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喀斯特地貌地段施工措施带图版

喀斯特地貌地段施工措施带图版

喀斯特地貌地段施工措施带图版
喀斯特地貌地段施工措施带图版

喀斯特地貌地段施工措施

喀斯特地貌就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在本项目中可能会遇到的喀斯特地貌主要表现为岩溶及岩溶塌陷地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3.1岩溶及岩溶塌陷地段路基施工措施

岩溶及岩溶塌陷地段路基施工其重点是对岩溶及岩溶塌陷的处理,施工当中将根据岩溶出露的实际情况采取如下的不同处理措施,确保路基施工的顺利进行。

3.1.1岩溶水的处理

岩溶水是危害岩溶地区路基的重要因素,对于岩溶水的处理,不应将其堵塞,而应以截流、疏导为主。

3.1.1.1截流

当由于路堑施工挖断了横穿路基的有较大水流的暗河,为免除暗河水涌入路基,将采取在暗河进口处设浆砌片石截水墙,然后导流引出路基之外的方式处理,下面是根据情况拟采取的几种截流方式:

A.路堑边坡上有暗河口,且流量较大,将在堑顶适当的地方设截水墙,将水流截住,然后设泄水洞,将暗河中的水流导至附近涵管排除,如图示:

B.路堑堑底若有暗河存在,路堑开挖后将暗河截断,路堑将被水浸泡,采取在暗河口修筑截水墙和排水沟,将水流引至路基范围外,同时对路堑边坡上的暗河用片石堵塞,表面浆砌,如图示:

3.1.1.2疏导

A.在路堑边坡上,若因岩溶存在而有水流涌出,将视其流量大小、出露位置作边坡渗沟或吊沟,将水引入侧沟排除,如图:

B.若路堤基底位于冒水孔上,流量大时,可做泄水涵洞泄出;流量小的做填石路堤通过。如下图示:

3.1.1.3围堰

如路基附近仅有个别明显的岩溶水危害路基的稳定,则可采取围堰的方式。如路堑堑顶上有漏斗、面积较大,便可在漏斗的周围设浆砌片石围墙,防止地表水汇集于漏斗内,如图示:

3.1.2岩溶洞穴的处理

3.1.2.1跨越

对于规模较小的溶洞、溶蚀可根据其宽度的大小,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固,如图示:

3.1.2.2加固

为防止溶洞洞穴坍塌或加强洞穴顶板岩层的稳定性,可采用各种类型的桩、浆砌支柱等加固措施。如下图示,路基面下溶洞顶板厚在2~7米、洞径7~8米时,采用浆砌片石支墙加固:

3.1.2.3堵塞

A.对于路基面附近及边坡上规模不大的干溶洞,采用浆砌或干砌片石堵塞,如图示。路基面下的溶洞,浆砌厚度最好不小于1.5米,浆砌前先铲出溶洞表层溶蚀部分,凿成台阶,然后砌筑。浆砌下部需以片石或碎石堵塞密实,若是与行车安全无关,浆砌厚度可采用0.5米左右,但需满足防水的要求,填塞部分较四周稍为凸出5~10厘米。

B.当堑顶上方有溶洞出露,且溶洞底部位于页岩或其它不透水层之上时,为了防止地表水流入洞穴而渗到岩溶层和不透水层的接触面,须将洞口和裂隙堵塞,以免因水流降低接触面的磨擦力而产生顺层滑坡,如图示:

3.1.2.4嵌补支顶加固:对于影响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坡面上的溶洞、溶槽及溶蚀性凹坎,可采用嵌补支顶加固措施,如图示:

3.1.3溶洞洞穴堆积物的处理

3.1.3.1桩基

当堆积物不易清除或不被冲失流走时,可根据需要,作支承桩或摩擦桩。

3.1.3.2换填加固

路基基底下的溶洞,如被粘土夹碎石等填充,但填充物不能满足路基基底承载力的要求时,便可采用换填加固的措施。换填深度,如路基填土比较薄,按冲击力影响深度考虑,一般要求换填深度不小于2米。但必须保证土层不会从旁挤出。如下图示,路基基底下的溶洞,被砂粘土夹碎石填充,基底承载力不够,经清除一部分后,换填块石和碎石,侧沟用浆砌片石铺砌,路堑边坡上的溶洞填

