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发现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南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等为动物间鼠疫常年流行区域。而在新疆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鼠疫疫源地,内蒙古与宁夏、陕西、河北4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疫源地,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家鼠鼠疫疫源地等地区,动物鼠疫流行有明显的间歇期。还有几十年未发生鼠疫,但历史上曾是鼠疫的流行区,例如广东、广西、福建3省(自治区)的家鼠鼠疫地区。现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学说以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

1自然疫源地学说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并提出这种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其活动而存在。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森林脑炎提出的,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许多疾病都具有这种性质。强调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古老的疾病,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人类只是偶然介入自然界的疾病循环,才有可能被感染。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自然疫源地。我国将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为12个类型[1]。

动物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鼠疫噬菌体及病媒传播链和三维空间接触为基础,在进化中形成鼠疫特有生物群落圈,并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鼠疫生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区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2]。以土壤、湿度或媒介作为生态系,形成了对其外界环境有一定适应性,维持其生命的延续。同时蚤类的卵是否具有传播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特

别是在活跃的疫源地通过冬眠鼠类及蚤类保存机制。高海拔(2000~4600m)、寒冷及低温环境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宿主、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3]。这就决定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局限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自然疫源地的英文名称Natural foci是从俄文演化来的,使用复数的意思是强调所有疾病的疫源地都是由许多微小的灶状结构组合而成。人们逐渐发现,所有人兽共患病的疫源地都有类似性质,包括那些依存人类的动物,如家鼠或家养动物中的疾病。

正因如此,自然疫源地学说中的“自然”性质,反而被逐渐淡化。特别是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所表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态系统、动物种群及其媒介生物)[4],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和滇西纵谷地区出现的生境、垂直自然带、鼠类及蚤类、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生物多样性,说明生物多样性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5]。

许多微小疫源地组合在一起,才可延续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过程。能够保持疾病长期存在的最小疫源地单位,称为基础疫源地。疫源地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宿主,使疾病流行仍有足够数量的个体存活,或得到疫源地周围地区不断的补充。在微小疫源地特有的微小生境,如山谷及谷口扇形冲击地等,更适合鼠类生存,每年检出鼠疫菌概率较大,疫点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虽然基础疫源地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疫源地单位,但却有实际意义。在消除疫源地工作中,必须使残留疫源地规模逐渐缩小到形成基础疫源地的条件以下。在基础疫源地规模之上,还应有一些实际存在的单位,是一片相互延续的地理区域,即相对独立疫源地,指的是一片由高山、大河、荒漠等构成的自然屏障环绕的疫源地。一种疾病的疫源地,也可因同样原因形成不同的类

·综述·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

张涛,李丽,赵建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特征;疫源地隐伏状态;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692(2013)03-0283-02

Investigation of theor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ZHANG Tao,LI Li,ZHAO Jian?hua

Ningxi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inchuan750004,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zoonotic plague in foci with respect to the epizootic activit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in China and then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lague natural foci,including hidden state of foci and changes in zoonotic plague epidemic situation caused by Yersinia pestis mu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focal diseas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lague natural foci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e.g.,eliminating plague natural foci through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ns in the following steps:relative isolation,basic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ong?term resting,gradual decrease in area,and elimination.

Key words:Plague natural foci;Epidemic characteristics;Hidden state of foci;Intervention measure

作者简介:张涛(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鼠疫的研究及防治工

作。Email:melody68man@https://www.doczj.com/doc/3412845389.html,

型。一个新疫源地类型的形成,以病原微生物出现可以识别的特

征为标志。其中必然会有新的宿主、新的媒介和新的流行规

律。疫源地的类型不同,意味着需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每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都保持着稳定的疾病循环。病原

微生物存在于何处是疫源地隐伏状态的根本问题。存在于宿

主机体之内,通过冬眠状态而存活及保存下来。存在于媒介体内

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蚤及其卵体内。如在我国旱獭鼠疫自然疫

源地内,也可存在于土壤微生态中,特别是寄生土壤原生物体内。

经观察,疫源地可能在经历长达数十年的静止后重新开始活

动,截至目前,仍然没有经过严格证明的机制来解释所有这类现

象[6]。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疫源地的长期隐伏问题,疫源地的重

新活动实际上是疾病由其他地区重新输入的结果。如云南省家

鼠鼠疫疫源地,曾引起世界鼠疫第3次大流行和1982-2002年间

的流行,明显是输入性的。可能是由野鼠鼠疫疫源地扩散及波及

而形成。20世纪初叶在我国东北,曾多次发生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鼠疫流行,是由当地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扩散所致。

