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

理归纳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

......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

..,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降章邯使……投降

9.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夜往见良连夜

14.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项羽遂西名作动

16.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半路

17.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名作动给……封王

18.深堑而守之名作动挖壕沟

19.大王起微细形作名平民、卑微的身份

四、解释重点实词。

1. 素易.

诸吏 看不起 2. 酒阑.

将尽 将终

3. 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大约 4. 昌邑未拔.

攻下 5. 摄衣谢.

之,延上坐 道歉 6.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7.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攻占 8. 诽谤者族. 灭族..

9. 偶.

语者弃市 相对、相聚 10.今则.

来 如果 若 11.沛公然.

其计 认为……对 12.举.

九江兵而迎武王 发动 13.有功者害.

之 嫉恨 14. 连.

百万之军(统率)

15.高祖欲长都.

洛阳(定都,名作动) 16.高祖是日驾.

(乘车出发) 五、一词多义

诸将黥布皆属 归属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 委托

秦军解 通“懈”

得解归 解脱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军队)

因家沛焉

高祖因狎侮诸客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看不起)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改变)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愚公移山》) (更替)

六、常用虚词

1、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介词趁机)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介词凭借)

因家沛焉 / 因与俱攻秦军(副词于是)

2、以

乃以秦王属吏(介词把)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介词因为)

啖以利(介词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连词而,表承接)

3、然

不然,籍何以生此(代词这样)

喟然太息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正确)

七、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3. (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决胜于千里之外。

啖以利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何以: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何以:以何)

6. (省略句)

项羽乃号(之)为雍王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

与(之)偕攻开封。

7.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所以:……的原因)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表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是以兵大败(是以:因此)

八、翻译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常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从事一般老百姓所谋生的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时,一向看不起这帮官吏们,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都没带。

(3)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您如果一定要诛灭没有德行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人解,因大破之。

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5)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6)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7)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正好项伯想要救张良,(于是项伯)连夜来到沛公军营见张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当初您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现在我的产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多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 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 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 降章邯使??投降 9.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 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 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 夜往见良连夜 14. 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 项羽遂西名作动

文言词语总结最新

文言词语总结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推荐;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荐举引进拜授除,封起拔擢升迁陟)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转调移徙改补出)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1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贬谪迁夺罢,废黜免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兼领行摄署权)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 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的意思。例如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知主当典牧掌制)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2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贵、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二、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仪表:表率 至性:性情淳朴 行状:品行和事迹 冲虚:淡泊虚静 3

高祖本纪文言现象整理教学内容

高祖本纪文言现象整 理

《高祖本纪》 一、一词多义(实词) 1、相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2、固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辄 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解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秦人憙,秦军解(同“懈”) 6、让 沛公又让不受——(推让)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谦让)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礼节) 7、易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轻视、看不起)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鲁周公世家》(和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改变)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更替)《愚公移山》 8、比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比较) 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本纪》(及,等到) 乃并复丰,比沛(和……一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朋比(勾结)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靠着) 9、壁 汉王复入壁——《高祖本纪》(营垒) 项王军壁垓下——《项羽本纪》(驻扎) 10、属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zhǔ交付,委托)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shǔ官属;部属) 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 (shǔ从属) 11、数 12、谢 二、一词多义(虚词)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连词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连词如果) (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介词趁机)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介词凭借) 因家沛焉 / 因与俱攻秦军(副词于是) (3)以 乃以秦王属吏(介词把)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介词因为) 啖以利(介词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连词而,表承接)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连词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代词这样) 喟然太息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正确) (5)之 杨雄走之荥阳 / 驱之鸿门(动词去、到) 汉击楚军,大破之(代词代楚军) (6)为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介词,对、向)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动词,做) 三、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高祖本纪文言文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bēi)繇(yáo)乃以秦王属吏(zhǔ章邯(hán 徇(xùn) 献飨(xǐang)军士轵(zhǐ)道 垓(Gāi)下玉卮(zhī) 媪(ǎo)狎侮(xiáwǔ)酤(gū)箕帚(zhǒu)踞床(jù)长揖(yī)荥(Xíng)阳轘辕(Huányuán)黥(qíng)布炘(xīn)跂(qì) 崤(Xíao)山郦食其(Lìyìjī)贳(shì)酒雠(choú) 单父(Shànfǔ) 绐(daì)张(zhàng)饮 二、通假字

