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8481(2010)01-0006-04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孙东伟,刘 军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为了研究小肽对动物营养的作用,并使小肽在饲料行业成为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从小肽的概念和分类,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中的吸收机制,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等营养作用以及酶解法、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DNA重组技术法等生产方法诸方面对小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展望了小肽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小肽;研究进展;生产工艺;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on the nutrition of s m all peptide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N Dong-w ei,LIU Jun

(B i o-engi neeri ng Ins tit u te,S i chuan Un i vers i ty of S ci ence and Eng i neeri ng,Z i gong,S ichu an,643000)

A bstrac t:In order t o fi nd out t he e ffects of s m all pepti de s'nutr iti on on an i m a l s,and apply s m a ll peptide i nto a new

feed i ndustry,th i s article carries out a t horough rev ie w on s m all pep tide as the f o ll ow ings:t he concepti on and c l assifi ca tion o f s m all peptide,the abso rpti on mechan i s m s of s m a ll peptide i n monogastr ic an i m a l s and ru m i nants,the f unc ti ons of s m a ll pepti de,w hich i nc l ude promo ti ng the absorption of a m i no ac i d,the co m bi nation of prote i n and the ab sorption and utiliza ti on o f m i nera l e le m en ts,and i m prov i ng ani m a ls'i m m une function etc.,Som e producti on techno l o

g ies are d i scussed,such as enzy m ic hydro lysis,m icrobia l fe r mentation,che m ical syn t hesis,and reco m bi nantDNA tech

nology etc..F i nall y,the research pro spects of s m a ll pepti de are put for w ard as w e l.l

K ey W ords:s ma ll peptide;research progress;produc tion techno l ogy;rev i ew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小肽的认识逐步深入,小肽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肽营养理论已经颠覆了传统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的观点。在饲料行业,小肽营养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是蛋白质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行业内新的研究热点。

1 小肽的概念和分类

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氨基酸是构成肽的基本基团。含氨基

修回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孙东伟(1983-),男,山东文登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通讯作者:刘 军(1964-),男,陕西西安市人,教授。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6

酸残基50个以上的通常称为蛋白质。低于50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肽。氨基酸残基低于10个的称为寡肽,含2或3个氨基酸残基的为小肽[1]。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小肽生产者还是使用者,大多对其产品中肽结构的描述含混不清。如目前国内研究比较透彻的小肽产品酪蛋白磷酸肽,其核心结构为:-Ser(P)-Ser(P)-Ser(P) -G l u-G l u-,其分子结构中有5个氨基,从分子学角度讲,应归为寡肽。又如,美国肽专家W ebb、Shieh已证实的成纤维细胞因子肽同样被称为小肽,但其分子结构Ty r-A r g-Ser-A rg-Lys-Tyr -Ser-Ser-Trp-Tyr中含10个氨基酸残基,从分子学角度讲,也应该归为寡肽。因此,王石瑛[2]认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小肽应为小分子肽的总称,既包括2~3个氨基酸残基的分子学小肽,也包括氨基酸残基低于10个的寡肽,即在实际应用中,氨基酸残基在10个左右的小分子小肽产品均可归为小肽产品。

小肽按其功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小肽和营养性小肽,功能性小肽指能参与调节动物的某些生理活动或具有特殊作用的小肽,如抗菌肽、免疫肽、抗氧化肽、激素肽及表皮生长因子等;营养性小肽是指不具有特殊生理调节功能,只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架的小肽。

2 小肽的吸收机制

研究表明,小肽被消化吸收后,在不同种动物体内的转运方式可能不同,同种动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肽转运方式。

2.1 单胃动物中小肽的吸收

单胃动物对小肽的吸收只依赖肠系膜系统,小肠是小肽吸收的主要场所,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成。单胃动物对小肽的吸收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有3种[3]:?具有p H依赖性的非耗能性N a+/ H+交换转运系统。当小肽以易化扩散方式摄入细胞,引起细胞内pH值下降,并活化Na+/H+互转通道而释放出H+,使细胞内p H值恢复到原来水平。#依赖H+浓度或C a2+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这种转运方式在缺氧或添加代谢抑制剂的情况下被抑制。?谷胱甘肽(GS H)转运系统,与N a+、K+、Li+、C a2+和M n2+的浓度梯度有关,而与H+浓度无关。由于谷胱甘肽在生物膜内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因而GS H转运系统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意义,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W ebb等[4]认为,肠道中,这种独特的小肠吸收机制与游离氨基酸吸收机制并存,为动物广泛地适应环境、摄取营养提供了生理基础。

