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与研究原理和方法

广义: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狭义:自然资源是依附于人类劳动,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一定的价值需求性的,指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自然生成物的源泉的环境要素。

1.地理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

2.经济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3.生态学: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概括起来都包含三个共同的方面:1.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2.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段扩大;3.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类型: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类,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以地壳表层划分)2.按地理特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3.按其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作用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交通资源4.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分为生活资料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5.按其性质分为耗竭性(再生与非再生资源)、非耗竭性(恒定与非恒定性资源或易误用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性资源两类

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有限性、多用性、传布性、层次性、增值性、竞争性、国际性、自然资源的“虚化”。

原理: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综合特征在地表呈现出的水平分化的现象。2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建立最大生产量的最佳生态环境结构的途径。3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同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联系的。要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当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4物理学原理。许多物理学原理都可以作为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惯性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等均可用于自然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时间变化所决定的。6因地制宜原理。因地制宜原则的实质是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方法:1传统的方法。包括地理区划法、经济比较法、数学方法、野外考察、实验研究。2RS (遥感调查)。它集中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具有宏观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特点。3资源数据库等。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资源不同时空范围内质量、数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以实现对资源数据科学而严密的管理。4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广泛用来定量分析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5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6资源信息系统。7资源考察跟踪研究。二.中国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利用现状:1空间分布极不平衡2时间分布不均匀3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4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5污染严重。保护现状:1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2水资源保护制度

不完善3水资源管理存在缺陷4水资源保护的队伍不健全5水资源保护手段单一6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2旱涝灾害频发3水质污染严重4供需矛盾加重5地下水问题,水量减少海水倒灌。

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1转变思想观念2深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配置优化,实施公共参与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4治理水污染5广开新水源,指目前尚未得到利用的其他形式的水资源6保障生态用水,蓄水

三.海洋资源的利用特点、现状、对策

特点: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大陆架宽阔,海底地貌复杂类型丰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环境优越。

现状: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2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包括卤水等)3海底矿产资源勘探4海洋能发电研究与实践5海洋运输业发展

对策1加强法制保护海洋2加强科学研究、走科学兴海之路3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强保护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5实施海洋与沿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矿产资源特点,问题和对策

特点:1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铜,p,Fe)2分布广泛但相当集中(钨矿、铝矿、云母等)3分布于少部分地区、但选择性强(金刚石、铂金)

问题:1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2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粗放、浪费和破坏严重)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严重4矿业权市场运行不畅、投资市场环境恶劣5进出口处于逆差状态6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低

对策1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调查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2重视综合找矿、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3关闭小矿山、实施规模化、节约化的经济战略、提高综合利用率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创造依法治矿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秩序5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设备的研发、选冶技术的进步与创新6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做到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五.能源资源特点,问题,对策

特点与问题(1能源工业发展迅速,成就突出2能源资源总量充足,但优质资源供给不足3环境压力大:资源富集区生态承载力差,区域环境限制资源开发,超强度开采、生态压力大,大气环境容量使用过度(即大气严重污染)4能源利用效率低5农业生态形成恶性循环6行业节能减排不平衡

对策:1革新工艺、节约能源2.加强能源工业的科学规划与布局3调整能源布局、跨区域调整能源4水电与火电结合,优先开发水电5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六.地热资源问题对策

类型:地下热水资源、地压系统、干热岩系统。

问题1 地质环境扰动包过水热爆炸,地面下沉,诱发地震,地热景观2 环境问题,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同时引起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对策:1加强勘察开发评价,科学规划开发。2应发展地热资源有直接利用和阶梯利用。3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示范点。4开发利用过程中,制定成熟的法律意识。

七.湿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综合合理和修复技术。

现状1湿地面积锐减,景观丧失。2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3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4湿地和局地气候改变5湿地管理体系建设薄弱技术:1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技术(动植物微生物群落和种群)3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八.森林资源利用存在问题与作用

