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20XX年复习资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

授课老师:王焱

1-1,历史是什么?

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

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这与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紧密相关。这些政治家往往凭藉抽象哲理来从事政治实践,结果往往丧失了对从政来说至为重要的对于现实的感知力。正如法国学者雅奈所说:“从政不应依赖于抽象哲理,那将丧失对于政治来说最重要的感知能力。”

中国的古人,有强调读经重要的,有重视读史的,还有主张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则以为“史之发人志趣,益人神智,其用实倍于经……通史致用,遂为通则。人不习史,……或为乱政之魁,清末至今,其弊可见。”

“读史使人明哲”。这是十七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西方直至十六世纪的布丹(Jean Budin),才将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从自然转向了历史。(维科论历史)培根重视历史,与他力图破除“剧场假像”有关。在他看来,由诸多哲学学说所形成的系统教条,并不是现实世界创造的,因而要获得智慧,就必须摧毁这些假相,以便在事实的基础上重建我们的知识体系。马基雅维里则认为,“对古代人的研究之所以有价值,乃因他们是人的模范。而仿效他们之努力之所以不致落空,盖因人性是亘古不变的。”当代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希望,“用不曾被哲学蒙蔽的眼睛去审视政治”。所以,要从事政治就要研究历史上的实际情形如何,而非哲学家的想当然。马基雅维利抛弃宗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直面事实本身来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他的《君主论》一书,成了政治家的枕中秘笈。

1-2、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

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国际哲学

界“语言转向”以来的通用方法,首先进行概念分析,追溯“文

明”与“文化”在中西语言中的语源,“文明”与“文化”这两个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中华文明即是一种

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形态。而在西方语言文化脉络中,政治

原本就有“文明”的意涵。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其次我们对“文化”与“文明”这一对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综上所述,从哲学意义上看,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

又相区别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西方文明也好中国文明也好,最主要的,一个是社会建制,一个是文化,这两个方面概括了大历史。所谓社会建制(institution social)就是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合,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制度,这各种制度就像一个网络,我们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网络里头。

1-3什么是文明文化史?

在西方古代学术之中,历史被认为是最靠不住的东西。但中国文化与此不同。历史固然有其不那么可靠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没有意义了。在中国文化的世界中,人生的意义来源于历史。旧的历史社会理论在历史演进的洪流中不断被解构,但每一代的人又在不断的结构出新的理论。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中国文化要想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演进的意义给予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给人们一种人的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这也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理论,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从大的时间尺度看,个人以为,历史长期的演化总是会逐渐趋于合理。在中国文化中,既没有绝对的至善的上帝,也不大相信

现象界之外有一个本体界,中国文化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历史-社会中的意义。

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或者叫“哲学突破”的那个时代,三大文明就确立了不同的路向。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差异在哪里?用余英时比较简化的说法,那就是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的路向不同。这个说法简化了一些,但是还是能借用来说明很多问题。外在超越是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世界超越的路向,逻各斯也好,本体界也好,要不然是至善、绝对的上帝。中国不然,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就确立了我们所说的周文——中国的人文传统,它的超越界内在于人世。在中国文化世界里,人生的意义不是向外在的超越之源诉求,它就在现世,是在历史中追求人生意义,所以它就没有救赎、神启这些基督教神学的观念。

其实世界各大文明都有这两个面:超越面和内在面。只不过比重不同,中国也有超越面,只不过越到晚近,向内在面的倾斜度越高。直到现在,你看现在报刊的大多文章讨论当代中国的问题,总是回避体制问题,老说文化。知识人也老是幻想单单凭借思想文化就可以改变世界。

这里所说的文化史,并不是通常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对举意义上的文化史,而是一种以文化通观历史的根本性的史学体系。

文化理念的东西不能无所凭依,而制度问题不能单以理念来

处理,两者的通观总揽,就合成了文明文化史。

由于上帝已死,天道隐退,今天研究中国文明文化史,已经不能不具备一种比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是不能流于一种牵强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布鲁戴尔针对那种认为历史创造英雄的说法说:“历史也造就人们,深沉的、默然不语的、无名无姓的历史使人们不得不接触既是自在的,又是自为的社会实际,亦即集体生活的各种广泛的形式,各种经营活动、各种制度法规、各种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文明。”(《为历史而战斗》,p437)

1-4学习文明文化通史的意义

那么一部中国文明文化史应当从哪里说起呢?

