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几十几减几(不退位)2.

2019年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几十几减几(不退位)2.

2019年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几十几减几(不退位)2.
2019年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几十几减几(不退位)2.

- 2 -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5.3正方形公开课优质教案(2)

6.3正方形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地概念 2、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地过程,了解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地关系 3、掌握正方形地性质 4、掌握正方形地判定 5、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地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方形地性质与判定. 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地概念之间地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方巾,它是什么几何图形?(正方形) 中国人对正方形有特殊地感情,如“坦荡方正”,“天圆地方”等词语,还有许多实物都是正方形地形状(教师可以多媒体演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正方形 板书课题:6.3正方形 二、探索新知 这块方巾是否也可以说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与一般地平行四边形相比,它有何特殊性? 与一般地矩形相比,它有何特殊性? 与一般地菱形相比,它又有何特殊性? 根据以上知识,你能完成课本P145地图6-19吗?根据图6-19,你有何发现?

三、 梳理新知 结合学生地发现与图6-19,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点: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地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既是特殊地矩形,又是特殊地菱形,故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地性质 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一组邻边相等地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地菱形是正方形 四、 巩固新知 课本做一做 五、 实践应用 (1)、给你一块矩形纸条,如何把它变成正方形纸条? (2)、完成课本节前图 (3)、请你用最快地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想一想,你所选择地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比一比,你周围地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地方法?教师等待学生互相交流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六、 理论提升 例题: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ACB 地平分线,DE ⊥BC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四边形CFDE 是正方形 证明:∵DE ⊥BC ,DF ⊥AC ∴∠DEC=∠DFC=900∵∠ACB=900 ∴四边形CFDE 是矩形(为什么?) ∵CD 是∠ACB 地平分线 ∴∠ACD=∠BCD C A D B F E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比赛获 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四边形、多边形内角、内角和的定义。 (2)掌握如何根据边数求多边形内角和。 (3)掌握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学生质疑、猜想、归纳、迁移、转化等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 (2)培养学生学会解决: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把新知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及彼,掌握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合情推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层层探究的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本单元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会联想到“量”“拼”和“撕”等探索的方法,并能由此及彼想到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本课是图形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中的“分析与解答”在本课中因为图形的关系是“分析与操作”,孩子们既熟悉又很有好奇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我校一直实施“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学课改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已经形成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本课的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已经熟悉,四边形内角和在本节课的学习探索应该不难,方法的迁移学生能否顺利得出?由于学生到五年级才会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多边形的边和内角和对于学生也是有挑战性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都可以转化成若个三角形再求和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解方程(一)》课题解方程(一) 解读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设计首先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复习天平平衡的原理入手,产生质疑,然后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索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采用逆运算来解方程的经验,对于今天运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内容标准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 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3 重视概念及原理的教学 4 重视解决实际问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 5 注意掌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6 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7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力目标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自觉检验 的良好习惯。 知识目标 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方程检验的方法,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资源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 2.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方法解读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纸盒海洋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猜球游戏:出示一个纸盒,让 学生猜里边有几个球。提问:你 们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 吗?那怎么办? 2、加入一些提示信息,你能猜 出盒子里有多少球吗?(课件出 1、学生可以任意猜。同时 发现没法准确说出盒子里 有几个球,可以用字母表 示盒子里球的个数。 2、观察汇报:左边盒子里 有x个球,右边有3个球,

(八年级数学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 八年级数学教案 &t;&It;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第十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 #57360;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 #57360;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57360;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 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 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 #57360;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 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 +4×5×2 + 8×5×2 = 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 +长×高×2 + 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 (8×4 + 4×5 + 8×5)×2 = 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 + 长×高 + 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 2& #57360;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是在2007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 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 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 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 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 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 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 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 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2.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 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 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 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 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 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

