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摘要: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其中,“超级猪”生产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便是现代猪育种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一个示例。关键词:畜牧学;育种;综述;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超级猪中国分类号:S8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033(2003)01-0041-02

1 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选择

1.l内用性状

1.1.1 生长与食欲:生长速度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性状。由于日增重遗传力高,且容易度量,因此个体选择的效果较好。同时由于日增重与耗料比之间有较高的负遗传相关,选择日增重可使两者都受益。一些研究表明,猪的食欲对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有一定影响。食欲的下降可能会限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长期选择进展,低食欲还会使哺乳母猪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影响泌乳。因此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食欲也是一个应该予以考虑的性状。

1.1.2 瘦肉:用瘦肉率或瘦肉量表示。虽然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但因其在活体无法直接度量,因此一般是通过选择那些在活体易于度量而又与瘦肉率有较高遗传相关的性状(如活体背膘)来进行间接选择,或者是根据同胞等亲属的成绩来进行选择。

1.1.3 脂肪:猪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腹内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类型有所不同。对脂肪的选择目标是,降低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保持适量的肌间和肌内脂肪以保持良好的肉质。

1.1.4 肉质与风味:猪的肉质包括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

肌内脂肪含量等多项指标,遗传力一般为低到中等水平。肉的风味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尽管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风味与某些化学物质有关,但关于风味的物质基础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对肉质的评定可分为客观评定和主观评定两类,前者如肉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指标,后者如对肉的风味进行品尝或评分。肉质性状改进的难点是目前还没有把评定的结果作为选种的依据。

1.2 繁殖性状

1.2.l 产仔数:猪的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性状,是一个受排卵数、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合性状。由于产仔数的遗传力低,容易受母体效应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选择提高的效果差。

1.2.2 母性:母猪的母性对于哺乳仔猪的成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用哺育仔猪的育成率来表示,主要决定于母猪的泌乳力和母猪护仔性。在对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选择时,母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性状。

1.3 外形

1.3.1 体长:体长对猪的胴体长度和产肉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产肉力高的猪往往具有较大的体长,猪体长的遗传力较高,因此参考体长进行选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3.2 肢蹄:肢蹄结实度是体质的一部分,是指猪四个肢蹄的生长发育与整个机体相协调的程度。肢蹄缺陷或肢蹄病会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肢蹄病不仅会影响繁殖公、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影响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产品等级。

1.3.3 腿臀:由于腿和臀是肢体中产瘦肉最多的部位,因此腿臀比例在评定胴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腿臀比例进行适当的选择,对提高猪的产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4 毛色、头形、耳形:猪的毛色、头形和耳形是品种特征的重要标志,均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尽管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不大,但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2 性能测定

2.1 测定的记录依据

2.1.1 不同亲属记录:性能测定的记录可以来源于后裔、同胞和本身。依据后裔记录进行选种是最准确的,因为选种就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后代,但由于后裔测定会使世代间隔延长,而且测定的能力有限,因而也就影响性状的年遗传改进量。猪的许多肉用性状都是中、高遗传力性状,依据同胞或本身的成绩选择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1.2 多种亲属记录的结合:与利用单个亲属信息相比,同时利用多种亲属的记录会提高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正是由于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亲属的信息,能消除由于环境和选配等造成的偏差,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因而可以提高选种的准确性。

2.1.3 多个性状记录的综合:在猪的BLUP育种值估计模型中,可以包含多个性状,这就是多性状BLUP方法,但包含的性状不宜太多,一般以2~3个性状为宜。

2.2 测定方式早期的种猪测定方式大致可分为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两大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产生了一种新的测定方式,即网上测定(on-net test)。本场测定完全是在本猪场进行的,而测定站测定则是将被测猪只集中在一个相对一致的环境(测定站)下进行的。由于各场的饲养管理和测定条件不同,本场测定的结果在不同场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测定站测定虽然克服了本场测定的上述缺点,但又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使得测定结果性能优秀的种猪无法返回本场使用。将本场测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既可发挥本场测定的优点,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种猪的测定在本场内就能完成。具体做法大致为:将各场测定的性能记录及时地通过计算机网络传人中心数据库,如果各场种猪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遗传联系,借助相应的育种值估计软件就能很快地对各场测定猪只的育种值进行估计,并进行不同场间的比较。由于网上测定方便快捷、准确性高,不会传播和扩散疾病,因此对于开展种猪的统一遗传评定以进行联合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现代动物育种技术都是建立在遗传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与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

发展,猪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

3.1 表型值选择顾名思义,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

择,这是畜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3.2 育种值选择随着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育种学家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和效率。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有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

