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探析金融危机下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途径

国际法-探析金融危机下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途径

国际法-探析金融危机下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途径
国际法-探析金融危机下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途径

天津法学Tianjin Legal Science

No.2 General No.104

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学术热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经过持续两年不断升温的过程后,如今,人们仍然对当初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地震,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速度和强度记忆犹新。2007年8月-9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露。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联手救市并多次降息,但这都无法抑制次贷危机的持续升级。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通过美元这一“世界货币”传导因素,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到全球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全球经济领域。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如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对世界各国而言,外需疲软,内需不振,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仍然是困扰当局的严峻现实。为保护本国产业,提供本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各国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措施。例如,2009年2月美国出台了具有浓厚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又如,2009年10月欧盟仅以“损害威胁”为由决定对我国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5年的高额正式反倾销税,等等。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愈演愈烈。

鉴于贸易保护主义无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甚至有可能加剧世界经济的衰退这一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就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然而,落实“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仍然存在众多阻碍。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目前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遇到的困境,试图从完善WTO相关制度的角度寻找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

一、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分析

鉴于贸易保护主义在上世纪30年代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恶果,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必须全球合作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在接二连三举行的国际高峰会议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都表达了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各国领导人接下来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却与其做出的这一承诺背道而驰。根据上海WTO 事务咨询中心2009年9月18日公布的资料显示,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自2008年11月以来,各国政府共出台近280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几乎一半(121项)出自G20国家②。

显然,当前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这一全球问题上,各国言行明显不一。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从高喊的口号到切实的行动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一些国家虽然知晓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但是在金融危

探析金融危机下全球抵制

贸易保护主义的途径

毛燕琼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全球已就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然而,各国出台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却与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背道而驰。WTO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经济组织,应当并且能够成为促使各国落实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承诺的平台。然而,WTO目前的制度体系无法使其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文章通过介绍和分析目前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遇到的困境,试图从完善WTO相关制度的角度寻找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D9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8X(2010)02-0046-05

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毛燕琼(1980-),女,浙江诸暨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46

机巨大压力面前,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转移危机方式。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国家领导人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之外,还存在以下制度性原因导致了目前世界各国缺乏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手段这一窘境的出现。

1.缺乏共同接受的贸易保护主义界定标准

虽然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声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对于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哪些政策与措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以何种标准界定贸易保护主义等根本问题,则无法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2月1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即《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该法案第1605节是所谓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该条款规定,使用该方案下授予的资金所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公共工程,只能使用在美国生产的钢铁和其他制成品。该法案一经宣布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被认为是本次经济危机中最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措施之一。然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眼中,该法案却是完全符合WTO自由贸易精神的,并没有体现任何贸易保护主义。可见,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贸易保护主义标准是目前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各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那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将沦为“一个口号,各自表述”,最终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恶魔必然在各国相互指责声中悄然成为各国解决金融危机的首选措施。

2.缺少一个中立、公正、被广泛接受的第三方裁断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保护本国的利益,如何解决本国的问题,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受到最小的伤害。但是,这种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大大延缓全球从目前金融危机中复苏的进程。由于缺乏一个居中裁断者,每个国家都站在本国立场上去评判他国采取的贸易措施,这样的评论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而且也极易导致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攻击与欺压。所以,在目前全球反对贸易保住主义问题上,急需一个超国家实体对每个国家出台的各类贸易措施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判,从而分辨并制止那些确实体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

3.缺失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制裁手段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势下,在世界各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过程中,对于一国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缺失一个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制裁手段。为了使目前世界各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落到实处,切实限制一国出台体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国际社会需要建立一个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制裁机制,而且这个制裁机制必须具有强制执行力,从而有效保证任何出台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最终敦促世界各国禁止出台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措施。

4.尚不具备一个有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多边平台和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全球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优势,给予每个国家合理而有效的发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和想法的平台,世界各国需要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充分尊重每个参与国和地区的多边机制,从而达到协调各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手段,最终实现全球在解决金融危机过程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WTO是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平台

