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就是给一个人一些鱼还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重要。这个道理在当代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引起了共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德博拉·鲍尔认为,数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推理培养在数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而数学教学,人们往往把眼光盯在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其实这是不够的或者是片面的。实际上,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意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入手,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入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筹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需要培养和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出于对数学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对新课标的学习,已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中有所悟,从而了解知识得来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真正理解,为实现学生学习的“再创造”提供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此,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系统地对培养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概念界定:

所谓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分成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指从一个普通的规则开始,然后尝试证明资料与推论的一致性。归纳推理即有特殊事例到普通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在推理过程中所必需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理论依据:

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表象”是相对应事物经过动作或感知之后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媒介,同时也是记忆的主要对象。最后在脑中将所获得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并把某些概念符号化)。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发展顺序的一般规律。

鉴于数学的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思想材料,数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这与数学的教学理论是相通的。“建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参照中心的自身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动活动的过程,是积极创建的过程,最终所建构的意义固着于亲身经历的活动背景,溯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扎根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的基本要点是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在学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即学生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建构性质。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习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认知事物的程序。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强调协作活动、意义建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首先,数学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

交流,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其次,“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其三重视过程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也可能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其四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发展。

四、研究目标:

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初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方法与结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五、研究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关注课堂,我们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尽量多为学生创设思

考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进行思考,逐步学会并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形式。

(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结构的构建:

1、对概念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或实际操作获得感性材料,再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整理,找出共同的特征,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结构:

→→→→【案例1】“轴对称”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这里,我想以初一年级的一节几何课——《轴对称》的教学为例。这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概念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的出现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同时又为解决问题而服务。所以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再用所归纳出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给每位同学一组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腰三角形、一边三角形等)请他们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马上能说出有的图形折叠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有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并在演示的同时说明他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轴对称。然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刚才的操作、观察、发现、演示为基础,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别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要重点强调、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对得到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过程的体验,与以往的观察几个轴对称图形,给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将概念读两遍,解释一下,背出,然后是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判断的教学过程相比,前者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完全重合、一个图形。因为是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的感观体验,印象特别深,也能形象的理解“完全重合”,从而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加整理,就能完整描述这个概念。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个概念有了过程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结果。

接下来的教学,教师仍利用这组教具,请学生将这些图形分类,如果是轴对称图形

则画出它的对称轴,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对称轴。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这条折痕是对称轴”这一概念的体验。所以在交流归纳时,教师可在线段、角的对称轴的讲解时,强调对称轴是直线,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而不仅仅是角平分线。在归纳对称轴是一条、多条还是无数条时,由于在操作时,学生已经发现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至一条,即以将这几种情况以“并联”的方式承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操作—思考—归纳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表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对得到这一知识点的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地体验,所以在归纳时,学生就显得得心应手,利用此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最后是利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部分,虽然仍就是实际应用,但因为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应用的质、量、目的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或教师的讲解,间接地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对概念的掌握仅限于文字上的,所以在讲完概念后,需要学生做大量地重复性地操练,以达到学生会做此类题目,从而在考试中得分的目的。完全没有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而现在的教学方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应用操练只需做一些典型题目,将学生掌握的概念监测一下、巩固一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了概念得出的过程,不但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整节课紧紧扣住从背景材料抽象归纳出概念,再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演绎归纳的结构,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即使以后忘记了,只要想一想过程,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回忆起来了,同时体验过程也让学生体会了概念不是孤立的,他来源于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数学不是深不可测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对性质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性质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板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感到学生对性质学习不重视,习惯性将性质学习局限在对性质的知晓和会用,至于对性质得来的过程不屑一顾,从而导致对性质理解的不充分,影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性质的探索、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结构:

→→→→→

以《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课为例,我基本摆脱了教材中观察性质(结论)——操练的束缚,将本课的重心从原本的熟练运用转变为体验性质得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天平等有关学具做一做,猜一猜不等式的性质,然后通过操作去验证性质,从而自己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虽然“体验过程”减少了练习的时间,但学生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实录

■环节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通过操作一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为后面性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一:(四人小组活动)请同学们将信封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按角进行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接着,回顾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突出要与边对应。

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是研究的问题:这些等腰三角形有什么规律和特性?

