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改良寇氏法

K?rber 法由K?rber 于1931提出,后经Finney 改进,顾汉颐作过改进,1963年孙

瑞元教授对该法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称为点斜法或孙氏法,增加了不含0%和100%死亡率的校正式,所得LD 50及全部有关参数与正规概率单位法相近。

改良寇氏法(K?ber)试验设计的原则是: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各组动物数相等:

大致有一半组数的动物死亡率在10%~50%之间,另一半在50%~100%之间,最好出现0 %

和100 %的剂量组。

一、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选择

剂量设计是否合理是急性毒性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测定其LD 50或LC 50时,应首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该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如结构式、分子量、溶解度、挥发度、纯度及杂质

含量等,其次确定测定LD 50的计算方法,然后设计剂量。

2、预试验:

总的原则是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距染毒,求出粗略的致死剂量范围,即确

定受试动物全部致死的最小剂量(b )和全部不致死的最大剂量(a ),即求出待测化学

物0 %~10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按几何级数的间距设计5~7个

剂量组,组间剂量呈等比级数(r ),其比值为1.2~1.5。进行正式实验。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时,动物的体重为:大鼠180~200g,小鼠18~22g,豚鼠200~250g,家兔2~2.5kg,犬10~12 kg。用于实验的同一批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所用动物平均

体重的20%。仍然遵守雌雄各半或雌雄兼取的原则。当预试中发现化学物的毒性有明显的

性别差异时,则需要选用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分别进行试验,求出各自的LD 50。

通过预试,找出受试化学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大致剂量范围,以此为依据设计正式试验

的剂量和分组。按下式设计剂量组:

r =n b

a

式中:r —相邻两组剂量的比值,一般为1.2~1.5,

b —最低全致死剂量量, a —最高不致死剂量, n —设计的组数。

分组恰当与否也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条件之一。因为组数过多,需要消耗较多的动物,还可能出现较大剂量组动物死亡率低于较小剂量组;组数过少,不能较精确求出LD 50。 3、根据公比(r)计算各组剂量

各组剂量分别为:第一组:a 第二组:a r 第三组:a r2

第四组:a r3 第五组:a r4 第六组:a r5

二、受试物溶液配制

1、溶剂的选择

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剂型有液体剂型、固体剂型。液体剂型中有溶液剂、混悬剂、

乳化剂等。选择溶剂的原则是不与受试物发生化学反应,不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故应根据

受试物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

一般而言,水溶性化学物可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以水为溶剂,既经济、方便、易

吸收,又无毒副作用。脂溶性化学物多选用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不溶于水而溶于

油的化学物常用吐温-80或吐温-60配制成乳化剂。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油脂的化学物可

选择淀粉液、明胶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液(0.5-1% CMC )等助悬剂配制成混悬液。如用

有机溶剂,实验动物应设溶剂对照组,有机溶剂所用比例不宜超过10%,溶解后,再用水

稀释,必要时可加入增溶剂,如吐温-80、聚乙二醇等,以提高溶液剂的浓度。

2、配制方法

将受试物配制成一种浓度,不同剂量组实验动物单位体重所给受试物的体积不同,剂

量越高,所用的体积越大;剂量越低,所用的体积越小。比如某受试物的试验剂量分别为100、200、400和800mg/kg,受试物配制成10 mg/ml,每组动物每10g 体重分别给与0.1、0.2、0.4和0.8 ml。

将受试物配制成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组实验动物单位体重所给受试物的体积相同,剂

量越大,受试化学物配制的浓度越高。上例中,若实验动物按0.2ml/10g b.w容量灌胃,

则应配制成4个不同浓度, 即5mg/ml、10mg/ml、20mg/ml和40mg/ml。

灌胃体积依所选用的实验动物而定,一次灌胃的体积为:小鼠0.1~0.4ml/10g b.w,每只不超过1ml ;大鼠0.5~1ml/100g,每只不超过4ml; 家兔在5ml/kg之内; 犬不超过50ml/kg;

