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类(下)

词类(下)

第三节词类(下)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4. 助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A. 用鼠标点击某课目标题,即可播放该课目。

B. 课后在播放状态下点击下次课标题前的小圆窗,

使中间出现黑圆点,可帮助记忆授课起点。

说明8. 练习

第词类(

下)

第三节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3.学习和研究方法:

不同于实词,往往不能做整类的研究,而要学习和研究某个虚词的具体用法。

1、介词及其作用

通俗地说,介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例如:

(一)介词proposition

教室学习

在]状

介词短语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介词短语

作状语表处所

?飞机飞向上海。

||

主谓

<

中补

介词短语介词短语

作补语表方向

?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

中)定中

介词短语

量词短语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介词短语的功能:?经常作状语;?还能作补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作定语时在介词短语后要加

2、介词的种类

表时间、处所、方向:朝、趁、从、打、当、当着、到、顺着、往、向、沿、由、沿着、于、在、至、自、自从;表方式、方法、依据:按、按照、本着、趁着、根据、将、经过、据、靠、拿、凭、通过、依、依照、以、用、照、遵照;表对象:范围:对、对于、给、跟、关于、和、连、替、同、为、与、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为着、因、由于;

表处置:把、将、给;

表被动:被、叫、给、让;

表排除:除、除了;

表比较:比。

请思考:上面橘红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像动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古代汉语动词虚化而来的,有的目前仍兼有介词和动词两个词性。这有三种情况:

1.完全虚化,成为专用介词:被、从、沿、趁、除了等。

2.动词和介词虽然同音,但是意义区别明显:把、给、打、问、跟、当等。

⑴把着大门(动词)——把门打开(介词)

⑵你别打小孩儿(动词)——打昨天开始就下雨(介词)

3.动词跟介词同音同形,意义也很难区分:在、到、替、

靠、往、向、朝、比、通过、按照、为了等。

⑴他在北京。(动词)——他在北京工作。(介词)

⑵两个人可以比一下。(动词)——你比他高。(介词)

⑶大会通过了有关决议。(动词)

——通过这件事,大家的认识提高了。(介词)

介词3

A .“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

了,其中的“在”是动词,如例?。

B .“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还有别的动词了,其中的“在”是介词,如例?和例?。

C.“在”的后面是动词性词语,其中的“在”是副词,如例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2)先看以下四个例子:

?王老师在家。?王老师在家备课。?王老师在备课

?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动词)(介词)(副词)(介词)

(3)具体的区分办法

虚词实词所属词类范畴

介词短语附加成分动宾短语谓语与名词组成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重叠

+

后加“了,着,过”介词动词区分办法(介词)(介词)(动词)(动词)

区分办法:

“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

有两个特例:叫让(动词中的使令动词)注意叫他来了让他来了叫他打了让他打了

练习

[1]你为谁?——要为群众着想。

[2]应该对事不对人。——要对人民负责。

[3]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你比他差远了。

[4]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我们到上海参观。

[5]爸爸给他一只金笔。——爸爸给他买一支金笔。

[6]小王在家吗?——小王在家看书呢。

[7]窗户朝南。——窗户朝南开。

[8]朵朵葵花向太阳。——朵朵葵花向太阳开。

[9]跟上队伍!——跟党走!

[10]这件事不能由你。——这活由你负责。

[11]请拿这本书!——拿这本书看!

[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13]让他说!——让他说对了。

[14]叫他走!——叫他打了。

(二)连词

、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

(1)经常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跟、和、或、及、同、与

(2)经常连接词、短语,也连接分句;并、并且、不但、不管、不论、除非、而、而且、还是、或者、既、无论、以及、

只有

(3)经常连接分句或句子:不过、不然、从而、但是、否则、固然、何况、即使、既然、假如、尽管、进而、可是、况且、哪伯、乃至、宁可、岂但、然而、如果、尚且、虽然、所以、倘若、要么、要是、以致、因此、因而、因为、由于、与其、只要、纵令、纵然、纵使。

2、连词的语法特点:

(1)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只能在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起语法作用。例如: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这是托尔斯泰和鲁迅先生都说过的。

?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 (2)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表示连接关系。例如:

?如果马威再问,他就往车下跳啦。

?无论研究哪样东西,他都能把研究的成果有条有理地写成书。

?您既然答应了租给他们房子,就得当正经事儿办。

问题:你注意到连词与介词中有相同的部分吗?是哪几个?“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共同点是在它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X和Y,怎样分辨?

