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汇总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汇总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汇总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汇总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血细胞的生成:

(一)红细胞系统(红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

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

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

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

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

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

(五)巨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

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

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3.中幼红细胞(polychrona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快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

胞质: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orthochronatic normoblast)

胞体:直径7-10μ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快状。

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为两面微凹盘状的细胞,在瑞氏染色下呈淡红色、中央稍淡,平均直径7.6μm。刚脱核不久的新生红细胞,其体积较大、浆内含有少量嗜碱性物质(RNA),故呈灰红色或灰兰色而称为多染性红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点

(1)核圆居中。(2)胞浆无颗粒。(3).浆色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浆色从深蓝色至灰色,最后至淡红色)。(4).胞体较规则(原红及早幼红可有瘤状突起)

(三)骨髓中红系正常范围

有核红细胞占总有核细胞锝0.20,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中原红<0.01,早幼红<0.05,中、晚幼红个占0.10。

【粒细胞系统】

(一)各期粒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形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细粒状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0(30)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常可见且较清晰。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嗜天青颗粒,分布不均。常近核一侧先出现,有时可出现核上。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呈淡红、偏淡蓝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6um,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桔红色,充满嗜酸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4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常分2-5叶,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呈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7. 成熟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4um,圆形。

胞核:呈杆状或分叶,但由于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而使结构不清楚,故常不分杆状核和分叶和嗜碱性粒细胞而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胞浆:常较中性粒细胞少、常呈红色,其中有少量粗大、大小不一、紫黑色、形态不一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

(二)粒系形态总特点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3)胞浆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三)骨髓中粒系的正常的范围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0.50-0.60(0.40-0.60)。原粒<0.02,早幼粒<0.05,嗜酸粒<0.05,嗜碱粒<0.01,中性中晚幼粒均<0.15,中性杆状核粒>中性分叶核粒。

注:(1)原粒的划分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认为原粒是无颗粒的。但现在认为原粒可有颗粒,故将原粒分为两型。1型就是传统的原粒,2型既是在传统的原粒的基础上浆中可有少许颗粒。现在在正常情况下原粒按传统分类,白血病是按现在的分类方法。(2)早幼粒的划分:有人认为电镜下可见到特异性的颗粒,故主张将早幼粒也分为三种。

【单核细胞系统】

(一)各期单核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纤细(比原粒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3个(多数为1个)、较大、清楚。

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

2.幼稚单核细胞 (premonocyte)

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有凹陷或切迹,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较多,呈灰蓝色,可见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monocyte)

胞体:直径12-20μm,不规则,有有时可见伪足。

胞核:不规则,常呈肾形、大肠状、马蹄状、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染色质疏松,可呈条索状。

胞质:灰蓝色或灰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浆内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二)单系形态总特征

(1)胞体、胞核较大而不规则。(2)染色质疏松。(3)浆量丰富、常呈灰色有空泡。

(三)骨髓中单系正常范围

小于0.04,为成熟细胞,原单、幼单一般不见。

【淋巴、浆细胞系统】

(一)各期淋巴细胞

1.各期淋巴细胞形态的特点;

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胞核相对细胞来说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比原粒粗),核仁1-2个、清楚。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elymphocyte)

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有时有核凹陷或切迹,核仁模糊或消失,染色质开始聚集。

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可有少许深染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A.大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2-15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椭圆形、少稍偏一侧,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有时可见假核仁。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B.小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6-9μm,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

胞质:极少、颇似裸核,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2.淋巴细胞总特征

(1)胞体、胞核规则(可有小切迹)。(2)胞体小,浆量少,淡兰色。

3.骨髓中淋巴细胞正常范围

小于0.20,为成熟淋巴细胞(小淋巴为主),一般不见原淋、幼淋。

(二)各期浆细胞

1.各期浆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

胞体:直径12-25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2-5个。

胞质:丰富(浆量多于胞核)、呈深蓝色、不透明,近核一侧较淡染(核旁淡染区),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