3.3 标记辅助选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分子遗传标记、QTL图谱分析的研究正不断深入。目前,畜禽遗传图谱的构建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得利用一个或一群标记以区分不同个体QTL的有利基因型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标记辅助选择就是用DNA水平的选择来补充以表型值或育种值为基础

的选择。由于它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的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选种的准确性。尽管目前有关动物标记辅助选择的工作总体上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还是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标记辅助选择必将在猪的育种改良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4 基因诊断盒从广义角度上讲,基因诊断盒技术也是标记辅助选择的一部分。基因诊断盒的应用可以说是当前猪标记辅助选择最成功的例子。如利用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检测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利用雌激素受体(ESR)基因诊断盒固定猪的高产仔数基因等。目前这些基因诊断盒都已逐步应用于猪的选育计划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猪遗传改良的效果。

4 “超级猪”计划

4.1 英国“超级猪”计划英国学者Webb(1990)曾提出一个利用胚胎工程技术

生产“超级猪”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1)每年每头母猪提供32头商品

猪;(2)100天达到100kg活重;(3)胴体瘦肉率达65%。在达到上述三项指标后,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量可达1400kg。其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图1英国“超级猪”生产

计划

4.2 中国“超级猪”计划中国“超级猪”计划需分三个阶段共8~10年的时间完成,各阶段的具体生产性能目标见表

1。为实现“超级猪”的各项性能指标,建议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1)利用猪高产仔数优良基因诊断盒将高产仔数基因固定在“中国超级猪”品种中;(2)利用猪早期增重优良基因的DNA标记提高“中国超级猪”父系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3)利用猪双肌基因的DNA标记和“肥胖”基因的DNA标记增加“中国超级猪”的瘦肉率;(4)利用猪高温应激综合症(MHS)基因诊断盒将“中国超级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基因加以控制;(5)利用猪基因组扫描技术(genomic scanning)预测最佳的杂种优势,选择“中国超级猪”的最优配套组合;(6)对“中国超级猪”的营养需要进行分析,并研制“中国超级猪”饲料配方;(7)建立“中国超级猪’的饲养标准和生产体系。表1 中国“超级猪”生产性能目标预计年份(年份) 2-3 5-6 8-10 年产瘦肉/母猪(kg) 1000 1200 1400 生产猪日增重(g) 1000 1100 2500 上市头数/窝12 13 14 饲料转化率* 3.0 2.8 2.6 * 30~110kg生长猪综上所述,猪的育种和

其他畜禽育种一样从最初的表型选种开始,经历了育种值选种,如今又发展到基因型选种,随着有种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选种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是某一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种猪育种方案

恒利源种猪有限公司育种方案 遗传育种工作是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工作之一,公司各部门都要树立为育种工作服务的观念。种猪选育是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公司选种工作有序进行,特制订下列种猪选育方案。 一、种猪选种方案的有关说明 1、目的:为了规范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种猪的选种程 序与选种标准;加强各猪场的选留标准工作,使选留的后代产生最大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特制订本方案。 2、适用范围:荣昌恒利源原种猪场。 3、人员分工:恒利源公司育种部门管理负责本方案的拟 定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指导。猪场场长带领本场员工严格执行方案,若执行过程中产生疑问或遇到困难时,须及时向集团公司养殖事业部咨询。 4、选留程序: 猪的性状是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因此要求按“周上产节律”安排工作,对各阶段进行严格选留,以求适时选择生产性能高的种猪。 5、记录管理: 所有记录由育种录入员存档管理,并将收集的数据核对无误后在1周内录入计算机保存。负责向公司引种客户提供详细准确的原种档案,将一些与育种相关的数据录入

Headsman软件。 6、去势: 曾祖代、祖代猪场,每次选种不合格的公猪及时去势。父母代猪场对所有公猪一律进 行去势处理。 7、罚责 凡违反以上相关管理规定,使其情节轻重,处以100—500元罚款,由育种部门管理监督执行。 二、种猪测定选育原则 (1)、严格测定、准确评估、强度选择: (2)、育种值和表观性状相结合; (3)、父、母品系分开选择 (4)、与国内顶尖猪场交换血缘,加强合作,进行联合育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联络 (5) 与全国著名高牧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肉质选育,选育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品系。 三、种猪测定选育流程 (1)、第一阶段选留与淘汰(初生初选,含:LP5选择) A、对1—3日龄初生仔猪进行初选,合格种猪编耳号,(窝号+个体号)+场别+年号+品种字母(15位)有中国剪耳法和美国剪耳法二种。 B、初生重小于0.9千克的仔猪和畸形应计入总产仔活仔数

