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染环境修复练习题

污染环境修复练习题

污染环境修复练习题
污染环境修复练习题

B卷

一、单选

1.基质的跨膜运输中,被运输物质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2.当有机物的半衰期为2月时,可初步判断其生物降解速率()

A.快

B.较快

C.慢D抗生物降解.

3.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给受体细胞,这是发生了质粒的()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融合

4.增加一个取代基就会使有机物难以矿化,这样的取代基被称为异源基团,下列哪个物质不是异源基团()

A.Cl

B.Br

https://www.doczj.com/doc/329251342.html,

D.COOH

5.抗降解化合物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具有毒性

B.没有毒性

C.易迁移

D.以上皆对

6.生物修复中常添加铵盐作为养分,它所不具有的优势是()

A.可供细胞生长

B.可作电子受体

C.价格便宜

D.在土壤中迁移性强

7.目前条件下,基因工程菌的载体一般来自微生物的()

A.质粒

B.细胞膜

C.细胞壁

D.染色体

8.达西定律公式中,负号表示()

A.基模势为0

B.水流方向

C.地下水通量为负值

D.承压水头高于地面

9.当土壤水分不饱和时,它不具备的势能是()

A.基模势

B.渗透势

C.重力势

D.压力势

10.下列哪类生物是水生植被恢复的重点和难点()

A.挺水植物

B.浮叶植物

C.沉水植物

D.浮游动物

二、多选

1.当无毒的化合物被活化后,可能的结果有()

A.迅速矿化

B.缓慢矿化

C.持久不矿化

D.具有致癌性

E.毒性消失

2.微生物利用非水溶相液体的活动方式,可能发生的有()

A.提高水相温度

B.分泌表面活性剂

C.直接接触

D.分泌乳化剂

E.降低水相pH值

3.关于生物通气,说法正确的有()

A.可在土壤层进行

B.可在潜水层使用

C.可在承压水层使用

D.可能逸出挥发性物质

E.忌用引气机

4.混合菌株间有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共同降解污染物,可能的协同机制包括()

A.提供生长因子

B.分解中间产物

C.竞争共代谢产物

D.分解有毒物

E.产生共栖现象

5.地下水修复中,注入井滤网常常产生生物阻塞,一般采取哪些措施可加以避免()

A.加过氧化氢

B.减少注入水固体浓度

C.增加营养盐

D.提高注入水温度

E.脉冲注入修复剂

6.利用水生植被修复受损湖泊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A.湖盆形态

B.底泥性状

C.人类需求

D.水力状态

E.湖泊历史

三、判断

1.引入外来物种易导致生态入侵,因而生物修复中只能利用土著微生物加以修复

2.除草剂主要是对植物产生毒害,因而即使发生激活作用,也不会对昆虫产生危害

3.微生物不能利用基质作为能源和组分元素的有机转化作用称为共代谢

4.描述生物降解动力学的幂指数定律并未考虑微生物的生长因素

5.污染物通过某种基团对某类微生物产生毒性,只有当去掉这个基团时,它的毒性才会消失

6.污染物的吸着作用是指固液两相中某些化学物质在固相中浓度降低,而在液相中浓度升高的现象

7.发生陈化的物质,通常其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8.通过恒化器培养的微生物是人造生物,最终不会在自然界中出现

9.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所有不同大小直径的颗粒组合状况

10.绿色植物具有发达根系,对气态污染物的精华也主要依靠根系的吸收作用进行

四、名词解释

1生物修复

2.去毒作用

3.承压水

4.植物稳定

5.生物操纵

五、简答

1.简述生物修复的三项原则

2.水分特征曲线有什么用途?

3.化合物结构与生物降解间存在一般性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应注意什么?

4.何为电动力学修复,电渗析和电迁移有分别是指什么?

5.植物修复是指什么,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有哪两条途径?

6.海洋赤潮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自有什么缺点?

六、论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什么,湖泊垂直分布根据光线投射性可分为哪些区域,采用水生植被修复湖泊时,生态型群落和经济型群落的配置目标和建群物种分别是什么?