为避免操作误差,等容量稀释的传统方法常采用1∶K 系列稀释法。该法操作简便、

浓度精确、节约受试化学物。

a 、确定各剂量组所需受试液浓度

如已知最高剂量组剂量为2000mg/kg b.w.,小鼠按等容量方法给予受试药液,即

0.2ml/10g b.w.,相

当于20ml/1000g b.w.,故最高剂量组所需受试液的浓度(母液浓度)为2000

mg/20ml,即10.0%(C 1)。

b 、确定每组所需受试液的量(m ml)

按每只鼠体重25g 计算(将损耗也计算在内),给药量为0.2ml/10g b.w. ,则每组10只动物所需受

试液的量为5ml ;

c 、确定母液总量

配制时,根据实验设计要求确定最高剂量组所需受试化学物的浓度和总体积,配制母液。设母液浓度为C 1,各组所需要的量为m ml,母液应配制的总量M 用下述公式计算:

M =

m

1-K

式中, K为各组剂量的比值,K=1/r。

d 、配制母液

选择适当的溶剂配制浓度为C 1的受试液,取M ml 作为母液,从母液中取出m ml 供最高剂量组染毒用;然后取m ml 溶剂加入剩余的母液中,混匀,稀释后的母液浓度为C 2(C 1 :C 2=1:k= r ),即次高剂量组所要求的浓度,从中取出m ml供次高剂量组染毒用(第2组),然后再加入m ml溶剂,其稀释后的浓度为C 3(C 2 :C 3=1.2),取出m ml 供第3组动物染毒用。依此类推,可配制成按1∶K 递减的各剂量组不同浓度的试液。

三、染毒

各组小鼠分别按等容量方法给予相应浓度的受试药液,即0.2ml/10g b.w.。

四、观察指标与试验期限

急性中毒症状及出现时间,死亡数量、时间。大体剖检变化。试验期限为7-14天

五、结果及LD50的计算

采用寇氏法计算LD 50及其95%可信限 1、试验结果列表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方 法 ――改良寇氏法 K?rber 法由K?rber 于1931提出,后经Finney 改进,顾汉颐作过改进,1963年孙瑞元教授对该法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称为点斜法或孙氏法,增加了不含0%和100%死亡率的校正式,所得LD 50及全部有关参数与正规概率单位法相近。 改良寇氏法(K?ber)试验设计的原则是: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各组动物数相等:大致有一半组数的动物死亡率在10%~50%之间,另一半在50%~100%之间,最好出现0 %和100 %的剂量组。 一、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选择 剂量设计是否合理是急性毒性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测定其LD 50或LC 50时,应首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该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如结构式、分子量、溶解度、挥发度、纯度及杂质含量等,其次确定测定LD 50的计算方法,然后设计剂量。 2、预试验: 总的原则是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距染毒,求出粗略的致死剂量范围,即确定受试动物全部致死的最小剂量(b )和全部不致死的最大剂量(a ),即求出待测化学物0 %~10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按几何级数的间距设计5~7个剂量组,组间剂量呈等比级数(r ),其比值为1.2~1.5。进行正式实验。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时,动物的体重为:大鼠180~200g ,小鼠18~22g ,豚鼠200~250g,家兔2~2.5kg ,犬10~12 kg 。用于实验的同一批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仍然遵守雌雄各半或雌雄兼取的原则。当预试中发现化学物的毒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则需要选用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分别进行试验,求出各自的LD 50。 通过预试,找出受试化学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大致剂量范围,以此为依据设计正式试验的剂量和分组。 按下式设计剂量组: 1n a b r -= 式中:r —相邻两组剂量的比值,一般为1.2~1.5, b —最低全致死剂量量, a —最高不致死剂量, n —设计的组数。 分组恰当与否也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的条件之一。因为组数过多,需要消耗较多的动物,还可能出现较大剂量组动物死亡率低于较小剂量组;组数过少,不能较精确求出LD 50。 3、根据公比(r)计算各组剂量 各组剂量分别为: 第一组:a 第二组:a r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

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3 术语和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内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亚硝酸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设计

