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字学试题1

文字学试题1

文字学试题1
文字学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文字的字符中,拼音文字使用了()符号。

[A] 意符[B] 音符[C] 形符[D] 记号

2.“花”这个词属于()。

[A] 语言的符号[B] 文字的符号[C] 拼音的符号[D] 字母的符号

3.()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

[A] 甲骨文[B] 金文[C] 大篆[D] 小篆

4.汉字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沿用了(),一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中期,才基本上为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横行排列法所取代。

[A] 一千年[B] 两千年[C] 三千年[D] 四千年

5.()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石的古字体。

[A] 春秋[B] 战国[C]秦[D] 汉

6.()是隶书形成的时期。

[A] 春秋早期[B] 春秋晚期[C] 战国早期[D] 战国晚期

7.()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A] 秦代[B] 西汉早期[C] 西汉武帝时代[D] 东汉

8.()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A] 甲骨文[B] 金文[C]隶书[D] 草书

9.()朝代以后“楷书”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楷书的专称了。

[A] 东晋[B] 南北朝[C]宋[D]唐

10.《说文?叙》说“上”“下”在造字法上是()

[A] 象形[B]形声[C] 会意[D] 指事

11.()从外形上看很像象物字,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象物字所代表的词是“物”的名称,这类字所代表的词则是“事”的名称。

[A] 抽象字[B] 象物字

[C] 指示字[D]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12.有不少形声字的形旁,既可以用甲字充当,也可以用乙字充当,或者先用甲字,后来改用乙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A] 形旁的替换[B] 形旁的变迁[C] 形旁的更替[D] 形旁的代换

13.下列哪个汉字属于同形字中在结构或形体上是同为表意字类型的?()

[A] 椅[B] 体[C] 夯[D] 槕

14.由于另一个词的意义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

[A] 形借[B] 假借[C] 同义换读[D] 同形字

15.“强弱”与“勉强”中的“强”是一形多音义,主要是由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的?()

[A] 语义引申[B] 假借[C] 同义换读[D] 异字同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就汉字的情况来看,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或(),始终是形声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A] 定符[B] 音符[C]声符[D]形符

17.在已发现的各种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和(),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汉字。

[A] 甲骨文[B] 金文[C] 大篆[D] 小篆

18.以下()是象物字。

[A] 山[B] 丘[C] 水[D] 川

19.下列()形声字的形成,是通过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形成的。

[A] 蜈蚣[B] 鸧鹒[C] 狮[D] 弦

20.指出古今字的关系,通常用()等说法。

[A] A,古B字[B] A、B,古今字[C] A同B [D] A通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21.在文字的形成过程中,表意的造字方法大量产生后,假借方法才开始运用。()

22.“日”这一类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是由表形到表意的变化。()

23.晚期的甲骨文比早期的更象形。()

24.战国时代各国文字虽稍有不同,但总体是相同的。()

25.康有为、梁启超都认为隶书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个别人所创造的。()

26.如果从字形繁简的角度来看,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简到繁的方向演变的。()

27.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很少看见。()

28.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在整个魏晋时代,大多数人都使用楷书。()

29.启功先生曾指出,传世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由章草向今草过渡的草书。()

30.真正的二声字是极少的,而且大概是由于在形声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的。()

31.《说文》分析表意字时所用的省形的说法,往往是靠不住的。()

32.造加注意符表示引申义的分化字,是形声字产生的唯一途径。()

33.有时候,改换声旁完全是为了简省笔画。()

34.用右文说来研究词义,也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能因为某些字从一个声旁,就轻率地用同一种模式来解释这些字的意义。()

35.为在意义上有明显联系的同源词而造的形声字,都从同一个声旁。()

36.引申跟假借应该区分开来。()

37.狭义异体字跟部分异体字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38.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可以称为有义的声旁。()

39.被借字的读音,跟借它来表示的那个词的音,一定要是完全相同的。()

40.狭义的通借应该包括在假借里。()第II卷(主观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叫()。

2.在汉字里,像“花”这样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的字,一般称为()。

3.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

4.汉字演变的后一阶段起自()延续到现代。

5.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过去也有人称金文为()。

6.所谓()本来是指籀文这一类时代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而言的。

7.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字发展史就脱离()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8.文字的()指一个字把全部职务交给另一个字承担的现象。。

9.造成一形多音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语义引申、()、同义换读、异字同形四种。

10.1956年1月由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汉字简化法案是()。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平直化

2.“三书”说

3.省声、省形

4.跟假借字相对的本字

5.古今字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有哪些缺陷问题?

