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综合平衡法和目标时序预测法两种人口预测方法,可以得出近似的人口预测值。由于中心城区周边4个建制镇距离城区较近,为统筹安排城区镇区发展,将周边的黄田、西湾、鹅塘和莲塘一并纳入城区考虑。通过综合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市区人口规模为:

?2002年,现状人口1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2.6

万人;

?2010年27万人,为人口稳定增长期,年均增长1.5万人;

?2020年45万人,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8万人。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105-120平方米左右。规划用地规模为: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一、城市人口规模

1、现状城区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应反映城市中的实际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居住在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为依据。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以规划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测算基础。实际居住人口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

?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按五普口径则为半年以上)

本次市区规划范围包括八步镇及黄田、西湾、鹅塘、莲塘和沙田镇的部分用地,根据上述原则,本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计算以中心城区建成区、4镇镇区为界限,作为计算城市人口的基数。

?2002年,八步镇总人口为1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1万人,农

业人口为1.4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根据《市村镇建设年报(2003)》以及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02年沙田

镇芳林村实际居住人口为0.5万人。

?根据《市村镇建设年报(2003)》以及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02年黄田

镇镇区实际居住人口为0.3万人。

?根据《市村镇建设年报(2003)》以及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02年西湾

镇镇区实际居住人口为2.2万人。

?根据《市村镇建设年报(2003)》以及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02年鹅塘

镇镇区实际居住人口为0.4万人。

?根据《市村镇建设年报(2003)》以及市统计局相关资料,2002年莲塘

镇镇区实际居住人口为0.3万人。

以上合计,2002年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实际人口为15.0万人。

2、城区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表 1 市城区(八步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表(人)

资料来源:

图 1 市城区(八步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分析图

图 2 市城区(八步镇)历年人口增长率情况分析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城区人口稳步增长,1994-2002年,总人口平均年增长31.2‰,非农人口年均增长37.4‰,自然增长率年均为7.4‰,机械增长率年均为26.6‰。自然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外,起伏不大,基本保持在6-8‰的范围内波动,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机械增长率起伏较大,呈现出不规则变动态势,增长也较为迅速,是总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3、城区人口增长因素分析

(1)行政区划调整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地区和县级市,地区行

署迁至市。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和县级市,设立地级市。市设立八步区,将原县级市的行政区域和钟山县的西湾镇划归八步区管辖。市辖原地区的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昭平县和新设立的八步区。

随着撤地设市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通过对现有空间资源的整合、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优化,市将发展成为与北海、梧州、百色等同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桂东北地区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系统的形成,促进区域空间发展。随着城市地位的提升、区位优势的彰显、投资环境的优化,市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动力将会日益强劲。

(2)大型交通建设项目

目前面临着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机遇,铁路、高速公路相继立项建设。国家八纵八横骨干铁路网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至华南地区及沿海地区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道的洛湛铁路(段)十五期间进入工程实际建设阶段。同时桂梧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开发省际八条公路通道规划之中,也是“十五”期间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条高等级公路之一,2003年已经进入实际开工阶段。此外,直通珠三角核心地区广州的广贺高速段也已列入近期建设计划,未来几年内,的区域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作为地处桂粤湘三省交界处的,历史上就是区域交通中心和商品流通中心,随着这些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3)工业化加速与珠三角产业转移

工业是的立市之本,目前在电力、造纸、电子、建材等工业领域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工业立市、以工业强市富民,着力壮大工业总量规模,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将作为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市中心城区作为最主要的产业中心,未来的主导产业将以一二类高附加值、低污染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工业化吸纳的就业人口将是未来市城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4)城市化加速时期

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明确了近期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是我党和各级政府近中期的工作重点,城镇化是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要途径。目前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还处于23.8%的水平(五普数据),未来二十年将跨过30%的水平,步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随着地级市的成立和区域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会迎来城镇化的高潮,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对外竞争的主要载体、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龙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

(5)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建设

目前,市在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区技工学校、梧州农校、八步农业机械学校、八步中等职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筹建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在城区规划中也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随着这些学校的建立,市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不仅吸引本市的广大求学人员,还将对周边县市有一定吸引力。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加强,对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6)将周边4镇纳入规划范围

在城区周边3~5公里范围内有四个建制镇,分别为黄田镇、西湾镇、鹅塘镇和莲塘镇,分别位于城区的北、西北、南、东4个方向。考虑到城区未来拓展,以及统筹考虑城区与周边城镇的发展,更好的协调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等,将4镇镇区及其周边地区统一纳入城区规划一并考虑,也为将来行政区划调整做好充分准备。

4、上层次规划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定

在《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中对市的规模和职能确定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0~50万人的区域中心城市。

5、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的计算公式:

()()?βα+?++?=110t

t Y Y

其中,Yt :预测期总人口(万人);Yo :基期总人口(万人)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均人口机械增长率(‰)

