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医学起源

检验医学起源

检验医学起源
检验医学起源

检验医学起源

自从十八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得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细菌学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由于细菌学家的共同努力,对病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相继有了新的认识,并建立了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等新的概念,先后形成了微生物学和米免疫学。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生物化学业逐渐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人体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酶等物质代谢,以及能量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人体各种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二十世纪初,生物学家对血液分析、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及营养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超微结构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血液细胞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逐步地发展称为基础医学。从而为临床检验这门综合性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解放前,当时虽有屈指可数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如辽宁医科、满洲医大、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上海广慈和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但无一定的组织形式,多附设在几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二、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检验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在血液学方面,除血液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验外,又增加了凝血象和溶血象检验,细胞组织化学检验,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电子自动血细胞计数法,有关细胞染色体、干细胞培养、血红蛋白电泳及亚细胞结构等方面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在生物化学方面,除对血液、体液各种生化物质定性、定量检测外,普遍建立了肝、肾功能检验。并开展了蛋白电泳、酶类、脂类、激素等复杂项目的检测。有不少的检验科已经先后应用上了火焰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血气分析仪、光密度计和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并逐步改进应用单一试剂进行快速分析,开展酶谱实验,应用同位素标记、生化、免疫等新技术。

在微生物方面,普遍开展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以及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试验和联合药敏试验。推广应用干燥培养基和免疫荧光技术、快速诊断方法小瓶培养技术、厌氧培养、薄膜培养、薄膜过滤技术并开展对各种病毒的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引进了国外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器,可快速对细菌进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奋力培养。

在免疫血清方面,除了应用以往的各种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中和试验外,先后开展对各种抗原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医

院及研究部门普片地将细胞免疫试验、体液免疫的免疫扩散、免疫电泳、荧光免疫和酶标免疫等应用于抗原、抗体、补体及免疫复合物的测定上。

再就是在医学仪器和应用试剂上,我国已能自制光学显微镜和8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各种分光光度计、光密度扫描仪、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血液酸碱平衡仪、液体闪烁计数器、电子自动血细胞计数器、生化自动分析仪等。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外检验医学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自动化、微量化水平。

在临床检验装备方面,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使得临床检验正在朝着自动化、多项、快速、微量、准确等方向发展。有很多项目已经能够基本自动化和微量快速化。如HemalogD型白和红细胞自动计数仪、ABC—3型血液气体分析仪、CLINI—TEK反射光度计(尿常规自动分析仪)等。

在生化检验方面,向机械化、自动化、多项、微量、快速、高精度的质量要求发展。自动化仪器的种类从单、双通道发展到多通道,多达12~24管道的联合分析装置。即能同时检测出24项生化检验结果。分析方法有除蛋白的、有不除蛋白的,有数字直读的或打印记录结果的,测定项目可以自由选择或多项固定的。检查一个项目所需时间,从4秒钟到120秒钟,每个小时可以完成上千个标本的测定。扫描光度计对蛋白、脂蛋白电泳及类似色谱技术等进行记录的应用,红外线分光光度计的应用(具有625~4000nm波长范围的单色光线分离器,在此波长范围内吗,辐射能与不同振动频率的原子团和结合键内如C—C、C—CL、H—CL等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红外线吸收光谱,进行相应物质的“指纹”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应用,色谱分析法(色层析法)的应用。

在微生物方面,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细菌涂片加抗体与酸性染料快速鉴定法;用抗体检出抗原的原理;采用增菌培养和提高温度(42摄氏度)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阳性率,加快测定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用同位素标记培养基,检体中细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必然分解各种养料,放出同位素标记的分解产物;用气体色层析加极谱仪及电子计算机结合检测细菌代谢产物或分解产物;自动化仪器稀释和接种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作为一些西家的分类;荧光抗体检查法;绿脓杆菌感染快速诊断法;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微孔滤膜集菌后将滤膜平贴于培养基上,加快结果提高阳性率;用尿培养细菌计数和硝酸反应的硬塑料条,只要往尿中一浸,取出放塑料袋中孵育或放室温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出菌数及菌尿反应结果等。

在血清和免疫学方面,抗原的特性及一些新的抗原决定簇的发现如HLA等;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分类、分型、理化特性等的明确。根据细胞膜受体和功能的不同队细胞进行分类,因而检测各群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功能等方法的发现;双向扩散、单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反射免疫电泳、间接凝集、反向间接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准则