■环节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主动探索。

操作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刚才分类所得的4个等腰三角形上画出他们的所有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要求高用红色笔画,中线用黄色笔画,角平分线用绿色笔画。画完后,请同学们观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或特性?

■环节三:讨论交流,猜想性质。

通过“操作二”的实验,四人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后发现:有三条不同颜色的线段互相重合。讨论交流后得到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环节四: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这里通过两个环节进行验证:一个是各组的三角形各不相同,可是得到的结论相同。另一个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即操作三。

操作三:借助多媒体验证猜想:

请同学来拖动顶点A(如上图),其他同学观察:当AB、AC边的长度值相等(即三角形成为等腰三角形)时,这三条线段(BC边上的高AD、BC边上的中线AE、∠BAC的顶角平分线AF)的位置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一致观察到并认为拖动A点, AD、AE、AF三条线段位置发生变化,最后重合(如下图)。

最后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而且学生对“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也较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环节五:……

演绎归纳并重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观摩、操作、试验、猜想、类比、归纳灯会动的设计,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会数学的信心,会学数学、会用数学。

3、对应用课的教学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掌握技能与方法,并解决问题。而学生的实际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所以我们将应用课的研究重点定位在方案的确定,即准确把握题意,正确分析推理,合理最佳建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应用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偏重“提高问题层次”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认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一个问题的解决,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和类结构,要有整体意识,通过问题的变式、提升,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结构:

→→

→→

【案例3】影子问题

本节课是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后的一节应用课,本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影子为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尤其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

夜晚,你在路灯下行走时有没有注意到人的影子会随着人的走动而发生变化,是否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考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人从路灯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人影长度会怎样变化?

■第一个问题层次

问题: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当人走到举例路灯正下方5米处时,人的影子长度为几米?

5

198.1===HG AB CH CA 得4

1=AH CA 4541==AH CA (米) 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通过几何图形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比例线段将两条高的比转化到地面上的线段之比,通过解数学问题从而求出实际问题的解。

■第二个问题层次

人从路灯的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当人走到距离路灯正下方5米处时,如果他继续往前走了m 米,那么他的影子长为多少米?

由41=DH FD ,得)4

45(41m DH DF +==(米) 在这里字母m 我们同样可以看作一个具体的数,借助上题结论用类比的方法直接得出结论。由此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m x CA FD 4

1454145=-+=-(米)。 G A C H B

G

A C H

B D F E

■第三个问题层次

人从路灯的正下方沿直线向远处行走,假设路灯高度为9米,人的身高为1.8米,如果在距离路灯正下方20米处有一墙壁,人从路灯的正下方出发走了x 米后,人在墙上的影子长为y 米,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二)探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结构的几点体会。

1、教学结构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就是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所研究的教学结构的建构,其着眼点不是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怎么样知道的?”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主动获得的。如果学习者不能知道他是怎么样知道的,这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强调协作活动、意义建构。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

我们的教学力图达到以下的转变,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反思中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角色由“播音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A H P

学生的地位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教学过程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反映在教学模式中就是由“教师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

2、教学设计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情景(问题)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时,就能产生坚定的意志,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突破口,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设计成生动、切题的问题或活动,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希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思维建构。即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眼、脑、手、耳、嘴主动探索和发现,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从这一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创设是一种依据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维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学生进行个性熏陶和人格培养。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同样需要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的过程中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位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逻辑错误设计反问,如当学生根据“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得出“整数是自然数和0”时,风趣地问学生:“你能根据狗都是有四只脚得出四只脚的都是狗的结论吗?”这里虽然没有给学生讲逻辑知识,但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纠正学生在这里所犯的逻辑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从学生习以为常、习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富于创造性新情景问题,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思维线索及动力。创设这样的新情景问题,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刚才的案例3中影子问题的教学中,就很好的引入了生活实际中人人都碰得到的问题进行了情景创