A卷

一、单选

1.下列哪个因素通常不会导致微生物产生驯化现象()

A.微生物初始群体小

B.酶诱导时间长

C.原生动物捕食

D.污染物含磷量高

2.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中常常会利用质粒,质粒本质上是()

A.染色体

B.RNA

C.蛋白质

D.DNA

3.下列哪类土壤水,与土壤颗粒的吸附力密切相关()

A.膜状水

B.毛管悬着水

C.重力水

D.毛管上升水

4.土壤颗粒通常会带负电,这是因为土壤中()

A.铝氧八面体过多

B.硅氧四面体过多

C.发生了离子交换

D.氧气含量不足

5.注入井中同时加入过氧化氢和营养物会在地下水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带,最后的影响带一般是()

A.过氧化氢带

B.氧气带

C.营养物带

D.污染带

6.堆置处理中,处理的灵活性较高的是()

A.条形堆置系统

B.反应器系统

C.静态堆置系统

D.污泥堆系统

7.污染湖泊修复中,采用深水曝气不能达到下列哪个效果()

A.增加溶解氧

B.产生还原性环境

C.提高氧化还原电位

D.增加鱼类食物

8.物料需要量计算通式中,C s代表的反应是()

A.电子供体的半反应

B.电子受体的半反应

C.细胞合成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9.细胞结构的近似组成为()

A.C?H?O?N

B.C?H?O?N

C.C?H?O?N

D.C5H7O2N

10.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以氧气为电子受体时,能量系数的范围为()

A.0.01-0.2

B.0.05-0.1

C.0.1-0.3

D.0.12-0.6

二、多选

1.关于土壤中的毛管空隙,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能进入

B.具有毛管作用

C.真菌能进入

D.其间的水主要受到分子间引力

E.当量孔径大于1mm

2.原油中含有以下哪些物质()

A.烃类

B.沥青

C.油膜

D.胶质

E.生源化合物

3.在海洋上发生石油泄漏后,可能的自然转归过程包括()

A.蒸发

B.燃烧

C.乳化

D.光氧化

E.大量溶解

4.亚表层供给系统中的重力法包含有()

A.水泵注入

B.空气真空

C.空气注入

D.表面喷灌

E.渗滤床

5.电迁移中,外加电场可使下列哪些物质产生移动()

A.土壤孔隙水

B.阳性离子

C.阴性离子

D.带电胶体

E.细菌

6.采用生物操纵时,可投加一些物质达到修复目的,投加的物质可包括()

A.肉食性鱼类

B.浮游动物

C.细菌

D.植物病原体

E.昆虫

三、判断

1.环境中的氮气含量很高,通常不会成为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2.异生素降解菌富集中,为了克服异生素毒性,可以把异生素加入土壤中通过吸附作用降低毒性

3.土水势中的基模势是弯月面力和吸附力作用的结果,一般为正值

4.原生动物对微生物有捕食作用,因而对生物修复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5.补偿深度是水体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时的水深

6.土壤潜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

7.过氧化氢能供给氧气,因此在注入井的筛网处加入过氧化氢,将加剧其生物堵塞

8.泥浆相处理比堆制处理更均质,反应也更快速

9.根据植物可利用性,可将重金属分为难吸收态、交换态、可还原态、可吸收态

10.地下水修复时,可以选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细胞氮素的来源

四、名词解释

1.土壤最大吸湿量

2.基因工程菌

3.化学淋洗修复

4.原生质体融合

5.阳离子交换作用

五、简答

1.地下水有哪三种类型?

2.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分别是指什么,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3.何为原位可渗透反应墙,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4.地下水修复中,电子受体和营养物的需要量估算过程包含哪些内容?

5.湖泊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其水生植物被修复包括哪两条途径?

6.微生物降解空气中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反应步骤?

六、论述

植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模式有哪些及各自有什么特点?何为植物修复,它有哪些优点?

答案

一、单选:DDACC ABCDD

二、多选:AB 2.ABD ACD DE BC ABCDE

三、判断:FTFFT FFTFF

【环境-管理】《受污染环境的修复》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微生物修复所需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在自然修复过程(natural attenuation)中,利用土著微生物(indigenous microorganism)的降解能力,但需要有以下环境条件:①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②有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③有缓冲pH的能力;④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如果缺少一项条件,将会影响生物修复的速率和程度。特别是对于外来化合物,如果污染新近发生,很少会有土著微生物能降解它们,所以需要加入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exogenous microorganism)。 2.请列举几种强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强化修复技术包括生物强化法、生物通气法、生物注射法、生物冲淋法及生物翻耕法等。 (1)生物强化法是指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有处理体系的处理效果,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等。投加的微生物可以来源于原来的处理体系,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加,也可以是原来不存在的外源微生物。 (2)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用于修复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水层上部通气层(Vadose Zone)土壤。这种处理系统要求污染土壤具有多孔结构以利于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另外,污染物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亨利常数大于