现代化猪分子育种技术

现代化猪分子育种技术 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育种技术也经历了表型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表型选择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虽能获得一定进展,但速度慢,效果不稳定。育种值选择是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使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是实际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基因型选择是通过确定性状所对应的基因型进行选种,即分子育种。这种方法获得遗传进展的速度快,效果稳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分子育种主要是以分子标记为基础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然后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进行转基因育种。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检测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并进行QTL精细定位。 1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QTL 1.1影响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 1.1.1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SR基因 1.1.2促卵泡素(FSH自亚基基因) 1.2影响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 1.2.1氟烷基因Hal 1.2.2RN基因 1.2.3抑激素基因 1.3已发现的其他QTL 2标记辅助选择 标记辅助选择就是利用DNA水平的选择来补充以表型值或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对已知基因,通过测定其基因型进行选择,又叫基因辅助选择;其二,基因本身不知,但已知与之连锁的标记,可通过标记信息来间接选择与之连锁的基因。由于标记辅助选择不受环境的影响,且无性别的限制,因而允许进行早期选种。可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选择强度,从而提高选种的效率和选种的准确性。据此,可在QTL检测和定位的基础上,利用标记的信息来辅助基因的导入,尤其是对于低遗传力的性状,如繁殖性状,有助于加快其遗传进展。基因诊断盒技术,从广义上讲,也是标记辅助选择的一部分。基因诊断盒的应用可以说是当前猪标记辅助选择最成功的例子,如利用高温应激综合症MHS 基因诊断盒检测猪的高温应激综合症,利用雌激素受体ESR基因诊断盒固定猪的高产仔数基因等。 3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geneknockout又称基因打靶,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精细地定位修饰和改造基因DNA片段的技术。它是在胚胎干细胞技术和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位点专一性强,打靶后目的片段可以与染色体DNA共同稳定遗传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 1.描述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 2. 列举现代育种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前景。 3.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和细胞杂交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关爱农业发展、热爱农业的情感,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同时,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引发的社会问题。【学习过程】按照教师的安排探究转基因技术流程和细胞杂交育种一、探究转基因技术育种 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克隆出来,加以修饰和改造,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流程: 2.转基因植物的实例. (1)转基因耐贮藏番茄(2)转基因抗虫作物(3)抗除草剂作物 3.转基因动物实例二、细胞杂交育种 1.概念:细胞杂交是指将同类或不同类生物体的原生质体或体细胞,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条件下进行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创造条件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杂种生物个体。 ] 2.(1)植物细胞杂交示意图 【典题解悟】番茄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由于过早成熟而易腐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抑制某种促进果实成熟激素的合成能力,可使番茄贮藏时间延长,培育成耐贮藏的番茄新品种,这种转基因番茄已于1993年在美国上市。请回答: (1)促进果实成熟的重要激素是_________,它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有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2)在培育转基因番茄的基因操作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_____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___,基因的“运输工具”是_________。 (3)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通过基因工程来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 _____ [解析]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文件 牧站(种)[2000]60号 关于印发《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我国目前种猪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种猪联合育种工作势在必行。而统一的种猪遗传评估是联合育种工作的基础。为此,我站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全国有关种猪遗传育种专家制定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该方案经过三年多广泛征求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几经讨论修改,已基本成熟,现印发你们试行。 附件: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试行) 一、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得当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使我国养猪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猪肉生产第一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肉食品消费中占67%左右。猪肉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养猪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广大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养猪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耕地减少的不可逆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的不可逆转。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肉类产量达到7000万吨(其中猪肉占70%左右)。要在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不可能有明显增加,即精饲料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达到这一目标十分艰巨。出路只有一条,即大幅度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水平,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产量。 在影响养猪业生产效率的诸多因素中,猪种的遗传素质起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猪种资源,培育出具有高生产性能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在同样饲养条件和投入下,获得养猪生产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因此,猪品种的遗传改良非常重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猪的育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为养猪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育种技术水平低、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种猪质量不高和良种率低等。目前所普遍应用的传统和常规育种技术历史上曾对我国猪的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但若再继续下去,要实现21世纪初养猪业的飞跃,将十分困难。为了增强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开展猪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很有必要。 对我国养猪行业调查表明,我国的外种猪场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育种