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微生物的突变而改变了疾病的流行状

态。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证明鼠疫菌在暴发流行时,其扩散与传播

可导致基因组变异累积加速,为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策略奠定了

重要基础。基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重建鼠疫菌的种群结构,中国菌株在鼠疫菌种群结构进化树上分布最广,其高度遗传多态性提示历史上

鼠疫大流行可能源自我国或邻近地区[7]。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地

方的鼠疫菌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SNPs具有共同祖先——鼠疫

菌的系谱。SNPs中有28个作为突变只在系谱中发生过一次,基

本上随机分布在单个基因之间。仅7个基因有明显过量的非同义SNP,表明SNPs的固定(fixation),主要通过遗传漂移等中性演变,并非达尔文选择进化产生。但整个系谱固定率差异很大。不同谱系累积的SNPs数量高度变化,系谱中包含多分类,其中一个导致黑死病(Black Death)时间相近的4个分支。表明人口结构变化可以影响传染病病原体的进化速度,即便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推测在动物鼠疫间歇和暴发过程中,中性SNPs被快速固定[8]。

鼠疫菌的进化受生物因素的地理区划、地区分布、生境和

媒介与宿主等影响,但主要受特定地理区域进化方式的影响。2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干预措施

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自然疫源地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实施

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其草原周期性禁牧、移民等大型生态

工程,生态植被得以逐渐恢复,短期内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及其

单位面积内的密度增加,引发动物间鼠疫的危险因素在增加[9]。

历史上人为因素如捕旱獭而引起的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以

及近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人间鼠疫病例等,建议在人口密集区

域可实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干预措施。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扩散依赖于传染源和易感者的接触,其流

行强度与接触的频度密切相关[10]。因此降低鼠密度使鼠与鼠、鼠

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机会减少,可以削弱动物源性疾病的流行

强度。历史上鼠疫的发生与鼠类的天敌减少直接相关,啮齿类动

物在经过大量繁衍后,活动范围逐渐向外扩张,增加了鼠疫宿主

动物之间感染的机会。据考证,黑死病大暴发也与中世纪欧洲大

量屠杀所谓的女巫有关,因为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

手,所以猫被大量消灭,黑死病重要宿主——啮齿类则在这条断裂的生物链中以几何数量增长,为黑死病暴发创造最重要条件。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害治理与鼠疫的防治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对家鼠鼠疫预防首先是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通过创建文明卫生村、户活动,使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制度化,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以及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地面硬底化。第二是每年春秋两季灭鼠工作的常态化,同时注重生态学灭鼠与控鼠[11]。第三是鼠类密度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灭鼠和灭蚤)的建立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使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得到逐步消除。

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要继续以生态学方式控制鼠疫主要宿主的增长,消除黄鼠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步降低黄鼠数量及密度,达到逐步缩减黄鼠栖息地,力争把黄鼠密度控制在0.1只/hm2以下,最终达到消除该鼠疫自然疫源地。黄鼠数量减少与生态环境改变直接相关。多年的封山育林、禁牧、退耕还林等政策,直接导致甘宁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核心区的南华山和月亮山植被发生改变,由干草原景观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景观,从而导致黄鼠密度逐年下降。当然这种下降是受多因素(如降雨量、鼠类天地、人类生产活动)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人类生产活动每年秋收后的犁田翻晒,破坏了鼠类最后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20世纪70年代开展灭鼠拔源运动,曾使大部分鼠疫疫源地处于“静息”状态。以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引发的云南省家鼠鼠疫流行过程。从原来的散发状态,进入1990-1999年的流行期,到2000-2002年的高峰期和现阶段的流行末期、散发及隐伏状态。此次云南省家鼠鼠疫流行的根本控制,是目前世界上人类鼠疫控制最成功的教案。

全球性长周期气候改变的影响。气温上升,冰川融化,造成我国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向外扩张等,都值得探讨。当然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对宿主(鼠)或媒介(蚤类)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动物间鼠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俞东征.鼠疫动物流行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74-375.[2]张涛,冯志勇,李丽.鼠疫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7):663-667.