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案例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情景创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蛮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 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我们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

例1:计算:(1)479-163;

(2)134.26-32.1

(3)5

351+ 板演后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

紧接着出示:例2:计算:8

354- 教师设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

54的分数单位是51,而83的分数单位是8

1,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追问:“如何转化为分 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54和8

3通分后,转化为40154032-,这两个分数的单位都是401,32个401减15个401等于17个40

1。”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中,透过3个情景的问题,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之间的本质关系,使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

教学,学生自然对异 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注重设问适度有助思考。

这里,想先引入一个课堂实录片断。

【案例5】“分式的约分”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同学们把黑板上的习题做在笔记本上。 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222

43,3216,4914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完成)

师:分数的约分应该约到哪一步?

生:约到最简分数。

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除了1以外没有其他公约数,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师:这里要强调除了1以外。因为1也是公约数。

师:对分数进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么,什么叫做分数的约分?

生: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约去,叫做分数的约分。

师:非常好。我们已经把初一年级学过的分数的约分复习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分式,分式在许多方面和分数类似,那么对分式能不能也进行约分呢? 黑板上有一个分式y

x xy 23

,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可以约分,约xy ,得到x

y 2

师: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零除外),分式的大小不变。 师:那么,x

y 2

我们可以称它什么呢?

生:最简分式。

师:谁能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来描述一下最简分式的概念呢?

生: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分式的约分呢?

生: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师:很好。同学们利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约分的知识很快掌握了分式的约分。现在我想请大家再看一个分式22

2)

(2y x y x +-。怎样将它进行约分? 生:是因式分解。

师:好的,请大家在笔记本上做做看。 生:222)

(2y x y x +-=2)(2))((y x y x y x +-+=)(2y x y x +- 师:非常好。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说,分式的约分,如果是多项式,应先……

生:因式分解。

师:再……

生:约分。

(接下来是练习。)……

这是一节家常课。整节课基本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而且采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对比,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设计这些问题时,预想着效果会不错,因为他们对两个知识点对比还比较感兴趣,可实际效果并不好。有不少同学讲话,自始自终专心听讲,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并不多,更不要说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课后,我们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师生问答)作了反思,认为问题还是出在问题设计上。就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将大问题化成若干小问题,使问题难度下降,学生觉得太简单,他们都会。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出的题目太简单,“这种小儿科题目有什么好做的。”学习无积极性,当然不愿意思考。只是课题还未最终出来,他们还耐着性子听着,到了练习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开始讲话了。第二,从学生学习

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我在设计问题时已详细考虑了学生的各种情况,但学生的学习仍是被动的,学习的仍是间接经验。学生当然不感兴趣,无法参与。第三,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由于问题的繁琐,且无深度,局限了学生的思路。特别是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许多小问题时,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学生思路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

■共识1: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宜过小,约束学生的思维;也不宜过大,让学生无所适从。要把握好设问的适度。

■共识2:鉴于思维认识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时,要善于“追问”,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让学生能对研究问题有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整体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有序性。

【案例6】“测高”专题复习课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初三的直角三角形运用中有关“测高”专题复习课中,我们围绕“测学校旗杆高度”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问题,从旗杆的不同的摆放地点,周围环境的改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旗杆的底部到达地面时:工具:测角仪、卷尺;

问题2:旗杆前有一湖(或障碍物),人只能在湖(或障碍物)的另一边进行测量:

问题3:旗杆竖在房屋的屋顶上:

工具:测角仪、卷尺;