猪的培育

幼猪的培育 幼猪的培育,包括哺乳仔断奶仔猪和后备猪的培育三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幼猪的精心培育,达到提高仔猪成活率,培育出种用价值高的后备猪,或为有效地育打下基础。 第一节哺乳乳猪的培育 从初生到断他这一时期的猪称哺乳仔猪,其基本任务就是获得最高的仔猪成活率和最大的断乳窝生和个体重。 一、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哺乳仔猪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导致仔猪难养、哺育率低。 (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体重在1公斤左右,不到成年体重的1%,10日龄时体重较出生重大2。1倍,1月龄时,体重较初生重大5~6倍;到2个月时,则可达到10~15倍。物质代谢相当旺盛,这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和钙、磷代谢比成年猪高很多。20日龄的仔猪八戒,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9~14克,而成年猪仅为0。3~0。4克,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增加1公斤体重,含有7~9 克钙和4~5克磷,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相对都高,因此对营养物质不全极为敏感,除进行正常补乳外,还应以高质量的乳猪料进行补饲。 (2)调节体温机能不健全初生仔猪的神经系统不发达,调节体温能力差,皮下脂肪少而且不能很好利用血液中的碳水化合物来维持正常体温,因此有“小猪怕冷”的说法。尤其出生的珠第一天尤为重要,在低温环境中,初生体重愈小,体质愈弱,搞寒力愈差。这时如猪舍温度过低,或者对仔猪护理不当,则易被冻死。故冬春产仔,应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 (3)消化能力不以达猪的消化器官在出生时相对重量和容积较小,机能亦不完善。在初生时胃重仅5~8克,容积为30~40ML;2月时胃增加到150克容积增大近20倍。大、小肠也是急剧增长,断乳时的小肠长度比初生时增加5倍左右,容积增加了50~60倍;大肠长度增加4~5倍,容积增加40~50倍。由于仔猪胃容积小,排空速度快,因此每天饲料喂的次数就应多些,以防止仔猪挨饿,同时也能保证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饲喂次数可逐渐减少。

种猪育种方案.doc

种猪育种方案 2009年8月

目录 第一章、育种目标 第二章、核心群组建的遗传基础 第三章、种猪育种计划 第四章、种猪性能测定 第五章、遗传进展评估 第六章、育种进度安排 第七章、环境保护 附件 一、养猪管理软件开发方案 二、种猪性状测定技术规程 三、种猪数据测定记录标准 四、种猪遗传测定评估模型 五、人工授精技术标准 六、种猪质量测定管理章程

下载:Feed mix 反刍营养百分百饲料软件(奶牛、肉牛、肉 羊等饲料计算) https://www.doczj.com/doc/3312059643.html,/netdisk/download.php?id=304f6054c43f1652c93b6c2b2e3c9430f5 下载:Genetic Algorithm饲料软件(计算符合·最佳氨基 酸比例模型配方) https://www.doczj.com/doc/3312059643.html,/netdisk/download.php?id=8923bdc24c531b3594a39ab66415d83016 qq:1400072515 种猪育种方案 第一章种猪育种目标 优质猪肉的确定一是凭消费者的口感判断猪肉好吃,好吃的猪肉是口感细嫩多汁,鲜香味浓。我国的地方猪种具有这种特点,其不足之处是生长慢,耗料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我国新培育的猪种其猪肉具有上述特点。但口感有众口难调、各有所好的不足之处。二是根据多数学者意见总结,影响猪肉风味的主要因素是猪肉单位面积内肌纤维的根数与直径、大理石纹状(雪花肉)和肌肉脂肪含量(好吃的主要条件)。外种猪单位面积中肌纤维根数少、肌纤维粗,大理石纹状少,其中结缔组织比例大,脂肪比例小,肌内含脂肪量低,长白与大白都在2%以下,口感风味当然不佳。我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在3.7%~5.42%,新培育的猪种均达到3.6%~4.6%,其瘦肉率达到57%以上。 以丹麦优质种猪作为育种核心基础群,种猪性能测定和选择方法等方面采用世界先进育种技术手段,建立1800头GGP基础母猪、9200头GP基础母猪、年出栏父母代种猪100,000头的育种基地,每年保持5?—10?遗传进展。在保持一定的背膘厚和生长速度前提下,以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提高繁殖性能、改良肉质,提高抗逆性、产品的一致性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育种目标,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宝种猪育种体系。 根据国内外育种现状和中宝种猪生产实际,确定中宝种猪育种目标是在保持一定的背膘厚和生长率基础之上重点提高: (1)生长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主选日增重);

高中生物 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育种的方法和应用 生物育种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针对不同的生物应采用不同的育种方式,要对各种育种方式进行比较,选择简易、可操作的方式。同一种育种方式应用于不同的生物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育种过程,所以我们无论在生产实践中还是有关习题训练中都应灵活应用。 一、几种育种的方法的比较 在高中阶段所介绍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植物激素育种等。 1、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 (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5)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6)举例:矮茎抗锈病小麦等。 2、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1射线等)、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生物因素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的时候)。 (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5)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6)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3、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4、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等诱导剂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 (5)举例:“京花一号”小麦。 5、细胞工程育种 (1)方式: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GBS猪育种手册范本

目录 一、系统简介 (1) 二、个体号规范 (1) 三、测定性状 (2) 四、选择指数的计算公式 (2) 五、遗传进展分析 (3) 六、BLUP模型定义 (3) 七、某些性状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6)

