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阻抗与导纳B

第8章 阻抗与导纳B

电路分析典型习题与解答

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路分析典型习题与解答

目录 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1) 1.1、本章主要内容: (1) 1.2、注意: (1) 1.3、典型例题: (1) 第二章网孔分析与节点分析 (3) 2.1、本章主要内容: (3) 2.2、注意: (3) 2.3、典型例题: (4) 第三章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6) 3.1、本章主要内容: (6) 3.2、注意: (6) 3.3、典型例题: (6) 第四章分解方法与单口网络 (8) 4.1、本章主要内容: (8) 4.2、注意: (8) 4.3、典型例题: (8) 第五章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10) 5.1、本章主要内容: (10) 5.2、注意: (10) 5.3、典型例题: (10) 第六章一阶电路 (12) 6.1、本章主要内容: (12) 6.2、注意: (12) 6.3、典型例题: (12) 第七章二阶电路 (16) 7.1、本章主要内容: (16) 7.2、注意: (16) 7.3、典型例题: (16) 第八章阻抗与导纳 (17) 8.1、本章主要内容: (17) 8.2、注意: (17) 8.3、典型例题: (17) 附录: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20) 说明 (21)

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1.1、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讲解电路集总假设的条件,描述电路的变量及其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元件的性质以及支路电流法。 1.2、注意: 1、复杂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真实方向往往很难确定,电路中只标出参考 方向,KCL,KVL 均是对参考方向列方程,根据求解方程的结果的正负与参考方向比较来确定实际方向. 2、若元件的电压参考方向和电流参考方向一致,为关联的参考方向, 此时元件的吸收功率P 吸=UI ,或P 发=-UI 若元件的电压参考方向和电流参考方向不一致,为非关联的参考方向, 此时元件的吸收功率P 吸=-UI ,或P 发=UI 3、独立电压源的端电压是给定的函数,端电流由外电路确定(一般不为0) 独立电流源的端电流是给定的函数,端电压由外电路确定(一般不为0) 4、受控源本质上不是电源,往往是一个元件或者一个电路的抽象化模型, 不关心如何控制,只关心控制关系,在求解电路时,把受控源当成独立源去列方程,带入控制关系即可. 5、支路电流法是以电路中b 条支路电流为变量,对n-1个独立节点列KCL 方程,由元件的VCR ,用支路电流表示支路电压再对m (b-n+1)个网孔列KVL 方程的分析方法.(特点:b 个方程,变量多,解方程麻烦) 1.3、典型例题: 例1:电路如图1所示,求解R 3 两端的电压U 以及独立电压源Us 的发出功率? - I R 2 U S +R 11 I 1 α+- U =?R 3 分析:本题考查KCL,KVL,元件的吸收功率以及受控源。 解:先标出节点和电流参考方向,由图可知Us 、R3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 所以有 13 U I R α=- 电压源的发出功率表达式为:1 S P U I =发

电路分析第八章习题参考答案

8-1 计算下列各式: (1) o o o 615440760∠-∠+∠- (2) (1033)(45)(64)73j j j j ++-+ 解: (1) o o o 615440760 5.8 1.553 3.064 2.571 3.5 6.0626.236 7.08 9.43548.63o j j j j ∠-∠+∠-=+--+-=-=∠- (2) o (1033)(45)(64)34.4873.14 6.451.347.2133.69208.867.59737.6223.2 o o o o j j j j ++-∠?∠?∠-==∠+∠8-2 若100060173o o A θ∠+∠=∠,试求A 和θ。 解:100/2173cos 173sin 2 A jA j θθ++=+,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 1212100/2173cos 100200,3090173sin o o A A A θθθθ+=?==-???????==-=???? 8-7 (1)已知图题8-1(a)中,12()10cos(36.86),()6cos(120)o o i t t A i t t A ωω=+=+,求()i t ,并绘出向量图。 (2)已知图题8-1(b)中,12()80cos(36.86),()60cos(126.9)o o u t t V u t t V ωω=+=+,3()120cos(53.13)o u t t V ω=-求u()t ,并绘出向量图。 解 (1)变为向量形式,121036.86,6120o o m m I A I A =∠=∠ ,由KCL 的向量形式可

