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 ,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设你是一个2019年前的古代学者 ,你会如何去猜想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缺乏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 ,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 ,在南北极点

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 ,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 ,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 ,一个乒乓球、色笔。

2.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

2.角色扮演 ,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认识过程和方法。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 ,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

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根

4.学生观察地球仪 ,提出问题。底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本课总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量 ,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 ,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从“盖天说〞到“浑天说〞 ,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 ,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 ,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 ,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表达。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 地球的形状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 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轴和南北两极 2. 赤道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仔细观察以下图片 ,动脑想想 ,说说它们能证明什么问题吗? 图一 月食 图二 登高而望

图三 麦哲伦环球航行 图四 航船与视线

千米

【知识链接】

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1〕图一:图中阴影局部是地球的影子 ,它映在月亮的晨昏线是一条弧线 ,弧是圆的一局部 ,这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图二:如果地球面是平面 ,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 ,在视力允许情况下 ,站得高和站得矮 ,看到的距离一样远近。站的高看得远 ,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图三: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管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都可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

〔4〕图四:站在海边 ,遥望从远处驶近的帆船 ,总是先看到船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向远方驶去的帆船时 ,从视野中先消失的总是船身 ,而后才是船桅杆。据此我们推断 ,地球可能是球形的。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学生提出与地球仪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 ,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2.学生对照地球仪 ,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3.重要经线、纬线的地理意义。3.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完成地球仪模型。

4.创设情境 ,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

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互测掌握情况。一、

附表:

本课总结

地球仪和经纬网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工具。赤道是纬度的起点 ,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点。经线是地球仪外表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是长度相等的半圆 ,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越往南北两极越小 ,最终缩小成点 ,指示东西方向。经纬网确实立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球外表任何一点的位置。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3.纬线和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4.经线和经度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1600E

四、经纬网

1.经纬网的用途

2.经纬网的使用

五.地球的运动

示意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果国际社会没有统一制定一条00经线作为全球使用的本初子午线 ,想象一下这样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思考课本20页图2-13中格陵兰岛看上去比却比澳大利亚大的原因是什么?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环球航行 ,证实了“大地球形说〞;地球是一个稍扁 , 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赤道周长大约千米 ,外表积为平方千米。

3.纬度的最大值是度 ,经度的最大值是度 ,0度纬线称为 ,0度经线称为。4.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和 ,划分南北半球的纬线是。

5.填写下表 ,比照经线和纬线:

经纬线

特点纬线经线

形状

长度特征

指示方向

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 ,那么该点的是:

A 经度00 ,纬度00

B 经度1800 ,纬度00

C 东经1600 ,纬度00

D 西经200 ,纬度00

7.〔2019·黑龙江农垦牡丹江〕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 ,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这证实〔〕A.地球自西向东转 B.地球是一个球体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8.关于经纬线的说法 ,正确的选项是

A 经线、纬线长度都相等

B 每条纬线都是半圆、经线是圆圈

C 纬线有180条 ,经线360条

D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经线那么相交于两极

9.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交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⑤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个性练习设计

1.读以下图 ,填空:

〔1〕A点位于半球〔东或西〕;B点位于〔南或北〕半球。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

〔3〕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纬度、经度。

〔4〕假设甲乙两人分别从B、C两地出发 ,匀速向南运动 ,那么两人在附近距离最远 ,在相会。

2.与1300E相对的经线是

A 500E

B 1300W

C 2300E

D 500W

3.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特点的地点是

A 200W、250N

B 250E、250S

C 1450W、450S

D 1450E、450N

4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 B.北回归线 C.赤道 D.南极

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变暖

教学探讨与反思

“地球形状〞这局部内容 ,空间概念很强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模型。学习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 ,所以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利于学生参与的情境 ,多提一些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能够诱导学生充分展现知识的问题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在讨论中展示才能 ,享受思维的快乐。

补充资料

“地球真相〞-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在古代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 ,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凭着他们的直觉 ,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根本平坦的大地。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在与我国古代浑天说的开展同时 ,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也开始认识到大地并不像前人所说的那样 ,是一块盾状的平地。

最初是毕达哥拉斯 ,一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主张用数学来解释宇宙。他认为在所有的立体图形中 ,最美好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 ,圆是最完美的 ,因而断言 ,宇宙的外形也应该是球形的

真正第一个对地是球形的进行论证的 ,是比他晚一代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所著的?天论?中指出:大地实际上是一个球体 ,一局部是陆地 ,一局部为海洋 ,外面那么包围着空气。他除了引用人们很熟悉的现象:一只船在离岸后 ,总是船身先看不见 ,而桅杆还露在水面上 ,此后桅杆也逐渐消失 ,说明洋面不是平的 ,而是弯曲的。接着又进一步指出 ,月食是地球的黑影造成的。既然这个黑影是圆的 ,那末当然可以肯定 ,大地也应该是圆球形的。另外 ,他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且是静止不动的 ,日月星辰那么围绕着地球作均匀圆周运动。

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 ,人们还根本不懂得有地心引力 ,所以相信的人并不多。反对者不禁要问:如果地球是圆球状的 ,那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 ,为什么不掉向下面的空中呢?