一、系统简介 现代家畜育种的主要特征是 ●全面采用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际育种工作; ●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分析。 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而计算机的应用如不与前者相结合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将这二者相结合的最佳媒介就是计算机软件,也就是说,将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软件化,再通过计算机(结合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功能)将其体现出来。 种猪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集种猪个体基本资料和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的采集、管理与遗传统计分析为一体,应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将猪育种过程规范化、程序化、定量化。本软件即是实施育种措施的必备工具,又是开展现代育种工作的指南。适用于大中型种猪场或地域性联合育种组织。 本系统可完成种猪个体遗传评定、种猪选配方案制定、群体遗传进展分析、群体遗传参数估计等基本育种工作,还可根据需要打印多种用于育种分析的报表和种猪卡。 二、个体号规范 ●耳号是场内猪只的编号,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由各场自行设定,例如可以将前四 位设为窝号,后两位设为窝内个体序号。对小于6位数的数字,系统会自动在其前面 加0,以补齐6位数。 在同一场(子公司)、同一年度和同一品种内,耳号不可重复。 ●一个个体的个体号(ID)由15个字符组成,其结构如下:

XX-XXXXX-XX-XXXXXX 耳号 出生年份 出生场代码 品种代码 其中场代码和品种代码需由系统管理员事先设定,应符合国家统一规定。 一个个体的个体号应是全国唯一的。 三、测定性状 系统中目前有7种模型可供选择,均为个体动物模型,分别是: - 日龄-背膘厚两性状模型:用于对目标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同时进行育种值估计; - 总产仔数模型:用于对总产仔进行育种值估计; - 目标体重日龄模型:用于对目标体重日龄进行育种值估计; - 背膘厚模型:用于对背膘厚进行育种值估计; - 饲料转化率模型:用于对饲料转化率进行育种值估计; - 日增重模型:用于对日增重进行育种值估计; - 瘦肉率模型:用于对瘦肉率进行育种值估计。 四、选择指数的计算公式 ∑=+=n i i i A w I 1 ?100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 现代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 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 生物技术综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 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随着基 因组计划的成功,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学,开发生物资源,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 技术与海洋生物技术,乃至空间生物技术等领域,将在21世纪开发细胞制药厂、细胞计算机、生物太阳能技术等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主要有:作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细胞杂 交技术、农作物人工种子、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等。农作物组 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其次用于无性繁殖作物的脱毒和快 速繁育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体细胞杂交可以创造出更有经济价值或更广泛适 应性的作物新品种;人工种子可对一些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作物进 行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并可人为控制作物生长发育和抗性,防止种性退化;转基因育种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转移,使其获得新的优良品性,培育出具有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抗逆特性及品质优良的作物新品系;分子标记辅 助育种技术是利用与目的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的分子标记,鉴定和筛选具有目 的性状的种质资源和育种后代,或分析和评价种质资源、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 的一种方法,与传统育种依表现型进行选择相比,该项技术具有选择效率高, 结果准确等特点,特别是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选择更为有效。 现代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已经广泛应用。细胞工程中, 通过胚珠培养、 体细胞培养等技术获得了一些新种质材料;基因工程方面, 随着农杆菌介导法、 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等技术的突破, 在棉花抗病虫害和及抗除草剂等 方面的育种获得成功, 相应的新品种已开始了商业化生产。我国棉花生物技术 在抗棉铃虫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他方面尚有差距。 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生物技术手段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玉米育种的效率, 开辟了玉米 育种的新途径。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自交系已经成为自交系选育的重要手段、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并在育种实践中加以应用, 转基因玉米已经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并将很快实 现产业化。而高成本、掌握难、重复性和通用性差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生物技术 在玉米育种中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缩短了育种年限, 同时也为品种改良开辟了新的道路,是现代育种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应加 大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投入与研究力度,因为我国的生物技术水平,在现阶段,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现代猪育种技术 摘要: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 其中,“超级猪”生产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便是现代猪育种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一个示例。关键词:畜牧学;育种;综述;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超级猪中国分类号:S8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033(2003)01-0041-02 1 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选择 1.l内用性状 1.1.1 生长与食欲:生长速度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性状。由于日增重遗传力高,且容易度量,因此个体选择的效果较好。同时由于日增重与耗料比之间有较高的负遗传相关,选择日增重可使两者都受益。一些研究表明,猪的食欲对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有一定影响。食欲的下降可能会限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长期选择进展,低食欲还会使哺乳母猪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而影响泌乳。因此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食欲也是一个应该予以考虑的性状。 1.1.2 瘦肉:用瘦肉率或瘦肉量表示。虽然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但因其在活体无法直接度量,因此一般是通过选择那些在活体易于度量而又与瘦肉率有较高遗传相关的性状(如活体背膘)来进行间接选择,或者是根据同胞等亲属的成绩来进行选择。 1.1.3 脂肪:猪的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腹内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类型有所不同。对脂肪的选择目标是,降低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保持适量的肌间和肌内脂肪以保持良好的肉质。 1.1.4 肉质与风味:猪的肉质包括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