阻抗和导纳

阻抗和导纳 阻抗: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单位是欧,常用Z表示。 电阻:交流电中,阻抗是一个复数,实部称为电阻,用R表示;虚部称为电抗,用X表示。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Z=R+jX。 电抗: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引起的阻碍作用总称为电抗。X=XL-XC。 感抗: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 感抗(XL)一般是因为电路中存在电感电路(如线圈),由此产生的变化的电磁场,会产生相应的阻碍电流流动的电动力。电流变化越大,即电路频率越大,感抗越大;当频率变为0,即成为直流点时,感抗也变为0。感抗会引起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电感说明:当交流电通过电感线圈的电路时,电路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改变,形成了感抗。自感系数越大则自感电动势也越大,感抗也就越大。如果交流电频率大则电流的变化率也大,那么自感电动势也必然大,所以感抗也随交流电的频率增大而增大。交流电中的感抗和交流电的频率、电感线圈的自感系数成正比。在实际应用中,电感是起着“阻交、通直”的作用,因而在交流电路中常应用感抗的特性来旁通低频及直流电,阻止高频交流电。 感抗可由下面公式计算而来: XL=ωL=2πfL XL就是感抗,单位为欧姆Ω ω是角频率,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f是频率,单位为赫兹Hz L是线圈电感,单位为亨利H 容抗:电容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 容抗(XC)的概念反映了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这一特性,交流电频率越高,容抗越小,即电容的阻碍作用越小。容抗同样会引起电流与电容两端电压的相位差。 电容说明:在纯电容电路中,接通电源时,电源的电压使导线中自由电荷向某一方向作定向运动,由于电容器两极板上在此过程中电荷积累而产生电势差,因而反抗电荷的继续运动,这样就形成容抗。对于带同样电量的电容器来说,电容越大,两板的电势差越小,所以容抗和电容成反比。交流电频率越高,充、放电进行得越快,容抗就越小。所、以容抗和频

第八章 交流阻抗法

一、 概述 二、电化学极化下的交流阻抗 三、存在浓差极化的交流阻抗 四、各种电极的阻抗与复平面 五、交流阻抗数据测量及实验注意事项 六、电化学阻抗谱的数据处理与解析 七、 交流阻抗的应用
电化学测量技术
1

一、概述
1、交流阻抗测量法含义 交流阻抗法(alternating current impedance, AC impedance)是指控制通过电化学系统的电流 (或电势)为小幅度正弦交流信号,同时测量相 应的系统电势(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或者直 接测量系统的交流阻抗(或导纳),进而分析电 化学系统的反应机理、计算系统的相关参数。
电化学测量技术
2

交流阻抗法包括两类技术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是在某一直流极化条件下,特别是在平衡 电势条件下,研究电化学系统的交流阻抗随频 率的变化关系。 交流伏安法:(AC voltammetry) 是在某一选定的频率下,研究交流电流的 振幅和相位随直流极化电势的变化关系。
电化学测量技术
3

2、阻抗与导纳
一个未知内部结构的物理系统就像一个黑箱,其内部结构 是未知的。 从黑箱的输入端施加一个激励信号(扰动信号),在其输 出端得到一个响应信号。 激励信号 或扰动信号 物理系统 (电化学系统) 响应信号
一个系统的传输函数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 通过对传输函数的研究,可以研究物理系统的性质,获得 关于这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用信息。
电化学测量技术
4

第八章阻抗和导纳习题

第八章阻抗和导纳习题 1. 正弦量的三要素是指 、 和 。 2. 正弦交流电 i=14.14cos( 314t+30°)A 的有效值为 ,频率为 。 3.在纯电阻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是 ,在纯电感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是电压 电流90o。 4. 和 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和电流称为交流电。 5.在R-L 串联电路中,若已知V U V U R 10,6==,则电压L U = V ,总电压 总电流,电路呈 性。 6.V t u )4314sin(2100π -=,则其有效值=U V ,频率=f Hz ,角 频率=ω s rad /,周期=T s 。 7.在R-L-C 串联电路中,当C L X X >时,电路呈 性。 8.周期T=0.02S ,振幅为50V 、初相为?60的正弦交流电压u 的瞬时值表达式为_ _____________。 9.电感元件对正弦交流电流有 作用,其在直流电路中可视为 。 10.周期T=0.02s ,振幅为50V 、初相角为60o的正弦交流电流其有效值I= 。 11.正弦交流电流A I ?∠=? 6010,最大值Im= ,有效值I= ,初相角ψ= 。 12.在交流电路中,流过该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相位相同的元件是( ) A.电阻 B.电感 C.电容 D.开关 13.在纯电感电路中,已知端电压为正弦交流,则电压与流过该电感的电流相位差为() A.+90° B.-90° C.+180° D.0° 14.在纯电容电路中,已知流过电容的电流为正弦电流,则该电流与电容两端的电压的相位差为( )

