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考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知识点总结归纳

自考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知识点总结归纳

差动放大电路

一、克服零点漂移现象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二、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

1、电路组成(双端输入双端输出电路)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输入电阻: Rid=2(R B +r be )

输出电阻:Rod=2R C 共模抑制比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电路

输入电阻: Rid=2(R B +r be )

输出电阻:Rod=R C

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BEQ

C CQ CC CEQ E

EE BQ CQ E

EE E

B BEQ EE BQ EE E BQ BEQ B BQ U R I U U R U I I R U R R U U I U R I U R I +-≈=

=≈++-=

?=+++221212ββββbe

be be c

c c b b b r r r R R R R R R ========21212121;;βββbe

B L c 112i121id 0d )21

//(22 u u u = r R R R u u u u u A i o i o o +-==--=??β差模放大倍数C D CMR A A K =be

B L

C d )

//(2

1=r R R R A +-β

二、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为减少交越失真,在两管的发射结提供一个微小的偏置电压,使管子在静态时处于临界导通或微导通状态,当加正弦电压时,可以即刻导通,则三极管的导通角度略大于半个周期,称为甲乙类放大,电路称为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 电路) 三、分析计算

1. 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P omax

忽略V CES 时

2、电源供给的功率P V

例:已知V C C =16V ,R L =4Ω,T 1和T 2管的饱和管压降│U C E S │=2V ,输入电压足够大。试问:(1)最大输出功率P o m 和效率η各为多少? 解:(1)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分别为

%8.694πW

5.242)(CC

CES

CC L

2

CES CC om ≈-?=

=-=

V U V R U V P η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反馈的类型

正反馈——反馈使净输入电量增加,从而使输出量增大,即反馈信号增强了输入信号。 负反馈——反馈使净输入电量减小,从而使输出量减小,即反馈信号削弱了输入信号。 判别方法:瞬时极性法 步骤:(1)假设输入信号某一时刻对地电压的瞬时极性;(2)沿着信号正向传输的路经,依次推出电路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3)根据输出信号极性判断反馈信号的极性;(4)判断出正负反馈的性质。

2.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直流反馈——反馈回的信号为直流量的反馈。

时, C C om V V ≈

2)( )2(=L

2

CES CC L

2CES CC omax R V V R V V P -=-L 2CC omax 2R V P ≈

=+T o V =P P P L

om

CC π2R V V π2L

2

CC Vm

R V

P ?=CC

om

V o 4π=

V V P P ?=η

交流反馈——反馈回的信号为交流量的反馈。

交、直流反馈——反馈回的信号既有直流量又有交流量的反馈。

例题1.分析下图电路是否存在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直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解:RE 介于输入输出回路,故存在反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反馈使uid 减小,为负反馈。因为经过反馈元件RE 的反馈号既有直流量,也有交流量,故该反馈同时存在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二、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类型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信号取样于输出电压。

判别方法:将输出负载RL 短路(或uo = 0 ),若反馈消失则为电压反馈。

电流反馈——反馈信号取样于输出电流。

判别方法:将输出负载RL 短路(或uo = 0 ),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串联反馈——在输入端,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压相加减的形式出现。uid ui - uf

并联反馈——在输入端,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以电流相加减的形式出现。iid ii - if 对于运算放大器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同相输入端或反相输入端,则为并联反馈;一个加在同相输入端,另一个加在反相输入端则为串联反馈。

例题2.分析如图所示的反馈放大电路。

分析:电阻Rf 跨接在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之间,输出电压uo 经Rf 与R1 分压反馈到输入回路,故电路有反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反馈使净输入电压uid 减小,为负反馈;RL = 0,无反馈,故为电压反馈; uf = uoR1/(R1 + Rf) 也说明是电压反馈;uid = ui- uf ,故为串联反馈;所以,

此电路为电压串联负反馈。

例题3.分析如下图所示的反馈放大电路。

分析:Rf 为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电阻,故有反馈。反馈使净输入电压uid 减小,为负反馈;RL = 0,反馈存在,故为电流反馈;uf = ioRf ,也说明是电流反馈;uid = ui – uf 故为串联反馈;所以此电路为电流串联负反馈。