亚硝酸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学物毒性特性的第一步,通过短时间经口染毒可提供对健康危害的信息。试验结果可作为化学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以及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毒理学试验剂量的依据。 2、此实验为设计性实验,通过此试验应学会化学物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程序,并且掌握进行试验设计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与试验条件。 3、熟悉实验动物的饲喂技术及基本要求,掌握实验动物灌胃的技能,学会LD50及其可信限的计算方法。 4、通过本试验获得受试化学物的半数致死剂量,并描述试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各种反应及可能的靶器官。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 实验试剂: 苦味酸, 酸性品红,水,动物饲料 实验动物与仪器:小白鼠、灌胃针、天平、饲养室、烧杯、容量瓶、吸量管、手术剪、托盘、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动物选择与管理:选择50只,2-3月龄,体重在 18-22g的健康小鼠,小鼠重量相差在10%以内。 2.实验管理: 实验前动物先适应饲料和环境4d。适应期 间和试验期间雌雄分笼饲养,染毒前4小时小鼠必须 空腹,染毒后继续禁食2-4h,染毒期间饮水不限。

3.实验条件:饲养室温度控制在22±3oC,相对湿度在 30%-50%之间,无对流风,昼夜各半。 4.实验动物染色与分组:用黄色3%-5%苦味酸,0.5%酸 性品红对动物进行染色标记,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个位和十位。动物分为左、中、右三区,左上肢、左中部和左下肢分别表示1、2、3或者10、20、30,以此类推。50只动物分成随机分5组,分别为A、B、C、 D、E每组10只,且雌雄各半。 5.剂量设计与剂量分组(见下表):查阅文献得知小鼠 LD50为200mg\kg.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粒状结晶或粉末,无味,易潮解,有毒,水溶液呈碱性,在水中溶解度为82g/100ml。相对密度(水=1g/cm3):2.17g/cm3;熔点:271℃;沸点320℃(分解)。将亚硝酸钠溶于水中,动物按10ml\kg给药,得到的受试物浓度C=剂量/10(ml/kg)。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测定LD50的试验设计原则 3、小鼠的经口灌胃技术 二、试剂和材料 1、实验动物: (1)动物品种:健康成年ICR小鼠,体重18g?22g (2)样品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2、器材:注射器(1ml)、灌胃针头、烧杯、吸管、容量瓶、烧杯、棉签、动物 秤。 3、试剂:敌敌畏(1400mg/ml)、苦味酸染液(标记用)。 三、实验内容 1、健康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选择健康的雄性小鼠(健康标准:毛顺、毛顺、无分泌物、反应敏锐。动物出现圆圈动作可能为中耳炎,废弃。) 肛门与生殖孔距离: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选择体重在18-22 g的小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动物按体重分为几个体重段,再从每个体重段分出各组动物),每组10只小鼠,用黄色的苦味酸饱和液 标号1~9,10号小鼠不标记。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1)确定灌胃量:0.1ml/10g (2)确定最高给药量,计算溶液浓度,估计给药总体积 (3)药品称量及稀释 4、小鼠灌胃技术 左手固定,右手持灌胃器,插入动物口腔,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深度为口腔至剑突的距离。 5、毒性体征的观察和LD50计算 (1)毒性体征的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小鼠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和死亡时间 按表格记录动物体征及出现时间,记录死亡情况及时间,观察期为30 min

(2) LD50的计算: a 实验各组剂量的确定:设 5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剂量组距d 为: lg LD 100 一 lg LD 0 组数-1 d 为相邻两个剂量组剂量对数之差 利用lgLD0依次加d ,取反对数,即可得出各组剂量 b 、LD50的计算(见附件): 1 lg LD 50 = X k d' (P i P i 1) Xk:最大剂量的对数 d :相邻两组对数剂量之差 数 Pi :各组死亡率 i :组数 C 、求半数致死量的95%可信区间 标准误公式: S lg LD 50 = d ni :实验动物数。 ?1 lg (lg LD 50 - 1 .96 S lg LD 50 ) 四、实验过程 1、人员分工:本次实习同学分两个大组(A 组和B 组),分别在不同实验室。每大 组分5个小组,分别处理雌雄动物,每小组 10只动物。 集体活动:1、2、3、4、5组各1人,进行受试物配制。 P i (1 - P i ) ni - 1 95% 可信区间:

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五种农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绪论 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农林作物的病虫防治中,农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本世纪60-70年代,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几乎使粮食产量增长一倍,但随着农药长期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它们可以直接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畸变,同时还通过径流、排污、挥发等途径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引起各种生态环境下生物的死亡,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目前,因农药使用与管理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域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广泛重视。当前,随着有机氯农药的禁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成为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农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指明,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几种物质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动植物在生长期间、食品在加工和流通中均可受到农药的污染,导致食品中农药残留。 相关报道表明,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农药,大量未被利用的农药经过降雨、农田渗滤和水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同时,还有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最后汇入水域,沉降积淀在土壤中,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行累积,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国一些食品,如茶叶、大米、肉、蛋等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常超过规定标准,过多的残留量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为此,论述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其毒理机制和防治措施,以期对防治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个体小,饲养管理方便,生产繁殖快,质量控制严格,价廉可以大量供应,又有大量的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近交品系,突变品系,封闭群及杂交一代动物,小鼠实验研究资料丰富参考对比性强;更重要一点乃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均用国际公认的品系和标准的条件进行试验,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重复性高,自然会得到国际认可。 本文以百草枯、甲氰菊酯、乐果、草甘膦和敌敌畏五种常用农药为实验材料, 检测了它们对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Acute Oral Toxicity Test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 No. 401, Feb. 1987 ) USEPA OPPTS Harmonized Test Guidelines (Series 870.1100, Aug. 1998 ) 3 试验目的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妆品原料毒性特性的第一步,通过短时间经口染毒可提供对健康危害的信息。试验结果可作为化妆品原料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以及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毒理学试验剂量的依据。 4 定义 4.1 急性经口毒性(Acute oral toxicity):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2 经口LD50(半数致死量,Medium lethal dose):经口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剂量。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物的重量(mg/kg或g/kg)来表示。 5 试验的基本原则 以管饲法经口给予各试验组动物不同剂量的受试物,每组用一个剂量,染毒剂量的选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染毒后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要进行尸检,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动物要处死并进行尸检。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但也可用于非啮齿类动物的研究。 6 试验方法 6.1 受试物 受试物应溶解或悬浮于适宜的介质中,建议首选水,其次是植物油(如玉米油),或考虑使用其它介质(如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等)。对非水溶性介质,应了解其毒理特性,否则应在试验前先确定其毒性。每次经口染毒液体的最大容量取决于实验动物的大小,对啮齿类动物所给液体容量一般为1mL/100g,水溶液可至2mL/100g。通过调整受试物溶液浓度使各剂量组经口染毒的容量一致。 6.2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首选健康成年大鼠和小鼠,也可选用其它敏感动物。使用雌性动物应是未孕和未曾产仔的。实验动物体重之间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试验前动物要在实验动物房环境中至少适应3~5d时间。 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房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选用常规饲料,饮水不限制。 6.3 剂量水平