A.+90° B.-90° C.+180° D.0° 15.已知I =10∠30°A ,则该电流对应的正弦量i=( ) A.10sin (ωt+30°) B. 10sin (ωt-30°) C. 102sin (ωt+30°) D. 102sin (ωt-60°) 16. 两个同频率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等于180o时,它们的相位关系是( )。 A.同相 B.反相 C.相等 17. 已知某电路端电压V t u )30sin(2220?+=ω,通过电路的电流 A t i )40sin(5?+=ω,u 、i 为关联参考方向,该电路负载是( ) 。 A.容性 B.感性 C.电阻性 D.无法确定 18.已知一交流电流,当 t=0时,i0=1A ,初相位为60o,则这个交流电的最大值为( )。 A.0.5A B.1.414A C.1A D.2A 19.已知交流电路中,某元件的阻抗与频率成反比,则元件是( ) A .电阻 B .电感 C .电容 D .电源 20.某灯泡上标有“220V 、100W ”字样,则220V 是指( ) A .最大值 B .瞬时值 C .有效值 D .平均值 21.某元件的复阻抗Ω+=)68(j Z ,则可判断其为 元件( ) A.电阻性 B.电感性 C.电容性 22.A t i )10314sin(21?+=,A t i )85314sin(42?+=,则1i 与2i 的关系为( ) A.1i 超前于2i B.1i 滞后于2i C.1i 与2i 同相 23.V t t u )106sin(5)(?+=π与A t t i )156cos(3)(?-=π的相位差是( ) A.25o B. 5o C. -65o D.- 25o 24.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容元件上的伏安关系式中,下列正确的是() A.IC=XcUc A B. C U t i C c ω= )( A C.A t C U t i u m C )2sin()(π?ωω++= D.C C I C j U ω1= V 25.在交流电的相量法中,不能称为相量的参数是() A. U b)I c)E d)Z 26.感抗为50Ω的电感线圈两端加电压为u=50sin(314t+60°)V ,则通过线圈

《电路分析》习题解答第八章部分习题解

第七章 双口网络 例11.1 求图11.6所示双口网络Y 参数矩阵 图11.6 例1用图 分析:求Y 参数矩阵,首先设两端的电压与电流,使参考方向关联,根据KCL 直接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解: 直接列方程 ))(51(2. 1..11.U U j U I -++= =2.1.)51()52(U j U j +-+ (11.18) =2.1.)2()51(U j U j +++- (11.19) 联立求解(11.18)和(11.19),得 S j j j j Y ??????++-+-+=2) 51()51(52 〔评注〕:注意阻抗单位。如本题给的是导纳单位,并联时,总导纳为两个导纳之和。 例11.2 如图11.7所示电路,试确定Z 参数矩阵。 图11.7 例2用图 分析:设电压,电流1.U ,1.I 和2.U ,若能利用KCL,KVL 与欧姆定律,直接找到1.U ,2. U 用1.I 和2.I 表达的的关系,即得Z 方程,进而得Z 参数矩阵。 解: 1.U = 1.I +32.I +3.U (11.20) 2.U =2(2.I -33.U )+3.U =22.I -53.U (11.21) ) )(51()41(1. 2.2.2.U U j U j I -++- =

消去中间变量 3.U 3.U =2(1.I +2.I ) 代入式(11.20)和(11.21),化简得 1.U =31.I +5 2.I 2.U =-101.I -82.I Z=Ω?? ????--81053 〔评注〕:如果直接列不出方程,则应分别使输出口或输入口开路,根据参数的定义求解。 例11.3 求图11.8所示双端口电路的A 参数和H 参数。 分析:只要按照A 参数和H 参数的标准形式,直接列出方程即可。 图11.8 例3用图 解:设端口电压与电流,另外,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变流关系,可求出初级线圈上电压与电流。如图(b)所标。 ∴ 2. 1.1.24U I U += 2. 2. 1.2122I U I -= 整理: 2. 2.2.2.2.1.26224I U U I U U -=+-= (11.22) 2. 2. 1.2 1I U I -= (11.23) A =????????Ω21126s 从式(11.22)、(11.23)解得2 121,,U I I U 用的表达式,即 2. 1.1.22U I U += (11.24) 2.1.2.22U I I +-= (11.25) 可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