[3]纪树立.鼠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66.

[4]张渝疆,戴翔,王信惠,等.新疆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分化和演变[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7,27(2):134-138.

[5]宋志忠,夏连续,梁云,等.云南玉龙及古城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及初步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1):3-7.[6]张涛,冯志勇,姚丹丹.鼠疫杆菌进化与分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12):1167-1169.

[7]Sun YC,Hinnebusch BJ,Darby C.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negative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a Yersinia pestis pseudogene

[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23):8097-8101.

[8]Morelli G,Song Y,Mazzoni CJ,et al.Yersinia pestis 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patterns of global phylogenetics diversity[J].

Nature Gengtics,2010,42:1140-1143.

[9]张涛,冯志勇,邱峻荣.鼠疫高级细菌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18-222.

[10]丛显斌,殷文武.鼠疫防控应急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3-114.

[11]张涛,冯志勇.雷州半岛鼠疫自然疫源地10年预防性灭蚤的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17(2):122-126.

收稿日期:2012-12-28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研究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状况。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间接向血凝试验(RIHA)。结果细菌培养检测自毙喜马拉雅旱獭18份,分离鼠疫菌10株,细菌培养检测活体喜马拉雅57份,分离菌株2株;IHA检测旱獭血清56份、阳性1份,牧犬血清24份、阳性2份;RIHA检测组织悬液18份,阳性9份均为旱獭。结论从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2009年正在发生动物鼠疫流行。 鼠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且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危害也最大[l-4]。随着监测面的扩大,新的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我国鼠疫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鼠疫防治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5]。2007年四川省德格县暴发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008年也有动物间鼠疫的流行,为保障农牧民的安全,2009年继续在德格进行鼠疫监测,现将鼠疫动物实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捕获旱獭来自德格县柯落洞、更庆镇、八邦、和阿须4个乡镇,共57只。 1.1.2 自毙旱獭来自德格县更庆、柯洛洞和八邦3个乡镇,共18只。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2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祁腾(1984-),男,大学本科,初级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 1.1.3 其他自毙动物牧犬1份、褐家鼠5份、五指心颅跳鼠2份、长尾仓鼠1份,来自更庆。自毙家猫1份、来自八邦乡。 1.1.4 血清来源旱獭血清56份,来自柯洛洞、更庆、阿须、龚垭、和八邦5个乡镇;犬血清24份,来自更庆、八邦、打滚和阿须4个乡镇;藏系绵羊血清85份来自更庆、八邦、阿须3个乡镇。 1.1.5 蚤类获蚤48组673匹,谢氏山蚤79匹/12组、斧形盖蚤500匹/26组、不等单蚤1匹/1组、草原硬蜱49只/5组、指形盖蚤28匹/2组、人蚤15匹/1组、鼠兔角头蚤1匹/1组。 1.1.6 诊断试剂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提供,效期内按说明书使用。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无菌条件下解剖动物,将肝、脾等脏器切面直接点种于平板内,用接种环三线法划线,放入培养箱,培养温度为28℃。每只动物的肝、脾各接种1个平板。平板连续观察3d,每天记录,无可疑鼠疫菌生长即为阴性。 1.2.2 脏器悬液制备将动物肝脾组织以无菌剪刀取大约1g于离心管内,加3%甲醛兔血清生理盐水1ml研磨,然后加甲醛兔血清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10脏器悬液,1000 r/min离心5min,取上清供试验用。 1.2.3 血清学检查IHA和RIHA按常规方法进行[6],阳性判定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诊断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7]执行。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培养鼠疫细菌学检验各种动物材料85份,其中旱獭75份(活体57、自毙18),牧犬1份、褐家鼠5份、五指心颅跳鼠2份、长尾仓鼠1份、家猫1份;57只活体旱獭检获鼠疫菌2株,18只自毙旱獭中检获鼠疫菌10株。细菌学检验媒介昆虫材料673匹/48组,

