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 发表者:李志明 (访问人次:1428)

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

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

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

(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

(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

(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

以上电位的变化,时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

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

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

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

(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种独特的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这种生物电在体内借助体液中含有的

答案第1页,总6页

电解质,呈容积导电形式投射到皮肤表面,形成各组织、器官生物电的电力线交叉点,即穴位,包括耳穴和体穴。它们是向机体内、外通电的门户。这与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的论点相吻合。

(3)赵钦等人对实验性胸膜炎家兔进行耳廓染色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着色区的锌(Zn)、铜(Cu)、铁(Fe)、钙(Ca)、镁(Mg)、钾(K)等化学元素含量。结果发现,胸膜炎家兔的左、右耳廓着色区的上述化学元素的含量,都分别比非着色区高;亦比对照组家兔相应耳廓区高。统计学上呈现显著差异。赵氏认为,微量元素Zn、Fe 等在耳穴着色区(即敏感区)的富集,显然是相关病理状态所造成。

(4)管遵信等在实验性阑尾炎或胃溃疡家兔的相应耳穴的磷酸酶活性测定的研究中,发现家兔与病变耳穴(即着色耳穴),全部都有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存在,其他耳穴以及对照组的耳穴皆没有ACP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实验性急性阑尾炎、胃溃疡可使其相应耳穴的ACP活性升高。这一发现不仅为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组织化学的依据,而且还为耳廓诊断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生物全息规律在耳穴医学中的应用

一、何谓全息规律

甲事物的属性,经过相互作用,在乙事物身上打上烙印(或痕迹),而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甲事物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乙事物来了解甲事物。

物质的属性就是物质所包含的信息,一切物质组成在属性上的同一性,决定了宇宙全息。哲学家提出的“宇宙一体,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人都带有全宇宙的信息;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每一个细胞就带有人体的全部信息;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同样,透过某个家庭就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面貌。“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可以从其悲剧性的结局,窥见当时社会的斑,及封建王朝的没落。

因而认为:事物的部分涵纳着关于整体的全部信息,通过观察和研究局部,就能了解和把握整体。吕氏春秋说:“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由国皆有征。”因此,观马的一个局部(即口齿)即可推知马的整体状况,这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人类不仅通过语言文字,当今更有电报、电话、电传真等工具传递信息,而在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之间也有信息传递,通过相互作用,把自己的属性以信息形式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别的系统传来的信息,因此,系统的每个要素原则上都寓含着其他系统,以至整体的信息。系统的等级越高,局部反映整体的现象越明显,局部中所包含的关于整体的信息也就越完整,越清晰,也就是说,系统的全息性就越强。例如大脑是人体的最高中枢,分化等级最高,因而它包含整体的信息,最完整、最全面。

二、关于中医学的全息观念

中国传统医学,观察“五官面色”、“舌部变化”、以及“寸口脉象”的局部现象,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及全身状况。

古代医家,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所限,不能直接观察机体的内部解剖结构和运动状况,更没有能力找到细菌、病毒、有害化学物质及癌细胞。为了认识人体和疾病,他们以人体的证候(症状)为依据,采取推理的方法,向外推认病因,向内推入脏腑机理,即“观外而揣内”的方法。近代中医学的特点是偏重研究人体的整体功能,利用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原理进行间接的现象观察,并且认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是贯通、网络全身的“经络系统”,而储存信息的场所是穴位(包括体穴与耳穴),也就是“宗脉、气血聚焦之所。”从而发展了针灸方法,针刺局部某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例如针刺曲池、大椎,或者耳尖、轮等穴可以退热;针刺三阴交穴或者耳廓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针刺内关穴可解除胸闷、心悸、呕吐等全身性疾病或症状。近年来,用电子仪器探测反馈回来的信息则能诊断疾病,从而认识到人体具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自控系统”,它就是“经络”,它有自动调节以维持人体各系统动态平衡的能力。中医学家把握客观现象从人体的功能方面、整体方面进行研究与观察。在探索病因、药

性、以及认识人体方面还依据“阴阳学说”的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有形的物体或无形的太虚,无论宇宙的天体或大地上的万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如:天和地;火与水;昼与夜;明与暗;热与寒;实与虚;表与里等,各属阳和阴,它们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矛盾着、对立着、相互制约然而又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事物构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人体内,阴阳之间强调平衡,假若“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某一方亢盛,那么,它的对立面就会起抵制、消除其偏盛的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平衡的指标,当抵制作用不能控制对方偏盛的时候,或抵制功能丧失的时候,机体就出现病态。然而,阴阳双方彼此反照,相互包含,即“阳中有限”,“阴中有阳”,因而可以做到“以阴见阳”和“以阳知阴”,通过间接的途径,往往也可获得整体的信息。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中医学的全息观念。

三、生物的全息规律

在人体的某一部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节肢,一只耳朵,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的内部完整性,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恰似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包含着全部整体各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具有以上特点的局部,称为“全息胚”。换句话说,每一个全息胚,也就是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认为,全息胚具有以下特点:

