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5. 教学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①讨论:例1中命题(2)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间的关系.

③讨论:例1. ④结论一: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

结论二: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⑤例2 若222p q +=,则2p q +≤.(利用结论一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6. 小结: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

1. 练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函数232y x x =-+有两个零点;(2)若a b >,则a c b c +>+; (3)若220x y +=,则,x y 全为0;(4)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5)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2. 作业:教材P9页 第2(2)题 P10页 第3(1)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一、复习引入: 探究: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 ∥b,则直线a 和直线b 无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 =2

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二、讲授新课: 1、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可以判断______的___________叫做命题,其中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做真命题,_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对于形如:若P ,则q 的形式的命题,我们将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思考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归纳总结

(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___命题,

(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___命题,

(1)和(4)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_________命题。

2、抽象概括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思考2:原命题:若P,则q.则:逆命题:____________.

否命题:_______________.逆否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

图示:

3、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x<;

(5=2.(6)215

指出命题(2)、(4)中的条件和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3能被2整除

练一练:

1、下列句子或式子是命题的有(

)个.

①语文和数学;②2

340x x --=;③320x ->;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吗?⑤一个数不是合数就是质数;⑥把门关上. A.1个 B.3个 C.5个 D.2个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2)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4)两个内角等于?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 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的中线相等;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 (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4、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⑴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⑵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⑶若x =2

1,则x =1;

⑷若a >1,则a >2

2。

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

(1)两个命题互为_________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________命题或________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例4、 证明:若p q +=222,则p q +≤2.

练习:

1、证明:若a b a b -+--≠2

2

2430,则:a b -≠1

2、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 =1,则x 、y 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b ≤-1,则方程x bx b b -++=2

2

2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④“若∪=,则”的逆否命题,其中真命题是A B B A B ?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命题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真假;

(3)把有些命题改写成“若P,则q ”的形式. (4)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5)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6)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2.1节充分条件第2.2节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0ab =,则0a =;

(2)若0a >时,则函数y ax b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二、讲授新课: 1.认识“?”与“

”:

①在上面两个命题中,命题(1)为假命题,命题(2)为真命题.也就是说,命题(1)

中由“0ab =”不能得到“0a =”,即0

ab =0a =;而命题(2)中由“0a >”可以得到

“函数y ax b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即0a >?函数y ax b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②练习:教材P10 第1题 2.教学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①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上述命题(2)中“0a >”是“函数y ax b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充分条件,而“函数y ax b =+的值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则是“0a >”的必要条件.

②例1: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 (1)若1x >,则33x -<-; (2)若1x =,则2320x x -+=; (3)若()3

x

f x =-

,则()f x 为减函数; (4)若x 为无理数,则2x 为无理数. (5)若12//l l ,则12k k =.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解析: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

解:(1)(2)(3)p 是q 的充分条件。

点评:判断p 是不是q 的充分条件,可根据若p 则q 的真假进行判断。 ③变式练习:P10页 第2题

④例2: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q 是p 的必要条件? (1)若0a =,则0ab =;

(2)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a b >,则ac bc >; (4)若x y =,则22x y =.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解析:若p q ?,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 解:(1)(4)q 是p 的必要条件。

点评:判断q 是不是p 的必要条件,可根据若p 则q 的真假进行判断。 ⑤变式练习:P10页 第3题 ⑥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x 是6的倍数”是“x 是2的倍数”的充分条件;(2)“5x <”是“3x <”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解析:先写成“若p ,则q ”形式,再判断真假。 解:(1)(2)都是真命题。

点评;对于涉及充分与必要条件判断的问题,必须以准确充分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为基础。.

⑦变式练习:P10页 第4题

3.小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作业:教材P12页 第1、2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2.1充分条件1.2.2必要条件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a2+b2,则x>2ab,(2)若ab=0,则a=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a2+b2 ?x>2ab,

所以“x>a2+b2 ”是“x>2ab”的充分条件,“x>2ab”是“x>a2+b2”"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1,则x2-4x+3=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1)若x=y,则x2=y2;

(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b,则ac>bc.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4、巩固巩固:P12练习第1、2、3、4题

5.教学反思:

充分、必要的定义.