森林资源的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

问题:1总量大,人均少,且分布不均。2森林结构不合理3森林质量不高4森林灾害频发5森林保护任务艰巨对策1造林绿化的进度。2实行森林科学管理,分类经营。3依法治林。4多渠道解决森林保护资金空缺问题。5科技兴林。6加强森林管理基础建设。7提高公民森林保护意识。8加强国际合作。

九.自然资源开发基本观点

一自然资源的价值观点:1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包过物质性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2自然资源是一种资源财富,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资产,是国民财富重要组成部分。3应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储备资源是真正的财富。4自然资源再生产应该实现产业化。二环境观点:自然资源研究必须视环境与资源为一整体,其中人和自然资源的开发都应该考虑对环境整体效应的影响,增加公众参与。三经济学观点:包过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关系和自然资源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观点。自然资源是使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源使得自然资源能够进入生产领域,因此两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四制度观点:包过资源占有与使用制度,人口格局和户籍制度资源法规。五层次的观点:包过调查层,评价层,规划层,跟踪层。六综合观点:包过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开发,将区域内的资源视为整体,在在资源—人类—环境的系统结构下,经过系统设计并综合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从而求得各种利益统一。

十.辩证地看待自然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一辩证的看待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劣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换为优势。

二辩证地看待资源的有用和无用,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原来无用的东西就有可能派上重要的用场。当然,一些原来有用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暂时无用的东西。

三辩证的看待自然资源的有利与无利,商品价格、商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等都在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开发利用哪种资源有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资源有利和无利。

四辩证地看待资源的有限和无限别处的资源可以为我们所用

十一、“无资源型”经济的资源开发、处理好几个关系

1小利与大利2专业化与多样化3近期收益与远期收益4工业投资与农业投资5初级生产与加工增值

十二“资源型”经济的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产发展的宏观控制2)要重视发展初级产品的多层次加工转化。3)要重视非资源型产业的资源积累4)要重视“重型”产业结构轻化5)要重视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

十三、资源开发中的辩证关系,资源开发与九个方面的关系

1地理环境2经济发展3人口发展4科技进步5智力开发6人才7基础设施资金9管理体制十四、自然节律性定义、表现特点、类型

定义:自然环境一切组成成分所表现出来的非人为的、纯自然的时序变化规律称为自然节律性,普遍存在于各类地理要素中,他直接影响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地理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化

表现特点:1.叠加性,即任何一种地理成分都经受各种类型自然节律共同作用 2.分级性,其实有各种各样表现,但它们各自作用和规模却可以分得十分清楚 3.变异性,本身在不断变化中

类型:1天文因素引起的节律性2地球运动特性所引起的节律性3)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性(“S”形曲线,逻辑斯蒂曲线和地物线曲线)

自然资源信息扩散过程:信息的播就是这一类带有时间、空间以及两者耦合关系的复杂问题十五、信息扩散过程中蒙特卡洛模拟:蒙特卡洛模拟又称为统计试验方法或随机模拟方法,它是通过随机变量的的统计试验分析及其随机模拟求解来获得近似结果的常用方法。蒙特卡洛模拟包括以下过程:1制定距离的衰减函数2建立浮动网格3建立平均信息场(MIF) 4计算得出累积信息场(AIF)5模拟预测

十六、马尔科夫过程与定义

概念:在某一时刻发生的事件,只是在有限时段内产生影响的随机过程。。更明确地说,马尔可夫过程为“在某时刻的事件,仅仅受过去有限时间内某事件影响的随机过程”。其核心方法是建立迁移概率矩阵。

步骤:1.建立迁移概率矩阵(便历过程: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序列中所含的任一部分都具有相同的转移概率特性,这种马尔科夫过程称为)2、求概率分布3、建立函数模型

单纯马尔科夫过程:某时刻发生的事件仅受其前一个时刻事件的影响。

十七、资源数量估算的特点与类型,以及资源估算的生态学原则

特点:1.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先行性3.具有一定的正确性4.带有风险性

类型:非耗竭性资源和耗竭性资源数量估算。由于观测手段的丰富,观测精度提高,观测网点的加密以及先进的数据整理技术等,对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估算日益精确,这类资源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所出现的“数量级误差”大大降低到可被接受程度。对于耗竭性资源,由于他们存在的随机特性,对整个地球物理过程的认识局限,地质构造理论以及地球起源理论有待完善,深部探测技术的落后和分布的规律性方面的识别远远低于前一类资源等,致使对一类资源的数量估算仍然停留在不大满意阶段。