(1)全息胚的各个部门都分别在整体有各自的对应部位。

(2)全息胚中的某一个部位与整体的相对应部位,其生物学特性相似。

(3)全息胚中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的分布规律相同。

(4)全息胚具有潜在的发育成新整体的能力,或者叫做全能性。

(5)全息胚是生物体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胚胎。在生物体中是广泛分布着的,称为泛胚性。例如,我们观察到盆景中的吊兰,它具有明显的泛胚性。它常从叶丛中抽出细长柔韧下垂的枝条,顶端或节上萌发嫩叶和根,因此可以发育成一个析的植株——新的整体。又如原生动物中,腔肠动物的泛胚性也是很明显的。库氏(Kouler)将10公分长的蚯蚓,切成10个小块,给以适当的生长环境,不久,可观察到每一个小块都发育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在环节动物,其每一个节体都是一个自主的生殖、排泄单位。最明显的例子是涤虫,它寄生在人的肠腔内,每个被排出的节段,即可在新的宿主体内发育为新的整体,即条虫的幼虫,以致发育为成虫。因此,概括地说,全息胚是生物体中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发育单元,同时又是生物体的结构单元。四、耳穴医学与生物全息规律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历代医家,发明和运用了耳穴诊治系统、面诊及面针系统、虹膜诊断术(是I.V.Peezely发明,根据虹膜上的一些可见的斑点变化来诊断人体疾病)、头皮针系统、鼻针系统、足针系统,日本亦曾有舌诊的报告,以及近年来的第二掌骨诊疗法等等。“生物全息学说”的问世,使得这些疗法从理论上得到圆满的解释,给人们在漫长的探索中以极大的启迪!

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以上各种诊疗法,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然而其中以耳穴系统的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疗效最确凿,因此数千年来,一直兴盛不衰。(一)耳穴渊源如果要追溯耳穴的历史,我们可以在2500多年前成书的《灵枢经》,以及2100多年前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找到源头。当时的古代医家早已运用耳穴治疗全身不同部位的疾病。但是,为耳廓这个“全息胚”与整体相对应的各个部位,即耳穴,绘出较精确、细致定位图的却是法国的医学博士罗杰(Nogier.P)。他于1950年曾拜访过一位经他治疗失败,后经在马赛的华裔用烧灼耳廓

答案第3页,总6页

某特定部位的办法而使症状完全消失的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妇。从此经过七年的研究,于1957年,他在“德国针灸杂志”上发表了“形如倒立胎儿的耳穴图”。其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耳穴诊疗的热潮。

(二)耳廓的胚胎学说外耳,是人类祖先进化到哺乳类时,才分化产生的,是人类进化史上,头部出现最晚的部位。根据生物全息规律,“越是进化中分化得较晚的局部,等级越高,其局部反映整体现象就越明显。”因此,不言因喻,人类的耳廓,完全符合上述规律,因而就能全面的、详尽地反映出全身状况,是人体众多全息胚中,“全息性”较强的器官之一。

人类的胚胎,发育至第四周末时,出现了五对腮弓,腮弓之间的凹陷,称为腮沟。人的耳廓就是沿第一腮沟的组织,演变而成。此处的外胚层,将为形成耳廓的表皮、汗腺、皮脂腺等,中胚层将来形成耳廓的真皮和软骨等。神经组织、大脑、脑垂体等都起源于外胚层,与耳廓的表皮同源;而肌肉、骨、肾、睾丸、心、血液、关节等均起源于中胚层,与耳廓的真皮和耳软骨同源。从组织胚胎学的角度看,耳廓与大脑、神经系统、脑垂体以及内脏、躯干各组织器官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三)耳穴与内脏及对全身作用的相关性近年来,从经络、神经、体液等方面,对“耳穴与内脏的相关性”及“耳穴对全身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观察。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全息论指出:越是分化程度高,功能比较强的部位,这种局部对应整体的“对应层次结构”就越多,局部中所包含整体的信息也就越完整、越清晰。人类的耳廓,正是如此,全身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组织器官,无不在耳廓内都有其对应的穴法。法国Nogier 博士发明耳穴图时,起初仅42个穴位,而经过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医疗实践,使它更趋完善,对于人体的“对应部位”更多、更全面,因此,其诊治的疾病就更广泛。目前,中国常用的耳穴图,得到耳穴界公认的穴位,已有200余个。诸如人体很小的部位,如腮腺、甲状腺、阑尾、以及耳垂部的上颚、下颚、面颊区、内耳等穴位,除了能治疗和诊断其“对应部位”的疾病外,还能治疗其功能方面的疾病。例如:内耳穴还可治因前庭、半规管或耳蜗病变引起的眩晕症(Auditory Vertigo)。又如神经衰弱点、降压点、降压沟、溃疡点、失眠点、

激素点、喘点、便秘点、血液点等等,皆有调节其“对应部位”功能的作用。

学者们对于“耳穴与内脏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管遵信报道,强刺激耳穴“心区”,可使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甚至面色苍白的现象,改刺另外的耳穴,则无此现象出现。于澎报道,刺激耳穴神门、交感、心、肾、脑点、内分泌,可以治疗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若在上述耳穴再加皮质下和耳迷根二穴,既能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又能治疗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的病人。因此表明,刺激耳穴对心率和血压皆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据彭悦报道,用激光照射耳区胃区或脾区,在胃电图上观察到对老年人体表胃电波幅,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正常化作用,即它可根据机体状态的不同而对增强或抑制的胃蠕动,进行相应的双向性的调节。其结果与针刺或用激光照射体穴足三里相似。