—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系数;t:预测年限。

参考市“十五”计划,同时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农村控制人口的效果日益明显,随着年龄结构向老龄化发展,生育妇女的减少,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将逐年下降。一方面,八步区所处的市属西部不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尤其是人口迁出较为频繁,估计在近几年仍会保持较高频率,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改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地位的逐渐加强,农村人口、外来人口的迁入率仍会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的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战略形势下以及八步城区居住、工作环境的改善,到八步区工作居住的人口将会更多。

根据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各预测时段2002-2007、2008-2010、2011-2020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5‰、6.0‰、5.5‰,年均人口机械增长率分别为:25‰、25‰、30‰,暂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系数分别为:15%、15%、15%。计算得出各预测时段综合平衡法预测结果为16.2万、20.4万、33.3万。

6、结论

根据上述两种方法对城区人口的测定,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约束条件,亦依照国家的城市化方针,确定城区合理人口规模为:2007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7万人,幅值16~18万人;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1万人,幅值20~22万人;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33万人,幅值30~35万人;

表 3 主要年份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表(万人)

若考虑到西湾、莲塘、鹅塘三镇(黄田已经包涵在规划建成区之内),则城市的人口规模将达到40-50万人。

2007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1万人,幅值20~22万人;

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7万人,幅值25~30万人;

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45万人,幅值40~50万人;

表 4 主要年份市区人口规模预测表(万人)

二、城市用地规模

1、市域土地资源情况

市土地总面积11771.54平方公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占总面积的5%。

农业用地面积共103188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7%。其中耕地17558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9%;人均耕地1.26亩。园地24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林地756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3%;牧草地47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水面274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

建设用地为43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9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交通用地67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水利设施用地67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

未利用土地10216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

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000公顷,保护率占耕地总面积85.1%。

表 5 市耕地资源情况(亩)

资料来源:市国土局

2、城市发展拟占用地基本评价

市区的地形地貌属南岭山地丘陵区,也是两广丘陵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中间豁然开阔,形成一小盘地,地形背斜,周围有石山环绕。城区中部最高点为大钟山,海拔362.9米;城区北部,黄田东部大神岭的最高峰海拔514.5米;城区南部的最高点则为金子山的379.0米。贺江及其支流两岸低地标高在100-110米之间,现状建城区范围也多处于110米以下。

八步盆地是6个小盆地之一,它是在三迭纪以后,地壳上升,湖泊浅化形成的。八步至平桂、沙田、鹅塘北部、黄田南部均属碳酸盐为主的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的化学性活泼,在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因而岩溶(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奇峰突兀、石柱林立,石芽、溶沟常有出现,外貌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峰林峰丛间有大小不等的喀斯特洼地、盆地分

布,在溶蚀平原上常有排山或蚀山拔地而起,如灵峰山、马鞍山;孤峰与排山之间地形较平坦,形成开阔盆地或谷地,如灵峰北路及排洪河东西两侧均属开阔盆地或谷地;区域内还有高度不等的溶洞分布,如灵峰岩、观音岩。此外,在溶蚀平原上常有溶潭、溶湖(塘)成片出现,如九十九窝塘和石凉亭边的旱湖(太白湖)等。

通过对地貌、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洪水淹没区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将中心城区用地依照可建设的条件分为四类:

?一类建设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在15%以下,地形较平

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

要求;地下水位低;没有被五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

?二类建设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但要经过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

后,才适于修建。分为两类,一是滨江、滨湖的冲积平原地段,地势相

对低洼,要在提高防洪标准、对地基进行适当处理后才可修建,尤其对

高层建筑,要对地段的地质特征作具体分析;二是低丘垄岗地段,坡度

稍大,需要平整地基后才可建设。

?三类建设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主要为土山,用地条件、坡度大、

开发难度大。

?四类建设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主要为石山,用地条件差、坡度陡

峭、开发难度极大。

图 3 用地评定图

3、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根据现状用地汇总表,至2003年,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周边四镇区)达1612公顷,按2003年城市总人口15.0万人计,则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107.5平方米,处于国标规定的第IV级标准。

(1)主要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居住用地636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9.5%;人均居住用地42.4平方米。居住用地比例超过国标标准,用地比例偏高。

?公共设施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公共设施用地29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8.6%,人均用地19.9平方米。

?工业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工业用地246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5.3%,人均用地16.4平方米。

?仓储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仓储用地15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人均用地1.0平方米。

?公共绿地

市区现状共有绿地5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7%,人均用地3.9平方米。公共绿地比重低于国标规定的最低标准,且公共绿地分布集中于少数公园、滨河地带,街头绿地比例偏低。

?对外交通

市区内现状共有对外交通用地121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7.5%,人均用地8.1平方米。

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有207国道,323国道,其中,桂林—梧州的二级公路最为繁忙。

?道路广场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道路广场用地178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1.0%,人均用地11.9平方米。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区现状共有市政设施用地23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4%,人均用地1.5平方米。