解决上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问题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WTO作为当前全球唯一的规范国际贸易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史无前例的国际认知度和参与度[1],其制度特色以及制度优势使其具备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制度性基础。

1.WTO规则可以提供“贸易保护主义”的界定标准

WTO规则是经过成员方反复论证研究,综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不同利益,在鼓励自由贸易与允许适度贸易保护之间形成有机结合的规范体系。虽然WTO规则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与不完善之处,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它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接受国家最为广泛、结构体系最为完备、规则内容最为丰富的国际间贸易活动的多边规则。因此,WTO规则可以提供“贸易保护主义”的界定标准,从而为解决目前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公婆各说各话”提供有效依据。

2.WTO争端解决机构作为居中裁断者可以提供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贸易纠纷裁决

WTO规则为世界各国判断某一贸易措施是否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基础与依据,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全球还需要一个可以公平解释以及居中裁断的机构,否则WTO规则就会被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所故意曲解。WTO争端解决机制正是

47

解释WTO规则以及裁断成员方贸易纠纷的有效机制。争端解决机制作为WTO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以各成员方共同接受的WTO适用协议作为解决纠纷的法律依据,以完善的司法程序以及有力的执行程序保障WTO规则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其执行程序中周密的执行期限安排以及报复措施设置使得WTO规则、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具有了强制执行力,从而有效保障了WTO的权威性以及WTO规则被成员方所严格遵守。可见,当WTO成员方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出现争议时,当事人就可以将争议提交给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可以获得一个权威的、被广泛认可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裁决。

3.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是督促成员方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监督机制

贸易政策审查机制作为WTO三大重要机制之一,其职责是对WTO成员方的全部贸易政策和做法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的影响进行定期的集体评价与评估,通过定期的贸易政策审议大大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监督作用,同时通过提高贸易政策与体制的透明度加强国际贸易纠纷裁决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可以通过对各成员方的贸易政策予以定期审查的方式,及时发现成员方出台的各类体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政策,从而加强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情势下WTO各成员方贸易政策的透明度。

4.多哈回合的重启及顺利推进有助于打通国际贸易渠道

举行多边贸易谈判是WTO的核心工作方式,是WTO建立与健全国际贸易规则、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基本方式。多哈回合是WTO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九次多边贸易谈判,也是历次谈判回合中规模最大、议题最多的一次谈判。如果多哈回合能够重启并成功推进,一方面,可以从制度层面上更加有效地制约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在当今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进程之中,多哈回合谈判的结果将对今后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国际贸易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关税,多哈回合的谈判成功可以使全球关税水平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0%,从而进一步扩大各国的市场开放水平,这就可以至少每年为世界经济创造1500亿美元的收益,最终为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提供宝贵的信心[2]。而一旦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全球经济就可以逐步复苏,贸易保护主义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泛滥的理由。所以,重启WTO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谈判将有助于打通国际贸易渠道,提升各国的进出口水平,遏制目前不断蔓延的贸易保护主义。值得高兴的是,9月14日,多哈回合已在瑞士日内瓦重新启动,虽然多哈回合谈判仍然面临着重重实质困难,但是起码的是各国已经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无疑是对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推动多边贸易体制下自由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性推进。

三、完善WTO体系的思考

虽然目前的WTO规则体系使其具有了协调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但是WTO体系也存在着众多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和不足导致本应该肩负起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历史性重任的WTO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至今尚未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9月15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前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回应媒体采访时公开指出,由于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受挫,以及目前WTO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能力和效果等原因,WTO已陷入信任危机,必须重树权威性[3]。一些学者也认为,对于已经因多哈回合受挫而遭受多方指责的WTO而言,其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无能为力将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多边贸易体制存在必要性的怀疑,即使WTO不太可能消失,但是WTO却极有可能沦为一个摆设[4]。显然,目前的WTO体系正在遭受着自其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而WTO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则是导致这一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WTO能够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所作为,则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国际地位,从而摆脱其目前的尴尬现状。