2.2 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吸收

反刍动物体内存在着肠系膜和非肠系膜等两套吸收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消化道中的小肽在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吸收是以非肠系膜系统进行的,在空肠、结肠、回肠和盲肠等部位是以肠系膜进行的。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吸收,有的是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进行的,有的则是以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进行的。D irienzo用血管瘘管技术测定了绵羊体内氨基酸和肽的吸收,从肠系膜系统吸收的游离氨基酸和小肽量分别为36.74和52.01d;在非肠系膜系统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吸收量分别为4.51和306.40g/d。可见,在反刍动物体内,肽的吸收以非肠系膜系统为主要途径,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瘤胃和瓣胃。

3 小肽的营养作用

3.1 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

在日粮中添加小肽更有利于氨基酸的吸收,并进一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当赖氨酸和精氨酸以游离形式存在时二者相互竞争吸收位点,而赖氨酸以肽的形式存在时,精氨酸对其吸收无影响。这是因为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二者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相互竞争共同吸收位点而产生的拮抗作用,从而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加快蛋白质的合成。另外,循环中的小肽也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大鼠肌细胞、牛乳腺表皮细胞以及羊肌源性卫星细胞均能有效地利用含蛋氨酸的小肽,用于合成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增殖。此外,肝脏、肾脏、皮肤和其它组织也能完整的利用小肽,其中肾脏是消化循环肽和再获氨基酸的主要场所。有研究报道,当以小肽形式作为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高于相应的氨基酸日粮或完整蛋白质日粮。

7

3.2 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小肽通过与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水溶性增加,从而促进矿物质元素的转运。酪蛋白磷酸肽(CPP)水解产物中有一类含有可与C a2+和Fe2+结合的磷酸化丝氨酸残基,能提高其溶解性,肉类水解产物中的肽能使Fe2+的可溶性及吸收率提高。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小肽制品后,血浆中的Fe2+、Ca2+和Zn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壳强度提高。

3.3 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

小肽能加强有益菌群的繁殖,提高菌体蛋白的合成和动物机体的抗病力。另外,某些活性小肽能令幼小动物的小肠提早成熟,并刺激消化酶分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李清等报道,小肽可显著促进鲤鱼的免疫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器官指数。王恬等发现,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有促进早期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发育的趋势,并可提高免疫器官指数。

3.4 其它营养作用

?促进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发育,有报道,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增加,隐窝深度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肽营养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5]。#刺激消化酶分泌和酶活性,有报道,小肽营养素能刺激仔猪断奶后十二指肠食糜乳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小肽能阻碍脂肪的吸收,并能促进%脂类代谢&,因此,在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肽的基础上,将其它能量组分减至最低,可达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可以避免其它减肥方法的负面效果[6]。?改善饲料风味,提高饲料适口性,具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小肽可产生酸、甜、苦、鲜和咸等多种口味,因此,可有选择地向饲料中添加生产所需的小肽。

4 小肽的生产工艺研究

4.1 酶解法

酶解法具有生产条件温和、水解易于控制和可定位生产特定产品等优点,是目前小肽生产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早在1974年美国就成立了由J.Adle-N issen领导的专门研究水解蛋白课题的机构CRCN I从事大分子蛋白水解的研究。M unir cheryan W.D和Dessil发明了CTSR-UF 大豆肽反应系统能够使酶解反应连续进行,水解液经滤膜分离,使蛋白酶可循环利用。20世纪90年代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已在蛋白酶的选择、酶解工艺参数、水解液的脱苦、脱盐和分离精制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并对产品的功能特征进行了测定。近年来,采用多种蛋白酶复合酶解法生产小肽制品的做法也被广泛采用。2006年周利亘采用菠萝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双酶复合法制备小肽,对两种酶量及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产品分子量小于1986D含量达到97.5%[7]。但酶解法存在的缺点是植物蛋白利用率不高,仅限于少数几种微生物蛋白酶、动物蛋白酶和植物蛋白酶,酶解产肽率相对较低,而且成本高,肽酶价格和脱苦成本都相应增加生产成本。

4.2 微生物发酵法

目前研究者正探索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小肽产品,菌种多采用霉菌、细菌或酵母菌。利用活性微生物菌体发酵产生丰富的蛋白酶系,直接作用于大分子植物蛋白,将其降解成小分子蛋白和肽类物质。刘唤明等用枯草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豆粕制备小肽饲料,在优化水解条件下产品水解度达到60%[8]。吴胜华等利用两种芽孢杆菌加上乳酸菌和酵母菌,采用固态发酵制备小肽,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9]。由于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微生物发酵还可以产生酒精乳酸等风味物质,能够直接掩盖苦味,制备的产品无论从风味、色泽等感官特性,还是营养效果上,均优于酶法水解的产物。另外,生产成本大大低于酶解法,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3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发展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生产高活性的药理级小肽。其缺点是副产品多、成本高、效率低和产品需分离提纯,而且生产中大量使用有毒溶剂,造成环境污染,有损机体健康。