实验二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得 1、掌握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测定LD50得试验设计原则 3、小鼠得经口灌胃技术 二、试剂与材料 1、实验动物: (1)动物品种:健康成年ICR小鼠,体重18g~22g (2)样品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2、器材:注射器(1ml)、灌胃针头、烧杯、吸管、容量瓶、烧杯、棉签、动物秤。 3、试剂:敌敌畏(1400mg/ml)、苦味酸染液(标记用)。 三、实验内容 1、健康实验动物得选择与性别鉴定 选择健康得雄性小鼠(健康标准:毛顺、毛顺、无分泌物、反应敏锐。动物出现圆圈动作可能为中耳炎,废弃。) 肛门与生殖孔距离: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与随机分组 选择体重在18-22 g得小鼠,采用随机分组得方法(动物按体重分为几个体重段,再从每个体重段分出各组动物),每组10只小鼠,用黄色得苦味酸饱与液标号1 ~9,10号小鼠不标记、 3、受试化学物溶液得配制 (1)确定灌胃量:0、1ml/10g (2)确定最高给药量,计算溶液浓度,估计给药总体积 (3)药品称量及稀释 4、小鼠灌胃技术 左手固定,右手持灌胃器,插入动物口腔,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深度为口腔至剑突得距离。 5、毒性体征得观察与LD50计算 (1)毒性体征得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小鼠中毒得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与死亡时间 按表格记录动物体征及出现时间,记录死亡情况及时间,观察期为30 min (2)LD50得计算: a、实验各组剂量得确定:设5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剂量组距 d 为: d为相邻两个剂量组剂量对数之差 利用lgLD0依次加d,取反对数,即可得出各组剂量。 b、LD50得计算(见附件):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实验二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一)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半数致死剂量的意义。 (二)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半数致死剂量的计算及毒性判定。 二、测定方法: 本实验以灌胃方式测定敌敌畏DDV 的半数致死量(经口LD50=50~92mg/kg )。 (一)实验仪器、动物及分组: 1. 健康成年小鼠(18g ~25g),雌雄各半。动物秤、灌胃针、烧杯、编号笔、解剖剪、小磁盘、鼠笼。 2. 实验前动物要在实验环境中适应3~5 d 时间,以了解其正常活动情况和健康状 况,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 3. 本次实验取体重18-25 g 的小鼠,实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实验动物分成6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 (二)剂量选择: 1. 首先查阅与受试化学物结构及理化性质相近似的化学物的LD50,以此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即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1-2 个剂量组,进行预实验。 2. 各剂量组的间距可根据LD50 计算方法要求按等比级数或等差级数安排。 3. 本实验用机率单位法计算LD50,要求按等比级数排列,常用1:0.8,如敌敌畏的最高剂量为125 mg/kg ,其次剂量组为125 mg/kg *0.8=100 mg/kg ,依次类推为80 、64 和51.2 mg/kg 五个剂量组。 (三)受试化学物配制与稀释 1. 溶剂: 水溶性受试化学物以蒸馏水为溶剂配制成溶液。 脂溶性受试化学物以吐温-80、二甲基亚砜、植物油等配制。 2. 受试物的稀释 等容量稀释法,各个剂量组的动物均给予相同单位体重体积的受试化学物,按照事先设计的剂量分别稀释配制为几种不同的浓度的受试物溶液。 例如本次实验五个剂量组: 各剂量组动物给予相同单位体重体积受试物均为10ml/kg 。 等容量稀释法 D :设计的染毒剂量, mg/kg V :动物给药量(相同单位体重体积)均为 10ml/kg X :各组需配制的受试物溶液的浓度(mg/ml ) 如:第一组染毒剂量D=51.2mg/kg ,动物按V= 10ml/kg 体重给药,配制的受试物浓度为X=51.2mg/10ml 依次类推:五个组所需配制的受试物浓度分别为 第一组:51.2mg/10ml 第二组: 64mg/10ml 第三组: 80mg/10ml 第四组: 100mg/10ml 第五组: 125mg/10ml 另设一个阴性对照组 各剂量组小鼠灌胃容量计算: V D X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年龄一般为7-9周龄。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实验二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1、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测定LD50的试验设计原则 3、小鼠的经口灌胃技术 二、试剂和材料 1、实验动物: (1)动物品种:健康成年ICR小鼠,体重18g~22g (2)样品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2、器材:注射器(1ml)、灌胃针头、烧杯、吸管、容量瓶、烧杯、棉签、动物秤。 3、试剂:敌敌畏(1400mg/ml)、苦味酸染液(标记用)。 3、实验内容 1、健康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选择健康的雄性小鼠(健康标准:毛顺、毛顺、无分泌物、反应敏锐。动物出现圆圈动作可能为中耳炎,废弃。) 肛门与生殖孔距离: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选择体重在18-22 g的小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动物按体重分为几个体重段,再从每个体重段分出各组动物),每组10只小鼠,用黄色的苦味酸饱和液标号1~9,10号小鼠不标记。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1)确定灌胃量:0.1ml/10g (2)确定最高给药量,计算溶液浓度,估计给药总体积 (3)药品称量及稀释 4、小鼠灌胃技术 左手固定,右手持灌胃器,插入动物口腔,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深度为口腔至剑突的距离。 5、毒性体征的观察和LD50计算 (1)毒性体征的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小鼠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和死亡时间 按表格记录动物体征及出现时间,记录死亡情况及时间,观察期为30 min (2) LD50的计算: a、实验各组剂量的确定:设5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剂量组距 d 为: d为相邻两个剂量组剂量对数之差 利用lgLD0依次加d,取反对数,即可得出各组剂量。 b、LD50的计算(见附件): C、求半数致死量的95%可信区间 4、实验过程 1、人员分工:本次实习同学分两个大组(A组和B组),分别在不同实验室。每大组分5个小组,分别处理雌雄动物,每小组10只动物。 集体活动:1、 2、 3、 4、5 组各1人,进行受试物配制。 各小组活动: 每小组1人(共4人),进行动物标记。(1-10号) 每小组1人(共4人),进行体重记录。(1-10号) 每小组1人(共4人),进行灌胃。