胞体:直径12-16μm,常呈椭圆形。

胞核:常圆形、常偏位,染色质开始凝集,核仁模糊或无,

胞质: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有核旁淡染区,常可见空泡和少许嗜天青颗粒。

3)浆细胞(plasmacyte)

胞体:直径8-15μm,常呈椭圆形。

胞核:圆形、较小、常偏位,染色质聚集呈块状,有时呈车轮状,无核仁。

胞质:丰富,深蓝色(偶见呈红色)、不透明,核旁常有明显淡染区,浆内常有许多小空泡(泡沫浆),偶见少许嗜天青颗粒。

2.浆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核圆,居中。(2)胞浆丰富、身兰色、跑沫浆、常有核旁淡染区。

3.骨髓中浆细胞的正常范围

【巨核细胞系统】

血小板主要在骨髓中形成,也可在肺组织中形成,正常情况下,每个巨核细胞可形成1000-4000个血小板。

(一)各期巨核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

胞体: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常指状胞浆突起。

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见双核、多核,染色质常较粗、排列紧密,有时可见核仁2-3个但常不清晰。

胞质:较少、深蓝色、周边深浓,无颗粒。周边有时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2.幼稚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30-50μm,常不规则。

胞核:不规则、有扭曲重叠,有时可见双核、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核仁常无。

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浆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周边有时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3.颗粒型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40-70μm以上,常不规则,胞膜完整。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充满大量较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而呈淡红色,看上去非常浓厚(尤其在血膜厚的部位,有时核浆不易辨认)。周边有时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4.产板型巨核细胞(thromocytogenic megakaryocyte)

胞体:直径40-70μm, 有时可达100μm,胞膜不清晰。

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核染色质呈块状或条状。

胞质:极丰富、淡红色,颗粒可聚集呈簇,胞体边缘有成堆血小板堆积。

5.裸核型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板巨的核。

胞质:无或有少许胞浆。

注: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在涂片制作时,将胞浆推散所致。

6.血小板(platele)

胞体:直径2-4μm,星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无。

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

(二)巨系形态总特征

(1)胞体、胞核巨大、不规则。(2)浆量和颗粒极丰富,并形成血小板。

(三)骨髓中巨系正常范围

由于巨核细胞胞体大数目少,故单独计数并要在低倍镜下寻找到后,然后转到油镜下分期。一般以1.5×3.0骨髓涂片范围内可见7-35个巨核细胞。其中原巨0.00,幼巨0.00-0.05,颗粒巨0.10-0.25,产板巨0.44-0.60,裸核0.08-0.30。

二、血细胞化学染色

1.细胞化学染色的定义

是一种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将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

2.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作用

辅助疾病的诊断和细胞系列的判断,因不同细胞系列,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各有不同,血细胞在病理情况下,其化学物质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

3.常用细胞化学染色应用

(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粒——常阳性

急单——阴性、弱阳性

急淋——阴性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报告形式为阳性率及积分

明显增加: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

减少:慢粒等

(3)酯酶染色: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特异性酯酶(SE):急粒呈阳性

非特异性酯酶(NSE):急单呈阳性或强阳性,加NaF抑制,急淋、急粒呈阴性或阳性,加NaF不抑制

(4)铁染色:骨髓铁分为细胞外铁、内铁

减少:缺铁性贫血

增加: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1.缺铁性贫血(IDA)

1)由于储存铁缺乏使Hb减少所引起的贫血

2)临床表现:贫血

3)血象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 MCHC、MCH 均下降 )

4)骨髓特点:红系增生活跃

5)铁代谢:骨髓铁、血清铁、铁蛋白均减少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

1)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的疾病

2)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

3)血象:Hb、白细胞、血小板均下降(三系减少)

4)骨髓象: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生

3.溶血性贫血(HA)

1)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过度破坏,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组贫血