由于“对应层次结构越高”,因而耳穴对全身的调节作用也越明显。例如:脑点穴,其对应的部位是人体的脑垂体,因而在治疗垂体前叶或后叶所分泌的激素不足或过剩时,所引起的疾病如尿崩症、泌乳不足、月经过多、遗尿症、性功能障碍、催产、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智力发育不全等,皆可获良效。肾上腺穴所对应的部位是人体的肾上腺组织,刺激该穴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使儿茶酚胺及加压素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增高,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血糖增高的现象。因而可以抗炎症、抗过敏、抗风湿、抗休克。国内病理生理学家,探讨了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与针刺(耳针或体针)的效应关系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发现针刺后1—2天内,病人的血浆及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的含量都有增加,因而有增强镇痛的作用。而当切除试验动物两侧肾上腺组织,给以针刺时,则削弱了镇痛效应。。同时证实,针刺肾上腺穴,可以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人体“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应激反应,即机体对各种有害刺

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疼痛、饥饿、寒冷、缺氧等引起机体的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也就是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针刺耳廓肾上腺穴可以使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是构成“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

如果刺激耳廓皮质下穴,观察其对全身的调节作用就更为明显。它在人体的对应部位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即包括丘脑、下丘脑、桥脑)等部位。大脑皮质是大脑两半球的灰质层,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上最新、最高级和最完善的部分。刺激耳穴皮质下区,可调节大脑皮质思维活动以及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可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及各种神经官能症,可调节大脑皮质的许多重要中枢的功能活动,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言语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文字符号中枢等。因而可治疗偏瘫、失语症、失写症、以及中枢性的视、听障碍。对于人体来说,丘脑和下丘脑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是植物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最高中枢,内分泌系统释放激素类的激发处。全身许多重要生理机能受其调节,诸如体温、呼吸、循环三大生命中枢、以及基础代谢、内分泌、性功能等。刺激其“对应部位”——耳廓皮质下穴,还可治疗高烧、中暑及呼吸循环衰竭的抢救,以及各种代谢失调与紊乱,应用范围极为广阔。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镇痛效果。生理学家观察到,针刺耳穴或体穴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外周神经传到脊髓,沿脊髓的腹外侧索传导到大脑皮质,激活了脑内某些结构如尾核、中缝核等的活动,与来自痛区的痛觉冲动相互作用,产生了“抵消作用”,也就是镇痛效应。针刺的另一效应是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实验证明,有3H标记的5—羟色胺给予动物,发现在针刺后镇痛效应好的动物中,从其脑组织内释放的5—羟色胺含量明显增加。因此认为,脑内5—羟色胺含量提高,在镇痛中起主要作用。

在罗杰Nogier的耳穴图中就有交感穴(下脚端),其在人体的“对应部位”是交感神经系统,有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因而常用来治疗胃和肠痉挛、支气管哮喘、胆绞痛、肾绞痛、痛经等,可获立竿见影之疗效。刺激交感穴对血管(包括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因而可缓解心胶痛及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因而可治疗脉管炎、无脉症等棘手的难症。

(四)耳廓与经络的相关性生物全息论指出:“全息胚中的某一个与整体相对应的部位,其生物学特性相似。”“穴位是相对应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经络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穴位都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生物学特异性”,这是耳穴刺激疗法的核心问题。在临床上,利用各个耳穴不同的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组合、配伍和选穴,这就构成了“耳穴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神经、体液因素之外,经络的作用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刘维洲等的研究发现经络有如下的特性:①刺激耳穴可以引起十四经络的感传现象,其中有单向、也有双向传导,还有分支传导。②在耳穴上,刺激某一点,可产生多经感传,或者多点刺激的感传循行同一条经络,而这些点,多分布是耳甲内。

③耳穴感传,有的在近耳廓处不出现,而在远处出现,相似于“正经感传”。④耳穴感传,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及肠鸣音亢进等“脏腑反应。”⑤循环感传显著者(即经络敏感人),用低频电脉冲,刺激其手指穴位,使之“感传线”上达耳廓(此为激活经络法),可提高感传的阳性率。⑥感传也有趋病灶性。以上研究表明,耳穴→经络→脏腑躯体的密切相关性,同时也证明了耳穴与脏腑躯体的联系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

根据《灵枢》所载,手、足三阳经,直接上行于耳;手、足三阴经,通过表里络属,支脉相交,经别相合,间接上达于耳。因此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足见耳与经络的相关性。但经大量的实验证明,经络感传的线路,与人体的神经走向不同,感传的速度比神经的电脉冲传导速度慢得多。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在寻找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生物全息论认为经络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细胞群的连续。因而,至今没有发现解剖学上的实体,只能是功能上、特征上相似的细胞群的线状连续。

孙溥泉等提出的生物控制论对经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生物,特别是人类,体内存在着一个控制系统,有控制、调节、联系以及信息传递的功能,能够接收、传递、储存信息,并可加工以“反馈适应”及“反馈调节”的形式对人体进行控制调节,以达

答案第5页,总6页

到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根据《内经》论述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协调阴阳,平衡虚实。”“决生死,处百病”。

