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

一、组织管理与职责

(一)急救中心成立院前急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治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确诊病例和必要时的密切接触者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专家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的院前急救指导工作。

(二)急救中心院感、护理管理部门负责指导转运车辆、医疗设备和其它物品的消毒。药械、总务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车辆管理部门负责安排转运车辆并定期检修。

(三)各级卫生计生委部门和急救中心要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医务人员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预防控制知识及诊断、急救、隔离预防及洗消技术,能够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做好患者的院前救治、病情交接、相关报告与记录工作。

二、建立消毒站消毒站包括设立消洗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配置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普通喷雾器等消毒、清洗设施以及消毒药品,设定专业消毒员,消毒员消毒时防护装备同急救人员。

三、物资准备

负压救护车配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救护车标准》(WS /T 292-2008),启动负压装置时,舱内相对压强应在-30Pa- -10Pa。

四、前期准备与隔离转运原则

(一) 用于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救护车其驾驶舱与医疗舱应密封隔离。转运救护车辆及车载医疗设备和担架等专车专用。救护车医疗舱为污染区,驾驶舱应视为半污染区,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对驾驶舱的污染。

(二)选用标准负压型救护车,开启负压装置时医疗舱应保持密闭状态,保证负压装置运转良好,舱内相对压强应维持在-30Pa- -10Pa。

(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分开转运,均为一车一人隔离转运,患者须戴外科口罩。

(四)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一车可转运多人,密切接触者转运时宜戴外科口罩。

(五)转运疑似、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污染物品必须清洁消毒后再转运其它患者。途中遇污染随时消毒。每次转运结束后,返回车辆停放在污染车场内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消毒完毕驶入清洁停车场。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

(六)车内配备全套防护用品、消毒剂(含氯消毒泡腾片或84消毒剂和稳定型过氧乙酸)、酒精棉片、医疗废物盛装容器、利器盒、一次性担架单、消毒纸巾等。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

( 七) 转运危重病例的车辆除了按照救护车行业标准配备专用急救设备外,还应配备除颤器、监护仪、吸痰器、气管插管及呼吸球囊各1 台,并根据病人需要携带合适的呼吸机。急救药品的配备按院前急救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特殊药品按要求配备。

五、转运流程

(一)接警、报告、派车与登记。急救中心接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确诊病例的急救或转运信息后,报告院前急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同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下达转运命令。调度员接到转运命令后下达派车指令,同时做好接警、派车、出诊和报告记录。医疗机构或口岸部门需要转送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时,应上报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向急救中心下达转运命令。

(二)急救人员防护

1.防护用品配备。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 /T311-2009),配备一次性医用橡胶、乳胶手套、长筒胶鞋(防水、能浸泡消毒)、鞋套、传染病转运组工作服、医用工作帽、医用防护服、N95 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水围裙等。传染病职业暴露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一次性使用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9),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10),防护眼镜应视野宽阔、透亮度好、防雾、有较强的防喷溅性能。

2.急救人员实施三级防护。穿戴工作服、工作帽、N95 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服、手套、长筒胶鞋、鞋套等。

3.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在清洁区穿好工作服待命,接到派车指令后出车前的程序包括:洗手-戴工作帽戴N95 口罩-穿防护服-戴戴2 层手套(乳胶手套和橡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穿鞋套、换长筒胶鞋-取急救物品出车。

(三)医务人员对病情和转运安全性现场评估

1.病情评估。根据患者体检和监测数据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2.安全评估。对忠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安全评估。

3.不宜即刻转运的情况。当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呼吸困难、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宜即刻转运,宜就地隔离治疗。必要时请专家会诊,待病情稳定后需要转运时再行转运。

(四)院前医疗救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急救人员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的支持与监护,按院前急救诊疗规范采取相应治疗与急救措施。

(五)交接与报告。患者送达指定医院,驾驶员向指挥中心报告到达时间,急救医师向接诊医师递交患者转诊交接记录单,做好患者病情交接工作。交接工作完成后,驾驶员向指挥中心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和完成时间。

(六)负责转运急救人员的卫生处置。转运结束后,急救人员按流程脱摘防护用品、进行卫生处置。

1)诊疗箱、医疗物品放物品消毒间清洗消毒,其它污染废弃物品及带回的医疗废物置入医疗垃圾袋桶。出车时所用工作手机用塑料袋(膜)密封,转运工作结束时用有效的消毒剂如有效氯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塑料外包两遍,脱去塑料膜;救护车钥匙用75%酒精擦拭消毒。

