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4、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含义

级差地租:因为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数量不等的地租。

绝对地租:据对地租由于使用土地而必须支付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价格相联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

5、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产生的条件:自然力的差别

●产生的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6、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农业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7、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由产品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这种价格只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

8、城市地租理论

城市土地不是利用其自然生产能力,而是将其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的空间,土地的肥沃程度对城市地租没有影响。“区位”是土地级差地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9、城市极差地租:城市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分析:

(1)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产生条件“交通条件”

(2)住宅用地。--产生条件“交通、繁华度、环境”

(3)商业用地。--产生条件“聚集效应和繁华度”

10、城市级差地租类型

●(1)城市极差地租Ⅰ的形成:由于土地位置引起的相对较高的利润转化为地租

●(2)城市极差地租Ⅱ的形成:在城市一定面积的某土地上,在投资界限范围内连续追

加投资,建筑面积由小到大,建筑产品总价值增加。

1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经济、非经济)

区位条件——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自然、社会等)

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

区位地理实体——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

12、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3、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四)生态

环境的可持续性

14、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大基本原则

(一)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二)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三)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

(四)可行性原则: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

(五)可承受性原则: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国家关于土地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的法律体系所规范的关于土地的社会行为准则。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2、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

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土地所有制度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属于财产制度的范畴,而在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因此土地所有制度重点是规范土地所有权的划分与归属,并由一系列国家的基本法律来予以明确。

3、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4、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通常受到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土地制度、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土地管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行政环境和行政体制下进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土地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框架,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土地所有权

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种。

6、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是,可以依法进行土地(有限期)使用权交易的有偿使用与行政划拨方式并存的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行政划拨制度是将原国有土地经过划拨给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或将集体土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家所有,再将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国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制度。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其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4.1.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

1、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需要

4、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1.2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

国有土地出让

国有土地租赁

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4.2.1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及其性质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

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出让是有年限的

●支付出让金我国建设用地出让是民事法律行为

●出让行为平等自愿有偿。

●签订合同形式反映民事性质。

●出让方式为民事法律行为性质。

●出让金的实质为土地使用权价格。

4.2.2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

主体与客体

●出让主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人必须是代表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县市人民政府。

出让客体为: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协议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与选定的受让方磋商用地条件及价款,达成协议并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2.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招标出让: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向多方土地使用者发出投标邀请,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条件的单位以书面形式投标,竞投该宗土地的使用权,招标小组通过对标书的评判,择优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出让方式。

拍卖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或其委托的拍卖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符合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意受让人到场,就拟出让地块公开叫价竞投,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出让方式。

挂牌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招拍挂范围: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业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

《物权法》扩大了招牌挂出让范围:“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出让。”

2011年1月,《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调整土地出让方式结构,在坚持“招拍挂”的前提下,少“拍”多“招”。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出租土地的权利

●转让权和设定担保权●物权请求权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限制:●期限的限制

●条件的限制

●违约责任

●相邻权

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届满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自动续期

●其他建设用地年限届满,需在前一年申请续期

提前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

●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事由:

●为公共利益需要

●旧城区改建

●出让使用期限届满

●单位撤销、迁移等,停止使用划拨用地

●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

1、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采取的一整套优化措施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

2、土地整理的内容——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

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旧城改造:表现在通过规划期内采取下这‘圈城令”,控制城市盲目外延,盘整闲置土地,

挖掘城区存量潜力,解决城市用地。

●乡镇企业用地整理:乡镇企业的整理潜力表现在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

园区集中。

●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表现在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

村和小集镇集中。农村居民点存在如下问题:宏观布局,零星分散;内部结构,杂乱无章;

所占土地,多为良田;占地过多,利用粗放;管理不善,问题复杂;配套不全,环境恶劣。

3、土地整理的特点、原则

●因地制宜;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

4、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5、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

城市土地整理是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 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改善城市用地环境, 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整理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用地的有序化、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土地收益率。城市土地整理按照近期效益和远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原则,充分、合理、经济地利用,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

6、城市土地整理的功能:

(1)整合土地, 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2)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用地。

