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

●名词解释

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3.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4.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5.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模式。

6.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7.帕累托最优: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8.“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9.新制度主义: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的流派观点。

10.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的机制。

11.学习型组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填空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

4.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的,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逐私利。

6.阿罗的不对称信息论提出:合同前的逆向选择和合同后道德风险问题。

7.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人是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8.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

9.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10.在一定制度条件(人们受制度环境的约束)下,群体异质性越大的社会越可能产生共享观念,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共享的观念才能说服其他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三、简答题

1.效率概念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特点有哪些?

在范围上,效率只是相对于那些参与决定的人而言的。

效率因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变化。

效率机制并不是我们决定采纳方案的唯一标准

2.交易成本学派四个基本概念,它们如何导致市场失败?

有限理性:即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达到理性的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错综复杂,难以预料。

行为的投机性倾向:通过不诚交往而获利。

“小数现象”:一旦合同成立,市场机制便不再起作用。

如果上述四个概念情形单独出现,都不会成为市场的问题;但如果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或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相结合时,就会导致信息阻滞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

3.合同关系与市场关系有什么不同?

市场是一个大数现象,而合同是一个双边关系,是小数现象。

合同双方通常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

市场关系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关系(交易双方无需知道对方的身份),而合同执行过程通常会产生经济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

4.简述交易成本的种类及测量角度。

(1)交易成本的种类

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

协调成本(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都存在),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协调,只是活动不同,协调方式不同,费用不同而已。

激励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合同的不完备性容易引起谋私利的投机行为。因此组织必须花费“激励成本”使得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一致,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给对方一定的利益,使得他们愿意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动)。

(2)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

产品或资产的专用性,从而导致交易双方的依赖性大增,这使小数现象和投机行为成为突出问题,一方要挟的危害性也大增,交易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测量费用的增加。

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一旦失败,将是一个连锁性的结果。

5.简述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影响:

A、组织之间的趋同现象: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B、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以减轻组织的动荡。(以防止出现“枪打出头鸟”的现象)

对策:

当合法性的压力和效率出现矛盾时,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正式的结构是适应制度环境的产物,是做给别人看的;而非正式行为规范是组织运作的实际机制。

6.什么是自然化?其实现机制有哪些?

自然化:经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宇宙规律的一部分,成为讨论或争辩其他问题的基础,成为公理、前提或基础。

实现自然化的三种具体机制

●制度赋予人身份,塑造人的思维制度把社会位置自然化了,处于什么位

置,扮演什么角色。

●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的记忆和遗忘功能(让人忘记该忘的,记住该记住

的)

●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范畴

7.简述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

解释逻辑: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网络可能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人的思考和行为。虽然同在一个网络,但位置不同,所处的关系联接也不同,他们的信息流通也会不同,所受的影响也应不同。

8.简述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从理性人出发,强调关系网络的供理性和工具性。

中心命题: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有很大改善。

在他看来网络就是工具,有以下重要功能:①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得道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②传递信息的时间性、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③网络还有推荐作用,网络中的伙伴可以帮你说话。④网络还可以帮你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基本思路:网络也是一种投资,也需要效率。①效率:重复性信息源导致了效率低下;②绩效:个人不需要建立所有关系,只需要建立主要信息源以打通各个异质信息群体。总之,就是有效的建立网络和信息资源。

相关概念:①“结构洞”就是讲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的网络结构。②“结构自主性”是说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

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是就越能够调动资源。

基本思想: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不但要多,还要没有重复)

9.共享观念在微观上是如何实现的?

民主参与制度诱使追逐私利的个人和利益集团去追逐、发展、利用符号资源(如公众话语、媒介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利性目标。

利益集团如果想通过政治渠道争取自己的利益,就需要争取较多的听众。利益集团要从共享观念中找到象征性的词语,要从公共话语中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观念把自己的要求合法化(给自己的谋私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大众的利益”、“人权”等);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场合的讨论把这些理念(已经“合法化”的要求)渗透到公共话语之中。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共享观念

可见,这一过程本身就产生了潜功能:各个利益集团在争论中不断的利用大同小异的观念去影响大众、去影响公正舆论的时候,它的潜在功能恰恰是加强、发展、延续了共享的思维。

10.有限理性的心理学基础有哪些?