表 6 市区主要建设用地现状指标与国标对比表

用地类别人均用地指标(㎡/人)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现状国标现状国标

居住用地(R)42.4 18.0-28.0 39.5 20-32% 工业用地(M)16.4 10.0-25.0 15.3 15-25% 道路广场用地(S)11.9 7.0-15.0 11.0 8-15% 绿地(G) 3.9 ≥ 9.0 3.7 8-15% 注:依据国标(GBJ137-90)标准确定

图 4 用地现状图

(2)城市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发展比较紧凑,但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偏高,用地构成不合理

目前城市建成区基本集中在江北,用地比较集中、紧凑,但居住用地比例偏高。根据市区现状用地汇总与国标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市区的居住用地比例较高,达到40.7%。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中住宅项目的大量开发建设,二是周边四镇镇区用地也参与到用地平衡中,三是中心城区在全市域的辐射功能不强,全市级的公建配套不足,这些都导致居住用地比例偏高。

?城市格局相对完整,但城市道路系统很不完善

市区城市道路尚未形成网络,区域快速路系统尚未形成;城市内部主干道网密度偏低,次干道不成系统,断头路多。

?城市用地布局功能混杂,急需整理

旧城区用地布局较为混乱,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混杂,市区内仍有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行政办公用地分散、规模不足,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城市用地混杂,为城市道路建设和功能布局带来困难。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城市绿地不足

目前市市政配套设施水平还很低,特别是污水排放、电力、电讯等设施欠缺较大。同时绿地比例严重偏低,与国标标准相差甚远;主要是中心城区内现有绿地严重不足,此外大钟山等山体绿地、市区边缘的绿地没有纳入用地平衡也是重要原因。

4、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形态

(1)城市空间演变

整个八步的城区发展,经历了村市—商业重镇—县域中心—市域中心四个阶段,其相应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见下表:

表7 八步城镇形态演变

(2)空间发展阶段判断

城市空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自主性,或称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性规律。城市发展的方向受到区域引力和城市动力(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形态,其一是区域性重大交通体系及基础设施走廊的影响;其二是城市本身发展的动力。

研究认为,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将由城市动力导致的城市发展向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变化引起的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主城没有达到向外扩散的阶段

?铁路站场、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使城市向北、向南扩张

?现状建成区城市形态为沿贺江的东西向长条形;

?主要在贺江北岸发展,南岸有少量建设;

?未来经济活力主要集中在入城高速路与火车站前;

?避免城市向外无序蔓延,摊大饼状的向外延伸。

(3)空间发展影响因素

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分析,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二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性有利因素。

空间拓展的限制性因素:四周的大型山体,北部、东部的铁路,南部的高速公路。

空间拓展的有利因素:桂梧高速公路段连接线从西南部接入,广贺高速公路八灵段拟从城东南导出,洛湛铁路段将从黄田镇区北部通过,设有站,周边四镇原有基础。

(4)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东向:优点是可依托原有道路向东发展,与广贺高速公路八灵段联接较为紧密。缺点是与桂梧高速联络线联系较少,与北移的铁路站场无法衔接。

南向:优点是与桂梧高速公路段连接线紧密结合。缺点是与铁路站场之间联系过远,未能充分发挥火车站周边的集聚效应。组团过于偏离老城区,不利于现状设施的利用。

北向:优点是与铁路站场紧密相连。与西湾工业区能够较好的呼应。缺点是未能充分发挥高速路入城的便利优势。组团过于偏离老城区,不利于现状设施的利用。

(5)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认为区域大型基础设施与城区的联接方式,是影响目前城市拓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因此,城市发展的“多向性”特征依然明显,整合上述各方案的利弊,同时着眼于区域大城市的构建基础,一城三镇区域开放型城市整体形态的形成,合理安排可供城市发展选择的备用区域的发展时序,以及协调内外交通、山形水系的关系,并且为远期发展留下余地。由此确定市区城市规划期内的空间发展应采用总体为“南扩北拓”的战略。用地方向基本符合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充分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

(6)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一城三镇,山水其间;区域联动,城乡一体”。

一城三镇:构筑以主城(包括黄田镇区)、西湾镇区、鹅塘镇区、莲塘镇区形成的城镇实体空间。规划期内黄田镇并入市区。

山水其间:各城镇之间,主城各组团之间,以自然山体、水系与组团隔离绿地自然分隔,形成城镇建成区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背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间有贺江穿流而过,城区间有大钟山、将军山、灵峰山等山体和太白湖等水体。

区域联动:一城三镇之间,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极核,以周边三镇为发展基点,以快速道路交通相连接为手段(远景可考虑建设轨道交通),以提升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形成主次有序,相互联动的城镇紧密联系格局。

城乡一体:在广阔的城镇空间之外,除了自然山体水体等开场空间之外,还散布着较多的基质空间,如自然村庄等。这些村庄逐步自然更替,为城区提供蔬菜、肉禽等副食品,区别于以传统耕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乡村,同时享受城区的各种商业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区联系紧密的城乡一体化过程。