因此,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来看人体和经络,孙氏认为,经络相当于人体的控制系统,“气、血”则类似“信息”及其“载体”,经脉与络脉则是网络全身的通道,耳穴相当于信息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如果将上述理论,用图来表示,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在正常情况下,由控制系统即经络,传递信号到被控对象即脏腑及人体各部,使其状态发生一定的改变,被控对象又将当前的状况,通过反馈的形式的发生信息,传递至大脑高级中枢,经过“反馈适应”和“反馈调节”的过程,以调节人体各部、各系统相互之间的平衡以及各种功能的平衡。例如体温的调节、水分的调节、血氧的调节、血糖的调节及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等等,以发出新的信号,再由经络传递至被控对象,因此使人体保持了稳定的动态平衡。如果这些反馈适应性能减弱或丧失,则会产生病态。表现出各种偏亢和衰弱的临床症状。

总之,刺激耳穴并运用“经络理论”取穴的方法,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并可获显效,主要是由于耳穴刺激疗法(包括针刺、电刺激、贴压、磁疗、激光等),可以“激活”人体内部的“反馈调节”系统,使病变部分重新获得新的平衡。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耳穴阳性反应点

阳性反应点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在研究耳穴诊病之前,有个极为重要的前题,就是为什么能从耳廓上诊断出疾病?依据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就是要从耳廓这个微观世界上找到阳性反应点。这是学好耳穴诊断的最关键的问题。 阳性反应点可以发生在疾病未暴露之前,作为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在病愈之后,在耳穴上留下永久的反应痕迹,作为推断既往病史的依据。 耳廓是反应人体疾病信息的一个窗口,在临床观察中,急性病症时,耳穴的低痛阈和低电阻变化为主,而慢性病时与机体的相关耳穴,以变色、变形为主,因此,我们应以耳廓所反映的阳性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的表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二、阳性反应物的种类:五类二十四种。耳穴视诊法阳性反应的类型、特征及临床意义 1、视色:用目视之法诊断疾病为视诊。视阳性反应点的特征: P193-195红、白、灰、青紫色、深褐色红色反应有:淡红、鲜红、绛红、暗红四种之分: 红色多见急性,热症、痛症,实症。(颜色反应疾病的性质)(色泽反应病的轻重) 淡红色:是疾病初发或恢复期,或病史较长。热毒较轻。如急性腰痛恢复期,十二指肠球炎,颈椎病,月经前期。 鲜红色:急性痛症,炎症,出血性疾病,热势较盛,有继续发展的趋

势。如急性腰腿痛,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牙周炎、扁桃体炎,月经期、胃、十二指肠溃疡,宫颈糜烂、头晕等。 绛红色:病情较重,急性热病。蕴毒较深,血络受伤,胆管阻塞,黄胆。 暗红色:疾病的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症属热,虽不甚,但瘀阻较明显。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变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1 及月经后期。 红色反应在耳廓穴位可见不同的形状,如点状,像溃疡、宫颈糜烂,也可见片状白色中间有红色反应,如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一般病变反应规律是点状红色病变范围小,片状者病变范围大,病情的轻重以耳穴低电阻测定强度为判断标准。 白色反应有淡白、黄白、灰白或外白中红和片红几种不同。 白色多见慢性、器质性、退行性病变,或旧病复发。属虚寒症。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区呈大片不规则状白色反应;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引起腹胀时,腹胀区大片白色反应;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胃区不规则的白色隆起中可见片状红色反应。 肩背肌纤维炎时,肩背穴可见大片状或条片状白色隆起。 淡白色:多见慢性器质性疾病,脏腑器官功能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苍白色:多见于痛症、惊吓所致疾病。病因是因体虚而受寒邪。 灰白无泽:多见重病,病情严重,难以恢复,提示气血枯竭,阳气衰

耳穴诊断学-黄丽春.

一、 耳穴的解剖 神经:脊神经【C2-C4】,脑神经,颈交感干 【1】,脊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1)耳大神经:起于第C2-4,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深层,经中点行于胸锁乳突肌浅层,上行于耳垂,分为耳下支【耳前支】和耳上支【耳后支】。主感觉。 A,耳前支:在耳垂根部分三支,耳垂支,耳中支,耳上支 1,耳垂支,呈伞状分布皮下,偶有小支至耳垂外侧与耳颞神经的耳屏支吻合。 2,耳中支,分2支到耳垂外侧面,小支从屏间切迹后窝穿出至耳垂前面;大支从对耳屏外上方(枕区)穿出至耳廓外侧面。 3,耳上支,至耳廓内侧面的耳缘分为2支,一支到耳垂外侧面分布于耳舟区,一支沿耳轮缘上升 B,耳后支:至耳大神经分出,斜出耳后肌,分布耳廓内侧面,常有小支与枕小神经相交通,穿软骨至耳廓外侧面,。 (2)枕小神经:起于第C2-4,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斜向后上方至耳轮根部,转折至耳轮内侧面后上部分为3支,耳背上1/3,耳轮后上缘;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耳舟上部。主感觉。 【2】脑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 (1)耳颞神经: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循耳轮前缘上行,发

出分支到外耳轮前壁,耳屏,耳轮脚,三角窝,部分延伸至 耳垂及耳甲艇,与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交织成网。(2)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分布耳后肌和耳廓内侧面中上部,分支穿耳背至耳廓外侧面,分布外耳门,耳轮脚起始部, 耳甲艇,耳甲腔 【3】颈交感干:起于颈静脉丛,沿血管分布。 综述:耳垂,耳轮,对耳轮,耳舟主要是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耳甲区主要是迷走、舌咽、米神经混合支分布,三角窝可见所有耳廓神经分布。 七、耳穴的分布定位 分区:屏间切迹下缘至耳垂下缘划3条等距离水平线,在第二条水平线上引2条垂直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分为9个区域 牙:1区中点 1,治疗牙痛要穴。 2,诊断上无特定意义。 下颚:2区上线内、中1/3交点 1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2,下腭,舌,上腭出现隆样突起,多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上腭:2区外线上3/4与下1/4交点 1 ,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耳穴压豆疗法

