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总体规划专题之一

哈尔滨市城市用地规模

(2000-2020)

哈尔滨市规划局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院总体室

一、用地规模发展史及现状

1、地理位置:

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沿岸,呈狭长带状。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哈尔滨城区的地理中心位于南岗区省政府一带,东经126°39′20″,北纬45°44′24″。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所处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全市辖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12个县(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域东西长约32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12公里,最窄处仅20公里。哈尔滨市区面积为1660平方公里。哈尔滨市城区为211平方公里。

2、用地规模发展史

哈尔滨市城市发展来自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在用地上,1898年帝俄征用城市建设用地4500公顷(从江岸—香坊),1901年扩展到新市街征地3400公顷,1903年又在埠头区征地5700公顷,合计136平方公里,尽管征地面积较大,1906年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仅12.7平方公里。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铁路通车以后,原有驿道的作用逐渐为铁路所取代,铁路沿线形成了许多新的居民点,一些原有居民点也因此而发展。加上此期大批外国移民、商人不断迁入,至1905年哈尔滨人口已达11.3万人,也使哈尔滨市初具规模。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之间,集中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以南岗地区为中心的新城区迅速发展,旧哈尔滨城区(今香坊区)则无大变化,马家沟以东和偏脸子以西基本未得到开发。南岗地区的建筑大多为铁路所属,市区基本沿铁路线方向发展。道里地区以外国人居住为主,街区由方格形路网组成。道外地区以中国人居住为主,建筑物密集,路网亦呈方格网状。至1928年,哈尔滨人口数已达38.4万左右,城区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

1928—1945年南岗新城初具规模,道里随着松花江航运的发展或为商埠繁荣之地,外地小商贩、小手工业人口的涌入,使道外区得以繁荣,此阶段形成了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的基本内核。

1946年—1980年,随着“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十三个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军工企业分别在我市沿几条主要交通干道伸展,如三大动力、学府区、哈西工业区、香坊区、太平区、平房区、城乡路、学府路、哈西大街、公滨路先后建成,各大企业专用线,铁路、河沟的自然分隔,特别是马家沟机场的分隔,使得城市用地呈松散的群组结构。这一时期是哈尔滨历史上用地规模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1957—1962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42km2。

1980—1990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步子的加快,特别是居住用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加剧,市政府决定将位于市内的马家沟机场迁出后,该地做为城市建设用地,整个城市由松散的星状,向紧凑的块状发展。到1990年在围绕城区铁路的圈内除哈西、学府、原马家沟机场尚存部分插花地外,其它地区均连成一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由于哈尔滨市处于我国北疆,属远离海岸的内陆城市,因此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我市在利用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方面受益不大,但城市建设有所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市用地开发速度十分迅速。平均每年增长4km2/年。

3、用地规模现状

哈尔滨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如今成为黑龙江省省会、东北亚区域性经贸城市,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总用地面积达166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1平方公里。人均74.0平方米。范围北至松北、松浦镇,南至阎家岗、平房区,东至团结、城子高镇,西到群立新区。

哈尔滨市城区用地现状表(2000),(详见附表1)

二、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一)、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

1、用地水平和用地结构与城市性质的偏差:老工业基地,工矿用地浪费严重。

哈尔滨市是建国以来发展最早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二五”期间,哈尔滨市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城市之一。先后在抗美援朝期间有几个大型工业迁至哈尔滨,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市安排了13项。哈尔滨市成为著名的“动力之乡”。这对哈尔滨市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哈尔滨市工业用地规模过大的弊端日益突出。哈尔滨市工业用地占据了城市大量用地,2000年现状统计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25.3%。而从国外情况看,如英国,城市工业用地平均只有13—15%左右,据美国70年代22个城市统计,工业用地仅占建成区总用地的10.4%。工业用地比重的过大,严重束缚了城市本身的发展,又阻碍了城市其它功能的发挥,而且许多工业严重地污染了城市环境。哈尔滨市以城市下风向太平化工区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工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占地大,使土地未能最优化利用。(2)另一个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铁路用地过大,制约城市发展