鼠疫防治试题

顺义区第二医院鼠疫防治试题 姓名科室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2、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 A.蚊虫 B.鼠蚤 C.昆虫 D.家禽 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最为凶险。 A.腺鼠疫 B.肺鼠疫 C.败血症鼠疫 D.其他类鼠疫 4、在鼠疫的血清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 A.接血凝法(PHA)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D.荧光抗体法(FA) 5、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A: A.拔除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B.:预防接种C: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D.:开展流行病学检测 6、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7、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哪种细菌: A.G-,需氧菌 B.,厌氧菌 C.需氧菌 D.厌氧菌 8、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9、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 A.肺鼠疫 B.腺鼠疫 C.败血症型鼠疫 D.肠鼠疫 10、腺鼠疫病人出现标准不包括 A:全身症状消失后3—5天观察无复发。B:淋巴结肿大完全吸收或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的硬结。C:体温恢复正常。D:抗体检测阳性 二、是非题 1、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2、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青霉素很敏感。() 3、鼠疫杆菌耐热但不耐寒,在-30度低温下即可死亡。() 4、鼠疫不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 鼠疫。() 5、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

鼠疫培训试题及答案

鼠疫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鼠疫的病原微生物是(鼠疫耶尔森氏菌) 2、鼠疫的传染源是(染疫啮齿动物)(肺鼠疫病人) 3、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应(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判定鼠疫或疑似鼠疫疫情后,按规定时限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肺鼠疫在临床上常分为(原发型肺鼠疫)和(继发型肺鼠疫)两种类型。 5、我国鼠疫流行有最猛烈的三个疫源地。它们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地)、(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鼠疫被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7、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发现一疑似病例后必须立即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 二、单项选择题 1、腺鼠疫的好发部位是( D) A.肺部B.肝脏 C.脾脏 D.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 2、最凶险的鼠疫临床型是(A ) A.败血型 B.腺型 C.肺型 D.其他型 3、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 A ) A.甲类B.乙类C.丙类D.以上都不是 4、最凶险的鼠疫临床型是(A ) A.败血型B.腺型C.肺型D.其他型 5、对鼠疫或疑似鼠疫的患者,只要标本量许可,首先要做哪项检查(B ) A.尿培养B.血培养C.粪培养D.反向血凝试验 6、对鼠疫患者的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对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都要采取严密隔离措施 B.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同室工作和生活的人也应该隔离 C.凡已经确诊的各型鼠疫患者可在一室隔离 D.以鼠疫病人的住宅为中心,划定隔离圈进行隔离 7、治疗鼠疫的首选抗菌药物是(B ) A.青霉素B.链霉素C.氯霉素D.磺胺嘧啶 8、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为( D) A.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 B.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C.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但不破溃 D.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 9、下列哪项是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C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染病动物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发现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南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等为动物间鼠疫常年流行区域。而在新疆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鼠疫疫源地,内蒙古与宁夏、陕西、河北4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疫源地,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家鼠鼠疫疫源地等地区,动物鼠疫流行有明显的间歇期。还有几十年未发生鼠疫,但历史上曾是鼠疫的流行区,例如广东、广西、福建3省(自治区)的家鼠鼠疫地区。现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学说以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 1自然疫源地学说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并提出这种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其活动而存在。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森林脑炎提出的,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许多疾病都具有这种性质。强调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古老的疾病,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人类只是偶然介入自然界的疾病循环,才有可能被感染。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自然疫源地。我国将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为12个类型[1]。 动物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鼠疫噬菌体及病媒传播链和三维空间接触为基础,在进化中形成鼠疫特有生物群落圈,并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鼠疫生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区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2]。以土壤、湿度或媒介作为生态系,形成了对其外界环境有一定适应性,维持其生命的延续。同时蚤类的卵是否具有传播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特 别是在活跃的疫源地通过冬眠鼠类及蚤类保存机制。高海拔(2000~4600m)、寒冷及低温环境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宿主、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3]。这就决定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局限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自然疫源地的英文名称Natural foci是从俄文演化来的,使用复数的意思是强调所有疾病的疫源地都是由许多微小的灶状结构组合而成。人们逐渐发现,所有人兽共患病的疫源地都有类似性质,包括那些依存人类的动物,如家鼠或家养动物中的疾病。 正因如此,自然疫源地学说中的“自然”性质,反而被逐渐淡化。特别是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所表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态系统、动物种群及其媒介生物)[4],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和滇西纵谷地区出现的生境、垂直自然带、鼠类及蚤类、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生物多样性,说明生物多样性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5]。 许多微小疫源地组合在一起,才可延续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过程。能够保持疾病长期存在的最小疫源地单位,称为基础疫源地。疫源地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宿主,使疾病流行仍有足够数量的个体存活,或得到疫源地周围地区不断的补充。在微小疫源地特有的微小生境,如山谷及谷口扇形冲击地等,更适合鼠类生存,每年检出鼠疫菌概率较大,疫点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虽然基础疫源地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疫源地单位,但却有实际意义。在消除疫源地工作中,必须使残留疫源地规模逐渐缩小到形成基础疫源地的条件以下。在基础疫源地规模之上,还应有一些实际存在的单位,是一片相互延续的地理区域,即相对独立疫源地,指的是一片由高山、大河、荒漠等构成的自然屏障环绕的疫源地。一种疾病的疫源地,也可因同样原因形成不同的类 ·综述·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 张涛,李丽,赵建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特征;疫源地隐伏状态;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692(2013)03-0283-02 Investigation of theor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ZHANG Tao,LI Li,ZHAO Jian?hua Ningxi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inchuan750004,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zoonotic plague in foci with respect to the epizootic activit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in China and then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lague natural foci,including hidden state of foci and changes in zoonotic plague epidemic situation caused by Yersinia pestis mu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focal diseas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lague natural foci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e.g.,eliminating plague natural foci through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ns in the following steps:relative isolation,basic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ong?term resting,gradual decrease in area,and elimination. Key words:Plague natural foci;Epidemic characteristics;Hidden state of foci;Intervention measure 作者简介:张涛(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鼠疫的研究及防治工 作。Email:melody68man@https://www.doczj.com/doc/3412845389.html,

