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最强、自我实践强烈的年龄,他们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从地理的角度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研究方法是新的,内容是亲切的,需要探究的领域是无限的。这一切都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极大兴趣。本节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多种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

(二)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具备有目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并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3、各小组组长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其他同学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律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演示实验法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本课目标,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地球仪和地图册,配合学生的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视频: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地球在运动。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提问: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是球体(球形)。(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圆的。老师要纠正:“圆”和“球体”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

活动: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古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多媒体视频: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教师看看完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学生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教师可播放视频);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那么,地球真实的形状是怎样的?

学生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设计意图: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同时,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地球的大小: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

的大小。请同学们看课本P18图2-6“地球的基本数据”,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回答、明确: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地球赤道周长。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活动:请大家练习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以小组合作形式: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设计意图: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三]地球的运动

课堂活动3 看演示──研究地球的运动

多媒体视频:“地球的运动”

教师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学生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设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如何?

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教师大家转动手中的地球仪,看看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转动手中的地球仪)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教师你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学生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教师除了日月的东升西落外,地球的自转还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学生昼夜更替

教师多媒体演示“昼夜更替”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运动时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设问: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何?

学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教师请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自转公转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现象

活动:讨论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引导学生看课本P18阅读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运动过程的各个阶段。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观察地球运动演示,明确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的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将观察的结果采用列表对比法进行归纳小结,

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了解了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了用哪些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学习了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三、地球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多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从教学的实践过程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开发式的地理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如合作学习体现在交流、讨论、实验等教学环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在课堂小结的教学环节中,我安排学生在本组中互相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品尝收获的主动性;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初步形成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性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举例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参与活动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活动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分层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个别学生要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

题,并给予他们个别辅导,使他们有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参与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 运动时教案新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

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和赤道的周长 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含义和纬度的分布,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了解经线的定义,理解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含义和经度的分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与难点 1.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东经、西经的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1.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稍______,赤道略______的不规则球体(旋转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_________km.赤道周长约_________km。 思维延伸: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位置。 【跟踪练习】 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若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 A.40cm B.20 cm C.200 cm D. 400 cm 二、地球仪 (一)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1.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两极,北极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指向_________;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地球仪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从地球仪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 (二)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点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赤道将地球平分为_____、_____两个半球。 (三)经线和纬线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3新版新人教 版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

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3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使用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 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设计:王舟成审阅:陶 照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及用途。 学习重难点: 1、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地球仪的用途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4-6页“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相关文字探究思考:地球是一 个 。 (2)、读图B探究思考: 过程①古代人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②人类活动范围变广、视野扩大,大地不是平的,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③人类根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地球形状是 过程④通过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程⑤20世纪,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完成课本第4页探索活动活动 推测的结论: (4)、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约。(温馨提示:划下来更有利于你掌握知识,还有一定要注意区分单位哟)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5)、读教材及图D,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并且按照一定的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6)、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表示地理事物。(7)、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它是为了研究地球

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 在。“两极”是和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 个球体。 2、你能否想出简单的办法看到 地球的全貌? 三、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 球体的说法的是() A 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 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 身。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 大。 C 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 而消失。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 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 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 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 A.“天圆地方” B.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图,说明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学会阅读经纬线图,理解经纬度的划分、表示、写法、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1、描述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经纬线图判断经纬度及书写。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8-9页“纬线和经线”图文部分 探究思考: (1)地轴是指。实际上它是(存在、不存在)的。 (2)北极是指,南极是指: (3)纬线指:;是最大的纬线圈 (4)经线指:。(5)地球表面有真的经线和纬纬线吗?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认识地球导学案

年级主任:钟国林适用年级:初一年级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课前预习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用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描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并说出运动的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运动”,同位合作共同完成。 一、复习反馈: 1.什么是地图的三要素? 2.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3.怎样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4.如何判别比例尺的大小,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详略程度之间的关系? 5.你能说出地图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6.你知道学习地理有哪些基本方法吗? 二、讲授新课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地球的形状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年级主任:钟国林适用年级:初一年级 ⑴、“盖天说”、“浑天说”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⑵、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经过了哪些大洋? ⑶、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球形。 ⑶①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球形的; ②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③月食的形成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大小 1、自主学习: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⑵、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探究结论】⑴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 【教学手段】学生观察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观察临沂某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一年四季下午的上课时间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学习一: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轴的状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66.5o),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习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观察课本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出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 2.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图,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5°S时,为冬至日,这时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再向北移,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23.5°N,因此23.5°N被称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是23.5°S,因此23.5°S被称为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3.阅读课本13页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期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情况春分赤道3月21日昼夜平分一样多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表面积 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 "的说法。 2、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图1.1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4、读图1.2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 学习任务二: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是人们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____。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来表示、 、、、和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 二、课堂达标 1.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B.自己的家乡C.我们的祖国D.地球 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球体 D.圆形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78千米B.6371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 4.地球的表面积是() 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千米C.5.1亿立方千米D.5.1平方千米5.关于地球仪不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幅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认识地球导学案(2)