在“若p,则q”中,若p?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6.作业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2.3 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已知p:整数a是2的倍数;q:整数a是偶数.

请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看q能否推出p.

易知:p?q,故p是q的充分条件;

又q?p,故p是q的必要条件.

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2.类比归纳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

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 也是p的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

(2)p:x>0,y>0,q:xy>0;

(3)p:a>b,q:a+c>b+c;

(4)p:x>5,,q:x>10

(5)p:a>b,q:a2>b2

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

解:命题(1)和(3)中,p?q,且q?p,即p?q,故p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2)中,p?q,但q ≠>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4)中,p≠>q,但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命题(5)中,p≠>q,且q≠>p,故p不是q的充要条件;

4.类比定义

一般地,

若p?q,但q ≠>p,则称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若p≠>q,但q ?p,则称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若p≠>q,且q ≠>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在讨论p是q的什么条件时,就是指以下四种之一:

①若p?q,但q ≠>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q?p,但p ≠>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巩固练习:P14 练习第1、2题

说明:要求学生回答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或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或p是q 的充要条件、或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例题分析

例2:已知:⊙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求证:d =r 是直线l 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

分析:设p :d =r ,q :直线l 与⊙O 相切.要证p 是q 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 ?q )和必要性(q ?p )即可. 证明过程略.

例3、设p 是r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 是r 的充分条件,r 成立,则s 成立.s 是q 的充分条件,问(1)s 是r 的什么条件?(2)p 是q 的什么条件?

7.教学反思: 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如果“若p ,则q ”与“若p 则q ”都是真命题,那么p 就是q 的充要条件,否则不是. 8.作业:P14:习题1.2A 组第1(3)(2),2(3),3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2.3节 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q 是p 的什么条件? (1):p a Q ∈,:q a R ∈; (2):p a R ∈,:q a Q ∈;

(3):p 内错角相等,:q 两直线平行; (4):p 两直线平行,:q 内错角相等.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充要条件:

①一般地,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就记作p q ?.此时,我们说,p 是q 的充 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

②上述命题中(3)(4)命题都满足p q ?,也就是说p 是q 的充要条件,当然,也可以说q 是p 的充要条件. 2. 教学典型例题:

①例1:下列命题中,哪些p 是q 的充要条件?

(1):p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p 0b =,:q 函数2()f x ax bx c =++是偶函数; (3):p 0,0x y <<,:q 0xy >; (4):p a b >,:q a c b c +>+.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解析:从充分和必要两个方面入手。

解:在(2)(4)中,p q ?,所以(2)(4)中的p 是q 的充要条件,(1)(3)p 不是q 的充要条件。

点评:既有p q ?,又有q p ?,p 才是q 的充要条件。

②变式练习:教材P12 练习第1、2题

③探究: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些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命题来.

④例2:已知:⊙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求证:d r =是直线l 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解析:设p :d r =,q :直线l 与⊙O 相切。要证p 是q 的充要条件,只需证明充分性(p q ?)和必要性(q p ?)即可。

解:教材P11

点评:在处理充分和必要条件问题时,首先应分清条件和结论,然后才能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变式练习: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3n

-c ,求证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c=1

3. 小结: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从“?”、“

”与“?”中选出适当的符号填空:

(1)1x >- 1x >; (2)a b >

11

a b

<; (3)2220a ab b -+= a b =; (4)A ?? A =?. 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a b >”是“22a b >”的充分条件;(2)“a b >”是“22a b >”的必要条件; (3)“a b >”是“22ac bc >”的充要条件;

(4)“5a +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5)“1x =”是“2230x x --=”的充分条件. 3. 作业:教材P12页 习题第3、4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3.3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回顾

我们在上一节中学习过逻辑联结词“非”.对给定的命题p ,如何得到命题p 的否定(或非p ),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何联系? 2.思考、分析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你能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吗?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3)?x ∈R, x 2

-2x +1≥0。 (4)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5)某些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 x ∈R, x 2

+1<0。 3.推理、判断

你能发现这些命题和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表述) 前三个命题都是全称命题,即具有形式“,()x M p x ?∈”。