哈尔滨市来源于铁路,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为哈尔滨的崛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发展,交通方式的多样化,铁路对城市的发展制约严重。哈尔滨市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形成畸型的城市地域结构,在中心城区内形成的环状铁路分割市中心的现象,城市各功能分区间的联系因铁路线路的分割而不十分密切,只有通过跨线桥连接各区,全市共有跨线桥49座,造成全市交通“咽喉”过多,交通十分拥挤混乱的现象。同时铁路用地过大,而且占用了大量城市中心区“黄金地段”,使城市中心区土地未能最优化利用;同时哈尔滨市铁路网呈大“8”字形分布,铁路网包围城市,制约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南铁路编组站,占地大,东西长达七

公里,严重制约城市向南发展。

(二)、用地需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下几方面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1、居住用地的需求

(1)、通过对哈市人口规模的分析和预测,已知规划期末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将达到350—360万人(包括四个近郊工业点)人口约比现状增加60—7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规模,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必然带来哈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而哈市规划期内用地规模的确定就是首先解决城市人口分布的场地问题,其次预示着大规模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兴起。

(2)、在下一步改造三、四类居住用地的同时,将规划道路、绿地、配套的公建设施用地一并考虑在内,因而改造后的居住用地面积要衰减一部分,城市居住用地总量会减少。

(3)、从另一方面讲: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国标是20—32平方米/人,我市现状是20.5平方米/人,几乎在国标的最低限上了,只要城区人口再稍有提高,就难以达标了。近几年我市人口纯增长约4-5万人/年。如果居住用地的扩展再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居住用地不能达20平方米/人的下限的状况很难避免。总之是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2、绿化用地需求

我市人均绿地面积仅为7.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7米。这与国标规定的绿地≥9.0;公共绿地≥7.0相差甚远。根据2000年全国城市建设统计报道,哈尔滨市绿化三大项指标均低于全国绿化水平的平均值,也低于东北三省其他大中城市的绿化指标。

园林城市及东三省城市三大绿地指标

哈市现状居民庭院绿地面积仅为161.42公顷,占市区绿地总面积3.1%,居民庭院本身绿地率仅为13.6%;公共绿地现状1278.0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仅为4.6平方米/人,低于国家标准。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迫切,可持续发展被列为重要日程,省、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绿化用地也将迅猛发展。

3、道路交通用地需求

(1)由于自然地形和历史原因,我市道路网系统性能差,主、次干道和支路比例不合理;道路标准低、条件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二十年的路桥建设,已使我市交通状况大有起色。但是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现有道路的质量、面积率、人均道路指标及道路网密度指标均偏低。道路广场用地仅为人均6.7平方米。

(2)目前我国大城市汽车化水平尚很低,但由于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交通需求总量大,加上道路交通设施仍十分薄弱,大城市交通已处于半瘫痪的严重状态。随着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我国城市化、汽车化还正在迅猛发展中,城市人口还将增加,交通需求将继续迅猛增长,我市道路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将更日趋势严重。

哈尔滨市机动化水平预测:

由于原有基础薄、欠帐多、特别是在城市边缘及外围地区,随着城市现状范围的扩大,面临新区开发,道路用地缺乏更是一突出的矛盾。在老城虽然道路面积不低但停车场馈乏,影响了车行道的行车效率,交通拥挤的情况举目可见。

几年来我市各区之间道路联系虽有所改善,但根据各区分区规划统计资料表明,哈市七区道路广场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极不平衡,总体上看旧城区,即首层居住圈的道路用地面积较高,二层居住圈的道路用地是南北向从中心区放射出的道路多,而东西横向联系各区的道路极少,造成全市各区之间的联系有不同程度的不便。

4、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

(1)、高校用地的需求:我市共有各类大中专学校三十余家,在全市七区内占地总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5.2%。根据国务院提出“发展教育产业”,我市各大高校已经在规模、招生数上有明显提高。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今年编制的《教育发展专向规划》,中国在今后五年内使高等教育进入初级大众化阶段,高校在学人数将由2000年的1100万人增加到1600万人,在学研究生人数将增加至6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根据省市各大高校未来发展规划表明,相应与之配套的学校用地也将有显著增加。这部分用地也必须认真考虑。