西蒙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理性是有限的,人们无法同时加工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于是人们的决策过程与理性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人们的决策过程通常并不是考虑所有的选择,而是只考虑其中的部分选择;

第二,人们对不同选择之间的考虑不是像理性模式所说的那样同时加以比较评判,而是按循序成对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则不是“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11.有限理性的政治学基础有哪些?

在有限理性的研究中引进“利益”这一变量,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一系列命题:

第一,利益的考虑意味着信息的使用是策略的,而不是中立的。

第二,组织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连贯一致的。

第三,组织目标和组织决策常常只是松散关联的。

第四,决策的执行过程是组织决策过程的继续。组织决策的实施人员有着自己的利益、是非观点,他们在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解释强加于组织决策之上。

12.哪些因素决定一个组织注意力的分配?

●普通、具体的组织规章制度。

●人们对“失败”的定义诱发了组织注意力转向“问题”领域。

●组织内部的闲置资源越多,它的注意力可能越分散,从而鼓励不同方向

上的探索。

组织决策与人们的承诺、执着有重要关系。

13.学习型组织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建筑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通常遵循的标准是满意原则,容易不思进取。

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理性选择过程。

任何组织在其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之间都有着深刻的矛盾。在环境变化时,对过去环境的适应成为适应新环境的桎梏。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性,人们常常依赖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协调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行为。

14.简述合法性的基础与声誉等级制度的分布关系。

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取决于一个社会领域中合法性基础的开放性程度。合法性基础越狭窄,通向理性、自然的门槛越高,限制性越强,这就意味着人们提出合乎情理主张从而得到社会承认越困难。那么,统一的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声誉制度也越稳定。

怎样测定某一领域中合法性的开放程度?参与评价一个产品行为的人或机构的多少;产品或领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长短;产品领域的独立性等。

此外,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与该领域中的参与性有着非线性关系。起初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声誉制度的有效性,但过分的参与都会减弱声誉制度的有效性。15.简述社会领域内部的组织程度与声誉的分布关系。

(组织能力与分布)不同领域中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与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有正相关性。(组织化能力越强,声音越统一)

符号资源的集中化导致合法性基础的狭窄化,从而有助于声誉制度的产生和稳定。同样,一个内部共识性高的领域容易建立一个统一的声誉市场。

社会冲突(可作为测量符号资源分布宽窄的一个间接指标)越激烈,符号资源越会用于加强群体间的边界。因此,不稳定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

需求方面的组织程度越高,声誉制度越容易产生。需求方的变异程度越大,声誉市场越多元,声誉制度越没有效力。

论述题

1、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组织发展历史上对此有何论述?结合现实评论一下。

核心问题:效率与适应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短期效率和对未来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之间有着一个深刻的矛盾。

一个企业必须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但是,一个企业的效率越高、对此时此地环境的适应越好,它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差,它的长期适应能力也就越差。

2、什么是有限理性?它与哪些因素相关,论述之。

有限理性:即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达到理性的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3、效率机制、合法性的机制与关系网络机制的解释逻辑是什么?结合我校的运