1.减少WTO贸易保护规则中的“灰色地带”,以明确贸易保护主义的界定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国家利益的差异性,WTO意识到贸易自由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在规则设计层面,WTO框架下存在着鼓励自由贸易和允许成员方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措施两套相辅相成的法律规则。而后者正是WTO各成员方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法律依据。

然而,WTO现有的贸易保护法律规则中存在着一些弹性过大和内容模糊的“灰色地带”,这些规则不仅为成员方出台本质上体现贸易保护主义但表面上却难以界定的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方便,而且

48

也为WTO成员方以各种方式滥用这些规则提供了可能。以反倾销为例,WTO《反倾销协议》在倾销认定、价格计算以及损害确定等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标准不够明确,或者规定过于宽泛的问题。这些具体内容上的不确定性让执法者拥有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使主管当局能够相对容易地启动反倾销程序以及采取反倾销措施,因而造成反倾销被成员方频频滥用,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方式的后果[5]。如在倾销认定方面,反倾销协议很重视数据,但是对数据的要求没有客观标准,不同的调查者会选择不同的数据去支持他们的论点,这就为调查者的自由裁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他们有可能滥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达到贸易保护功效。可见,WTO体制中一些贸易保护规则弹性过大和概念模糊的缺陷,给予了一些成员方滥用、错用这些规则以实施保护主义措施的机会,这不仅影响到WTO 框架中贸易保护措施正常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影响到WTO体制的正常运行。因此,WTO贸易保护规则的上述缺陷急需完善。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善WTO 贸易保护规则的这一缺陷。

首先,通过举行多边贸易谈判,逐渐消除WTO 贸易保护规则中的“灰色地带”。根据《WTO协定》,WTO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法律意义上具有开展谈判的职能,谈判范围包括所有涉及WTO所管辖的协定和部长级会议决定的其他谈判。迄今为止,WTO框架下成员方之间的多边贸易关系谈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为现行协定的具体实施而举行的谈判;一种是旨在制订新的协定而举行的进一步谈判[6]。从GATT/WTO举行多边谈判的实际效果看,通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世界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平均税率由1947年的40%减至目前发达成员的4%和发展中成员的12%的水平,从而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对促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提高世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卓越贡献。显然,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功能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认可。当前,在各国已就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WTO以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为由举行多边贸易谈判,应当能在修改完善现有贸易保护规则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其次,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DSB)的个案判决,澄清某些贸易保护规则的“灰色地带。根据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法律文件DSU(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第3条第2款的规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不仅要“保护各成员在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要“依照解释国际公法的惯例澄清这些协定的现有规定”。这是因为WTO法律体系下的各类协议基本都是当时谈判方妥协的产物,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和内容不够明确的现象,因此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对所涉条款的模糊规定进行澄清对解决纠纷就显得非常必要。事实上,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中的很大篇幅都是在分析和澄清现有WTO规则的内容,并且DSB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对WTO协议的适用所做出的解释,已成为争端当事方、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援引的论据,几乎所有已通过的GATT/WTO争端解决报告都援引了以前报告中的法律解释或法律推理。有些报告中援引的内容甚至占很大篇幅或多处援引或引用多个不同的报告③。因此,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层面,鉴于当前已有成员方就其他成员方的贸易保护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④,DSB可以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活动澄清在某些WTO贸易保护规则中的“灰色地带”,以明确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外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成员方滥用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

2.进一步完善争端解决机制,以强化WTO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作用的发挥

如上所述,成员方一旦产生了贸易摩擦,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就应该通过集体或制度的力量来做出可信、有效的评判,有力地惩罚有关国家单方的钻空投机行为。但是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7]。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全面爆发起来,各国为求自保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各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纠纷也相应增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自2008年9月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员方共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争端18起,内容涉及反倾销、经济刺激方案、限制进口、原产地规则等多种贸易保护措施⑤。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历年处理的纠纷数量相比,这一数量显然并不在少数。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泛滥,WTO争端解决机制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涉及贸易保护措施的诉求。这无疑对当前并不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完善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强化其抵制贸易保