4.4 DNA重组技术法

目前,此法仅限于生产大分子活性多肽和蛋白质的生产。因为它存在小分子的基因片段操作

8

困难、表达困难、检测工作困难、难筛选到高效表达的菌株和产量较低等缺点,制备的小肽种类受到限制,不能生产酰胺肽,也不适合制备短链肽。因此,应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小肽制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5 小肽的研究前景

近年来,小肽营养理论已取得较大进步与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蛋白质营养理论,其营养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很多研究者也都开始着手开发和研制具有代谢优势和生理活性的小肽制品,能够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蛋白质资源。但是小肽的理论和生产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证,进一步深入开展小肽的基础营养研究试验、建立健全小肽的活性检测体系、规范工业化生产模式、以及降低小肽产品的使用成本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饲料行业来说,小肽制品还是一个较新领域,企业若能够加大研究力度,率先开发出具有自己技术特色的产品,必将在此领域占得先机,这无疑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施用晖.肽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前景[J].饲料工业,2001,

22(7):34-36.

[2] 王石瑛.小台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饲料工

业,2007,17:13-15.

[3] 胡敏华,胡民强.小肽营养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J].饲料

研究,2008,6:29-31.

[4] W ebb K.E.In testi nal absorpti on of protei n hydrol ys i s products

[J].Sc,i1990,68:3011-3022.

[5] 张志刚,等.动物小肽营养研究[J].饲料博览,2008,8:15-

18.

[6] 刘大川,钟方旭.大豆肽的制备工业及效益估算[J].武汉

食品工业学院报,1998,4:1-4.

[7] 周立恒,等.双酶复合法制备大豆多肽工艺的研究[J].粮

油食品科技,2006:22-24.

[8] 刘唤明,邓楚津.发酵法生产大豆肽的研究[J].饲料工业,

2006,19:4-5.

[9] 吴胜华,李吕木.多菌种发酵豆粕生产小肽饲料[J].食品

与发酵工业,2008,10:113-115.

科普小知识

全面认识牛奶,正确喝出健康

牛奶中含有易被人体吸收的C a。每天饮用500mL牛奶,可满足人体每天所需C a量的70%以上,牛奶中丰富的Ca,能增强骨骼和牙齿,使骨骼萎缩减少50%,对导致动脉阻塞的饱和脂肪酸有抑制作用,还可防止血压升高。

牛奶中的酪蛋白含有10%的P,对促进大脑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奶中含有的K,可使动脉血管壁保持稳定,中风危险减少50%。

牛奶中的M g也能起到缓解心脏和神经系统疲劳的作用,对人体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睡前喝一杯牛奶可促进睡眠。

牛奶是驱铅的好食物。一方面是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而钙磷比例恰当可以降低机体铅负荷;另一方面,牛奶所含的蛋白质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可溶性化合物,可以促进铅的排泄。

牛奶中含有将近5%的乳糖,可促进人体对C a和Fe的吸收,增强肠蠕动,促进排泄。

牛奶中的酷氨酸能促进快乐激素血清激素生长。

牛奶脂肪中的共轭亚油酸具有很高的抗癌功效,是一种良好的细胞抗氧化剂,可以提高细胞中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危害身体的自由基,从而维持机体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发挥抗癌作用。

牛奶中的 -酪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变异原机制,可增强免疫体系功能,阻止肿瘤细胞增长。(郭菲供稿)