(2)、规划期内可能举办的国际赛事用地需求:2001年7月3日,我国成功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对哈尔滨市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按

以往惯例和我市成功主办过冬亚会,我市很有可能在规划期内成功申办冬奥会。省体委已经将申办冬奥会列入“十五计划”,决定申办2012年冬奥会。对于这种对我市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在本轮规划中也必须予以考虑。

(3)、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省会、东北亚国际性经贸城市。在商业、金融等方面处于区域中心地位,相应产业在未来规划期内将不断繁荣发展,用地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5、作为东北亚国际经贸中心的需求

哈尔滨市由于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珲春和满洲里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全国各省入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第一个内陆口岸已在哈尔滨正式对外开放,出口集装箱货物可由哈尔滨内陆口岸直接办理离境手续,然后经江海或陆路、铁路直达国外和香港地区。进口集装箱货物亦可经内陆铁路货运口岸分拨黑龙江各地,并可分发至吉林北部、内蒙古东部,形成我国东北重要的集装箱集散地。发达的交通与内陆港相匹配,使哈尔滨的商品集散功能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桥”的作用和“大通道”作用更加突出。具备作为区域性、战略性中心的条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哈尔滨市的位置日趋重要。

作为东北亚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对城市各种指标相应提高,城市用地规模也要与之匹配。与其他东北亚国际中心型城市比较,我市用地规模远远落后于城市发挥的作用与所处地位。为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需求,城市规模还需大力发展,为国际化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三、城市用地规模指标量化评价

综上述分析,反映出工业用地比例过大;道路、绿地、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过少。教育产业发展、国际赛事的需要等等都对城市用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使城市用地发展更协调,为合理布局,提供宏观的控制性指标。本轮规划对用地的调整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用地:应形成改造旧区与开发新区相结合,加大新区开发力度。对居住用地面积应逐年提高。2000年人均居住用地为20.3平方米,结合哈尔滨实际情况、未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上一轮规划安排,确定2010年规划人均居住用地23.0平方米左右;远期规划2020年人均居住用地为25.0平方米左右。

2、工业用地:应以利用好现有工业用地为主,引导不景气工厂企业转产,合并或改变用地性质。进行“土地置换”。使城市存量土地配置优化。2000年人均工业用地为18.7平方米,结合哈尔滨实际情况、未来发展需要及上一轮规划安排,确定2010年规划人均工业用地14.5平方米左右;2020年远期规划人均工业用地为12.0平方米左右。

3、道路广场用地:应着手建设中心区快速道,城市外环路及郊区环路的建设。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同时也应提高道路等级,2000年人均道路交通用地为6.7平方米,结合哈尔滨实际情况、未来发展需要及上一轮规划安排,确定2010年规划人均道路广场用地9.7平方米左右;2020年远期规划人均道路广场为12.0平方米左右。

4、绿化用地:特别是公共绿地的拥有量与城市用地规模的比例不相称,人均指标太低难以达标,应尽一切可能来竭力扩大之。2000年人均绿化用地为7.1平方米,结合哈尔滨实际情况、未来发展需要及上一轮规划安排,确定2010年规划人均绿地9.0平方米左右;2020年远期规划人均绿地为12.0平方米左右。

5、公共设施用地:(1)、我国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城市体育用地在规划期内应有明显增加。结合省市体委的发展规划,在本规划期内2010

年规划人均体育用地9.7。规划期内申办成的冬奥会,应在2010-2020年,所以在远景规划应予以着重考虑公共设施用地的面积。(2)、根据哈市高等院校情况及未来发展,有必要大规模扩大校园面积,根据省市教委发展需要,各大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在规划期内将扩大27%,人均高等教育用地现状为人均3.6平方米,规划期末将达到人均4.6平方米。确定2010年规划人均公共设施用地9.7平方米左右;2020年远期规划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11.5平方米左右。