例题4.分析如下图所示的反馈放大电路。

分析:Rf 为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电阻,故电路存在反馈;RL = 0,无反馈,故为电压反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使净输入电流iid 减小,为负反馈;iid = ii - if ,故为并联反馈;所以此电路为电压并联负反馈。

例题5.分析如下图所示的反馈放大电路。

分析:Rf 为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电阻,故电路存在反馈;令RL = 0,反馈仍然存在,故为电流反馈;根据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使净输入电流iid 减小,为负反馈;iid = ii - if ,故为并联反馈;所以此电路为电流并联负反馈。

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提高增益的稳定性

2、减小失真和扩展通频带

3、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阻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大,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

电压负反馈F与A并联,使输出电阻减小,电流负反馈F与A串联,使输出电阻增大。四、负反馈放大电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欲稳定电路中某个量,则采用该量的负反馈

稳定直流,引直流反馈;稳定交流,引交流反馈;稳定输出电压,引电压反馈;稳定输出电流,引电流反馈。

(二)根据对输入、输出电阻的要求选择反馈类型

欲提高输入电阻,采用串联反馈;欲降低输入电阻,采用并联反馈;要求高内阻输出,采用电流反馈;要求低内阻输出,采用电压反馈。

(三)为使反馈效果强,根据信号源及负载确定反馈类型

信号源为恒压源,采用串联反馈;信号源为恒流源,采用并联反馈;要求带负载能力强,采用电压反馈;要求恒流源输出,采用电流反馈。

深度负反馈电路性能的估算

例题1.

(2)电压并联负反馈

(3)电流串联负反馈

(4)电流并联负反馈

基本运算电路

一、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根据虚断,I'i ≈0,故V+≈0,且I i ≈ I f根据虚短,V+≈ V-≈0,I i =(V i-V-)/R1 ≈V i/R1 V o≈-I f R f =-V i R f /R1∴电压增益A v f= V o/ V i =-R f /R1

二、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根据虚断,V i = V+ 根据虚短,V i = V+≈ V-

V+= V i = V o R1 /(R1+ R f),V o≈V i [1+(R f /R1)]

∴电压增益A v f= V o /V i =1+(R f /R1)

三、求和运算电路

1.反相加法运算

2.同相加法运算

(二)减法运算

因两输入信号分别加于反相输入端和同相输入端,故此形式的电路也称为差分运算电路。

四、积分运算

五、 微分运算电路

t v RC t v RC

R

i R i v d d d d I

C C R O -=-=-=-=

例4.若给定反馈电阻R F =10k Ω

o I1I2解:

例:求如图4.18所示电路中u o 与u i 的关系。

+u o

-u i

图4.18 习题4.11的图

分析 在分析计算多级运算放大电路时,重要的是找出各级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分析第一级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再分析第二级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逐级类推,最后确定整个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本题电路是两级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第二级的输入电压u i2就是第一级的输出电压u o1,整个电路的输出电压o1o2o u u u -=。 解 第一级的输出电压为:

i i 1

1o155u u R R

u -=-=

第二级的输出电压为:

i o1o12

2o22555u u u R R

u =-=-=

所以:

()i i i o1o2o 30525u u u u u u =--=-= 例: 求如图4.19所示电路中

u o 与u i 的关系。

u o

u i

电压比较器

一、过零比较器

过零电压比较器是典型的幅度比较电路,它的电路图和传输特性曲线如图8.2.1所示。

(a) 电路图 (b) 电压传输特性

二、一般单限比较器

将过零比较器的一个输入端从接地改接到一个固定电压值V REF 上,就得到电压比较器,电路

如图8.2.2所示。调节V REF 可方便地改变阈值。

(a) 电路图 (b)电压传输特性

比较器的基本特点

工作在开环或正反馈状态。开关特性,因开环增益很大,比较器的输出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个稳定状态。非线性,因是大幅度工作,输出和输入不成线性关系。 三、滞回比较器

从输出引一个电阻分压支路到同相输入端,电路如图所示电路。

(a) 电路图 (b) 传输特性

当输入电压v I 从零逐渐增大,且T I V v ≤时,+

=om O V v ,T V 称为上限阀值(触发)电平。

+

+++=

om 2

1221REF 1T V R R R R R V R V

当输入电压T I V v ≥时,-

=om O V v 。此时触发电平变为T V ', T 'V 称为下限阀值(触发)电平。

-

+++='om 2

1221REF 1T

V R R R R R V R V

当I v 逐渐减小,且

T

I V v '=以前,O v 始终等于V om -

,因此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滞回特性曲线。 回差电压?V :