1.如果是连词,X 和Y 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如果是介词,或

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2.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

如果是连词,由于跟两边的名词结合都很紧密,所以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3.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

“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注意?快考试了,我和小张都很着急。

?于是,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1.交换位置法

2.插入成分法

3.省略法

的词性:

解放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

他的母亲和他的老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土改以后,他又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当过全国的劳动模范,和毛主席握过手,跟周总理吃过饭。如今他家箱子底下那缎子面的宝匣里,还珍藏着一张与周总理谈话的照片……

宝山老汉过去在背地里,也曾同他们一起偷偷骂过张林。

校长和书记都赞同这一意见。

王经理同小张谈过一次话了。

等我跟朋友协商一下再告诉你吧。

南端与苏州河相连。

小张没跟小李一齐来。

小张和小李都是北方人。

你去跟小李说说吧。

小李跟小王都来过我家。

你同小李都是安徽人吗?

北部与蒙古接壤。

中国与埃及都有悠久的文化。

结构助词1

(三)助词

助词概说

(1)什么是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的前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其他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1、读音

都读轻声de

2、作用

(1)“的”的主要作用

结构助词2

A 、作定语的标志。例如:

伟大的祖国明媚的春光激烈的战斗

*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用“的”和不用“的”,语义不同。例如:“日本朋友”和“日本的朋友”

B 、构成“的”字短语。

?这本书是小王的,那本书是小李的。

?窗台上有两盆花,红的是牡丹,黄的是茉莉。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的”字短语= X+的= 名词性短语

结构助词“的”作定语的标志时,在表示领属关系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是否发生了语义的变化。

结构助词

3

?这阵子,他总算摆了个小摊儿,买点儿烟卷儿糖果什么的,维持生计。

C 、表示列举不尽

?站在学校门口的那个小伙子是个卖磁卡的。

||

主谓|动宾)

定中

量词短语

“的”字短语

)

定中<中

补介词短语

)定中

)定中

D 、与副词“是”配合,表示强调的语气,是语气词。?南京的夏天是非常之热的,你可要有思想准备。

?’南京的夏天非常之热,你可要有思想准备。请与例?作比较。

|动宾

E、夹在动宾之间,表完成态。相当于动态助词。

?他是上周三去的北京。

(2)“地”的主要作用

“地”作为结构助词,主要作用只有一个:作状语的标志。例如:

?这尼姑有四五十岁,满脸横肉、两只邪眼,穿一件玄缎袈裟,手捻着—挂佛珠,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二位女施主,有何贵干?”

(3)“得”的主要作用

“得”作为结构助词,主要作用是:作补语的标志。例如:?长途旅行,难耐寂寞,想事想得头疼,看书看得眼酸,只有聊天最能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时间,而且

1、彻底de 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练习:

请将下面四句话中用拼音“de”标注的部分换成相应的结构助词。

1、彻底de 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2、问题彻底de 解决了。

3、问题解决de 不彻底。

4、问题得到了彻底de 解决。

||主谓

]状中]状中

]状

中|动宾地4、问题得到了彻底de 解决。||主谓

|动宾)定中

的请记住:

作为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

动态助词:了、着、过

1、读音。

2、作用。

?昨天早晨吃了饭,小王就去图书馆看书。

?今天早晨吃了饭,小王就到教学楼上课。

?明天早晨吃了饭,小王就去洛阳路考试书店。“了”表示完成态。

?火烧云嗓子沙哑着,模仿老妇人的声音腔调,说:“别张着大嘴,傻等着天上掉馅饼!”