(1-10号) 每小组1人(共4人),根据体重吸取受试物(0.1ml/10g)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 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3、实验用水: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1、2、3、4、5、6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00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改良寇氏法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改良寇氏法 K?rber 法由K?rber 于1931提出,后经Finney 改进,顾汉颐作过改进,1963年孙 瑞元教授对该法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方法称为点斜法或孙氏法,增加了不含0%和100%死亡率的校正式,所得LD 50及全部有关参数与正规概率单位法相近。 改良寇氏法(K?ber)试验设计的原则是: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各组动物数相等: 大致有一半组数的动物死亡率在10%~50%之间,另一半在50%~100%之间,最好出现0 % 和100 %的剂量组。 一、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选择 剂量设计是否合理是急性毒性试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求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测定其LD 50或LC 50时,应首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该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如结构式、分子量、溶解度、挥发度、纯度及杂质 含量等,其次确定测定LD 50的计算方法,然后设计剂量。 2、预试验: 总的原则是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距染毒,求出粗略的致死剂量范围,即确 定受试动物全部致死的最小剂量(b )和全部不致死的最大剂量(a ),即求出待测化学 物0 %~100 %的大致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按几何级数的间距设计5~7个 剂量组,组间剂量呈等比级数(r ),其比值为1.2~1.5。进行正式实验。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时,动物的体重为:大鼠180~200g,小鼠18~22g,豚鼠200~250g,家兔2~2.5kg,犬10~12 kg。用于实验的同一批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所用动物平均 体重的20%。仍然遵守雌雄各半或雌雄兼取的原则。当预试中发现化学物的毒性有明显的 性别差异时,则需要选用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分别进行试验,求出各自的LD 50。 通过预试,找出受试化学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大致剂量范围,以此为依据设计正式试验 的剂量和分组。按下式设计剂量组: r =n b a 式中:r —相邻两组剂量的比值,一般为1.2~1.5,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毒理学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测定LD50的试验设计原则 3、小鼠的经口灌胃技术 二、试剂和材料 1、实验动物: (1)动物品种:健康成年ICR小鼠,体重18g~22g (2)样品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2、器材:注射器(1ml)、灌胃针头、烧杯、吸管、容量瓶、烧杯、棉签、动物秤。 3、试剂:敌敌畏(1400mg/ml)、苦味酸染液(标记用)。 三、实验内容 1、健康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选择健康的雄性小鼠(健康标准:毛顺、毛顺、无分泌物、反应敏锐。动物出现圆圈动作可能为中耳炎,废弃。) 肛门与生殖孔距离: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选择体重在18-22 g 的小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动物按体重分为几个体重段,再从每个体重段分出各组动物),每组10只小鼠,用黄色的苦味酸饱和液标号1~9,10号小鼠不标记。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1)确定灌胃量:0.1ml/10g (2)确定最高给药量,计算溶液浓度,估计给药总体积 (3)药品称量及稀释 4、小鼠灌胃技术 左手固定,右手持灌胃器,插入动物口腔,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深度为口腔至剑突的距离。 5、毒性体征的观察和LD50计算 (1)毒性体征的观察: 染毒后注意观察小鼠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和死亡时间 按表格记录动物体征及出现时间,记录死亡情况及时间,观察期为30 min (2)LD50的计算: a 、实验各组剂量的确定:设5组,每组雌雄动物各10只。 剂量组距 d 为: 1 lg lg d 0 100--=组数LD LD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Acute Oral Toxicity Test 一、实验内容 1、动物的称重、编号、随机分组; 2、受试物的配制(等容量稀释); 3、小鼠灌胃染毒操作技术; 4、急性毒性反应观察; 5、LD50(机率单位法)的计算和毒性分级。 二、材料和试剂 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18~22g)。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器材:注射器,灌胃针,体重称,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 3、试剂:DDV(80g/100ml),苦味酸,蒸馏水。 三、操作步骤 (一)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18g~22g)和大鼠(180g~220g),也可选用其它敏感动物。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3~7d时间,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本次试验取体重18~22g的小鼠,试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实验动物分成5组,每组8只。 (二)剂量选择: 首先了解受试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查阅与受试化学物结构及理化性质相近似的其它化学物毒性资料(LD50),以此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即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1~2个剂量组,进行预试验。但应注意,动物种系和给药途径相同的毒性资料才可用作预期毒性中值。 各剂量组的间距可根据LD50计算方法要求按等比级数或等差级数安排。本实验用机率单位法计算LD50,要求按等比级数排列,常用1:0.8,如敌敌畏的最高剂量为125mg/kg,其次剂量组为125mg/kg×0.8=100mg/kg,依次类推为80、64和51.2mg/kg五个剂量组。 (三)受试化学物配制与稀释 1、溶剂:水溶性受试化学物以蒸馏水为溶剂配制成溶液,脂溶性受试化学物以吐温-80、二甲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28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方法研究