其中命题(1)的否定是“并非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

存在一个矩形不都是平行四边形;

命题(2)的否定是“并非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也就是说,

存在一个素数不是奇数;

命题(3)的否定是“并非?x ∈R, x 2

-2x +1≥0”,也就是说,

?x ∈R, x 2

-2x +1<0; 后三个命题都是特称命题,即具有形式“,()x M p x ?∈”。

其中命题(4)的否定是“不存在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正数”,也就是说,

所有实数的绝对值都不是正数;

命题(5)的否定是“没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也就是说,

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菱形;

命题(6)的否定是“不存在x ∈R, x 2

+1<0”,也就是说,

?x ∈R, x 2

+1≥0;

4.发现、归纳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前三个全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特称命题。后三个特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全称命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 全称命题P :

,()x M p x ?∈

它的否定¬P

?x ∈M ,¬P(x)

特称命题P :

,()x M p x ?∈

它的否定¬P :

?x ∈M ,¬P(x)

全称命题和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5.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并写出它们的否定: (1) p :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 (2) p :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3) p :对?x ∈Z ,x 2

个位数字不等于3;

(4) p :? x ∈R, x 2

+2x +2≤0; (5) p :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 p :有一个素数含三个正因数。 6.教学反思与作业

(1)教学反思:如何写出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原先的命题与它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2)作业:P 29习题1.4A 组第3题:B 组(1)(2)(3)(4)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3.3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

一、创设情境

数学命题中出现“全部”、“所有”、“一切”、“任何”、“任意”、“每一个”等与“存在着”、“有”、“有些”、“某个”、“至少有一个”等的词语,在逻辑中分别称为全称量词与存在性量词(用符号分别记为“ ?”与“?”来表示);由这样的量词构成的命题分别称为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在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的逻辑关系中,,p q p q ∨∧都容易判断,但它们的否定形式是我们困惑的症结所在。 二、活动尝试

问题1: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3)?x ∈R ,x 2

-2x+1≥0 分析:(1)?∈x M,p(x),否定:存在一个矩形不是平行四边形;?∈?x M,p(x)

(2)?∈x M,p(x),否定:存在一个素数不是奇数;?∈?x M,p(x)

(3)?∈x M,p(x),否定:?x ∈R ,x 2

-2x+1<0;?∈?x M,p(x) 这些命题和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结论:从命题形式上看,这三个全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存在性命题. 三、师生探究

问题2:写出命题的否定

(1)p :? x ∈R ,x 2

+2x +2≤0; (2)p :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p :有些函数没有反函数;

(4)p :存在一个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分析:(1)? x ∈R ,x 2

+2x+2>0;

(2)任何三角形都不是等边三角形; (3)任何函数都有反函数;

(4)对于所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不可能互相垂直或平分; 从集合的运算观点剖析:()U U

U A

B A B =

痧?,()U U

U A

B A B =痧?

四、数学理论

1.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一般地,全称命题P :? x ∈M,有P (x )成立;其否定命题┓P 为:?x ∈M,使P (x )不成立。存在性命题P :?x ∈M ,使P (x )成立;其否定命题┓P 为:? x ∈M,有P (x )不成立。 用符号语言表示:

P:?∈M, p(x )否定为? P: ?∈M, ? P (x ) P:?∈M, p(x )否定为? P: ?∈M, ? P (x )

在具体操作中就是从命题P 把全称性的量词改成存在性的量词,存在性的量词改成全称性的量词,并把量词作用范围进行否定。即须遵循下面法则:否定全称得存在,否定存在得全称,否定肯定得否定,否定否定得肯定.

