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危害及对策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危害及对策

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危害及对策

论文报告:

1.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民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所有居民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而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则是指国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不均衡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局面,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2.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危害

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公平正义受到质疑;

②加剧社会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③削弱消费能力,制约消费市场的发展,挤占内需增长空间;

④抑制创新产业发展,降低经济效益,影响国家竞争力;

⑤造成就业机会不公平,限制人民创造财富的机会,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①加强社会保障,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

②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监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③推进税制、金融等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南北东西协调发展;

④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和城乡经济差异,增强内需发展动力;

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民素质和吸纳就业难度,促进就业机会均等化。

4.案例分析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得到各界广泛重视,下面就几个典型案例分析其造成的危害和手段。

①大气污染治理

在某些工业重心地区,由于企业环保投入不足及政府监管不够严格,导致市民的健康日益受到影响。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各地纷纷采取立法、制定规定和加大审批查处力度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②招待费

在商业场合中,存在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会通过支付高额的招待费来获取商机,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官商勾结的陋习。为了反对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应加强廉政意识及完善监察制度,强化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③学区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学区房现象日益普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由于房价与收入的不匹配,往往令其为难。在对此问题进行解决时,应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住房普惠化,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炒房

现象和投机行为。

④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床位、医生等资源仍然相对匮乏,贫富间医疗差距日益加大。在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增加卫生和健康投入,促进卫生资源的均衡发展。

⑤贫困地区

贫困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的收入也相对较低。在推进扶贫工作时,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持资金,鼓励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总之,国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社会发展必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进行了改革。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前提下,探讨深化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研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这对于加快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关系不合理两个方面。 1.分配秩序混乱。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表现在: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特殊情况工资支付混乱;部分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非法收入占有一定比重。在再分配领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一是社会保障不足且在某些方面不够公平;二是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三是第三次分配无序。 2.分配关系不合理。可以概括为“两降四大几不顺,四低一慢两并存”。即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比重两降低,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四方面收入差距偏大,不同层级组织和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几方面分配关系不顺;农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和生产一线员工四类人员收入低,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不少低端岗位人员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资不低、部分高端岗位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端岗位工资不高两并存。 造成以上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二元体制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人们禀赋的差别,旧观念的影响等深层次原因。又有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劳资协商机制、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执法监管不到位等直接原因。 (二)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 针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确立如下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 1.改革任务。从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任务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一套新制度、一套新机制、一套新体系、一种新格局。一套新制度是指完善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一套新机制是指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机制;一套新体系是指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一种新格局是指逐步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分配格局,即高收入、低收入群体人数都少,相互之间收入差距不悬殊;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大,其内部收入有所差别,分为若干层次。 2.改革思路。总体上看,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不能就分配论分配,必须根据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即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着眼于从深层次解决制约影响分配方式、分配制度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等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立足于从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入手,着力解决分配领域的突出矛盾,标本兼治,循序渐进,大力整顿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通过实施“提低、扩中、控高”战略,逐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 策 当前,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但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充分显现 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如果从1985年算起,已经持续20年了,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差距拉得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基尼系数已从1995年的0.389上升到2002年的0.43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差距从1985~2003年的18年间快速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l,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 6∶1。尽管去年中央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元,但城市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从地区差距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1倍和2.38倍。公务员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别也太大。 二、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7年,十七大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是党在新时期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大调整。 综观建国以来的 60 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理论和政策从注重公平—打破平均、牺牲公平注重效率—重视公平、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螺旋上升的道路。

《税收经济学》论文---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正以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掩藏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收入分配平均就是其中的一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财产差距不断扩大。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扩大就业,实现收入分配的改善;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教育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提供社会保障;鼓励先富裕起来的人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策 一、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体收入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个人收入与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已经超过100万人。目前我国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者有430万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达100万人。1993年占全国人口2%的高收入者的储蓄。约占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30%。与此同时。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拿不全甚至拿不到工资,生活困难。广大农村尚有6500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

开放初期有下降的趋势。但在1985年之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21年,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9。 (二)城乡收入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个人收入差异中份额最大的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镇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看似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2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476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21年的3.3:1。 (三)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一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经济迅速发展。把中西部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 2021年职工年均工资最高地区是上海27304元。其次是北京25312元。职工年均工资最低的是海南10397元。其次是河南10749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凸现这种差距。东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中国的经济腾飞,但东西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由于农村知识水平低下,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农会之类的组织,国内价格形成惯例中,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缺乏知情、监督和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一般是被动接受着已经制定的不利于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下讨价还价,造成农村收入低。此外农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中,各级的经销商也获得非常高的利润,使农民应当得到的利益被不合理分割。第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第五,政府和农民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从教育中提拔并且培养的精英(包括农村的)大多数是就业于城市,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灰色和黑色收入的存在 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阶段,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和新旧体制的摩擦,难免出现法制真空。相当一部分人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或进行非法操作牟取利益,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督与控制,导致了少部分党政官员、国有企业领导利用权利寻租,进而导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此外还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经营黄色产业、倒卖紧俏商品和生产资料平价指标、动用公款炒股票和房地产、利用职权和公款经商办厂、卖官买爵、公款报销私人购物发票、公款装修私宅、医生为了钱财欺骗病人或者要红包、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当