猪品系培育方法及联合育种基础群组建

猪品系培育方法及联合育种基础群组建 经典的品系选育方法。其特点是从品种或系中选择优秀个体(一般是种公猪)为系祖,通过中等程度的近交,使其后代与这一优秀个体保持较高程度的亲缘关系,并保持或积累其系祖的优秀品质,使群体具有共同祖先的优良特性。 1、优点:易于固定一个个体或几个个体的优良特性,便于保持血缘,以及灵活机动、不拘一格等。 2、缺点:系祖不易得到,难以选配到同质的优秀母猪和选到可靠的系祖继承者,尤其是系祖的血统和特性在群体中随着世代的推移易于淡化,后代一般难于接近更无法超过系祖。 目前,这种方法在猪的育种实践中使用较少,该法起源早,对猪的育种起过很大作用。 (二) 近交建系法 用高度的近交方法建立猪的品系。30、40年代美国培育了100多个近交系数在30%以上的猪近交系。结果近交降低了产仔数和仔猪的生活力,并出现了脐疝、血友病等遗传疾患,生长速度也因近交而降低。在近交过程中又会出现近交退化现象,育种成本非常高。另外,也降低了性状的选择强度,目前,在猪的育种中不再采用。 (三) 群体继代选育法 又叫系统选育、闭锁群育种法,是目前用于猪品系选育最多的方法。该方法是选择一定数量的猪群组成零世代基础群,在更新时采用全群淘汰,配种时群内闭锁血统,不引进群外公猪,使群体近交系数逐代上升,提高群体基因的纯合度,群内基因随机配合,可望得到较优的基因组合。基础群数量一般采用6公30母、8公40母、10公50母、或30公150母等几种形式。世代间隔为一年一个世代或两年一个世代不等,一般进行5―6世代的选育,然后与另一品系杂交或引入群外公猪和母猪,组成新的基础群,进行下一轮的群体继代选育。 这种方法国外从50年代开始使用。我国自70年代起至80年代,各地采用闭锁群育种法培育出不少新品系,如在大花白猪、三江白猪、北京黑猪、大河猪、赣州白猪等培育中建立的品系,以及哈白猪瘦肉系、金华猪Ⅰ、Ⅱ系、浙江中白猪Ⅰ系、湖北白猪的Ⅰ、Ⅱ、Ⅲ、Ⅳ和Ⅴ系及山西瘦肉猪新品系(SD-Ⅰ系)等。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选育出的4个中国瘦肉猪父本新品系和5个母本新品系。 无论采取那种品系培育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专门化父系和母系,专门化品系较通常品系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选择进展。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这两类性状分别在不同系中进行选择,通常要比在一个系中同时选择的效果好,尤其是在遗传上存在负相关的性状。 专门化品系用于杂交体系中可能获得互补性。 有利于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协同选择。由于父系和母系的分化,通过合成,这一协同选择效果就可以集中在母系中进行。 闭锁群育种法优点: 品系种质易于保证。 既能限制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避免近交退化,又可在品系建成时达到预期的平均近交

猪遗传育种现状及现代种猪场发展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们不是养猪强国。我国的现代化遗传育种工作比较落后,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种猪,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在引种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引入(圆环、蓝耳),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必需转变我们的思想,对我们引进的种猪进行不断的选择育种,使其保持优秀的生产性能,并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选育,提高其产品性能。 猪育种就是从遗传上来改良种猪和商品猪,形成新的品种(系),主要包括纯种(系)的选育提高,新品种(系)的育成,杂种优势的利用等,从而提高养猪业的产量和质量。在过去的30多年来,猪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背膘厚,提高胴体瘦肉率,提高生长速度。现在降低背膘厚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二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胴体瘦肉率为60%左右。遗传育种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除要求提高瘦肉生长率、饲料报酬外,更强调提高繁殖率和肌肉品质。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选种由表型选择发展到育种值选择,再到基因型选择(即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诊断盒),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得性能测定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猪育种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选种准确性和育种效率的提高。可以说,现代猪的育种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遗传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和育种学家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合。目前众猪场大都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种猪数据,但基本上停留在记录日常数据的水平上,没有利用已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也没有与选种选配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育种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种、用种上面,还没有真正的育种。因此在现代化的种猪场开展有计划的育种工作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关键词:猪育种;性能测定;基因诊断盒;生物技术;分子遗传育种 1 猪育种技术的发展 动物育种有关的遗传学理论大致经历了孟德尔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即四代遗传学。伴随着遗传学理论的发展,猪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表型值选择→育种值选择→基因型选择的过程。 1. 1表型值选择顾名思义,表型值选择就是依据性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这是畜禽育种早期的选种方法。虽然依据表型值进行选种也能获得一定的进展,但其进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 1. 2 育种值选择随着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发展,育种学家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统计学方法将性状的表型值进行剖分,并从中估计出可以真实遗传的部分,即育种值,使畜禽育种由表型值选择发展为育种值选择,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尤其是动物模型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有种值的估计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亲属的信息,在对场、年度及其他环境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预测出个体的育种值,从而指导科学、准确地选种。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1 测定猪群 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 ――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内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内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内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 2.1 编号系统 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 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内窝号窝内个体 ――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 ――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