9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物中,粗纤维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便秘、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征归纳为:降低通过时间和增加粪便量;促进结肠发酵作用;降低血总胆固醇或LDL胆固醇水平,降低餐后血糖或胰岛素水平。当前关于膳食纤维的定义相对权威的一个概念是美国谷物化学学会(AACC)成立的膳食纤维专门委员会提出的[1],他们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而在大肠中可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的植物成分、碳水化合物和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蜡质、木质素等,此定义明确规定了膳食纤维的范畴,是可食的植物成分,而非动物成分。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在有机介质中酶法合成小肽的研究进展 张学忠① (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 长春130023) 提要:就利用蛋白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方法学上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讨论和评述,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肽键合成体系。 一、引 言 近20年来,随着非水酶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酶促合成法较化学合成法显示了许多优越性。在有机介质中酶促肽键的合成,其中包括较大肽段间的缩合,尤其是合成只含几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较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占有明显的优势。它的主要优点表现在反应条件温和,立体专一性强,不用侧链保护基和几无副反应等。最近几年,利用各种来源的蛋白水解酶,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各种功能短肽或其前体,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营养功能的二肽和三肽,低热量高甜度的甜味剂二肽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脑啡肽五肽等。利用酶反应器,连续合成某些功能短肽已接近生产规模[1]。 目前,国际上,酶法合成疏水二肽的最高收率已接近100%。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天然的或人工设计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短肽含有亲水性的氨基酸残基或D2型氨基酸残基。由于亲水氨基酸在疏水性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以及大多数蛋白酶仅能利用L2型氨基酸,因而用酶法合成含亲水性氨基酸或D2型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在方法学上需要有所突破。近年来,国际上都在致力于方法学的改进,本文将就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短肽的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说明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反应体系,从而提高肽产物的收率。 二、方法原理 K libanov[2]对在有机介质中酶促有机合成的原理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对于肽合成来说,肽键的生成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A+B K C+D(1) (1)式中C代表产物,即肽,D代表水。在反应达到平衡时,有 [C]=K[A][B] [D](2) (2)式中K为平衡常数。由(2)式可知,通过从平衡中移去产物D,可以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改变有效平衡常数,也可以使反应向生成产物C的方向移动。假定(1)式在水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w,那么,在水2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中,有效平衡常数K与Kw的关系有下面形式[3]: K=Kw (1+Α?P c)(1+Α?P d) (1+Α?P a)(1+Α?P b) (3) (3)式中Α为有机相对水相的体积比,P a,P b, P c和P d为相应组分在有机相和水相间的分配系数。假如A和B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小,例如,P a≈P b≈100,又假定Α≈100,那么,由(3)式可知K>2500Kw。因此,在有机双相体系中的平衡常数要比在水中的平衡常数大三个数量级。在有蛋白酶存在时,生成肽键的反应可以加速达到平衡。这是在有机介质中酶促合成肽键的理论依据。利用蛋白水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合成小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肽产物的收率。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 — 5 5 — ①男,1942年生,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极端环境酶催化;联系人。

十年考研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资料整理

45、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46、韧皮部中矿质元素的移动性比较 47、养分向根表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受到根系吸收和土壤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因子包括多个方面:(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可使土壤表面水膜加厚,一方面这能增加根表与土粒间的接触吸收;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养分扩散的曲径,从而提高养分扩散速率。 (2)施肥:可增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直接增加质流和截获的供应量。同时,施肥加大了土体与根表间的养分浓度差,也增加了养分扩散迁移量。 (3)养分的吸附与固定吸附与固定使磷、钾、锌、锰铁等元素的移动性变小。向土壤直接供应有机螯合态肥料或施用有机肥,可减少养分的吸附和固定。 48、与木质部相比,韧皮部的汁液的组成有以下特点: (1)韧皮部的pH值高于木质部,前者偏碱性而后者偏酸性。 (2)韧皮部汁液中的干物质和有机化合物远高于木质部,而木质部中基本不含同化产物。 (3)某些矿质元素,如钙和硼在韧皮部汁液正的含量远小于木质部;其他矿质元素的浓度一般都高于木质部,其中钾离子的浓度最高。此外,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含碳化合物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因此,韧皮部汁液中的C/N比值比木质部汁液宽。