2.我们为何说“所谓…异体字?”,为何“异体字”这一名称不准确?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C 5.D

6.D 7.C 8.C 9.C 10.D

11.D 12.D 13.C 14.C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6.AB 17.AB 18.ABCD 19.ABC 20.AB

三、判断题

21.×22.× 23.×24.×25.√

26.×27.× 28.×29.√30.√

31.√32.× 33.√34.√35.×

36.√37.× 38.√39.×40.√

第II卷(主观卷)

一、填空题

1.表意字

2.合体字

3.音符

4.汉代

5.钟鼎文

6.大篆

7.古文字

8.合并

9.假借

10.《汉字简化方案》

二、名词解释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

2.“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3.省声、省形: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均匀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声、省形。

4.跟假借字相对的本字: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5.古今字: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三、问答题:

1.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有哪些缺陷问题。

答:把三书跟文字的形意声三方面相比附;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字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划分意义不大;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

2.我们为何说“所谓…异体字?”,为何“异体字”这一名称不准确?

答:因“异体字”还有一字异体的狭义用法,因此不好把包括同用字在内的、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书写形式也称为异体字。并且多局限于单音节,很少顾及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所以有些人不愿意用异体字这个名称来概括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 副本 (2)

一、填空题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26.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和知识素养。 27.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议对》。 28.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即强调词语的新鲜活泼,这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29. 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30. 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 31. 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2. 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有:意蕴深厚、文字精炼、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鲜别致、。 33. 对偶从意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34. 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双音节化。 35.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音段落是“七音节”式。 36. 四句一组的诗,第一句、第四句一韵,第二句、第三句一韵,中间两句被其他两句所环抱,这种押韵方式叫抱韵。 37.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句式。 38. 大体上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39. 韵文中的韵类似音乐中的再现,同一类的乐音在句中重复,可使语流具有一种回环美;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40. 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41.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种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物。

文献学

(一) 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二) 一位北大硕士生的介绍: 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https://www.doczj.com/doc/3314030694.html,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现代汉语修辞学”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风一起,飞.砂走石。 ②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着。 ③这篇文章语言晦涩,理论肤浅 ..,不值一读。 ④深山有猛虎出没 ..。 ⑤他是共产党人肝胆相照 ....的朋友。 ⑥进攻的时候,首先要炸掉敌人修在桥头的堡垒 ..。 ⑦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 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④⑦③⑤ C.②⑥①④③⑤⑦ D.②④①③⑥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线是: ①鲸和海豚的四脚也逐渐成鳍状。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为目的开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 A.退化原形营利 B.退化原型营利 C.蜕化原型盈利 D.蜕化原形盈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也趋之若鹜 ....。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I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8.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丑恶的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的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汉语言文字学试题