2)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

3)血象:Hb减少、网织红增生

4)骨髓象:红系明显增生

4.白血病

1)是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

2)临床:贫血、感染、出血和浸润四大症状

3)血象:白细胞数计数不定,可增多或减少,个别正常。

4)骨髓象:白血病细胞明显或极度增生

5)白血病分型--根据起病及病程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自然病程<6个月,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原始及幼稚细胞增生为主。

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自然病程>1年,骨髓及外周血中以成熟、较成熟细胞增生为。

6)常见白血病分型法:

急性白血病

急淋: ALL1、ALL2、ALL3

急非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至M7 慢性白血病:慢粒(CML)、慢淋(CLL)

5.多发性骨髓瘤

1)是浆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

2)临床表现:有骨痛、肾脏损伤、贫血、高黏滞性综合征等

3)血象:常三系、ESR

4)骨髓象:骨髓瘤细胞常>15%

第十四条 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 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第十四条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一、8字舞龙动作; 一、游龙动作三、穿腾动作四、翻滚动作五、组图造型动作。按动作技术易难分为:A 级难度动作、B级难度动作、C级难度动作; A级难度动作:是指舞龙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较为简单的舞龙技巧动作; B级难度动作:是指在舞龙基本动作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的舞龙技巧动作; C级难度动作:是指必须具备较高的身体专项素质和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高难度舞龙技巧动作,高难度的舞龙组合动作,并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价值。第十五条舞龙动作的难度分值一、A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1分二、B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3分三、C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5分第十六条舞龙创新难度动作一、创编原则:必须符合舞龙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是具备一定专项素质、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舞龙动作,必须是正式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动作。二、申报程序1、填写创新动作难度申报表; 规范动作名称,并标明类别; 用录像形式形象地说明创新难度动作,也可用照片、画稿等技术图解以及精炼文字形象地说明(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不予受理); 申报难度等级2、在规定时间内递交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3、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依据舞龙动作创编原则,对创新难度动作进行技术鉴别、定级,并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申报单位及有关部门。第十七条舞龙动作规格、分类、难度定级一、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A 级难度动作: 1.原地8字舞龙2.行进8字舞龙3.单跪舞龙4.套头舞龙5.搁脚舞龙6.扯旗舞龙7.靠背舞龙8.横移(跳)步舞龙9.起伏8字舞龙B级难度动作: 1.原地快速8字舞龙2.行进快速8字舞龙3.跪步行进快舞龙4.抱腰舞龙5.绕身舞龙6.双人换位舞龙7.快舞龙磨转8.连续抛接龙头横移(跑)步舞龙C级难度动作1.跳龙接一蹲一躺快舞龙2.跳龙接摇船快舞龙3.跳龙接直躺快舞龙4.依次滚翻接单跪快舞龙5.挂腰舞龙(两人一组) 6.K式舞龙(3人一组) 7.站腿舞龙(两人一组) 8.双杆舞龙(一人持两杆) 二、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进行,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A级难度动作1直线行进. 2.曲线行进3.走(跑)圆场4.滑步行进5.起伏行进6.单侧起伏小圆场7.矮步跑圆场8.直线(曲线、圆场)行进越障碍B级难度动作1.快速曲线起伏行进2.快速顺逆连续跑圆场3.快速矮步跑圆场越障碍4.快速跑斜圆场5.骑肩双杆起伏行进C级难度动作1.龙头站肩平盘起伏(二周以上) 2.直线后倒、鲤鱼打挺接擎龙行进三、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要求:穿越和腾越时,龙形保持饱满,速度均匀,运动轨迹流畅,穿腾动作轻松利索,不碰踩龙体、不拖地,不停顿。A级难度动作1.穿龙尾2.越龙尾3.首尾穿(越)肚B级难度动作1.龙穿身2.龙脱衣3.龙戏尾4.连续腾越行进5.腾身穿尾6.穿尾越龙身7.卧龙飞腾8.穿八五节9.首(尾)穿花缠身行进C级难度动作1.快 速连续穿越行进(3次以上) 2.连续穿越腾越行进(4次以上) 四、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龙动作”;龙体同时或依次作360°翻转,运动员利用滚翻,手翻等方法越过龙身,称“翻滚动作”。要求: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难度较大,技术要求也高,龙体运动员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圆顺,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A级难度动作1.龙翻身B级难度动作1.快速逆(顺)向跳龙行进(2次以上) 2.连续游龙跳龙(2次以上) 3.大立圆螺旋行进(3次以上) C级难度动作1.快速连续斜盘跳龙(3次以上) 2.快速连续螺旋跳龙(4次以上) 3.快速连续螺旋跳龙磨转(6次以上) 4.快速左右螺旋跳龙(左右各3次以上) 5.快速连续磨盘跳龙(3次以上) 五、组图造型动作龙体在运动中组成活动的图案和相对静止的造型。要求:活动图案构图清晰;静止造型形象逼真,以形传神,以形传意,龙珠配合协调,组图造型连接、解脱要紧凑、利索。A级难度动作1.龙门造型2.塔盘造型3.尾盘造型4.曲线造型5.龙出宫造型6.蝴蝶盘花造型7.组字造型8.龙头造型9.螺丝结顶造型10.卧(垛)龙造型B级难度动作1.上肩高塔造型自转一周2.龙尾高翘寻珠、追珠3.首尾盘柱4.龙翻身接滚翻成造型5.单臂侧手翻接滚翻成造型C级难度动作1.大横8字花慢行时(成型4次以上) 2.坐肩后仰成平盘起伏旋转(一周以上)