49、载体学说? 载体学说是以酶的动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它能够比较圆满的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1)离子的选择性吸收;(2)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上的转移;(3)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Vmax.c V=———— Km+c V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大小决定于载体数量的多少(浓度),浓度因作物种类而异。 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表示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值越小,亲和力愈大,吸收离子的速率也愈快。大小取决于载体的特性。(3)Cmin:如果外界离子浓度太低,那么在离子被完全消耗之前,其净吸收就停止了。这时的外界浓度称为最小浓度。其值越小植物对该离子的吸收值能力越强 50、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51、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锰、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起富集作用,其中以氧化锰和氧化铁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因此,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专性吸附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在被铅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以抑制植物对铅的吸收,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汇,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对这些金属离子从土壤溶液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起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专性吸附作用也给土壤带来了潜在的污染危险。 52、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显的影响。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嫌气条件下形成的还原性碳酸铁、锰呈碱性,溶解度较大,因之pH值升高。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8481(2010)01-0006-04 小肽营养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孙东伟,刘 军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 要:为了研究小肽对动物营养的作用,并使小肽在饲料行业成为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从小肽的概念和分类,在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中的吸收机制,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等营养作用以及酶解法、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DNA重组技术法等生产方法诸方面对小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展望了小肽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小肽;研究进展;生产工艺;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on the nutrition of s m all peptide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N Dong-w ei,LIU Jun (B i o-engi neeri ng Ins tit u te,S i chuan Un i vers i ty of S ci ence and Eng i neeri ng,Z i gong,S ichu an,643000) A bstrac t:In order t o fi nd out t he e ffects of s m all pepti de s'nutr iti on on an i m a l s,and apply s m a ll peptide i nto a new feed i ndustry,th i s article carries out a t horough rev ie w on s m all pep tide as the f o ll ow ings:t he concepti on and c l assifi ca tion o f s m all peptide,the abso rpti on mechan i s m s of s m a ll peptide i n monogastr ic an i m a l s and ru m i nants,the f unc ti ons of s m a ll pepti de,w hich i nc l ude promo ti ng the absorption of a m i no ac i d,the co m bi nation of prote i n and the ab sorption and utiliza ti on o f m i nera l e le m en ts,and i m prov i ng ani m a ls'i m m une function etc.,Som e producti on techno l o g ies are d i scussed,such as enzy m ic hydro lysis,m icrobia l fe r mentation,che m ical syn t hesis,and reco m bi nantDNA tech nology etc..F i nall y,the research pro spects of s m a ll pepti de are put for w ard as w e l.l K ey W ords:s ma ll peptide;research progress;produc tion techno l ogy;rev i ew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小肽的认识逐步深入,小肽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肽营养理论已经颠覆了传统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的观点。在饲料行业,小肽营养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是蛋白质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行业内新的研究热点。 1 小肽的概念和分类 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氨基酸是构成肽的基本基团。含氨基 修回日期:2010-01-12 作者简介:孙东伟(1983-),男,山东文登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通讯作者:刘 军(1964-),男,陕西西安市人,教授。研究方向:发酵食品。 6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 物中,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糖尿病等,严重 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 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 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丽娜, 赵瑞利, 雷连成, 王教玉, 韩文瑜 作者单位:江丽娜,赵瑞利,雷连成,韩文瑜(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王教玉(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刊名: 中国水产 英文刊名:CHINA FISHERIES 年,卷(期):2008(5)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张书剑.Zhang Shujian几种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研究2007(12) 2.李华.杨桂文.温武军鱼类抗菌肽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2) 3.黄平.章怀云.HUANG Ping.ZHANG Huai-yun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 4.杨学明.江林源.蒋和生.YANG Xue-ming.JIANG Lin-yuan.JIANG He-sheng水生动物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2006,17(1) 5.王克坚.林志勇.杨明.任洪林.黄文树.周红玲.邓尚龙.陈君慧.蔡灵.蔡晶晶海水养殖鱼类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5 6.王小玲.尹建文.Wang Xiaolin.Yin Jianwen鱼类的先天性抗菌和抗病毒机制[期刊论文]-现代渔业信息2006,21(7) 7.叶星.白俊杰抗菌肽的研究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15(4) 8.单晓枫.郭伟生.张洪波.钱爱东鱼类体液中的几种抗菌因子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215581476.html,/Periodical_zhongguosc200805040.aspx

