅速识别并发出告警信号。

Q/CT 2461—2012

表3 绝缘电阻整定值

9 直流配电要求

9.1 基本要求

9.1.1 直流输出配电装置包括直流总配电屏、直流二级配电屏和直流电源列柜及网络机柜的PDU等。

9.1.2 输出全程正负极各级配电都应安装过流保护装置进行保护,过流保护装置应采用熔断器或直流断路器(末级除外)。熔断器或直流断路器的耐压水平应与系统的最高直流电压相适应。

9.1.3 网络机柜内直流配电单元(PDU)应采用断路器保护,PDU输入侧应采用双极断路器;输出侧宜采用双极断路器。为负载设备接电有接线端子和插座两种方式,宜优先采用接线端子。

9.2 分立系统配电结构

分立系统的直流输出一般采用“直流总配电屏+直流电源列柜”的二级配电结构为设备机架供电。如图1所示。

图1 二级配电结构示意图

若系统容量较大或供电区域较大、设备较多,也可以采用“直流总配电屏+直流二级配电屏+直流电源列柜”的三级配电结构为设备机架供电。如图2所示。

Q/CT 2461—2012

图2 三级配电结构示意图

9.3 整流模块的输出不设总开关,整流屏宜通过母排与直流配电总屏连接。母排与蓄电池组宜通过熔断器相连。

9.4 母排的通流能力应以铜排最小截面积处为准,应通过合理的孔洞布局方式避免铜排截面积的减少。

9.5 系统配电各部件和各器件元件通过额定电流时各电气元件温升不得超过表4要求。

表4 电器元件和部件的温升上限值

9.6 直流二级配电屏、直流电源列柜应设独立两路输入总开关和若干分支路输出开关。

9.7 直流总配电屏、直流二级配电屏及直流电源列柜如采用熔断器进行过流保护,正、负极的端子不宜相邻并列布放,宜错开一定距离。可按上下分层或水平分组或前后分面布放。

10 安全要求

10.1 防雷接地条件

10.1.1 系统设备交流输入端应装交流SPD,其性能指标应满足YD/T 1235.1-2002要求,安装布局应满足YD 5098-2005要求。

10.1.2 系统直流输出回路上不应安装SPD。

10.1.3 交流SPD应有防自燃的热脱扣装置,SPD连接电缆上应安装断路器。

10.1.4 设备外壳、机架、走线架应实施保护接地,保护接地要求按照YD 5098-2005执行。系统设备机柜应有用于接地的专门铜排,SPD的地线应直接接在专用接地铜排上。

10.2 电磁兼容要求

10.2.1 传导骚扰限值

在150kHz~30MHz频段内,系统电源线上的传导干扰电平应符合YD/T 983-1998中5.1表2规定的限值。

10.2.2 辐射骚扰限值

在30~1000MHz频段内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电平应符合YD/T 983-1998中5.2表4规定的限值。

10.2.3 抗扰性要求

应符合YD/T 983—1998中7.3表9和续表9中规定的判定准值。

10.3 安全防护要求

10.3.1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柜内两带电导体之间、带电导体与裸露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应符合GB/T 19826—2005 中表6规定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要求。

10.3.2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应满足GB/T 19826—2005中5.3.2条的要求。

10.3.3 抗电强度

抗电强度应满足GB/T 19826—2005中5.3.3条要求。

10.3.4 冲击电压

Q/CT 2461—2012

冲击电压应满足GB/T 19826—2005中5.3.4条要求。

10.3.5 系统接触电流

系统接触电流应不大于3.5mA。

当接触电流大于3.5mA时,接触电流不应超过每相输入电流的5%,如果负载不平衡,则应采用三个相电流的最大值来进行计算。在大接触电流通路上,内部保护接地导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1.0mm2。在靠近设备的一次电源连接端处,应设置标有警告语或类似词语的标牌,即“大接触电流,在接通电源之前必须先接地”。

10.3.6 材料阻燃性能

系统所用的PCB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2001中规定的V-0要求。塑胶导线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T 19666—2005中规定的阻燃C类(ZC)要求,其它绝缘材料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2001中规定的V-1要求。