精心整理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临床化学(NCCL-C-01)2017年2016年钾靶值±6%靶值±0.5mmol/L钠靶值±4%靶值±4mmol/L氯靶值±5%靶值±5%钙靶值±5%靶值± 0.250mmol/L(1.0mg/dL)磷靶值±10%靶值±0.097mmol/L或靶值±10.7% ) 17%)总蛋 靶 )丙氨 靶 肌 酸性磷酸酶靶值±30% γ-谷氨酰基转移酶靶值±11%靶值±20%α-羟丁酸脱氢酶靶值±30%靶值±30%胆碱酯酶靶值±20%靶值±20%脂肪酶靶值±20%靶值±20%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MB(ug/L)靶值±30%靶值±30%肌红蛋白靶值±30%靶值±

30%肌钙蛋白-I靶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T靶值±30%靶值±30%肌酸激酶-MB(U/L)靶值±30% 超敏CRP靶值±30%靶值±30%同型半胱氨酸靶值±2.5μmol/L或±20%(取大者) 脂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 30%30% 4%靶 C4、C- 靶值±LH、 、 HCG、PSA PSA靶值±25% 全血治疗药物监测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靶值±25% 血清治疗药物监测卡马西平靶值±25% 地高辛靶值±20%或±0.2μg/L 苯妥英靶值±25%

茶碱靶值±25% 丙戊酸靶值±2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靶值±8% 脑钠肽/N末端前脑钠肽BNP、NT-proBNP靶值±30% 尿液定量生化钾靶值±29%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靶值±25% 代谢物、总蛋白正确度验证葡萄糖靶值±3.5% 尿素靶值±4.0% 尿酸靶值±6% 肌酐靶值±6%

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检验医学概述 第一节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概述 诊断是医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诊断(diagnosis)一词原来自希腊文,是辨认和判断的意思。医师通过询问病史,了解病情,体格检查发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先进的器械检查收集各种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在科学、辩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得到尽可能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这就是一个诊断疾病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对医师还是对患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早期正确的诊断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反之一个错误或拖延的诊断极有可能导至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中,实验室的检查在诊断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提供重要的客观诊断依据,在一些疾病中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明确了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底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由于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诊断学中逐步独立出一个新的学科——实验诊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最具权威性的本学科专著,就是由叶应妩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临床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是涉及各种专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运用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化学、生物物理、细胞或其它检验,以获取病原体飞病理变化,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与其它检查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诊断。 可能由于此名称着重强调了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学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验室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实际上不仅在疾病诊断上,患者治疗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实验室的配合,有时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治疗脆性糖尿病时,医师需依赖血糖定量检查结果来调整胰岛素用量:溶栓治疗时需不断监测血凝检查的结果以合理使用溶栓药物。同样在判断疾病预后、治疗疗效时,实验室检查常是较好的客观指标。所以近来国外越来越多采用“Laboratory Medicine”作为本学科的名称,医院中的检验科也往往命名为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Laboratory Medicine”中文译名曾有争论,有人按字意直译为”实验医学”或”实验室医学”。此名词易使人误解,多数人认为译名为”检验医学”更为合适。因为”检验医学”首先不会使人产生误解,不会认为此学科属于医学院的基础 学科实验室,或医院中的科研实验室。人们都比较明确这是指医院中的检验科,其次人们不会误解为只是一个技术学科,因为这名词说明此学科和医学活动紧紧连在一起,我国医学界权威的”中华医学杂志”就已正式使用”检验医学”名称。 从九十年代以来,国外频繁使用”Laboratory Medicine”术名,国际上著名的临床化学组织一一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已正式更名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有名的杂志”Clinical Chemistry “也增加了一个副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我国的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也在2000年改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综述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 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 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 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 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 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 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 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 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 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 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 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 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 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 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 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 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检验医学的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 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 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 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科学 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