3、教学方法用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类比(对比)教学。

将部分相近或相对的教学内容、教学缓解用类比的方法将其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组合,使知识、技能和方法更系统化和概括化,让学生在类比中掌握数学比较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比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通过复习整式乘法,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运算的异同,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恒等变形,又是互逆运算,例:22))((b a b a b a -=-+是整式乘法,))((22b a b a b a -+=-是因式分解;在教学不等式的解法时,可以对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一这些步骤是一样的,当然,要特别比较化系数为1时两者的不同之处。又如,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在相似比为1时的特例,两个三角形相似和全等有它特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可以类比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再如,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是意义不尽相同的概念,通过类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这几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认识。类比要点如下图: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对象:

初一、初二、初三的部分班级的数学教学

八、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4年8月——2004年9月。

◆收集、分析有关的情报资料。

◆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完成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

◆(2004年9月——2005年6月)进行第一轮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2005年7月——2005年10月)综合分析实验情况,对方案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2005年11月——2006年7月)按新的方案进行第二轮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0月)

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分析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

4、结题阶段:(2006年11月)

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最终完成时间:2006年11月

九、成果形式:

个案、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结题报告

十、研究成员:

组长:黄晓红

组员:顾筱云、孙樱、陈耀

十一、研究效果:

本课题在实施之前,经过对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外显情况,我们感到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构成熟,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较多的是停留在表象上,抽象与归纳能力不强,思维的有序性、整体性不够,有“划到哪儿是哪儿”的现象,对待问题急于求解盲目回答,不能从较高层次整体把握题目,常少解、漏解或答非所问。尤其对于实际应用题和几何论证题,更是惧怕有之。

针对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演示指导和实践指导,

通过合作学习,过程学习,让学生基本演绎、归纳等基本思想和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达到了研究目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一则规范了课堂教学,形成了有一定风格的教学特色;二则此教学结构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注重了过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三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点围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整个教学从情景设置、问题提出等环节都能关注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层次性,突出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教好地把握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逻辑问题,这部分学习内容始终是较难掌握的内容,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基本越过这一障碍,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问题与反思:

在研究过程以及反思过程中,我们也感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此次研究的教学结构都关注到了过程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得来的过程体验,但同时也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特别是学生探索、猜想环节,这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一种考验。

2、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应注重设问适度有助思考”,但在这次研究中因各种原因,只涉及了一些,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3、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但掌握应用情况却因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十三、主要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数学教学逻辑》(1994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2、余致甫《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训练》(1993年2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04年7月修订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4、《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教学参考资料》(2001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5、《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1997年)浙江教育出版社

6、吕世虎李保臻:《数学建模与21世纪公民数学素质的培养》(1999年4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7、《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的几种逻辑思维能力》(2000年第4期)摘自《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8、朱春龙《注重思维策略培养,优化思维品质》https://www.doczj.com/doc/3314649580.html,

市西初级中学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2006年11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系麻阳县吕家坪中学:黄华、成武、黄淑芬、徐玉梅、滕飞、滕华兵、黄晓坪、舒娟、黄华平、黄泽田、张圣骞、向华丽、王钊伟、黄全妹、张建吉、龙兵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就更是亟待加强。 一、选题背景 1、问题的提出: 教育一直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而教育的改革更是无数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国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学生“有书读”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读好书”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读好书”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中,如何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题界定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有好的素质,好的知识背景这些与个人先天素质及大学学习有关的因素,还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清晰、完整的认知,“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不仅有很强的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还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一个教师只有做到“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才能使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序)与认知的发展(认知序)有机结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序)。教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分析、判断、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能够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一】一年来,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在思想上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学习深化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除了担任科任教学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 在常规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改作业,上交各种资料。在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尽力为学生解决相关的学习生