(7)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在“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之下,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将以现有城区为中心,以南部、西北部为主要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的道路骨架,充分考虑未来城区的区域性交通格局和用地布局的空间弹性,未来城区的空间布局为“一心两翼”。

一心为中心组团,以现状已经形成的江北老城区的基础上,向东适当延伸构成主体城区;两翼为江南新城和北站组团。贺江贯穿整个城区。各组团之间充分利用山体、河流、道路防护绿地等生态廊道进行有效隔离。城区四面则以层峦迭峰的自然山体为背景。以河、湖、山为骨架发展城市的绿心,形成轴向内聚并向外辐射的城市框架。在轴线上的各城市组团间,以水体、楔形绿带作为分隔,形成舒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开敞空间系统。

中心组团:结合现状市政府广场等功能布局,向东打造全市性的城市中心;利用太白湖水面,建设太白湖公园,建设成为中心区的绿心,现有工业用地经过整治和技术改造,成为新的工业用地。向西构建全市的商贸物流中心,以发展大型集贸批发市场为主;跨过西环路布置为学院用地以及学校备用地。现状老城区主要以调整、充实、提高为主,同时开发沿江地区,整治河岸。

江南新城:近期建设的重点区域。结合桂梧高速公路段市区联络线、广贺高速公路八灵段的建设以及南环路的升级改造,向南发展城市新区。在贺江与南环路之间,以文化、娱乐设施为主,体现城市品位;中间是大钟山公园,是江南新城的绿心;在大钟山东侧,大道两侧主要为新型居住区。沿桂梧高速联络线两侧

布置适量大体量建筑,形成迎宾大道。

高速公路联络线与市内的光明大道相接,向北延伸到达火车北站站前综合组团,构成整个城区西部的纵向轴。结合火车货运站和现状黄田镇区,北站组团以工业、仓储和配套服务为主。

各组团和片区综合考虑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以减少交通量,方便生产、生活。

图 5 规划结构分析图

5、规划拟占用地的现状分析

根据1998年编制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市城区与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图,对本次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拟占用各类用地做出统计分析,在中心城区城市建城区占用土地31.9平方公里中,基本农田为4.2平方公里,一般农田为0.5平方公里,城市现状建成区和乡村居民点用地和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乡村居民点用地为27.2平方公里。

由于上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较好,对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做了预留;本次规划修编只是在局部突破了预留范围,主要是在西南角和东南角两条高速公路入城干道两侧,这也是区域交通设施变化后引起的土地利用性质变更需要。

周边4镇的规划用地,在原有镇区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交通线路的改变,对土地用途做了适当的改变。如黄田镇和莲塘镇的用地均是结合火车站场的布置以及高等级公路的改线等进行调整。

从城区的土地供需矛盾分析,作为新建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兴工业基地,以及许多大型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市的建设必然要占用一定耕地,但由于现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果通过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后备荒地资源开发,完全可能

保障全市的农产品总量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基于以上分析,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规模是可行的。

图 6 城区与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图(1997-2010年)

表8 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拟占各类用地分类统计表(单位:公顷)

占地

总面积

农用地

建设

用地

未利用

土地

合计

耕地

园地林地牧草地

基本农田一般农田

合计3190.60 469.81 422.16 47.65 0 0 0 2720.79 0

表9 规划控制区所属6镇土地利用现状(公顷)

属地总面积

农用地建设用地

水域

未利用

土地

耕地

园地林地牧草地小计

城镇及

工矿地

交通用

小计

基本农

一般农

八步镇2445.9 902.3 0.00 902.3 15.6 166.2 27.1 1027.9 907.4 120. 6 241.1 65.8 黄田镇23783.9 4804.6 3990.0 814.6 169.1 12858.7 685.4 1250.8 1076.3 174.4 658.2 3357.2 西湾镇2993.5 1098.8 700.0 398.8 28.6 737.4 38.9 406.7 368.6 38.1 131.6 551.5 鹅塘镇20457.2 3104.6 2666.0 438.6 415.6 13208.0 426.3 738.1 668.3 69.8 486.9 2077.6 莲塘镇19153.0 6041. 9 5251.0 790.9 459.3 8140.5 956.5 1435.5 1306.0 129.5 813.0 1306.4 沙田镇30438.8 6689.2 5579.5 1109.7 305.0 15064.5 2056.1 1239.9 1108.1 131.8 688.0 4396.2 合计99272.3 22641.3 18186.5 4454.8 1393.2 50175.2 4190.2 6098.9 5434.7 664.1 3018.9 11754.7 资料来源:市国土局

6、城市用地规模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

105-120平方米左右。

以此标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根据人口预测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45万,则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区的人口为33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5-40平方公里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规模: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表10 城市规模一览表

表11 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备注:2002年现状总人口15.0万人,2010年近期总人口27万人,2020年远期总人口45万人。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估算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王向坤 Wang Xiangkun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 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 的一种妥协方案。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 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 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 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