汉语言文字学试题 一、15分) 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写出下列的拼音。(4分) ⑴我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⑵留学生要提高运用汉语的水平。 2、根据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分别说明下列拼音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4分) ⑴ciǎo(巧)⑵tā(拖)⑶jà(价)⑷güé(决) 3、写出下列声母的国际音标,并说明其发音特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4分) ⑴ch[]⑵z[]⑶r[]⑷q[] 4、轻音音节有什么作用?举例加以说明。(3分) 二、文字部分(15分) 1、说明下列汉字的造字法,合体字请指出其偏旁及作用。(7分) (示例:休,会意字,偏旁为亻、木,均表意,表示人靠着树休息) ⑴森⑵辩⑶从⑷舟⑸甘(6)闻⑺阁⑻武 2、下列词语中如有别字,请加以改正。(4分) ⑴飞扬拔扈()⑵短小精捍()⑶投机捣把() ⑷如法泡制()⑸惮精竭虑()(6)潜然泪下() ⑺篷荜生辉()⑻磬竹难书() 3、写出与下列繁体字相对应的简化字。(4分) ⑴嘆⑵難⑶畢⑷塵⑸穢(6)瀋⑺豐⑻邊 三、词汇部分(20分) 1、举例简要说明应该从那些角度辨析同义词。(6分) 2、指出下列各个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复合式的还须指出其类型)。(6分) 司令说服女儿沙子花儿质量莲子姐姐胆怯老乡跳高老龄 词语辨析。(8分) ⑴“大家请他再唱一个,他就又唱了一个”中“再”和“又”能否互换?为什么? ⑵“欢迎你以后常常来母校看看”中的“常常”能否换作“往往”?为什么? ⑶“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了”中的“未免”能否换作“难免”?为什么? ⑷“看到这次冠军非自己莫属,王平不免有些飘飘然”中的“不免”是否可以换成“难免”?为什么? 四、语法部分(30分)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4分) ⑴汉语中的形容词大部分都能重叠使用。 ⑵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 ⑶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是词的意义。 ⑷连词都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 2、下列句子或短语是否有歧义,如果有歧义,请加以分化。(8分) ⑴电脑没叫他拿走。⑵我让他说了几句。⑶我们三个人一组。⑷热爱边疆的战士。 3、举例说出表达下列意义的语法形式(至少列出两种)。(6分) 示例:表示“完成” 语法形式①动词+了例如:他买了一本书。 ②动词+结果补语例如:作业刚做完。 ⑴表示“比较” ⑵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起始” ⑶表示“存在”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 单项选择题题库 1.i 在下列音节()中要换成 y B. iong 2.边疆”和“边境”的区别是() A. 范围大小不同 3.()表示动作的量 C. 动量词 4.()不能用“不”修饰 B. 名词 5.不、没”都是() A. 否定副词 6.成词语素和非成词语素是从() C. 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 7.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请问,这个演讲结尾的方法用的是()A. 抒情式 8.从1998年起,每年()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D. 9 9.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本”属于() D. 指事字 10.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林”属于() B. 会意字 11.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骑”属于() D. 形声字 12.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山”属于() B. 象形字 13.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问”属于() D. 形声字 14.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信”属于()

B. 会意字 15.从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来看,下面音节没有拼合错误的是() C. 心 xin 16.地震”一词的构词方式是() C. 陈述式 17.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包袱”,是用它的() C. 比喻义 18.辅音n的发音情况是() D. 舌尖中、浊、鼻音 19.辅音zh的发音情况是() B.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20.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属于边音的是() D. l 21.根据语义的上下文语境,在“打游击”中“打”的意思是() A. 从事 22.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是指() D. 从小篆到隶书 23.关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对人称别人的晚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用“用“小”“拙”“鄙’”,如小女、拙荆。24.汉代以后,形声字已占汉字的()以上 C. 80% 25.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B. 拉丁 26.汉语中许多表示动植物的词,还能表示特定的文化含义,如() B. 松树、鸳鸯 27.合成词是()构成的。 D. 两个以上语素 28.很、挺、十分”是() C. 程度副词 29.红领巾”本义是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这种派生方式是() C. 借代引申