四、哈尔滨市用地规模的理论分析及结果

1、城市规划预测法。即坚持国家用地标准(GBJ137-90),科学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哈尔滨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预测,1995-2010年,哈尔滨市实际居住人口将从现状的285万人增长到350万人,平均年增长约3.3万人。由于哈尔滨市城市人口增长,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建设用地也必然要有相应的增加。同时,城市各项建设用地也要逐步做到协调、均衡的发展,重点增加道路广场、绿化用地,以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矛盾,满足城市用地功能平衡的基本需求,提高城市的环境质

哈尔滨市城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74.0m2/人,位于国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第Ⅰ级别内(60.1~75.0m2/人),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及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本次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用指标级别为Ⅱ级,即75.1-90.0m2/人之间。结合预测年份人口规模,推算城区建

单位:km2

2、历史推断法。即借鉴历史资料预测今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发展变

化趋势。为此研究哈尔滨市整个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以城市每年实际建设发展水平为依据,来确定城市远期建设地实际发展的需求十分必要。从长周期(1898~2000年)来看,其102年间哈尔滨市(7个区)从发生到发展共占建设用地211平方公里,由此推算平均每年扩大发展2.07平方公里;从短周期(1991~2000年)来看,1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共增长4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4.2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旧城区改造为主,新区开发为辅的方针,因此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缓。进入“九五”期间,由于城市旧城改造潜力逐渐减少,城市建设需求用地逐渐增大,城区建设用地的发展转以新区开发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4—4.5平方公里/年发展是合理的。因此可预测2010年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51-256平方公里、2020年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90-300平方公里。

3、分析结论: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上一轮总体规划的用地规模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哈尔滨市上几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对于城市用地规模规划,均略低于实际城市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因此本轮规划在用地规模远期规划上取上限,作为本轮规划规划期末用地发展规模。同时由于上轮总体规划修编时间较近,所以2010年用地规模规划可参照上一轮总体规划稍做调整,规划用地规模为25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规划取用地规模上限,即300平方公里。

五、哈尔滨市用地规模验证及结论确定

1、对各用地种类占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进行校核,各用地种类所占比例均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从而验证规划用地的合理性。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表

注:R+M+S+G=71.6%

2、根据经济分析,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十五”计划,“2000年哈尔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亿元,原计划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由此预计2010年哈尔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503亿元,按国际经济现代化综合指标,即“单位土地GDP产值”对城市发展用地进行测算(按国内其它城市研究标准为6亿元/平方公里),可推算出2010年城市发展用进规模即:1503÷6=250.5;此数据与规划用地规模吻合,根据“十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推测201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等按翻1.5番计算,同时根据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可预测2010—2020阶段“单位土地GDP产值为7.5亿”,由此推算土地规模1503×1.5÷7.5=300.6,远期与规划用地规模相吻合,从而验证城市用地规模规划的科学性。

3、根据已知国内类似城市用地规模规划进行横向比较。可见我市与国内类似城市在用地总量、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面积是相近的。

由此可见,本次规划修编对用地规模是符合国内同类标准,是科学合理的。

(二)、结论列表:

根据上述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详见附表2)(详见附表3)

六、控制用地规模、合理使用土地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应充分认识到土地的稀缺性。借鉴于其它城市的经验与教训,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防止造成城市盲目扩大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下降,土地资源浪费。力争做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

为了防止市区蔓延膨胀。有利于旧区调整和改造,规划考虑城区为核心,本次规划确定控制城市规模的措施为:

(1)、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尽早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工作,合理进行城镇的布局;

(2)、要制定控制人口的政策和办法,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和户口集中统一管理,按照进一出一、先出后进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口迁入,控制每年人口机械增长率,按计划下达指标办理进市手续。

(3)、要搞好城市建设用地和蔬菜生产基地的“两个开发”,将市区内的农田插花地逐步用于城市建设。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蔬菜基地的征用。