(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座”“诎”通“屈”(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毋”“内”通“纳”“距”通“拒”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8)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毋” (11)兵罢戏下“戏下”通“麾下”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 四、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平民百姓” 今义:“家庭成员”

文言文常用词语整理

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 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谨拜表以闻。 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对着,面对。 25.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26.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27.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28.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29.平:社会太平;平定 30.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31.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32.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33.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如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如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4.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明;标志。 35.案:考察,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案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文书,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3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判罪,定罪,如犯法不坐,连坐;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通“座”,座位。 37.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38.罪:惩处,判罪 39.置:赦罪,释放,如赏亲阅,见十置一;放到一边,放弃,如沛公则置车骑,置之不理;搁,安放,如置之度外;摆,设,如置酒咸阳宫 40.赈:救济发:开仓放粮救灾 41.廉:查访(廉洁;正直)鞫:审讯听:治理,处理,如兼听万事;判决,如断狱听事;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42.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如谁可使报秦者;报告,告知,如遣使者还报;报应;酬报。 43.课:督促完成指定工作,如严课农桑;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如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44.典:主管,如承庆典选校百官;45.简:挑选,如简贤选能。 46.籍:登记,如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如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47.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这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免除,避免;通“娩”,分娩。。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官者废免;废弃,停止,如废寝忘食,半途而废;衰败,如达见废兴;残废。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导学单配套整理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高祖本纪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一般人”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 ..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 理归纳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归纳 一、指出下列居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4、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 ......大度:古远大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宽容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生产作业:句中古义“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今义“从事生产活动” (2)纵观 ..,观秦皇帝古:任人自由观看今:从前往后看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山东省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三、找出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意动 2.及见怪形作名怪:怪现象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形作动与……交好 4.因家沛焉名做动安家 5.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动使……坐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名作动用目示意 7.公始常欲奇此女使动使……奇 8.降章邯使……投降 9.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名作动驾着白车白马 10.先入关者王之使动使……为王 11.吾当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12.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13.夜往见良连夜 14.沛公从百余骑使动 15.项羽遂西名作动 16.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半路 17.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名作动给……封王 18.深堑而守之名作动挖壕沟 19.大王起微细形作名平民、卑微的身份 四、解释重点实词。

高考文言文词语汇总(全)

高考文言文词语汇总(全)

————————————————————————————————作者:————————————————————————————————日期: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1)推荐 (2)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第五类:其它。 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 (3)处理、料理 表地位: (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 (2)贵族:贵、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 (3)仕宦: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高祖本纪字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祖本纪 司马迁(约前145-前87 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起始共3000 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重点词解】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2.摄衣谢之,延上坐(道歉) 3.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4.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5.还军霸上(驻扎) 6.去辄烧绝栈道(断) 7.汉王复入壁(营垒) 8.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9.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10.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11.父兄不能给(供给,使充足) 12.可四千余人(大约) 13.意豁如也(……的样子) 14.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曾经)(休息)(水边,堤岸) 15.是时雷电晦冥(天色昏暗;冥:昏暗) 16.已而有身(不久) 17.隆准而龙颜(鼻子)(上额) 18.常有大度(平常)(气度,抱负) 19.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 20.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戏弄耍笑) 21.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去)(赊欠) 2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买酒)(售、卖出) 23.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年终;竟:完毕,终了)(毁掉)(同“债”,债务) 24.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同“尝”,曾经)(同“徭”,服役)(任人自由观看) 25.避仇从之客(做客,名次活用作动词) 26.乃绐为谒曰(于是)(欺骗,诈说)(写)(名帖) 27.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28.引入坐(引领)(同“座”,座位) 29.遂坐上坐,无所诎(同“座”,座位)(同“屈”理亏,此有不安的意思) 30.酒阑(将尽、将终) 31.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色,名次活用作状语)(坚持) 32.高祖竟酒,后(酒席散罢)(留下不走) 33.无如季相(面相) 34.臣有息女(亲生女儿;息:生) 35.公始常欲奇此女(起初)(异,使与一般人不同,使动用法)

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 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 昌邑未拔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 啖以利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 (丝带) 还军. 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 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 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高三语文-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周练(一)语文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周练(一)2015.9.2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命题人:戴晓锦)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 ____________ 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