A 在 B 的 _________ 方向。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二)导学案 N0.5 [使用说明] 1?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这两部分,以备一上课的讨论。 2?自主完成,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半球的划分与经纬网的用途,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掌握用经纬网定位和定方向的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 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 [能力立意] 深刻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提高合作、比较、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 课前回顾] 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 球体。 至 [自主学习] 重 要 纬 线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 半球的分界 线。赤道以北是 半球,以南是 半球 回归线: 0 N ( S ),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的最北、最南界线 极圈: ° N ( S ),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 界线 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 纬线是低纬地区和中纬地区的分界线, 纬线是中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分界线。 重 要 经 线 本初子午 线 即 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的那条经线为 0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是东、西经度的划 分界线 180°经线 既是1800E ,也是1800W 习惯上称作1800 经线 和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 东、西两 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 W < E ;西半球的范围是 > W > E 、经纬网 1. 特点: ___ 线、 ____ 线互相垂直相交; _____ 线指示南北方向, ______ 线指示东西方向。 2. 用途: 经线 纬线 形状 长度 所有经线长度 长度 (从 向, 纬线逐渐 ,到 成一点) 指示方向 宀护¥方 位置大糸 二. 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约 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约 _________ ;赤道周长约 ____________ 三. 1.经线和纬线 (1) 定位置: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如北京 (40°N, 116°E ); (2) 定方向:经线指示 __ 方向,纬线指示 _____ 方向; 经度 纬度 起始线 「0°经线,又叫 0。纬线,又叫 划分方向 从0经线向 方向划分 从0。纬线向 方向划分 表示付号 东经( ),西经( ) 北纬( ),南纬( ) 度数范围 「0。一 0°—— 分界线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________ 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数值的递 变规律 东经和西经的度数从 0。经线分 别向东、向西逐渐 ,最后增 北纬和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分别向北、向南 逐渐 ,最大达 经度和纬度 上图:A 的地理坐标(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的地理坐标( _______ , _____ ); A 在 _________ (东、西)半球; B 在 ________ (东、西)半球; A 在B 的 _________ 方向。 B 的地理坐标(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在 纬度, _________ (东、 西)半球; B 在 纬度, _________ (东、 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2020精品

【关键字】地理、英语、指南、条件、动力、增长、计划、地方、认识、问题、合理、快速、合作、保持、提升、发展、位置、环境、资源、负担、能力、差距、增强、分析、汇集、形成、拓展、教育、解决、巩固、扩大、适应、协调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 C 7、C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D 16、C 17、D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1)西北东北(2)900 (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 1:15000 25.(1)1;100000(2)正北 3 (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 11、C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C 19. A 20 .C 21.C 22、(1)B、D C、E (2)东南西北西北(3)E D 23、(1)甲图 (2) (60oS,30ow) 东北 24、(1)90oE,60oN (2)④ 4 65oW (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 65°N 180° 20°N 170°E 65°N (2)A 西北 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 10、C 11、C 12、D 13.B 14.C 15.D 16、C 17、 D 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 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 D 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 10.A 11.B 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 【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 10.C 11.B 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地球的运动 导学案

1.3地球的运动导学案设计者: 姓名:班级:组长:学科长: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似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制地球运动图示,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学习任务】 导入: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阅读“地球自转的周期”图,填出恒星日和太阳日,并分别 写出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原因导致的? 思考:地球不自转给有昼夜交替现象出现吗?如果有,它的周期是多长?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注意观察晨昏线的移动方 向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右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认识地球导学案2 (新版)湘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 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 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 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 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学习 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 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 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 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法 指导 直观教学法 知识 准备 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 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 经线 【教师精讲点拨】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