为什么通过耳穴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通过耳穴诊疗疾病早在2000年前《灵枢·厥病》篇就有记载;随后历代医家对耳穴治病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耳为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从耳廓的解剖关系来认识,耳廓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包括了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经;同时论证了《黄帝内经》灵枢篇提出的“足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阳明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分支到耳中,手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手阳明别络入耳中,阴经则通过其别支合于阳经而与耳部相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 根据全信息理论,认为耳为倒立的一个胎儿,内在脏腑与四肢躯干均在耳廓部有相应的对应点。通过这些对应点色与形的改变,以及局部脱屑、丘疹、结节,压痛敏感等反应,就可通过耳廓视诊来诊断内在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选择这些对应点压豆,并施以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什么是耳穴压豆法?其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耳穴压豆法又称耳穴药压法,是使用较硬的王不留行籽、决明子等进行耳穴压贴的一种传统疗法。耳穴压豆法主要遵循耳针、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穴压豆法对于治疗以下疾病有较好疗效: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末梢神经炎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神经衰弱、失眠、癔症、心律不齐、疲劳综合症、多汗症、胃肠功能紊乱、肥胖、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各种慢性病症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另外,耳穴压豆法还有保健、减肥、美容、治疗近视等功效。

耳穴埋籽操作沟通语言

耳穴埋籽沟通语言 【模拟病例】患者,张星星,女,55岁,失眠三天。医嘱予耳穴埋籽神门、皮质下、脾。1.操作前沟通 护士:阿姨,早上好!我是护士林林,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我叫张星。 护士:张阿姨,昨晚睡得怎么样? 患者:睡不着。 护士:张阿姨,医生给您开了耳穴埋籽的一项中医操作,可以帮助您睡眠,请问你以前做过吗? 患者:没有。 护士:耳穴法就是将王不留行籽贴附于耳廓的穴位及反应点,按压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以达到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 患者:好的。 护士:张阿姨,让我先看看您耳部皮肤情况好吗? 护士;恩,挺好的。请问您要不要上厕所? 患者:不需要。 护士:那我先把病房的空调调成24度左右,您觉得怎么样?现在我去准备物品,请您稍等。患者:好的。 2.操作中沟通 护士:张阿姨,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我叫张星星。 护士:我现在准备给您耳穴埋籽,您这样躺着舒服吗? 患者:可以。 护士:我要给您定穴了,如果有酸、胀感觉请您告诉我。有感觉吗? 患者:酸、胀。 护士:好的,我现在已经把王不留行籽贴在所选的穴位上了,我按压在上面您有酸、胀、痛的感觉吗? 患者:恩。 护士:张阿姨,您每天用拇指、食指指腹相对按压1-3分钟,不可用力过度,每天按3-5次。还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夏季保留1-2天,冬季保留5-7天,潮湿脱落后请及时叫我们更换胶布固定。您可以睡前喝杯热牛奶,泡泡脚帮助您入睡。 患者:我知道了,谢谢你! 护士:别客气!谢谢您的配合。 3.巡视病房 护士:张阿姨,现在感觉怎么样? 患者:好多了。 护士:需要我帮忙吗? 患者:暂时不需要,谢谢! 护士:别客气!假如有什么需要,请您随时呼叫我们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 发表者:李志明 (访问人次:1428) 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 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 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 (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 (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 (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 以上电位的变化,时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 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 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 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 (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种独特的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这种生物电在体内借助体液中含有的 答案第1页,总6页

耳穴埋籽常用耳穴

1.风溪[部位]?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主治]?风证(皮肤病、外感、眩晕等) 2.神门 [部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神志病、痛症、炎症、神经痛、高血压、过敏性疾病及戒断综合征。 3.交感 [部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 4.肾上腺 [部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不明原因引起的高热、低热,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咳嗽,哮喘;过敏性皮肤病;高血压、无脉症、昏厥、脉管炎????????“三抗一退”作用,即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退热 5.肾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强壮保健穴) 6.肝 [部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眼病等 7.脾 [部位]耳甲腔的后上部?,耳轮脚延长线以下 [主治]腹胀,腹泄,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水肿,痿证,失眠等 8.心 [部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9.肺 [部位]在心、气管周围处 [主治]?咳喘,胸闷,咽痛,皮肤病,便秘,自汗盗汗,鼻疾等 10.内分泌

[部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主治: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生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寻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 11.脑(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病症,并有镇静安神、止痛、止呕、固脱作用。

耳穴治近视眼疗法

耳穴疗法 概念: 耳穴就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与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得特定反应点(区)。它能反映机体各部得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 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与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郭得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得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 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 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子宫、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她: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 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根据耳穴分布规律与耳穴图,都能找到。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