28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Repeated Dose 28-Day Oral Toxicity Study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啮齿类动物28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检测化妆品原料及产品的短期毒性作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407, Oct. 20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8天经口毒性试验GB 15193.22-2014 3 试验目的 通过本试验确定28天经口连续接触化妆品原料或产品引起的毒性效应,了解其作用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并估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初步评价化妆品原料或产品经口的安全性,并为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剂量、观察指标、毒性终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信息。 4 定义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是指通过动物试验,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 5 试验基本原则 化妆品原料或产品以不同染毒剂量每日经口给予各组实验动物,每组采用一个染毒剂量,连续染毒28天。染毒期间每日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死亡或濒死动物尽可能进行大体解剖、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染毒结束后所有存活动物实施安乐死后进行大体解剖。部分实验动物的组织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6 试验方法 6.1 剂量设计 至少设定3个受试物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除不接触受试物外,对照组的其余处理均与受试物剂量组相同。最高剂量应能引起动物毒性反应,而不引起动物死亡或严重毒性反应;最低剂量应不出现任何可观察到的毒性效应,能找出

急性毒性试验[1]

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Acute Cytotoxicity Test)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生物材料急性毒性的含义,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医学上通常指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对药物而言的,并以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来衡量药物急性毒性的大小。所谓LD50是指某一药物使试验动物总体死亡一半的剂量,由于LD50是剂量反应曲线上最敏感的一点,而且有易测、准确和重复性好的优点,以此作为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标。但对于生物材料而言,它与药物在体内的反应机理不同,大多数生物材料不能计算LD50,所以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试验材料或其浸提液来观察实验动物体重在24、48和72h的变化、运动、呼吸状态以及死亡情况作为评价的指标,判定某种生物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蒸馏水,生理盐水(0.9%),注射器(1ml),量筒(10ml),小烧杯(50、100ml),高压消毒器。 五、实验步骤: 1.浸提液制备: 按评价标准裁剪试样,选择适当浸提温度制备浸提液。 2.将10只体重在17~23g间的健康、未做过其他实验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将浸提液按每公斤小鼠体重注射50ml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50ml/kg),用生理盐水按同样方法作空白对照。 4.记录试样表面积和使用浸提液的容量;记录注射后24h、48h、72h两组小鼠的体重,观察其各种生物学反应情况。 六、评价方法:

2.结果判断标准: 2.1 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的动物反应不大于对照组动物,则认为该材料符合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2.2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动物中有2只以上出现轻度毒性症状或仅1只动物出现明显毒性症状死亡,或实验组5只动物的体重均下降,即使无其他中毒症状都要进行重复试验。 2.3 重复试验的动物数量应加倍,即每组需10只小鼠。浸提液应该重新制备。重复试验若符合2.1 项要求,则认为该材料合格。 2.4 如实验组动物有2只以上发生死亡或3只以上出现明显毒性症状或动物普遍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则不需要重复试验,可认为该材料不符合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小鼠的尾部有三条静脉,一般采用两侧的静脉。把动物固定在暴露尾部的固定器内(可用烧杯、铁丝罩或粗试管邓物代替固定器)。拔去尾部静脉走向的毛,置尾巴于40~500C 温水中浸泡几分钟,或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抹,使尾部血管扩张。行尾部注射时,尽量采用与尾部平行的角度进针,抽吸法不能验证是否穿刺成功,开始注药时应尽量缓慢,仔细观察,如果有白色皮丘出现,说明未刺入血管,应重新向尾部方向移动针头,再次穿刺,直至注射时无皮丘出现,才能正式注射药物,有时在注射药物的同时可见静脉血被进去的药物向前推进。 实验二致热源试验(hypersusceptibility test) 一、实验目的: 掌握致热源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致热源试验是通过被测材料或其浸提液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若浸提液存在热源物质,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靶细胞后,促使其产生内出性热源,作用于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动物体温上升,因此,观察动物的体温变化可用来判断该材料或其浸提液中所含热源量是否符合人体的要求。 三、实验对象:兔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 硅橡胶、蒸馏水、生理盐水(0.9℅)、注射器(50ml)、烧杯(150ml)、量筒(100ml)、高压消毒器、体温计(肛测)。 五、实验步骤: 1.浸提液制备: 1.1将所有与浸提液接触的容器、量器等玻璃器皿均应先置于干燥箱内250℃加热30min,或180℃加热2h去除热原物质。 1.2 浸提液所用灭菌0.9℅生理盐水应是热原检查合格者,试样浸提前应用同一批号灭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 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 (一)试验条件 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年龄一般为7-9周龄。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 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 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 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

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 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 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如初始剂量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那就用下一个挡次的剂量进行预试,如该动物存活,就在此两个固定剂量之间选择一个中间剂量试验。每个剂量给一只动物,预试一般不超过5只动物。每个剂量试验之间至少应间隔24小时。给受试药物后的观察期至少7天,如动物的毒性反应到第7 天仍然存在,尚应继续再观察7天。 在上述预试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试验。每个剂量最少用10只动物,雌雄各半。根据预试的结果,由前面所述的四种剂量中选择出可能产生明显毒性但又不引起死亡的剂量;如预试结果表明,50mg/kg引起死亡,则降低一个剂量档次试验。 试验观察:给受试药物后至少应观察2周,根据毒性反应的具体特点可适当延长。对每只动物均应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各种毒性反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给受试药物当天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以后可每天一次。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皮肤、粘膜、毛色、眼睛、呼吸、循环、自主及中枢神经系统行为表现等。动物死亡时间的记录要准确。给受试药物前、给受试药物后1周、动物死亡及试验结束时应称取动物的体重。所有动物包括死亡或处死的动物均应进行尸检,尸检异常的器官应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固定剂量试验法所获得的结果,参考下表标准进 行评价。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试验法结果的评价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半数致死剂量的意义。 2、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半数致死剂量的计算及毒性判定。 二、实验原理: 化学物经口染毒的方法是毒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性效应的基本试验。通过该实验学习化学物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 三、仪器、试剂与材料 1、器材 帆布手套、橡胶手套、电子天平、剪刀、大头针、小鼠鼠笼、泡沫塑料板、棉签、纱布、脱脂棉、小鼠灌胃针、1ml注射器、电子天平、动物体重秤等

2、试剂 敌百虫、苦味酸饱和溶液。 3、实验动物 成年、健康的雌、雄小鼠50只。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编号、称重和分组 参考实验一中动物性别鉴定、编号和分组方法,5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组,各小鼠用电子天平称重,以g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数字。 2、确定染毒剂量: 经预试验获得敌百虫0%~100%的致死剂量范围,由公式计算各组剂量公比值r:

1/ - b r,根据公比值确定各组正式剂=n a 量。 a:最低组剂量,mg/kg b:最高组剂量,mg/kg 3、配制毒物溶液 准确称取敌百虫2024mg,溶解并稀释至10 mL,取5 mL置于容器中,供第五组染毒;加入5 mL溶剂,稀释后取出5 mL 供第四组动物染毒;再加入5 mL溶剂,稀释后取出5 mL供第三组动物染毒用,依此类推,可配制成按1:0.5递减的各剂量组不同浓度的溶液。 4、计算每只动物实际灌胃体积 每只小鼠实际灌胃量=0.02 mL/g ×该小鼠体重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