动物小肽营养

动物对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利用程度并不完全受单一限制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也不完全遵循“木桶理论”,而且,即使喂给动物按理想氨基酸模型配制的混合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日粮,也不能获得最佳生产性能。因而,有些学者提出了完整蛋白质或其降解产生的小肽也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观点,这样小肽营养的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随后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小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它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近年来,编码小肽吸收转运载体活性蛋白的基因已被克隆,小肽的吸收机制、营养作用、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1 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特点 1.1 肽在机体内的吸收机制 1.1.1 单胃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 蛋白质饲粮经动物消化道内酶的作用,最终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关于小肽的转运机理,可能有以下3种形式:①具有pH值依赖性的氢离子和钠离子转运体系,不消耗ATP;②依赖氢离子或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1.1.2 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 Webb(1993)提出反刍动物氨基酸和肽的吸收存在肠系膜系统和非肠系膜系统两种途径。空肠、结肠、回肠、盲肠吸收的小肽进入肠系膜系统,而由瘤胃、瓣胃、网胃、皱胃、十二指肠吸收的小肽则进入非肠系膜系统。 1.2 肽的吸收特点 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和抑制性的特点[1],而且肽可完整进入肠粘膜细胞。 2 肽与蛋白质及氨基酸吸收机制的比较和优势 2.1 蛋白质吸收机制及缺点 2.1.1 吸收机制 蛋白质在肠腔内,由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基酸和寡肽(含2~6个氨基酸残基)以及小肽,寡肽在肽酶的作用下完全被水解成游离氨基酸。小肽和游离氨基酸被肠粘膜吸收并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即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和小肽营养。 2.1.2 缺点 为了达到最佳生长率至少需要21.5%的粗蛋白质,当粗蛋白质水平低于21.5%时,生长受阻[2]。 2.2 肽与氨基酸比较 小肽与氨基酸吸收机制完全不同,它是一个依赖H+浓度、Ca2+浓度、电导和耗能的独立过程[3],同时小肽吸收的速度和效率更高:①肽中氨基酸残基吸收速度大于等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速度;②肽吸收可避免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③肽吸收耗能低;④寡肽与游离氨基酸吸收是相互独立的完全不同的机制。 2.3 肽的吸收优势 小肽的吸收具有耗能低、转运速度快、载体不易饱和等优点;而游离氨基酸吸收慢,载体易饱和,吸收时耗能大。有学者认为,肽载体吸收能力可能高于各种氨基酸载体吸收能力的总和。而对猪、鸡等动物的十二指肠小肽混合物灌注实验表明,小肽混合物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氨基酸混合物[4]。小肽中氨基酸残基被迅速吸收的原因,除了肽吸收机制本身外,可能是肽本身对氨基酸或其残基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据Bamba等的报道,以小肽为底物使肠刷状缘膜囊(BBMV)的氨基肽酶活性和氨基酸载体的活性与数目有所增加。Brandsch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存在于空肠中的酪蛋白水解物(酪啡肽、内啡肽)能使L-亮氨酸进入肠细胞的动力学常数增大,另外,由于肽载体的存在减少了单个氨基酸在吸收上的竞争,从而降低了氨基酸之间的拮抗作用,也可能是小肽高吸收的原因。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9-02 浏览量:77 次 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作用、发展趋势及前沿和我国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并对我国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和推动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发展趋势建议 1 前言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这些主要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等,以改善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高效生产,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饲料是畜牧业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整个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因此,动物营养学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 动物营养科学,如从拉瓦希(Lavoisier)1777年提出生物氧化学说为起点,迄今已逾220年。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是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其它相关科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为营养学的草创年代,主要反映在能量代谢与饲料的能值评定方面,同时也萌发了对蛋白质与矿物元素的研究。二十世纪为营养科学之盛世。这一个世纪以来,营养科学突飞猛进,揭开了新的篇章。营养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向着更深入、更全面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醇排出体外的作用,因而有降低血中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含甾醇1441mg/100g,比葵花籽油496mg/100g及大豆油436mg/100g均高,其中B2谷甾醇占60.3%,燕麦甾醇10.5%。甾醇是降血脂用药物类固醇的原料,甾醇和其他药物复配的谷甾醇片有良好的降血脂及血清胆固醇作用。 日本已批准植物甾醇为调节因子的特定专用保健食品FOSH U的功能性添加剂。美国FDA发布的健康公告称∶“植物甾醇phytosterol及酯、植物甾烷醇phytostanol及酯,能通过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而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每天从膳食中摄入1.3g植物甾醇或3.4g植物甾烷醇能达到明显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在美国各种植物甾醇巳被批准为公认安全食品。芬兰F orbes Medi2T ech公司推出的一种植物甾醇叫F orbes W ood Sterol,是从木材造纸副产品塔尔油(T all Oil)中提取,纯度达95%以上,为白色粉状结晶。据该公司介绍.每天服用122g就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我国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资源,应能开发更多天然安全可靠调节血脂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以上介绍的只是国际上较普遍的几个品种。其实每个国家均有其自身的特有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功能添加剂。我国地域广阔,北寒南热,有山有海,植物的种类丰富。各地均有一些传统认为既是食用植物,又是防病抗病的健康食品,有待我们去研究其功能因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植物提取物,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功能性添加剂的品种和市场。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殷铭俊1,陈执中2 (1.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337; 2.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2) Progress on studies of gene nutriology YI N Ming2jun1,CHE N Zhi2zhong2 (1.Biochemical Institute,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Bioreactor Engineer,Huad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2.School o f Pharmacy,Fudan Univer sity,Shanghai,200032) 摘 要:从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的目的以及根据基因制定食谱并举应用实例综述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 50多年前,1953年2月28日Watson和Crick发现了被称为“生命奥秘”DNA结构,4月25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DNA 结构解释了遗传物质是如何复制和传递信息的。DNA这种优雅神秘的双螺旋结构,引发的革命震动了生物学界和医学界。1962年Watson和Cri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在Watson和Crick发表双螺旋结构50周年早11天即2003年4月14日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Collins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1]。在这前半年,2002年10月底另一项新的科学规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计划(haplotypes map project,HapMap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被称为致病基因图谱[2]。 HGP的突破性进展和全面完成以及致病基因图谱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基因与疾病、基因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同时促进了健康新领域———基因营养学的发展。 1 基因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们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不再束手无策,并由此发展了大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上述“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产生出诸多新问题。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以及长期使用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一代抗菌剂。近期的研究发现,某些阳离子型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传统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会诱导抗药菌株的产生,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1]。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1975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2]等从惜古比天蚕(Hyatophoracecropia)蛹中诱导分离得到一种杀菌肽,并将其命名为cecropin。此后,许多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一些抗菌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80年代,有关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经济昆虫。90年代以来,在继续对大型经济昆虫进行研究的同时,又扩展到一些小型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及脊椎动物,抗菌肽已成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抗菌肽的分离与纯化,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蛋白质构型与功能的关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3,4],应用基因工程克隆与表达抗菌肽基因,改造合成抗菌肽基因以及动植物的转抗菌肽基因工程等,其中昆虫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最受重视[5,6]。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或类似抗菌肽的小分子肽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包括细菌、动植物和人类。这种内源性的抗菌肽经诱导而合成,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被认为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大多数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有些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起作用。对某些真菌、原生动物,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 抗菌肽的分类迄今为止从不同生物体内诱导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种,仅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а-螺旋组成的肽。该类包括天蚕素Cecropins, 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从非洲爪蟾的皮肤中发现的,它是爪蟾的皮肤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由两个紧密相连的肽链组成,每一个肽链有23个氨基酸,低浓度便可抑制许多细菌和真菌生长[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残基的抗菌肽。