10.3.7 产品的防护等级

系统机柜的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GB 4208—2008中的IP20的规定。

10.3.8 直接触电防护

系统内交流或直流裸露带电部件,应设置适当的外壳、防护挡板、防护门、增加绝缘包裹等措施,防止在维护和操作过程中意外触及。

用外壳作防护时,防护等级也应达到GB 4208—2008中的IP20的规定。

系统直流母排裸露处应套上绝缘套管,并在醒目处加上“高压直流危险!”的警告提示。

11 受电设备电源要求

11.1.1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连接方式

11.1.2 受电通信设备的配电有插座、接线端子两种方式,推荐选用接线端子方式。

11.1.3 禁止一个分路断路器通过多用插座接入、控制多个电源模块。

11.1.4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接线推荐标准:直流输出“正”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N”端,直流输出“负”极对应于设备输入电源线的“L”端,设备输入电源线的“地”端与系统保护地可靠连接,如图3中a)和b)所示。不应采用图3中c)所示的“万用插座”。

a) 扁三脚插座(GB 1002规定形式)b) IEC 60320 C13/C14型

(GB 17465.1 C9/C10)

c) 万用三脚插座

(非标准形式,不推荐)

图3 设备配电插座接线示意图

Q/CT 2461—2012 12 受电通信设备电源适应性要求

12.1 上架前应对通信设备使用240V直流供电进行适应性检测。也可以采用通信设备240V直流检测平台进行检测(见附录B B.1)。

12.2 通信设备电源输入回路应不含串联电容和并联电感。

12.3 通信设备电源主回路不宜串联船型开关,如有则应置开关在永久闭合状态。

12.4 通信设备不应含有频率检测的要求。

12.5 采用三相交流电源输入、但内部电源模块是单相输入工作模式的通信设备,经接线方式改造后也可适用。

13 运行维护管理要求

13.1 受电通信设备上电前检查要求

通信设备使用240V直流电源系统供电前,应进行适应性检查。符合下列要求:

a)通信设备使用240V直流电源系统供电的适应性检查项目可参考附录B中B.3给出的测试功能

要求。

b)未经过检查合格或确认的受电通信设备,不应上电。

c)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受电通信设备时,未采取整改措施加以解决前,不应上电。

13.2 受电通信设备上电操作要求

受电通信设备上电时,应遵守下列操作要求:

a)受电通信设备上电应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按照规定的上电顺序操作。严禁违规随意操作。

b)当上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上电操作。检查配电回路和受电设备状态。

c)对出现的问题应采取整改措施,否则应撤销该设备已经实施的所有上电操作。

13.3 受电通信设备正常下电操作要求

受电通信设备正常下电时,应按下列顺序和要求操作:

a)受电通信设备正常下电应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按照下电顺序进行操作。严禁违规随意操作。

b)当下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中断正常下电操作,检查配电回路和受电设备状态。

c)出现异常情况时,可采取应急措施安全下电,并及时查找故障原因,采取整改措施。

13.4 受电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电源开关操作要求

受电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电源开关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a)受电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应严格遵守发生故障时的安全操作规定,严禁违规随意操作。

b)受电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尽快切断受电通信设备的电源,并及时查找故障原因,采取整改

措施消除故障。

c)禁止将故障隐患未彻底排除的受电通信设备再次上电。

13.5 运行维护安全操作要求

系统操作运行时,应遵守下列安全操作要求:

a)系统维护操作应按照交流220/380V电压等级的操作要求进行。

b)电源设备、蓄电池组维护通道应铺垫绝缘垫。

Q/CT 2461—2012

c)对裸露的导体应进行绝缘处理,防止人身直接碰触。

d)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应按照触电事故安全处理原则处置。

13.6 绝缘监察装置检查要求

系统中绝缘监察装置应定期检查,主要要求如下:

a)检查绝缘监察功能的有效性,确保其工作正常。检查仪表工具可参见附录B B.2。

b)检查测试时,应确保所接测试回路不会出现短路而影响正常直流输出带载。

c)检查发现绝缘装置出现异常时,并及时查找故障原因,采取整改措施消除故障。

d)绝缘监察系统进行检查前,应做好安全措施,防止出现人身意外和设备故障。

Q/CT 2461—2012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部分基础标准、规范清单

A.1 概述

本附录给出了部分与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相关的(见5.1)标准。对于特定对象,还可能涉及所列标准、规范之外的其他标准的条款。