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临床化学(NCCL-C-01)2017年2016年钾靶值±6%靶值±0.5mmol/L钠靶值±4%靶值±4mmol/L氯靶值±5%靶值±5%钙靶值±5%靶值±0.250mmol/L(1.0mg/dL)磷靶值±10%靶值±0.097mmol/L或靶值±10.7%(取大者)葡萄糖靶值±7%靶值±0.33mmol/L(6mg/dL)或±10%(取大者)尿素靶值±8%靶值±0.71mmol/L或±9%(取大者)尿酸靶值±12%靶值±17%肌酐靶值±12%靶值±26.5ummol/L(0.3mg/dL)或±15%(取大者)总蛋白靶值±5%靶值±10%白蛋白靶值±6%靶值±10%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 总胆红素靶值±15%靶值±6.84mmol/L(0.4mg/dL)或±20%(取大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靶值±16%靶值±2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靶值±15%靶值±20%碱性磷酸酶靶值±18%靶值±30%淀粉酶靶值±15%靶值±30%肌酸激酶靶值±15%靶值±30%乳酸脱氢酶靶值±11%靶值±20%直接胆红素靶值±2s靶值±2s铁靶值±15%靶值±20%总铁结合力靶值±2s 镁靶值±15%靶值±25%锂靶值±0.3mmol/L 或±20%(取大者) 铜靶值±2s 锌靶值±2s

酸性磷酸酶靶值±30% γ-谷氨酰基转移酶靶值±11%靶值±20%α-羟丁酸脱氢酶 靶值±30%靶值±30%胆碱酯酶靶值±20%靶值±20%脂肪酶 靶值±20%靶值±20%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MB(ug/L)靶值±30%靶值±30%肌红蛋白靶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I靶 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T靶值±30%靶值±30%肌酸激 酶-MB(U/L)靶值±30% 超敏CRP靶值±30%靶值±30%同型半胱氨酸靶值±2.5μ mol/L 或±20%(取大者) 脂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靶值±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靶值±30%载脂蛋白 A1靶值±30%靶值±30%载脂蛋白 B靶值±30%靶值±30%脂蛋白(a)靶值±30% 血气分析pH靶值±0.04靶值±0.04pCO2靶值±5mmHg 或±8%(取大者)靶值±5mmHg或±8%(取大者)pO2靶值±8%靶值±2SNa+靶值±4%靶值±4mmol/LK+靶值±6%靶值±0.5mmol/LCa2+靶值±5%靶值±0.25mmol/LCl-靶值±4%靶 值±5%特殊蛋白IgG、 IgA、IgE、IgM、C3、C4、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靶值±25%靶值±25%内分泌总T4靶值±20%靶值±20%叶酸靶值±30%靶值±30%皮质醇、雌二醇、FSH、LH、孕酮、催乳素、睾酮、C-肽、FT3、TT3、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来源:本站|作者:不详|时间:2006-11-22 16:28:08 |浏览:422 ] 字号选择〖大中小〗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我国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它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医学检验必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必须进一步得到发展。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

的医学检验教育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也有很大发展。由20 世纪50 年代初期首先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初、中级医学检验人才,到1983 年在高等医学院校首次设置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 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 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设备和技术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

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常用指标

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常用指标 1.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 灵敏度(sensitivity) :指患者中试验阳性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灵敏度(Sen) = a/( a+ c) % 100% 。 特异度(specificity) :指没有患病的人中试验阴性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特异度(Spe) = d/ ( b+ d) % 100% 。 以上两个指标是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基本指标,若依据四格表中a、b、c、d 4个实测 值的概率关系则:Sen= 1- c/( a+ c)(假阴性率),Spe= 1- b/ ( b+ d)(假阳性率),二者有互补关系。误诊率(mistake diagnostic rate , a ):又称假阳性率,即非患者中被诊断试验判为 阳性的概率。 计算公式:误诊率(a ) = b/( b+ d) % 100% 。 漏诊率(omission diagnostic rate , 3 ):又称假阴性率,即患者中被诊断试验判为 阴性的概率。 计算公式:漏诊率(3 )= c/ ( a+ c) % 100% 。 粗一致率(crude agreement rate) :又称准确度(accuracy) 。表示观察值与真实值符 合的程度,是综合考虑真实性的指标。是真阳性与真阴性之和占受检总人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准确度=(a+ d)/( a+ b+ c+ d) % 100% 。 约登指数(Youden' s indx , YI ):又称正确指数。指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表示,故 此指数值的范围只从0~ 1。约登指数越大,其真实性亦越好。 计算公式:Yl= [ a/( a+ c)+ d/( b+ d) ] - 1 。 比数积(odds product , OP):指灵敏度除以漏诊率,特异度除以误诊率,所获两比数 的乘积。比数积越大,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计算公式:OP= [ Sen/( 1- Sen) ] x [ Spe/( 1- Spe) ] = ad/bc , 但要求四格表内的数字均不为零。