作方式,找出他们的具现之处,论述之。

●经济学中的效率机制提出,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驱动。

●合法性的机制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承认的逻辑上的,关心的不是效率问题,

而是如何得到社会承认取得合法性,以便组织生存。

●关系网络的机制认为组织或个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他们的行

为。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的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的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的意见和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的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的归纳和补充,欢迎对别人的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的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是谁提出的; 第四;记下的每项意见都按他的优点,可行性和其他特 点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得票 多的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现 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的决策 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的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 (R.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的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 种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的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 对职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的忠诚和领导者是否 有吸引力)。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即指下达的工作是常规的、惯 例的、还是非常规的)。 (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的职位、权 力与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增强领导有效 性的方法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的领导风格,并使之与 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的使用方法是 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作“正反两面”的评 价,从而测量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 同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的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 领导者的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摘要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拓展了制度的内涵与结构,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制度环境,尤其是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追求合法性。组织趋同的制度变迁就是组织在制度环境中遵循合法性机制,追求合法性的结果。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这些理论核心对于制度环境下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组织趋同;合法性机制;合法性;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理论的形成、拓展和理论综合三个阶段。以迈耶和罗恩、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等为代表从宏观层面探讨制度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强调组织被动适应环境。后期托尔博特和朱克尔则拓展了制度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策略性选择。斯科特则对各制度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提出了综合的制度分析的框架,包括制度的结构要素、制度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制度的变迁以及制度分析层次等。 本文将在探讨制度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对制度如何在场域层次上影响组织行为和模式的机制进行阐释,以期对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的内涵与结构 1.制度的内涵 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在整个制度学派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综合了制度各派的代表观点,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在这里,制度是由符号性因素、相关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体系结构,其中符号性因素是制度的核心要素,但相关的行动和物质资源也不可缺少。 2.制度结构的三要素 斯科特强调制度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结构,包含三种类型的制度形态,而在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中,这三种制度形态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制度的基本要素,即规制性要素(regulative)、规范性要素(normative)和文化―认知性要素(culture-cognitive)。 规制性要素主要指那些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行为的合法性在于服从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伴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规则的制裁,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工具性逻辑而权益应对。除非获得其他要素的支持,否则尽管规则和制裁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效果也

组织社会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三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 A、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B、给员工发放工资 C、给国家上交税收 D、给老板创造利润 2、2009年经济回暖后,广东外向型企业接到了的国际短期订单大增,但企业一时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你认为广东民工荒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西部农民工没获悉广东企业的用人需求 B、农民工到广东的路途远,错过了企业的招聘日期 C、长期的低工资,随意的裁员,使农民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D、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 3、岳飞抗金,未能直捣黄龙府,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可能的原因是赵构担心抗金胜利后,被囚的两位北宋皇帝救回,自己会失去皇位。据此历史事件,你得出什么结论?() A、信息不对称,岳飞冤死乃秦桧所为,赵构被秦桧蒙骗了 B、效率是相对的,爱国将士的愿望未必是皇帝的愿望 C、秦桧这一粒屎,坏了抗金的一锅粥 D、岳飞愚忠报国 4、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思想,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 A、物理学 B、化学 C、经济学 D、文学 5、()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满足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次要目标 C、隐形目标 D、长期目标 6、下级采取某项行动前,必须事先跟职能人员商量。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咨询式幕僚 7、主管领导把某方面的权力完全下授给职能人员,职能人员可以直接向下级下达命令。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个人幕僚 8、主管领导要求下级采取行动前,不仅要征求职能人员的意见,而且必须获得职能人员的同意。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 一、选择 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 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 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 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 (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 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 二、简答 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 (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 (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 2.组织的基本变项: 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 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 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职员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 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 (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 (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 (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 含义: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 信系统、电气系统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得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得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得意见与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得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得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得归纳与补充,欢迎对别人得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得瞧法与解决问题得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得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得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就是谁提出得; 第四;记下得每项意见都按她得优点,可行性与其她特点 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得方式进行投票,得票多 得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就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 现结果得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得决 策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得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得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R.Tannenbaum) 与沃伦·施密特(Warren H、Schmidt) ) 领导方式就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得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得“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 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得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得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得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得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对职 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得忠诚与领导者就是否有 吸引力)。 (2)任务结构就是否明确(即指下达得工作就是常规得、 惯例得、还就是非常规得)。 (3)领导者得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得职位、权力与 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得领导风格就是很难改变得。因此增强领导有 效性得方法就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得领导风格,并使 之与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得使用方法就 是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得同事”作“正反两面”得评价, 从而测量领导者得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同 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得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领 导者得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得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她们得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与 危险,从而使下属得工作更为顺利,又称为路径—目标理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塞尔兹尼克是较早明确地对组织进行制度分析的学者。他认为,组织不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机械工具,而是受其环境和成员影响的有机系统。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过程中,组织也成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制度化组织(institution)。不过,尽管塞尔兹尼克强调环境影响,但他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组织层次,将组织本身视为一种制度。与此相对,以迈耶(JohnW.Meyer)和罗万(BrainRowan)1977年发表的 《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1] 为标志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则将 组织环境看作制度要素,认为环境中的规则、规范和信念解释了组织是什么,并规定了组织该怎样行动。由此出发,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区分了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强调正式组织结构不仅反映了技术需求和资源依赖,更体现了各种习以为常 的社会事实的合法性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其一,从模糊解释到框架明晰。早期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未能清晰地指出符号系统、文化制度以及心智模式等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限制或决定组织选择的。1983年迪玛奇奥(PaulJ. DiMaggio)等人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 在解释组织同形问题时提出了各种制度性因素影响组织选择的三种机制:强制、 规范和模仿。[2]此后,斯科特(RichardW.Scott)又进一步发展了包含 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这三个维度的综合框架。 [3] 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不断清晰还表现为制度环境构成要素的不断完善。与早期理论把国家和专家视为制度环境中的支配者不同,晚近的制度理论也开始关注诸如私营企业、政治利益群体、家庭等行动者的作用,尤其是突出了制度环境中的市场力量,主张兼合政治和市场来分析组织 ①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中国近现代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研究”的子课题“教育转型中的制度问题研究”的初期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学军(1978-),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 陈学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一方面,前者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藉由后者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另一方面,后者又借助前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这种新的理论视野关注组织同形、松散结构以及制度和组织的变革等问题,但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凸显环境、历史和认知因素在教育组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时,也存在忽略微观基础,淡化批判意识以及缺乏实践关联等不足。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教育组织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8)07-0022-05 ①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社会学试题库