五、巩固运用

例1 写出下列全称命题的否定: (1)p :所有人都晨练;

(2)p :?x ∈R ,x 2

+x+1>0;

(3)p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4)p :? x ∈R ,x 2

-x +1=0;

解:(1)? P :有的人不晨练;(2)? x ∈R ,x 2

+x +1≤0;(3)存在平行四边形,它的的对边

不相等;(4)?x ∈R ,x 2

-x+1≠0; 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 所有自然数的平方是正数。

(2) 任何实数x 都是方程5x-12=0的根。 (3) 对任意实数x ,存在实数y ,使x+y >0. (4) 有些质数是奇数。 解:(1)的否定:有些自然数的平方不是正数。

(2)的否定:存在实数x 不是方程5x-12=0的根。 (3)的否定:存在实数x,对所有实数y ,有x+y≤0。 (4)的否定:所有的质数都不是奇数。

解题中会遇到省略了“所有,任何,任意”等量词的简化形式,如“若x >3,则x 2

>9”。在求解中极易误当为简单命题处理;这种情形下时应先将命题写成完整形式,再依据法则来写出其否定形式。

例3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1) 若x 2

>4 则x >2.。

(2) 若m≥0,则x 2

+x-m=0有实数根。 (3) 可以被5整除的整数,末位是0。 (4) 被8整除的数能被4整除。

(5) 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解(1)否定:存在实数0x ,虽然满足2

0x >4,但0x ≤2。或者说:存在小于或等于2的数0x ,满足20x >4。(完整表达为对任意的实数x, 若x 2

>4 则x >2)

(2)否定:虽然实数m≥0,但存在一个0x ,使20x + 0x -m=0无实数根。(原意表达:对任意实

数m,若m≥0,则x 2

+x-m=0有实数根。)

(3)否定:存在一个可以被5整除的整数,其末位不是0。

(4)否定:存在一个数能被8整除,但不能被4整除.(原意表达为所有能被8整除的数都能被4整除)

(5)否定:存在一个四边形,虽然它是正方形,但四条边中至少有两条不相等。(原意表达为无论哪个四边形,若它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中任何两条都相等。) 例4 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与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性。 (1)p :若x >y,则5x >5y ;

(2)p :若x 2+x ﹤2,则x 2

-x ﹤2; (3)p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4)p :已知a,b 为实数,若x 2+ax+b≤0有非空实解集,则a 2

-4b≥0。 解:(1)? P :若 x >y ,则5x≤5y; 假命题 否命题:若x≤y,则5x≤5y;真命题

(2)? P :若x 2+x ﹤2,则x 2

-x≥2;真命题

否命题:若x 2+x≥2,则x 2

-x≥2);假命题。 (3)? P :存在一个四边形,尽管它是正方形,然而四条边中至少有两条边不相等;假命题。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假命题。

(4)? P :存在两个实数a,b ,虽然满足x2+ax+b≤0有非空实解集,但使a 2

-4b ﹤0。假命题。

否命题:已知a,b 为实数,若x2+ax+b≤0没有非空实解集,则a 2

-4b ﹤0。真命题。 评注: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理由:

1.任何命题均有否定,无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而否命题仅针对命题“若P 则q”提出来的。2.命题的否定(非)是原命题的矛盾命题,两者的真假性必然是一真一假,一假一真;而否命题与原命题可能是同真同假,也可能是一真一假。 3. 原命题“若P 则q” 的形式,它的非命题“若p ,则?q ”;而它的否命题为 “若┓p ,则┓q”,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 六、回顾反思

在教学中,务必理清各类型命题形式结构、性质关系,才能真正准确地完整地表达出命题

的否定,才能避犯逻辑性错误,才能更好把逻辑知识负载于其它知识之上,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3.1节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第3.2节存

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

(1)2x+1是整数;

(2) x>3;

(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

(7)对所有的x∈R, x>3;

(8)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

2.推理、判断

(让学生自己表述)

(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

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及到“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

(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

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2), x<3.

(至少有一个x∈R, x≤3)

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x∈Z使2x+1不是整数,是假命题.

3.发现、归纳

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所有的”“任意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读

做“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

①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

②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③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 (如x =2),使x ≤3.(至少有一个x ∈R, x ≤3) ④不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 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①-④”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一个x ,使p (x )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读做“存在一个x 属于M ,使p (x )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

4.巩固练习

(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

A.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

B. 2,(1)0x R x ?∈-;

C.1,2x R x x ?∈+

≥ D.1(0,),sin 22sin x x x

π?∈+≥

(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 A.

