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组织行为学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1005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以更好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用学科;

3.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一般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群体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系等。

3.基本技能: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编制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分体现管理学科的特色。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工商管理的其它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社会知觉偏差、沟通有效性、企业文化等)应安排习题课或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管理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案例内容要体现所学的理论知识,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适当安排课内作业讲评,对案例分析部分要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各安排习题课一次,每次2学时,习题课内容要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4.安排课程论文,论文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创新力、团队协作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30%,案例分析报告占30%,课程论文占4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小组形式计成绩,以百分制给出;课程论文按照本科论文模板提交,无故不按时提交论文或论文质量不合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

1.《组织行为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venth Edition》,S.P. Robbins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组织行为学》,周菲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组织行为学》,王晶晶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二、中文摘要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行为的规律性,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个体层面,课程主要讲解了知觉、人格、需要和动机的关系等内容;群体层面,课程主要讲解群体行为基础、团队、沟通、领导理论、冲突管理等内容;组织层面,课程主要讲解组织文化发展与组织绩效、心理契约管理、工作压力等内容。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组织行为学导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 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

3) 掌握组织行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部分个体行为分析

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知觉偏差与行为管理(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知觉的重要性及特性;

2) 掌握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3) 掌握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

4) 掌握如何做好印象管理。

重点:

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难点:

如何做好印象管理。

习题:

知觉偏差在面试中的应用。

第2.2部分人格与能力(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人格的概念、类型和测量;

2) 掌握气质、能力与性格;

3) 掌握根据人格差异对个体进行管理。

重点:

人格的类型和测量。

难点:

人格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第2.3部分工作态度(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态度与行为;

2) 掌握工作满意度;

3) 掌握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第2.4部分工作环境中的激励(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激励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激励理论;

3) 掌握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实务。

重点:

激励理论的内容。

难点:

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习题:

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员工积极性高涨与低落的原因。第3部分群体行为分析:

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群体行为基础(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群体与群体功能;

2) 掌握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4) 掌握群体决策的方法。

重点:

影响群体行为的相关因素

难点:

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习题: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对比。

第3.2部分团队与沟通(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团队的基础知识;

2) 掌握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3) 掌握沟通的基本原理;

4) 掌握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重点:

高绩效团队的塑造与修炼。

难点:

如何克服跨文化沟通的各种障碍。

习题:

非正式组织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第3.3部分有效领导(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经典领导理论;

2) 掌握最新领导理论;

3) 掌握战略领导与转变型领导。

重点:

领导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第3.4部分权力与冲突(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权力及权力的来源;

2) 掌握冲突及冲突管理的基本原则;

3) 掌握冲突的过程;

4)掌握冲突管理策略。

重点:

如何正确认知冲突的作用。

难点:

激发冲突的方法及解决冲突的策略。

习题:

冲突的处理方式。

第4部分组织行为分析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组织文化与变革(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

2) 掌握组织文化的塑造和文化变革;

3) 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4) 掌握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方向。

重点:

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

难点:

组织变革的组织及阻力的克服。

习题:

企业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及文化变革。

第4.2部分工作压力管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压力的概念、来源和结果;

2) 掌握工作压力与个体差异;

3) 掌握减轻压力的个人对策与组织管理;

4) 掌握工作—家庭冲突与平衡。

重点:

组织在压力管理中的作用。

难点: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冲突。

习题:

识别工作中的压力源。

第4.3部分组织中的心理契约(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1) 掌握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容;

2) 掌握心理契约研究成果;

3) 掌握心理契约未来的研究方向;

4) 掌握新一代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内容。重点:

心理契约的主要类型和内容。

难点:

如何开展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

习题:

新一代的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而设置的一门操作性很强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组织、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内容。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概述、认知与情感、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个体的需要和激励、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心理、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信息沟通、冲突及其管理、领导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改革等。本课程的命题也将充分体现该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应用。 Ⅱ、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一、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组织的结构 一、什么是组织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 第二节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者角色 二、管理与环境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与组织中的人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发展简史 二、考核要求