49

护主义作用的发挥。首先,建议适当缩短争端解决期限,以提高受害方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能及时获得救济的可能,从而增强成员方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其权益的信心,进而提升WTO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作用的发挥。其次,建议肯定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先例”效力,为成员方之间今后处理同类争议提供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增强贸易保护主义纠纷裁决结果的可预见性,从而有助于减少同类争议的产生,进而客观上起到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效果。

3.进一步完善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强化其预警监督作用

作为审查各国贸易政策是否符合WTO规则的监督机制,在当前各国频频出台各类贸易保护措施而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泛滥趋势的形势下,贸易政策审查机制理应通过审查各国贸易政策的方式发挥其重要的监督与预警作用。然而,从目前情况看,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远未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

笔者认为,WTO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应该在现有审议制度基础上,增加新的审议制度,以更短的周期发布贸易政策审查报告,从而对WTO成员方近期出台的贸易政策进行归纳与梳理并对不适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发出警示,进而建立起针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时跟踪监督体系,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局面。

注释:

①例如,在2008年11月召开的G20华盛顿峰会上,各

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将汲取上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

主义的教训,在未来12个月内,将竭尽所能以遏制贸

易或投资领域内各种保护主义措施的形成,坚决抵制

各种进口限制措施,或其他与WTO精神不相容的贸易刺激手段。又如,在2009年4月2日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各国首脑做出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宣告。显然,在危机面前,国际社会已就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

②见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网站:http://www.sccwto. net:7001/wto/china.jsp。

③如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专家组报告长达1千余页,脚注将近6千个,几乎全部是引用以前的判例。判例的作用在该案可见一斑。

④如2009年4月17日,我国政府就美《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节提起了WTO争端解决项下的磋商请求。2009年9月14日,我国就美轮胎特保案启动了WTO争端解决机制。

⑤参见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215674330.html,.

参考文献:

[1]曾令良.风雨伴辉煌的多边贸易体制:成就、问题与完

善——

—纪念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0周年[J].武大国际法评论,2006.(2).

[2]商务部:重视WTO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的重要作

用.[DB/OL]https://www.doczj.com/doc/3215674330.html,/GB/1027/9303 206.html.2009-05-03.

[3]龙永图.WTO陷入信任危机有必要重树权威性[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215674330.html,/misc/2009-09/18/content_22 61139.htm.2009-09-18

[4]陈支农.贸易保护主义令WTO很受伤[J].大经贸,

2009.(4):42-43.

[5]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四川:西

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7]田颖.WTO体制的缺陷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诱发机

制[J].北方经济2007.(4).

Study on the Approach to Resist Protectionism under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AO Yan-qiong

(Academy of World Economy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200020,China)Abstract:Protectionism is more and more severe under financial crisis.World has made a consensus on resist-ing protectionism.However,the countries'measures of protecting all sorts of trade are not coincident with their promise.WTO,as the biggest inter-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hould and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aim of countering protectionism.WTO needs improving in its system so as to do better job at this point.The autho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global resisting protection to seek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sist trade protectionism.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trade protectionism;approach

(责任编辑:郭鹏)50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影响,进一步阐述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下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日益广泛的影响,在这双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 正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他对世界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尤其负面的影响。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经济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逐渐演变成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这场源由美国而最终波及并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给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作了新的深刻的注解。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世界经济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的关联的经济体系. 众所周知,根源于美国的体制政策、消费文化产生的次贷危机,虽然产生在美国,但却影响了全世界。虽然它的起因是一个局部问题,但其影响却是整体,却是全部。着深刻的向我们我们诠释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在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每一个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大家庭的成员,面对危机,只有彼此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克服艰险。