2,230x R x x ?∈--= B.至少有一个,x Z x ∈能被2和3整除

C.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

D.{|x x x ?∈是无理数},x 2

是有理数. (3)已知:对1

,x R a x x

+

?∈+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已知:对2,1

0x R x ax +

?∈-+恒成立,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4)求函数2()cos sin 3f x x x =--+的值域;

变式:已知:对,x R ?∈方程2

cos sin 30x x 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5.课外作业P 29习题1.4A 组1、2题: 6.教学反思:

(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①末位是o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④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

(3)探究:

①请课后探究命题(5),-(8),跟命题①-④分别有什么关系?

②请你自己写出几个全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写出几个特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3.1节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第3.2节存

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一、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曾经遇到过一类重要的问题:给含有“至多、至少、有一个┅┅”等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确定它们的非命题。大家都曾感到困惑和无助,今天我们将专门学习和讨论这类问题,以解心中的郁结。

问题1:请你给下列划横线的地方填上适当的词

①一纸;②一牛;③一狗;④一马;⑤一人家;⑥一小船

分析:①张②头③条④匹⑤户⑥叶

什么是量词?这些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称为量词。汉语的物量词纷繁复杂,又有兼表形象特征的作用,选用时主要应该讲求形象性,同时要遵从习惯性,并注意灵活性。不遵守量词使用的这些原则,就会闹出“一匹牛”“一头狗”“一只鱼”的笑话来。

二、活动尝试

所有已知人类语言都使用量化,即使是那些没有完整的数字系统的语言,量词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词语。我们今天研究的量词不是究其语境和使用习惯问题,而是更多的给予它数学的意境。

问题2:下列命题中含有哪些量词?

(1)对所有的实数x,都有x2≥0;

(2)存在实数x,满足x2≥0;

(3)至少有一个实数x,使得x2-2=0成立;

(4)存在有理数x,使得x2-2=0成立;

(5)对于任何自然数n,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s=n×n;

(6)有一个自然数s使得对于所有自然数n,有s=n×n;

分析:上述命题中含有:“所有的”、“存在”、“至少”、“任何”等表示全体和部分的量词。三、师生探究

命题中除了主词、谓词、联词以外,还有量词。命题的量词,表示的是主词数量的概念。

在谓词逻辑中,量词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称量词,另一类是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如“所有”、“任何”、“一切”等。其表达的逻辑为:“对宇宙间的所有事物x 来说,x 都是F 。”例句:“所有的鱼都会游泳。”

存在量词:如“有”、“有的”、“有些”等。其表达的逻辑为:“宇宙间至少有一个事物x ,x 是F 。”例句:“有的工程师是工人出身。”

含有量词的命题通常包括单称命题、特称命题和全称命题三种。

单称命题:其公式为“(这个)S 是P”。例句:“这件事是我经办的。”单称命题表示个体,一般不需要量词标志,有时会用“这个”“某个”等。在三段论中是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的。 全称命题:其公式为“所有S 是P”。例句:“所有产品都是一等品”。全称命题,可以用全称量词,也可以用“都”等副词、“人人”等主语重复的形式来表达,甚至有时可以没有任何的量词标志,如“人类是有智慧的。”

特称命题:其公式为“有的S 是P”。例句:“大多数学生星期天休息”。特称命题使用存在量词,如“有些”、“很少”等,也可以用“基本上”、“一般”、“只是有些”等。含有存在性量词的命题也称存在性命题。

问题3: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存在性命题? (1)方程2x=5只有一解; (2)凡是质数都是奇数;

(3)方程2x 2

+1=0有实数根; (4)没有一个无理数不是实数;

(5)如果两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6)集合A ∩B 是集合A 的子集; 分析:(1)存在性命题;(2)全称命题;(3)存在性命题;(4)全称命题;(5)全称命题;(6)全称命题; 四、数学理论 1.开语句:语句中含有变量x 或y ,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如,x<2,x-5=3,(x+y)(x-y)=0. 2.表示个体常项或变项之间数量关系的词为量词。量词可分两种: (1)全称量词

