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1)该命题错误。

(2)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第一,两者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前者是对一切物质表现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后者是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等的认识。第二,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它是绝对的,不会被推翻的;后者是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故而是可变的,具有相对性。联系在于: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后者为前者提供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科学证明。

[您的答案]错误

4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确答案] (1)该命题正确。

(2)第一,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作为全党和全国人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第二,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他们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总结,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第三,党中央集体总结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的重大理论原则、制定的重要政策,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件和文献,都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您的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30分)

43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

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或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或理论指导实践,导致实践活动失败。

44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即保证绝大多数的人民当家做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即对内镇压极少数敌对分子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二者互相结合起来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在人民内部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才能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

45我国为什么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正确答案]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1)我国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其他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更长的时期。当今世界科学不断进步,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含义更加丰富,标准日益提高,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长的时间,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论述题(共1题,合计10分)

46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正确答案]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其

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促进派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坚持这一原理是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理论根据。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提高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来实现。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战胜资本主义足够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有高度发展的、社会化的大生产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因此,建成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您的答案]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析: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世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2、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大凡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大凡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大凡”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详尽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3、“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纯正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详尽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1. 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 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 考纲要求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 1.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 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 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 请 (从某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 中 4、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类型一: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课文连接(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例 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小结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句子,确定手法 第二步“还原”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第三步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点明手法 +作用 +(情感 例 2《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4分 相关语境:十几年前的一天, 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 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 分析 : 挑主干, “它刺痛了我的眼睛” , “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本体是“白发” , 。 抓关键词, “刺痛” ,表吃惊、哀叹之情。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根银白的头发的刺眼, 形象地表现了白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 惊叹岁月的流逝。

哲学基本概念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C.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社会的一切现实物质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C.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群众的意识 D.一切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发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理论—实践—理论 C.概念—判断—推理 D.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科学的理论 B.对人们是否有用 C.社会实践 D.多数人的拥护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认识 C.劳动 D.实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 B.理论 C.生产 D.人脑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属性是() A.历史性 B.具体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再具体……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和正确理论都可以充分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推理对检验真理毫无作用 D.一次实践就能检验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总要经过多次反复 B.实践不能确定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C.实践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不是真理的标准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唯名论 D.唯实论 30.认识的本质在于() A.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 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 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 一、词语辨析技法 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必须和必需”。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 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2.同义换言法。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3.词义辨识法。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4.语境定义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这就要审视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三、词用品味技法 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典型考题例析】 例1.(2006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试题) ·原题呈现· (一)正直(节选)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完整版)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基本考点】 人们交流信息,是一句话一句话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信息单位。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必然要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点: ①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句、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其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 【相关知识】 Ⅰ.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结构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所谓“文眼”,也叫主旨句,就是文章中具有点题、表现中心、提携全文等作用的句子。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着提纲挈领、前后贯通的作用。 (3)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或蕴含某种深层含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含而不露,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根据上下文可以体会到。通俗地讲,就是话里有话,有潜台词。含蓄句是在不便直说时,起到曲意表达的作用。 (4)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 (5)含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含义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1)该命题错误。 (2)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第一,两者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前者是对一切物质表现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后者是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等的认识。第二,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它是绝对的,不会被推翻的;后者是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故而是可变的,具有相对性。联系在于: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后者为前者提供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科学证明。 [您的答案]错误 4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确答案] (1)该命题正确。 (2)第一,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作为全党和全国人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第二,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他们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总结,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第三,党中央集体总结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的重大理论原则、制定的重要政策,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件和文献,都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您的答案]正确, 本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30分) 43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五是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四、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 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五、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多说一两句话麦父