(3)合理开发土地, 遏制城市用地蔓延。(4)用于城市的恢复和重建。

7、城市土地整理的目的、根本任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为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及各类用地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持续的土地利用环境

城市土地整理根本任务是:一是改变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因素,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城市土地整理的内容

(1)改造旧城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城市用地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及开敞空间等等;

(2)推行“退二进三”战略。进行城市土地置换,提高城市土地配置效益:

(3)治理城市污染用地,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改造城中村,将市区或城市郊区尚有少量农业用地的村落纳入城市土地统一管理的范畴,解决其在城市化过程中转型不彻底的问题。

8、城市土地整理的组织方式

(1)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主要由政府来组织和管理市地整理,从发起到规划到执行的整

个过程都由政府控制。

(2)规划主导型模式

(3)BOT和PPP等融资方式BOT是一种新的投资合作方式。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形式。

9、城市土地整理的模式

● 1.生态环境治理模式。2.城乡一体化改造模式。3.产业结构调整模式4.旧城改造模式。

5.克服城市蔓延模式。

10、土地一级开发概述

●土地一级开发是指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对土地进行整理、投资和开发,将生地变为熟地

的过程。

●目的是“生地做熟、毛地做净”,使土地具备可建设的条件,具备高投入的属性。

●由于政策环境不完善,项目开发链条较长、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大,使得土地开发风

险也很大。而由于对资金需求量大,土地一级开发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土地开发的瓶颈。

1、什么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土地

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利用强度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内涵:

●扬弃了直接使用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的概念进行限定,将其作为其中的实现途径

之一;

●土地投入主要指影响土地价值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的投入,但

不包括立足于土地之上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投入。

●土地产出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土地的区位属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其上经营的产业

用途。因此衡量集约利用效果不能单看土地产出的绝对水平,要考虑该城市的

经济发展水平。

2、观点可归纳为五点:

●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城市土地强度的提高。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类型

●劳力资本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土地的投入主要以劳力和资本为主;

●资本技术型集约:在城市发展较高水平的成熟阶段,对土地的投入主要表现在资本

和技术的含量;

●结构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通过不断的调整、置换,

逐步合理;

●生态型集约: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城市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配置,

既达到经济效益最佳,同时保护了生态效益。

3、聚集效应的理论分析

●聚集经济;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它不仅局限于

企业和厂商的生产,消费者和居民的集中也会产生聚集经济。

●聚集不经济;因聚集形成相互影响,形成外部性。聚集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聚集

不经济是一种外部不经济。

拥挤成本主要包括:

●地价增值泡沫成本●建筑成本的增加●交通拥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部分。

●宏观: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土地市场供求关系、规划指标控

制等等;

●微观:地块使用性质、地块价格、地块基础设施条件、地块的空间环境和景观要求。

13、地籍管理

1、地籍的涵义;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3、地籍的分类:

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按城乡土地的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依据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4、地籍管理的概念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1.地籍管理的内容

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

6、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7、土地登记的特点、原则和类型

(一)土地登记的特点

统一性;唯一性;连续性;强制性;公开性;公信力

(二)土地登记的原则:依法的原则;申请的原则:书面;审查的原则:形式审查;实质;

审查属地管辖原则

(三)土地登记的类型

●土地总登记: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和土

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注销土地登记: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

其他登记: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8、土地登记的程序

基本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土地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

9、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9、土地统计内容:土地调查总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

11、地籍档案管理的概念

地籍档案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地籍档案管理: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而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10、地籍档案的特点:

1)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形式多样的特点2)具有成套性的特点3)具有动态性

4)兼有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的特点

1、土地利用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全局、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整理、复垦、保护等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与方案的评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风沙治理规划;—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等。

4、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是总规和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化。包括有:—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

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特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协调和指导以及行政控制的重要手段。基本特性:(1)总体性(2)长期性(3)权威性(4)强制性(5)层次性

6、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7、城市用地选择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8、城市布局:指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9、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

1、直接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建设项目的分布和各种项目的不同技术经济要求;资源情况;建设

条件。2)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3)城镇现状:如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等。

2、间接因素

1)历史因素:继承、保护、改变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集团的利益、意志、权力3)科学技术因素