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3)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4)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5)人口现状 a)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b)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表1、图1)

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

收集你所研究省、市(县)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资料,计算该省区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 1.河北省城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05年) 河北省的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 2xx指数S2=P1/P2=1.36 4城市指数S4=P1/(P2+P3+P4)=0.537 11城市指数S11=2P1/(P2+P3+…+P11)=0.525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首位度指数偏小,为1.36,4城市指数低,只有0.537,说明较大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很难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中小城市配合的城市群落。从11城市指数来看,其值也很低,为0.525,说明城市体系中较大城市发育,但众多的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却较小,因而与高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较大,而且在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之间也有较明显的差距。 2.xxxx首位度 据统计,2008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5万,比上年增加75.6万,增长0.73%,其中户籍人口为7317.7万人。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为51.9: 48.1,男女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比2006年末每平方公里736人增加了5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多年来,江苏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1982年人口普查时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0人,1990年为654人,2000年末达到714人。自2000年以来,由于总人口持续低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速度放慢。2001年末为717人,2002年末为719人,2003年末为722人,4年间人口密度年均增长1.4%。 xx名 xx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xx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1.1、研究的空间尺度与人口概念界定 (2) 1.2、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2) 2.1、镇域户籍人口增长特征 (2) 2.2、镇域户籍人口结构特征 (3) 2.3、镇域户籍人口空间特征 (4) 第三章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5) 3.1、镇域户籍人口规模预测 (5) 3.2、镇域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5) 第四章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4.1、镇区人口发展现状 (7) 4.2、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第五章镇区用地规模预测 (8) 5.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8) 5.2、镇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8)

第一章 前言 1.1 本专题研究涉及二个空间尺度:xx (1)xx 121个自然村。总面积38.95平方公里。 (2)理事权、规划区的范围包括xx 721.38公顷。 本专题所指常住人口是指在xx 外来人口,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xx 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口袋户口”籍人口是指拥有xx 镇户籍的人口,过半年的外来人口。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年限为近期: 2013-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第二章 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人,增长12.0‰。 2007-2012

1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转变划分为五阶段,即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 静止阶段和绝对衰减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为典型的后期扩张阶段。

表2.6 xx镇各行政村户籍人口分布情况(2012年) 表2.5 xx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化(户籍人口)单位:人 2.3 2.3.1 7-10%。 人/hm2。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可编辑 UDC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CJXXXXX—XX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讨论稿) 200X-XX-XX 发布200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CJXXXXX—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X年X月X日 中国×××出版社 200×年北京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摘要: 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概念不统一 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 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演示教学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 一、人口与城镇化现状分析 (一)镇域现状人口 1、户籍人口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户籍人口总数共31059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28761人,户籍非农业人口2298人,户籍户数共8321户,户均人口3.73人。 2、登记暂住人口 截至2012年底,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共154人。 3、镇域人口总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域总人口共31213人,其中户籍人口31059人,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数共154人。 XX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XX派出所(二)镇区现状人口 至2012年底,XX规划镇区范围内共有人口约0.6万人。其中: 1、XX居委人口2298人。 2、登记外来暂住人口154人。 3、镇区周边与镇区呈连片发展、联系紧密的部分自然村人口(包括XX村、^),约3500人。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镇域户籍人口增长预测 XX镇户籍人口数据具有较好连续性,假定户籍迁入迁出制度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影响户籍人口增长外部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化,我们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综合确定户籍人口预测结果。 1、线性回归模型 P t = a + bt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线性回归公式:P t = 321.43t -614695.73

根据线性回归公式,预测XX镇户籍人口2020年为3.46万人,2030年为3.78万人。 2、对数回归模型 P t = a*Ln(t) + b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对数回归公式: 4876743.35 P t = 645305.51*Ln(t)– 3、指数回归模型 P t = a*e bt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指数回归公式: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综合平衡法和目标时序预测法两种人口预测方法,可以得出近似的人口预测值。由于中心城区周边4个建制镇距离城区较近,为统筹安排城区镇区发展,将周边的黄田、西湾、鹅塘和莲塘一并纳入城区考虑。通过综合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市区人口规模为: ?2002年,现状人口1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2.6 万人; ?2010年27万人,为人口稳定增长期,年均增长1.5万人; ?2020年45万人,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8万人。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105-120平方米左右。规划用地规模为: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一、城市人口规模 1、现状城区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应反映城市中的实际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居住在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为依据。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以规划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测算基础。实际居住人口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 ?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按五普口径则为半年以上) 本次市区规划范围包括八步镇及黄田、西湾、鹅塘、莲塘和沙田镇的部分用地,根据上述原则,本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计算以中心城区建成区、4镇镇区为界限,作为计算城市人口的基数。 ?2002年,八步镇总人口为1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1万人,农 业人口为1.4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论证报告。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现状分析 扶绥城区及新宁镇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1950-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5.2?。八十年代中期,扶绥城区及新宁镇人口快速增长,从1950年的3660人到1984年的23745人,自然增长率最高年达28.3?;自1984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下来,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7.0~9.0?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口增长速度又有所回升,1998-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0.2?。 近十年来的人口资料统计显示,扶绥县域的人口连续出现机械负增长,即人口在向县域以外流动。而考察县城人口的机械变动情况可以得知,县城人口在1995年前机械增长很快,基本保持千分之两位数的增长率;1995年后人口出现机械负增长,人口流失的速度一般在10?以内,但进入21世纪,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回升,扶绥县城的人口机械变动主要来自于县域内部的人口流动,以及扶绥与南宁之间的人口流动。 2003年县城人口7.19万人,非农业人口4.05万人,县城从事非农业活动、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1.05万人。 (二)影响扶绥县城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 近年来,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扶绥城镇发展的宏观形势一片大好。南友高速公路的开通,将使扶绥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扶绥三近三沿(近首府、近边境、近机场,沿左江、沿铁路、沿公路)的区位优势,使其一方面形成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方面利用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吸引外资和建设项目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总则 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 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

