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第一部分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及知识经济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在本世纪末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经济学意义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宣告了一个新型经济时代的诞生。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10倍,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

87.5%,而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只占了12.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后至5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他的“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美国在1947~1958年期间,这些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到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亿美元;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1980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

再一次预言: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知识应当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他的这些观点同现在的共识几乎完全一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后,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至此,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各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和理论家的深入研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术语的这个内涵定义,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创意为基础的”。美国专家认为,美国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为随着以信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的创新,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失业率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工资增多。另外,在1997年里,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通胀因此减少5%,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之,自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之后,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软经济”、“非物质经济”等各种说法不断被归入“知识经济”的范畴。尽管“知识经济”是一个外延广泛的、难以统一及准确定义的概念,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当初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因为国际社会和各

国政府对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正在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并已开始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

二、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

(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产生,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在知识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运用缓减了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环境危机,把科学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例如,信息科学技术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传统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提供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尤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三)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

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获得比较利益,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靠知识经济产业支撑的,是由知识经济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他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下,产业构成及其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的产业内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又被称为“头脑产业”。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测算出1958年这一产业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当年美国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31%。

现在的研究认为,到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产业包括5部分:

其一,教育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教育,不仅包括正规的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

其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其三,交流工具--印刷、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电话、电报、邮政等。

其四,信息机械,如打字机、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信号装置等。

其五,专家咨询、档案储存、贸易谈判、专门建议以及有关法律、工程、建筑、医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

2.信息产业

最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据测算,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现在,一个化学家要想用传统方式把一年内出版的化学论文和著作阅读一遍,以每天8小时计算,就需要40年。于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社会,都呼唤一个新产业的诞生。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进社会生活,历史车轮才从低速转动转换为高速转动,一个以现代信息处理和交流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大脑”才逐步形成,这个“社会大脑”就是信息产业。

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1990年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

1996年,美国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占资本总量的4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产业。就是在得克萨斯、俄勒冈等传统农业州中,信息产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有关专家预言,在今后10年内,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将翻一番。

在当今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建成了200多个大规模的电脑信息网络,相互提供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为了及时了解同其经营有关的情况,不惜工本营造自己的信息网络。日本三井公司的环球信息网络由3个层次、1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组成,该网络通过卫星把东京、纽约、伦敦、悉尼和巴黎等世界主要城市的信息中心连接起来。公司总部每天接收的通信超过了5万件,即使在地球上最遥远的两地之间,信息传递也只要5分钟。

3.“第四产业”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知识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出现了“第四产业”的一词。

波拉特在美国201种行业中选择了440种职业,分析了每种职业的信息职务并排列出它们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他首先选出了容易辨认的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职业,并计算其经济价值,将之称为“第一信息部门”。据计算,美国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5.1%来自第一信息部门,这些部门包括电脑制造、长途通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会计、教育、风险管理(金融和保险业)。

波拉特还创造了一种新信息类别,称为“第二信息部门”,并把非信息企业中的信息人员的经济价值予以数量化。据统计,美国第二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1%。

波拉特最后得出结论说,1976年美国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占46%,在总收入中占53%以上;信息就业人数占当年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5%。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波拉特的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并引起了各国理论界研究知识经济的浪潮。

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同时,其产业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业基础。在1993年,全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有将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制造业中高技术行业的工资也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最快增长。在那些对高技术的高风险投资小小心翼翼的国家,自80年代后期以来也把服务业研究经费的1/4或更多的比例花在高新技术上。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1992~1993年在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位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经合组织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和1994~1995两个年度,北美、欧洲和日本更是以34%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信、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就业机会。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4.8%,为24年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型产业的增多和相关服务产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据统计资料表明,微软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就可以给其他行业增添六七个工作岗位,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只能新增三四个工作岗位。西方工业大国德国尽管目前失业率较高,但随着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成分的增多,失业率将会有所减少。

第二部分中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差距

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组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哪些产业。从一个时点观察,可了解该时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构成状况,如有哪些产业,产业数目多少等。从时间系列观察,可看到产业发展和变动的情况,如在该段历史时期内,新兴产业有多少,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有多少,已经达到规模经济的成熟产业有多少,衰退以及消亡的产业有多少。

(二)产业发展水平。一般表示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表示:

1.产业的总产值及其所占比重。

[JZ]x j1=SX(X j[][SX(B][SX(]n[]2[SX)]X j[]j=1[SX)]SX)

式中:X j第产业总产值及其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

X j-第产业总产值

2.某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

[JZ]W1j=[SX(]W j[]∑[DD(]n[DD)]W j[SX)]

式中:W j第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W j-第产业国民生产总值

以上所得比值,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按某时点计算所得的比值,表示这个产业在该时点的发展状况;从时间系列计算的某个产业比值变化系列,表示这个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

(三)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揭示产业间的数量储存关系,阐明产业间相互储存、相互制约的状态和方式。一般用投入系数来表示。投入系数,亦称直接消耗系数,表示产业间直接联系及其数量依赖关系。其公式为:

a i j=SX(X i j[]X j[SX)](i,j=1,2,…3)

式中:a i j-第j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数额,即投入系数

X j-第j产业总产值

X i j-第j产业生产所消耗第i产业产品数额

二、“克拉克”定理即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计算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化趋势后,提出了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并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克拉克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距所造成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克拉克”的定理使我们看到,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尽管各国经济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但不论从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还是从同一时期不同类型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大体都呈现出四个阶段的规律性:

第一阶段是前工业化时期,非洲、南亚等地区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处在这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产业处于萌发阶段,基础非常薄弱;第三次产业十分落后,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亚洲、拉美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这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但仍占相当比例,第二次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还未达到成熟水平,第三次产业开始加速发展,比重上升较快。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如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均处于这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第二次产业已处于主导地位,比重较大地超过了第一次产业;同时第三次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在国民经济中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阶段是后工业化或超工业化时期,处在这一阶段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次产业比重已很微弱;第二次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次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三、中国的产业发展阶段及动态差距

有关数据表明,从60年代初至今,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呈现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过渡,符合许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但事实上我国的产业发展尚处在发达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相比,仍表现出相当大的动态差距,从以下三个方面即可看出:

(一)传统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韩国70年代的产业结构,以及日本50年代的产业结构相似,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20%。所不同的是,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高达74%,远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各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一大特点。1995年美国第三产业的值比重高达72%,而日本也由1950年的42%上升到1995年的60%。相比之下,我国的差距甚大,只有31%。长期的计划经济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非常低。

尤其是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业、教育等的落后和短缺,这种情况对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不仅限制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较慢,但相对而言却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不过就工业的发展阶段而言,尚处于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化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产业基础,即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中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静态差距

我们可以从知识经济社会及其产业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的经济特征,来考察我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静态差距。

从“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的这个特征看,过去10年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翻了一翻,达到20%这个新的水平;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已经以知识为基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的上升到70年代到90年代的70%~80%,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提高到90%。从“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经济的这个特征看,1973年全世界仅有电脑5万台,而今已增加到1.4亿台,全世界因特网上网者约7000万,到2001年将达到3亿;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从“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的知识经济产业的这个特征看,在经合组织成员中,服务部门研究与开发的增长速度比制造业快得多,已占全部研究与开发投资的1/4以上,过去10年间,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来自服务业。从知识经济那“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的知识经济的这个特征看,在发达国家中,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已从70年代的25%下降到

90年代的10%;科技工作者占劳动力的比重,在1965年到1992年的30年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每1万名劳动者中,至少有55~88名高级专家。

按照知识经济的上述四个产业及社会经济特征来衡量,我们离知识经济到底还有多远?

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为实现传统工业化的目标而艰苦创业,我们仍主要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矿产开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创造财富。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信息生产和利用为核心来看,1995年世界信息技术市场营业额高达5000亿美元,其中70%被世界20家最大的信息公司垄断;而1996年,我国电子企业百强中前14家的销售总额,才仅仅只有加拿大一家公司销售额的1/2。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作为它的投入主体来看,知识经济要求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而我国在1996年仅占2.44%;知识经济要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80%,而我国仅有30%。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作为它的产业基础来看,知识经济要求一、二产业应占全部工业比重的10%和20%以下,而我国在1996年则分别高达20.1%和47.9%。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强大的系统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作为它的发展动力来看,我国创造国家级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只占全部研究开发机构的5%,创造部级科研单位的也仅占15%;每家研究开发机构平均年获发明专利只有0.09项,97%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科技应用每年难以超过10项。