第一节组织的结构 1、识记:(1)什么是组织;(2)组织中的四大要素:财、物、信息和人;(3)现代组织设计的趋势;(4)组织结构的概念:所谓组织结构是关于组织在运作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5)组织结构图;(6)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领会:(1)传统的组织设计原则;(2)传统的组织设计的优缺点;(3)行为分析的组织设计的原则;(4)行为分析的组织设计的优缺点 第二节管理的基本特征 1、识记:(1)管理者的基本职能;(2)管理者角色的种类;(3)管理者的技能;(4)环境的概念;(5)环境的层次性;(6)环境的类型 2、领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与组织中的人 1、识记:(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难点;(4)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2、领会::(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原则;(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4)麦克雷戈的X-Y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分类 二、研究中的变量 三、研究中的主要设计 第二节研究的基本术语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术语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的行为是指直接观察到得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2、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3、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4、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5、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6、人际关系是指把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7、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8、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和或集体。 9、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0、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 11、决策时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 12、(俞文钊提出的)公平差别阈是指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 二、单选和判断 1、组织的内涵的要点包含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2、行为的主体是个人,其属于个体行为;主体是班组,其属于群体行为;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其属于组织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包含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其中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相交切性。 5、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是行为B=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6、研究过程的基本步骤是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测、检查和验证。 7、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研究案例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8、具体的调查方法有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9、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0、个体是构成群体和组织的细胞核基础。 11、社会知觉由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和对因果关系的知觉四方面构成。 12、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稳定性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是影响行为的关键。 13、构成态度的因素有认知、情感和意向。 14、组织认同感与员工辞职率成反比关系。 15、个性是决定每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和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6、个性的结构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 17、能力按其适应性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 18、性格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性格类型。 19、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有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和主动性。

最新《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2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水平认定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奠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培养专业课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主要涉及对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职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思考。 二、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三、学习内容 结合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八章。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学习要求

本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对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注重案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互联网使用效率,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评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知识测试题目占40分,综合能力测试题目占60分。60分为及格。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斯蒂芬·罗宾斯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卢盛忠主编,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美]马斯洛著:激励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应用性杂志) 5、J.R.Schermerhorn, Joh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venth Edition), Wiley&sons, Inc.2000 6、D.L.Nels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con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 七、学习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二、授课方法 自学 三、学习内容: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禾日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丁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本科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实验教学大纲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一工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 二O 年月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126022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课程类型:本科 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总学时:16 应开实验个数:3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一、实验总体目标与任务 在实践教学理念上贯穿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创新为本的思想。在内容排列上,本着模块式 进行即案例 -基本原理-应用创新能力-案例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式的各种现代教学方 法效果显著,学生应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 二、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规律的一 门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掌握个体心 理对组织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群体动力理论与群体行为;群体交流与沟通; 人际关系;领导的有效性;组织 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等理论。对学生培养能力 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坚 持在课程内容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和课外实践 环节上的一体化科学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 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课程总学分:3 实验(上机)总学分:1

组织行为学要点

第一章:导论 1.管理者的角色观:明茨伯格提出包括: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2.管理者的活动观: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有效的管理者还是成功的管理者,人际技能都很重要 3.狭义的组织行为学:1953年提出 4.组织行为学模型: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引起因变量)。自变量包括: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包括: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1.个体包括:传记特征、人格、能力、学习,四个自变量。特别注意传记特征中年龄对流动率(负相关),缺勤率(可避免:负相关不可避免:正相关),生产率的影响(无关)、工作满意度:(专业人员:正相关非专业人员:中年时期下降,以后升高。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人格 3.多元智力理论:唐纳德1983 包括:7个维度: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人格特质: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一些持久(时间延续性)稳定(情境一致性)的特点,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质,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5.人格决定因素:遗传(双生子研究)、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情境。 6.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他们对人格的决定性依次降低) 7.MBTI:4个维度,16种人格。精力支配:I(内倾)/E(外倾)认识世界N(直觉)/S(感觉)判断事物T(思考)/F(情感)生活态度J(判断)/P(知觉) 8.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 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即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己) 2> A型人格: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 3> 控制点:内控外控:前者指把责任归于个体的一些内在原因(如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则是指把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 9.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和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1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提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该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这一行为的重复倾向。要改变行为, 强化是必要的;有些奖赏比另一些更有效.;强化的时机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组织行为学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1005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以更好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用学科; 3.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一般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群体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系等。 3.基本技能: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编制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分体现管理学科的特色。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工商管理的其它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 知识点 重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②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③以权变态度和方法看待人以及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二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也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 四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表现:①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②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③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④组织行为学研究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二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9) 联系: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两者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书面考试,试卷设计为七种题型,每种题型设计及分值为: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判断题共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4、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0分; 5、名词解释共4题,每个2分,共8分; 6、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7、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所以,根据考试题型和该课程的重点,设计复习大纲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实现人是心理学家(C)提出的假设 A亚当.斯密B、梅奥C、马斯洛D、麦克雷戈 2、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D)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3、期望理论属于(B)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4、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是(A) A、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行为相左 B、权威命令 C、个体自作主张 D、外部威胁 5、关于群体思维,表述正确的是(D) A、群体思维就是大众思维 B、群体思维就是多数人的思维 C、群体思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思维 D、群体思维是指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倾向于一味保持所谓的思想上的一致性, 而忽视了客观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重要性 6、构成冲突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B)是指由于人们信息沟通渠道不同而造成的。