A.2 系统技术要求

GB/T 762—2002 标准电流等级

GB 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T 19826—2005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DL/T 459—2000 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订货技术条件

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YDB 037—2009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YD/T 1051—200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YD/T 1058—2007 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

YD/T 1095—2008 通信用不间断电源(UPS)

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工程安装设计规范

YD/T 5079—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

YD/T 2378—2011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

YD/T xxxx—2011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报批稿)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节能试点技术指导意见(暂行)

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通信设备高压直流供电安装设计规范(试行)

A.3 整流

GB/T 3859.2 半导体变流器应用导则

DL/T 781—2001 电力用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Q/CT 2461—2012

YD/T 1058—2007 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

A.4 配电、开关、电缆

GB 1002—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

GB 2099.1—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

GB 7947—2006 人机界面标志标示的基本方法和安全规则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

GB 10963.2—2008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第2部分:用于交流和直流的断路器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

GB 14048.2—2001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断路器

GB 14048.3—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以及熔断器组合电器

GB/T 14048.7—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1部分:辅助器件铜导体的接线端子排

GB/T 14048.8—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2部分:辅助器件铜导体的保护导体接线端子排

GB 17465.1—1998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器具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17627.1—1998 低压电气设备的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定义和试验要求

GB/T 18380.1—2001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部分:单根绝缘电线或电缆的垂直燃烧试验方法

GB/T 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YD/T 585—2010 通信用配电设备

YD/T 939—2005 传输设备用电源分配列柜

YD/T 1173—2001 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

Q/CT 2171—2009 数据设备用网络机柜技术规范

Q/CT 2172—2009 数据设备用交流电源列柜技术规范

A.5 监控系统

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YD/T1363.1—2005 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1部分:系统技术要求YD/T1363.2—2005 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2部分:互联协议

YD/T1363.3—2005 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3部分:前端智能设备协议

YD/T1363.4—2005 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第4部分:测试方法

Q/CT 2461—2012 A.6 电磁兼容、防护

YD/T 944—2007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 983—1998 通信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

YD/T 1251.1—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

YD/T 1235.2—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

YD 5096—2005通信用电源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A.7 运行维护

YD/T 1970.1-2009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则

YD/T 1970.2-201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第2部分:高低压配电系统

YD/T 1970.3-201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第3部分:直流系统

YD/T 1970.10-2009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第10部分: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信电源、空调维护规程(2005)

A.8 通用、包装、运输

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87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YD 122 —1997邮电工业产品铭牌

YD/T 638.3—1998 通信电源设备型号命名方法

Q/CT 2461—2012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专用用仪表工具清单

B.1 通信用240V直流受电设备检测平台

B.1.1 通信用240V直流受电设备检测平台用于对受电通信设备上电前的符合性检测。

B.1.2 通信用240V直流受电设备检测平台应具备如下主要功能:

a)自带大功率直流电源,用于给受电通信设备提供直流电源。

b)测量现有受电通信设备能否使用240V直流电源进行供电,允许直流供电电压范围以及在供电

范围内是否存在服务器掉电情况。

c)测量受电通信设备电源在直流供电下电流,功率等参数。

d)测量受电通信设备电源在直流电压反向时能否正常工作,并判断该设备电源是否采用半波整

流。

e)检测受电通信设备电源的启动方式:硬启动还是软启动。

f)检测受电通信设备开机前的电源阻抗。

g)具备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功能。

h)自动生成报表,记录测试参数和结果,并提供打印接口。

B.2 绝缘监察测试仪

B.2.1 绝缘监察测试仪专门用于通信用240V供电系统绝缘监察功能的测试和检查,

B.2.2 绝缘监察测试仪应具备如下要求:

a)能分别或同时进行正负极绝缘性能测试。

b)测试的正负极电压范围为直流192~288V,所选器件耐压需大于350V。

c)有多种电阻档位可选:至少包括10k 24k 26k 30k 50k。

d)能分别显示正负极对电压。

e)能用电池供电或交流电供电工作。

B.3 240V直流智能假负载

B.3.1 240V直流电源智能假负载用于通信用240V供电系统及所带蓄电池组的离线测试。

B.3.2 240V直流电源智能假负载应具备如下要求:

a)输入电压范围:200V~300V(DC)。

b)在工作电压范围内,放电电流不小于300A。

c)具有自动(补偿)恒流放电功能,恒流误差≤5.0%。

d)电压、电流显示误差≤1.0%。

中国电信网关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网关建设工程技术规范书 1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移动网络建设 ( 一期)行业网关建设工程 技术规范书 北京市电信有限公司 二ΟΟ九年三月 I

目录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建议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报价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标准和性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乙方供货和服务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硬件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 软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 安装材料和消耗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4 项目实施与集成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5 工具和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6 技术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7 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8 安装、调测、试运转的技术支持和现场验收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程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项目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建设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网上电信营业厅技术规范

网上电信营业厅技术规范 (暂行)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1年4月

目录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服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引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网上电信营业厅体系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网上电信营业厅技术体系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网上电信营业厅与其它业务系统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系统功能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网上电信营业厅业务功能组成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网上电信营业厅功能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服务页面处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服务页面管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电信业务接口管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系统管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统计分析管理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对现有业务系统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用户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认证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支付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认证与支付接口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业务预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业务信息管理与发布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5总体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系统设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网站建设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系统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系统扩展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系统可靠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6支付业务处理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与集团公司的统一支付平台相连.........................................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与本地银行支付系统相连..................................................... 错误!未定义书签。7系统安全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主机安全(含网络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通信安全(应用数据传输).................................................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系统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数据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管理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6 机房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信2010年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

网络机柜技术规范书

1. 概述 1.1 本文件为中国电信2010年集中采购网络机柜的技术规范书。 1.2本技术规范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数据设备用网络机柜技术要求》(待发布)、中国电信2009年6月16日发布的《数据设备用网络机柜技术规范》编制。以上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中定义了通信数据类机房(含数据中心、电信业务平台、IT支撑平台及其他类似通信系统机房)内使用交流电源的网络机柜的分类、机柜尺寸、结构、配置、气流组织、机柜配电(监控测量、防雷与接地)等方面的性能、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规定。使用直流电源的数据用网络机柜可参照本技术要求执行。 1.3 本次招标采购的网络机柜只针对19英寸标准机柜(含信息插座单元)。 1.4 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及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5 投标方应对本文件的技术规范所提出的各项条款进行逐条答复、说明和解释,并写出具体技术数据和指标。首先对实现或满足程度明确做出“满足”、“部分满足”、“不满足”等应答。对于规范书中要求列举的条款,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书中进行列举,不得简单答复“满

足”等,否则视该条款的应答为“不满足”。如果回答“部分满足”,需要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满足,哪些部分不满足,并说明原因。 请投标方特别注意:在答复中,凡采用“详见”、“参见”等方式说明的条款,应指明参见文档的具体章节或页码,同时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书中注有适当的总结性文字,简洁、明了地回答相应的条款。 1.6 本文件中未提出而厂商认为有必要说明的部分,以及更加合理的技术性能,厂商应在应标书中提供详细的资料和说明。 1.7 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招标方。 2 使用环境条件 ——工作温度:-5℃~+40℃。 ——相对湿度:≤85%RH(+30℃时)。 ——垂直倾斜度:≤5%。 3. 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 3.1 外观要求 3.1.1 机柜涂覆层应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无流挂、无露底;金属件无毛刺、无锈蚀。 3.1.2 机柜门板、侧板平整,无扭曲、无变形,也不明显抖动;门板开孔均匀。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 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纲要目前包括企业使命、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服务理念、企业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等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统称核心理念,企业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统称行为准则。 1、企业使命: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 2、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3、核心价值观: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共创价值 全面创新 创新是顺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从而创造成本领先;创新能使企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市场领先;创新能使企业在运营管理、经营方式等方面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管理领先。 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面创新 我们要通过全员而非个人的、全方位而非局部的、深入持久而非表面临时的全面创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型运营模式,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全面创新不是彻底地否定过去。“人民邮电为人民”、“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等名言,是我们企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前提。