日常生活和数学中所用的“一切的”,“所有的”,“每一个”,“任意的”,“凡”,“都”等词可统称为全称量词,记作x ?、y ?等,表示个体域里的所有个体。

(2)存在量词

日常生活和数学中所用的“存在”,“有一个”,“有的”,“至少有一个”等词统称为存在量词,记作x ?,y ?等,表示个体域里有的个体。

3.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的格式:“对M 中的所有x ,p(x)”的命题,记为:,()x M p x ?∈

存在性命题的格式:“存在集合M 中的元素x ,q(x)”的命题,记为:,()x M q x ?∈ 注:全称量词就是“任意”,写成上下颠倒过来的大写字母A ,实际上就是英语"any"中的首字母。存在量词就是“存在”、“有”,写成左右反过来的大写字母E ,实际上就是英语"exist"中的首字母。存在量词的“否”就是全称量词。 五、巩固运用

例1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2

,x R x x ?∈> (2)2

,x R x x ?∈> (3)2

,80x Q x ?∈-= (4)2

,20x R x ?∈+>

分析:(1)真;(2)假;(3)假;(4)真;

例2指出下述推理过程的逻辑上的错误:

第一步:设a =b ,则有a 2

=ab

第二步:等式两边都减去b 2,得a 2-b 2=ab -b 2

第三步:因式分解得(a+b )(a-b )=b (a-b ) 第四步:等式两边都除以a-b 得,a+b=b 第五步:由a =b 代人得,2b=b 第六步:两边都除以b 得,2=1

分析:第四步错:因a-b =0,等式两边不能除以a-b

第六步错:因b 可能为0,两边不能立即除以b ,需讨论。

心得:(a+b )(a-b )=b (a-b )?a+b=b 是存在性命题,不是全称命题,由此得到的结论不可靠。 同理,由2b=b ?2=1是存在性命题,不是全称命题。

例3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全称命题或者存在性命题,如果是,用量词符号表达出来。 (1)中国的所有江河都注入太平洋; (2)0不能作除数;

(3)任何一个实数除以1,仍等于这个实数; (4)每一个向量都有方向; 分析:(1)全称命题,?河流x ∈{中国的河流},河流x 注入太平洋;

(2)存在性命题,?0∈R ,0不能作除数;

(3)全称命题,?x ∈R ,1

x

x =;

(4)全称命题,?a ,a 有方向;

六、回顾反思

要判断一个存在性命题为真,只要在给定的集合中找到一个元素x ,使命题p(x )为真;要判断一个存在性命题为假,必须对在给定集合的每一个元素x ,使命题p(x )为假。

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为真,必须对在给定集合的每一个元素x ,使命题p(x )为真;但要判断一个全称命题为假时,只要在给定的集合中找到一个元素x ,使命题p(x )为假。 即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之间有可能转化,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第4.1节 逻辑联结词“且”第4.2节 逻辑

联结词“或”第4.3节 逻辑联结词“非”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引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 ,q ,r ,s ,…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 与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册教案

1.1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可以运用公式1+2+3+…+n=2)1 (+n n 直接计算第一步:取n=5; 第二步:计算 2)1 (+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慕尧书城出品,正品保障。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高中数学教案全套word 1.1集合的概念 ................................................ ...... 1 1.2集合的运算 ................................................ ...... 3 1.3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 6 1.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91.5简易逻辑 ................................................ ...... 12 1.6充要条件 ................................................ ...... 15 1.7数学巩固练习.............................................. 18.1函数的概念 ................................................ .... 21.2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 ........................................ 24.3函数的值域 ................................................ .... 28.4函数的奇偶

性................................................. ...2.5函数的单调性.................................................. 37.6反函数 ................................................ ..........1.7二次函数 ................................................ ........2.8指数式与对数式 ................................................ .2.9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0.1 0函数的图象 ................................................ .....2.11函数的最值 ................................................ .....2.12函数的应用 ................................................ .....1.13数学巩固练习 .. (4) .1数列的有关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3等差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图形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而其余每相 邻两个面的交线 都互相平行的多 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正多 边形 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底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人教A版教案全套