如从猪肠内分离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该二硫键的位置通常在肽链C端。如爪蟾皮肤细胞中产生的Brevinins[9]。(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 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如绿蝇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内有6个Cys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肽链C末段是带有拟β 转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层[10]。实验证明,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其抗菌作用中至关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 抗菌肽的作用及机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穿孔而形成离子孔道,造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结合在质膜上,接着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两亲性α-螺旋也插入到质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离子性通道,使细菌失去了膜势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4.1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质量 答案: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稳定的特殊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 3、基质势 答案:在土壤中,由于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一般为负值,当水分饱和是,为零。 4、富铝化作用 答案: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交替条件下,硅铝酸盐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盐基物质,形成弱碱条件,硅和大量盐基离子犹如溶解度大而淋失,铁铝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集,使土体呈现鲜红色。 5、CEC 答案:为阳离子交换量即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离子通道 答案: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孔道的大小和其表面电荷密度决定运输蛋白的选择性强弱,而不取决于与该蛋白的选择性结合。 7、缓控释肥 答案: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养分的速度比普通肥料缓慢的肥料并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的释放模式,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8、共质体 答案: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共质体包括细胞质和胞间连丝。 9、最小养分率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着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10、K肥利用率 答案:植物从施用的钾肥吸收的量占所施钾肥养分总量的百分率。 二、简答题 1、土壤的基本功能 答案:①具有生命力的多孔介质,对动植物生长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②净化和储存水分。 ③对植物的生长期支撑作用。④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的自然体,直接影响养分的循环和有机废弃物的处置。⑤土壤陆地与大气界面气体和能量的调节器。⑥生物的栖息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⑦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⑧常用的工程建筑材料。2、影响土壤交换性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答案: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饱和度大,该离子的有效性大; ②陪伴离子的种类:对于某一特定的离子来说,其它与其共存的离子都是陪伴离子。与胶体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1)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1).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Jun130 (3) J 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裴婷娜 (本溪市中心医院营养科 ,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为营养过剩和不平衡而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 健康甚至生命。营养与临床治疗和康复被认为是现代医疗模式的三大组成部分 ,在增进健康、促进病人康复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应用营养学的学科性质、营养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应用营养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以期引起人 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促进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 :应用营养学 ;发展现状 ;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 : R151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424 (2009) 03 -0284 -02 The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Tendency Prospect on the Practical Nutriology PE I Tingna (NutritionalDepartmentof the CenterHospitalofBenxi, Benxi, 117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ofpeoplepslivingstandard, thediseasescausedbyovernutritionandoutofbal2 ance have raised rapidly, which have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出现, 研发新型抗菌物质已迫在眉睫。而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等作用的多肽。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结构,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抗菌肽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肽;作用机理;前景 抗菌肽,简称ABP,是由宿主产生的一类能够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1980 年,瑞典科学家Boman 等从天蚕蛹的血淋巴中分离得到天蚕素( cecropin ) 抗菌肽,使人们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 700余种。由于热稳定性强,且对较高离子强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有广谱抗细菌能力, 而且有的对真菌、病毒及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又极少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昆虫学、生理学、药理学研究热点,在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及药物开发领域及农业、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抗菌肽的结构 1 .1 一级结构 据报道,已分离并测定其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的抗菌肽达几十种,且一级结构都比较相似,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由20~7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其N 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等阳离子型氨基酸,C 端富含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中间部分则富含脯氨酸,且在许多特定位置都有一些较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是一些抗菌肽分子具有抗菌活性所不可缺少的, 1. 2 二级结构 通过圆二色性分析、二维核磁共振谱法及脂质体模拟实验研究抗菌肽的二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抗菌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a-螺旋和β-折叠结构。a-螺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水脂两亲结构,即圆柱形分子的纵轴一边为带正电-的亲水区,而对称面为疏水区。这种两亲性结构是抗菌肽杀菌的关键,改变a-螺 旋的螺旋度会影响抗菌肽的活性。抗菌肽有许多保守序列,在N端易形成a-螺旋,中间部分易形成β-折叠或铰链。a-螺旋肽主要包括天蚕素、爪蟾抗菌肽ma g a i n i n 、c a t h e l i n d i a 等,β-折叠肽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防御素、植物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等。 2 抗菌肽的来源 2.1微生物抗菌肽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_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网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考试是生态环境类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相关专业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生态环境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原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高素质的适于从事生态环境类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土壤和植物营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由“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基本知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识 2.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概念 3.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用术语包括中文名称和英文解释 (二)基本原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物理过程、土壤化学过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以及土壤分类与分布的基本原理。 2.营养元素的功能、养分吸收机理、养分运输与再利用、土壤养分有效性、植物对营养逆境的适应性、肥料的基本性质、肥料的合理施用原理等。 (三)基本问题分析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现象分析、土壤过程机理分析、土壤实际问题分析; 2.作物营养缺素症状成因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问题分析、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分析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土壤学知识75分,植物营养学知识7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基础知识30分 名词解释题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基本原理30分 简答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基本问题分析:90分 论述题6题,每题15分,共90分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武彦华2006级生物科学20060501740 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即由传统动物营养学向系统动物营养学的发展的叙述,同时对各学科在动物营养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和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它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词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用最少的饲 料投人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经过了220多年的发展,动物营养这一学科的整体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动物营养学的以生物还原论为学科的整体思维方式,逐渐向系统动物营养学的以现代系统思维方式为学科的整体思维方式转变。由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经验阶段即描述阶段逐渐向控制阶段发展。也就是说目前营养学的研究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营养规律的探讨上,而是正在向预测营养过程和控制营养过程的方向发展,由传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逐渐