纵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他在治理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却显得那么无力。相反,他的疯狂印钞行为、转嫁危机和债务的举动却让众多国家感到担忧和愤怒。在金融危机的浪潮逐渐退去的今天,回首往昔,我们发现应对金融危机的是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行动,才使得全球的经济见到了新的曙光。 经济全球化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透过这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主要有: 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必将迅速蔓延,其影响也毕竟是难以估量的。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此外,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不难找到这些问题的佐证,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国际新闻中经常曝出有些国家出现罢工的,示威游行的,有些国家爆发冲突......这些大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大国对抗: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纵然在面对危机需要彼此携手,共同克服艰险的时候,诸如美国的有些国家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没有放弃高战略扩张,走背离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的道路方向,采取背离人类历史进步的步伐的措施,遏制其他新兴大国。例如,就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采取救世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却在厚脸无耻的鼓吹中国威胁论,却在对台军售。 地区动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区经济、安全将会严重失衡。由于地区经济的不景气,地区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安全形式也将不容乐观。现金的索马里海盗问题就是证明。如果索马里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物阜民丰,有谁还会去当海盗,遭受全世界人民的唾弃与打击呢?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215674330.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2008金融危机简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对我们 大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 层面的动荡。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 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按揭贷款上的还款风险。这种做法是常规的做法。但是,由于美国过去7、8年以来新贷款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这种常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大幅度增加,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转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

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作者:张洋东,赵永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6-3 本站发布时间:2009-6-3 18:46:57 阅读量:1920次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年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称,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如何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搞清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对于我们更理性更从容地应对危机,更理性更有力地扭滑促增,更理性更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是有助益的。 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开放的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各个方面都有严重影响。在金融方面,我国持有美国“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万九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缩水和损失不少;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跌幅72.8%。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9年5月2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近一年间,A股1386家参选上市公司总市值高低落差达到9.44万亿元,分摊到1.25亿个股东账户相当于户均亏损额一度高达7.55万元)。还给我国一些金融、保险、投资机构(他们因购买美国的基金、债券等)也造成了直接的不小的损失。但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相对健康,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财务状况良好,几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还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跃居世界各大银行前列,没有发生象前段欧美那样不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金融危机。今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时称:“中国根本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畅通无阻,我们贷款增加的很快,没有什么像西方国家处在金融危机煎熬的那些地方的银行,他们的银行贷不出钱来,我们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已,不要把概念搞错了”。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不是金融危机。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主要方面还在实体经济上。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使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2008年上半年就有6.8万家加工出口企业倒闭,还有不少企业停工限产。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4月份,出口仍比去年同期下跌22.6%。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直接的影响是这些企业GDP 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的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使用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其他生产企业GDP、利税的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在今年“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透露,到去年底,全国有7.5%的中小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潘光辉 摘要:随着科技变革和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在各国的经济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背景下日趋明显。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经济形式,既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机会,加强了资源的流动性,促进了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展开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思考,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相互作用,并为我国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流动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国际贸易日益加剧。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金融营造的高回报,高流动的开放性环境中,造成了金融投资者低估风险、一味追求高利润的投资浪潮中。然而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扩张,这场金融危机以巨大的波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稳定,使全球都陷入经济萎靡不振的困境中。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沉浸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好处中的世界开始反省: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垒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变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华尔街金融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结合当今的国际局势,更应该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研究,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制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1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2007年年初,美国著名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由此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选美国的原因: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波及到美国的抵押贷款业、投资银行业、保险业、银行业,并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众多的原因中,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可以使我们以后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更稳更好。 美国金融危机背景 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一)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开放程度很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衰退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危机过后,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发展都在减速,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二)房地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由于此次美国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量的次级贷款用于买房,而经济危机发生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回作为抵押的房子,但是卖不出去,银行等金融机构亏损致破产。受资金等的影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房价也纷纷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 (三)失业率上升,就业危机严重 经济危机到来后,许多产业宣告破产,公司倒闭。公司倒闭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员工被迫离职。失业率迅速的上升。为了解决失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生活,失业的人们纷纷加入找工作的热潮中去。大量公司倒闭,市场上所提供的岗位依然非常的少,而需要工作的人十分多,就业危机严重。 08年经济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的经济危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 1、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08年经济危机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们对消费缺失信心。消费量大量下降,市场上的商