(4)、搞好“土地置换”,使土地这种具有固定性、稀缺性的资源发挥最佳效用。力争将工业“退二进三”,迁至在城区周围的王岗、城高子、东风、松浦等四个近郊工业点,把它们逐步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协调,设施比较齐全的近郊工业点、卫星城。将置换出土地充分利用,进行集约化城市建设。

(5)、建设生态绿带或生态廊道,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又对城市发展起限制和作用,控制城市盲目外溢。

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996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发[1996]18号文件,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提出较强硬的控制原则,并指出“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设市城市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须先报建设部经国家计委、国家土地局核定”。1997年4月,中共中央又提出“城市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经济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规定,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02.41平方公里,201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2.19平方公里;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哈尔滨在2000年城市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为211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52.35平方公里。本轮规划将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定为253平方公里。

下面对上述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既是指已经建成利用的土地(可称为“建成区”),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或现状已被征用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主要是指规划建成区内的建设用地,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是指经国务院批准,有市建制的居民点,其范围为建成区的面积,它是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工建筑物用地等建设用地中的一项用地。通过初步分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用地、绿地等城市用地中只有部分用地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范畴。以2010年指标为例,这个指标扣除王岗、城高子等建制镇,扣除机场用地,城市建成区用地已经缩减到不足242.0平方

公里,已经控制在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242.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了。因此实际意义上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还处于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完全符合国家规定。

因此,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的内涵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大。因此造成表面上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模面积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面积,是具有合理性的。

附表1:

哈尔滨市城区用地现状表(2000年)

备注:2000年城区实际居住人口285万人

附表2:

哈尔滨市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2010年)

备注:2000年城区实际居住人口285万人

2010年城区实际居住人口320万人

附表3:

哈尔滨市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备注:2000年城区实际居住人口285万人

2020年城区实际居住人口350万人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综合平衡法和目标时序预测法两种人口预测方法,可以得出近似的人口预测值。由于中心城区周边4个建制镇距离城区较近,为统筹安排城区镇区发展,将周边的黄田、西湾、鹅塘和莲塘一并纳入城区考虑。通过综合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市区人口规模为: ?2002年,现状人口1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2.6 万人; ?2010年27万人,为人口稳定增长期,年均增长1.5万人; ?2020年45万人,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8万人。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105-120平方米左右。规划用地规模为: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一、城市人口规模 1、现状城区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应反映城市中的实际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居住在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为依据。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以规划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测算基础。实际居住人口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 ?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按五普口径则为半年以上) 本次市区规划范围包括八步镇及黄田、西湾、鹅塘、莲塘和沙田镇的部分用地,根据上述原则,本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计算以中心城区建成区、4镇镇区为界限,作为计算城市人口的基数。 ?2002年,八步镇总人口为1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1万人,农 业人口为1.4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研究是很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从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为例,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用地布局;城市交通;三门峡市;城市用地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land layout and the urban traffic i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 are concerned about.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layout for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l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traffic,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Land layout;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Urban land 1. 引言 历史上,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交通方式为城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进步成为可能。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是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机能之一。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在促进城市运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城市道路空间的组织直接影响城市的空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用地规模总结

总体规划专题之一 哈尔滨市城市用地规模 (2000-2020) 哈尔滨市规划局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院总体室

一、用地规模发展史及现状 1、地理位置: 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沿岸,呈狭长带状。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哈尔滨城区的地理中心位于南岗区省政府一带,东经126°39′20″,北纬45°44′24″。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所处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全市辖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12个县(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域东西长约32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12公里,最窄处仅20公里。哈尔滨市区面积为1660平方公里。哈尔滨市城区为211平方公里。 2、用地规模发展史 哈尔滨市城市发展来自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在用地上,1898年帝俄征用城市建设用地4500公顷(从江岸—香坊),1901年扩展到新市街征地3400公顷,1903年又在埠头区征地5700公顷,合计136平方公里,尽管征地面积较大,1906年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仅12.7平方公里。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铁路通车以后,原有驿道的作用逐渐为铁路所取代,铁路沿线形成了许多新的居民点,一些原有居民点也因此而发展。加上此期大批外国移民、商人不断迁入,至1905年哈尔滨人口已达11.3万人,也使哈尔滨市初具规模。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之间,集中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以南岗地区为中心的新城区迅速发展,旧哈尔滨城区(今香坊区)则无大变化,马家沟以东和偏脸子以西基本未得到开发。南岗地区的建筑大多为铁路所属,市区基本沿铁路线方向发展。道里地区以外国人居住为主,街区由方格形路网组成。道外地区以中国人居住为主,建筑物密集,路网亦呈方格网状。至1928年,哈尔滨人口数已达38.4万左右,城区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仓储用地规模