()

-

+-+='-=?om om 2

12

T

T V V R R R V V V

例:在如图4.32所示的各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12OM ±=U V ,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 Z 为6V ,正向导通电压U D 为0.7V ,试画出各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分析 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就是输出电压u o 与输入电压u i 的关系特性曲线。本题两个电路都是电压比较器,集成运算放大器都处于开环状态,因此都工作在非线性区。在没有限幅电路的情况下,

工作在非线性区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析依据是:0==-+i i ,且-+>u u 时OM o U u +=,-+

-5V

u i u o

-5V

u i

u o

(a) (b)

图4.32 习题4.22的图

解 对图 4.32(a )所示电路,5-=+u V ,i u u =-,故当输入电压5i -

12OM o +=+=U u V ;

当输入电压5i ->u V 时,输出电压12OM o -=-=U u V 。电压传输特性如图4.33(a )所示。对图4.32(b )所示电路,由于i u u =+,5-=-u V ,故当5i ->u V 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为+12V ,稳压管处于反向击穿状态,6Z o +=+=U u V ;当5i -

(a)

(b)

u i (V)

u i (V)

图4.33 习题4.22解答用图

例: 在如图4.34(a )所示的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12OM ±=U V ,双向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 Z 为6V ,参考电压U R 为2V ,已知输入电压u i 的波形如图4.34(b )所示,试对应画出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及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u i U

R

u

o

- (a) (b)

图4.34 习题4.23的图

分析 电压比较器可将其他波形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矩形波输出,而输出电压的幅值则取决于限幅电路。

解 由于2R ==+U u V ,i u u =-,故当2i u V 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为-12V ,经限幅电路限幅之后,输出电压6Z o -=-=U u V 。输入电压u i 和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如图4.35(a )所示,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如图4.35(b )所示。

--

u i (V)

(a )输入电压u i 和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 (b )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图4.35 习题4.23解答用图

正弦波振荡电路

一、 产生正弦波的条件

幅度平衡条件 |.

.F A |=1

相位平衡条件 ?AF = ?A +?F =2n π(n 为整数) 二、RC 网络的频率响应

谐振角频率和谐振频率分别为:RC 1

0=

ω , RC

f π210= 三、 RC 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1. RC 文氏桥振荡电路的构成

RC 文氏桥振荡器的电路如图 图8.1.3所示,RC 串并联网络是正反馈网络,另外还增加了R 3

和R 4负反馈网络。

C 1、R 1和C 2、R 2正反馈支路与R 3、R 4负反馈支路正好构成一个桥路,称为文氏桥。当C 1 =C 2、R 1 =R 2时

31.

o

.

f .

=

=

V V F , ?F =0?, f 0=RC

π21

为满足振荡的幅度条件 |A F ..

|=1,所以A f ≥3。加入R 3R 4支路,构成串联电压负反馈 314

3

f ≥+

=R R A (二)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

串联型稳压电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专接本”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复习资料大

逻辑代数基础例题解析

例9.1 已知逻辑函数F 的真值表如表9.1所示,试写出F 的逻辑函数式。

解 逻辑函数F 的表达式可以写成最小项之和的形式。将真值表中所有F =1的最小项(变量取值为1的用原变量表示,取值为0的用反变量表示)选出来,最后将这些最小项加起来,得到函数F 的表达式为:

A B C

C B A C B A C AB C B A F ++++= 例9.2 列出逻辑函数BC B A F +=的真值表。

解 从表达式列真值表的规则是先将表达式写成最小项之和的形式,即:

A B C

BC A C B A BC A ABC C B A BC A A A BC C C B A BC B A F ++=+++=+++=+=)()(

9.1

然后填入对应的真值中,如表9.2所示。

例9.3 用代数法化将下列逻辑表达式化成最简的“与或”表达式。

(1)A D DCE BD B A F +++=

(2)C B BD ABC D BC ABD D ABC F +++++=

解 用代数法化简任意逻辑函数,应综合利用基本公式和以下几个常用公式: A AB A =+——AB 项多余;