常见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血液疾病》的内容,具体内容: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1、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等。 4、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血液病的前期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身体日渐虚弱,长叹"今不如昔",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 2、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 3、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 4、面色苍白,萎黄,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 5、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 6、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 7、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 8、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 9、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 10、血液及骨髓检查异常。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时,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目录页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 二.诊断标准 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 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 缺铁性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 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血细胞的生成: (一)红细胞系统(红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 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 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 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 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 (五)巨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 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古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上传)

古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以安仁古镇为例摘要:通过对安仁古镇现存面貌、街巷和庄园空间形态特征和物质、精神文化体系的探讨,从人文精神的延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传承等方面提出古镇合理的发展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空间形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发展 1.背景概况 安仁镇坐落在成都四川省大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地处成都平原西部。目前安仁镇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约30万平方米,包括清末民国初期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以及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等三条历史性街道。建筑多保存完好,加上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并将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它是川西民居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2.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及文化体系 2.1街巷的空间布局: 古街巷的群体组织沿街道密集联排,平铺式展开,形成非常整饬有序的街巷院落的群体空间,沿街两侧是传统的商住两用的挑檐骑楼式的川西民居。独具特色的道路网络,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公共空间相互联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网络体系,丰富了街巷空间,安仁古街区正体现了这种建筑与城市空间内外转化的关系。 2.2庄园的空间布局 在古镇,较大的庄园或公馆则一般经过渡空间自街道进入,平面布局比较自由,随地形集中式布局,通过几进院落,空间层层渗透。而其中刘氏庄园其空间布局规整错落,曲折幽深。刘湘公馆则采用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布局,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其建筑特色较刘氏庄园精致、明快,极具观赏性。这些庄园内部的诸多庭院在形态、尺度、比例、绿化配置方面各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组织人流,提供交流和休闲娱乐场地的作用,庭院内空间舒适度较高。 2.3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内古镇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受西方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共同影响,古镇无论在建筑形式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独具特色。 镇内至今保存有典型的明清时代建筑街坊,古宅、古牌坊、青石、灰砖黛瓦的楼阁房舍,造形古朴。木雕、石雕、窗雕文化丰富多样,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相互融合,这些形

2.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贫血 一、定义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下列4级。 贫血的临床分级 二、贫血分类 贫血可以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或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加以分类。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 贫血可分为三类: (一)、大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MCV>95fI。此类贫血大多为正常色素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时。 (二)、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MCV=80~95fI,MCHC=0.32~0.36(32~36%)。属此类贫血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及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炎症、感染、尿毒症、肝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等。(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MCV<80fI,MCHC<0.31(31%)。属于此类贫血者有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分类,贫血可分类如表