未来种猪育种策略.

未来种猪育种策略我国种猪育种的总体策略(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良种猪资源,在种猪生产和研究的优势地区建立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积极开展分子育种与遗传评估有机结合的现代猪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公司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实现种猪质量的快速、可持续遗传改良。总体战略是:建立能够长期进行瘦肉型种猪持续改良的繁育体系,实现“以种猪选育为基础,核(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心群种猪自给、有计划地少量引种、保持国际同期种猪水平”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以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为主体,新种质资源引进为辅,积极创建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国家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和瘦肉型猪育种体系,同时重点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建立区(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域性和国家级联合育种体系采用区域性联合育种的方式,在几个主要种猪生产地区,如北京、华南、华中、西南等地,选择有条件的技术依托单位,组织有关养猪企业共同建立联合育种体系,加快以区域性中心公猪站为纽(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带的种猪遗传联系网的建立,选育我国自己的优质瘦肉型种猪专门化品系,利用地方资源选育高繁殖力和肉质优良的新品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联合育种体系。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种猪信息库,开发基于“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3层网络体系结构的网上种猪遗传评估系统,推动大、中、小型种猪场遗传联系的建立,建立跨场间遗传联系,提高场内和跨场间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区域性跨场间遗传评估、遗传参数评估、经济加权系数的研究。育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和配套系在建立国家级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基础上,开展跨场间新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选育,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大规模跨场间种猪配合力测定,筛选适合规模饲养、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高效杂交组合、区域性优化组合的配套系。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可持续的高效繁育体系建立以“引进种猪资源核心群→育种核心群→种猪扩繁群→种猪生产→商品肉猪生产”的种猪繁育生产体系,探索在现有种猪生产体系中,以大型养猪企业为依托的公司化育种体系,通过“技术中心+育种公司+种猪公司+种猪专业户+养猪户”的新模式,协调不同功能群生产者的利益,开展长期的种猪

林木育种中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的关系

林木育种中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的关系 摘要: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选育和繁育林木优良繁殖材料, 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该文简要介绍了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 选育良种的主要途径。生物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 概括了林木遗传标记和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 并论述了生物技术在林木中应用的前景。正确处理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是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我国林木育种, 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 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 林木遗传改良;林木常规育种;;生物技术;林木育种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ree breeding is an excellent breeding and breeding forest reproductive material is very practical discipline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way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ee breeding, breeding of improved varietie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main technical forest genetic marker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biotechnology in forestry applications.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biotechnology, is sustainable, health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ree breed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production base, new technology and conventional breeding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aspects. Keywords: Genetic Improvement; forest conventional breeding; biotechnology; tree breeding