城市规模预测

■城市规模专题研究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研究,所完成的研究报告必须经上一级政府的计划、建设和土地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 1.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 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 (1)综合平衡法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城市机械人口增长也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前一年人口加上自然人口增长和机械增长,即: P i=P i-1+N i+M I P - 总人口 N - 自然增长人口 M - 机械增长人口 I - 年份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为稳定值时该公式可以简化为: P j=P0 (1+n+m)j P j - 规划期末总人口 N - 人口自然增长率 M - 人口机械增长率 j - 规划年数 (2)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 此法以区域国民经济为依据,对区域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城市化水平,将城市人口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分配给各个城镇。 P a= P1+ P2+P3+ …P i…+ P n, P a - 区域总人口 P i - 各个城市的人口 (3)环境容量法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和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计算城市的极限人口。 P max= min{ P1max,P2max,…P imax,…} P max - 城市的极限人口 P imax - 某项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或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的最大值。

专题一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 一、市域人口现状 湖州市域地处东部沿海,是上海经济区的直接腹地,属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人口流动性大,市域总人口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有本市户籍的在册人口(本文简称户籍人口);非本市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口(本文简称外来人口)。 (一)户籍人口现状 1.户籍人口在册数据 根据公安局年度统计口径,2002年底湖州市户籍总人口为257.05万人,与1998年的254.81万人相比,5年共增加2.24万人,年均递增0.45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变动情况详见下表: 各年份户籍人口变化表 2.户籍人口变化特点 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自九十年代以来,湖州的人口自然增长日趋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 1.39—3.00‰之间;而根据“五普”资料,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老年型人口类型(表2、表3)。因此湖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今后会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机械增长基本稳定,迁入迁出人口相对持平。近几年中所出现的年度人口负增长,主要因为城市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大量学生外迁就读也有一定影响。从统计的在册湖州户籍人口变化情况来看,目前变化相对稳定,主要增长来自于自然增加。

湖州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五普”数) 国际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表 (二)外来人口现状 1.在册暂住人口现状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湖州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总量为23.02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8.38万人。市区暂住人口总量为12.74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4.61万人;长兴暂住人口总量为3.9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1.66万人、安吉暂住人口总量为1.5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0.08万人;德清暂住人口总量为4.87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为2.04万人。 各年份暂住人口变化表 2.外来人口现状 由于统计困难、人口流动性大及涉及费用等一系列问题,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统计容易漏报,根据周边城市的情况及统计经验,公安部门的暂住人口统计数一般为实际暂住人口的50%左右。根据抽样调查,湖州市暂住人口中85%为外来

黄山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 专题研究报告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山市城市规划局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2010.10

目录 专题一: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专题二: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专题三:黄山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专题四:黄山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专题五:黄山市产业发展研究专题报告 专题六:黄山市南部城镇群生态基础设施专题研究

专题一: 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

前言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东北和西北分别与本省宣城、池州两市接壤。屯溪距上海446公里,距合肥409公里,距南京372公里,距杭州240公里。 黄山市现辖三区四县和黄山风景区,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市政府驻地设在屯溪区,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 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众多的旅游资源使得黄山市的旅游发展拥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也使得旅游产业成为黄山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黄山市旅游人口的快速增加。 未来黄山市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和预测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对黄山市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一、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城市发展目标和实施情况分析 现行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2002年,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黄山市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发展活力增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态势。但现行总体规划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态势估计仍嫌不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等指标均超出或接近总体规划2010年规划指标,现行总体规划目前已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定束缚。 表1-1:黄山市现状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与现行总规对照表 指标 现行总规规划指标2007年 现状2005年2010年2020年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140 200 400 215.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9400 13000 26000 14500 全市总人口(万人)148 150 155 149 城镇化水平(%)33 40 58 38.2 旅游接待量(万人)2001年:555 1500 旅游收入(亿元)2001年:17.7 110 外汇收入(万美元)2001年:3500 17000 城市建成区人口(万人)主城区屯溪区18 22 30 24.5 30.74 徽州区 4.6 5.5 7.5 6.24 副城区黄山区 4.9 6.0 8.5 6.68 合计27.5 33.5 46 37.42 城市建成区面积(k㎡)主城区屯溪区18 31.84 27.1 34.15 徽州区 5.5 7.52 7.05 副城区黄山区 6.0 8.5 7.5 合计29.5 约35.5 47.85 41.65 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人)107.3 按106 104.0 111.3 备注:屯溪区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统计数据包括经济开发区相应数据。