鼠疫培训总结

篇一: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们学习了鼠疫的相关知识,了解到预防鼠疫的重要性,提高了我社区医务人员的鼠疫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及法制化的管理。现将本次学习的内容总结如下: 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群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长远防控规划,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坚持不懈。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大幅度降低主要宿主密度。 五、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六、鼠疫的传播流行的特点在我国家鼠、旱獭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黄鼠、沙鼠为重要的传染源。野生动物狐、野兔、藏黄羊,家养动物狗、猫等也不容忽视。鼠疫患者也可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人间鼠疫流行前,一般先有鼠间流行,可见鼠类成批死亡。鼠蚤市主要传播媒介。“鼠→蚤→人”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人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血性分泌物或并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可以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可迅速造成肺鼠疫流行。鼠疫可由疫区借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鼠疫的流行季节多在6—9月份,这和鼠、蚤的繁殖季节有关。 七、鼠疫的防控措施 1、灭鼠、灭蚤: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必须开展经常性灭鼠、灭蚤工作。灭家属时居室要同时灭蚤。对家养猫、狗实施灭蚤,犬要栓养管理。实施灭鼠、灭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安全有效。 2、提高警惕,监视鼠疫疫情。在疫源地的群众要做到“三报三不”。 3、鼠疫防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疫源地的广大群众要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工作,听从指挥和支持有关处理措施的实施。共同努力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八、哪些动物会感染鼠疫根据调查我国有85种动物可以感染鼠疫,常见的有牧区草原上数量最多的旱獭、黄鼠及多种鼠类,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及多种动物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给人 九、鼠疫的传播途径 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鼠蚤吸入病鼠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内大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宣传

前岗中心校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极度的恐水、恐声、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其他感冒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在青海民间将鼠疫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XXX学校二年级 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2009年我省湟源县发生了鼠间鼠疫现疫流行,经过及时采取得力的处理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目前为止,未再发生鼠间鼠疫疫情。由于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决定了鼠疫的危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鼠疫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面加强鼠疫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 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群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长远防控规划,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坚持不懈。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大幅度降低主要宿主密度。 五、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 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 一问题的提出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则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 [3]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新疆、河北、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很显