2)脱摘防护用品时应并遵循下列程序。鞋消毒、摘第一层手套、手

消毒→摘防护面罩、护目镜→脱防护服→脱鞋套、换鞋→洗手/手消毒→进入第1更衣室:手消毒→脱工作服→摘N95 口罩→摘工作帽→摘第二层手套、洗手/手消毒→进入消洁区:沐浴、第2更衣室更衣→等待下次派车指令。

3)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4)急救医师卫生处置后,完成相关病历及医疗文件的书写与报告,留档备查。

(七)救护车消毒。救护车返回急救中心消毒站进行终末消毒,经消毒、清洗、更换一次性物品的车辆驶入清洁停车场。

1、空间、表面、地面消毒

(1)喷雾消毒法1)空间、表面、地面联合气溶胶喷雾消毒:对医疗舱内空气、内壁、门窗、物体表面及地面同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具选用小型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喷出的雾粒≤50 微米的占90%以上,喷距6-8米,喷幅>1米,流量250ml/min)。①过氧乙酸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为5000ml/L过氧乙酸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ml/m3 —40ml/m3,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2;原则是均匀喷湿而不流水。方法为关闭车门窗、先表面后空间、从外向里循序而进,表面及地面以喷湿为度。喷雾完毕,密闭1h,再开车窗、门通风。车辆经过氧乙酸喷雾消毒、通风后,消毒员方可上车对固定在车内的仪器(在转运患者之前用塑料薄膜覆盖或透明塑料袋罩严)进行消毒。方法为先将罩及覆盖薄膜摘取,再选用75%乙醇或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最后用清水将医疗舱冲

洗、内表面擦拭和拖擦。②过氧化氢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为60g/L过氧化氢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ml/m -40 ml/m ,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 。喷液量及消毒处理方法按上述第①条执行。③二氧化氯溶液气溶胶喷雾消毒:使用药液及浓度为2000mg/L二氧化氯水溶液,参考用液量空间处理为20 ml/m -40 ml/m ,物体表面及地面为100ml/m2;喷液量及消毒处理方法按上述第①条执行。消毒剂亦可选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既适用于气溶胶喷雾消毒又对救护车腐蚀较小的其它高效消毒剂,按消毒剂说明书操作。2)表面喷雾消毒:对医疗舱内壁、门窗、物体表面及地面可选用消毒剂溶液进行表面喷雾消毒。喷药量以喷至污染内壁、门窗、表面、地面均匀潮湿为度,用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对光滑与粗糙表面进行喷雾,参考用液量为100ml/m ,观察表面均匀湿润而无液体流出即可。消毒剂可选用5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不少于60min,充分通风后再用清水冲洗,擦拭和拖擦。

(2)擦拭消毒法1)应用范围:适用于对医疗舱内污染内壁、门窗、车内物体表面、设备表面及地面等的消毒;驾驶舱的消毒;负压车的消毒等。2)消毒方法:擦拭消毒选用20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不遗漏的擦拭,地面进行拖擦,擦拭和拖擦消毒应行两遍;30min 后用清水擦拭和拖擦。3)消毒用具处理:对污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的抹布和墩布,使用后不作回收,按感染性垃圾处理,可用有效氯浓度10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60min 后归入医疗垃圾。2.过滤

除菌系统的滤器或滤材消毒。每次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污染后,负压救护车过滤除菌系统的滤器或滤材应及时请专业清洗维修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并定期检修、更换;清洗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或直接喷洒至完金漫湿作用60min,再进行清洗;更换下来的废弃过滤器或滤材直接密封做焚烧处理;执行清洗消毒的人员按规定进行个人隔离防护。

( 八) 物体表面消毒。车内物品可选用2000mg/L —5000mg /L过氧乙酸溶液、1000mg/L—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不耐湿、不耐腐蚀物品不使用浸泡法),30min后再对易腐蚀的物品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九)医疗器械及其用品的消毒。1.使用后的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氧气管、吸痰管和袋等装入黄色垃圾袋,带回急救中心(站)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管道、容器等使用后,用5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60min以上,然后再清洗、消毒或灭菌。2.体温计、血压计袖带、氯气湿化瓶20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 后清洗、晾干备用。3.听诊器、仪器表面、导联线及诊疗箱20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2遍消毒;不耐腐蚀的仪器表面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2遍消毒。4.监护仪、心电图视屏及除颤仪电极板以75%乙醇擦拭消毒或70%异丙醇溶液擦拭2遍消毒。5.不能采取以上消毒方式的用品(手机、精密仪器等)用透明塑料膜、透明塑料袋密封,每次更换。其它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十)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消毒。对粘稠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处理,用50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如84 消毒液用原液)2 份加入1 份上述污物中;对稀薄的上述污物按1份消毒液与2份污物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介于两者之间的污物需加等量消毒液。以上消毒处理均需混匀后作用2h,再做下一步处理。同时,对上述污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物体表面则需用10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浸泡、擦拭消毒,作用60min 以上。