三、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MCV、MCH及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硷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观察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 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题库3-0-8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题 库3-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不是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依据() A.网织红细胞减少 B.血细胞减少 C.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D.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E.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成熟障碍 诊断原发性再障,必须具备下列标准:①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②无明显的肝、脾及淋巴结肿大;③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数值;④骨髓象呈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涂片含脂肪滴增多,如骨髓增生良好者,至少显示一部分造血细胞成分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的减少或消失。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原位溶血的场所主要发生在() A.肝脏 B.脾脏 C.骨髓 D.血管内 E.淋巴结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造血补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根据溶血发生在主要场所的不同,可相对地分为:①血管内溶血;②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即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果幼红细胞直接在骨髓内被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这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无关的是() A.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增多 B.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C.MCV112~159fl D.MCH32~49pg E.MCHC0.32~0.36 确定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依据血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周围血象最突出表现为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MCV常大于100fl,MCH常大于32pg。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具有特征性,当血中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或找到6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或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平均数超过3.5,或5叶以上和4叶以下中性粒细胞的比率超过0.17,均具有诊断价值。 出处:森林舞会游戏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26801621.html,;

血液病考试题2010

溶血性贫血试题 问答题: 1、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2、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3、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临床表现的异同? 4、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后血红蛋白代谢途径有何异同? 5、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6、提示红细胞代偿增生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7、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8、确定溶血性贫血病因的实验有哪些? 9、简述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发病机制,请各举3例? 10、简述需与溶血性贫血相鉴别的临床状况? 1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12、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发现? 13、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依据有哪些? 14、试述coomb,s试验的原理? 15、PNH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6、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首选治疗方法各是什么? 17、确诊PNH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18、含铁血黄素尿见于哪几种疾病? 19、何谓海因小体? 填空题: 1、当平均红细胞寿命短于,红细胞的速度远超过骨髓产生正常红细胞的 倍的代偿能力,则出现贫血。 2、溶血性贫血时骨髓幼红细胞增生以、幼红细胞最多,外周血出现的红细胞主要是幼红细胞。 3、慢性溶血临床上有、、三大特征。 4、蚕豆病的病因是,具有自限性,发病到尿潜血消退与溶血停止约天, 至血象恢复需天,再服蚕豆可。治疗以、为 主。 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 6、温抗体一般在℃时最活跃,主要是,是抗体。冷抗体一般在℃时最活跃,主要是,是抗体。 7、球形红细胞增多可见于和。 8、慢性溶血性易并发。 9、PNH临床表现及血红蛋白尿发作频度取决于。 10、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是。 11、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分为、。 溶血性贫血试题答案 问答题答案 1、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有哪些,并各举一例? 答、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 获得性细胞膜锚链膜蛋白(GPI)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演示教学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 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教你看懂医学上所说的“血象”

教你看懂“血象” 医学上所说的“血象”是指人体血液的常规化验结果,简称“血常规”,项目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 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例如,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孕妇低于100克/升即可诊断为贫血,再结合其他指标可以判断贫血的性质。 由于血细胞计数多是在自动化计数仪上进行的,不能判断血细胞形态,因此,有时必须结合血涂片检查来解读血象结果。 平时百姓口语(包括部分医生)所说的“血象高”仅指“白细胞计数升高”这一结果。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与本节课的设计是围绕构建生活化的知识结构为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以活动探究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化设计为主,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同时通过较好的情景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内容为湘教版选修Ⅳ第二章第二节《城市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这个概念是在必修Ⅱ中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介绍完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之后,指出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平面形态(包括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和立体形态两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对平面形态进行主要介绍。先是集中形态,以图2-16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布局的感性认识。通过图2-17、2-18在对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进行直观的展示,以便学生能对两种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城市分散形态的概念,分为一城一区形态、分散成组形态、城镇组群形态、串珠状形态四种,并配以图2-19 2-20 2-21 2-22四种形态的布局模式图,同时还设计了四个思考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土温转换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城市的景观特色,教材通过对图2-23“欧洲古老城市景观”和图2-24“美国现代城市景观”,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以及交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领会城市景观特色的内涵。接着,教材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现代理念高度,进一步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与周围的自然景物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氛围。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基本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在高一必修Ⅰ第四章、必修Ⅱ第二章中对城市形态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隘性,对这类知识的认识比较抽象,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对案例的分析与对问题的解决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含义和类型,学会云哟感省事布局形态图,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图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2、能够抓住关键要素对比与描述城市的景观特色,透过景观特色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收集到的学生熟悉的有关城市资料和教材提供的“阅读”和“活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 验