A、认识基因的冲突 B、信息基因的冲突 C、价值观基因的冲突 D、本位基因的冲突 7、所谓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A) A、一个人同时要达到两个相反的目标时,由于这两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不能同时到达,这时引起的内心冲突 B、一个人面临两个同时回避的目标时,往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甚至企图摆脱这种困境,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的办法 C、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的一种心理上的矛盾 D、以上都不是 8、当组织成员要求进修时,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A、信奉行为组织理论管理者会同意 B、信奉行为组织理论管理者不会同意 C、信奉古典组织理论管理者会同意 D、信奉古典组织理论管理者不会同意 9、组织变革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和(A) A、科技进步 B、人员增加或减少 C、服务对象变化 D、资金增加或减少 10、柔性组织是一种多极化、二元性的组织,其特点就是(A) A、既集权又分权 B、完全集权 C、完全分权 D、以上都不是 11、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职工是(B)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12、第一印象是指与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也称为(A)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归因效应 D、刻板印象 13、根据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管理是指(B) A、只关心人,不关心任务 B、只关心任务,不关心人 C、关心人也关心任务 D、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任务 14、需要层次论属于(A)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15、下列关于群体士气和生产率关系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A) A、群体士气高,生产率也高 B、群体士气高,生产率一定高 C、群体士气低,生产率一定低 D、群体士气低,生产率一定高 16、在非正式沟通的各种形式中,(D)是指由于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单线式 D、偶然式 17、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D) A、心理上的关系 B、心理上的距离 C、空间上的距离 D、双方之间需要满足的程度 18、下列哪个不是构成领导函数关系的要素(D)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环境 D、法律 19、关于工作压力的说法,正确的表述是(D)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河北电大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组织行为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其前导课程主要是《管理学基础》。 二、教材及其特点 选用的教材是由顾培忠、任岫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行为学》,2008年9月版。 多年来,我省电大高职高专一直延用中央电大本科的教材。但是因为本、专科在培养目标、教学层次、内容遴选、理论阐述、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相同,借用本科教材给专科专业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现在选用的《组织行为学》是专门针对专科量身编写的。 《组织行为学》教材的特点是: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宗旨,通过通俗简明的理论阐述、综合性案例及分析、应用能力的实务训练等环节,突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本教材从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出发设计课程的知识板块,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应用,并在跟踪国内外理论最新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理论知识的健全、简洁、新鲜和生动。 本教材的体例设计为:“本章提要”提供每章内容的要点,以帮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头绪;“学习目标”提出本章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章前引例”以典型案例导出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叙述中不时以小资料的形式给出紧扣上下文内容的参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提纲(后附答案)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提纲(后附答案) 第一章 单选 1、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 A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D.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2、首先使用组织心理学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 ) A.莱维持 B.维卡 C.斯克伯兹 D.梅奥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C) A.一切人的行为B.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4、组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 A.个体 B.群体 C.团队 D.部门 论述题:试述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二章 单选: 1、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 D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名词解释:参与观察法 第三章 单选: 1、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 B ) A.角色同一性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心理契约 2、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C ) A.人生观 B.世界观 C.价值观 D.信仰 3、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 B )