活困难,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家访工作,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心后进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益,树立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我有时候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还不够全面,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班主任工作还缺乏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二】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服从领导安排,积极配合学校各种工作,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务的工作安排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把课标、教参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关于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数学被公认是最严密的科学,解决数学问题及通过数学解决其它问题是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各种能力倾向测试和人才测评都把逻辑推理能力判断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出国考试GRE 、 公务员考试还是很多IT 行业的面试中都会测验考生对问题的分析或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我国的各种选拔性考试中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体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深入和系统性。为了了解我们国家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现状,不同学科、年龄层次、性别、数学的喜好程 度对逻辑推理能力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以及开展中学生数学能力教学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对上海和浙江几所初、高中的300 多名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进行了限时测试,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普遍较差,就逻辑推理能力学科和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逻辑推理能力受年龄影响,且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提高。

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is recognized as the best rigorous science. Solving math problems or other problems by math are the synthesis materialization of the ideation,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es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ptitude tests such as in GRE of America.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t has been deficient in this field. To get knowing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he differenc e among subjects, age, sex, the fancy degree of mathematics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tudents’ math teaching aptitude, we hare tested more than 30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ejiang and Shanghai who’re separately from middle schools of different grades in half an hou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verag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poor. In addition ,th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not affected by subjects and sex, but the age. Moreover,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can be changed by training. In our daily study,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aptitude.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西坡中学数学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通俗讲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数学家指出了合情推理的重要性,那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当今,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但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一个命题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对于合情推理的培养,我们可以设置好的问题情景,给他一个很开阔的空间,才能够感受到合情推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连接这个四边形四边中点,得到了一个我们叫做中点四边形的图形。同样是这个素材,如果我们老师让学生求证这个中点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很快的就会过渡到演绎推理;可如果我们能提出一个更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观察我们新得到的这个四边形你觉得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可能是怎样的四边形呢?”那学生可能就要通过很多的手段——直观的观察、测量、猜想等一系列手段去思考,而这个问题又不像有一些问题那么肤浅,它确实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真得琢磨琢磨,只有通过观察、测量、想象才会产生它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的猜想,这个过程就显得更真实。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进而再去提问“为什么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连接对角线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逐渐把这个问题证明了。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在三角形内角和180o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剪裁拼合三个内角,再度量的方式发现得出三角形内角和180o;轴对称图形、线、

(完整版)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

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总结三篇

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总结三篇 篇一 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一、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 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 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 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

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二、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 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几位专家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专家还提 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三、角色的转换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对于刚刚步入教师工作的我,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工作充满热情,但是在方法上缺少经验,这样形成一个心理矛盾。而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新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

-论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2000字(1)

论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推进,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一直是教师们所关注的教学问题。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并且不断的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文中将提出一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推理培养策略 引言: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教师对学生以及思维的培养和推理能力的战略,然后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逐渐掌握多种的数学推理方法,学会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当中,从而提高数学的知识运用能力。 一、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环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一步步的引导,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应当全神贯注,并且灵活地运用自己思维能力,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认知和探索,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自己的推理能力,并且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课堂教学环节当中,很多关于数学定理的一些实验,往往通过归纳的教学方式会比较适合,教师应当正确的处理数学实验的应用,能够确保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够符合当前教改

的要求。数学知识当中包含着严谨的科学知识,还包含着实验性的归纳科学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的环节当中,重视数学实验对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作用[1]。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都在强调教学的严谨性,但是过分的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反而会忽视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生动活泼的合理推理,会让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比较纯粹的演绎科学,但是实际上在数学的发展史当中,除了演绎推理外,合理的推理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推理的情况下,还要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新教改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的观察,对实验进行归纳类比后获得数学的猜想,并进一步的寻求写提证据,并且给出相应的证明或者举出相关的例子,这也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时,应当经历合情合理的推理后再到演绎性的推理。所以在数学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谨性,结果是否正确,还要重视思维的探索和发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培养数学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合情推理并非盲目的胡思乱想,他是通过数学问题当中一些已知事实作为解题基础,然后再通过选择恰当的数学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在已知的基础上,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联想,最后通过观察可以减少猜想的盲目内容。 三、激发学生的猜想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靖边县第六中学艳郭怀成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解题能力的定义 自主解题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Word 文档