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创新的意识,才能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不断开拓进取。我们尊重员工的创新热情,鼓励员工积极应用创新 动的全面创新赢得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长久稳定。 求真务实 全程全网、联合作业、规模经济和服务社会是电信企业的基本特征。“求真”就是从电信企业的基本特征出发,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在经营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和总结电信企业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经营决策,并不折不扣地自觉执行。 求真务实是我们的传统风范。凭借对企业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对企业经营的务实态度,我们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求真务实是成功企业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实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通过对外以客户为本、对内以员工为本,持续提升客户 以客户为本,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切实以客户为中心,认真实践“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努力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优质服务。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干事有舞台、工作有动力、评价有标准、发展有空间、利益有保障的管理制度。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战略分析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行业差异化战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电信业将面对全球通信企业的挑战。中国的产业信息化也从根本上推动了通信行业的发展。电信业重组后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固网与移动的有效融合已成为电信产业发展必然趋势,这一产业趋势导致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求运营商从战略到业务的转型。 当中国电信获得移动业务后,借助多重业务捆绑以及原有固网业务移动化的发展契机,提高其整体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成为核心;也就是说,中国电信需要在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而衍生的数据业务上下功夫。中国移动在获得全业务牌照后,将需要改变基础业务较为单一的局面,完成从“移动信息专家”到“综合信息专家”的转变。而中国联通则更加复杂,不仅面临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面临组织结构的融合,未来联通需要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并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国内三大通信行业的差异化战略已经从以前的电信主导宽带和固话,移动主导移动电话,联通主导基础网络,逐渐变为现在的多方位业务全面发展。电信开始推出3G手机移动电话,联通也推3G 以及融合以前的网通的宽带业务,移动则收购了铁通,也大摇大摆做起了宽带业务,并且收费也是相当便宜。 大体上,通信行业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其差异: 一、品牌形象。 品牌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我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往往是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的。因此,品牌就是企业的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能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还有强大的人心征服力,一旦消费者的心被征服,名牌就可以长久的占领市场。” 中国移动的这点就做得很到位,在移动这个大品牌下面又分了很多个小品牌,比如说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等等。而其中每一个品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动感地带的客户群主要是学生群体以及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套餐花样百出,资费实惠;神州行针对的是大部分的老百姓,方便简单易行,计费简单可靠,每月消费不多;而全球通则是提供给高端客户,满足客户的一些比较高端的需求,比如出国或者经常出差之类的,通常情况下每月的话费都比较多。像动感地带找周杰伦代言,神州行葛优代言,对产品的形象定位就比较准确,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很深的固有印象,品牌也就比较成功了。还有联通旗下的品牌新势力啊,电信的天翼等等。 二、价格差异。 随着国内电信业竞争形式的变化,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如何保持好的企业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总的来讲,中国目前有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电信是在1998年由中国邮电集团正式拆分成中国邮政和中国电信是拆分出来的。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是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联通成立之初主要在大力的发展CDMA技术,包括技术转让、建设网络、推广业务等。而中国移动最早是在1994年时中国邮电集团成立了一个移动通信局,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首次拆分重组,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1月,再一次对我国电信业进行重新布局,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为主体的“5+1”格局。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南方21省市的固网业务;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俗称小网通)、中国吉通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北方10省市的固网业务,中国移动主要做GSM移动业务,中国联通则同时运营GSM和CDMA移动业务,中国铁通主要做铁路上的通讯业务,中国卫通主要做卫星通信这一块。(业务基本不重叠,也没什么大的竞争,几家运营商各干各的,当然这中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抢占点移动业务搞了些小灵通和大灵通业务等,也赚了不少)。其中小网通就是在1999年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中铁通信中心等投资成立的。中国吉通则是电子部系统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参股搞的,例如彩虹集团等,公司主要经营IP业务。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一家2002年成立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数字集群通信业务,主要是做北京的市政工程等政府性项目,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的覆盖呀这些。由于这期间电信市场异常混乱,工信部在2007年将6大运营商重新拆分重组成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叫新联通),中国移动;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中国联通的CDMA 全面卖给中国电信,将中国卫通并入中国电信,并向中国电信颁发CDMA2000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同时颁发了WCDMA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支持帮助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TD-SCDMA3G 技术。使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全业务电信业务运营商(包括固网业务,移动业务的2G,3G业务等)。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20110128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前言 (1) 2.设备类型 (2) 3.物理接口要求 (3) 3.1网络侧接口要求 (4) 3.1.1GPON接口要求 (4) 3.2用户侧接口要求 (4) 3.2.1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4) 3.2.2WLAN接口要求 (4) 3.2.3USB接口要求 (4) 3.2.4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4) 4.功能要求 (5) 4.1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1IP协议要求 (6) 4.1.2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6) 4.1.3DNS功能要求 (7) 4.1.4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7) 4.1.5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0) 4.1.6IPv4 NAT (10) 4.1.7其它功能要求 (11) 4.2WLAN AP功能要求 (11) 4.3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3) 4.4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14) 4.4.1业务发现 (14) 4.4.2业务控制 (14) 4.4.3QoS功能要求 (14) 4.5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15) 4.5.1功能要求 (15) 4.5.2业务要求 (18) 4.5.3软交换SIP协议要求 (18) 4.5.4IMS SIP协议要求 (19) 4.5.5H.248协议要求 (19) 4.5.6性能要求 (20) 5.安全要求 (20) 5.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21) 5.2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21) 5.2.1WLAN接入安全性 (21) 5.3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22) 5.3.1用户侧登录安全基本要求 (22) II