检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特定认可要求Specific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Calibration / Reference Measurement Laboratories (征求意见稿,2010-7-08)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XX月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 (5) 4管理系统的要求 (8) 4.1 组织和管理 (8) 4.2 质量管理体系 (9) 4.3 人员 (10) 4.4 测量文件和记录 (10) 4.5 合同 (11) 5技术要求 (11) 5.1 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 (11) 5.2 样品处理 (11) 5.3 设备 (11) 5.4 参考物质 (12) 5.5 参考测量程序 (13) 5.6 计量学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 (13) 5.7 质量保证 (13) 5.8 报告结果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与GB/T27025的交叉引用 (16)

前言 本准则规定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的专用要求,等同采用ISO15195:2003。根据国际检验医学溯源性联合委员会(JCTLM)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政策,本准则与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即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共同使用,作为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认可准则。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必须保证可以溯源至现有的最高级计量学水平并且测量不确定度小于常规实验室。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提供的结果的计量学水平应保证常规实验室能够满足医学要求。 对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应遵循国家标准GB/T 19702(IDT ISO 1519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对参考物质/参考样品的描述应遵循GB/T 19703(IDT ISO 15194)《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物质的说明》。 对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的计量学溯源性要求应遵循GB/T 21415(IDT ISO 17511)《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品定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申请CNAS 认可的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应同时满足本准则和CNAS-CL01的要求,需要时,亦应满足CNAS医学相应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 本准则的附录是资料性附录,旨在帮助理解和实施本准则。

检验医学起源

检验医学起源 自从十八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得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细菌学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由于细菌学家的共同努力,对病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相继有了新的认识,并建立了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等新的概念,先后形成了微生物学和米免疫学。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生物化学业逐渐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人体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无机盐、酶等物质代谢,以及能量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人体各种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二十世纪初,生物学家对血液分析、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及营养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超微结构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血液细胞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逐步地发展称为基础医学。从而为临床检验这门综合性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解放前,当时虽有屈指可数的检验医学实验室,如辽宁医科、满洲医大、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上海广慈和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但无一定的组织形式,多附设在几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二、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检验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在血液学方面,除血液细胞计数及形态学检验外,又增加了凝血象和溶血象检验,细胞组织化学检验,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电子自动血细胞计数法,有关细胞染色体、干细胞培养、血红蛋白电泳及亚细胞结构等方面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在生物化学方面,除对血液、体液各种生化物质定性、定量检测外,普遍建立了肝、肾功能检验。并开展了蛋白电泳、酶类、脂类、激素等复杂项目的检测。有不少的检验科已经先后应用上了火焰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血气分析仪、光密度计和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并逐步改进应用单一试剂进行快速分析,开展酶谱实验,应用同位素标记、生化、免疫等新技术。 在微生物方面,普遍开展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以及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试验和联合药敏试验。推广应用干燥培养基和免疫荧光技术、快速诊断方法小瓶培养技术、厌氧培养、薄膜培养、薄膜过滤技术并开展对各种病毒的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引进了国外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器,可快速对细菌进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奋力培养。 在免疫血清方面,除了应用以往的各种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中和试验外,先后开展对各种抗原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医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

顶级专家勾勒中国检验医学发展路线图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更新时间:2005-1-18 1:45:00 2005年1月7日,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的三楼会议厅内,集聚了近十位中国检验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正在参加一个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走向何方”的非正式学术研讨会。而他们的主要议题就是—— “我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谈到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瘦削而富于激情的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申子喻立刻变得表情丰富起来。 未来路线图 按照申子喻的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申子喻是有资格对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作为国家检验医学领域主管机构卫生部检验中心的主任,他对中国检验医学的现状有着比别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点而达成的。 其实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清涛的观点,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他认为:“检验医学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技术路线图 对于检验医学技术,北京铁路总医院临检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 申子喻进一步指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医学检验试题

医学检验试题A1 型题 1.临床化验室测定血氨较好的方法为 A、干化学法 B、酶学法 C、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D 、扩散法 E、气相色谱法 答案:A 2.血清胆红素测定推荐的临床常规方法为 A、J-G 法 B、胆红素氧化酶法 C、层析法 D 、直接测定 E、离子交换树脂法 答案:A 3.进行OGTT 时,抽血的正确时间顺序的是 A、餐前、餐后30分钟,餐后60分钟,餐后120分钟,餐后180分钟 B、餐前、餐后30分钟,餐后60分钟,餐后90分钟,餐后120分钟 C、餐前、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 D、餐后30分,60分,120分,180分,260分 E、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 答案:A 4.目前我国临床化学实验室血葡萄糖测定多采用 A、已糖激酶法 B、葡萄糖脱氢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 、葡萄糖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法 E、Folin-Wu 法 答案:D 5 ?某病人尿素氮报告是L,他的尿素的浓度值为 A、L B、L C、L D、L E、36mmol/L