10、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计划利用,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

11、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基础薄弱。2、管理的内容有待扩展。3、理论研究比较滞后。4、管理手段不足。5、管理决策粗放。

1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方向

●1、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2、建立和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3、

建立和完善计划管理决策制度。4、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管理理论体。5、强化计划管理的手段,实现调控方式转变。6、提高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

●1、土地用途管制:指依据法律、法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实行强制性

管理的制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起源于德国。

●2、内容: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管制

●3、重点:严格控制“农转非”,同时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

14、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

1、土地按用途分类——前提;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

3、审批土地用途变更——关键;

4、办理土地用途登记——监督;

5、执法监督——保障

1、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依据法律授予的职权,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耕地与为经济建设服务;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范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工作

2、审批制度主要: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2、农地转用审批

3、土地征收审批

4、土地供应审批

3、批准条件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已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已履行或能够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须符合国家产业用地政策

4、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程序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2)、用地单位提出用地申请3)、拟定一书四方案

4)、逐级报至有审批权一级政府审批5)、批后实施

6、一书四方案(单独选址项目)

《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包括项目用地安排情况、拟使用土地情况等,并应附具相关材料。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用方案》农用地、未利用地的种类、位置、面积、质量等。

《补充耕地方案》补充耕地或者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补充的期限,资金落实情况等,并附具相应的图件。

《征收土地方案》征收土地的范围、种类、面积、权属,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等。

《供地方案》供地方式、面积、用途,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等。

1、土地市场

狭义的土地市场,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的场所。

广义的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我国土地市场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2、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

●城市土地二级市场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特征:竞争性市场交易方式:转让、转租、抵押、入股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

——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特征:垄断性市场交易方式:出让、出租、入股

●土地三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的土地转让、租赁、抵押、交换等交易活动。它

是市场调节的开放市场。土地的价格原则上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由交易双方议定,交易总量由市场供求决定。

3、城市土地市场特征

●交易实体的非移动性:在城市土地市场上交易的是土地的产权,交易的实质是实现土地

使用权的转移,而不是土地实体的移动,与一般商品交易具有根本区别。

●区域性;垄断性;流通方式的多样性; 土地供给弹性小

4、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在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力量,

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核心是竞争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市场也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宏观调控的措施必须以市场为依据;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为市场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局限性和短期性行为,为市场机制发挥经济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

5、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出发,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市场的供需管理和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

2、城市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管理。

6、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根据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7、土地储备制度的组织体制

两级管理模式:①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委员会,土地储备体系的决策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审批土地储备中心的工作计划和重要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的项目,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土地储备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②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储备体系的执行机构,实施土地收购、储备以及供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8、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

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

②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实现“经营城市”的建设理念。

④提升城市总体价值,提高政府效率。

⑤提高房地产开发门槛,调整财富分配格局。

⑥将推动土地金融的发展土地储备与金融业的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土地金融的发展

9、我国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土地储备立法滞后,具体操作无法可依。②储备资金筹集困难

③土地收购补偿标准不尽合理。④城市一级土地市场未垄断

⑤土地储备中心职责定位矛盾,妨碍了土地储备目的的实现。

10、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含义

地价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持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土地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各种调控、引导和管理措施。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 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8分) 1. 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______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 A. 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 _______ 登 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 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 土地调查可分为 _____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 调查 D.以上都 对 5. 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________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 A. 初始地籍调查 C.农村地籍调查 6. 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7. “GIS ”的全称是 _____ A. 土地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B. 变更地籍调查 D.地籍测量 ____ 颁发。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对 B. 全球定位系统 D.以上都不对 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利用管理模拟题