电信行业分析报告

电信行业分析报告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电信行业分析报告 日期:1999-6-15 第一章电信行业的经济地位 据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1994年全球500家最大企业的排名中,世界最大的电信公司有21家,占总数的%,其中美国企业占了11家。中国的电信业发展还很落后,在其中榜上无名。 近年来,随着电信的飞速发展,电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每年3%的份额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图一,这是绝大部分行业所无法做到的。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行业已不在局限于电话与传真,与之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电视机)因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作用,逐渐与电信业融为一体。至此,与电信相关的行业有:家用电器、电脑及电子元件、邮政、橡胶、冶金工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橡胶、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决定了电信业的原料来源,邮政与电信在经营上互为交叉,电视与电脑则成为电信业新的终端设备。在我国,互联网的历史尚短、规模较小,但其发展速度却很惊人,对电信业的影响将日益明显。 第二章电信行业中各产业的情况 1995年底职工人数为万人,固定资产净值为万元,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为万元,利税总额为万元,生产总值3859902万元。各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见图二。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交换机市场紧随其后,也体现出强大的后劲。 二、研究与技术开发

在向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通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人们对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通信不仅是促进或制约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且已被许多大企业单位视为生产要素。在这总的战略指导下,通信各个领域正在经历着新技术的革命。 1.通信网正由模块向数字、由窄带向宽带发展。 2.光纤通信实现大容量、高速度、远距离通信。 3.卫星通信正利用各种系统开展业务。 4.移动通信走向数字化、个人化。 5.新业务(图象通信、数据通信、无线数据通信)不断涌现。 6.终端设备的发展注重多功能、小型化。 三、经营与维修服务 截止到目前,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批准经营并颁发许可证及申报批文的放开电信业务经营单位共2900余家,其中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2100多家;经营国内VAST通信业务的22家;经营800MHZ集群电话业务的110家;450MHZ无线移动通信业务25家;电话信息服务业务近300家;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务229家;电子信箱业务100家;电子数据交换业务8家;可视图文业务11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电信行业一直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其维修和服务领域严重滞后于其他行业。通过近两年来引入竞争机制和在部分电信业务上放开经营,电信业多年来的服务方式已基本改观。但是,电信产品的维修和维护服务仍处于无规状态。 第三章电信行业市场分析