1.01325Pa·m3·mol-1时才适于通过真空抽提加以去除。生物通气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影响氧和营养物迁移的土壤结构,不适的土壤结构会使氧和营养物在到达污染区之前被消耗。 (3)生物注射法(biosparging)又称空气注射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及上部土壤。处理设施采用类似生物通气法的系统,但这里的空气是经过加压后注射到污染地下水的下部,气流加速地下水和土壤有机物的挥发和降解。也有人把生物注射法归入生物通气法。 (4)生物冲淋法(bioflooding)将含氧和营养物的水补充到亚表层,促进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生物冲淋法大多在各种石油烃类污染的治理中使用,改进后也能用于处理氯代脂肪烃溶剂,如加入甲烷和氧促进甲烷营养菌降解三氯乙烯和少量的氯乙烯。 (5)土地耕作法(land farming)就是对污染土壤进行耕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施加肥料,进行灌溉,施加石灰,从而尽可能为微生物代谢污染物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使其有充足的营养、水分和适宜的pH值,保证生物降解在土壤的各个层面上都能发生。 3.请列举几种强化微生物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堆肥法、生物反应器处理、厌氧处理。 (1)堆肥法(composting)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传统技术,被用于受石油、洗涤剂、多氯烃、农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堆肥过程中,将受污染土壤与水(达到至少35%含水量)、营养物、泥炭、稻草和动物肥料混合后,使用机械或压气系统充氧,同时加石灰以调节pH。经过一段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功能。 2. 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二、实习内容 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病例讨论。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 皮肤伤口愈合皮肤瘢痕 骨折愈合骨折愈合 三、大体标本、组织切片观察要点 (一)肉芽组织 基本病变要点 1. 肉眼形态: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 2. 组织学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应有以下特点 (l)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肿胀;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 (3)常有大量渗出液及各种炎症细胞。 标本观察 组织切片:(图3-01a、b、c、d)该组织取自溃疡底部肉芽组织。①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其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②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③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思考:肉芽组织有哪些主要功能?其发展如何? (二)皮肤创伤愈合 基本病变要点 1. I期愈合:皮肤切口处形成较整齐而窄的瘢痕。组织切片可见瘢痕处的表皮较薄,表皮下有少量的胶原纤维。 2. Ⅱ期愈合:皮肤伤口处瘢痕大且不规则。组织切片见该处皮肤中有大量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 标本观察 病史:女性,30岁。1年前作剖宫手术。伤口愈合良好,产后半年发现腹部手术切口处疼痛、变硬,触及硬结。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切除。 大体标本:(图3-02)皮肤组织正中有一手术瘢痕,长约5cm,呈线型,对合整齐,色泽较正常皮肤稍浅,愈合良好。 (三)骨折愈合 基本病变要点 1. 血肿形成; 2. 骨折断端间有纤维性骨痂形成,透明软骨形成; 3. 骨性骨痂形成; 4. 骨痂改建。 标本观察 大体标本:(图3-03)长骨中间区呈梭形膨大。膨大处中央有一横行骨折线,其周围由灰白色纤维组织和淡黄色骨样组织形成骨痂,骨折部位因骨痂形成而膨大,新骨形成处致密,无骨髓腔形成。此为骨性骨痂期。 四、病例讨论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2岁,因胃溃疡穿孔行修补术。术后10天腹壁皮肤切口大部分呈整齐的线型瘢痕,远端约2cm手术切口未愈合,肉芽组织增生突出两侧皮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一、填空题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团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四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解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特点是具有两性基团: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它能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污染物特别是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表面活性剂按亲水性离子类型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二、名词解释 1.强化生物修复[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强化生物修复,又称工程化的生物修复,是指在受控条件下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来加速生物修复进程的一种方法。加强修复速率的手段包括:①生物刺激技术,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 ②生物强化技术,需要不断地向污染环境投入外源微生物、酶、其他生长基质或氮、磷无机盐。 2.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研] 答: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即多氯联苯(PCBs),是指联苯分子中的氢被氯取代