这一连串近乎严酷且使人惊醒的数据和事实说明,我们离知识经济时代还有相当的距离。

第三部分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一、确立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地位的发生是存在一定规律的。美国的产业发展变化情况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因为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导致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发现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放慢,从长期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增速的放慢一般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技术进步速度放慢;(2)增长较慢的产业对其增长的阻力效应和增长快的产业对其竞争的压制;(3)随着产业增长,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4)受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竞争的影响。可见,从一个产业的较长的生命周期看,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增速的减低都不是偶然的,或多或少总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库兹涅茨对美国1880年至1948年间制造业的38个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组成的变动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一般衡量产业的优势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以产值进行衡量,即该产业产值占全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小,比重大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二是该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如何,即主要从产业间关联效应进行衡量,如该产业发展能否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可见,前者是着眼于利润率大小,主要表现能支撑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但它不能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直接推动作用;后者虽不一定能支撑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却能够积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成为该产业以至整个产业保持高增长率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推动产业

组成高级化的优势产业,这样的主导产业同时也符合产业演进规律的要求,是战略性的主导产业。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证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建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综合体,是有具体条件的。必备的条件是:(1)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通常要求一国的净投资率(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从5%左右提高到10%,要鼓励储蓄,限制消费,防止消费早熟,必要时引进外资;(2)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使主导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必须有所扩大,以推动主导产业的产出,为主导产业的迅速增长打下基础;(3)要有技术创新并足以引起本部门的技术革新和满足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设备以及从事新的潜在能力的需要;(4)要有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以及良好的运作条件。

主导产业需要选择和扶持,其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产业组成的高级化演进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且还要从外部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干预和加以协调。从世界各国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看,由于政府干预的强度和深度的差异,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大体可区分为如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强调市场自发调节,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产业的发展,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产业政策,认为政府在选择优先发展产业方面的认识不如市场力量更具权威性。美国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国家,美国一般不追求产业构成优化问题,而强调产业的自我调节,遇到经济发展过程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和制定一些相应的产业政策。美国知识经济的进程,完全是靠企业的科技创新推进的。

第二种模式,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干预,主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日本就是采用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它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代价,赶上或超过了多数欧美的发达国家。日本没有沿袭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产业的经验,而是走出了一条更能发展产业的路子。著名经济学家莜原三代平从理论上论证了规划日本产业结构的基准,他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为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的两个基准反映了主导产业的两个基础性内涵,即需求和技术进步,要求主导产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若从长期看,主导产业必然体现出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重点,并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促进和带动作用。

日本成功的产业发展之路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和重视第二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积极干预,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已取得共识。尤其是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对主导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可使其较快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实现“追赶型”国家的“后发性利益”和持续,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

二、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性选择

在可预见的将来,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科技实力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更为艰难,发达国家将加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鼓励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构筑非关税壁垒,从而加大南北贫富差距。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知识的差距。知识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大约40年前,韩国与加纳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差无几,而现在韩国的人均收入比加纳高出一倍,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半以上应归功于韩国成功地获得和利用了知识。

虽然与其他的新兴市场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并且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较有优势,但在中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中,还应考虑到:第一,亚洲及全球的竞争态势,亚洲一些不断步入工业化的国家正大力加大对研究开发和教育的投资,中国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第二,必须注重中长期的发展潜力问题,这种潜力只有通过重点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才能获得;第三,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产品的进口,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出口的稳定增长只有依靠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如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仅有美国的5.2%;第四,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增加对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基础产业的大量投资。

中国应该遵循双重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两者兼备,通过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对传统产业的高科技改造,从而再来带动整个经济基础的加强。

在确立了产业发展战略后,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需的主导产业作出战略性选择。主导产业的演进和转换,是一个渐进和有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各国主导产业选择又必须在各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所给定的特定条件下去进行。

因此,在选择战略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研究其他国家在经济处于我国大体相同阶段发展主导产业的经验,同时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来确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具有发展前途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一)各国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规律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变和更替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与各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密切相