轴心时代的突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20XXXX83—20XXXX0XX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

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20XXXX页,华夏出版社,20XXXX0XX9年版)因此,我们的文明文化史,就从轴心时代前后说起。

1-5、学习文明文化史的意义与方法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文化是社会行动的产物,因为人们做事要与某些理想、态度与价值观取得协调,所以文化就产生了。因此,我们要想理解历史上的人物的行动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并且阐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第一种意义。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文明文化的历史中来。依据韦伯的理解,文化史学,“就是对人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赋予生存之意义,及为不同价值建立等级的理解;而政治行动,则是在一些我们不曾选择的情况下,维护这些价值的努力。这些价值构成我们的共同体,甚至我们的存在。”

因此,我们的课程将特别着重文化中的价值系统特别是其终极关切(Ultimate Concern)与社会政治思想与社会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明发生发展之间的影响与关系。

1-6、理论与方法论

现有的历史理论: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历史哲学、狄尔泰解释学、精神分析学史观、尼采历史真理批判、现象学的思想史批判、分析哲学的史学理论等等。

“历史哲学”主要关系到形上学和本体论这类把“历史”当作对象或材料的哲学性论述。而“历史理论”主要指称的则是社会学理论方向的历史思考,集中于对历史话语或历史文本的形式构造分析。

我们的历史理论,将参照马克斯·韦伯关于文化史研究的相关论述。

1-7、理解的方法

与自然科学相对立的是历史的文化科学——即文化史。文化史研究与普遍的文化价值有关的对象。作为历史科学,文化史研究必须从对象的特殊和个别化的记述,展现其不可重复的一次性发展。只有那些在其对象的个别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才是具有意义的事物,才是本质的;文化事件的意义就在于使他与其他事件相区别的那些特征。

文化史学也追求历史解释中的客观可能性和适合的因果型

论证。历史是多元决定的。

通过理解的方法与尝试建立因果关系的方法相互结合,我们也就理解了文化与文明史。

1-8、中国文明文化史的历史分期

意大利史家克罗齐曾经说过:“思考历史即是对历史作时代分期。”

主流史学的历史分期;五种社会形态的单线演进。

文明文化史的分期,宏观上要能通观总揽。微观上要善于抓住标志长时段结构转换的事件。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结合。结构、行动规则、行动者

历史的分期我们这里的中国文明文化史采用比较模糊的分期:

1、古代,商周--先秦

2、中古史分期的困难,如果从政治社会建制上说,应当以秦代大帝国的建立作为开端;但如果从文化上进行分期,应当是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土起始,下迄于北宋理学的建立。如果从社会建制上分期,那么中古贵族社会是从东汉到唐中期。

我们的中古史分期,暂且采用从秦到唐代中期;

3、近古,从唐中期到宋代;

4、近代,从明代到辛亥革命。

近代,明清到辛亥革命。绝对主义皇权统治建立,到亚洲第一个新式共和政体的诞生。

中国文明文化史一般参考资料

1、《剑桥插图中国史》,【美】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著,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2、《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著。

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XX年第一版。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 课程编号:331231211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 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 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

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 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 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 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 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 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 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 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 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文化常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 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 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 《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 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 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 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 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 《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英文名称Chinese classic litratur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 开课单位文学院 视文学 总学时270 (理论:270 实验实习: ) 学分1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中国文化知识点.

1、中国的“中”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像什么 ? 有旒之旆,即有飘饰的旗帜 2. 关于“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央之城 3.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著名口号,最早出自哪里 ? 朱元璋讨元檄文 4. “民族”一词中的“族”字,原义为 ? 原意为矢锋引申为众 5. 关于“文化”的表述和理解 文化是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总称6. 中国文化的特质 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7.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制作 8. 哪一文化遗址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 9. 在人类文化史上,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次浪潮”的是什么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

10.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段话反映了原始宗教中的什么现象 ? 图腾崇拜 11. 神话中反映我国医药学起源的故事跟传说中上古哪个帝王有关? 神农氏 12. 我国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是指哪个时代 ? 三大集团时期华夏东夷苗蛮 13. 有“人文初祖”美誉的是谁 ? 黄帝 14. 中国文化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什么时期 ? 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 16.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代表的是什么时期的文化 ? 商朝时期 18.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是哪一时期人的天命观 ? 第 1 页共 23 页 夏商周 19. “宗法制”定型于什么时期 ? 西周时期