(十一)手与皮肤消毒.取适量快速手消毒剂(75%乙醇或70%异丙醇或醇的复合制3ml—5ml),参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标准洗手方法揉搓至手部干燥。

(十二)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1.可以重复使用的工作服等纺织品及防护用品使用后用污物袋封装,送洗衣房高温清洗消毒。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75%的乙醇溶液浸泡30min 后,清洗干燥备用;亦可用2000mg/L 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使用后的工作鞋,每次转运结束后用5000mg/L 过氧乙酸溶液或20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清洗并晾干。

(十三)医疗废物的处置。医疗废物的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与处置。用后的各类针头、锐器放入医疗废物利器盒,一次性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装入医疗废物专用袋。患者的生活垃圾、排泄物经处理后一并按医疗废物处理。转运途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置入医疗废物袋,带回急救中心(站)统一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十四)报告与待命。急救人员返回急救中心(站)后要报告完成任务时间并待命。转运任务完成后由指挥调度中心汇总资料,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华医网埃博拉答案出血热防控培训答案(完整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 1、根据WHO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跨境旅行传播风险的评估结论,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 C、风险低 2、2、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是() D、2-21天 3、对人致病性最强的埃博拉病毒是() A、扎伊尔型 4、下面对埃博拉病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埃博拉病毒对热无抵抗力,60度可迅速灭活 5、现阶段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是() A、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加强个人防护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诊治及医院感染防护 1、关于埃博拉说法错误的是() C、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30天 2、下面哪项不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A、根治性治疗,消除体内感染病毒 3、下面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描述错误的是() B、疾病晚期及死亡后的尸体不再具有传染性 4、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不包括() B、疫区入境的人员 5、下面对埃博拉出血热的医院感染控制描述不恰当的是() B、使用气动传输系统转运疑似患者的标本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在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转运工作中,()负责指导转运车辆的消毒 B、急救中心院感、护理管理部门

2、转运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消毒处理均需把消毒液混匀后作用()小时,再做下一步处理 D、2 3、转运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急救人员实施()级防护 C、三 4、下面哪项不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转运原则() C、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集中一车转运 5、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在哪种情况下不宜即刻转运() D、以上均是 埃博拉病毒感染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1、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 D、尚不明确 2、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是() A、采用Real-time 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3、引起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埃博拉病毒以()为主 A、扎伊尔型 4、控制埃博拉传播的重要环节、生物安全的核心是() C、生物风险评估和控制 5、以下各项对埃博拉病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C、病毒对紫外线不敏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若以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分类,以下哪项不属于该分类? A、已经发生事件

2014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指南)

2014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就诊指引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就诊指引 (2014年第一版) 一、基本要求 1、严格门急诊的筛查和监测,把住医院大门。 2、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规定报告和转运。 3、应建立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排查诊疗专区。医务人员相对固定,掌握相关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 4、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进出隔离病房的人员遵循伙伴原则进行相互检查、相互监督。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6、留观、疑似病例转走后的诊室或留观室严格终末消毒后才能接诊下一个病人。 7、发现符合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 (共26页)