?血型(blood group)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抗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血型系统。20世纪初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以来,血型的概念仅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随着对血型研究的进展,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中血型抗原的发现,血型已被认为是指各种血液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记。血型血清学的研究也发展成为“免疫血液学”这一新的独立学科,在临床医学、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输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重点叙述与输血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具有A或B抗原(又称A或B凝集原,两者均由H物质转变而来),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或抗B抗体(又称抗A或抗B凝集素),ABO血型系统可分为四型。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为B型;红细胞上有A和B抗原,血清中不含抗A和抗B抗体者为AB型;红细胞上不具有A 和B抗原,而血清中有抗A和抗B抗体者为O型。

?2.ABO血型的亚型ABO血型系统中重要的亚型是A抗原亚型。 ?(1)A亚型:A型中主要的亚型有A1和A2。A1亚型的红细胞上具有A1和A抗原,其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A2亚型的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其血清中除含抗B抗体外,可有少量的抗A1抗体(约见于1%~2%的A2型)。?(2)B亚型:B亚型不多见,命名也不统一,一般称为B亚型或弱B,因其抗原性很弱,故B亚型的临床意义不大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Hb<120g/L ,女性 <110g/L ,孕妇 <100g/L Hb :≤ 30g/L Hb :31~60g/L Hb :61~90g/L Hb :<90g/L 贫血是一组症状,不是疾病名称。贫血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 、贫血的分类 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1、存在缺铁的病因 :慢性贫血、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 2、缺铁的临床表现:贫血、毛发、反甲、异食癖等 3、血象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骨髓象特点:铁染色(-) 、幼红细胞 5、铁代谢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15 % 6、贮备铁缺乏:骨髓外铁(-) 、血清铁蛋白( SF ) <14μ g/L 、贫血概论 贫血的标准:成人男性 贫血程度:极重度贫血 重度 中度 轻度

7、红细胞原扑啉升高 8、铁剂治疗有效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叶酸和VitB12 缺乏的病因 (1)摄入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素食者、食品加工不当等 (2)需要量增加:婴幼儿、妊娠、甲亢、肿瘤、溶血等(3)吸收不良:内因子缺乏、胃肠疾病、手术 2、临床表现:(1)贫血(2)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口炎、舌炎、牛肉舌(3)神经系统表 现:末梢神经炎、椎体束征(少);恶性贫血多见 3、血象特点:(1)大细胞性贫血:MCV↑(2)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中性粒细胞分 叶过多 4、骨髓特点:巨幼红、巨幼粒(幻灯122、126) 5、叶酸和VitB12 测定:降低 6、治疗观察 (二)鉴别诊断1、再障2、溶贫3、MDS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夜间发作性酱油色尿;贫血 2.实验室检查:(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s 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试验中凡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两项以上阳性. 2)一项阳性,但须具备下列条件:①两次以上阳性,或一次阳性,但结果可靠.②有溶血的其他证据(如网织红细胞增高,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等).③能除外其他溶血(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6PD 酶缺乏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 (2)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外周血中CD59或CD 55阴性,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具备(1)或(2)项者皆可诊断. (二)鉴别诊断:1.其他溶血性贫血2.再障3.MDS 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MDS) (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常以贫血为主,可伴有发热或出血,早期可无症状.2.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3.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呈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4.能除外巨幼贫,溶贫,中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血细胞发育异常.5.其他检测:如骨髓组织切片,染色体,癌基因等.(二)分型: 1.FAB 分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转化中的RAEB (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2.WHO 分型:取消RAEB-t ,归为AML;取消CMML ,增加一个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新亚型;增加5q-综合征;MDS 不能分类亚型.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贫血、出血、感染的症状、体征(慢性与急重症再障不同) 2、骨髓增生低下,非造血组织增多,巨核少或无 3、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4、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5、一般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6、再障分型:急性型:重Ⅰ、Ⅱ型慢性型:包括重Ⅱ型急、慢性再障的鉴别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来源:中国供应礼品网时间2010-02-01 02:28:25 关键字:促销礼品,促销品,广告礼品,小礼品,促销小礼品,礼品促销品,家庭保健,立体吸塑,卡包,手机座 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 竹类的种类繁多,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刚竹(Ph.uiridi桂竹(Ph.bambusoid 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等。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