2013年高考文言文字词整理(实词)

2013 年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实词)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1. 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 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 短:进谗言,说坏话。 11. 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 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 折:指斥、指责、驳斥。 14.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矫:假托、假传。 17. 质:作人质;抵押。 18.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一一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 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 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 女口: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高祖本纪知识点(史上最全) 一、字音 丰邑(yì)刘媪(ǎo)大泽之陂(bēi)晦(huì)暝(míng)蛟龙(jiāo) 髯(rán)单父(Shànfǔ)泗(sì)水狎侮(xiáwǔ)貰(shì)酒酤(gū)酒讎(chóu)繇(yáo)喟然(kuì)豪桀(jié)绐(dài)拜谒(yè) 无所诎(qū)酒阑(lán)箕帚(jīzhǒu)郦食其(Lìyìjī)游说(shuì)说(shuō)客长揖(yī)踞床(jù)斩以徇(xùn)荥(Xíng)阳 轘辕(Huányuán)黥(qíng)布章邯(hán)啖(dàn)以利 玉玺(xǐ)轵(zhǐ)道乃以秦王属吏(zhǔ)樊哙(fán kuài)飨(xiǎng)栈(zhàn)道跂(qǐ)东乡(xiàng)深堑(qiàn)垓(Gāi)下 绛(jiàng)侯汜水(fàn)帷(wéi)帐玉卮(zhī)击筑(zhú) 二、重点字词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 有功者害之(嫉妒) 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 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 三、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桀”通“杰”) 4、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5、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6、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7、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8、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9、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10、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11、高祖奉玉卮(“奉”通“捧”) 12、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张”通“帐”,扎营) 四、古今异义 1、隆准古:鼻子今:准确 2、龙颜古:上额今:颜色,脸色 3、常有大度古:远大的抱负(度,器度,抱负)今:气量宽宏,能容人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平民百姓今:亲人,家属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学案 编制:吴祥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文言实虚词及重要句式。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整体感知。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出生不凡,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思夺取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洛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对比阅读教案

两手分书 喉异曲 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 读 薈 蚅教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薆授课人:唐舒娅 肀班级:高二(8)班 薁时间: 螅【教学设想】 蚃《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此文具体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此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巨大影响。 螂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项羽、刘邦呢?学生更多的是从影视作品中学到这些知识,也是受影视作品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而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 莀我想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他们二人同时走到前台,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评价他们。所以我在讲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特地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们二人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袅【教学目标】 肄1、学会文本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发现异同,全面认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蒄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腿3、通过他人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小结历史原因,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 羅【教学重、难点】对《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比较阅读,分析项羽失败原因,并分析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蒅【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讨法 羂【教学课时】1课时 袈【教学过程】 祎一、复习已学文言知识(通过请学生板演方式) 蚃(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关键还是要学好文言知识) 羀二、激情导入: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肅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肂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賺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虿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膅这样的一位英雄怎么就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是他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还是另有原因呢? 蒃(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中。)

高祖本纪中的文言句式现象

高祖本纪中的文言句式 中华书局出版社 1. 判断句 (高祖)仁而爱人(高祖)好酒及色省略句92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92 迎之门:迎之于门省略句94 5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何畏:畏何宾语前置句96 吾子,白帝子也。判断句式97 吕后与人俱求(之)省略句98 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定语后置99 且卜筮之省略句100 沛公兵遂先(于)诸侯至霸上101状语后置句 大破之定陶大破之(于)定陶省略介词于省略句102 秦将王离为之钜鹿城省略(于)省略句式103 啖以利104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105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106 诸将过此者多107 定语后置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112 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112

田南状语后置句114 又与秦军战于蓝(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115 省略 亦示项羽无东归之意省略117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判断117 发兵距之阳下省略句119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120判断 吾取天下必矣状语后置122 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省略于字124 汉王坚壁不与战省略之字125 丁壮苦军旅省略句于126 大会垓下省略句于字128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省略句于字129 大败(于)垓下省略句于字129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状语后置句131 决胜于千里之外状语后置句131 此三者,皆人杰也判断句132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判断135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134省略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138省略 补充: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3. 状语后置句 系颈以组 降(于)轵道旁 4. 定语后置句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何以: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何以:以何) 6. 省略句 代(之)为上将军 与(之)偕攻开封。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己)与沛公俱西入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