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国民收入分配却存在较大的不均,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消费能力下降。收入分配不均,意味着一部分人收入过高,而更多的人收入过低。过高的收入对于消费带来的刺激效应自然要低于收入过低的人。这样,出现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人们只有满足基本需求,而无法消费更多的奢侈品和服务。这就导致了市场中优质商品的供给过剩,而经济的不良影响则得到了放大。 其次,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投资动力下降。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企业的销售额降低,但是企业的运营成本却相对较高,因此企业的利润会下降。其结果是,企业的投资能力大大减弱,进一步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的动力愈加减弱,整个国家投资决策会显得越来越持谨慎态度,这会大大削弱经济的发展力度,影响到消费、出口和其他种种方面。 第三,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稳定。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过高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导致社会的不平等感和不公平感强烈,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这样,社会的发展资本也能被极度损伤,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 最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在一个收入不公的国家里,更多的财富会集中在相对较少的人手中,这意味着对于整个经济而言,如果仅仅是少数群体出现了经济问题,可能会威胁到整个经济的稳定。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代价再也无法承受,危机就会蔓延开来。 为了避免国民收入不均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首先,应该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重视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收入问题,并增加税收调节措施。其次,应该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劳动力素质,加强中西部地

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

浅析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将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制定有效对策以达到平衡分配的目标。 一、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 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总量确实在不断增加,但是分配的不公平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社会出现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政治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30876元,同比增长8.9%。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00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00元,差距为2.8倍。 2.财富高度集中

中国财富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个人财 富总值为398万亿元,其中亿万富豪人数达到799位,财富总值占比达到44.9%,其中前100人财富总值占比达到了19%。 而在普通家庭中,绝大多数家庭的财富不到百万元,许多家庭甚至负债。 3.福利待遇不平等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化和社会保障福利政策上的不足,导致福利的待遇不平等。许多就业者没有合适的福利保障,例如职工医保、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而这类保险福利常常被高收入人群所占有。 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分析 1.制度性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出现与当前的制度环境有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分配制度中的种种问题,如缺乏相关法规,并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正与合理。 2.市场失灵 市场的自然力量对一些社会资源的分配具有较强的作用力,但是市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在市场中,一些个人信息不对称,价格歧视,信用问题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问题。 3.发展阶段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摘要】 随着中国GDP的快速发展,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却反而下降,从1996年的69.29%下降至2022年的57.12%。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可以对缓解这一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原因 (一)劳动报酬率的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劳动者报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相比GDP的增速,劳动者报酬增速则要缓慢地多,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与此相对的则是企业的资本报酬率在上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工资无法对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及时进行反应。同时,工会组织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都转为利润而非工资。 (二)拆迁机制和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行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够完善,使得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上游的拆迁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被征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下游的房产价格的高涨,用于生活必须开支的居住费用的增加让居民部门的收支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房地产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上游和下游两个环节被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所瓜分,使得居民部门收入分配占比下降。

(三)税制结构 中国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其税负由最终消费者负担,使得企业可以很轻易地把税负转嫁到居民头上。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在 破坏增值税的抵扣链条的同时,还造成了重复征税,让居民部门负担了更 重的税负。由于税制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税收的增长幅度长期超过GDP的 增长幅度,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由国家和企业部门所占据,而税负则由 居民部门负担。 (四)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 国家发改委社会所一项研究表明,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 入差距的贡献率达64.5%,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阶层过多,严 重影响了中国居民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是造成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 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覆盖发 展不平衡;二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三是社会保障支出不足,2022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GDP总量的2.4%,与西方国家的20%以上相差甚远。四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现行社会保障的个人账户实行的是 完全积累制,即该账户的资金及投资收益为个人所有,缴费率越高的人最 后得到的社会保障收入也就越高。 2.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转移支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企业的转移支付不足;二是政府间的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税收返还,而1994年分税制建立的税收返还机制采用的是基数法,照顾了地方既有利

贫富差距问题及解决措施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在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社会自然条件、政策的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另外之前中央对东部地区以及城市的政策优势,使得这些地区快速发展起来,造成东西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一方面,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因为种种原因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是因为我国人过众多,国情复杂,从而形成我国目前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新三座大山。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地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大. 因此,要解决贫富差距不多扩大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差距太大,再分配纠正的成本就会过高.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应国民收入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制度,努力促进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要扭转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财税调节.财政政策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强力工具.在收入方面,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利用税收杠杆达到“限高补低"的效果,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取方式、对高档商品住房开征房产税等。在支出方面,应建立起财政增加对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比如硬性规定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省(区、市)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占比等。通过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降低中低等收入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开征某些特殊的税种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就业是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基础。促进就业创业,一靠发展,即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比如支持内陆省份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实现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优化配置等;二靠政策,即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就业,比如推行免费中职教育帮助农民工及新生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带动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创业等。”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第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社会公平孵化器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不让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输在“起跑线”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农村教育在“软件”、“硬件”两方面的“短板”,比如始终保持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 D P的4%及其以上、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教育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等。 第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体制面临的风险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失业保障金的管理上,严厉打击某些贪赃枉法者将“救命钱”挪作他用的行为.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他们的难处。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收入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日益扩大;目前,不仅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行业间 及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只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用合理对策进行分配才能使人民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关键词:收入差距分配格局合理对策 引言 收入分配,是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实践是富有成效的,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推动改革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多样化,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中重新调整分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日益扩大;其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着;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我国的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由洛伦茨曲线而来,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这一指标为国际公认,在0到1之间取值,取值越大,平等程度越低;并且为国际警戒线,到之间算合理,超过为严重不平等;对于我国,面临不平等的面积越