城市人口规模划分新标准

千龙网讯日前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 如何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厘清城市概念对于研究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从规模体系上总体分为五个类别,也就是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型城市。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但是这部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日前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 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照全新标准统计,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超过百万;省会城市中,除银川、拉萨外,其他城市市辖区人口也超过百万(也就是说,省会城市中只有银川、拉萨属于中小城市);地级城市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多超过百万,以山东省为例,15个地级城市中,只有滨州、德州、威海、东营等四个城市城区人口低于百万。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地级城市市区人口均未超过百万。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市辖区常住人口低于百万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占比56%。

人口预测与分析的方法

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 王炜1, 纪江海1, 冯洪海1, 王广和1, 陈会云2 (11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1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畜牧站,河北迁安063000) 摘要: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对城镇规划中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指出了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合理的人口规模能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分析了我国现状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几个实用方法:平均增长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和劳动平衡法。这些方法简明,易于使用,在实践工作中,常以几种方法同时应用,并互相校核,对于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镇,还应以城镇环境容量进行校核,最后方可确定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关键词:人口规模;分析;预测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Theanalysisandforecastin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 WANGWei1,JIJiang2hai1,FENGHong2hai1,WANGGuang2he1,CHENHui2yun2 (11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1,China; 21AnimalDepartmentofQiananTownofHebeiProvince,Qianan063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dandforecastedthescopeofpopulationontownplanning,combiningwitht hecurrentsituationofourcountry1Itpointedoutthatthescopeofpopulationdecidesthescopeoflandan din2frastructure1Thereasonablepopulation’sscopecanpromote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oftowncoordi2nately,whichshowedthatthesc opeofpopulationisveryimportant1Thisarticleanalysedtheproblemincur2rentscopeofpopulationan dputforwardseveralpracticalmethodsofforecastingthescopeofpopulation.Thosemethodsareconcis e,practicalandcanbeappliedandcheckedseveralmethodsatsametime,soastodefinereasonablescope ofpopulation1 Keywords:thescopeofpopulation;analyse;forecast 人口规模的分析和预测是城镇规划中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进行城镇规划之前,必需在搜集基础资料 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合理地预测出城镇的人口规模,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外地人口到城镇中定居或暂居,使城镇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外来暂住人口是很难掌握的因素,在预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科学预测城镇人口规模的难度。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简便方法,成了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1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 城镇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镇人口规模把握不准,预测规模偏低,就会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影响城镇正常有序地发展。但如果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值偏高,片面追求人口多、楼层高、贪大求洋的倾向,就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或利用率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此外,城镇人口规模预测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发挥。在社会效益方面城镇人口规模与公共绿地的面积、道路铺设率的程度、电话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使用率的状况以及小学、托幼、文化站、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和城市化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效益方面,目前城镇中主要存在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粗放经营、产值较低,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尚不完善,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还比较低等问题。中央最近提出发展经济要变粗放型为效益型,经济总量的增长不能单靠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要靠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效益。这要求我们在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时要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在研究城镇人口量的同时,还要研究人口的质,考虑人均产出问题[1]。人口规模预测与环境也有极大关系,城镇人口的过