关。从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看,主导产业的选择存在着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再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家用电器、汽车、航空和知识密集型的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制造等的演变趋势;从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来看,存在着由采掘工业向原材料工业,再向加工工业的演变趋势;从产品的经济用途来看,存在着由消费部门向生产资料部门,再向消费资料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演变趋势;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的演变趋势等等。这些趋势和特点,在各国产业结构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产业发展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中国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战略性主导产业不仅要着眼于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主要目的,而且还要着眼于近期发展目标,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选择战略产业还应有利于缓解在现阶段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解决经济活动中结构性短缺问题;选择战略产业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裕、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以及财政、资金紧张的现实。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战略产业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具体讲,中国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及其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主体支撑,如以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所支撑起的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逐步产业化形成了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高技术产业通过其高的生产率,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可以增加传统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使传统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高

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为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因为从现在起到21世纪前半叶,国际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将是信息技术,所以中国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完成高技术化,尤其是信息化。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高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减员”,从而为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如金融业、信息业、教育事业等。

同时,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型第三产业发展不仅代表着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方向,而且还承担着发育市场机制、促进新型经济组织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教育的发展更是紧迫,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导致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直接原因将是知识的差距,而教育是缩短知识差距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科技创新的基础。

在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知识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性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正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为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高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 展初探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浅谈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12848683.html, 浅谈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作者:刘耀丽 来源:《消费导刊》2015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作为新的一种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应用而生,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为人类文明带来知识文明的新形态。知识经济是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一个新型经济概念,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努力发展知识经济。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找到对知识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我国该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所以,在我们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知识经济发展的到来之时,应当保持一种冷静和谨慎的态度,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把握和研究知识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不足优势 在一夜之间不能造就知识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发展必然像农业经济与工业文明一样在今天仍能并存,且各国家经济知识化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知识经济的步伐差距明显,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因投入无形资产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而,劣势与优势是相对而言的。 一、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自主知识产权存在的不足。人们对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它具有时间上的有限性和权利形态的“无形性”。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各种原因是不够的,因此这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产生和促进知识技术的进步及发展是不利的。一是在国内由于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严重地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从国际上的竞争来看,发达国家在对自主产权保护上非常到位,产生了“知识殖民”的现象。例如:美国曾经依靠对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先进性和预期,从而对我国许多世代人口流动性低的农村居民基因研发中获得了相当的、将给他们带来高额垄断利润的基因知识产权。这种“知识殖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将知识经济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从三个阶段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来看,后两个阶段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各个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经济主体也比较容易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各经济主体就有动力增加这两个阶段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对于作为第一阶段的基础研究来说,由于他们收益的外部性、间接性和收益的缓慢性、长期性,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化身一各经济实体,为了追逐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般情况下不会投入大量的基础研究,因此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只能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状况现实的下,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短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财政投入要增加难度较大,对投入的数量很有限。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第一部分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及知识经济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在本世纪末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经济学意义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宣告了一个新型经济时代的诞生。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10倍,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 87.5%,而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只占了12.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后至5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他的“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美国在1947~1958年期间,这些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到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亿美元;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1980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

再一次预言: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知识应当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他的这些观点同现在的共识几乎完全一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后,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至此,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各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和理论家的深入研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术语的这个内涵定义,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创意为基础的”。美国专家认为,美国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为随着以信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的创新,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失业率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工资增多。另外,在1997年里,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通胀因此减少5%,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之,自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之后,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软经济”、“非物质经济”等各种说法不断被归入“知识经济”的范畴。尽管“知识经济”是一个外延广泛的、难以统一及准确定义的概念,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当初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因为国际社会和各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成都市为例 资环一班 龚琦引言-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成都市主要产业的确定- 根据成都市2013年统计年鉴,地区总产值9108.9亿元,第一产业353.2亿元,第二产业4181.5亿元,第三产业4574.2亿元。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得比重较高。我们从这两个产业中选出几个产值比较高的行业来比较。分别是重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产业、汽车产业、餐饮业、零售业。这些都是对成都市经济

影响比较大的产业。 通过这6个产业来确定成都市的主导产业。下面是2013年和2012年这6个产业的产值《数据来自成都市2013和2012年统计年鉴》。 表1 (单位:亿元) 将表1数据进行处理过后可以得到下图表2数据 表2 通过对表2数据的分析得出成都市主导产业介于重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和零售业之间,因此对这两个产业进行进一步分析。