高 一 数 学 教 案 (必修五) 重庆铁路中学陈昭旭

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 课题:§1.1.1 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案全集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 §1.1.1变化率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了解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3.会求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重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函数在某点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教学难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运动、过程等变化着的现象,在数学中引入了函数,随着对函数的研究,产生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以自然科学中四类问题的处理直接相关: 一、已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作为时间的函数,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与加速度等; 二、求曲线的切线; 三、求已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四、求长度、面积、体积和重心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最大(小)值等问题最一般、最有效的工具。 导数研究的问题即变化率问题:研究某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新课讲授 (一)问题提出 问题1 气球膨胀率

我们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 ? 气球的体积V (单位:L )与半径r (单位:dm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33 4)(r r V π= ? 如果将半径r 表示为体积V 的函数,那么3 43)(π V V r = 分析: 3 43)(π V V r =, ⑴ 当V 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62.0)0()1(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62.00 1) 0()1(L dm r r ≈-- ⑵ 当V 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16.0)1()2(dm r r ≈- 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 )/(16.01 2) 1()2(L dm r r ≈-- 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 思考:当空气容量从V 1增加到V 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 是多少? 1 212) ()(V V V r V r -- 问题2 高台跳水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 (单位:s )存在函数关系h (t )= -4.9t 2+6.5t +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v 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 思考计算:5.00≤≤t 和21≤≤t 的平均速度v 在5.00≤≤t 这段时间里,)/(05.405.0) 0()5.0(s m h h v =--= ; 在21≤≤t 这段时间里,)/(2.812) 1()2(s m h h v -=--= 探究:计算运动员在49 65 0≤≤t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使静止的吗? ⑵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第一章统计案例 第一课时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差异,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教学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例1 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求回归方程第三步:代值计算 ②提问: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吗? 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kg左右. ③解释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次=+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高和体函数y bx a 重的关系). 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果e(即残差变量或随机 =++,其中残差变量e中包含体重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3.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案全套

§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伸缩变换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四、知识链接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研究曲线与方程间的关系? 五、学习过程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某信息中心接到位于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测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测点同时听到一声巨响,正东观测点听到巨响的时间比它们晚了4s。已知各观测点到中心的距离是1020m,试确定

巨响发生的位置(假定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各观测点均在同一平面上) 问题1: 思考1:问题1:用什么方法描述发生的位置? 思考2: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才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 问题2:还可以怎样描述点P的位置? B例1.已知△ABC的三边a,b,c满足b2+c2=5a2,BE,CF分别为边AC,CF上的中线,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探究BE与CF的位置关系。 探究:你能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解决这个问题吗?比较不同的直角坐标系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直角坐标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选择适当坐标系的一些规则: 如果图形有对称中心,可以选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 如果图形有对称轴,可以选对称轴为坐标轴 使图形上的特殊点尽可能多地在坐标轴上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思考1:怎样由正弦曲线y=sinx 得到曲线y=sin2x? 坐标压缩变换: 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保持纵坐标不变,将横 坐标x 缩为原来 1/2,得到点P’(x’,y’).坐标对应关系为: ?????==y y x x ''21通常把上式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压缩变换。 思考2:怎样由正弦曲线y=sinx 得到曲线y=3sinx?写出其坐标变换。 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保持横坐标x 不变,将纵坐标y 伸长为原来 3倍,得到点P’(x’,y’).坐标对应关系为: ???==y y x x 3' '通常把上式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伸长变换。

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映射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函数的单调性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1.3.2函数的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2) §2.1.1指数(3)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2.3幂函数 §第2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3)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 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 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 . 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 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

高中数学全套教案(新人教A版)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1.1任意角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 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720? ,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360? 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之前的学习使我们知道最大的角是周角,最小的角是零角.通过回忆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实际例子,把对角的理解进行了推广.把角放入坐标系环境中以后,了解象限角的概念.通过角终边的旋转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弄清楚角的表示符号,以及正负角的表示.另外还有相同终边角的集合的表示等.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三角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 ? ~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 ?~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 ,绕着它的端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 ,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的始边,OB 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 叫做叫α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 ” (即转体2周),“转体1080? ”(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360? 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 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育精品资料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套教案(全册完整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