仓储用地规模 1.影响仓储用地规模的因素 (1)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 工业城市→附属于工业企业的仓库多;交通枢纽城市→转运仓库规模大、数量多;修疗养城市→小型商业性供应仓库多。 (2)城市储存货物的特点、性质 大宗产品的性质会影响仓库用地的规模,例如生产汽车和电子产品、钢铁和布匹占地是不同的。 (3)仓储建筑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楼层比例 例如,高低层仓库的比例,集中与分散布置,也会影响仓库用地的规模。 (4)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城市中供应和收购仓库的规模越小;物流业发展水平越低,城市中供应和收购仓库的规模越大。 (5)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仓库用地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城市仓库用地规模越小。 2.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地势较高、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 ——地下水位不宜太高。 蔬菜仓库的地下水位同地面的距离,不小于2.5m;以地下室为食品和材料储藏库的仓库用地,其地下水位应离地面4m以上; ——仓储用地应有较高的地基承载力。 (2)应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区域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如铁路、主干道; (3)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宜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宜集中布置; (4)沿河布置仓库时,应考虑河岸的稳固性和土壤的耐压力;应与城市生活岸线相分离。(5)大中型储备、中转仓库应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保障。 (6)仓库区应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及符合消防标准。 (7)仓库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带应满足规定。 (8)各类仓库到重要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设施和机构 保持一定距离,如疗养院、医院、高级住宅区、高新技术园区。 (9)下列地段不应选作库址 居民密集的住宅区;附近有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矿企业;附近有易对商品有腐蚀和污染影响的工矿企业。 3.危险品仓库用地标准与准则 (1)危险品仓库包括储存石油、炸药、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化学材料、剧毒品或其它易燃、易爆物的储存仓库; (2)危险品仓库的选址应远离城市,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防火、防爆、防灾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危险品仓库应相互分隔,不得混合存储,其相隔距离应符合相关规范及消防规定;(3)危险品仓库选址应报规划、消防、环保部门审定。 4.特种仓库用地的标准与准则 (1)特种仓库的选址应满足其对交通、用地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同时应避免对其它用地产生干扰;