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也是一种建立在专家主观判断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即与特尔非法相结合,并加以量化计算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多约束选择、多目标决策中,对于判定不同要素对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来说,是一种既简便又具有相当可靠程度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先将选择产业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如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为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度,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一一给予评价,构成判断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目标层,下图所示: 然后采用特尔菲打分法对第二层次的评价因素层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得出个评价因素所占的权重。用C1,C2,C3,C4,C5,C6,C7,C8代表第二层次的8个因素,评分依据教材222对主导产业的判断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 表3因素打分(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

中国与知识经济

中国与知识经济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之后,不应该放松警惕,而应该紧跟世界潮流,深刻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本文介绍了知识经济的定义、影响以及知识经济的作用,同时分析了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转型问题,在这一挑战中,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抓住机遇。 关键词:世界经济知识经济挑战与机遇产业结构转型 1、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管理、思维方式、产业结构、产品流通方式、法律以及伦理体系等各方面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和智力的发展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将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一体化将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知识经济曾经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 、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 ( 1 )、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提要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并加以扶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比较优势基准、规模经济基准、关联度基准应该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对应可以构建一个由市场占有率、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模型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建立关键在于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建立,而在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组成差异大的约束条件下,探索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就尤为重要。确定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在具体确定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时就能够抓住主要方面,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分析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学术界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①企业要进入主导产业,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么必须支付大笔费用,如支付部分无法回收的投资和研究开发费用等,要么表现为学习过程初期发生的严重亏损,因为这个时期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那些已立足的企业的生产成本;②企业进入主导产业一段时间以后,可望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使得政府不必再为这类企业的生存提供援助;③新进入这类产业的企业净利润贴现值为负,而社会福利增量贴现值为正。它的含义为:只有当国家的干预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后者又不可能直接体现在企业自身的盈利上的时候,进行产业干预是合理的。但对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还存在一些分歧,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比较优势标准。上述标准实际都是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就是具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因为,根据产业演进理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过程,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标准的产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也就是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H-O理论,符合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2、相关辅助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标准。此标准关注的是中间投入品的发展状况。中间投入品与规模效应递增产业的关系可以构造一个与核心-外围基本模型相似的中间品和产业地方化的模型来对中间产品的积聚条件进行分析,只需要将核心-外围模型中的制造品和农产品份额分别替换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份额即可。根据核心-外围模型,产业地理集中与运输成本成反比,与游离的制造品需求的比例成正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成正比。与此类似,运输成本的下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的增强,将会导致产业日益地方化。这实际上论证

[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产业结构及现存问题,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中韩自贸区的建设机遇为基础,对青岛市未来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合理的选择与分析。 关键词:青岛市;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一、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青岛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有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三产业则以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 目前,青岛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二、三产业基本持平,在近两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微超过第二产业。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经济发展趋于良性。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青岛目前属于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向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的过渡期间。在协调发展第一产业、继续推动第二产业的情况下,应该增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其发展质量。具体而言,由纺织、机械为主的工业逐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的阶段演进。转型的过程虽然不易,但幸运的是,目前青岛市正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两区”发展机遇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在2009年提出的“以青岛为龙头城市,带动周边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经济规划特区。蓝色经济区,是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复合功能区。 (二)中韩自贸区 青岛是我国最早同日、韩两国开展经济贸易往来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是青岛申报建立中韩自贸区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优势。近年来,日本和韩国也都已将总领事馆和相应的贸易机构设立在了青岛。 青岛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日韩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40%以上。青岛的产业优势 产品主要是服装、纺织和农副产品,而日韩的优势产品主要是精密仪器、钢材等。由此可见,青岛与日韩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随着中韩FTA的签署,中韩之间的贸易将会受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韩自贸区一旦成立, 身为沿海先锋城市的青岛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根本性的转变。因为没有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自贸区内的商品将会更加顺畅的流动,为两国人民和双边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福利。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人类在其发展历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带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17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20世纪1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托勒夫称的“后工业经济”。自80年代以来,知识和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因为知识具有越来越高的回报率,现代知识经济理论已经把知识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正逐渐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本文首先从知识和知识经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特征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伟大的知识革命时代,处于知识革命的高涨时期。知识革命是人类知识总量迅速扩张和性质产生飞跃的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的淘汰率极高,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5年之后便有6o%的知识显得陈旧,30%的知识无用;10年过后,就会有60%的原有知识无用了。所以,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厦时更新自已的知识,调整自已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工作、事业和时代的需要。 要想知道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说:“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我国教科书中流行的知识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里形式。或者更为具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和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那么什么叫知识经济呢?知识经济有人称为“信息经济”或“新经济”。据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给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营方式乃至领导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知识经济”概念的产生和确定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G.斯蒂格勒(G.Stigler)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信息经济学)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1] 缺点: 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来的结果也和你的不一致,这个时候该如何解决?比如说,对于一件衣服,我认为评价的指标是舒适度、耐用度,这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 ——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条件