后的化合物。氯取代联苯分子中的氢的数目和位置可以不同,由此生成不同的化合物。商品都是多种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常温下呈油状液体或蜡样固体。PCBs理化性质稳定,挥发性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油及有机溶剂。在化学工业上可用作载热体,塑料及橡胶的软化剂,以及油漆、油墨、无碳纸的添加剂。 3.生物强化法[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研] 答:生物强化法是指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有处理体系的处理效果,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等。投加的微生物可以来源于原来的处理体系,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加,也可以是原来不存在的外源微生物。在生物强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这两种方法都被采用,取决于原有处理体系中的微生物组成及所处的环境。 4.PRB[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PRB即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是一种地下水净化技术。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过反应格栅,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PRB的优势有:①可省去泵提、挖掘及异地处理的费用;②不阻断水流,对环境的影响小;③维护容易;④在功能丧失后可直接取出处理,因而在经济上和工程应用上均显示出优势。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山东大学2012年研]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1 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软骨母细胞 2 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A.表皮细胞 B.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 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3 下列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是: A.层粘连蛋白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α D.肝素 E.前列腺素E2 4 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炎症细胞消失 C.玻璃样变 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纤维母细胞减少 5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6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7 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 A.第3天 B.5-6天 C.2周 D.3周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再生时近端轴突每天可伸长10mm. B.神经纤维断离两端超过3.5cm时,才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C.伤口直径达10cm时,表皮难以再生,而必需植皮 D.肉芽组织形成时,毛细血管每日延长0.1–0.6mm E.以上都不是 9 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是: A.促进含硫氨基酸吸收、合成 B.促进前胶原分子形成 C.促进胶原纤维的交联 D.促进胶原原蛋白的合成 E.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 10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A.严重感染 B.电离辐射 C.含硫氨基酸缺乏 D.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手术缝线 11 下列各组织哪一种再生力最强? A. 骨骼肌 B. 神经节细胞 C. 心肌 D. 皮肤 E. 软骨 12 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属于再生? A. 生理状态下表皮细胞不断脱落,不断新生 B. 蜥蜴肢体断掉后,新生出完整的肢体 C. 蚯蚓从中间切断,每一段又可以形成完整的蚯蚓 D. 肝细胞广泛坏死后形成假小叶 E. 脾脏由于造血细胞增生(髓外造血)而肿大 13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A. 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细胞 B. 肌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 C. 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 D. 炎性细胞和毛细血管 E. 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和毛细血管 14 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时所见到的变化是: A. 胶原纤维数量减少 B. 炎性细胞增多 C. 毛细血管减少 D. 质地较软 E 弹性增加 15 关于健康肉芽组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肉芽组织中淤血常较重,水肿明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一、单选(13分) 1、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 A中和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 正确答案:A 2、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 A、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B、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C、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D、热力学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A 3、以下不属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局限性的是() A.需要大型设备,造价昂贵 B、耗时长 C、条件苛刻 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利用 正确答案:A 4.可处理性试验方法不包括( A.水体灭菌实验 B.土壤柱试验 C、反应器实验 D.摇瓶实验 正确答案:A 5、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大气性质 B、微生物活性 C、污染物特性 D、土壤性质 正确答案:A 6、土壤污染的特点不包括() A.隐蔽性 B、可逆性 C、长期性 D、后果严重性 正确答案:B

7、稳定塘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微生物稳定塘和水生生物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稳定塘的是() A好氧塘 B、养殖塘 C、厌氧塘 D、曝气塘 正确答案:B 8、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抗和人为干扰,以下不属于自然干扰的是( A.文化活动或过程干扰 B、火干扰 C.土壤性干扰 D.动物性干扰 正确答案:B 9、修复不包括() A恢复 B、重建 C、整顿 D、改建 正确答案:C 10、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 A、处理量大 B、干扰小 C、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 D、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正确答案:C 11、生命现象的典型表现是() A同化作用 B.异化作用 C、新陈代谢 D、呼吸作用 正确答案:C 12、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 A.植物修复技术 B.微生物修复技术 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D、原位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D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一、基本要求 1.掌握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再生的概念和类型。 3.掌握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了解各组织的再生过程。 4.了解再生的调控,熟悉生长因子、生长抑素、接触抑制的概念和作用。 5.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6.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二、知识点纲要 致病因素引起局部细胞和组织损伤丧失,由邻近健康细胞再生、填充、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主要包括再生与纤维性修复两种形式。 (一)再生 邻近同种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现象,称为再生。包括 生理性再生:完全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属完全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可能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属完全性再生),也可能不保持,由肉芽组织修补(属不完全性再生)。 1.人体细胞再生潜能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不稳定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能及时从G1期进入S期,不断分裂增殖以更替衰老死亡的细胞,病理情况下再生能力也极强。如皮肤表皮、造血细胞、呼吸、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粘膜被覆细胞等。 (2)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下不增殖,处于G0期,在受到损伤时,可活跃增生。如肝、肾、成纤维细胞、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如神经细胞、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等,损伤后需瘢痕修复。 2.各种细胞与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由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为完全再生。 2)腺上皮:基底膜完整,可完全再生;反之,则为不完全再生。 3)肝脏:若网状支架完整,可完全再生,否则形成假小叶,为不完全再生。