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

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7年金融过渡期结束,中国投资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关于中国金融开放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的学者发出了严正警告:“金融对外开放,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其风险甚至可能大于让美国的所有航母编队开到中国临近海域……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对中国的国家防务是一个重大的挑战”[1]我们要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难点和困惑,首先要能够理解中国金融必须面对并要嵌入其中的世界金融市场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从经济理论发展来看,到目前我们仍认可市场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随着对市场的认识的深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了,我们的困惑是:我们的金融发展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市场运行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是否一定要选择对这种全球金融市场结构的嵌入?嵌入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如何规避风险,或者说规避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本身,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制度以及微观金融机构本身所无法回答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有一个推进金融改革,构建这一金融制度的主体来给出答案。于是谁能成为宏观结构性金融改革和推进的主体就成为我们要讨论问题的关键。

二、嵌入性理论解释框架 “嵌入性理论”(embeddednesstheory)是卡尔·波兰尼对社会思想最为著名的一个贡献,波兰尼认为,在19世纪之前,人类经济一直都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①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金钱和市场开始驾驭一切,最终使得一切包括社会都被嵌入到经济体系结构中。这一逻辑本身蕴涵了人类社会悲剧命运的结果。波兰尼认为市场交易有赖于信任、相互理解和法律对契约的强制执行。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以一项乌托邦的建构。回归到我们要讨论的主题,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制度的构建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直是围绕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来进行的。波兰尼的话今天无疑仍然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我们的主题是: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2]面对全球化下的全球化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鼓吹者们仍然坚持认为,问题的根源在政府的干预。 对于转型国家而言,实现转型的关键是“让价格就位”,并通过私有化和自由化把政府从经济中赶出去。在他们看来发展不外乎就是资本的积累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技术性的东西。但是根据波兰尼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转型本身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析 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经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在美国浮出水面。2007年3月中旬到4月初,由于次贷违约大幅上升,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而后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风险开始凸显。2007年7月到8月,目的和标准普尔宣布降低一千多种次贷相关债券的评级,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申请破产,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2只与次贷有关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全球金融出现大幅振荡。2007年末至2008年3月,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公布资产损失,并寻求外部融资,美国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由于美国国际经融中心地位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随后形成“蝴蝶效应”于2008 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全球股市剧烈的震荡和下跌,并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出现问题的是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两大联邦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房地美陷入财务困境,并被美国政府接管,他们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50%。接着是美国的投资银行。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至此,美国第三大到第五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相继申请破产保护或被收购。仅存第一的高盛和第二的摩根史坦利公司也从投资银行转变为投资持股银行,而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被爆陷入财务困境。受这些事件影响,金融市场信心受到重创:全球股市暴跌、信贷市场紧缩加剧,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大量次级房贷违约,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历史上看,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那一刻起,美国就开始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伏笔。这导致了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及全球流动性膨胀,这并不是美国金融业的一时疏忽大意,而是其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的积累的结果。同时,美国技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美国政府对所谓金融创新的自由放任,对金融市场缺乏监管甚至让金融交易走火入魔,是酿成金融危机恶果的根本原因。客观上看,是美国政府在为金融季候高投资杠杆(高投机)推波助澜。次贷危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美国政府失当的救市策略也是导致危机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救“二房”而不救雷曼,标普全qui经济学家大卫·威斯认为:“美联储认为长期来看破产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小,因此不愿对该交易提供与贝尔斯登收购案类似的财务支持。美联储也不希望每当投行出现危机,市场就指望其提供拯救措施。道德风险、政治压力看起来是美国政府放弃雷曼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还有更深更广的根源:第一,美国大肆输出美元,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反映的是经济体中的货币量过多,超过了经济均衡时的货币需求水平。过剩的美元要在全世界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不断推高全球的资产价格。第二,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合理、近年来,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长期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模式(“债务型”经济运行模式)