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解题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解释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推理的种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根据推理前提数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根据推理的方向,即思维进程中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区别,传统逻辑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就初中数学而言,三段论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是性质判断三段论推理的简称,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的三个性质判断的名称分别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包含大项的前提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包含大项和小项的判断为结论。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水分的(大前提),小麦是植物(小前提),所以,小麦也是需要水分的(结论)。三段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包含的三个性质判断通常都是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但用自然语言表达三段论时,语句顺序是灵活的,而且常常使用省略形式(有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等形式)。例如,口语中常说“这是学校规定的呀”,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凡是学校规定都是应该执行的(大前提),这句话是学校规定的(小前提),所以,这句话应该被执行(结论)。三段论推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最能体现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几何应用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推理,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应作为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切入点。 二、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几何证明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难,学生学懂也不难,但学生往往一做就不会,对于稍复杂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几何证明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难点和障碍,除掌握上述三段论推理的基础逻辑思维外,还要注重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培养。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时,我们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前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即

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践心得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践心 得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践心得 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乃至课外的教与学活动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十三位专家(包括领导):袁先潋、蔡昆、程少波、赵晖、肖凯、肖新国、张浩、彭景、王金涛、彭林、吕立立、孙俊峰、王志兵,他们(她们)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如何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指导与帮助。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

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 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吉林省公主岭市岭西小学景标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

的一些体会。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

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314649580.html, 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作者:张人崧姚庆霞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9期 [摘 ; ; ; ; ; 要]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要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通过对Y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探究他 们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原因,建议通过优化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管理,完善教育实践的模式,从而构建基于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关 ; ;键 ; 词] ;小学教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14-02 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小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都受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需要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本研究以Y校小学教 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原因,以期为改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能力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基于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以基础能力为基础,以操作能力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学能力。本文围绕教学基础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发展能力这三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教学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语言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及感染力。Y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 教学语言不够标准,不够有感染力,这会使小学生听课时出现困倦的状态;有时还会出现停顿的情况;师范生和小学生交流比较少;师范生的面部表情不够丰富,手势和动作不够协调、自然。二是板书不规范,偶尔会出现错别字。调查中有18.67%的师范生表示在板书时自己没有出现过错别字的情况,选择偶尔会出现的学生占73.49%;选择经常出现的占7.83%。在问及对自己板书的感觉程度时,大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板书一般,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板书是非常有条理的,而选择了“有些凌乱”的学生占15.06%。三是课堂教学缺乏新意,过于依赖多 媒体。大部分师范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喜欢从网上下载课件并加以

《中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中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思想是主宰人类行动的将帅。因此要让自己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教育事业。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不断创新,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后,我们就不会再为环境,为条件而懊恼不已了。虽工作几经周折,我依然毫无怨言。有人说,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半个演讲家的口才,半个作家的文才,半个演员的表演艺术……绌于言词的我为了锻炼口才常常废寝忘食的学习。为了提到写作能力,我还自修了写作培训。为了充实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我阅读了数十本理论书籍。总之,我努力朝着我的话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着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二、为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做贡献。 一名教师的广义目标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而狭义地说,实际目标就是教好书,培养出人才。对此,我近十年的教育生涯是最好的注解和补充。近十年来,我连续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平时将时间都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在执教中为教好书、育好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特别是这些底年级刚进学校的学生,他们一点也不懂,我下决心教好他们,每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制订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根据刚入学的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平时很注意自己班主任应有的职责,课外经常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开展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同时对后进生和差生都进行了细心的引导,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平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鼓励他们,给戴红花。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和巩固他们和知识,经常叫他们谈谈心。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得到进步,我还利用双休日、傍晚、假日与家长取的密切联系,和他们共同教育好其子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后进生在我的精心教育下,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成绩也进步了。平时为了使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我认真备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认真教学。课内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多动脑、提问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只有对祖国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能教好书,管好班级。近十年来,我一直都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从不歧视差生。而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贴心人。很多所谓的差生在我的教导下变得规规矩距,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我所接管的班级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光有爱而缺乏课堂教学艺术是不能达到科学.高效的目的的。我从事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根据目前学生接触媒体的实际情况,主张教学实践应紧随社会发展趋势,迎合社会发展需要,与理论紧密联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 三、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平时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学生的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学生一进校门,我就开始培养学生热爱党、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让学生明确逻辑推理的意义,逻辑推理的结构,逻辑推理的形式,逻辑推理的要求。所谓的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寻找事物的共性,归纳推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有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正确地运用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 或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水平的显著标志。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数学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特别是逻辑推理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根据逻辑推理的要求和特点,在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抓好概念,公理,定理,命题的教学。几何概念是构成几何理论体系的骨架,支柱。几何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几何概念组成,是构成几何理论的依据。只有深刻理解领会概念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理解几何的原理实质,才能知道如何应用概念去推理,去验证,求证结论,假设的真假性。命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重要方面。任何一个判断,都是建立在命题基础