(2)纤维组织:静止的纤维细胞或幼稚间叶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前胶原蛋白并形成胶原纤维,自身则成熟为纤维细胞。 (3)血管: 1)毛细血管:以生芽方式完成 基底膜蛋白酶分解 内皮细胞分裂、移动实性细胞索血流形成管腔 冲击 分泌IV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基底膜闭锁消失 纤粘连蛋白基板新生 分泌胶原、基质基底膜毛细血管 网板转变为小动、静脉 2)大血管:内皮细胞完全再生,肌层由结缔组织修复。 (4)肌组织: 1)骨骼肌:损伤轻,肌膜完好,由残存肌细胞分裂分化,属完全再生;肌膜破坏或有离断,则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经过锻炼可恢复功能。 2)平滑肌(肠管、较大血管):纤维瘢痕修复。 3)心肌:瘢痕修复。 (5)神经组织: 1)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瘢痕修复。 2)外周神经离断,神经细胞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端相隔>2.5cm或有瘢痕等阻断,再生纤维不能到达远端,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3.细胞组织再生与分化的分子调控 PDGF、FGF、低浓度TGF-β 生长因子TGF、VEGF、细胞因子促进某些细胞增殖 cyclin-CDK复合物 高浓度TGF-β、CDKI 抑素(PDGF、干扰素-α、前列腺素E2、肝素)抑制某些细胞增殖 接触抑制 胶原蛋白 蛋白多糖 细胞外基质纤粘连蛋白影响细胞增殖 层粘连蛋白

病理学考试损伤的修复 习题及答案

第3章损伤的修复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下列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A. 肾小管上皮细胞 B. 心肌细胞 C. 肝细胞 D. 表皮细胞 E. 造血细胞 2 .下列哪种情况,组织不能完全再生 A. 一个肺小叶的坏死 B. 一骨多发骨折 C. 断裂后缝合的肌腱 D. 肝脏多发点状坏死 E. 直径约 10cm 的表皮缺损 3 .皮肤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 不典型增生 B. 完全性再生 C. 异常增生 D. 瘢痕修复 E. 化生 4 .创伤伤口的收缩是在 A. 受伤后 2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B. 受伤后 1 - 2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C. 受伤后 3 - 4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D. 受伤后 1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E. 受伤后 4 - 5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5 .肉芽组织具有收缩功能、同时又能产生基质和胶原的细胞是 A .血管内皮细胞 B .肥大细胞 C .纤维细胞 D .成肌纤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6 .肉芽组织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 A .毛细血管 B .成纤维细胞 C .炎细胞 D .细胞外基质 E .成肌纤维细胞 7 .肉芽组织的结局是 A .填补缺损 B .纤维化 C .抗感染 D .能产生细胞外基质 E .分泌大量成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 8. 由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伤口称为 A .一期愈合 B .二期愈合 C .伤口愈合 D .再生 E .纤维性修复 9. 下列哪项是伤口二期愈合的特点 A .创面小 B .创面不洁、伴感染 C .手术切口 D .肉芽组织少 E .形成瘢痕小 二、X 型题 10 .纤维组织再生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是 A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转变而来 B .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转化而来 C .肉芽组织 D .结缔组织化生 E .血管内皮细胞索转化而来 11 .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的原因有 A .新生毛细血管腔小 B .基膜不完整 C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通过对《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二)可测量结果 1) 能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能说明环境修复与传统环境工程及污染预防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对象和任务,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4)理解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可处理性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流程。 5)掌握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修复、固体废物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 6)具有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报告展示、论文撰写、团队写作等综合能力。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报告与课程论文等环节测量。 二、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答疑、提示今后内容、公布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报告准备(学生按照课程讨论与报告主题内容,分小组进行阅读总结和制作报告展示PPT);(3)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报告学生根据所选主题作PPT 展示与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主题与报告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教师作点评);(4)期末课程论文撰写。 要求: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献阅读与分析水平,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程报告与讨论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主题报告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绩效记录,作为课程评分的依据。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将以课程论文撰写和课程报告与讨论的形式进行评分,其中课程论文占40%,课程报告占30%,课程讨论发言占30%。 三、教学安排 第一次:污染环境修复概论及基本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环境修复的概念及内涵,污染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产生与发展、对象和任务。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先控制修复污染物分析。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包括物理分离、翻土和客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蒸汽抽提、玻璃化修复、热解吸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化学固定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包括生物通风、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堆制、植物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思考题: 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二次:环境修复中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3课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总结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定义:利用污染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物理学特性的差异将污染物从环境 中去除、分离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污染物的密度、形状、大小、磁性、表面特性等物理性质,利用相关的物理 技术将其从环境中提取、分离 基本类型:粒径分离,水动力学分离,密度分离,浮选分离,磁分离 采用物理分离技术的适用粒度范围 : 脱水分离:一般采用的脱水方法有过滤、压滤、离心和沉淀。 蒸汽浸提修复基本原理: 在污染土壤内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 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 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的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对象: 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汽油、苯和四氯乙烯,油类、重金属及 其有机物、多环芳烃或二噁英。 蒸汽浸提修复的技术类型: 原位蒸汽浸提技术,异位蒸汽浸提技术,多相浸提技术(两相浸 提技术,两重浸提技术) 蒸汽浸提修复适用条件与限制因素: 黏土、腐殖质含量较高或本身极其干燥的土壤, 其本身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性很强,采用原位处理时, 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低; 透性土壤难于进行修复处理; 对饱和土壤层中的吸附效果不好, 但降低地下水位, 饱和土壤层体积,从而改善这一状况;地下水水位太高(地下 1~2m )会降低土壤蒸汽提取 由于 中、低渗 可增加不