(整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 (试行) (2000 年 3 月) 一、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得当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使我国养猪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猪肉第一生产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肉食品消费中占68%左右。猪肉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养猪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耕地减少的不可逆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的不可逆转。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肉类产量达到7000万吨(其中猪肉占70%)。要在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不可能有明显增加,即精饲料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完成这一目标是十分艰巨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大幅度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水平,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产量。 在影响养猪业生产效率的诸多因素中,猪种的遗传素质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猪种资源,培育出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在同样饲养条件和投入下,获得养猪生产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因此,猪品种的遗传改良显得格外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猪的育种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养猪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猪的育种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集中表现在:育种技术水平低、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种猪质量不高和良种率低等。目前的育种工作基本处在传统和常规的技术水平,这样的技术水平历史上曾对我国猪的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但若再以这种传统的育种技术去实现21世纪初养猪业的飞跃,将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增加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必要大力开展关于猪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配套系猪育种配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配套系猪育种配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卢纪和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100085) 摘要:配套系猪是充分利用了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是一种更精细的系间杂交方式,配套系猪培育主要通过选优、提纯及配合力测定,最终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配套系繁育体系。 关键词:配套系猪;选优;提纯 配套系育种技术在培育配套系猪方面的应用,是猪育种及配套技术的一次创新,它是在系统地专门定向选育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配合力测定,筛选出杂交优势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固定组合。 1.配套系历史 培育猪配套系技术源于玉米的杂交技术的成功应用。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开始了猪近交系的培育,先后培育了明尼苏达几个近交系,但遗憾的是这些近交系并不成功,其原因主要是近交衰退太严重。1958年,荷兰人F.D.艾登等人从国外引入20多个优良猪种,在研究了它们的种用品质和生产能力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杂交,获得了4个可利用的品系,仅用了8年时间,培育成功了优良的杂优猪—Hypor 。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品种间杂交逐渐探索了猪配套系的培育的路子,并开始为各猪育种公司所引用并成为一种种猪产业,其中美国迪卡公司(最早成功的开发了玉米杂交)在猪的配套系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英国PIC公司于1962年开始在剑桥、爱丁堡大学的协助下,培育了金保罗(Cambrough)、赛克斯(Sykes)等高性能的配套系猪。 我国开始引进配套系猪是在1991年,美国的迪卡(dekalb)配套系,后来又陆续引进了比利时的斯格(seghers)、荷兰的达兰配套系、英国的PIC等,这些配套系猪的引进和推广对我国的养猪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2.国内外猪配套系模式 目前国际上种猪配套系多采用三系、四系及五系配套方式,有些配套系还包含有1个合成系用以调整配套系商品猪的性能。 2.1 迪卡配套系:是美国迪卡公司培育而成。1991年5月,我国由美国引进迪卡配套系曾祖代种猪,由五个系组成,这五个系分别称为A、B、C、E、F。A系原始群体来源于汉普夏猪、B系原始群体来源于杜洛克猪、C系原始群体来源于父系大白猪、E系原始群体来源于长白猪、F系原始群体来源于母系大白猪。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工业工程 1131 1131509119 许凡

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摘要:生物技术包括基因技术(DNA重组技术)、细胞工程(杂交瘤技术、细胞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发酵工业)4个分支领域。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并讨论了现代生物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动物育种 正文 现代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随着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学,开发生物资源,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与海洋生物技术,乃至空间生物技术等领域,将在21世纪开发细胞制药厂、细胞计算机、生物太阳能技术等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主要有:作物组织培养技术、体细胞杂交技术、农作物人工种子、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等。农作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用于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其次用于无性繁殖作物的脱毒和快速繁育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体细胞杂交可以创造出更有经济价值或更广泛适应性的作物新品种;人工种子可对一些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作物进行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并可人为控制作物生长发育和抗性,防止种性退化;转基因育种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转移,使其获得新的优良品性,培育出具有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抗逆特性及品质优良的作物新品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利用与目的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的分子标记,鉴定和筛选具有目的性状的种质资源和育种后代,或分析和评价种质资源、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与传统育种依表现型进行选择相比,该项技术具有选择效率高,结果准确等特点,特别是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选择更为有效。 现代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已经广泛应用。细胞工程中, 通过胚珠培养、体

种猪育种操作规程

浅谈猪育种操作规程 鲁春刚北京养猪育种中心 育种工作对于纯繁场而言尤为重要,一个品种如果不对其实施育种措施,它的优良基因很可能丢失,生产性能发生退化,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回顾中国育种工作,只是停留在理论及种猪性能测定方面,在育种工作的整体计划措施方面做的不够,由于对育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及种猪市场需求偏差(50kg出售种猪),使中国育种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育种工作大致分为几部分:1、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2、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3、后备猪的选留和补充;4、选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5、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6、基础猪的淘汰和补充计划制定等。 一、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 核心群就是在基础群中目标性状估计育种值优于基础群平均值的优秀个体组成的小群体称为核心群。对于母系猪主要表现在高产(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对于父系猪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背膘厚度,因不同品系其主次不同。 对于母系猪如:大白、长白主要考虑总产仔数EBV和100千克体重日龄EBV值。 对于父系猪如:皮特兰、杜洛克主要考虑100千克体重日龄EBV值、背膘EBV值和总产仔EBV值等。 核心群母猪数量 以基础群母猪数量的20%~25%即可。 每批母猪断奶后都需要对每个品系基础群猪评估一次,使用BLUP方法估计繁殖指数(包括总产仔数、校正21日龄窝重、断奶到再配种间隔),结合现场猪的情况确定核心群个体(有些原核心群猪性能优秀会继续留在核心群、有些原核心群的猪由于性能及其他原因会离开核心群转到生产群或被淘汰、还有一些原生产群的个体在这次评估中成绩突出会进入核心群),因此核心群猪的组成是动态的、可变的。为加强选育进展,一般核心群母猪使用不应超过3胎,公猪使用不应超过9个月。 二、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 进行纯繁的猪场必须进行种猪性能测定工作,测定的数量越多后备猪选择的强度会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