上,要知道命题的结构,它是由题设,结论组成,其基本表达方式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分为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而公理是不需要证明正确的命题,定理是经过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因此,命题的教学相当重要和关键。在教学中,概念命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需明确逻辑推理的书写格式,推理的书写要得心应手。在平面几何证明即逻辑推理过程中,书写的基本格式有两种。即传统格式和推出格式。对于传统格式,即“因为,所以”格式。要求学生对条件,定理,公理要清楚,灵活应用。做到推理步步有依据,知道上步的条件下应得的结论。在掌握了传统格式后,可以用推出格式进行证明。推出格式书写简明,精练。是证明中的较好格式。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图,作图。具有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能把图形与数结合,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善于在图中找到所需条件,能由条件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巩固。 在平行线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应用。要注意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叫平行线,因而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而相交的特例是两直线互相垂直。平行线的性质三条,要理解先有两直线平行,再有角的关系;反之,把题设和结论交换就是判定,即有角的关系,再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一定要搞清楚题设与结论及他们之间的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机制,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按照《南阳理工学院推进整体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南理工发[2014]30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不是教师素质低才需要发展,发展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也是学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提升我校青年教师的各种能力要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使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建立机制,有相应的组织、制度和物质保障。 二、培训原则: (一)分层培训,分类提高。在不同时期,根据年龄、学位、职称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培训项目,使青年教师得到不同方面的提高。 (二)按需培训,学用一致。培训内容和方式要适应个人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学用一致。 (三)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培训形式要满足实际情况和培训效果的需要,多种形式并举。 三、主要任务 (一)认真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 (二)制定新的制度和办法,调动广大教师培训发展的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设施和措施,为教师发展培训做好保障。 三、工作程序与分工安排 (一)成立项目组 组长:尹建学 成员:蔡广宇、马小平、吴刚、李淑慧、贾书玉。 (二)落实相关文件要求 1、认真落实《南阳理工学院新进教师岗位培训管理办法》(南理工字〔2012〕122号),做好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对刚入校青年教师进行的职业认知和获得教学技能的培训,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必须经过入职培训,入职培训合格方能进入教师岗位。入职培训按照要求进行。根据文件精神组织2014年以来的新进教师培训,实施导师制(9月20号)。 2、认真落实《南阳理工学院关于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办法》(南理工字〔2012〕122号),做好实践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是通过选派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中进行顶岗实践或者研发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按两种方式进行:硕士或者讲师以顶岗实践为主,具体按《南阳理工学院关于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暂行办法》要求进行;博士或者副教授(教授)以到企业参与研发为主。本学期要召开赴企事业单位锻炼后回校教师交流会,进行考核,落实待遇。(7月15号之前) 3、认真落实《南阳理工学院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南理工字〔2006〕47号)、《南阳理工学院教师国外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南理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靖边县第六中学张艳郭怀成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解题能力的定义 自主解题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

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解题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