B A B A A +=+——非因子A 多余;

C A AB BC C A AB +=++——第3项BC 多余;

A B A AB =+———互补并项;

根据式A A A =+可添加重复项,或利用式1=+A A 可将某些项乘以)(A A +, 进而拆为两项——即配项法。用代数法对本例逻辑表达式化简:

D

B A DCE D B A DCE B A D B A DCE A B D B A A D DCE BD B A F +=++=++=+++=+++=)()1(

表9.2

B

D C C A B C D B C A B D C D B C AC B C B D BC BD ABC C B D BC A BD D ABC C B BD ABC D BC ABD D ABC F =+++=+++=+++=+++=+++++=+++++=)()()()()()1()1()2(

例9.4 写出以下逻辑函数的反函数并化成最简“与或”形式。 (1) C AB F +=

(2) BC AC C A B A F +++=))((

解 (1)根据反演定律:对于任意一个逻辑函数F ,如果把其中所有的“.”换成“+”,“+”换成“.”,0换成1,1换成0,原变量换成反变量,反变量换成原变量,得到的结果就是F 。

(1)C AB F +=

则 C B C A C B A F +=+=)( (2)BC AC C A B A F +++=))(( 则

C

B C B C B C A C B C C B AC A C B C A C A B A C B C A C A B A C B C A C A B A F +=++++=++++=+?++++=

+?++?=++++=))(())(()()))((()())(()))((( 例9.5 试用卡诺图化简法将以下逻辑函数化简成最简“或与”式及最简“或非或非式”。

B BD

C A F )(+=

解 利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时,在函数的卡诺图中,可合并相邻的1格得出原函数的最简与或式;也可合并相邻的0格得出反函数的最简与或式,然后再利用反演规则求反,即可得出原函数的最简或与式。经逻辑变换后可得出函数的最简或非或非式。

给定逻辑函数式的卡诺图如图9.1所示。圈0得出反函数的最简与或式为:

BC A BD F +=

将上式求反即可得出逻辑函数的最简或与式为:

))((C B A D B BC A BD F +++=+=

经逻辑变换后(利用非非律),函数的最简或非或非式为

)()())((C B A D B C B A D B F ++++=+++=

例9.6 将逻辑函数D C AB F +=转换成最小项之和(标准与或式)的形式。

解 (1) 用配项法

ABCD

D ABC D C AB D C AB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B B A A D C D D C C AB D C AB F ++++++=+++++=+=))(())((

(2) 用卡诺图法

画4变量卡诺图,由于函数F 由AB 和D C 两项组成,即A =l 且B =l 时F =1,故在A =l 且B =1的行内填1;类似地,在C =0且D =0的列内填1,即得函数的卡诺图如图9.2所示。然后由卡诺图可直接写出逻辑函数的最小项之和形式:

∑=)15,14,13,12,8,4,0(),,,(m D C B A F

例9.7 将逻辑函数D C AB F +=成最大项之积(标准或与式)的形式。 解 用公式法

由式例9.6得出逻辑函数的最小项之和形式为:

∑=)15,14,13,12,8,4,0(),,,(m D C B A F

因为

j i

j i

i M m D C B A F ≠∏==∑),,,(

所以最大项之积:

)11,10,9,7,6,5,3,2,1(),,,(M D C B A F ∏=

)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F +++?+++?++++++?+++?++++++?+++?+++=

如果已知函数的卡诺图,也可由卡诺图中为0的那些小方格直接写出标准或与式。 例9.8 化简具有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C B C B A F +=,其约束条件为AB =0。 解 用公式化对具有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的化简时,可以将约束项加到逻辑表达式中,化简后到的最简表达式中若含有约束项,再将约束项去掉。即:

去掉约束项)

()()(C

AB C AB AB C AB B A C AB B B A C AB C B C B A F =+=+=

++=

++=++=

9

9

)15,14,13,12,11,10()9,7,5,3,1(),,,(∑∑+=d m D C B A F

解 用卡诺图法化简带有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其方法是在卡诺图中,将函数F 的最小顶用

1填入,约束顶用×填入。在画卡诺圈时,可充分利用约束项取值的任意性(作为1或0)合并相邻项。将最小项及约束项填入对应的卡诺图中,如 图9.3所示,则化简后逻辑表达式为:

F =D

例9.10 化简具有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

∑=)9,8,7,6,5,3,2,0(),,,(m D C B A F

0=+AC AB (约束条件)

解:采用卡诺图法化简。由约束条件,求出约束项:

)

15,14,13,12,11,10())(())((∑=+++++++=

+++++=+i

i m D C B A CD B A D ABC D C AB ABCD D C AB D ABC ABCD D D B B AC D D C C AB AC AB

将最小项用1填入,约束项用×填入,画出卡诺图如图9.4所示,由图9.4得到化简后的逻辑表达式为:

BD D B C A D C B A F +++=),,,(

触发器

一、 基本触发器

基本触发器的逻辑结构如图13-1所示。它可由两个与非门交叉耦合构成,图13-1(a )是其逻辑电路图和逻辑符号,也可以由两个或非门交叉耦合构成,如图13-1(b )所示。

二、基本触发器功能的描述 1.状态转移真值表

为了表明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作用下,触发器下一稳定状态(次态)Q n +1与触发器稳定状态(现态)Q n

以及输入信号之间关系,可将上述对触发器分析的结论用表格形式来描述,如表13-1所示。该表称为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表13-2为表13-1的简化表。 2.特征方程(状态方程)

?????=++=+=+1

1R S Q R S Q R S Q n

n n

R Q Q Q S Q (a )与非门构成的触发器电路与逻辑符号 (b )或非门构成的触发器电路与逻辑符号

其中,1=+R S 称为约束条件。

3.状态转移图和激励表

三、 同步RS 触发器

由与非门构成的同步RS 触发

器如图13-5(a )所示,其逻辑符号如图13-5(b )所示。当CP =1时 ???=+=+01RS Q R S Q n

n

四、 同

步D 触

表13-1 基本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

表13-2 简化真值表

1==S x R x

S R =

=1

10==S R

图13-4 基本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表13-3 基本触发器激励表 其中x 表示任意,0或1

S (

D (a ) 逻辑图 (b ) 逻辑符号

图13-5 同步RS 触发器

==S R x

S R ==0

01==S R

图13-6 同步RS 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表13-4 同步RS 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

表13-5 同步RS 触发器激励表 CP

R S

Q 不定

图13-7 同步RS 触发器工作波形

发器

由状态转移真值表可直接列出同步D 触发器的状态方程 D Q n =+1

同步D 触发器逻辑功能表明:只要向同步触发器送入一个CP ,即可将输入数据D 存入触发器。CP 过后,触发器将存储该

数据,直到下一个CP 到来时为止,故可锁存数据。这种触发器同样要求CP =1时,D 保持不变。

同理可得同步D 触

发器在

CP =1时的激励表如表13-7所示,状态转移图如图13-9所示。

五、 JK 触发器

JK 触发器的特性方程为:

n n

n Q K Q J Q +=+1 CP 下降沿到来后有效

六、 T 触发器和T ’触发器

在CP 控制下,根据输入信号T (T =0或T =1)的不同,具有保持和翻转功能的电路,都叫做T 触发器。将JK 触发器的J 、K 端短接,并取名为T 端,就能构成T 触发器,。

表13-6 D 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

D D =1

D =0

图13-9 同步D 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表13-7 同步D 触发器激励表

J =x

K ==0

J =x ,K =1

图13-14 JK 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表13-8 JK 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

表13-9 JK 触发器激励表 CP 1 2 3 J K 主Q Q

图13-15 主从JK 触发器工作波形

n

n n

n

n

n Q T Q T Q T Q K Q J Q ⊕=+=+=+1 由表13-10可见,T 触发器在T =0时,具有保持功能;在T =1时,具有翻转功能。

在CP 控制下,只具有翻转功能的电路叫做T’触发器。即在T 触发器中,当T 恒为1时就构成了T ’触发器,其状态方程为

n

n n n Q Q Q T Q =⊕=⊕=+11

第五章 集成门电路和触发器

一、二极管“与”门和“或”门电路 与门

或门

=

图13-23 T 触发器逻辑符号

T =1 T =1

图13-24 T 触发器状态转移图

表13-10 T 触发器状态转移真值表

表13-11 T 触发器激励表

Y 5V 0V A B Y A B

5V 0V A B Y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