社会学 一、判断题 1、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持。( × ) 2、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 3、定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双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两大部分。( × ) 4、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成制约。( √ ) 5、社会越轨包括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几种类型。( × ) 6、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单方面的,只有正功能而没有负功能。( × ) 7、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冲突与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 ) 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核心地带,或两种文化核心的交界地带。( × ) 9、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 ) 10、政治设置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一类社会组织设置形式,是人类本身历史的一种直接写照。( × ) 11、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是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 √ ) 12、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与派的与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 )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外部非正式规定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 1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人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 ) 15、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 )

16、“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17、社会政策根据层次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类。(√ ) 18、社会与组织关系及组织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 19、文化中心主义即是民族主义。(×) 20、社会整合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 ) 二、填空题 21、(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3、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4、(定题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 25、社会的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 26、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法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27、(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8、社会与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3414104123.html,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组织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 1、组织社会学 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4、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吉林省B学校为例 5、如何做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2007年“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综述 6、论组织社会学之建构性张力及其消解 7、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8、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9、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10、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1、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去行政化考量 12、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国内组织社会学研究新进展 13、欧盟性质界定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5、大学更名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6、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7、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 1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19、从社会层面对农村宗族组织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3414104123.html, 20、大学组织变革的要素分析——组织社会学视角 二、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1、社会组织的基本矛盾和组织社会学的内在逻辑 2、我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思考 3、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 4、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5、《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6、民营养老机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7、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8、"投名状"的组织社会学意涵 9、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 10、第十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会议议程 11、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12、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3、大学内设机构膨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4、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会组织目标研究 15、高校和谐工作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6、从全职雇员到临时高管--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17、“组织社会学”为什么忘了“社会”? 18、法国社会学家克鲁吉耶介绍组织社会学 19、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20、组织社会学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