生态学原则:(1)容忍度性定则。服从于一个正态分布或偏正态分布。它代表了各种地理因子组合的综合效应,最优即最高初始生产力水平所对应的是因子的最优组合。它代表了在其他因子处于最优时,一个单一因子的数值变化所可能引起的初始生产力的变动。容忍度区间是在“双向特性”的制约下,以最优组合为中心,向两侧存在着一种“组合范围”或称“组合域”。只有在这个容忍度区间内,初始生产力的形成才具有质的可能性。(2)地理矩定则。某一地理因子对初始生产力的实际贡献与最大贡献之间的差距。包括三种含义1.反映初始生产力同地理环境之间的精确关系(功能的概念)2.反映初始生产力的动态演化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组合匹配关系(发展的概念)3.反映现实地理质量与最佳地理质量之间距离(比较的概念)地理矩是在n维空间内,可以支撑和维系初始生产力水平的数学度量。(3)最小因子定则。最小因子,是指在地理矩排序中地理矩最大的因子,决定着初始生产力水平,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最大限制性因子,说明了地理矩的不可替代性。(4)质能守恒定则。

4项基本定则互为交织,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地理质量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是对地理质量和资源性质实行理论分析的基础法则。

十八、初始生产力模型:

生产模型:1.密茨里许方程,2.科洛斯科夫生物气候潜力3.泰京叶温模式4.弗里赛尔公式5.莱斯模型6.罗丁的估算

3、齐波夫定律:Zr = Po / r,式中Zr代表序列中秩位为r的数量;Po为第一秩位时的数量;r为秩位数。三个推论:(1)齐波夫定律在处理离散数列的分布形态时,具有广泛的普适性;(2)齐波夫定律所表述的统计学特征,有可能通过对具体的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寻求出机制性的解释;(3)自然资源的分布形态多数呈现离散状态,对他们的数量估算有可能应用齐波夫定律加以描述,并希望获得较好的结果。应用:油田规模估算。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四个阶段、存在五大问题及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设想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四个阶段、存在五大问题及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设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这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产权主体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可给人类带来福利、以自然资源形式存在的稀缺性物质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所有权仍不到位、权益不落实等问题突出,亟待从理念认识、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监督问责、配套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积极稳步推进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缺失阶段。这一时期尚未出现资源资产管理理念,资源配置靠行政划拨,资源无偿使用。 第二阶段(1978-1990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研究阶段。属资产管理的萌芽期,尽管国家从制度上提出了所有权、使用权分离,提出了有偿使用制度,但在实际中并未真正实施。 第三阶段(1990-2010年),自然资源资产分散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目前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管理的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得以全面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由于不同资源资产化步伐不一,因此体制呈现分类分级、相对集中、混合管理态势,但并未设立专门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

第四阶段(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二、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政府市场关系未理顺。突出表现在:将资产管理(确保保值增值)与资源监管(规制市场失灵)混为一谈;有偿使用范围有待扩大,出让方式有待完善,市场化出让程度低(如海域使用权);资源市场化定价机制不健全,资产价值评估制度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资源交易体系和交易信息平台。 二是管理主体不到位,权益未落实。所有者权利谁来行使不清晰,如国有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行使,实际中由地方政府资源管理部门代为行使,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极易造成资产流失;再如部分重点国有林区名为国家所有,实践中却沦为地方和企业自管自用。 三是组织架构不合理、效率低下。机构分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综合协调效果不佳,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不畅、信息打架、互相扯皮等问题严重。 四是权力分配不合理,央地关系未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目标与绩效的差异性,导致委托代理机制失灵;央地财权事权不匹配,中央审批事项多,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常不到位;同时,资源收益分配在各级政府并不合理,资源所在地政府往往承担更多事权。 五是监督与问责机制不健全。重资产处置、收益管理,轻后期监督管理问题严重;内部监督为主的多元监督体系未建成;责任追究制缺位,处置不力、违法成本低。