《土地利用管理》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控制论 1.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对事物运行的内在机制的揭示,并通过人的干预使事物能够按照人们预定的标准或最佳的方式运行的理论。 2.土地利用管理 2.是指国家为了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各种土地利用行为、过程实行约束、指导等国家干预措施的总称。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3.是指在确保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下,维持和改善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基础和土地生态环境条件,以使未来几代人同当代人相比较,能拥有相同或更好的土地资源条件的土地利用管理。 4.建设用地 4.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5.国家建设用地 5.国家建设用地是指所有因国家建设项目所需的一切生产、生活和其他辅助设施而使用的土地。 6.土地征用 6.是指国家为公共需要、城市建设或其他原因,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房基地及其他用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以利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种土地政策与制度。 7.土地市场 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土地产权交易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 1.建设用地按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分为(D)。 A.农业建设用地和国家建设用地 B.国家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C.农业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 D.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 2.土地征用程序的第一步是(B)。 A.申请用地 B.预报预审 C.拟订方案 D.现场踏勘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B)倍。 A.15 B.4~6 C.6~10 D. 30 4.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A)使用制度。 A.有偿,有限期 B.无偿,有限期 C.无偿,无限期 D.无偿,有限期 5.在征地中,用地单位可以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向其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C)。 A. 《项目用地批准书》 B. 《建设项目用地批准书》 C. 《建设用地批准书》 D. 《建设项目用地核定书》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应按征用土地的(B)给予补偿。 A.现有用途 B.原用途 C.现用途与原用途相结合 D.位置 7.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支付的安置补助费是因( B ) 而进行补助的。 A.被征用土地上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 B.因征地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C.征用土地上依附有各类建筑物 D.征用占用城市郊区菜地 8.一出让娱乐用地使用权转让 , 已使用 10 年 , 则转让后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 ( D )。 A. 60 年 B. 50 年 C. 40 年 D. 30 年 9.学校、商店、豪华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分别为 ( D ) 年。 A. 50,50,40 B. 50,40,40 C. 50,50,70 D. 50,40,70 10.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受让人需要改变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原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B)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A.计划部门 B.土地部门 C.绿化部门 D.城市规划行政主管理部门11.下列方式属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D)。 A.出售 B.交换 C.赠与 D.协议 12.下列方式属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有(D)。 A.协议方式 B.招标方式 C.拍卖方式 D.赠与方式 13.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 , 用地单位在征用耕地时 , 其支付的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 ( B ) 倍。 A. 4~6 B .6~10 C. 6~8 D. 4~8 14.适用于需要优化土地布局、重大工程、较大地块的出让方式是 ( );适用于区位条件好、土地利用上有较大灵活性的地块的出让方式是 ( C ) 。 A. 竞争 , 协议 B. 拍卖 , 招标 C. 招标 , 拍卖 D. 拍卖 , 竞争 E. 协议 , 招标 F. 协议 , 拍卖 15.农用地转用方案的编制由市、县人民政府(A)负责编写。 A.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B.城市规划部门 C.计划部门 D.绿化部门 三.判断题 1.划拨土地的本质是无偿无限期,因此获得划拨土地不用支付任何费用。(×)2.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

土地管理学考试复习题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亦称地籍工作。 可持续土地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又不会构成危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对土地的需求。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价格:是在土买卖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 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估价法、剩余法。 如何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无量纲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指数测算,评价成果整理与分析。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无限性与再生性(6)空间性与实体性 简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种强制性的管理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用地矛盾,落实土地利用总体效率最大化,消除土地利用负外部性影响,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分区和管理规划:地域分区是指依据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的分区方法。用地分区是指依据土地适宜性特点,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确定土地利用未来方向的分区方法。土地用途管制实施过程中实行土地用途变更规划许可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调整。土地用途变更是指土地利用从一种现状用途转变为另一种用途的过程。 论述土地权利登记的法律依据、内容和程序。 土地登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学习资料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 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 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农用地保护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用地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各类农用地利用的特点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023091 姓名:侯郡培 摘要:记过对几篇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本文就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以及土地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文中有个人的心得体会,并非作者原意。 土地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所谓土地管理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土地管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基础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法制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他的任务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通过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现对占用耕地的微观控制等一系列措施,达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实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国策的保证。 一.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 从全国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建设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城区建设用地状况看,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利用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旧城区土地利用低效、闲置严重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延扩张发展现象并存;农村宅基地建设中闲置土地是十分严重。 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征地补偿问题: 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方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旦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变为集体土地,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 权,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 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 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被征地农民往往“因征地而失地,因失地而致贫”。 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 多年来,土地违法案件屡查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特别是政府违法。据统计,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用地约占60%以上。原因之一,就是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中缺少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问责制。土地违法大多是政府部门因片面追求政绩、“引资项目急于落地”造成的“因公违法”。 地籍管理理基础工作落后: 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土地家底,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失控。 二.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研究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完整版)土地管理学试卷5