哲学重要概念

一、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綜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厲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链接月考: 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在湖南桃源,在重庆酉阳,在闽中的桃源洞……此刻,我又走在一个叫做桃源的风景点。尽管这儿从未留下过陶渊明的足迹,却并不妨碍导游宣称此地才是正宗的桃源:陶翁本就未曾涉足桃源,《桃花源记》说的只是渔人的故事,那个渔人误入的肯定是这里。你看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再说,这样的好山水,酷爱幻想的陶渊明,怎么不可能在梦里到此神游呢? …… 人世间或许不会有桃源,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神来之笔;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 17.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2分) 答:人们内心向往着自由自在的桃源美景,并在自然与现实中寻找、仿造桃源美景。(2分)(2)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 ( 2 分) 答: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为功利所困,人造“桃源”不能真正抚慰现代人这一精神创伤, 真正的桃源是人们心中宁静 ..的精神家园。(2分) 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当城市穿越生命》 还有南京,沉郁葱茏的梧桐掩映之下,一步青砖就踩疼一段典故,六朝金粉褪色为黑白里泛黄的一帧薄纸,看见胭脂井时,清冽的井水里已经辨不出脂粉的嫣红,“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那段悲恨相续的幻变还兀自凝碧于寒烟衰草中……我曾经拉了当地的朋友带我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 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 ①要准确理解本义; 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 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 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 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 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 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 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 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 解题指津: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 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 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 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 典型例题1 《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1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答: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 典型例题2 《不能忘却的纪念》节选——2008杭州中考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1.哲学: a)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f)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g)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h)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 a)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a)用某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 方面: i.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 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要从整体上探 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 回答。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ii.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 a)基本形态: i.古代唯物主义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没有科学依据。 3.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ii.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iii.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朵中考小花,在中考语文试题百花园中逐渐绽放开来。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要句子的类别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包括下面几类:①主旨句: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人们所说的“文眼”;②过渡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进或转承作用的句子;③总结句:处于段落或者文章的结尾段,那些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④修辞句: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如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等。另外,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一些议论抒情句和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的含义。 ④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理解句义的方法 下面以2011年有关中考试题,例说如下: 1.紧扣修辞法 大凡优秀作品中的彩精语句,往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而成为重要的考点。解题时考生要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入手,去透视其深层的意义,去感悟其精彩的亮点。不过需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2019-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精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变化。另外,精有时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 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物质。 精,又称“精气”,首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论衡》等也都有论述。根据诸子百家的论述,精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精是指水。地中之水,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等精华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 发育的本原。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②精是指人体内的生殖之精。此乃精的本始意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 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 故能有子”之说。 ③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气。即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④精是指气的一部分。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如《淮 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上述各种经典著 作的考察和研讨,认为精或精气的基本内涵主要应有以下几点: ①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极精 极微,虽然是无形可见的,但仍是物质的实在。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 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 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吕氏春秋·圜道》说:“精气一 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指出精气在宇宙中运行不息而构成万物。《吕氏春秋·下贤》说:“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指出精气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说: “天地之至精,生于无征,长于无形,成于无体。得者寿长,失者夭死。”明确指出精气 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客观实在。 ②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直接质料。精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宇宙万 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的。如《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

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1~1 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家把物质的某些具体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但这些仅仅是物质的个别形态,不能概括所有的物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莫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的学说,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但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赋予原子论新的内容。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基础,认为不同原子按不同比例结合起来就构成万物,原子是“宇宙之砖”,至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单位,原子的性质就是物质的不变的属性。 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它建立在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上这一点来说,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前进了一步,但就其思维方法来说,形而上学的缺陷则是明显的。因为,把一切物质看成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并没有抓住物体的各种形态最一般的特性,它只是某些物质形态的特性。原子也不是不可分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唯物主义学说,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他们看来,目前这一概念不是指物质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而是指物质的全体。应该是对所有的物质领域和形态,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恩格斯认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表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时,通常也仅仅是从世界观和认识论响,把物质的东西以观念的东西相对的,把物质看成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东西的总体。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仅不能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而且难以对自然科学所揭示的某些新的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就是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一种重大冲击。自然科学家认为原子没有结构不能再生,此时发现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原子不是最小单位。于是有人认为唯物主义部领导。在这一重要时刻,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唯物主义立场,并把它们学说推向前进,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定义抓住了物质,最普遍、最本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从而给人们实践活动,给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向。自然科学家也只有掌握这个方向,才能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探索物质的结构和特性的过程中,不致迷失前进的方向。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 回顾历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吴仪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然而,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认识不会有劲头。过去曾经认为原子不可再分,20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研究,不仅突破了原子这一层次,发现了原子核,而且突破了原子核这一层次,到达了“基本粒子”这一层次,现在又发现了夸克。这些粒子,尽管千姿百态各有特性,但它们的客观实在性学不会改变的。现代物理学使用“反物质”的概念,有人认为是对物质的否定。其实它是指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不是哲学范畴,不是指和物质相反的东西,而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