文字学概要整理版教学内容

文字学概要整理版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 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 以区别于文字)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形 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 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 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 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 化)直接用定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一表意字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 和形声三类。其中,表意文字是唐兰先生所 指的三书中“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的 总和,可看作一切只用意符参与造字的汉 字。表意字的构造方法多种多样,作者将其 分为以下六类。二表意字分类及举例 1.抽象字?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上、下、 方、圆、回、小、凹、凸、丫?特点:数量 不多,大多出现较早 2.象物字 ?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 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典型例字:它、疋、壶、广、行、酉、矢、 网 ?象物字的变例A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 分,如“牛”、“羊” B复杂象物字,连带表示有关事物,如 “州”、“果”、“瓜”?特点:出现很 早,数量相对多些,后起的有“闩”、 “伞”等 3.指示字 ?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 意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特点:数量很少;指示符号可以看作一种 特殊的意符,所以指示字可以看作是准合体 字,与复杂象物字有些接近,如“面”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典 型例字:又、矢 ?特点:数量少,出现早,有些字兼有象 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和“大/夫” 5.会意字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 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 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形符和意符的区别:形符靠形象表义,如 “明”中的“日”和“月”义符靠字义表 义,如“歪”中的“不”和“正” 这里讲到的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 可以是义符(由于有较多两可情况) ?会意字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A.图形式会意字 ──用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成分组合来共同组 成字义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宿、卿、共、伐、毓、至 B.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按照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组合,偏旁之 间的位置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作用。 (与上一小类的区别在于字形的图画以为比 较淡薄,使用象征手法或把义符当作形符使 用) ──典型例字:正、之、出、各、逐、 突、原(后起的有嬲、尖和灭) ──这类会意字和图形式会意字之间并没 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由象人或动物的字与象器官的字或形符 配合表意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见、监、欠、饮、企(后 起的有鸣、吠、咩) D.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会意字 ◎大多数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字是这类 字,如珏、林、磊、淼其中有的也同时利 用偏旁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矗、棘 ◎少数重复同一偏旁的表意字不是会意字 (丝)或不属于本小类(从)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由两个或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 连读而成之语就是或间接说明字义 ──例如:凭=任几;劣=少力;扁=户 册;楞=木四方(《说文》里还举出个别 四字成语的字,作者进行批驳) F.其它在会意字中,也有个别不能归 入上面四类的字(举例如删、扫、擤、掰、 笔) 6.变体字 A、增减笔画丬取的是木得一半 B、改变方向丬反写片字 九、假借 一、定义:借用同音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 个词。 二、本字与假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俊声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 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2001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试题

2001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试题 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考试时间:2001年1月14日下午 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汉语史、古文字学 注意: (1)试题分为:A卷(分为三部分)和B卷,报考不同方向的考生作不同的考题: 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方向的考生作A卷的第一、第二部分; 报考汉语史方向的考生作A卷的第一、第三部分; 报考古文字学方向的考生作B卷。 (2)除标明“在答题纸上作答”的试题以外,其它各题一律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3)不按规定部分答题不能得分。 A卷第一部分: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汉语史方向的考生作(共五题,50分) 一、归纳音位有哪些原则?北京话至少需要几个元音音位?(1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下面给出了几个汉语词汇在我国周边国家语言中的读音,能否据此认为这些语言与汉语有亲属关系?说明你的理由。(1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汉语罗多左 高丽na ta ?a 汉音ra ta sa 吴音ra ta sa 字喃la dra ta 三、构词和构形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四、按照记录语言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文字分成几类?举例说明。(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五、“经常读英语”这个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什么?说明你划分的根据。(1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A卷第二部分: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方向的考生作(共五题,50分) 六、分别从文字和词汇的角度分析下列各组字的关系:(10分) 取—娶没—殁箴—鍼信—伸说—悦 七、简释下列术语:(12分) 1. 破读 2. 并提 3. 读曰 4. 拗救 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2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 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5.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 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标准的现代汉语:(9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汉语言文字学习题