门开着,灯亮着。

“着”表示进行态。

?火车开过南京,到了上海。

?我和老乐哥的合作,掐头去尾也整整一年了。老哥俩鱼水相帮,配合默契,没闹过矛盾,没红过脸。

?作为动态助词的“过”,只表示经历态。

?例?中的“过”,是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向,不是表经历态的动态助词。要特别注意区分。

谁之过。 他走过小桥,来到河对岸。

他读过这本书。 过了小桥。?试比较下面两句中的“过”的语义相同吗?

(有实义,趋向动词)(无实义,动态助词)

(单独带宾语,动词)(名词)“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他是去年考的大学。

“来着”用在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的事情。还有两个词跟时

间有关:的、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1、读音。

2、作用:构成比况短语,对事物或性状进行描写。

北京大学是一所花园似的学校。

||主谓|动宾

)定中

)定

中比况短语

量词短语

)定中(1)似的

祥子傻子似的

一气喝下去。(老舍《骆驼祥子》)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和依据】: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 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 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 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 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意动用法的特点和规 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意动用法,提高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实词的意动用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语境辨析实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练习,开展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2013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等。 (二)高考题型 第一种类型:选择题 第二种类型:翻译题 (2009年高考广东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二、授课过程 师:意动用法(解说),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看看其特点: 1、吾从而师.之(把他当作老师)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

词类活用2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3、“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有: (一)表示时间 1、时汉连伐胡。 2、日侍坐备顾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 “时、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当时、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那样)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3、惠等哭,舆归营。(用车子)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童子隅坐而执烛。(在墙角) 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面署第一(当面) 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从水路、从陆路)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3、孔子东游。(向东)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条件 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且不作为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具有对此动词的修饰功能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示例

最新现代汉语(二)词类

三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 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②名词一般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桶)水(一道)闪电(两件)衣服(两个)孩子(三瓶)啤酒 ③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但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加在名词前面。例如: 商店里光人。 书店里净新书。 ④名词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例如: [用毛笔]写字 [向朋友]致意 [从那天]开始 [给老人]看病 [在国内]征集 2. 名词的类型 ①一般名词 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般名词不受“不”、“没”等副词的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 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例如: (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 ②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例如: 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心灵灵感 党性友谊观念想法原因内容形式政治 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 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限于“种”、“点”、“类”等,例如:

(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点)灵感(一点)裨益 个别抽象名词可以受动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场)革命(一次)苦头(一阵)痛苦(一番)斗争 ③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一般不用量词修饰。例如: 中国北京香港渤海泰山长城 太阳火星地壳国务院葡萄糖酸钙 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 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 ④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 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 今年明天周末来年来日刚才今天昨天 课外目前开端开始现在星期天 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表示时间的词都是时间名词吗? ⑤处所名词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 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 ⑥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单纯方位词: 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中内间旁上下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前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上“之”“以”所组成。 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里之外之内之中之间 之东之南以上以前以外以内以东以西以北 B、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上“边”“面”“头”所组成。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英语中的词类分类

英语中的词类分类 1 名词 在英语中名词可以分成两大类,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同位语。 (a)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或者独一无二的,具体的人、事物、地点、团体、景观或机构的专有名称的词(通常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人名:Tom,Peter,Mr.Yang 地名:Beijing(北京), Europe(欧洲),New York(纽约) 节日,月份:Easter(复活节), May(五月) (b)普通名词:表示一类人,物或者一个抽象概念的名称。如:dog(狗),water(水),idea(想法)。 2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者修饰名词或者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或者属性的词,一般会在句子当中作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并且一般多数形容词具有比较等级。如: new(新的),small(小的),medical (医学的),beautiful(漂亮的)interesting(使人感兴趣的),confused(困惑的),hard-working (勤劳的)。 例句: The girl is beautiful.女孩很漂亮。 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 He bought a new book yesterday. 他昨天买了一本新书。 3 动词:动词是一类用来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汇。 (a)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没有动作对象,其本身的意思完整,不需带宾语,