现代城市商业用地的布局分析

现代城市商业用地的布局分析 发表时间:2019-10-31T14:40:45.5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8期作者:刘帅 [导读] 近些年来,商业的繁荣发展带动经济不断增长,我国商业用地所占的比重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近些年来,商业的繁荣发展带动经济不断增长,我国商业用地所占的比重很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商业用地是规划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所规定该宗地块的用地性质是用于建设商业用房屋,我国城市商业用地仍未得到优化配置。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商业用地高效利用,本文就商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对现在的商业用地布局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用地;商业布局;分析 引言 从事商业活动时,经营者将繁华的商业街、人流量大的地方作为首选之地。商业用地对区位变化非常敏感,有着“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黄金法则。城市中心虽然地价高,很多投资者也愿意为了获得更好的地理优势而增加投资。 1商业用地的现状 商业用地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交通发达,配套设施齐全,而且数量极其有限,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这样的区域地价自然高涨。目前,我国商业用地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城市进步,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大商业用地所占比例。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只有增加商业用地的比重,优化用地配置,才能使其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利润。 2商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商业虽然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探索出了不少的方法,但商业用地布局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 2.1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相对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对商业网点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影响。城市商业发展的过程中,未对所有的土地用途进行十分细致的分析,没有统一规划,特别是大小型商业企业的选址配置。 2.2从城市商业用地空间来说,不合理 城市中心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甚至出现空置率很高的大型购物广场,商品房过剩,而城市边缘大型商场相对少,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出现了商品供应短缺的现象。 2.3商业用地成本增加是由于城市土地稀缺 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集聚性也尤为严重,使得集聚成本增加,交通运输费用、土地费用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 2.4国家相关政策 商业用地属于经营性用地,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需以拍卖、招标或挂牌的方式出让。政府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价高者得。商业用地的出让价格是土地中最高的。由于商业用地价格很高,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投资成本。 3商业用地布局 我国商业房地产的分布空间特点是随着商业的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主要分为商业中心聚集区、临街商铺、步行街。我国商业分布在几何形态上,以带状商业街为主,各种商店在街道两侧呈带状分布,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种形态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商业经营者的选址。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经营者选取人流量大的地方;第二,市政规划者对商业街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缺乏对其他形式的研究和设计,如分散区域状的商业中心或中心周围的环状地带;第三,消费者传统的消费和购物方式还未全部转变。 4城市商业用地布的影响因素 4.1跟中心商业区的距离 中心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人口流量最大的地区,而且交通方便、信息流通快,从事商业活动时,城市中心虽然价格高,很多投资者也愿意为了获得更好的地理优势而增加投资。在进行商业选址时,要选择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近的地方。 4.2消费者易于达到的场所 在交通方便的各种商业用地聚集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购物行为,和一些相对零落的商店相比,购物广场对消费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为了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大型商厦可以直接设计多方面,一体化购物平台,对于小型商场,周围餐饮、娱乐设施、超市等,也是其选址需考虑的因素。 4.3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机,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来自新进入者的威胁。在商业用地选址时,由于商业用地有“一步三市”的特点,若附近有多个类型相同的商铺,若无地理位置的优势,则很有可能淘汰,因此同行业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在选址时,尤其是要注意,临近的同行是否会对自己的生意构成威胁,尽量避免多个相同或类似的店铺。 4.4成本的影响 虽然有一些商家愿意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选择价位更高城市中心区域,但不是所有经营者都有这个经济能力。所以租金、设备价格、运费、商品产销地等也是选址的考虑重要因素,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4.5结构构建 尽管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也在不断实现这一空间结构的过程中,但是其空间经济绩效表明城市发展中实际存在着形态多中心、经济服务功能单中心的结构特征,研究提出用地优化首先应该构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空间结构。首先,结合城市空间经济绩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新扩展区域空间经济绩效尚待培育的现状,未来一定时期内原城区应继续发挥其经济服务功能的带动作用,并通过合理优化原城区的用地提升城市空间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其次,针对原城区的经济绩效具有高绩效空间相对集中成组、低绩效空间相对分散的特点,结合城市发展的整体结构规划,将用地属性相同且绩效值较高的节点打造成不同服务层级的空间结构中心。如将公共服务设施分布集中且绩效值较高的节点打造成区域级-市级-组团级等不同级别的公共服务中心,以此辐射带动周围用地的合理布局;在居住用地高值节点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居住中心,并成组团布局,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布局;同理,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应以高绩效节点所在的地块为中心进行集中成片布局,以提高此类产业用地的空间集聚效益。最后,保护、融入文化和生态等核心要素内容,形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如何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312108748.html, 如何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 作者:张扬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对城镇发展容量和城镇发展规模合理措施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的经济学分析出发,结合新城市发展理念明确城市规模衔接的内涵,提出可操作的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确定上的基本思路,以期对“两规”更好的衔接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可见,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应一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协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以下简称“两规”)衔接的核心。但从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来看,“两规”缺乏对城镇发展容量和城镇发展规模的合理限度的深入分析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两规”衔接难以落到实处。 规划理论和方法上的一致是“两规”合理衔接的基础。为此,笔者从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的经济学分析出发,结合新城市发展理念明确城市规模衔接的内涵,并提出可操作的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确定上的基本思路,以期对“两规”更好的衔接有所启示。 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合理规模的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决定城市规模的两个重要經济因素是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在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时,应研究城市规模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变化情况,确定城市维持较好综合效益的人口承载力,将城市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效益和费用随着规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超过一定规模,效益递减,费用递增;平均效益和平均成本在城市规模为P时相等,城市规模超过此水平,则导致平均成本大于平均效益,城市规模的扩张就会得不偿失。 二、新城市发展理念与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出现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的现象,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农地、开敞空间、森林、湿地及环境脆弱区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为此,城市的规划者们提出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以求解决城市蔓延所导致的困境。