汉语言文字学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论语》第一篇是《_____》,今见《孟子》最早注本为东汉_______注。《诗经.关雎》最后一句是_______。《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______,其谁曰不然?”《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______,而有志焉。”《离骚》:“纷吾既有_______兮,又重之以修能。”“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语出《______》篇。 2、今字“婚”的古字是_______。“头发”的“发”字的繁体字是_______。“勝”字的声符是_____。查《康熙字典》“鄙”字在_______部。 3、《词诠》为近人_____所著,周德清《中原音韵》分曲韵为______部。陆发言著《_____》分诗韵为206韵。 4、现代汉语的两个元音韵尾是_______、_____。“除”韵的字母是舌尖后、送气、清、_______音。“居”的韵母是舌面、______、______、______元音。“共”的韵母属于______呼。“小雨”连续时,“小”的实际调值是_______. 5、从短语的结构类型看,“绕道走”属于______短语。“书本”一词属于复合式的_____型。修辞格的通感也叫____觉。 6、王力分先秦古韵为30部,与“缉部”相配的阳声韵是_____部。36个字母的牙音_____。“今”属13辙的_____辙。 二、解释名词术语(每题4分,共20分) 1、籀文 2、犯孤平 3、惯用语(举例) 4、施事宾语(举例) 5、之为言(举例) 三、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动词和形容词相区别的语法特征。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构成和应用有哪些条件? 3、根据王力《古代汉语》语法体系语气词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口腔、鼻腔、______腔是人类发音的共鸣腔。 2、瑞士语言学家绪尔在他的名著《_______》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在主张。 3、在世界各大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是_____语系和______语系。 4、共鸣腔有多种形式,被特别强化的陪因在语音分析中叫_______,用______等等表示。 5、性、数、格是______词和______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6、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而______是它的内容。 7、以_____结尾的音节叫做闭音节。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组合关系 2、音位的区别特征 3、外来词

汉语言文字学试的题目集

汉语言文字学试题集 汉语言文字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1、《论语》第一篇是《_____》,今见《孟子》最早注本为东汉_______注。《诗经.关雎》最后一句是_______。《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______,其谁曰不然?”《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______,而有志焉。”《离骚》:“纷吾既有_______兮,又重之以修能。”“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语出《______》篇。 2、今字“婚”的古字是_______。“头发”的“发”字的繁体字是_______。“勝”字的声符是_____。查《康熙字典》“鄙”字在_______部。 3、《词诠》为近人_____所著,周德清《中原音韵》分曲韵为______部。陆发言著《_____》分诗韵为206韵。 4、现代汉语的两个元音韵尾是_______、_____。“除”韵的字母是舌尖后、送气、清、_______音。“居”的韵母是舌面、______、______、______元音。“共”的韵母属于______呼。“小雨”连续时,“小”的实际调值是_______. 5、从短语的结构类型看,“绕道走”属于______短语。“书本”一词属于复合式的_____型。修辞格的通感也叫____觉。 6、王力分先秦古韵为30部,与“缉部”相配的阳声韵是_____部。36个字母的牙音_____。“今”属13辙的_____辙。 二、解释名词术语(每题4分,共20分) 1、籀文 2、犯孤平

3、惯用语(举例) 4、施事宾语(举例) 5、之为言(举例) 三、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动词和形容词相区别的语法特征。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构成和应用有哪些条件? 3、根据王力《古代汉语》语法体系语气词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口腔、鼻腔、______腔是人类发音的共鸣腔。 2、瑞士语言学家绪尔在他的名著《_______》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在主张。 3、在世界各大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是_____语系和______语系。 4、共鸣腔有多种形式,被特别强化的陪因在语音分析中叫_______,用______等等表示。 5、性、数、格是______词和______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6、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而______是它的内容。 7、以_____结尾的音节叫做闭音节。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组合关系