一般在字典里会标注vi. 如:smile (笑),cry(哭),run (跑)。 例句: S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她乘坐巴士上学。 (b)及物动词:这类动词告诉我们由主语发出的动作所作用的对象是什么,这里所作用的对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动词宾语,即宾语是主语动作的承受对象,因此这类动词要带宾语,一般在字典里会标注vt. 如:cut(砍),push(推),kick(踢)。 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我昨天买了一本书。 (c)系动词:又叫连系动词,这种动词并没有具体动作,而只是起连接主语和后边的成分的作用。其后所接的成分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或状态,如:be(是),look(看起来),become(变得),appear(似乎是)。 The flower smell good. (d)助动词:协助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动词词组的词叫助动词。被协助的动词称为主要动词。他们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作用,协助构成进行体、完成体、被动语态、否定句或疑问句等。最常用的助动词有:be, have, has, had, do, does, did, shall, will, should, would, can, could. 例句: She is singing.她在唱歌。 (e)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一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表示说话人的情绪、态度或语气的动词,但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和其他动词原形构成谓语。情态动词数量不多,但用途广泛,主要包括:can, could, may, might, shall, should, will, would, must, ought to, used to, need, had better/best 和dare。 She can finish the homework by herself. 她可以自己完成作业。

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2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等)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词类活用全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第二章 翻译技巧:词法翻译法

一、词的选择和意义引申 考研翻译的过程和核心解题策略 一、理解应以原文,拆分语法结构 二、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考研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 1.在1994年72)题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中,school 是“学派”的意思,而不是“学校”的意思; 2.在1996年74)题elegant system 中,elegent是“完美,完善”的意思,而不是“优雅”的意思; 3.在2001年75)题And home appliances will become so smart that ...中,smart 是“智能化”的意思,而不是“聪明”的意思; 4.在2003年75)题like the concept of set in mathematics 中,set 是“集,集合”,而不是“一套,放置”等意思; 5.在2004年62)题we are obliged to them 中,obliged是“感谢,感激”,而不是“被迫”的意思。 词义的选择 例1.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例2.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例3.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例4.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例5.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例6.Maternity homr costs in America have gone up sharply. 美国妇产医院收费已经急剧上涨。 例7.Much is produced here for home market. 这里为国内市场生产了许多产品。 例8.He looks on London as his home. 他把伦敦看成是他的故乡。 在翻译时,词义的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词性确定词义 forecast有“预报,预测”的意思,用作动词和用作名词时意思相同。 increase作动词时,表示“增加,增长,增进”的意思,用作名词时主要还是这些意思。book 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表示“预定,预约”的意思。

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

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

词类(下)

第三节词类(下) 1. 虚词概说 2. 介词 3. 连词 4. 助词 5. 语气词 6. 虚词小结 7.词类小结 A. 用鼠标点击某课目标题,即可播放该课目。 B. 课后在播放状态下点击下次课标题前的小圆窗, 使中间出现黑圆点,可帮助记忆授课起点。 说明8. 练习 第词类( 下)

第三节词类(下) 一、虚词概说 1.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2.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数量少,封闭性强,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基本没有增减; (3)能量大,是决定汉语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 是连结和附着。 (4)不能重叠。 3.学习和研究方法: 不同于实词,往往不能做整类的研究,而要学习和研究某个虚词的具体用法。

1、介词及其作用 通俗地说,介词就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例如: (一)介词proposition 教室学习 在]状 中 介词短语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介词短语 作状语表处所 ?飞机飞向上海。 || 主谓 < 中补 介词短语介词短语 作补语表方向 ?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 定 中)定中 介词短语 量词短语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介词短语的功能:?经常作状语;?还能作补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作定语时在介词短语后要加

2、介词的种类 表时间、处所、方向:朝、趁、从、打、当、当着、到、顺着、往、向、沿、由、沿着、于、在、至、自、自从;表方式、方法、依据:按、按照、本着、趁着、根据、将、经过、据、靠、拿、凭、通过、依、依照、以、用、照、遵照;表对象:范围:对、对于、给、跟、关于、和、连、替、同、为、与、至于; 表原因、目的:为、为了、为着、因、由于; 表处置:把、将、给; 表被动:被、叫、给、让; 表排除:除、除了; 表比较:比。 请思考:上面橘红色的介词很像哪一类词?像动词。