商业、居住用地规划设计说明

商业、居住用地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1、区位分析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接风筝都潍坊,西临工矿重镇淄博和化工基地齐鲁石化公司,南依邻果之乡沂蒙,北傍洋口渔盐海区和胜利油田。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长深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贯通,309国道、胶王路等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本项目位于青州市的中部,本项目用地南侧为旗城路,西侧为海军路。用地呈南北走向,项目地势整体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整体用地南北向高差将近1米。 2、现状分析 项目用地坐落于青州新第二中学附近,项目北侧为旭景园,南侧为尧王.香山丽墅与洋溪花林。道路南为旗城路;周边地势平坦,植被良好。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利于高品质生态住区的打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吸引的周边高端客户群体。规划面积共计约3.15公顷,具体位置及用地范围见现状图。 3、土地使用性质:商业、居住用地 4、土地使用强度 (1)、容积率:≤1.4 (2)、建筑密度:≤30% (3)、绿地率:≥35% 5、规划控制要求 (1)、道路等级及道路红线(绿线)宽度: 旗城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40米 海军路为城市次干道,其道路红线宽度为25米 (2)建筑红线:退让旗城路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

退让海军路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7米; (3)、建筑层数:多层 (4)、交通出入口方位:旗城路、海军路 (5)、配建停车场(位):建筑方案应充分考虑汽车的停放问题,停车位(库)设计应按照《山东省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设置标准》执行,为提高居住区居住品质,保证相应的绿化面积,设计应充分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区内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0%,且地下停车位占总停车位比率不宜小于80%。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16版) 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 4、《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7、《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763-2012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2014 10、业主提供之现状地形图、用地红线图、设计任务书等相关资料 11、业主历次相关会议的会议纪要 12、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政策、法规等 三、设计指导思想 1、以人本原则,规划的初始出发点为“人的需要”,同时顺应自然,力争使人、自然、技术、管理能有效地溶为一体。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未实行)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 GB 50137-20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Code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standards of development land 报批稿 200╳-╳╳-╳╳发布20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Code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standards of development land GB 50XXX – 200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X年XX月XX日 中国XXXX出版社 200X北京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定本标准。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包括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以及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并对相关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修订组(地址:北京市车公庄西路5号,邮政编码: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规划设计中心)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凯赵民林坚张菁靳东晓徐泽楚建群李新阳徐颖谢颖顾浩邵波张立鹏韩华 张险峰张文奇刘贵利张播高捷程遥汪军 乐芸张书海苗春蕾田刚陈宏詹敏洪明 赵书鑫 主要审查人:董黎明王静霞任世英邹德慈李先范耀邦徐波 耿慧志谭纵波潘一玲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 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 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 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 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 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 7、留有余地 居住用地分布方式: 1、集中布置 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 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 居住用地指标: 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 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 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 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 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 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三、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不一定完全由市场经营,政府如有必要亦可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如剧院、音乐厅等机构),分为5 个中类:“商业设施用地” 指从事各类商业销售活动及容纳餐饮、旅馆业等各类活动的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农贸市场用地”、“餐饮业用地”、“旅馆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五小类。与原“商业金融业用地”相比较,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纳入“商务设施用地”,将“市场用地”中以批发为主的工业品市场等纳入“物流仓储用地”,增加了原“休疗养用地”的内涵。 “商务设施用地” 指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行业的写字楼或以写字楼为主的综合性办公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的“行政办公用地”中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部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科研设计用地”中除了科研事业单位以外的部分等。 “娱乐康体用地” 指各类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体育用地”中除了基本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以外的部分、“游乐用地”中除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以外的部分、“影视院用地”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