向系统动物研究方法发展,由正在进行以饲养标准为研究中心向以营养调控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发展。 1.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 1.1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 纵观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历史,人们已从表观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深入发展到向血液、组织和组织中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细胞形态、亚细胞超微结构,即深入到了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营养素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已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营养素在动物体内分子水平的代谢机理,即研究营养素对特异生物活性物质基因表达各环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动物体内有许多功能基因尚未得到充分表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饲料中供给的营养物质的量与质的问题。研究营养对基因表达作用是当今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对于更深入地阐明营养素在动物体内的确切代谢机理、寻找评价动物营养状况更为灵敏的方法以及调控养分在体内的代谢路径等,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2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吸收机理研究更加活跃 营养消化机理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如已基本阐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消化道中的主要消化过程,小肠是体内养分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等。由于消化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变化体系,目前对许多养分的确切消化吸收形态和机理仍然不清。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小肽也是蛋白质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形态之一,且比游离氨基酸吸收快。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建立畜禽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新体系以及饲料工

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聂英涛李正洪吴静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国内外运动营养发展概况,对运动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对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运动营养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一、运动营养学发展的概况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及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这门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运动科学中成为研究热点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 1.我国运动营养学发展概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有专门为贵族营养服务的食医,同时对营养、运动与健康也有研究。古代养生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古典的养生学说,如《食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等,用“食医同源”、“医膳功”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食物的功用与合理营养的保健作用。我国现代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率先成立运动营养生化研究室,对我国运动营养的创立、研究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体委于1987年正式成立了运动营养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后发展迅速,到目前已有3个研究室(运动营养生化室、放免生理室和食品研究室)。同年代的研究机构还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在运动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大量的工作。早期运动营养的研究多为运动员膳食营养做调查,个别运动项目的热能消耗,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1需要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营养备受重视,不仅在体育界,而且在医药卫生界也开展了运动营养的研究。1989年由中国营养学会拟定的《我国的膳食指南》中提出了8条原则: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As),其中包括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不再使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2000年10月17日,中国营养学会在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上又公布了我国第一部“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这标志着我国营养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动的结合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科技奥运”理念的大背景下,国家队队员的食谱也有着很大的讲究。据了解,每支“国字号”队伍都有运动营养学专家设计的食谱软件,曾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运动营养学课题研究的专家、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张蕴琨说:“要成为奥运冠军,不能只靠练,良好的营养结构有助于令训练和比赛事半功倍。”项目不同食谱结构不同。可以说,中国健儿在奥运会取得的成功,合理的营养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2.国际运动营养发展概况 现代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到了19世纪,由于碳、氢、氮定量分析法,及由此而建立的食物组成与物质代谢的概念,氮平衡学说和等价法则的创立,为现代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瑞典人发现并运用肌肉组织活检,促进了肌糖原储存的研究。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密切合作,发展了生理与营养领域里的研究。运动膳食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比较强,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确定运动员达到营养目标需要的膳食策略。1991年在洛桑国际奥运会的办公室召开的一次国际联席会上,探讨了膳食对竞技能力影响的问题,说明膳食的重视程度逐渐被认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日本女子体育学院Yukari Kaw ano观察了女子体操运动员4个月训练中血常规指标及日常膳食营养摄入。东京大学的Hideo Hatta研究了运动中乳酸代谢。日本和洋大学健康与营养系Shuhei Kobayashi指出运动食品与保健品的“功能作用”有其独特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反兴奋剂的开展,对运动营养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