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What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mmunities, defined by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of jurisd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their distinct and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on interests, can manag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effic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ay. Natural resources are usually common pool resources such as forests, open woodland, grasslands, fisheries, wildlife, etc. Reasons of CBNRM’s Popularity ?The phrase itself—“Community” (community as a spatial unit, a distinct social structure, and a set of shared norms). There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the “community” as a “myth” because natural resource boundaries and community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ten do not coincide. ?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ommunity”: allowing communities to exercise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lable “CBNRM” implies that the communities are supposed to deliver on scientifically specified NRM principles, but in real life practice, the policies, rules and principles are seldom community-constructed and local. ?Promise of a diverse range of benefits predicted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of a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CBNRM often makes more of its promises to deliv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an to assist a Community. The Promise is not made for, nor delivered to, the community at all, but rather to fundraise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ose real aim is conservation. Theoretical benefits of CBNRM: ?Pro-poor and safety net. ?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allocation, local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 (Formidable problems to negotiating these knowledges at the interface with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Locally managed resource systems with clearly recognizable territorial boundaries will tend to deploy al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ervice provision to match needs (They will also create local institutions to solve issues of trust and malfeasance, and assist in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parency) ?Solve or palliate open acces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coercive and insufficiently policed state property regimes. (Any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s will be directly apprehended by local people)

自然资源学复习

范式的构成和功能: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历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在当代更成为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相联系的世界性关注。自然资源学应社会需求而生,并经由前科学阶段而逐步建立起科学范式。范式是科学性质的标志。范式为科学共同体一致拥有,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范式能够把一些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为一批组织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范式具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基质”。拥护者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而形成科学共同体,共同体内部交流比较充分,有相同的探索目标,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范式包括范例,即共同体的典型事例和具体的题解。范式不仅留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供了选择问题的标准。 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自然资源概念内涵:产生的天然性;构成的条件性;未来的发展性;利用的文化性。 资源基础:即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是已查明的储量,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为止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绝对稀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造成的稀缺;相对稀缺:由于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 2整体性: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对于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因资源的整体特性,会对其它资源、环境形成影响。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导致了资源稀缺特性的丰富化,由此也派生出竞争性特征。 4多用性: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6社会性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离开了人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谈自然资源就毫无意义。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响应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2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使用后就消耗掉的不可更新资源:确定最佳的消耗速率问题。可循环使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确保资源总量的基本不变3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取决于人类的利用和管理能力,可更新资源的可得性依赖于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调控供需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系统。 增长的极限1 悲观派的主要观点:太空船地球说,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世界模型32 乐观派的主要观点: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替代的作用,耗散结构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能量联系、生产力、动态及管理等。 生物因子: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等 非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活动 限制因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因子中某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生态占用: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其实质是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生态潜力:即生态供给,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功能(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来度量)。自然资源承载力是指不损害区域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 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 全球基准:扣除其他生物生存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为1.6hm2 供给是卖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是买者在某一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资源或劳务的数量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指自然存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的可得数量。 自然需要: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欲望) 有效需求: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取决于物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如木材的价格只计采伐和运输成本,不计营林成本,更不用说地租了,因此造成森林资源无价;再如水资源,只计供水成本,不计排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外部性内化),更不计水资源本身的价值等;3历史因素:由于社会发展早期,资源与环境问题并不突出;4“公共财产”问题:诸如大气圈、江河湖海、荒野等。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国家税收流失;4资源物质补偿(量值上的消耗)和价值补偿不足(现行的市场价远低于实际价值价格),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并非由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的。这一理论后来被进一步完善为边际效用价值论。2、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 矿产资源的评价;地质评价:矿床类型,矿石储量,矿石质量,矿石开采条件与区位条件。经济评价: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投资与成本,价值与利润。环境影响评价: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环境的美学与娱乐价值,环境污染,资源变化,自然要素,文物古迹,对周围地区或上下游地区的影响。 报酬递减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报酬递增揭示人力资源尤其是技术进步对整个GDP的贡献不断增长的规律 报酬递减主要说明一定技术条件下,对作为固定生产要素的自然资源不断追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过程中,产出的变动规律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道德伦理与生态伦理层次的保护含义:对子孙后代生存状况的关怀,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权利.管理与可持续性层次的保护含义:使自然资源对人类福利的功能具有可持续性,给后代留下同等的利用机会和条件.经济效益层次的保护含义: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实质是资源在目前和未来之间分配的决策。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经营者计划期: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需要计划期长到足以能够采用带来最大经济和社会净收益的方案。但实际上计划期可能受到限制;租期与租赁协定;已投入的资本和劳动;抽回投资的需要;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 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社会目标 1经济效率目标:技术效率,产品选择效率,配置效率2分配公平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和所造成代价在时、空分配上的公平分配公平:平均分配与按资、按劳、按资源贡献分配;结果公平与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个人观点与政府考虑;经济增长对于分配公平的作用3社会发展目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众多地区人民生存的基本手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还能将自然资源转化成资本,并可以用来为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投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结构、投资政策、资源管理政策、分配政策等;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弥补市场机制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中的缺陷4资源保障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资源保障包括持续、稳定地获得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供应和保护贸易渠道5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质量目标