㈠、耳垂九区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 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与临床经验。其功能通过“顾名思义”多可明了,如胃、神经衰弱点、便秘点、聪明穴、兴奋点等。但也有例外,见下表。 特殊耳穴功能简表 名称功能 神门镇静、镇痛、消炎 交感调节自主神经、扩张血管、内脏解痉止痛、止涎、止汗、止酸 腹水点治疗腹水、浮肿、神经血管性及内分泌紊乱水肿、肥胖 耳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 屏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 膈止血、解痉、镇静、止痒 耳中又称迷走神经点、支点、零点。调整内脏功能,治疗肝、胆、心血管病及糖尿病、夜尿症 目1 治青光眼要穴。还治视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睫状体炎。 目2 调节屈光不正治散光,消退外眼炎症 肝阳刺出血治疗慢肝、迁肝导致得肝阳上亢证 轮1 放血治疗肢端疾患:关节炎、麻木、皮肤病 轮2 放血治疗肩周炎、网球肘 轮3 放血治疗颈椎病、肩背痛、肩周炎 轮4 放血治疗口腔疾患、颞颌关节炎及功能紊乱、颈肩痛 轮5 放血治疗中耳炎、耳痛、耳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 轮6 放血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一、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o.6× 0.8cm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 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二、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 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 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 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 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 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 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 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 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 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

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免疫学会(北京10005) ?综述? 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王虹峥 耳穴诊断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按压耳部穴位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用双目视诊,用压力棒触诊,用探测仪在耳廓穴位上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主症及耳廓的阳性反应,辨其病属何脏何经,析其症属寒热虚实,以四诊八纲为指导,拟定主穴及辅穴的辨证治疗方法。耳穴诊断是我国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在基本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耳穴诊断对人体疾病能作出一定的定位诊断,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和预后诊断的意义,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之中,此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对防治多种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耳穴诊断理论的发展早在《黄帝内经》成书前,古代医家就有了“耳脉”的记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批医籍简帛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黄帝内经》对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的生理病理关系就作了更加详细的记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一书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了较多的记述。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角”。而《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以上医籍指出,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围,六条阳经直入耳中或布于耳周,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或通过经 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由此可见十二经脉与耳 都有密切联系,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人体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十四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历代医家亦在实践中认识到耳与脏腑及整体的密切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医家孙思邈,他提出了“心之窍寄见于耳”的观点,从而使“君主之官”的心与耳密切相关的理论得到阐发,这一认识被后世普遍接受,而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则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成为宋代至清代论述耳与脏腑生理关系的最为新颖的观点。本世纪50年代(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 发现“外耳并非单纯为一弯曲软骨,它与内脏存在密切关系,内脏患病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应出现”。P.Nogier 提出的形如胚胎的倒置耳穴图,对我 国医学工作者是个很大的启发(1) 。中国中医研究院朱兵教授提出:在人及动物的耳廓,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来自迷走神经颈静脉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属躯体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耳甲腔。在耳甲区的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的区域正是耳穴内脏代表区,因此耳穴与内脏的功能联系不是巧合,而是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功能为基础的(2) 。50年来,我国学者从耳穴与经络、耳穴与脏腑、耳穴与神经、耳穴与内分泌、耳穴与免疫、耳穴的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论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离子学说等多个方面探讨耳穴的理论基础,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征,人体有高导电和低导电阻的点和线存在,这些点和线均与穴位有关,经穴高电位现象是骨胳肌兴奋过程中的综合向量,在肌肉丰厚处这种电位较明显,而在皮下即骨的 地方电位就较弱(3) 。当机体患病时,两侧同名经穴的电阻失衡,在穴位治愈疾病后,两侧同名电阻又变为一样,这说明穴位治疗的机理在于调节经络之虚实使之 平衡的理论是正确的(4) 。 天津科技人员研究发现,家兔和人体的部分穴位

耳穴埋籽法

耳穴埋籽法

防止软骨炎。 2、告知患者避免揉压。如出现疼痛不适及时告知,以防皮肤破损感染。 3、保留天数:夏天1-3天,春秋3-5天,冬天5-7天。如有潮湿,脱落及时更换。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实施耳穴埋籽或压丸时,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为了加强疗效,可对患部实施按摩、艾条灸等。 五、相关中医理论知识 (一)耳廓的表面解析 1、耳轮:是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位,其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 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支分叉,向上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与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窝。 5、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记: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微凹陷出。 10、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12、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13、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耳廓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三)常用穴位 1、交感(下脚端):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急惊风,哮喘、痛经等。2、神门:三角窝的外1/3 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咳嗽、眩晕;镇静、镇痛。 3、子宫: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阳痿、遗精。 4、下屏尖(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低血压、昏厥、咳嗽、哮喘、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5、脑(皮质下):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疾病、哮喘、眩晕、耳鸣。 6、内分泌(屏间):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第一节 耳诊法