(完整版)修辞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修辞与逻辑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看,两者既有()的一面,又有()的一面。 2、同义的语言形式是指一些基本()相仿而在()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3、语言里的专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汇和()词汇。 4、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跟文章的()、文体风格和句子的()有密切关系。 5、修辞既然是一门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学科,就必然应以()为主要研究对象。 6、同义词用法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构词能力和()上。 7、在汉语里,时态助词、表示时态的语气词、()和()都可以表示跟时间相关的概念。 8、长句的特点是()、()和容量大。 9、汉语的句式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分成独词句、()、()等句式。 10、比喻的运用原则是:第一要();第二要()。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5分,共30分) 1、分析下列句子中辞格运用的情况及表达效果。 (1)、“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萧条的意思。蟋蟀在一个角隅悲伤地啼哭!”。 (2)、“玉秀一看到他那装腔作势的酸溜溜的样子,就感到恶心。”(徐迟:《地质之光》) 2、将下列句子调整句式 (1)、战士们把敌人的碉堡炸毁了。(改成被动句) (2)、“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改成整句)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1)、“黑云堆成了一整片,象一块黑铁,渐渐地往地面上沉:似乎已经盖到了屋脊上,再过一会儿就得把屋子压扁。”(2)、“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散,意见分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传统的修辞方式包括哪两大类? 2、构成警策性语句的方式常见的有哪三类? 3、简述什么是短句和长句及其各自的特点。 四、论述题(20分) 试结合实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的。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内部规律,即它的语音、()、()的系统和规则。 2、修辞与逻辑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看,两者既有()的一面,又有()的一面。 3、汉语的句式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可以分成长和()、整和()等句式。 4、()、()是选词炼字的基本要求。 5、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上声、()四声,又可归成平、仄两类。 6、语言里的专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汇和()词汇。 7、修辞的变异形式大致可分为三个范畴,即逻辑范畴、()和()。 8、丰富词汇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是()。 9、书面语体可粗分为事务语体、()语体、科技语体、()语体四种类型。 10、比拟就是()和()两种表达方式在修辞学上的统称。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5分,共30分) 1、分析下列句子中辞格运用的情况,并分其修辞效果。 (1)、“从寒冷的波罗的海上吹来了白色的风,冬来了,我们离开欧洲,回到亲爱的祖国。”(5分) (2)、“一伙人,一天拥到他家里,赖着不走,胡说了一个下午,逼迫他。他们抽了不知多少包香烟,熏得那客厅的上半层云雾缭绕,乌云密布,好像随时都可以发出闪电和雷霆一样。(徐迟:《在湍流的蜗旋中》)”(5分)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

1.甲骨文著录书清刘鹗董作宾郭沫若 2. 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等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裘锡圭、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殷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王懿荣: 鉴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三代古文, 刘鹗: 1903年(光绪29年),刘鹗从自藏的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孙诒让: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罗振玉: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 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认为第一类的书写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糜;第四类劲峭;第五类严整。然后机械地将其分别定在盘庚至武丁、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武乙与文丁、帝乙与帝辛五个时期。甲骨断代应以甲骨卜辞本身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根据,既不能机械地把时代界线划在两王交替之际,也不能完全依靠贞人来断代。 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 1.罗振玉经过多年留意探寻,才弄清楚甲骨的确切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甲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 2.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1917年著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和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论文 3. 唐兰不仅在古文字研究的理论方法上有重要建树,而且亲身实践,考释出很多难识之字。他在甲骨文释字方面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殷虚文字记》和《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 4. ,陈梦家出版了《殷虚卜辞综述》一书,这是关于殷墟卜辞研究成果的大型通论性著作。 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到现在已超过100年了。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研究共经历了它发展道路上的“先驱时期”(1899—1909)、“奠基时期”(1910—1928)、“形成时期”(1928—1937)、“低潮时期”(1937—1949)、“高潮时期”(1949—1966)、“停滞时期”(1966—1976)和“繁荣时期”等七个时期(1976—今),目前已成为一门成熟的重要学科。 六. 一.