金融危机下经济全球化

1何为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并在五年后崩溃,日本因此进入“失去的十年”。 2广场协议签订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3广场协议大事记 事件影响 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 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 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 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 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 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 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 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 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 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 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 67.85%。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215674330.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经济危机,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之为“金融海啸”,以此来形容其来势之猛。在这种环境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比较及时、到位,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6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一、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仍无法判断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见底,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在增加。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实体经济下滑的影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减慢和下滑,受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的影响,直接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减产、半停产和停产状态,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慢的预期,加上房地产、钢铁等基础行业市场供求过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一场全球化式清算 所有泡沫都会破灭,所有失衡都会再平衡,这是经济史昭示的基本道理,无论是地产泡沫、股票泡沫还是债务泡沫,无论是贸易失衡、货币失衡还是债务失衡。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场泡沫破灭和经济失衡的调整。全球失衡表现在五大方面:以美国过度逆差为代表的贸易失衡、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失衡、全球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失衡、美元地位与美国经济地位的失衡、庞大财政赤字下美国财政体系的失衡。 2001年美国开启宽松货币政策吹大房地产泡沫后,以美国贸易逆差为罪魁祸首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危机的根源。而当前危机是一个更大周期的顶端,即全球尤其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对产业、金融利润的追逐的顶部。 失衡导致巨型泡沫。目前美国相当一部分地产泡沫已破灭,金融市场泡沫正在破灭,美国过度消费泡沫则刚刚开始破灭。肇始于美国的危机波及全球,融入全球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难幸免。 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全球性危机,为二战后之首次。以更长的周期看,二战后世界经济在美苏两大方向上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迎来集体繁荣期,冲垮以美国经济为主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后发达经济体再未同步繁荣。 耶鲁大学社会学系高级研究员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2003年出版的《美国实力的衰落》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美国,其经济均表现不错。而同期世界整体经济表现并不佳,已进入长期下降阶段,表现为生产利润水平较五六十年代大幅下降。 冷战后,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资本找到利润新空间,其一为全球产业转移,其二为资本伸向金融市场。 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今年迅速恶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可能继续恶化为经济危机。危机将给利润新空间标上到顶的句号。 规模巨大的失衡后的再平衡,将给世界经济及其逻辑、版图带来巨大未知数。 全球贸易失衡及再平衡 全球经济体系最大的失衡是贸易失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巨额贸易逆差是罪魁祸首,导致众多生产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在当前危机下,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摒弃、生产国产能的削减,将强行平衡贸易失衡。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指出,今天金融危机的核心在于全球失衡,突出表现为全球经常账户赤字绝对额剧增,2006年至去年创出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近6%的纪录,几乎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平均2%的3倍。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年占GDP的1.5%猛升至2006年的6%。2000年至去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实际GDP 平均增长8%,为同期其他地区平均3%的2.5倍。去年东亚创下出口纪录,占其GDP的45%,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1994年至去年,美国实际消费需求增长率按实值计算为每年3.5%。其持续时间之长,被罗奇称为“现代史上任一经济体最为盛大的消费狂欢”。罗奇将美国过度消费的根源归结为储蓄模式从以收入为基础到以资产为基础的贸然、失败的转型。 20年来美国储蓄率一直下降,从1984年的10.08%至1995年的4.6%,2004年至去年分别为1.8%、-0.4%、-1%和-1.7%。储蓄率负值形成消费者债务泡沫,至2006年中期巅峰时,净房产抵押提取的现金量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9%,为5年前3%的3倍。去年底,家庭部门负债率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较10年前的90%上升40多个百分点。 罗奇认为,这种债务增长“简直荒谬至极”,“现在终于结束了”。美国需要抛弃资产导向型储蓄与消费相结合的策略,重建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并削减债务负担。这意味着美国个人消费增长将持续下滑、经济衰退。 1929年大萧条时,美国遭受股市泡沫破灭和产能过剩打击。美国一战后发展起来的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工商企业倒闭8.6万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开工率分别仅5%、15%,失业率攀升至25%。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doc10(1)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X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X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X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X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