的效果; 固化:将污染物包被起来,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主要是将污染物封装在结构完整的固态物质中。 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 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 即通过降低污染物 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者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害性的风险。 应用: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原位或异位。 固化稳定化过程: 利用吸附质如黏土、活性炭和树脂等吸附污染物;浇上沥青; 添加某种凝固剂或黏合剂,使混合物成为一种凝胶;固化为硬块。 固化稳定化技术类型: 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固化/稳定化。 固化稳定化影响和限制因素: 石块或碎片比例太高及有机物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黏结剂作用的发挥; 污染物埋藏深度会影响、限制一些具体的应用过程; 对于成分复杂的污染土壤或固体废物还没有发现很有效的粘合剂; 许多污染物/过程相互复合作用的长期效应尚未有现场实际经验可以参考。 电动力学修复基本原理: 两个电极插入介质 (土壤或沉积物) 中;在污染介质两端加上低压 直流电场;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 使水溶态或者吸附在土壤颗粒表层的污染物 根据各自带电特性在电场内定向移动,在电极附近富集或收集回收而去除。 电动学力修复四种过程: 电迁移:带电离子在土壤溶液中朝向带相反电荷电极方向的运动。 电泳:土壤中带电胶体粒子的迁移运动相对于稳定液体的运动。 电渗析流:土壤微孔中的液体 (一般带正电)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 酸性迁移(pH 梯度):产生的H+向阳极迁移,迁移的过程中与土壤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离 子交换,进行迁移 电动学修复的主要工艺: ⑴Lasagna 工艺: 在污染土壤中建立近似断面的渗透性区域,通过向里面 加入适当的物质, 如吸附剂、催化剂、 土壤迁移至处理区, ft 外加电场 ft ft 1 皂港析漾# ■V i 微生物、缓冲剂等,将其变成处理区,然后采取电动力学法使污染物从 在吸附、固定等作用下得到去除。

西安交通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业考核试题

西安交通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 大气性质 B. 微生物活性 C. 污染物特性 D. 土壤性质 正确答案: 2. 水环境的修复原则不包括() A. 成本最低原则 B. 生态学原则 C. 水体地域性 D. 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原则 正确答案: 3. 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 A. 植物修复技术 B. 微生物修复技术 C. 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D. 原位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 4. 以下不属于植物修复技术优点的是() A. 植物修复技术影响因素少 B. 植物修复的开发和应用潜力巨大 C. 植物修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D. 植物修复过程易于为社会接受 正确答案: 5. 修复不包括() A. 恢复 B. 重建 C. 整顿 D. 改建 正确答案: 6. 可处理性试验方法不包括() A. 水体灭菌实验 B. 土壤柱试验

C. 反应器实验 D. 摇瓶实验 正确答案: 7. 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不包括() A. 细胞壁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 B.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C. 呼吸作用发生紊乱 D. 细胞核核仁遭到破坏 正确答案: 8. 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 A. 处理量大 B. 干扰小 C. 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 D. 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正确答案: 9. 以下不属于植物对重金属抗性机制的是() A. 阻止重金属进入体内 B. 将重金属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分解掉 C. 将重金属排出体外 D. 对重金属的活性钝化 正确答案: 10. 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以下不属于自然干扰的是() A. 文化活动或过程干扰 B. 火干扰 C. 土壤性干扰 D. 动物性干扰 正确答案: 11. 以下不属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局限性的是() A. 需要大型设备,造价昂贵 B. 耗时长 C. 条件苛刻 D. 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利用 正确答案: 12.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 总氮和总磷浓度高 B. 透明度差 C. 水体叶绿素过高 D. 恶臭 正确答案: 13. 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 A. 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B.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C.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修复 答:植物修复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减污染物的毒性的环境修复技术。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的原位处理。修复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过程:①植物提取;②植物稳定;③植物挥发。 2.电动力修复法 答:电动力修复法是指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析流或电泳的方式离开土壤向两极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的环境修复方法。 3.微生物修复技术 答: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从修复实施的场址,可以将微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二、简答题 1.在自然修复过程中,需要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在自然修复过程