2020年汉语言文字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2020年汉语言文字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选择题(60题,每题1分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要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只有一条出路()。 A. 采用表形的方法 B. 采用表音的方法 C. 采用表形兼表音的方法 D. 采用表音兼表形的方法 2.在汉字里,像“花”这样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的字,一般称为()。 A. 独体字 B. 象形字 C. 合体字 D. 指示字 3.“花”中的“艹”和“化”属于() A. 语言的符号 B. 文字的符号 C. 拼音的符号 D. 字母的符号 4.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叫作()。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大篆 D. 小篆 5.《史籀文》是()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宣王 D. 周厉王 6.到了汉代,()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 A. 甲骨文 B. 金文 C. 隶书 D. 楷书 7.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使用(),字体大都很工整。 A.隶书 B. 楷书 C. 草书 D. 行书

8.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A. 甲骨文变为金文 B. 隶书变为草书 C. 篆文变为隶书 D. 行书变为楷书 9.在东汉晚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就是()。 A. 隶书 B.草书 C. 行书 D. 楷书 10.“余尝谓汉魏时,隶乃正书,钟、王小楷乃隶之行”,这里的“王”指的是()。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 王廷风 D. 王学仲 11.()不但批判了六书说,而且还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新理论——三书说。 A. 许慎 B. 江永 C. 唐兰 D. 裘锡圭 12.下列()形声字的形成,是通过改换形声字偏旁形成的。 A. 赈 B. 羞 C. 弦 D. 野 13.下列哪对异体字的用法是属于部分异体字用法中的包含式?() A. 採和采 B. 汝和女 C. 记和纪 D. 雕和凋 14.下列哪个汉字属于同形字中在结构或形体上是同为形声字类型的?() A. 姥 B. 体 C. 夯 D. 槕 15. 指出下列哪些字是属于文字合并中的母字并入分化字的例子。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2001(A、B卷)

北大中文2001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言文字专业基础试题 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基础课考试时间:2001年1月14日下午 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汉语史、古文字学 注意: (1)试题分为:A卷(分为三部分)和B卷,报考不同方向的考生作不同的考题: 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方向的考生作A卷的第一、第二部分; 报考汉语史方向的考生作A卷的第一、第三部分; 报考古文字学方向的考生作B卷。 (2)除标明“在答题纸上作答”的试题以外,其它各题一律直接在试卷上作答。(3)不按规定部分答题不能得分。 A卷第一部分: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汉语史方向的考生作(共五题,50分) 一、归纳音位有哪些原则?北京话至少需要几个元音音位?(1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二、下面给出了几个汉语词汇在我国周边国家语言中的读音,能否据此认为这些语言与汉语有亲属关系?说明你的理由。(1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汉语罗多左 高丽na ta ?a 汉音ra ta sa 吴音ra ta sa 字喃la dra ta 三、构词和构形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四、按照记录语言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文字分成几类?举例说明。(5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五、“经常读英语”这个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什么?说明你划分的根据。(10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A卷第二部分:报考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汉语信息处理方向的考生作(共五题,50分) 六、分别从文字和词汇的角度分析下列各组字的关系:(10分) 取—娶没—殁箴—鍼信—伸说—悦 七、简释下列术语:(12分) 1. 破读 2. 并提 3. 读曰 4. 拗救 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2分)[在答题纸上作答] 1.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7、句子的格式简称。 8、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结构,字数,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和。 二、选择题(共20分) 1、“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语出自()。 A.《文心雕龙》 B.《文则》 C.《文选》 D.《文赋》 3、我国最早提出“修辞格”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孔子 B.刘勰 C.唐铖 D.陈望道 4、“沙漠之舟——骆驼”属于比喻中的()。 A.明喻 B.借喻 C.暗喻(喻体-本体) D. 暗喻(本体-喻体) 5、“孟蓓气得看瞪对面的辛小亮。谁让她天生一副笑模样呢,像生气,又像笑。”其中的“像……像……”属于()。 A.明喻 B.暗喻 C.表比较 D.表不确定 6、“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A.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有生命事物人化 C.把人拟作物 D.反一物拟作另一物 7、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中的“道是睛无却有睛”属于()。 A.语义双关 B.谐音双关 C.对象双关 D.风景描写 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属于()。 A.正对、严对 B.正对、宽对 C.反对、严对 D.反对、宽对 9、“国破山河在”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A.平起平收 B.平起仄收 C.仄起平收 D.仄起仄收 10、“玲珑、苗条、星星、看看”这些词语分别属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