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若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貌为山间小盆地,四周山峦环绕,中间平坦,山谷溪流汇集其间,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利于种植粮食。鼠类经常沿山谷溪流转移到耕地觅食,从而将鼠疫扩散到家栖鼠类当中。1984年就曾发现过野鼠间鼠疫曾一度侵入家栖鼠中的事例[7] 。这一研究暗示着在今天云南境内广泛存在的居民区农田黄胸鼠疫疫源地,有可能是受到野鼠鼠疫的传染或侵入而形成的。 什么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学界将“鼠疫自然疫源地”看作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鼠疫生物群落: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是鼠疫菌的主要宿主;寄生性鼠疫菌是鼠疫自然疫源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2、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 A.蚊虫 B.鼠蚤 C.昆虫 D.家禽 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最为凶险。 A.腺鼠疫 B.肺鼠疫 C.败血症鼠疫 D.其他类鼠疫 4、在鼠疫的血清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 A.接血凝法(PHA)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D.荧光抗体法(FA) 5、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 A. B. C. D. 6、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7、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哪种细菌: A.G-,需氧菌 B.,厌氧菌 C.需氧菌 D.厌氧菌 8、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9、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 A.肺鼠疫 B.腺鼠疫 C.败血症型鼠疫 D.肠鼠疫 二、是非题 1、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2、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青霉素很敏感。() 3、鼠疫杆菌耐热但不耐寒,在-30度低温下即可死亡。() 4、鼠疫不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鼠疫。() 5、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 染源接触的机会。() 6、肺鼠疫为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俗称“黑死病”。() 7、对鼠疫接触者应检疫7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4天。() 8、检测鼠疫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急性期间隔两周的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或一次滴度》1:100时有诊断价值。() 9、鼠疫疫苗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 10、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填空题

鼠疫的类型

鼠疫的发病特点 ---自《实用内科学》1978年版 鼠疫的发病是由老鼠身上所携带的病菌耶尔森氏菌,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发病特点: 一、轻型 患者有不规则发热,一般无需卧床,局部淋巴结稍肿大,微有压痛,或化 脓,内含致病菌,如在高热时做血液培养可得阳性结果。此型多见于流行 的初期或末期。 二、腺型,腺鼠疫: 最为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除有全身中毒症状外,病人常因淋巴结肿痛而就医。 发生部位以腹股沟部位最多,占70%;其次为腋下,约20%;颌下约10%; 可为单侧或双侧,或多处同时出现。 受染的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红、肿、热、痛,于发病的第二三天 最为显著,因疼痛剧烈,患者常取被迫姿态。 腺肿的中心部位为融合的淋巴结,质地坚实,其周围则有柔韧感,系组织 充血、水肿所致。 其后腺肿逐渐消散,或化脓坏死,破溃后愈合较慢,如能度过一周,恢复 机会即增多。 继发败血症和肺炎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因严重毒血症、心力衰竭等二致死。 三、肺型: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起病急,有高热、虚脱等全身毒血症状及咳嗽、气促等呼 吸系统症状。 咳嗽初无特征,也无胸痛。太最初为稀薄粘液状,24~36小时内出现大量 色鲜红的流质或泡沫样血痰,内含大量鼠疫杆菌。 胸部体征多不明显,与病情的严重性不相称,有是可有局部浊音,散在啰 音和胸膜摩擦音等。 如不积极抢救,大多因心力衰竭而于2~3天内死亡。 至临终阶段呼吸困难加剧,全身为紫绀色,故鼠疫也称“黑死病”。 此型多发生于流行期的高峰,乃鼠疫杆菌感染中最凶险型之一。

四、败血型鼠疫: 原发型败血型鼠疫是鼠疫中另一最凶险型。 乃病人抵抗力薄弱而病菌毒力强大的表示。起病极迅速,有高热或竟无热,全身中毒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为明显,并有出血倾向。患者神志不清、 谵妄或昏迷、极度衰竭、皮下及粘膜出血,鼻血、呕血、便血、血尿等均 可出现。 如不及时诊断与治疗,可与数小时至2~3天内死亡。 五、其他少见的类型: (1)皮肤型:在病菌侵入的局部出现脓包或混有血液,可成疖或融合成痈,其表面附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清润,很易发生坏死而形成溃疡。 也有周身发生脓包,颇似水痘或天花者,但不多见。 (2)眼型:病菌侵入眼内,结膜充血,肿胀疼痛显著,迅速发展为化脓性结膜炎,分泌大量脓性物,与“浓漏眼”极为相似。 (3)扁桃体型:局部发炎,有淤血水肿,颈淋巴结多遭波及,也可并发肺鼠疫。 (4)脑膜炎型:可为原性或继发性。脑膜炎症状明显,脑脊液中可找到鼠疫杆菌。 (5)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性粪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病菌可随粪便排出。