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二、相关病例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分类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 2、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2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埃博拉试卷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试卷 姓名:___________ 职称: IC卡号: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埃博拉病毒目前公认的具备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A. 接触传播 B. 气溶胶传播 C. 性传播 D.以上都是 2.埃博拉出血热发病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无明显季节性 3. 埃博拉出血热最长潜伏期为() A. 10天 B. 21天 C. 42天 D.8天 4. 医疗机构发现留观或疑似埃博拉病例后,应当() A. 立即隔离,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治疗、并同时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B.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划定专门隔离病房,指定人数 较少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病例 C. 立即隔离,专家会诊后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等待疾控中心处理 5. 各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A. 2小时其他类别传染病 B. 6小时乙类 C. 12小时丙类 D. 2小时甲类 6. 飞机上出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可以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是() A. 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B. 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 C. 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D. 以上三种情形均可判定 7. 隔离观察期为自()起到第()天为止。 A. 入境日期 21天 B. 与病例最后一次接触 21天 C.入境日期 14天 D.离开疫区 14天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计划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计划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计划一:XX 年地区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计划 为做好我地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对防范工作,切实加 强应急处理能力,决定于XX 年9 月5 日在吐鲁番地区疾控中心四楼 会议室举办一期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班, 以下为有关培训要 求: 地区疾控中心四楼会议室 培训内容为培训班上讲解内容有:(1) 埃博拉出血热的历史;(2)XX 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3) 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 特征;(4) 传入我国的风险和防控工作要求;(5) 针对埃博拉出血热 疾病的国内防控措施以及风险评估。 地区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共24 人参加本次培训吐鲁番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XX 年9 月5 日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计划二:XX 年江安镇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计划(1757 字) XX 年8 月8 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 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就 各国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据悉,8 月6 日-7 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的《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听取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疫情国家的情况介绍,确定非洲埃博拉出 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针对世卫组织的上述决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落实日前 印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做好疫情防控和诊疗工作

的准备,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个人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口岸检验检疫,防止疫情输入。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 ,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 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 90%。本病于1976 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为了有效 预防和遏制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巩固我镇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控制知识的掌握,提高防治业务水平,制定埃博拉出血热防制培训计划如下。 一、培训时间:XX 年09 月18 日15 时 二、培训地点:江安镇卫生所三楼大会议室三、培训对象:镇 卫生所全体人员,辖区医院防疫医生,村卫生室、个体诊所、 厂校医务室医生四、主讲人:江安镇卫生所传染病管理员殷成华 五、培训内容: (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 单股负链RNA 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 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 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大小为, 编码7 个结构蛋白和1 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 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目录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3)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17) 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3) 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7) 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2) 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35) 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40) 西尼罗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45) 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50)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 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

埃博拉应急预案

桥西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护我辖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方案,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结合我中心实际,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措施,预防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 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发挥三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的作用,强化常规监测和依法报告疫情,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迅速采取措施救治病人、隔离密切接触者,切实做到“四早”。 2 、以专为主,专群结合。 坚持以专业防控为主,结合实际,开展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实行协调联动、出入双控机制,有效控制疫情传播蔓延。 积极防御,快速反应。 充分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通讯渠道畅通,加强专业队伍培训和技术演练,强化应急意识,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措施果断。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坚持科学决策、科学防控,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埃

博拉出血热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报告疫情,依法采取措施,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监测与预警 认真执行卫生部下发的卫生系统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按期完成疫情监测报告和疫情直报网络建设,确保疫情报告及时、准确,网络畅通。 三级疫情监测网。巩固和完善各居委会疫情监测报告网。发现可疑患者情况,向中心防疫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2、疫情报告。中心设立发热门诊和预检诊室作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监测点。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中心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漏报、缓报、瞒报疫情的任何科室和个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病例诊断中心医务人员及所在医疗机构根据《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进行初步诊断,并配合专家组做好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排除。 三、组织指挥 日常领导管理机构中心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一)领导小组: 组长:马俊财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 一、组织管理与职责 (一)急救中心成立院前急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治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确诊病例和必要时的密切接触者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专家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的院前急救指导工作。 (二)急救中心院感、护理管理部门负责指导转运车辆、医疗设备和其它物品的消毒。药械、总务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车辆管理部门负责安排转运车辆并定期检修。 (三)各级卫生计生委部门和急救中心要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医务人员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预防控制知识及诊断、急救、隔离预防及洗消技术,能够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做好患者的院前救治、病情交接、相关报告与记录工作。 二、建立消毒站消毒站包括设立消洗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配置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普通喷雾器等消毒、清洗设施以及消毒药品,设定专业消毒员,消毒员消毒时防护装备同急救人员。 三、物资准备 负压救护车配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救护车标准》(WS /T 292-2008),启动负压装置时,舱内相对压强应在-30Pa- -10Pa。 四、前期准备与隔离转运原则