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当业主方和承包商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时,受业主的委托进行工程建设监理活动的监理机构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有关合同为准绳进行处理。这体现了监理的( )。 A.服务性 B.公平性 C.科学性 D.独立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监理的工作性质。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性质的特点有: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公平性。公平性指的是:工程监理机构受业主的委托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理活动,当业主方和承包商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时,工程监理机构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有关合同为准绳,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时,不损害承包商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公平性。 2、关于工程监理单位工作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程监理单位接受业主的委托必须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B.工程监理单位在组织上不能依附于监理工作的对象 C.工程监理单位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均应是注册监理工程师 D.工程监理单位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处理业主和承包商的冲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监理的工作性质。工程监理的工作性质有如下几个特点:(1)服务性,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理活动,它提

供的是服务,工程监理单位将尽一切努力进行项目的目标控制,但它不可能保证项目的目标一定实现,它也不可能承担由于不是它的责任而导致项目目标的失控。故选项A错误。(2)科学性,工程监理单位拥有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专业人士——监理工程师,它将应用所掌握的工程监理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从事工程监理活动。故选项C错误。附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仅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是注册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则无此要求。 (3)独立性,指的是不依附性,它在组织上和经济上不能依附于监理工作的对象(如承包商、材料和设备的供货商等),否则它就不可能自主地履行其义务。故选项B正确。(4)公平性,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理活动,当业主方和承包商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时,工程监理机构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有关合同为准绳,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时,不损害承包商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工程监理的公平性。故选项D错误。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质量标准或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 )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A.总监理工程师 B.专业监理工程师 C.质量监督站 D.建设单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监理的工作方法。“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一、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 产权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直接表现为相关法律制度的演进。回顾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大体经历了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使用权的有偿取得与可交易阶段。每一阶段都以相应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做出具体的产权安排,由此发挥不同的产权功能,取得不同的制度绩效。 1.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根据这一规定,我国从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国家行使对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即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的一开始,国家所有权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产权的初始界定过度国有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集体所有权是客观存在的,在事实上形成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但这一事实并未在宪法以及其它法律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2)在使用权上,国有企业作为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垄断了使用权。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并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是充当资源的生产加工车间,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供给资源产品,因而没有实质的经营权、收益权,缺乏权利激励与责任约束。 (3)在转让权上,任何政府行政调配以外的资源交易都是被严厉禁止的,任何集体、个人不得出售、出租转让任何自然资源。转让权的缺失,导致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迟缓,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状态。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对资源的需求较少的情况下,这种低效的产权制度对资源的供给尚能满足这种需求,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尚能维持在资源的承载极限之内。 2.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80年代,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才正式进入创设阶段。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自然资源产权的法律法规:《宪法》第9条、第10条共6款(1982),《民法通则》第80条、第81条、第83条共7款(1986),还有7个单行法律:《森林法》(1984、1998修订)、《草原法》(1985)、《渔业法》(1986、2000修订)、《矿产资源法》(1986、1996年修订)、《土地管理法》(1986、1988和1998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水法》(1988)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表明在我国已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品种法律为结构体系的法群以及各种资源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除外。”从而在中国宪法上第一次正面规定了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确立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 (2)在使用权上,实现了所有权、使用权的分离,打破了“公有—公用”,由国有企业独揽使用权的局面,形成了企业、单位、个人等多元化的使用权主体。但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并非劳动产物,因而没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导致自然资源成为了“免费的午餐”。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使原本就若隐若现的产权效力进一步弱化,一方面,国家和集体没有得到相应的所有者收益,所有权实际是虚置的,缺乏对使用者的监督激励;另一方面,使用者没有了经济利益上的约束,必然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侵犯国家和集体的所有者权益。 (3)在转让权上,资源的交易仍然是被明令禁止的,如《民法通则》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有的单行自然资源法律甚至还专门规定了惩罚资源交易的条款。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这方面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明确产权主体,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评价生态建设成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理顺现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一是设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各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包括产权界定作为基础和依据。监管部门要让自然资源使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得到严格保护。三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护的社会制衡机制,让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建立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清晰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矿山等,在平衡公共利益及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如海洋水产资源、地下水等,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要改变目前政出多头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单一的所有者来管理。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一是建立涵盖所有自然资源产权种类的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吸引多方面的交易主体,提高交易的便捷化程度,从而达到规范和活跃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目的。二是探索把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私有化,形成公私产权对接的自然资源产权混合市场。通过适当引入自然资源私有化,探索解决公共租金流失、价格机制失效、使用权过度滥用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有偿使用制度。