数学八年级下册《 公式法》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全平方公式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在通过已有知识情况下计算、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完全平方公式,整个过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 二、教材分析 在本章教学中,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本章的基础知识在继续学习、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要打好基础。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公式的几何背景、简单的计算。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运用一般多项式的相乘法则,对特殊的多项式推导出来的。从多项式乘法到乘法公式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三、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并且理解幂的意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其知识点通过学生计算、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信他们能很好完成本节课内容。 2、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特点——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初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 (2)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互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结合公式结构特点,分析式子结构,运用转化思想加以解决。 3、技术手段: 利用ppt课件及实物投影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叙述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它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公式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体现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和运用 难点:对公式特征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VIP专享】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韦有勇 教学内容:找规律(一),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 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 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 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六)创造规律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案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用6课时进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案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案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案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案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案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 5 (3)示范:0. 7 2 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初中数学八年级《轴对称》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3.1 轴对称 学习目标:1、根据实例认识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应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难点:会找特殊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练习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8---P59,你认为本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 1、 2、 3、 4、 二、探究交流: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 1、思考:仔细观察下列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折叠,两旁的部分能够,这图形 就叫做;这条就是它的。 练习: 1、辨析PPT上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探究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思考:仔细观察下面的每对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4、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那么就说这图形,这条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叫做; 练习: 1、想一想: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 2、玩一玩推理游戏,你敢挑战一下自己吗?

探究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反馈: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填序号) ①三角形 ②线段 ③角 ④等腰三角形 ⑤平行四边形 ⑥正方形 ⑦圆 ⑧梯 形 ⑨等腰梯形 ⑩扇形 2、如下图所示,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1)(2)(3)(6) B.(1)(3)(5)(6) C.(1)(3)(6) D.(1)(3)(4)(6) 4、关于对称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 B 、角的平分线是对称轴; C 、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D 、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5、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至少1条 6、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圆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线段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8)》优秀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例8)》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8,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正确运用小数乘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能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将例题与相关习题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引入 (一)复习铺垫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14×12.5×0.08 5.28×99+5.28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整数。 3.8×3<□ 1.78×3.98<□ 2.5× 4.12>□ 6.1× 3.08>□ (1)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交流:在方框里填的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思考的? (3)小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式子中的因数“放大”或“缩小”成近似的整数,再来思考会简单一些。 (二)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是紧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进行教学的,在新课伊始安排了两个“复习铺垫”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二是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为运用小数乘法的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做适当的知识铺垫,为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二、解决问题,形成经验 (一)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题,呈现问题情境(PPT课件演示)。 2.理解题意,叙述题目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引导学生根据图文叙事:妈妈去超市购物,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看看剩下的钱够不够。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适时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①妈妈有100元钱;②每袋大米30.6元,买了2袋;③肉每千克26.5元,买了0.8千克。问题: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4.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 (1)题中有这么多的信息,这里的“30.6元”“26.5元”“10元”“20元”都是单价,这里的“2袋”“0.8千克”都是数量。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示、整理这些信息可以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这些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由小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形状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选学具。(学生课前准备好纸和剪刀)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全集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比万大的数、计数单位、数级、数位等(课本第2~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有多少存款?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 5 0 0 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数位 ……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声国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投影出示: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

五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案(一个数除以小数)

1. 课前热身:观察下表,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商都是0.3?引导学生对比列与列之间被除数 和除数的变化。 引出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 温故知新:计算7.65÷85 提问:如果把除数变为0.85,那么又应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8页。 3. 出示例 4.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中国结吗?它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代表着对人们的祝福。 那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是要靠人手编出来的哦!现在有一位老奶奶要编中国结,编一个呢需要用0.85m丝绳,旁边这位同学手里有7.65m的丝绳,问题来了,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呢? 如何列式计算?→出示式子:7.65÷0.85 问:同学们看,除数现在变成了小数,你们会计算吗?请大家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 问:同学们能算出来吗?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师:除数是小数,我们不能计算,那么就想办法把它变成整数。我们只需要把它扩大100倍就可以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但是要想使它的商不变,根据刚才我们复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还应该要怎样做? 生: 师:对,被除数要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在我们对除数和被除数动了手脚以后,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多少除以多少了? 生:765÷85 师:对,那现在是不是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除以整数?大家会算了吧?大家算出来等于多少? 生:9 (以上一边解说一边板书计算过程) 4. 练习: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耶!好,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老奶奶编好的9个中国结! 老师自己还编了一个!一共10个中国结在老师手里了。等会表现最好的组,老师就把这些中国结奖励给该组的同学哦。我们用这个表来记录一下,看哪个组“跑”得快哈! 好,事不宜迟!马上来做几道练习比比看! ①填空(直接叫学生回答) ②做一做(62.4÷2.6,0.544÷0.16) ③解决问题(问:从题目中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5. 同学们都好厉害哦!都会算了对吗?好,那我们来点更难的。 出示例5. 问:大家看题目,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