来越大,逐渐由45度偏向90度的完全不平等; 图1: 1978-2010年全国基尼系数 图1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总体上是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变化很大;在197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仅为,而在2000年左右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在2010年已达;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预计我国基尼系数可能超过,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 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 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54元,中部地区为16868元,西部地区则为15376元;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先富起来的地区,此外,中西部居民收入虽有提升,但跟东部相比差距明显;地理人文环境等差异条件、区域发展的政策性变化等均是造成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相对差距依然很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0年起波浪式上升,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达到倍,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缩小到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见图2;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的差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倾斜等诸多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行业间收入差距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从人均年工资看,全国机关约1.6万元;事业单位约万元;企业约万~万元;垄断行业约6万元以上;可见一些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

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

从古代大同社会到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们也希望自己生活在那样犹如桃花源般幸福的社会中,在那里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我们也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也许是100年,也许更久,可是只要所有人都为了这一梦想努力,和谐社会将不只是梦。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这些问题是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一部分。 一、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 1、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 2、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在改革前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且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曾出现过缩小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而随后的差距扩大过程则持续时间更长。总体而言,城乡内部以及全国的居

民收入差距则几乎一直处于扩大的过程中。 3、行业差距扩大 我们发现,垄断性行业的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确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其行业垄断获得的收益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4、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5、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一)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是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是评价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经营者优劣的社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三、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贫富差距危害

收入差距过大的危害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 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 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 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 过大,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社会公平,带来严 重危害。 (一)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j 了更好更陕地实现共同富裕。但事实上已经j 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的现象。如果听任利益分化 不断扩大,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 是相违背的。贫富差距扩大,并在富豪之中混杂 部分侵吞改革成果的富者,恶化了分配关系,削弱 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剧了人们各自对社会贡献与 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态。尤其是我国历史上有具 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传统分配体制,广大群众对收 入不公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过度的贫富悬 殊,对于公民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冲击,造成人们的 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

行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二)贫富差距过大阻碍经济的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经济 的持续增长。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消费合称内需,出口称为外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经济呈现明显的外需拉动特征;同时,投资热潮不断涌动,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2005年初已逼近5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居民消费在GDP 中所占比重却连创新低,2005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48%、43%、42%。可以说,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当中的一匹“跛马”。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做引导的话。经济增长的后劲就会不足。因此,消费率的持续走低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隐患。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利益差距的过度分化。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购买力水平就下降。因为少数人掌握、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他们边际消费倾向减少,该买的都买了,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消费水平在提高到一定程度之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及改革途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及改革途径】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温家宝总理在2021年两会上指出:“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使得收入分配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从现实上看,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出现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种现象将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打击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一、收入分配理论简述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从研究生产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的占有方式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在收入分配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因此,马克思认为,造成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二)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 西方的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当代收入分配理论三大阶段。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批判的继承了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古典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古典学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2000~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见表1〕。 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到达0.47。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34,农村居民为0.38,分别比2000年提高0.02和0.03〔见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2.79:1 扩大到2008年的3.31:1,绝对差距已经超过1.1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0~2008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1.75倍、1.48倍和1.18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2000年的2.60倍,扩大到2007年的4.46倍;2008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到达创记录的10.6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2000~2008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0%和64%,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51%和111%的增幅。 3.收入分配秩序不标准。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说明,加上隐性收入后,2005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9倍扩大到31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断收益等。

收入差距加大(成因、危害、措施)

收入差距加大的成因、危害、对策——成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它主要表现在:①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供给公共物品,本是政府的—项重要职能,但政府只承担了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②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实际上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应由国家来承担。这也导致农村受教育水平低下,失学率高,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③从纳税额占收入的比例来看,对农民来说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 第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由于农村知识水平低下,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农会之类的组织,国内价格形成惯例中,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缺乏知情、监督和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一般是被动接受着已经制定的不利于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下讨价还价,造成农村收入低。此外农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中,各级的经销商也获得非常高的利润,使农民应当得到的利益被不合理分割。 第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 第五,政府和农民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从教育中提拔并且培养的精英(包括农村的)大多数是就业于城市,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能够创造很高价值的精英都是流向城市,农村很少会得到教育的回报,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六,在转移支付方面表现为,长期以来对农村实行净税收,对城市实行净福利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