人口预测方法

现状需安置人口109552人。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339.24公顷 规划用地指标表 上位总体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144.76公顷 上位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 二、人口规模 古雷港口经济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两大类。 1、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1)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类比分析,考虑到石油炼化工业的特殊性,其就业人口密度偏低,其中上游产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占地规模大,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经验数据表明,一般石化产业就业人口密度为6-20人/公顷,本规划石油炼化产业就业人口密度取7人/公顷,中下游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取20人/公顷。 经验数据表明,综合类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80人/公顷;高新工业园用地就业密度为120人/公顷。 (2)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石油炼化产业用地(即三类工业用地)约为478公顷;石化中下游产业用地约为2536公顷;二类工业用地约为987公顷;一类工业用地约为12公顷。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期末东海岛新区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478公顷×7人/公顷+2536公顷×20人/公顷+987公顷×80人/公顷+12公顷×120人/公顷=136886人,约为13.4万人。 (3)仓储、港口用地等就业人口规模 考虑到仓储、港口用地的集约紧凑,仓储、港口用地均按10人/公顷用地指标计算。 仓储、港口用地297+1130=1427公顷,就业岗位约1.4万人。 (4)就业相关人口规模 经济区内总就业人口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0%,因此,计算可得,经济区总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3.4+1.4万人/(1-20%)=18.5万人。 考虑到新区内就业人口部分带眷,取平均带眷系数为1.5,因此,可估算,就业相关人口为18.5万人×1.5=27.8万人。 2、根据本规划区功能组团的特点,文教科研功能是东部片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将吸收一定的人口,参照国内有关文教科研区的用地标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讲解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主要起草人: 1 总则 1.0.1 为规范我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城市规划人均指标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总体规划阶段的人口规模预测。 1.0.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充分研究城市人口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未来人口变化的影响要素与发展趋势,在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选取和使用、结果确定和表达上做到规范和有据可依。 1.0.4 在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过程中,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市(县)域 City (County) Administrative Area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 本专题论证报告是在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从全省和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依据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全县的现状发展基础,把握节约用地和科学合理用地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及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市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可能,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一、某某市概况 某某市位于####中部,东经114°02”;-114°19”;,北纬33°46”;-34°14”;。东西宽,南北长,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总人口万人。全县辖****五镇七乡,382个行政村,2292个自然村。 某某市位于333等四地市交汇处,地方铁路某某省铁路和某某省由西向东横贯,**省道、***省道,8***省道,****省道,从境内穿过。距规划的**高速10公里,某某市位于某某省经济辐射圈之内,发展前景良好。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某某省城市化“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3、《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4、《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某某市县城总体规划》。 三、规划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某某市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县人口总数为万人,人口密度为707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亩。 (一)县域人口增长规模预测 2001年底某某市总人口为万人,非农业人口56673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 某某市域总人口,1995-2001年变动情况见下表

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关系

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关系 1北京的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 1.1北京人口增长的特点和态势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个资源集聚型城市,它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当前,北京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当前,北京人口增长表现以下特点: 1.1.1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慢,增长主要来自机械增长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户籍人口从116 2.9万人增长到1245.8万人,5年时间仅增长了82.9万人,年均增长16.6万人,与流动人口的增长相比非常小,即使是这个增幅,也主要是由人口迁入而带来的机械增长。从图1能够看出,在户籍人口的增长中,自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机械增长的幅度。特别是在2003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负增长,当年人口自然减少12973人,2004年以后,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才缓慢提升。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迁入而增长的,2004年到2009年,人口迁入而带来的人口增长年均达13万多人。 1.1.2外来暂住人口增长快根据北京统计年鉴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统计,2004年以来,北京的户籍人口增长幅度不大,暂住人口的增长幅度则较大,从2004年的341.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874.9万人,年均增长106.7万人(图2)。 1.1.3常住人口增长中90%以上来自外来人口增长因为户籍人口自然增长慢,户籍人口的增长也主要来自机械增长,所以从实质上来说,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外来人口迁入,包括工作调入(户籍迁入)和外来人口流入。这两者占北京人口增长的90%以上,下表是2005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增长中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所占比重以及外地户籍迁入和非户籍迁入所占比重,2005年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只占常住人口增长的1%,见表1。北京常住人口的变动态势见图3,能够看出,北

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来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或方法。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它既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又是确定总体规划中的具体技术指标与城市合理布局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含义 城市人口预测(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2、传统人口预测方法 传统的人口预测方法包括平均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和劳动平衡法等。1)平均增长率法 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对人口规模预测的常见方法之一为平均增长率法,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人口规模预测公式为:P = P0 (1 + K1 + K2)n。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P0 为城市现状人口规模,K1 为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长率,K2 为城市年平均机械增长率,n 为规划年限。这种方法适合初步经济发展稳定的城市,人口增长会逐步增加,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但是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越来越慢,不可能都以平均的速度增长。若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则可按预见的趋势改变人口增长率进行测算。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它对人口增长率的精度要求较高。 2)带眷系数法 带眷系数法是根据新建工业项目的职工数及带眷情况计算的。当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人员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确定增加的从业人员及其带眷系数。 具体预测公式为:P =P1 (1 + a) + P2 + P3。 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P1 为带眷职工人数,a 为带眷系数,P2 为单身职工人数,P3 为规划期末城镇其他人口数。 职工带眷系数法主要用于新建工矿城镇,有利于确定住户居住形式,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小城镇发展规模,但不适合对已经建好的整个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具体预测公式为:P = P0 (1 + K)n+ Z[ f·P1 (1 + k)n- s/ b ]。 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 P0 为现状城镇人口规模;K为城镇人口的综合增长率;Z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比例;f 为农业劳动力占周围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45 % —50 %;P1 为城镇周围农村现状人口总数;k 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自然增长率;s 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耕地面积;b 为每个劳动力额定担负的耕地数量,一般为1. 4—1. 7hm2;n 为规划年限。这种方法适合对具有剩余劳动力的小城镇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不适合对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4)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相互平衡的原则基础上,由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