发展中国家与知识经济 兼论中国进入知识经济的前提条件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原本是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一个新经济概念,但也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展中国家要更好地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就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地做好两件事:一是尽快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发展 一、从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看知识经济 当今世界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富国俱乐部的话题。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关心这一话题呢?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今世界是一个被划分为三等四级的世界。所谓三等,即根据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NP差异,将全球的各个国家(地区)划分成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低收入国家(地区)。而四级是在三等划分的基础上,将中等收入国家再细分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这其中的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而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就是通常所称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全球高收入国家共有26个,其人均GNP 在9000美元以上;上中等收入国家16个,人均GNP在3000美元到9000 美元之间;下中等收入国家51个,人均GNP在75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低收入国家49个,人均GNP不足750美元。可见,当今全球贫富差距悬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就中国目前而言,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发展报告,我国人均GNP为620美元,排在低收入国家的第8位。而世界银行1998/1999 世界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的GNP总量为10554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而人均GNP为860美元,居世界第81位,虽已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仍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发展中国家为何要关心知识经济 既然知识经济原本是一个富国俱乐部的话题,是富人们坐在一起谈论的事,这是否意味着知识经济本身无关发展中国家的事。可是,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此关心知识经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1)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这些规律主导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步伐。因此,这些规律的作用是带有普适性的。换句话说,发达国家今天所走过的路很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走的,发达国家今天所经历和所做的事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自然要十分关心发达国家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知识经济这一话题。 (2)在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时代,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受国内因素的制约,也受国际因素的制约。反过来一国经济发展不仅只对国内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别国产生影响(大国尤其如此)。因此,发达国家的今天势必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今天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如何从今天走和明天。发展中国家的前途与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状况。由此,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十分关注发达国家现在所发生的事。 (3)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地球村,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除了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及贸易体制之外,正如世界银行在题为《知识与发展》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一样,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或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例如,报告中指出,韩国与加纳在50年代的人均收入水平几乎相等,而到了90年代,韩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加纳的6倍。造成这种差异,有一半因素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油危机引导工业经济逐步走入资本经济,同时引导科技更快的地向低实物资源利用的软科学领域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后逐步迈向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 一.经济的理论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知识经济学就是反映和建构知识经济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现有的知识经济学实质是知识产业学,以联合国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为基础,对以知识为对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是把知识经济学纳入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只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增加了知识这一要素,或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在观点和方法上并未超出传统经济学窠臼。知识经济并非仅仅知识成为产业,也并非仅仅知识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从本质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学此前并未形成一门新学科。只有以五度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成功阐明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确立知识经济成为人类新的时代的知识经济学才是真正的新学科。 全球性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逐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年前替代了农业经济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另一新型的经济模式替代,它就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

xx主导产业选择 摘要 本文根据《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中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以及产业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以深圳市的主导产业选择为对象,在国内外专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析深圳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首先论述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介绍关于主导产业具有的显著特征以及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接着介绍深圳市的总体概况、产业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判定深圳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并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相关联基准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论证深圳的主导产业选择。经过论证得出深圳的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二、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地影响。 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三、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个方面考虑。其中,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包括六项主要内容: 1、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 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判断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 四、xx概况及产业结构分析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8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

论知识经济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论知识经济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摘要:知识是凌驾于劳动力和资本之上的第一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经济化与经济的知识化更加突出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无疑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变革 引言: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当知识与经济结合起来的时候,无疑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力量。而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然而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提法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产品的产生(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邓小平爷爷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智慧的创造,最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为基础,网络为载体,并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为经济发展核心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经济的表现形态,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升级换代,即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而促成这一质的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现代科技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生产力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