3.1.3.3清爆

在路基通过地段下部的溶洞,若处理范围内溶洞顶板较薄(3米左右)且溶洞孔径狭小,不利于洞内施工时,可用清爆法,将溶洞顶板全部爆破,消除溶洞内松散物,溶洞底部较陡部分凿成台阶。溶洞口若在路基上方时,其洞口用粘土封闭,外侧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溶洞内,如图示:

3.1.4地面坍陷处理

3.1.

4.1填筑碎石路堤

大面积岩溶坍陷地段路堤将尽可能用碎石填筑,因为一旦基底塌陷,土质路堤因有粘聚力并经夯实,可能整块下塌而形成上部路堤局部吊空,具突发性,对行车安全威胁较大,碎石路堤是由无粘聚力的块碎石组成,它可自行充填坑洼,起缓冲作用,形成较缓慢地路面下沉,对行车威胁比前者小。

3.1.

4.2网格板垫层

对于局部岩溶塌陷地段,将采取网格板垫进行处理。如图示,在填方基底作网格梁,并覆盖钢筋混凝土板,板上填筑路堤,使网格板梁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3.1.

4.3钻孔充气

为克服真空吸蚀作用引起的地面塌陷,将采取打钻孔深入到基岩以下溶蚀裂隙和溶洞的适当深度,以消除形成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从而减少地面塌陷的威胁。

3.1.

4.4强夯法

对岩溶上覆松散表土,地基承载力较低,可采用强夯法以减少土的压缩性,增加密实度,提高其强度,有利于土拱的平衡,进而增加了稳定土层的厚度,减

少或避免塌陷。

3.1.

4.5压浆处理

对已揭露的路基基底下的溶隙、小洞穴或洞穴中的松散堆积物,可采取压浆处理,以提高其强度,保持基础稳定。

3.2岩溶及岩溶塌陷地段的桥梁工程施工措施

本合同段部分基岩为石灰岩,岩溶发育,岩溶地区桥梁施工主要是应注意桥梁基础的处理。

3.2.1岩溶地区钻孔桩施工措施

岩溶地区钻孔桩将采用钢护筒跟进冲击成孔的施工方案。首先在覆盖层中以十字型钻头冲击成孔,泥浆护壁,下沉外层钢护筒至基岩面,其作用是防止孔壁坍塌,这是岩溶钻孔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次,在岩溶地层中仍以十字型钻头冲击基岩成孔,当钻穿岩溶顶板时暂停钻孔,将小于外层钢管直径20厘米的内层钢管(应比设计桩径大10~20厘米)沉入岩溶层,并随钻孔跟进至稳定性岩面。小钢管作用是防止溶洞中填充物涌入钻孔,并为钻孔过程中清碴和终孔后清孔创造较好条件。护筒跟进示意如图:

3.2.2岩溶地质明挖基础施工措施

3.2.2.1存在岩溶裂隙时,采用压浆处理措施。

3.2.2.2干溶洞则先清净洞内填塞物,然后换填150号砼,基础底再设一层φ20mm钢筋网。

文档: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CaCO 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 3 ) 2 ],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包括: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 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CO 3 -- H 2O + CO 2 ==H 2 CO 3 H 2CO 3 ==HCO 3 --+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CaCO 3==HCO 3 -+ Ca 2 +(第二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CaCO 3 溶解)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高2012级XX班周XX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形成原因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第四章地貌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校友会2019中国地质学类一流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2 南京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2 北京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4 西北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

4 成都理工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 1 北京师范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 2 北京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 3 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3 东北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兰州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内容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喀斯特和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 1-2) 1.根据景观图或资料,辨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 地貌类型,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2.认识不同河段河流地貌景观,简单分析其形成 过程,说明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综 合思维、区域认知) 等级考(水平 1.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10级人力1班杨雪 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 本省经济。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 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 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 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 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 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 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4.1典型性:贵州喀斯特地貌有贵州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 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存在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典型的是贵州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学案(含答案)