第五章特色诊法 特色诊法,即在原有诊法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观点、全息思想,挖掘、研究出的新诊法。如头诊、发诊、颜面诊、目诊、虹膜诊、耳诊、鼻诊、山根诊、人中诊、唇诊、齿诊、舌下诊、颈项诊、胸胁诊、腹诊、脐诊、手掌诊、手纹诊、鱼际诊、甲诊、足诊、四肢诊、腧穴诊、皮纹诊、二阴诊、食指侧全息诊法等40余种独具特色的诊法。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 第一节耳诊法 耳诊是一种通过观察耳廓的位置、大小、厚薄、形态、颜色、血管及其他“阳性反应物"(如丘疹、脱屑、皱折等)变化;或用手指触摸其形态改变;或用探笔、探棒等按压耳廓上的穴位以查其阳性压痛点;或用耳部信息测量仪测量耳部信息的变化;或用特制染色液进行耳穴染色以观察耳穴的颜色变化等来预测寿夭、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一种诊断方法。 耳诊最早见于《内经》,以后各代均有发展。如清代张振所著《厘正按摩要术》一书,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绘制了耳背图,对后世影响较大。汪宏在所著《望诊遵经》一书中,则专列“望耳诊法提纲"一节,讨论耳廓望诊,不仅提出了以耳部色泽变化分属五行、应乎五脏的观点,还认为辨耳形可知寒热虚实。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耳诊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1957年法国P Nogier博士提出的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被介绍到我国后,国内相继出版了陈巩荪等的《耳针的临床应用》、刘士佩的《耳廓诊断与治疗》、管遵信的《耳穴诊治疾病原理综述》、黄丽春的《耳穴诊断治疗学》以及1990年由耳穴诊断学编委会著的《耳穴诊断学》等有关耳诊学的专著,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在耳廓上的反映有详细记录,1987年中国针灸学会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的委托,制定了“耳穴标准化方案",得到了各国医家的承认。目前,耳诊也由以前的单一耳穴视诊法,发展到了包括耳穴视诊法、耳穴触诊法、耳穴压痕法、耳穴电测定法、耳穴染色法、耳痛原因分析法、耳穴知热感度测定法、耳温测定法、耳穴压痛法、耳心反射法等多种方法,并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诊断原理 (一)耳与经络关系密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经络与耳部的关系十分密切。《素问·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皆会于耳中。"说明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耳发生关系。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耳廓成为反映脏腑生理、病理的门户。 (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 耳是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五脏之中,耳与肾、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所主,肾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难经》、《中藏经》也认为耳为肾之外候。如《难经·四十难》曰:“耳者,肾之候。"《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足见耳与肾的特殊关系。 关于耳与心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至于心开窍于耳的意义,晋代《针灸甲乙经》认为心气本通于舌,五脏皆有窍,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小小的耳朵,却是一个奥秘无穷的大千世界。它不仅能从这方寸之地反映出你的全身部位的健康状况,甚至还看出你过去曾得过什么病,并对一些疾病作出预测。同时,也可以从耳穴上治疗全身的病症,很多小病小痛更是起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一、耳穴诊疗法 为什么能从耳朵上诊疗疾病呢?经 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从耳穴与经络、 脏腑、神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电 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神经体液学说、 胚胎倒置学说等。研究发现,耳朵犹如 一个倒置的胎儿形象,是人体的一个缩 小,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耳朵上 的许多穴位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分布的。 这些穴位又通过经络、神经与全身各部 位紧密相联。一旦机体的某一部位出现 病变,与其相应的耳穴就会出现变化,通过望诊、触诊及电测诊就可进行诊断。同样,刺激某些耳穴也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耳穴诊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西汉已有了耳脉诊病的记载。我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的论述了经络和耳穴的关系。其中如“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就生动的说明古代就知道用观察耳朵来判断人体疾病情况。 目前常用的耳穴诊断法有耳穴视诊法、耳穴触诊法、耳穴电测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并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对人

体的疾病作出判断,有经验的耳穴医生通过耳穴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很高,令人惊奇。不仅对急性病症、慢性病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既往史、外伤史、遗传病史及肿瘤的诊断更有其重要的参考意义。耳穴诊断中运用:一视(视诊法);二触(触诊法:包括指摸法、探测法、压痕法、压痛法);三测听(用耳穴探测仪的仪表、灯光、声音的变化);四辨证(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穴位的功能,相应部位的反应和临床经验)的综合系列诊断法。这种诊断法既符合现代西医的物理诊断:即“视、触、叩、听”,又符合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理论。这种诊断方法,更完善充实及发展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值得推广,以及深入研究造福于人类。 二、耳穴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有针刺法、埋针法、刺血法、电疗法及耳穴贴压法、耳穴按摩法等。耳穴贴压法也称压丸法或埋豆法,因其无痛、无副作用、安全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目前此法已风靡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适合惧痛者、老人、儿童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耳穴治疗对疾病的适应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上百种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怪症、无名杂症。对有些专科的疾病疗效独特,并已形成特色。如眼科的青少年近视、早期白内障等;美容方面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内科的失眠、头痛、高血压、眩晕等;皮肤科的带状疱疹、早期白癜风、湿疹等;五官科的耳鸣、听力下降、咽炎、过敏性鼻炎等。此外,耳穴在退热、止痛、明目、健脑、减肥、戒烟、调内分泌、保健、抗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一)耳穴的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0.6 x 0.8cm 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 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 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 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 次,每次3 分钟左右,贴敷1 次持续3~5 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x 0.5cm 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x0.5cm 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 次,每次按压5 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 次,每次每穴按压40 次,5天交换1 次,10天为1 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降压耳穴方( 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 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 次,每隔3 日换压对侧穴位, 1 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八、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 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 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 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 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 民歌联唱百首精选(音画欣赏)点击右上角列表可以选择音乐 欢迎朋友们光临坐客 常见病耳穴疗法图解