A.五类 B.六类 C.七类 D.八类 4、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的是( B ) A. 内因控制论者B.外因控制论者 C.A型性格的人D.B型性格的人 多选: 1、态度所具有的特性有( ABCE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协调性 D.易变性 E.两极性 2、个性的主要性质有( ABCDE ) A.组合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D.倾向性 E.整体性 判断改错: 1、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中去推测而知。( √) 2、测验的效度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 ╳) 3、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性格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 第四章 名词解释:创造性行为 单选: 1、一般衡量能力强弱的标准是( D ) A.智力 B.创造力 C.才能 D.工作绩效 2、创造性行为最显著的特点是( D ) A.系统性 B.开放性 C.社会性D.主动性 多选: 1、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有( ABDE ) A.首创性 B.有用性 C.重复性 D.适应性 E.主动性 判断改错: 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

组织行为学考试内容

1、近年来,社会对“80后”、“90后”青年较为关注,请对你身边的“80后”、“90后”青年的行为风格、工作价值观与他们的父辈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并阐述这对管理有何启发。 参考答案: 一、个性鲜明的一代 90后的自我意识非常强,自我认知也很明确;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多样化; 90后知识结构更全,利用媒体能力强了,外语水平高了,国际知识也多了,使用工具的能力强了; 二、沟通应在管理之先 对于自己喜爱的工作,90后表现得“非常投入,一点儿也不害怕吃苦;一旦90后认同了你,他们就会乐于追随; 三、降低离职率要帮90后成长 要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做感兴趣的事情。“与70后、80后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相比,90后追求工作的弹性和灵活。他们比较自我,希望得到尊重,这也是90后毕业生总体的处事态度。“要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做感兴趣的事情。” “60后和70后看重的是如何在一个组织里成长,所以他们不跳槽,并且中国以前的环境,跳槽也没有好的地方可去。而90后更加在乎个人的成长,将个人职业生涯看得更重。并且,90后的成长是在社会中的成长。” 企业的80后不仅要传授相关的职业技能给90后,也需要注重在传帮带过程中沟通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在沟通的渠道,沟通的内容,甚至是沟通时的语气、表述上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影响。” 四、制造90后的气场 “90后多是独生子女,对归属感的要求更强,更加感性。” 五、有区别的弹性工作制 六、优厚待遇培养骨干 七、公司需要有容忍度 “80后”、“90后”在为全人类承担责任,我们要给他们一些信任,给他们一些支持。马云 1对他们有信心;2他们承担责任;3沟通 90后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类人;他们不是统一型号的社会产品;指尖上的一代;90后的消费观是“只要我喜欢”;自我意识的觉醒 打动90后,必须在方式上有所创新 90后群体们喜欢标榜个性重视原创;乐于跟随潮流;敢于接受新的事物;欣赏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热衷网络文化、运动竞技;重视同学朋友情谊;体验参与的过程和乐趣。 二、80、90后的典型特征: 80后、90后员工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人格独立。2、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3、民主法制意识强。4、价值取向多元化。5、不愿落后,自尊心强。6、抗压能力较差。总之,80后、90后是有思想的一代,是真实的一代。他们得到了所有的爱,但是不被理解,他们是孤独的“宝贝”。他们在个性彰显、追求个人权利、灵活创新等方面其实取得了很大进步。当然80后、90后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化、职业化,在彰显个性的同时要符合企业的一般价值观。 怎样管理好80、90后 企业不是军队,老一辈那种家长式和命令式的员工管理方式,在80后、90后身上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对待80后、90后的员工管理方式要从“铁的纪律”向“爱的教育”转变,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手画脚,多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50052B Course code: 15005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Course type: Discipline Elective Course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Instruction time: 32 Lecture:32 Experiment and exercises:0 学分:2 Grade credits: 2 适用对象:金融学(金融经济) Audience: Finance(Finance and Economics Experimental Class) 先修课程:无 Prerequisite: N/A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讲授个体、群体、结构及这些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个体行为与心理、群体行为和属性、组织系统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结合经典案例和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人与工作、组织、环境要素间的匹配,激励,和组织变革等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全方位描述、分析、解释组织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己的行为。 Organization behavior mainly introduces individuals, group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t multiple levels. The target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individual behavior, psychology, the behavior and the nature of group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 systems. The course will integrate typical cases and corporate practices,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matching individuals, work,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course will set up the bases for students’ future studies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It cultivates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s and