土地管理学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多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5分) 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的购买价格。 A.土地 B.土地所有权 C. 土地权利和收益 D.土地使用权 2.权重是指。 A.权利的重要性 B.评价因素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C. 小于1的数字 D.大于1的数字 E.等于1的数字 3.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6.土地管理的核心是。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利用管理 D.土地市场管理 7.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分摊面积”是指土地使用者在面积中应分摊的面积。 A.共有使用权 B.土地使用 C.土地所有 D.建筑总 8.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非耕地35hm2的,其审批部门是。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D.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9.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方式取得。 A.必须通过出让 B.可通过划拨 C.必须通过划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用1公顷菜地,缴纳: A.105000~150000元;B.75000~105000元; C.45000~75000元;D.5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包括: A.土地市场主体组织B.土地市场行政组织C.土地市场中介组织D.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怎样把土地管理原理运用到管理中去

怎样把土地管理原理运用到管理中去 答:(1)在人本管理方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调节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责任一方面要满足用地人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则通过宣传教育、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改变用地者占用耕地盖房子的意向或控制人们大量占用耕地盖房子的行为,将房屋尽量建在荒地,未利用地,劣地、旧宅基地上,以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与此同时应该提供物质动力,金钱奖励使得使用者合理利用土地;给予土地使用者心理上、精神上的刺激,比如对于特殊地区耕地的优秀表现给予表彰,以促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对合理利用耕地,并获得高产户予以化肥或奖金奖励;还可以创造一个竞争环境,在区域范围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在系统管理方面.可以把全国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分合以及相对封闭的系统,将各省的资源作为下一层的子系统,将省内的市、县、乡再一级一级的划分为上一级的子系统,划分好各个层次后,对各个系统的任务、内容、目标、进行相应的管理。上一层系统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然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解决下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领导功能,进行有效地管理。 同时还应该对于系统进行相应的整分合:首先科学地制定出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土地规划总目标层层次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省国土厅厅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国土厅下设各处长,处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下设各科的科长,科长直接

管理科员,保证土地管理能够正常执行。在管理中,要使各个分目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目标的实现。再将各个目标进行整合,使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够互相协调,但是又不违背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 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相对封闭原理有着重要作用。国土资源部是全国土地的指挥中心,当它向全国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发出“保护耕地,禁止乱占滥用耕地”的指令时,也将该指令发布给监督机构(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业组、国家土地监察机构等)。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作为执行机构,对辖区内各内用地单位(接受)的耕地加管理和保护,严格执行作为指挥中心的国土资源部的指令。监督机构则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执行指令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指令执行到位。反馈机构(如检测机构、情报机构、各种形式的调查组等)到实地调查指令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建议,将信息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修正指令或纠正执行过程的偏差,只发出新的指令…… (3)在动态管理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各种类型的利用范围和面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土地管理部门不断地收集信息、检索信息、识别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决策,是决策变为行动,将决策执行的结果与计划目标对比,得到偏差信息,再反馈回决策部门,从而对决策的再输出起调节控制作用,即通过信息反馈,对未来土地决策和土地利用进行控制,是土地的使用与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相适应,保证土地资源高效地利用。

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策略规划(总2页)

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策略规划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 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把土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1 完善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使土地工作有法可依。 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行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确立合理的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为土地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保障,把土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2 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专业人员,通过法律确立执法权威,强化对土地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以罚代刑、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法律责任。 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改粗放利用土地为集约利用土地,将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展转变到内涵挖潜上来,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宏观管理的整体调控作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微观管理的局部制约作用,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生。 2.2 实行“有保有压、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限制城镇、村庄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采取疏堵并举的方针,加大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管理力度;加强各类开发区(园)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规划的开发区和已经批准撤销的开发区,不得批准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批准新建禁止类项目,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 2.3 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