要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对公共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要依据效用价值理论,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资源产品进行定价;并建立新的资源价格政策,依据公共资源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的资源价格政策,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绪论:自然资源学发展概述 自然资源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现代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势:全球化、战略化、管理化、定量化、现代化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自然资源概念的基本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3、人的需要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划分: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 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可更新资源: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1、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间分布不均 4、资源禀赋欠佳 5、资源潜力可观 2.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一)1、人均资源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3、资源禀赋欠佳 (二)矿产资源:1、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2、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三)耕地资源:1、中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2、人均耕地面积少 (四)水资源: 1、淡水资源少 2、严重短缺、严重浪费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一)持续需求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人口激增、工业全球化、资源争夺的冲突 (二)资源争端:资源的逐渐枯场,引发冲突的危险随之增加。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温室气体聚集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目录[隐藏]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 环境标准 环境环境的作用 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制订 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一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一、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独占自然资源,并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四种权能。 A.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 B.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C.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 D.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 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别: A.按自然资源权属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 B.按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可分为土地资源所有权、森林资源所有权、水资源所有权、草原资源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野生动植物资源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自然资源权属主体不同,其权属取得的方式也不同。 ★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我国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A.法定取得: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它是我国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 B.强制取得:国家可以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凭借其依法享有的权力,不顾所有人的意志,采用国有化、没收、征收、征用等强制手段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自然资源的国有化和没收是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和建国初期我国国家取得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主要形式。 C.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天然孳息是指自然资源依自然规律产生出来的新的自然资源;自然添附是指自然资源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而使自然资源产生或增加的情况。 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客体是无限制的,国家可以取得任何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的取得。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是劳动群众集体对其所有的自然资源依法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我国,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下列方式: A.法定取得:是指集体组织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取得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B.天然孳息:开发利用取得,自然资源可以因人类投入劳动而产生,也可以因人类投入劳动而使一种资源变为另一种资源。集体可以因开发利用自然而取得新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例如,集体经济组织因建设水库,蓄积水流而取得水库水体的所有权;将集体所有的荒山植树绿化,变为森林,而取得新的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在我国,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是有限所有权,即它的客体是有限的,矿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与研究原理和方法 广义: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狭义:自然资源是依附于人类劳动,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一定的价值需求性的,指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自然生成物的源泉的环境要素。 1.地理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 2.经济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3.生态学: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概括起来都包含三个共同的方面:1.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2.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段扩大;3.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类型: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类,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以地壳表层划分)2.按地理特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3.按其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作用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交通资源4.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分为生活资料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5.按其性质分为耗竭性(再生与非再生资源)、非耗竭性(恒定与非恒定性资源或易误用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性资源两类 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有限性、多用性、传布性、层次性、增值性、竞争性、国际性、自然资源的“虚化”。 原理: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综合特征在地表呈现出的水平分化的现象。2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建立最大生产量的最佳生态环境结构的途径。3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同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联系的。要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当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4物理学原理。许多物理学原理都可以作为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惯性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等均可用于自然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时间变化所决定的。6因地制宜原理。因地制宜原则的实质是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方法:1传统的方法。包括地理区划法、经济比较法、数学方法、野外考察、实验研究。2RS (遥感调查)。它集中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具有宏观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特点。3资源数据库等。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资源不同时空范围内质量、数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以实现对资源数据科学而严密的管理。4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广泛用来定量分析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5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6资源信息系统。7资源考察跟踪研究。二.中国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利用现状:1空间分布极不平衡2时间分布不均匀3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4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5污染严重。保护现状:1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2水资源保护制度