《组织行为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组织行为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基本要求: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考核重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基本要求:掌握个性的概念。掌握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类型和特征。掌握个性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熟悉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理解气质、性格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考核重点:个性的概念。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第三章个体与组织的心理联系 基本要求:掌握组织承诺的概念和结构,了解心理契约和组织的认同概念,以及它们和组织承诺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组织承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了解组织承诺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关系和心理联系的变化趋势。 考核重点:组织承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基本要求:掌握群体的概念及特征。掌握群体规范和压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决策的特点。了解冲突的性质、来源、减少冲突的策略和方法。熟悉团队的概念、类型及高效团队的管理对策。理解群体与团队的关系。 考核重点:群体动力;团队管理

第五章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基本要求:掌握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形成原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非正式沟通的类型。掌握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熟悉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了解非正式权力与正式权力的异同。 考核重点: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及特点。非正式沟通的类型。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第六章群体动力和激励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卢因的群体动力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了解弗隆期望理论、亚当斯密公平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麦克利兰需要理论。分析并解释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掌握人员激励的一般原则以及精神激励的方法。 考核重点:因的群体动力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人员激励的一般原则以及精神激励的方法 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基本要求: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设计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以及组织设计的目的和步骤。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掌握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和动态原则。掌握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考核重点: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第八章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基本要求:掌握组织文化的内涵、结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组织文化与员工需要层次的关系。了解理想、追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

组织行为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18223120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也是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教学中除去介绍基本的原理外,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要特别强调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际联系等环节,使同学们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并提高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程研讨、模拟演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又要特别注重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讨,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对本课程的教学,一般适合采用以下方法和形式: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验和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实习,并写出调查报告。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考试课以学期末的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评定成绩时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20%,考查课的期末考试由课任老师安排在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试,此外还需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闭卷均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考试版】

组织行为学笔记【考试版L?】 〖判断题20'〗〖选择题20'〗〖简答题40'〗〖案例分析20'〗 ??□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 ?科学管理的诞生:泰勒。标志是《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亨利·法约尔。 2、人群关系学说阶段:霍桑实验。 3、行为科学阶段: 4、组织行为学的分化和综合: ?□□ 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贡献: 2、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3、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 ?□□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1、外部环境的变化: 2、组织结构的变化: ?团队组织。 ?虚拟组织。 ?扁平化组织。 3、企业员工的多样化: ?员工代际的多样化。 ?员工需要的多样化。 ?雇佣方式的多样化。 ??□ 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强度: 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反复的刺激: 4、对象的组合: 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性原则、周围条件的影响。 二、主观因素: 1、动机与兴趣: 2、个性特征: 3、过去学习与经验: 4、知觉解释的角度不同:

??□ 态度的功能 1、影响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行为:与?忍耐力?社会交往?行为动机有关。 ??□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态度对行为有一定影响: 2、态度与行为不完全一致: ?同一对象具有许多属性与特征。 ?受到当时情景的影响。 ?态度不以口头表示为标准。 ??□ 价值取向与行为 1、价值取向的类型: ?亲社会价值取向。?反社会价值取向。 ?亲组织价值取向。?反组织价值取向。 ?自我肯定价值取向。?自我否定价值取向。 2、价值取向的关系: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导,以个体价值取向为基础,以组织价值取向为主体。 ??□ 个性的形成决定因素 1、遗传: 2、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情景、群体特征、人生经历。 3、情景: ??? 个性与工作匹配 霍兰德认为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寻找与之相协调的工作环境或组织。他以个人偏好和兴趣为基础将人的职业个性分为六类: 现实性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常规型C。 ??? 情商的五个维度 1、自知: 特点是?准确识别情绪?准确识别并归纳情绪产生的原因?准确识别环境关系。 2、自我控制: 3、自励: 4、同情心: 5、人际交往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