中国电信运营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电信运营行业最新报告2005年4季度 2005年全年累计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2198.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电信11575.3亿元,增长25.4%;邮政623.6亿元,增长10.1%。完成通信业务收入6373.7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信5799.0亿元,增长11.7%;邮政574.7亿元,增长7.7%。通信行业增加值完成4159.6亿元,同比增长12.0%。 2005年电信运营业发展概况 一、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 (一)业务收入 2005年,全国通信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年累计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2198.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电信11575.3亿元,增长25.4%;邮政623.6亿元,增长10.1%。完成通信业务收入6373.7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信5799.0亿元,增长11.7%;邮政574.7亿元,增长7.7%。通信行业增加值完成4159.6亿元,同比增长12.0%。(见图表1) 2005年10月份电信业务收入为496.8 亿元,继续保持在比较高水平线上;11月份电信业务收入略有降低为485.9亿元;12月份上升到505.3亿元,也是全年电信收入的最高值。(见图表2) 2005年,在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平稳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的宏观背景下,电信服务需求仍保持高速增势,电信容量不断扩大,电信收入稳步增长。从全年的电信收入水平来看,年初先抑,进入3月份开始稳步增长,电信业务量的增长带来的业务收入的增加开始逐步显现,经历了持续稳步的增长后,以及十一假期的触动,电信收入在11月份略有下降,随着年末的到来,电信收入在12月份达到了最高点。(见图表3) (二)用户发展 截止到2005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电话用户累计新增3867.7万户,总数达到35043.3万户。移动通信电话用户累计新增5860.4万户,总数达到39342.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7部/百人,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5.9部/百人,住宅电话普及20.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0.9部/百人,已通固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91.2%。(见图表4) 2005年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均呈现增长放缓局面。全年新增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01.9万户和626.7万户。新增无线市话用户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个百分点,对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下降。 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异质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2005年各月新增移动用户平均是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的1.5倍,如果将具有移动通信特征的无线市话用户按移动电话用户计算,则这一比例将扩大到4.3倍。 1.固定电话 截止到2005年12月份,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了35043.3万户,1~12月累计比去年同期新增用户3867.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23976.8万户,1~12月累计新增2951.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为11066.5 万户,1~12月累计新增91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8532.7万户,1~12月累计新增2045.3万户,公用电话用户2660.4万部,1~12月累计新增445.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7部/百人,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5.9部/百人,住宅电话普及

中国电信战略分析.doc

中国电信战略分析 1.外部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 电信行业由于出身国有,自然受国家经济政策、宏观发展环境、管制政策的影响,并且由于电信经济的垄断特性,虽然早已经公司化运营,但和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宏观环境的分析与把握对运营影响甚大。 1.1.1政治法律环境 基础网络的运营权是国家控制的关键,虽然开放、引入竞争的话题一谈再谈,但基础通道的控制力依然在国企运营商手中。国家希望管道控制内容的想法没有变。 中国加入时做出承诺:“中国要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所以中国电信受政策影响较大;但政策会越来越开放。干预力度越来越小;通信业立法速度缓慢;电信业执法体系不健全。 1.1.2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和全球接轨,抛开世界经济谈中国经济已经没有意义,而电信经济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推平了。国家之间的屏障,使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世纪当电信产业真正和其他产业开始融合时,一切都将会和08年底的经济危机一样,变得势不可挡。 1.1.3社会和文化环境 电信产业原本就是信息传输的承载,各类信号、信息内容的传输之后,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此电信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一定会殊途同归。内容文化的传播与监管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文化部、广电部已经,甚至上升至国家信息安全办公室,都负责着内容的监管,谁接入,谁负责,从互联网,到手机短信,其对民生舆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电信产业日益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如打电话拜年、发短信祝福等等;用户消费意识成熟,越来越理性,用户结构变化大,由高收入人群转向大众化,电信产业还同创意文化产业关联在了一起,动漫产业、网游产业还有一些衍生的增值服务行业被人们报以了更高的希望。 1.2行业环境分析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GPON上行e8-C 终端技术规范书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1年1月