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课时课时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地表喀斯特地貌及地下喀斯特地貌。 2.认识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 3.了解主要喀斯特地貌及河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孤峰.残丘孤立的小型锥状2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溶洞常常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石帘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判断1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地区。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3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地表平坦,易于通行。 4坝子农业分布在溶沟中。 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判断1河流上游河谷呈“U”形。 2河流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上游。 3中下游河谷多呈槽形。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化 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 2 CO 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 2CO 3 H++ HCO 3 -;(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 3HCO 3 -+ Ca2+(第三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 CaCO 3 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 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 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 3 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 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 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山地与河流地貌知识点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 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 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 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 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 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

(三)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 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 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 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 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 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 先沉积,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 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导学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课时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判断 1.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在石灰岩地区。( √ ) 2.孤峰是从峰林发育而来的。( √ ) 3.溶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地表平坦,易于通行。( × ) 4.坝子农业分布在溶沟中。( × ) 二、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侵蚀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三角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判断 1.河流上游河谷呈“U”形。( × ) 2.河流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上游。( × ) 3.中下游河谷多呈槽形。( √ )

4.一般情况下,越向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越细。( √ ) 5.河曲只有平原地区才会出现。( × ) 探究点一喀斯特地貌 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 2.图1所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云贵高原 3.图2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答案石钟乳石笋石柱 4.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与地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举例分析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举例分析 摘要:经过对喀斯特地貌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学习,笔者对喀斯特地貌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将会结合云南石林成因的例子粗略分析卡斯特地貌成因。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云南石林 1.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 岩石地区。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 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 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2. 喀斯特地形分类 一.按其发育演化:石柱或石笋、落水 洞、溶洞、坍陷漏斗陷塘、坡立谷和天生 桥、干谷和石林等;二.按出露条件:裸露 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三.按气候带: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 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四.按岩性: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 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3 . 形成机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 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 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 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石灰岩地区又会形成石林。其中的溶质在沉降过程中会形成石钟乳或石笋。 4.石林的成因 4.1石林 石林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 4.2成因分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1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探究一喀斯特地貌 考向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岩石根据成因的差异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可溶性岩石B.岩浆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石灰刀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故A项正确。 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 C.地形起伏更大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答案 D 解析喀斯特地貌发育除需要具备石灰岩条件外,还需要较高的气温、降雨条件,姆鲁相对于云南,纬度较低,气温更高,降雨更多,故“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D项正确。

考向2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变化 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答案 A 解析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石灰岩分布地区主要位于西南地区,故A 项正确。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D 解析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丙处于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甲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 考向3 溶洞的特征及形成 读某洞穴景观示意图,回答5~6题。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喀斯特地貌