鼠疫疫源地调查

鼠疫疫源地调查 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结果2005-2010年调查发现:啮齿动物2科3属11种,检测犬血清940份,阳性1份,鼠血清333份,病原学检测鼠类425份,鼠疫反向材料68份,媒介蚤2科2属2种6匹,均阴性。结论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鼠疫为《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据史料推测,1949年前攀枝花地区有过鼠疫流行。2005年云南玉龙及古城区被证实为鼠疫疫源地确认[1],并发生5例鼠疫病例。攀枝花地区与云南丽江接壤,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境观相似,同时由于交通便利,距攀枝花市约100km,人员物资来往频繁、存在鼠疫输入的可能。随着四川省1997年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 2]、1999年人间鼠疫的发生[3]、2007年旱獭鼠疫疫源地的证实[4],攀枝花是四川的南大门,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核实,从工作实际出发,2005年将攀枝花市纳入四川省级鼠疫监测点,2005-2010年对该地区实施了现场调查和相关工作,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四川省2005-2009年鼠疫监测工作资料及专题调查、监测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总体按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1.2.1 标本采集鼠类用中号鼠铗捕鼠或野外5m夹线法(前后左右各5m、按照统一方向或顺序布放鼠铗,当晚放铗、次日晨收铗,收集老鼠)进行。牧犬血清:用空针于股动脉/静脉抽取3~5ml全血、自然分离血清待用。 1.2.2 鼠种鉴定按《四川兽类原色图鉴》[5]进行。 1.2.3 实验方法鼠疫间接血凝试验、鼠疫细菌检测按常规四步法进行。 1.2.4 诊断用品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课题编号-90407 作者单位: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2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汪立茂,男,大学,主任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 通讯作者:吴建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与自然地理景观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西跨横断山脉,东临大凉山山脉,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攀枝花市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平均海拔1000~1800m,最高点盐边县境内的百灵山的穿洞子海拔4195.5m,最低点是仁和区平地镇师庄海拔937m。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面与凉山州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与云南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气候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式气候,年均气温2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面积7434.5km2、以山地为主(占92%),其次是林地、草地荒山、、耕地面积、水域和园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88.38%,低中山和中山景观见图1和图2。 2.2 动物调查攀枝花地区属东洋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川南盆缘山地小区,由于丰富的植物种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野生动物400多种,珍稀动物近20种,兔目和啮齿目动物有藏鼠兔、草兔、红颊长吻松鼠、岩松鼠、红白鼯鼠、

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pdf

鼠疫诊断标准GB 15991—1995 前言 根据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鼠疫是首位烈性传染病,同时它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据专 家的估计,鼠疫自第三次世界大流行之后,其自然疫源地在全世界的分布面积至今并没有减 少。由于它的流行有一定的间歇期,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今 后不会再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但历年来世界各有鼠疫疫源地的 国家(包括我国,特别是云南)不时发生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而1994年印度鼠疫大流行更提醒人们,如果忽视了对鼠疫的监测控制,它仍然能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险。b5E2RGbCAP 目前,鼠疫能不能在人间造成大流行,首先取决于对首发病例的准确诊断。只有早期确诊早期控制,才不致于使它在人间流行。为此,目前我国急需一个科学的,文字准确的,由国家 颁发的,具有法令效力的《鼠疫诊断标准》。p1EanqFDPw 本标准在撰写过程中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时参考了前苏联保健部 的《鼠疫防治手册》,WHO《鼠疫手册》及美国的《鼠疫诊断》。主要参考的资料还是我国 多年行之有效的有关规定。DXDiTa9E3d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曾经过了卫生部鼠疫专家咨询组三次讨论,全国有关专家的书面评审,最后由卫生部传染病消毒标准分委会全体委员评审通过。RTCrpUDGiT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广东湛江鼠疫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5PCzVD7HxA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云鹏、朱锦沁、汪闻绍、俞东征、曾标成、黄坚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 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七种类型疫源地内由宿主、媒介和其他染疫动物、动物制品感染的,或与鼠疫实验室及其实验用品接触而感染的鼠疫病例,以及由国外鼠疫流行区进入我国的检疫留 验病例,确定诊断之标准。jLBHrnAILg 本标准适用于鼠疫监测及确定鼠疫动物病。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xHAQX74J0X GB 15978—1995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GB 15992—1995 鼠疫控制及其考核原则与方法 3 诊断原则 3.1 患者具有流行病学线索。 3.2 患者除具有鼠疫临床症状和 3.1外,必须具有鼠疫细菌学诊断或被动血凝试验(PHA)血清F1抗体诊断阳性结果方可确诊。LDAYtRyKfE 4 诊断标准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 观 一问题的提出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 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 。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则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