目录 1. 前言1 2. 设备类型1 3. 物理接口要求2 3.1 网络侧接口要求2 3.1.1 GPON接口要求2 3.2 用户侧接口要求2 3.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2 3.2.2 WLAN接口要求 2 3.2.3 USB接口要求2 3.2.4 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3 4. 功能要求3 4.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3 4.1.1 IP协议要求3 4.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4 4.1.3 DNS功能要求5 4.1.4 IPv4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6 4.1.5 IPv6地址治理及拨号治理功能要求10 4.1.6 IPv4 NAT 12 4.1.7 其它功能要求12 4.2 WLAN AP功能要求13 4.3 设备发觉功能要求16 4.4 业务发觉和操纵功能要求18 4.4.1 业务发觉18 4.4.2 业务操纵18 4.4.3 QoS功能要求19 4.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20

4.5.1 功能要求20 4.5.2 业务要求25 4.5.3 软交换SIP协议要求25 4.5.4 IMS SIP协议要求28 4.5.5 H.248协议要求28 4.5.6 性能要求28 5. 安全要求29 5.1 网络访咨询的安全性29 5.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31 5.2.1 WLAN接入安全性31 5.3 用户侧登录安全性32 5.3.1 用户侧登录安全差不多要求32 5.3.2 电信爱护帐号33 5.3.3 家庭网关(e8)用户帐号33 5.4 设备安全性34 6. 治理和爱护要求34 6.1 差不多要求34 6.1.1 功能要求34 6.1.2 协议要求35 6.1.3 日志要求35 6.1.4 设备标识要求36 6.1.5 配置文件备份要求37 6.1.6 设备注册认证功能37 6.2 本地治理和配置要求39 6.2.1 本地治理差不多要求39 6.2.2 系统信息治理39 6.2.3 差不多配置42 6.2.4 高级配置43 6.2.5 设备治理46

中国电信智能短信-技术规范 v2

中国电信短信助手技术规范 中国电信短信助手技术规范 试行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个人客户事业部

内 部 修 改 记 录
版本号 V1.0 V2.0 V2.1 日期 2008-10-28 2008-11-28 2009-4-8 地点 广州 广州 广州 作者 魏青 魏青 魏青 描述 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 要求编写 按照组网方案中不包 含 MSP GW 进行修改 按照新的产品名称 “短 信助手”进行修改

中国电信短信助手技术规范
目 录
1 2 3 4 文档说明............................................................................................................................ 1 文档说明 编制依据............................................................................................................................ 1 编制依据 缩略语 ............................................................................................................................... 1 功能要求............................................................................................................................ 2 功能要求 4.1 4.1.1 4.1.2 4.2 4.3 4.3.1 4.3.2 4.3.3 4.3.4 4.4 4.4.1 4.4.2 4.4.3 4.4.4 4.4.5 4.5 4.6 5 6 7 组网结构 .........................................................................................................................2 省平台架构.................................................................................................................2 全国组网架构 .............................................................................................................3 功能结构 .........................................................................................................................3 各网元的功能要求 ..........................................................................................................4 MSP ............................................................................................................................4 SMSC .........................................................................................................................5 SMGW .......................................................................................................................5 ISMP ...........................................................................................................................5 操作维护 .........................................................................................................................6 系统配置.....................................................................................................................6 日志管理.....................................................................................................................6 故障管理.....................................................................................................................6 性能管理.....................................................................................................................7 统计功能.....................................................................................................................8 网管接口 .........................................................................................................................8 接口要求 .........................................................................................................................8
计费要求............................................................................................................................ 9 计费要求 系统的操作维护要求........................................................................................................ 10 系统的操作维护要求 软硬件要求 ...................................................................................................................... 10 7.1 7.1.1 7.1.2 7.1.3 7.2 7.3 7.4 7.4.1 7.4.2 软件要求 .......................................................................................................................10 基本要求...................................................................................................................10 操作系统要求 ...........................................................................................................11 应用软件要求 ...........................................................................................................11 硬件要求 .......................................................................................................................12 性能指标 .......................................................................................................................12 可靠性要求 ...................................................................................................................12 稳定性 ......................................................................................................................12 备份和恢复...............................................................................................................13
8
设备安全要求 .................................................................................................................. 13 8.1 8.2 8.3 物理安全 .......................................................................................................................13 网络安全 .......................................................................................................................13 系统安全 .......................................................................................................................13
-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