中,利用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但需要有以下环境条件:(1)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 任何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水资源,充分、稳定的水分供给是前提。 (2)有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 自然修复过程中,微生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提供足够微生物使用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自然修复过程的进行。 (3)有缓冲pH的能力 环境的pH值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影响很大,环境有缓冲pH能力之后,pH就比较稳定,对自然修复影响较小。 (4)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 土壤中污染物氧化分解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种类和浓度极大地影响着污染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 2.影响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答: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它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土壤颗粒表面双电层、孔隙水中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析流或电泳的方式沿电场方向定向迁移。污染物离开土壤向两极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影响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因素如下: (1)电压、电流大小 电压越大,土壤修复效率越高,电压越小,土壤修复效率越低;电流同样如此。电压、电流较大时,所形成的电厂作用较强,去除土壤中带电荷的粒子速度较快。

环境修复复习资料__打印

一.名词解释(5个共15分): 1.生物修复:广义:指利用生物的特性,吸收,降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受污染的环境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狭义: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微生物降解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技术。 2.化学修复:利用加入到污染环境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被降解和毒性被除去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3.植物修复: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降解和转化作用来清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一项新兴的污染治理技术。 4.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中有机物除少部分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被稀释、扩散、挥发及氧化、还原、中和而迁移转化外,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其降解转化。 5.原位微生物修复:在污染土地的现场加入化学修复剂与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6.异位微生物修复:主要是把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甚至通过富集途径转化为液体形式,然后把这些含有污染物的液状物质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或专门的处理场所加以处理的方法。 7.原位土壤蒸气浸提:利用真空通过布置在不饱和土壤层中的提取自土壤中导入气流,气流经过土壤时挥发性半挥发性的有机物挥发随空气进入真空井,气流经过之后土壤得到修复。 8.异位土壤蒸气浸提:利用真空通过布置在堆积在污染土壤中开有狭缝的管道网络。 9.植物固定:一方面,通过耐性植物根系分泌物质来积累和沉淀根基圈附近的污染物质,使之失去生物有效性,以减少其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耐性植物在污染土壤上的生长来减少污染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防止污染物质向下迁移或向四周扩散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环境。 10.植物挥发:利用植物将水体和土壤中的一些挥发性的污染物吸收到植物体内,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气态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对污染水体和土壤起到治理的作用。 11.提取:通过溶剂处理、蒸馏、脱水、经受压力或离心力作用,或通过其他化学或机械工艺过程从物质中制取有用成分。 12.矿化作用: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13.富集系数:表征植物对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积累能力。 14.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5.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16.水污染: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 17.超积累植物:指那些能够超量积累重金属的植物,也有称之为超累积植物或超富集体。 17.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病理学:损伤修复(上)

损伤的修复(上) (2008) 人体内属于恒定细胞的有 A.神经细胞 B.表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 ?肠上皮细胞 答案:A、C 解析:8版病理学P28?永久性细胞(Permanentcells)是出生后就不再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但神经纤维再生能力活跃。表皮细胞、肠上皮细胞属于不稳定细胞。 ■■■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一、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生理性再生: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以 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再生 2、病理性再生: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即病理性再生 二、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注: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时间不同,同一系统中不同细胞的周期也有所差异(再生能力:低等〉高等;幼稚〉高分化) 三、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1、定义: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类细胞 2、分类: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①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在人胚胎发育早期一一囊胚(受精后约5~7天)中未分化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它们拥有类似胚胎的全能分化性;对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都将产 生重要影响;胚胎干细胞最激动人心的潜在应用是用来修复甚至替换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②成体干细胞 机体内多种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存在成体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表皮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肌肉干 细胞、肝脏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部分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不仅可以向本身组织进行分化,也可以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习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 A、双氧水 B、高锰酸钾 C、臭氧 D、氯气 2、原位化学淋洗操作系统不包括() A、向土壤试驾淋洗液的设备 B、上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C、下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D、淋出液处理系统 3、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不包括() A、对有机物的吸收 B、有机物的固化 C、有机物的降解 D、有机物的稳定 4、水环境的修复原则不包括() A、成本最低原则 B、生态学原则 C、水体地域性 D、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原则 5、湖泊水库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基础资料收集不包括() A、水体理化参数 B、气候学数据 C、水文学数据 D、生物学参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按照不同作用机理,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 A、物理生物净化作用 B、物理净化作用 C、化学净化作用 D、生物净化作用 E、化学生物净化作用 F、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2、以下属于土壤污染特点的是() A、隐蔽性 B、短期性 C、不可逆性 D、污染后果的即时性 E、后果一般不严重 3、在异位固化/稳定化过程中,可以作为粘结剂的物质有() A、硅酸盐水泥 B、火山灰 C、硅酸脂 D、沥青 4、热力学修复技术根据加热体系和温度差异可以分为()