2020年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复习资料

项目管理需背知识点 第一章 第一节 1.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是:工作流程组织。 2.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 3.属于工程建设增值的有: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提高工程质量、有利于投资或成本控制、有利于进度控制。 4.属于工程使用(运行)增值的有:确保工程使用安全、有 利于环保、有利于节能、满足最终用户使用功能、有利于降 低工程运营成本、有利于工程维护。 5.施工组织设计按编制对象可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6.供货方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在施工阶段进行,但也涉及设 计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 7.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招投标工作主要分散在设计 前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8.一般项目结构编码由4 个字符组成。一个工作项的综合编码由5 个部分组成。 9.项目策划需要整合的知识有: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知识;需要整合的经验有: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策划 经验。 10.项目管理规划一般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11.国际上业主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模式有:承包方采购、 业主方自行采购、与承包商约定某些物资为指定供货商。12.项目管理规划从总体宏观的描述:为什么要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需要做什么工作、怎样进行项目管理、谁做项 目管理哪方面的工作、什么时候做哪些项目管理工作、项目 的总投资和总进度。 13.风险识别工作有:1.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信息。2.确定风险因素。3.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 14.监理没签字的两种情况:1.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使用安装、不得进行下道工序。2. 未经总 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十问.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十问 ? 2013-11-29 16:12 作者:王玮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简称《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何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为何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怎样核算?空间用途管制与环境功能区划又是什么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有管理体制存在哪些不足?市场与政府在其中应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怎么编制?为什么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什么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需要“看得见”的手? 针对这些问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作出了解读。 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如何界定 根据自然资源特性,可规定一定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 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应首先界定自然资源概念,传统的概念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我的理解是《决定》扩大了自然资源范畴,不仅将传统意义上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部分纳入进来,如矿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为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体、湿地等。这就使得保护对象更加丰富和合理,进而为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空间。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产权主要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根据自然资源特性,第一种类型是对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纯自然、非人工自然资源,可以规定一定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第二种类型是对生态系统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得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得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就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得需求、价格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得矿产资源得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得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得采掘技术与生产技术开采就是不经济得。 4、远景资源:就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与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得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得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得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得地区可能会发现得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就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与理论资源得总与。 7、最大资源潜力:就是指在其她条件都很理想得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理论潜力。8GB6H。 8、持续能力:就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得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得能力。 9、承载能力: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得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得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得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就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得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得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就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得自然界中得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得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得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得各种服务功能。)IwgbU。 (2)自然资源得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就是自然过程所产生得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不就是由自然而就是由人来界定得(自然资源就是有人来界定得);HY7J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