真理是嘲笑不倒的。随着生产的开展 ,人类的远航 ,以及天文观察的进展 ,人们终于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越来越多的人 ,相信大地是球状的说法了。

可以说 ,到了公元前3世纪 ,球形大地的观念就已经产生。但这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 ,所以人们对此并没形成共识。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进一步证实地球确实是个球体。从此 ,人们才一致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为“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 ,是人类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好的礼物 ,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 ,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桔子和西瓜之争

大地是圆球形状 ,到了16世纪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了。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并没有终止。地球是个浑圆体 ,还是椭圆体?是扁球体还是长球体?是规那么的 ,还是不规那么的呢?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于17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从这个理论出发 ,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 ,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体 ,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 ,赤道隆起 ,像桔子一样的扁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纬度的增加而变短 ,赤道的半径最长 ,极半径最短。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 ,摆钟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摆动的 ,在法国巴黎和在南美洲摆动的周期不同。他认为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 ,并进而说明地面重力变化的情况。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吻合 ,里希尔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可是当时的巴黎科学院的权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会有变化的客观事实。

在地球形状上 ,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当时巴黎科学院所属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父子。他们曾对从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尔刻之间的子午线进行过很不精确的弧度测量。他们的测量结果与里希尔的结论完全相反。因而伏尔泰在文章里说:“关于地球的形状 ,在伦敦认为是个桔子 ,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到了18世纪30年代 ,关于地扁和地长的争论更加激化。法国巴黎科学院分为两派 ,拥护牛顿在理论上确定的扁球学说的人 ,在科学院内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解决这个争端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个远征队 ,再一次去实测子午线的弧度。一个队到北纬66度的拉普兰地区 ,另一队远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鲁地区南纬2度。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一大壮举。南美远征队经过10年工作 ,才回到巴黎。这次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 ,便轰动了巴黎科学院 ,也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说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伏尔泰幽默地写道:两个远征队用最雄辩的事实 ,“终于把两极和卡西尼都一起压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 ,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 ,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 ,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 ,这在2019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本世纪50年代后 ,科学技术开展非常迅速 ,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 ,高精度的微波测距 ,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 ,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 ,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 ,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 ,极半径为6356.76公里 ,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 ,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 ,南极地区那么低下24~30米。

看起来 ,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局部鼓起 ,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 ,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 ,像个“梨脐〞 ,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 ,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 ,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何描述地球的形状 ,这与要求的精度有关。如果精确到几十千米 ,可认为地球是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球体。如果精确到千米 ,由于地球的极半径是6356千米 ,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因此有人将地球描述为椭球体。不过 ,赤道和两极的半径差异只有22千米 ,相对于平均半径来说 ,实在微缺乏道

道。

地球的极半径〔R1〕和赤道半径〔R2〕。注意 ,这里为了形象地表示 ,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差异夸大了。

其实 ,从太空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形状。下面是一张太空中拍摄的照片 ,可以看出 ,地球确实是一个圆滚滚的球体。

歌谣巧记

地球人类家 ,形状我来夸。

并非正球体 ,近似是椭圆。

赤道略略鼓 ,两极稍稍扁。

认识好艰难 ,如今仍在谈。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学习难点】 掌握经线纬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互动探究】 活动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 2.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普遍疑难问题,组织讨论。 3.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 活动一: 活动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自我突破 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 ,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设你是一个2019年前的古代学者 ,你会如何去猜想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缺乏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 ,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 ,在南北极点 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 ,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 ,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 ,一个乒乓球、色笔。 2.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 2.角色扮演 ,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认识过程和方法。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 ,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 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 一、经线和经度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 1、什么叫经纬网?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 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经线和经度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经纬网

湘教版地理七上《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6、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本14~~ 1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的形状 _______ 。 2、了解地球的基本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3、在图 2~~ 6 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两极。 4、纬线的概念:纬线指示方向,所有纬线长度(相等、不等)最长 的纬线 是,长千米,纬线是(圆、半圆)? 5、纬度,划分南北纬的界线是南纬用字 母表示。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7、经线的概念。经线指示方向,经线是 (圆、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不等) 8、什么是经度,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是。东经度 用字母表示,东经度用字母表示。 9、划分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是。 10、人们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 为 高纬度地区。 二、共同探究 1、完成连线题 经线约6 371千米 纬线约4万千米 赤道周长约5.1亿平方 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 A 地球表面积 B 2、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 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 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