词类的划分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一、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在语法上对词所划分的类别。一般来说,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同其他词组合的能力。根据这个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主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叹词等八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如:理发师、学生、水、牛、文化、夏天、下午、南京、里屋。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方位名词(如“前面”、“旁边”)和时间名词(如“春天”、“星期一”、“今年”)常作状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如:去、看、保护、恨、想、讨厌、在、发生、消失、能、能够、应该、肯、进、出、上、下。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能带受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支配的对象)的动词叫“及物动词”,如:吃饭、看书、写信;不能带宾语或只能带施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如:休息,出发,来了一个人,走了一个学生。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动词是“是”,如: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伟大、渺小、聪明、愚蠢、长、短、胖、瘦、红、黄。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有的也可作状语、补语(如:你快说,他跑得慢)。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如:一、二、三、百、千、万、第四、第八。数词经常同量词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五次”等,然后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如:“五个学生”、“三次攻打”、“走了四趟”,等等,而不直接同名词或动词组合。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其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叫“物量词”,如:寸、尺、丈、亩、顷、个、位、件、支、匹、扇、双、副、批、群、打、伙、些、点,等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叫“动量词”,如:次、回、趟、下、遍、顿、遭、番,等等。现代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量词一般要同数词组成数量词组或同指示代词组成指量词组(如“这条”、“这批”、“那辆”、“那趟”)后,共同作定语、状语、补语,有的还能作主语、宾语(如“这件比那件漂亮”),等等。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情态、语气等的词。如:很、最、非常、更加、尤其;都、共、只、仅仅、一律、就;已、刚、正在、将要、马上、经常、又、还、从来、重新;必须、不、没、别;大肆、特地、突然、连忙、悄悄;

古汉语练习答案词类活用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

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功就会使秦国称帝。 10、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相”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相国”。译文:苏秦做了合纵联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设计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和依据】: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意动用法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意动用法,提高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实词的意动用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语境辨析实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练习,开展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考点阐述 ?2013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等。 (二)高考题型 ?第一种类型:选择题 ?第二种类型:翻译题 (2009年高考广东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二、授课过程 意动用法(解说) 1、吾从而师.之(把他当作老师)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形/名+宾】=【以】+宾+【为】+动 翻译形式:“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例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形容词,奇异、特别)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认为……奇怪) 2、课本淘金 指出下面加点的词的意义,找找它们的特点。 (1)且庸人尚羞.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练习,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予怪.而问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贵货而易.土。 ④患.志之不立。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基础篇——第二章 词性与成分

本章概述 虽然在很多语法书上,词性/词类都是开篇的内容,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完全被学习者所认知。如果将语法体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词性/词类毫无疑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语法的最高单位是句子,句子由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构成,这一点众所周知。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成分的词性,其实各成分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性。随着讲解的深入,相信读者会对下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词性/词类 传统语法书将词分为十大类:即名词(noun)、代词(pronoun)、形容词(adjective)、副词(adverb)、动词(verb)、数词(numeral)、冠词(article)、介词(preposition)、连词(conjunctions)和感叹词(interjection)。笔者将这十类词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非语法重点 本组包含代词、数词和感叹词。其中感叹词可以忽略,而代词与数词的重点在于“识记”,其理解难度不大,本书不做详解。 第二组:四大实词

所谓“实词”,是指可以单独在句子中作成分的词。 四种重要的实词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实词和修饰性实词,核心实词包括名词和动词(分别构成主语与谓语),修饰性实词包括形容词和副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第三组:三大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的词。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出现,连词需要连接两个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冠词需要和名词一起出现。虚词是英语组合语句的重要方式之一。 注意:

大部分英文词在词性转换的时候会涉及到词形的变化,但汉字并没有词形的变化。 二、成分 成分是语法体系的重点,它衔接词类和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语法书虽然大多都对成分进行了讲解,但无一例外地将其复杂化,绝大部分学生自此开始在语法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信心与兴趣。实际上大部情况下,成分都有较为固定的词性: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主语和宾语=名词,谓语=动词,定语=形容词,状语=副词,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一个是在句子中的称呼,一个是在句子外的称呼。虽然等式并不绝对成立,但是在初级篇中简化这种关系非常有益于语法体系的建立。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