A、高温加热修复技术 B、热井技术 C、低温加热修复技术 D、热毯系统 F、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82分,正确填“T”,错误填“F”) 1、生态工程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生态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法处理在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还存在垃圾渗滤液的棘手问题。() 3、生物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子系统,因此,生态工程修复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调控与建造两部分。() 4、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越简单,它的生物生产力越高。() 5、沼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6、任何一个环境中都包含许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是相互孤立的,没有太大联系。() 7、生态工程修复中的环境调控主要是减弱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增加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环境因子,保证生态工程修复的成功。() 8、我国在有关沙漠和沙漠化徒弟的生态恢复工作中,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范例。() 9、采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仅指生物复垦技术。() 10、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多项疏松多孔体系,是一个以固相为主的的均匀多项体系。() 11、土壤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确定值。() 12、从污染物的属性考虑,土壤污染源一般可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三大类。() 13、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 14、原位修复不需要建造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运输,操作维护比较简单,特别是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 15、原位和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的修复,不可用于非卤代物。() 16、多项浸提修复技术适用于高渗透性和有许多卵石的场地。() 17、与两项浸提技术相比较,两重浸提技术既可以在高真空下,也可以在低真空条件下使用潜水泵或者空气泵工作。() 18、物理固化/稳定化与其他固化技术相比较,需要破坏无机物质。() 19、异位固化/稳定化通常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 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去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名词术语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名词术语 1.环境指示生物(Environmental bioindicator) 许多生物对环境,尤其是对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所谓指示生物又叫做生物指示物,就是指那些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指示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 2.环境生物标记物(Environmental biomaker) 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上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环境生物标记物是指示环境暴露和有害效应的可测量生物反应,包括细胞、生理、生化、行为、能量、分子或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它能显示分子或细胞水平的暴露- 效应关系,并能为环境污染物所造成的暴露或危害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3.根际(Rhizosphere) 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根际的范围很小,一般指离跟轴表面数毫米之内。 4.深度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AOP) 是指在体系中能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OH),充分利用自由基的活性,快速彻底地氧化有机污染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 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根际的一些分泌物,增加土壤中有毒金属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金属向作物的迁移,以及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其中包括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 6.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 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诸如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 7.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 需要不断地向污染环境投入外源微生物、酶、其他生长基质或氮、磷无机盐。 8.共代谢(Cometabolism) 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与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9.常见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表面活性剂淋洗、活性反应格栅、电动力学修复、化学氧化。 10.修复(Remediation)是指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能的技术。 11.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按控制条件分类分为自然修复过程和人为修复过程;按修复实施的场址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a.自然修复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测考试题模拟考试练习.doc

第三章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测考 试题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男性,80岁,右股骨颈骨折,长期卧床不起,食欲减退,因缺乏照料,近来已数日未进食,身体极度消瘦,各种组织均萎缩,萎缩最早的组织是( )A.心脏 B.脑 C.脂肪 D.骨骼肌 E.骨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项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 )A.核分裂 B.细胞核异型 C.线粒体肿胀 D.细胞核碎裂 E.细胞萎缩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高血压的动脉系统病变期,小动脉的病理改变是( )A.水肿 B.粥样硬化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C.间歇性痉挛 D.玻璃样变性 E.内膜纤维组织,弹力纤维及平滑肌增生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种新生的细胞是机化时出现的特征细胞()A.平滑肌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类上皮细胞 D.横纹肌细胞 E.脂肪细胞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关于脂肪变性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磷中毒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的中央细胞 B.肝淤血时,脂肪变性首先累及肝小叶周边细胞 C.肾远曲小管容易发生脂肪变性 D.严重贫血时,心脏乳头肌可呈虎斑状 E.心肌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A.结缔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 B.软骨肌肌腱肾小球 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周围神经 E.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55岁。35年吸烟史。支气管镜活检可见鳞状上皮和支气管腺体,此种病理变化属于()A.支气管黏膜化生 B.支气管鳞状细胞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