组织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是一个组织的最终目标,是组织的宗旨。 A、战略目标 B、长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短期目标 2、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是()。 A、整体视角 B、矛盾视角 C、发展视角 D、否定视角 3、建一个砖瓦厂,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下面哪个方面是社会学最需关注的()。 A、需要投入多少资金,雇佣多少劳力,年产值多少? B、用什么原材料,原材料哪里来,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浓烟、污水如何治理? C、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浓烟、污水造成周边农作物减产,农民怨声载道,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D、砖瓦厂的盈亏平衡点是多少? 4、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审全票通过。 A、一 B、二 C、三 D、四 5、《江村经济》中的江村在()省。 A、浙江 B、江苏 C、黑龙江 D、江西 6、科层制理论的提出者韦伯是()国人。 A、中 B、美 C、德 D、法 7、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影响了下列哪些人物的思想()。 A、巴思 B、甘特 C、吉尔布雷斯夫妇 D、梅奥 8、哪本著作体现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A、《计件工资制》 B、《科学管理原理》 C、《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D、《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9、麦格雷戈提出了()。 A、决策理论 B、 X·Y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 10、()是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A、西斯尼克 B、迈耶 C 、D·迪玛奇奥D、 P·托尔博特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 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 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冲突理论:制度是冲突的产物与解决途径。 ③后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a.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路向 现代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假设已经失败,反对科层制、自由民主制度、平等、中立性程序、非人性法则;反对整体性、元叙事,强调非正式制度如风俗、感觉、个人经验、反思、传统、神话、宗教等的作用;反对二元分离,主张行动的实践性;反对理性,主张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并在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之间的关系中来思考制度问题。 b.后现代主义的建构路向 从经验出发,制度与人的行动将达到本真的统一,其中伯格与拉克曼在现象学方法论与常人方法学的基础上,指出制度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种建构,制度与行动是合二为一的,而人们总是存在把先前人们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物化或者静态化,从而使人与制度发生分离,人成了制度的制约对象,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限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因此书中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流畅简洁。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介绍组织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佳作。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作者运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组织和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也显示了组织社会学的丰富和独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对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把握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全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几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其目的是搭起一个“比较理论分析”的研究框架。在这一部分周雪光老师主要介绍了四种理论:一是在“组织与市场”这个主题下介绍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现象的研究;二是在“组织与制度”的主题下介绍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以及其研究活动;三是在“组织与社会网络”的主题下介绍社会网络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四是在“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个主题下介绍“有限理性”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对研究组织现象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将这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几个具体的领域当中,看这些理论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分析、解释问题的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相关课题;第二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契约制度;第三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声誉制度,最后是组织决策的相关课题。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讨论了一下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的变迁与改造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众多理论流派里面的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一章节和个人 的一些看法和感想。首先,有限理性可以用在组织学习理论上,用来解释为何当今组织管理理论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内容之丰富。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只叫大卫的老鼠放到一个T型迷宫的入口,我们在迷宫的右端放上食物,看它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如此重复20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老鼠向右转的频率逐渐增加。老鼠喜欢食物,因此她做的选择也是为了食物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强化学习模式,不同的环境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诱导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同理,这个例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理论。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都喜欢把自己的

组织社会学习题

组织社会学 ●名词解释 1.机制: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3.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即达到了帕雷托效率。 4.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5.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模式。 6.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7.帕累托最优: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8.“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9.新制度主义: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趋同现象的流派观点。 10.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的机制。 11.学习型组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填空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 4.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的,无论消费者还是组织,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逐私利。 6.阿罗的不对称信息论提出:合同前的逆向选择和合同后道德风险问题。 7.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角度去研究、人是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技术环境,还必须包括组织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8.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 9.声誉制度的建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这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第二,这同时也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 ?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 ?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 (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 ?(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 ?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重点 组织社会学:对专业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科学。组织(正式组织):人们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而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的社会共同体。.组织目标: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目标管理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角色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组织设计:为了实现目标需要而制定的一套符合结构及其运行规范的方案,并使他们贯彻落实的一系列工作。群体: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假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组织权力:指在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中,作用者按照自己的意图成功的影响作用对象的能力。决策:是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对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抉择。组织沟通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指令、思想或观念的过程正式沟通:是指组织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的非正式信息。领导工作:指的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某个人通过直接相互作用而对其他人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的行动集中于完成特定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是领导工作的主体和核心要素,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