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竹子大约有1200多种,在我国就有250余种。 丛生竹新的竹是从老竹子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的,所以看起来都会聚在一起,一丛一丛的。麻竹、绿竹、刺竹、长枝竹、蓬莱竹等。 散生竹他们长长的地下茎匍匐於地下!新竹子再从这些地下茎冒出来,所以新的竹子会长在老竹子的附近,看起来一枝一枝独立生长。孟宗竹、桂竹、人面竹、墨竹、唐竹、四方竹、日本红竹等。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贫血概论 贫血的标准:成人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 贫血程度:极重度贫血Hb:≤30g/L 重度Hb:31~60g/L 中度Hb:61~90g/L 轻度Hb:<90g/L 贫血是一组症状,不是疾病名称。贫血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 二、贫血的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二)按病因和病机分类 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1、存在缺铁的病因:慢性贫血、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 2、缺铁的临床表现:贫血、毛发、反甲、异食癖等 3、血象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骨髓象特点:铁染色(-)、幼红细胞

5、铁代谢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15% 6、贮备铁缺乏:骨髓外铁(-)、血清铁蛋白(SF)<14μg/L 7、红细胞原扑啉升高 8、铁剂治疗有效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叶酸和VitB12缺乏的病因 (1)摄入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素食者、食品加工不当等 (2)需要量增加:婴幼儿、妊娠、甲亢、肿瘤、溶血等 (3)吸收不良:内因子缺乏、胃肠疾病、手术 2、临床表现:(1)贫血(2)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口炎、舌炎、牛肉舌(3)神经系统表现:末梢神经炎、椎体束征(少);恶性贫血多见 3、血象特点:(1)大细胞性贫血:MCV↑(2)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4、骨髓特点:巨幼红、巨幼粒(幻灯122、126) 5、叶酸和VitB12测定:降低 6、治疗观察 (二)鉴别诊断1、再障2、溶贫3、MDS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夜间发作性酱油色尿;贫血 2.实验室检查:(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s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试验中凡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两项以上阳性. 2)一项阳性,但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两次以上阳性,或一次阳性,但结果可靠. ②有溶血的其他证据(如网织红细胞增高,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等). ③能除外其他溶血(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6PD酶缺乏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等). (2)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外周血中CD59或CD55阴性,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具备(1)或(2)项者皆可诊断. (二)鉴别诊断:1.其他溶血性贫血2.再障3.MDS 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MDS)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常以贫血为主,可伴有发热或出血,早期可无症状. 2.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 3.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呈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 4.能除外巨幼贫,溶贫,中毒,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血细胞发育异常. 5.其他检测:如骨髓组织切片,染色体,癌基因等. (二)分型: 1.FAB分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转化中的RAEB (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2.WHO分型:取消RAEB-t,归为AML;取消CMML,增加一个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新亚型;增加5q-综合征;MDS不能分类亚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