(一) 用于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救护车其驾驶舱与医疗舱应密封隔离。转运救护车辆及车载医疗设备和担架等专车专用。救护车医疗舱为污染区,驾驶舱应视为半污染区,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对驾驶舱的污染。 (二)选用标准负压型救护车,开启负压装置时医疗舱应保持密闭状态,保证负压装置运转良好,舱内相对压强应维持在-30Pa- -10Pa。 (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分开转运,均为一车一人隔离转运,患者须戴外科口罩。 (四)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一车可转运多人,密切接触者转运时宜戴外科口罩。 (五)转运疑似、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污染物品必须清洁消毒后再转运其它患者。途中遇污染随时消毒。每次转运结束后,返回车辆停放在污染车场内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消毒完毕驶入清洁停车场。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 (六)车内配备全套防护用品、消毒剂(含氯消毒泡腾片或84消毒剂和稳定型过氧乙酸)、酒精棉片、医疗废物盛装容器、利器盒、一次性担架单、消毒纸巾等。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 ( 七) 转运危重病例的车辆除了按照救护车行业标准配备专用急救设备外,还应配备除颤器、监护仪、吸痰器、气管插管及呼吸球囊各1 台,并根据病人需要携带合适的呼吸机。急救药品的配备按院前急救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特殊药品按要求配备。 五、转运流程

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

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 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为确保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顺利开展,有效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和扩散,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参见《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 二、部门职责 (一)卫生计生部门。 1.负责指定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的负责人、联系人和定点收治医院。 2.负责及时组织接收检验检疫部门移交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做好医学隔离、诊治及后续追踪监测等工作,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检验检疫部门。 (二)检验检疫部门。 1.负责严格口岸查验,对重点交通工具、重点人群实施重点查验,及时发现并初步判定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 2.负责指定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转运

工作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将留观病例、疑似病例信息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并协助做好转送工作。 三、工作流程 (一)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初步判定。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在实施登交通工具检疫、主动申报、医学巡查、体温监测、医学排查等检疫查验过程中,按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和《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5号),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的初步判定,判定的具体程序由口岸城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提前共同协商确定。 (二)通报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后,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应当立即通过既定的双方转运工作负责人或联系人,通报口岸城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三)留观病例、疑似病例转运。由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转运工作负责人通知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接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2小时内,派遣负压救护车赴口岸现场将病人转运至定点医院。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协调口岸有关部门,确保转运工作顺利。 (四)消毒及防护。转运过程中及完成后,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对口岸现场(包括飞机、车辆等)可能污染区域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通知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 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以有效防控这些输入性传染病,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一.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该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二.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该 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三.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 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四.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人感染裂谷热病 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五.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 六.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 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 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这6种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概述(2014-8-22)

埃博拉出血热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 根据2014年8月8日《WHO关于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会议的声明》,疫区国家暂定为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2014年1月1日至8月2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共报告2473例病例,1350例死亡。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

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与诊疗方案培训题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与诊疗方案培训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 1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和()为本病传染源。 2、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 3、埃博拉出血热的最长潜伏期是()天。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5、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病毒,是一种感染( ) 动物的疾病。 二、是非题:(每小题5分)。 1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敏感。() 2、目前只发现4种埃博拉病毒。() 3、人群对埃博拉出血热普遍易感。() 4、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控意识,洗手很重要。() 5、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不需要采取隔离医学观察和集中隔离观察。()三?选择题,单选题(每题3分) 1关于埃博拉病原体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 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C.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 链DNA病毒D.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2、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的类型为:() A.扎伊尔型B苏丹型C.本迪布焦型 D.莱斯顿型 3、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A.接触传播B、性传播C、气溶胶传播D、消化道传播

A.数小时B、1-3天C、3-5天D、2-21天 5、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病理特点是:() A. 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B. 多器官灶性坏死 C.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 D. 小包含体 6、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是:() A.注射疫苗 B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C.药物预防D.杀灭非人灵长 类动物 7、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埃博拉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超级病毒 8、埃博拉病毒对热有()抵抗力。() A、微弱 B、低度 C、中度 D、高度 9、埃博拉病毒60 C需()小时灭活。() A、1 B、2 C、3 D、4 10、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丫射线、甲醛、()、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A、高锰酸钾 B、次氯酸 C、漂白粉 D、漂精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 、简述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为2~21天,尚未发现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头痛、肌痛、乏力、腹泻、呕吐等,严重病例可伴有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2014年4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在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亚等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由于人群对埃博拉出血热普遍易感,我区劳务输出多,人群流动频繁,存在病例输入和传播的风险。为及时发现我区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控目标

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以及我区境内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全力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坚持“依法规范、联防联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态势,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五)《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六)《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七)《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八)《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方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形: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市、本区出现输入病例);Ⅱ级响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香坊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O%。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Ⅴero 和Hela等细胞敏感。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

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 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Υ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接触自然疫源地或实验室的感染动物可以导致人的发病。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

埃博拉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

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