轻松学耳穴(图解) 张峻斌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常用耳穴的分布与功效,以及耳穴致病的处方和疗法,与如何有效地刺激耳穴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牙痛、坐骨神经痛、过敏性鼻炎等。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 https://www.doczj.com/doc/3317018240.html,/ebook/read_11160732.html 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一)简介 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二)青龙入云、白虎下山 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三)双凤展翅、猿猴摘果 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四)神龟探海、二龙戏珠 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五)黄蜂入洞、王子登山 耳部望诊彩色图谱

耳朵变化预示疾病发生----针灸专家李志刚访谈视频 “拉拉扯扯”得健康――耳操简介——“圣手医师”杨奕的家庭保健处方 学会贴耳豆,轻松治百病——“圣手医师”杨奕的家庭保健处方 掉发多,白发生,肾精不足、肾气失固,按压4个耳穴补肾精、清血热。 胸闷、腹胀、痰多、浑身沉重,按压5个耳穴可化痰利湿爱发火、脾气坏,肝郁或气郁了,按压5个耳穴疏通全身气机,按胆经肝经 五心烦热、眼干、便秘,阴虚了按压2个耳穴。 手脚冰凉、爱感冒、怕吃凉的,阳虚了按压4个耳穴 血虚、消化不好、眼发干,按压5个耳穴补补血。 爱出汗、常乏力、气虚了,按压4个耳穴补补气。 介绍耳穴的按摩治病健身功能+ 简单易行的耳部按摩健身操(见效最快) “养肾补虚”耳朵按摩法(视频)+ 文稿 耳朵上的健康密码 耳穴保健按摩3个(视频) 耳针疗法(视频)

[珍藏演示版]: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法 针炙学视频:第二十二集耳穴诊断与治疗 中医视频:耳穴保健按摩 摩耳健肾健康指南:您知道耳朵可以护肾吗? 国际标准化耳穴图 (耳穴分布常呈区) 绿色为内侧穴位 异常耳穴的变化 人体发生疾患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除压痛外,外观可有变色、脱屑、变形、丘疹、结节、凹陷、水疱等变化。但需细心察看,并与正常部位比较,方能发现。最有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的是,异常穴位之皮肤电阻明显降低,这也是本站所讲授的耳针治疗技术的重点。

耳穴埋籽常用耳穴

耳穴埋籽常用耳穴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风溪[部位]?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风证(皮肤病、外感、眩晕等) 2.神门 [部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神志病、痛症、炎症、神经痛、高血压、过敏性疾病及戒断综合征。 3.交感 [部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 4.肾上腺 [部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不明原因引起的高热、低热,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咳嗽,哮喘;过敏性皮肤病;高血压、无脉症、昏厥、脉管炎????????“三抗一退”作用,即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退热 5.肾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强壮保健穴) 6.肝 [部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眼病等 7.脾 [部位]耳甲腔的后上部?,耳轮脚延长线以下 [主治]腹胀,腹泄,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水肿,痿证,失眠等 8.心 [部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9.肺 [部位]在心、气管周围处 [主治]?咳喘,胸闷,咽痛,皮肤病,便秘,自汗盗汗,鼻疾等 10.内分泌 [部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主治: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生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寻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 11.脑(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病症,并有镇静安神、止痛、止呕、固脱作用。

耳穴保健与穴位图解

耳穴保健与穴位图解 目录 耳穴表面解剖 (2) 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耳轮体)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下脚三角窝耳舟耳屏屏上切迹对耳屏屏间切迹屏轮切迹 耳垂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道开口 (3)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4)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4) 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穴位 (6) 耳穴触诊法点压法划压法 (7) 耳穴的定位及应用 (8) 王不留行籽贴耳穴法 (11) 耳穴全息图 (13)

一、耳廓的结构 一)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 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 悉耳廓解剖名称 1、耳轮:耳廓最 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 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 部分叫"耳轮脚";耳轮 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 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 交界处叫"耳轮尾"。 2、对耳轮:在耳 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 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 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5、耳屏: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10、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12、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13、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二)熟记耳廓解剖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耳廓的解剖状态分分解为“卷、平、凸、凹”四种状态和“1、2、3、4”十个板块。即:1个“卷”,2个“平”,3个“凸”,4个“凹”。 1个”卷”:“卷”指卷曲,就是卷曲的“耳轮”; 2个”平”:“平”指平面,2个平面:一个是“耳垂”、“对耳屏”合起来的大平面,另一个是“耳屏”这个小平面; 3个”凸”:“凸”指凸起,三个凸起:就是“对耳轮”、“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个凸起部位; 4个”凹”:“凹”指凹陷,指“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和“耳舟”四个凹陷部位。 三)耳廓的保健按摩 (一)手法与心法:用手指按照“1个卷,2个平,3个凸,4个凹”的循序进行按摩,同时想它的对应部位。如:○1按摩“一个卷”的同时想,耳轮里有一条能量通道,耳轮脚对应膈肌,含有膈肌的信息。○2按摩“二个平”的同时想,对应的头、面部,含有头面部信息。a、耳垂对应面部;b、对耳屏对应头部;c、耳屏对应鼻、咽部。○3按摩“三个凸”时想,它含有椎体、躯干和下肢的信息。a、对耳轮体对应人体的颈和躯干;b、对耳轮下脚对应臀部;c、对耳轮上脚对应下肢,还包含着一条能量通道。○4按摩“四个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