3、如果某人沿着任何一条纬线走,方向不变,能否回到原地?如果沿着任何一条经线走,不改变方向,是否又能回到原出发点? 4、如果想建一座房子使它的窗户四面朝北,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 三、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纬网?。 (2)经纬网有何用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 【想一想】假如一架飞机从北京沿同一经线圈飞行,不改变飞行方向,能不能飞回到北京?为什么? 2、【是真是假】家住北京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小民的爸爸电话所说的地方是真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纬网的使用。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第二步:判断方向方法: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第三步: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 和160°E。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拓展练习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括号里填注: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 (2)在图中用红笔画出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分界线, 并标注出相应的度数。 (3)从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看,北京市(39040’N,116020’ E)位于纬度地区。 其所在的半球属于(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 (4)从图中纬度变化可知,纬度自赤道向两极依次(增加、减少)。从北半 球看,纬度自北向南依次是(增加、减少)。从南半球看, 纬度自北向南依次是(增加、减少)。 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加粗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并标上 度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加来中学钟文精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学科年级授课时间课型备课者 地理新课型 教学内 容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 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 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2.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多媒体 教学[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导入新课: (引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到底形状怎样,大小如何,人 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弄清楚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 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 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 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 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二、出示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课时)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哪些说法? 2.是哪位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即地圆说),是怎样证实的? 3. 地球是怎样的形状? 4.你知道地球有多大? 教后修改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2.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 (经纬网)(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设问: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展开小组讨论,然后选两三名学生汇报。 教师: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如果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然后怎么找? 生答:然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要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类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 互动1:出示经纬网图,要求学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分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如果是0°经线或0°纬线,应写成0°经线或0°纬线。同样,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180°或西经180°。

互动2:投影显示下列经纬网图,要求学生不仅说出各点的经度,而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强调: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辨别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定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互动3:投影出示下列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学生分组讨论各点的坐标及所属半球。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上辨认某点的位置时,要注意图上出现的同心圆为纬线,射线为经线,射线相交的点为极点,要分清极点是南极还是北极。 四、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P21“活动”1、 2、3 2、投影出示练习题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请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强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方法归纳:本节课主要让同学们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会协作解决问题。 六、1.设问:早晚冷,中午热,大家都知道是太阳高度角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你知道在同一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仁爱湘教版

湘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年级:七年级执笔人:七年级集备组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____.它的两极_________,赤道_________ ★2地球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__千米 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________ 4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饶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叫___________ 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________.其中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北端;与它对应的点叫________,它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6在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___,它将地球分为 ________ __________ 两个半球 ★7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___ ★8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_______,它指示_________方向,而且它的长度都_________,每一条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两条________的经线组成圆圈 ★9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__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起点,叫________线 二你知道吗? 1.你知道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吗? 2你知道是谁证明了地球的形状吗? 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在哪里能实现吗?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 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仪 三、教学用具 地球仪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 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 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 「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 1、“盖天说”------“天园地方” “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 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 (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 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讨论后归纳: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 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相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态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驾驭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随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相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相识地球的过程,造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帮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相识却经历了漫长而困难的探究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态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对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途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答复: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白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答复。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逝;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态。 回忆:人类相识地球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推想——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相识地形态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答复。——鼓舞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提问:我们如何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态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答复〕 明确: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那么球体。 提问: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详细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生答〕 明确:地球的外表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那么球体。 过渡: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驾驭它的详细状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依据地球的形态按必需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以下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de)特征. 2.掌握地球仪上纬度(de)划分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知道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 3.懂得低、中、高纬度(de)划分.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地球仪,采用观察法、演示法等说出纬线(de)特征. 2.运用纬度划分(de)方法以及变化规律,读出某点(de)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de)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纬度变化规律(de)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de)变化都是有规律(de),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de).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状况

学生通过第二章第1课时(de)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地球(de)形状和大小,同时也简单认识了地球仪上(de)地轴、南北两极以及赤道,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知识. 2.学生能力状况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de)地球(de)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de)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de)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3.学生心理状况 初步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充满了探索新知(de)兴趣,但由于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不够,所以对本节课纬线及纬度等比较抽象(de)知识难于理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纬线(de)特征;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纬度(de)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疑问,导入新课纬线及纬度 1.复习地球(de)大小

2.同学们,前面我们说了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所以将地球按一定(de)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模型——地球仪,你们有没有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密密麻麻(de)线线,那这些线又是什么呢 承转过渡:是(de),这些线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经线和纬线,那么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纬线.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纬线定义及其特征 1.请同学们通过观看地球仪模型,归纳一下纬线(de)定义. 2.请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地球仪,讨论完成表格,并归纳纬线(de)特征. 任务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经线经纬网教案湘教版

第一节相识地球 经线、经纬网 教学目标: 1、驾驭经线的定义以及形态、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 2、驾驭经度的划分方法,经度的变更规律,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重点: 1、经线与经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难点: 在地球仪上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位置。 教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我有一个问题须要同学们协助解决:在茫茫的海洋上一艘客轮出现了意外事故,状况紧急燃眉之急。只有确定了客轮的准确位置,救援船只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如何准确确定客轮的位置呢?渴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帮我找到一个好的方法。 复习提问: 纬线的长度、形态、指示方向特点? 自主学习: 学生看课本20-23页完成以下问题: 1、了解经线的定义、形态、长度变更、指示方向。 2 、经度的划分,表示方法。 3、尝试找出东西半球的分界限。 4、什么是经纬网,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判定方向。 教师点拔: 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态:半圆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全部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经度: 经度的划分:0°经线的确定:又叫本初子午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确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始线即0°经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180° 经线度数规律:西经越向西度数越大,东经越向东度数越大。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度数相加等于;一个在经,另一个在经。 探究二、如何判定一条经线所在的半球?如:21o W、120o E。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湘教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