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新疆、河北、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很显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 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 ,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

自然疫源性疾病习题

细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 一、单选题(75题) 1、哪种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B) A、无形体病病原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2、恙虫病病的传播媒介是(A) A、恙螨幼虫 B、恙螨卵 C、恙螨蛹 D、恙螨成虫 3、恙虫病的高发职业人群是(B) A、学生 B、农民 C、教师 D、公务员 4、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A)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5、最为常见的鼠疫类型为:(C) A、肺鼠疫 B、败血症型鼠疫 C、腺鼠疫 D、肠炎型鼠疫 6、恙虫病外斐氏反应的标本是:(B) A、全血 B、血清 C、咽拭子 D、粪便 7、恙虫病外斐氏反应最早可于第_病日出现阳性反应。(C) A、2 B、3 C、4 D、5 8、恙虫病外斐氏反应凝集效价在_以上才有诊断意义。(B) A、1:80 B、1:160 C、1:320 D、1:640 9、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中_的发现对诊断意义重大。(C)

A、发热 B、寒战 C、焦痂或特异性溃疡 D、肝脾肿大 10、我国大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血清型以_为主。(A) A、Gilliam B、Kato C、Karp D、TA716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以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12、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B)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1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期限为:(C)

基于环境因素预测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鼠疫传播风险

基于环境因素预测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鼠疫传播风 险 背景: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且能引起人间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 在一定条件下鼠疫菌通过染疫的啮齿动物、蚤或其它途径而传播给人,造成人间鼠疫。鼠疫传染性强、传播快且病死率高。 鼠疫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历史上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造成数亿人死亡。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是目前我国12类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已知范围最广、海拔最高的疫源地。 獭间鼠疫疫情持续活跃,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疫情发生,但我们对该疫源地的具体空间分布缺乏准确掌握。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属鄂尔多斯高原相对独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的是该疫源地动物鼠疫间歇流行,存在比较明显的静息期和活跃期,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环境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 2005年,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以大沙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新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是中亚地区典型的荒漠啮齿动物,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早已发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我国境内的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局限于准噶尔盆地,是否有可能存在于我国其它荒漠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1、探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遥感环境特征,并建立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空间预测模型,从疫源地遥感环境特征的角度划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区域,预测青藏高原地区鼠疫风险人口数量和分布。

2、基于大沙鼠栖息地的气候特征预测鼠疫宿主动物大沙鼠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提示我国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空间范围。 3、阐明气候因素对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状态的影响。 4、建立鼠疫防控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我国鼠疫监测调查数据的管理分析,鼠疫应急处置与辅助决策。方法:1、收集2007-2009年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对旱獭鼠疫疫点进行空间定位并与GIS平台数字地图建立空间关联,结合覆盖青藏高原地区的遥感环境图层利用生态位建模分析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环境特征,并根据疫源地的环境特征预测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区域,叠加我国人口分布栅格数据,估计青藏高原地区鼠疫风险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2、对2000年以后我国大沙鼠发现点和标本采集点进行空间定位,以生物气候为预测因子,建立空间预测模型,筛选影响大沙鼠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变量,研究大沙鼠栖息地的生物气候特征,并预测大沙鼠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格局。 3、利用点二列相关和时间序列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鄂托克前旗气候因素对长爪沙鼠鼠疫疫情的影响。 4、从鼠疫疫情监测、调查、应急处理与辅助决策的需求出发,利用ArcGIS Engine GIS开发工具,整合鼠疫自然疫源地时空分布数据库、鼠疫监测与调查数据库、基础地理与多维环境遥感数据库,建立鼠疫防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果: 1、2007-2009年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情主要活跃于甘肃、西藏、青海和四川。 确定了高程、植被指数、年均日间地表温度与年均夜间地表温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其适宜的环境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