20. “尊礼文化”是对哪一朝文化的概括 ? 周代是对礼乐刑政目标和一的尊礼文化 21. 周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宾礼”是指什么 ? 迎宾亲附诸侯之礼 22. 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其目的都在于整民 23. 儒家所谓的“大同”转向“小康”的关键时期是哪一时期 ? 大禹时期 24.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哪些 ?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25. 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原始共产社会 26. 制定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以使统一民心, 成就王道,这种在周代开始建立的文化制度,被称为什么 ? 礼乐制度 27. 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出现一大批圣贤和文化巨著,影响本民族后世的文化走向,通常被称为元典时代。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哪一时期 ?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28.春秋末期,什么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精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第四节辽宋夏金的分立与元明清的大统一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盛世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理解历史在人事代谢、沧桑巨变中前进,后人又在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掌握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时:288学分: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将来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2、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 3、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4、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文学史与作品选相统一,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重点和难点: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详见各章)。五、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 总绪论 1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1 第一章上古神话 2 第二章《诗经》 8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2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0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1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2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4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4 第五章东汉辞赋 3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2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3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 第二章两晋诗坛 2 第三章陶渊明 3

中国文化史导论

学校代码:10052 学生学号:S110426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姓名:马楠 年级: 2011级研究生 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 课程名称:西北民族志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张亚辉 完成日期:2012.1.25

学生姓名马楠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 论文题目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成 绩 评 语 任课教师:年月日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摘要:《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中西方文化家国同构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中国文化史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最早是1948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的,但书中的内容却是1940年上半期写成的,即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家离国破,河山沦丧。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险。他希望通过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国人爱国热忱。所以《导论》不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而且也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此书是钱穆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纲领性和奠基性的著作,他在序中称:“迄今四十六年来,余对中国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1可见此书在钱穆整个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之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古代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等观念、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等等重大问题。在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钱穆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对中西文化予以了系统的比较,在对比中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并主张偏重于人文科学的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向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西方文化学习,以应对在西方文化浪潮冲击下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观 钱穆对中国文化的阐释,集中表现为他的中国文化观。关于文化的本质,“五四”以来,学者们意见不一。胡适区分文化与文明,认为先有文明,然后才有文化。他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2。”他反驳了西洋文明为唯物的、东方文明为精神的这种“东方民族夸大狂的病态心理”,认为凡文明都是人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或单是物质的。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3”梁漱溟指 1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 2胡适.我们州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J].现代评论(4卷).1926(7). 3桨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中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课 前置课:大学语文、文学概论 后置课:当代中国文学名篇赏析、唐诗宋词赏析 学分:4学分 课时:80课时 主讲教师: 选定教材: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2010. 课程概述: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规律;阐明重要作家作品和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并评价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活动,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其文学知识,活跃艺术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生存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文学鉴赏、文章写作在的各种基本能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熟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艺术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历代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其得失,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

艺术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设置的专业课,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有所区别。教学中既应具备宏观、系统及开阔的视野,又要把握深浅适度,做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对于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了解,能从以往较为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并养成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因受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其自学方法。还可采用课堂讲解、重点答疑和作业训练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与阅读指导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目)相结合,力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并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空一行) 第二部分课程容大纲(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 第一章中国文学的源头(2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概念,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远古歌谣的产生与流传,上古神话的性质,中国古代神话的载体、分类和主要容,中国神话传说与古代希腊神话在体系上的差异。 二、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 1、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游戏说、情感说、巫术说、模仿说、劳动说。 2、原始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夏商文化,原始文化。 3、上古歌谣。《蜡辞》,《弹歌》,《候人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3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10011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3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通识通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 ?跨学科选修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学术研究)?专业选修(就业创业)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二年级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中国古代文学史2 ◆总学分:4 ◆总学时:68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元明清段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知识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论述。 (二)教学难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进行举一反三分析论述。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文学史》【日】前野直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 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版 6、《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 7、《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论文 ?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课程内容概述 第七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概述 (一)教学要求:了解元代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元代文学概貌特点。 (二)知识点提示:元代历史概况,宽松的文网,发达的俗文学 (三)教学内容: 1、元代历史:注意文学作品的分期,特别是金元与南宋对峙时期作品的归属。 2、士人的沉沦,元代几乎无文字狱,不避讳。 3、俗文学的兴盛:杂剧蔚为大观与南戏的繁盛。 (四)思考题: 元代的主要文类及其各自特点。 第一章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一)教学要求:了解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的基本情况。 (二)知识点提示:话本小说、诸宫调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说话的范畴 1、本义是口传故事,传统可远溯到上古神话传说。 2、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们以“话”指口传故事。 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市井化和商业化。 4、“说话”有“四家”,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话本”是说话的底本。 二、宋元重要话本 1、小说话本; 2、讲史话本; 3、说经话本; 第二节说唱文学 一、诸宫调的概念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