第六课时 喀斯特地貌 (原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并能描述其主要特点。(重难点)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难点)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 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 (1)溶蚀作用:CaCO 3+H 2O +CO 2===Ca(HCO 3)2 (2)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H 2O +CO 2↑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 (2)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 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 的类型和连通性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实质: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1)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典型。()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3)桂林地区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4)桂林地区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5)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列岩石属于可溶性岩石的是() A.石灰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大理岩 提示:(1)×热带地区虽然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少,但由于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被分泌出有机酸,这些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2)×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3)×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4)√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5)A[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玄武岩为岩浆岩,大理岩为变质岩。]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 地貌与河流地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 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 (1)地表喀斯特地貌 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 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降水丰富的地区也会常发生干旱现象。(√)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 )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答案 B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等。 二、流水地貌 01山地和高原。形成深而陡的□02V形谷。 1.河流上游:一般分布在□ 2.河流中下游:中游多分布在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03平原地区,下游多分布在 04槽形。 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 3.河口段: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多发育□05三角洲。, 1.判断正误。 (1)一般情况下,河流越往下游,河床越浅。(√) (2)在河口段,都会形成三角洲。(×) 2.牛轭湖主要发生在河流( ) A.上游段B.中上游段 C.中下游段D.入海口 答案 C 3.我国哪些岛屿的成因与三角洲成因相同? 提示主要在大河的入海口,如崇明岛等。 任务探究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图1)。 图1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见图2) 图2 云南罗平的孤峰景观图3 溶洞景观 喀斯特地貌以溶洞(图3)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活动探究】 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图4 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二、河流地貌 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的地貌有显著差异。 河流的上游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 形河谷(图5),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的石块和卵石。 图5 澜沧江上游的V形河谷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图6),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地质学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对可溶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包括喀斯特溶蚀过程和溶积过程。以碳酸盐为例 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一)地质因素 1.岩石成分 可溶性岩石:卤盐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 2.岩石结构 如粒径小的较粒径大的岩石更易受溶蚀;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大。 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可控制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二)气候因素 1.气温:气温高,虽水中CO 2含量减少,但水的电离度大,H + OH - 增多,溶蚀力增强,化学反应速度提高。据测验气温每增加10℃,水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一倍,故高温地区的喀斯特作用速度较快。 2.降水量:降水量大,径流量大,地表水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侵蚀力强。 3.气压:气压和水中CO 2含量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分 压力越高,水中CO 2的含量也越多,CaCO 3的溶解度越大。 (三)生物因素 有机酸及生物成因的CO 2,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强度的贡献值大。(表)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重力水由向下渗流。垂直溶蚀的结果, ++?++-23223)(2Ca HCO O H CO CaCO

在该带多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2.季节变动带: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潜水面具有季节变动的特点。丰水期水流方向 近水平,向河谷排泄,为饱水带,溶蚀出水平状洞 穴;干季潜水面下降,水流方向垂直,与包气带连 成一起,垂直性溶隙得到发育。该带是上部包气带 与下部饱水带之间的过渡带,喀斯特作用及地貌多 变。 3.水平循环带(饱水带):位于枯水期潜水面之下,直至可溶岩的底板之上。此带终年呈饱水状态,具有自由水面,水流方向近水平,多向河谷排泄。该带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状溶洞和地下河为主,数量多,规模大。 4.深部滞流带:该带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缓慢,喀斯特作用微弱。该带可发育小型喀斯特溶蚀地貌。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 (一)小型溶蚀地貌 1.溶沟:溶沟是刻入岩石表面的石质沟槽,横剖面呈楔形、V形或U形,长度不一,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2.石芽、石脊和石林 石芽为溶沟或沟槽之间突出的部分;呈岭脊状延伸的石芽称为石脊;高大而密集的石芽,称为石林或石林式石芽。 (二)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从谷地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是垂直方向水流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塌陷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 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 (1)地表喀斯特地貌 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降水丰富的地区也会常发生干旱现象。(√)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 答案 B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等。 二、流水地貌 1.河流上游:一般分布在□01山地和高原。形成深而陡的□02V形谷。2.河流中下游:中游多分布在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03平原地区,下游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04槽形。 3.河口段: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多发育□05三角洲。, 1.判断正误。 (1)一般情况下,河流越往下游,河床越浅。(√) (2)在河口段,都会形成三角洲。(×) 2.牛轭湖主要发生在河流() A.上游段B.中上游段 C.中下游段D.入海口 答案 C 3.我国哪些岛屿的成因与三角洲成因相同? 提示主要在大河的入海口,如崇明岛等。

任务探究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桂林地下暗河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4)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的利弊有哪些影响? [成果展示](1)桂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多;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2)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广布,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石美。 (3)地表水通过漏斗进入地下溶洞,溶洞相连暗河。

喀斯特地貌形成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字:石灰岩水暖湿的气候条件溶洞 引言:喀斯特地形作为世界一些特殊地形的典型一直以来受到各国地理学者 和地质地貌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篇文章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本人对相关资料的理解做的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的概述,主要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类型,演化过程和以及有关喀斯特地区的一些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介绍。 正文: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级 学生姓名******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初中地理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专题辅导

初中地理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