答案: B 6.血清白蛋白测定多采用的方法是 A、溴甲酚绿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 、考马斯亮蓝法 E、丽春红S法 答案:A 7.尿总蛋白测定方法中,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反应性较一致的方法为 A、溴甲酚绿法 B、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C、考马斯亮兰法 D 、磺柳酸比浊法 E、双缩脲比色法 答案:E 8.以下关于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的错误说法是 A、蛋白质的肽键与反应试剂形成络合物 B、双缩脲法是首选的常规方法 C、双缩脲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D 、反应是在酸性溶液中进行的 E、反应中产生紫红色络合物 答案:D 9.蛋白质定量测定的经典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盐析 答案:A 10?门冬氨酸和a -酮戊二酸可以作为下列那种酶的反应基质 A、ALT B、AST C、ALP D 、GGT E、AMY 答案:B 11?何种情况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量成正比 A、最适温度时 B、最适pH时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作者简介:张时民,男,副主任技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血液体液教研室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分析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临床基础检验工作二教学与科研,同时对检验仪器分析自动化二智能化等有一定研究,发表文章60余篇, 主编专著12部三 本文引用格式:张时民.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5):513-516. 四专家述评四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 编者按:2017年7月8日,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提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深度学习二跨界融合二人机协同二群智开放二自主操控等特征三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二理论建模二技术创新二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二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智能化医疗设备的研发或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点三本论文从检验科工作实践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论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人工智能可能应用的方向,也想象了很多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临床医学检验领域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拓展了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篇难得的具有示范效能的人工智能+医疗文章三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3-4130.2018.05.001中图法分类号:R -1;R -331文章编号:1673-4130(2018)05-0513-05文献标识码:A 我国检验医学发 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经历过手工检验的最初时代,也经历甚至见证了从半自动化分析到全自动化分析的飞速发展阶段,参与或实践了全实验室自动化和实验室信息化的新时代,下一个检验医学发展的热点和飞跃或许是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I )技术的应用,我们是否会赶上这一进程并投入到这一进程中呢? 国际临床化学委员会(I F C C )主席M a u r i z i oF e r - r a r i 先生在一篇‘H o wt o i m a g i n e t h e f u t u r eo f l a b o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检验医学发展会依赖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电子高速路的创建和创新,到人工智能检验结果的判读,特别是自动细胞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可在未来的检验医学发展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三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也在第13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指出,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契机包括标准化二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密切结合三智能化及以人工智能作为平台,可实现临床化学与免疫学二血液学及体液学检验领域的自动判断和审核三在细胞形态学的自动化识别二实验室物流系统二远程控制与增强 现实二自动采血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检验医学 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 1 细胞智能化识别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使用数字图像技术二 形态学识别与智能化判断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血液和体液诸多样本的形态学检验内容三以往的形态学检验基本上依靠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识别与鉴定,具有主观性,且需要人员的不断培训与经验积累,往往是检验科的一个短板三 1.1 人工智能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体液细胞分析可能是启动最早的一类人工智能设备,在1983年就有应用图像法检测和识别尿中有形成分的设备研发应用三近年来出现了众多采用数字图像(d i g i t a l i m a g i n g )分析原理研发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该类仪器首先需要建立数据库,采用数字图像成像技术,提取颗粒的多种形态特征参数,通过人工鉴别让仪器学习,然后建立识别模型和算法三在检测未知颗粒时,首先提取颗粒特征参数,通过神经网络与 数据库已知数据进行计算和比对,判断结果,识别二显 示和报告结果三国内已经制定了Y Y /T0996-2015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标准,为规范该类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和性能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三 1.2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应用 其研发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成是显微镜和摄像系统,该系统可以确定和跟踪单个精子细胞的活动情况,设定精子运动位移,分析精子大小和形态,可对精液中的 四 315四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39卷第5期 I n t J L a bM e d ,M a r c h 2018,V o l .39,N o . 5

医学检验专业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齐鲁理工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护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建于2015年,我院建立并健全了专业课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免疫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输血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咼学历咼职称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随着应用物理和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发展,分析系统的微量化、自动化、多项目的有机组合,使医学检验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已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的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使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基本职责出现新的飞跃,也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我们将按照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医学检验专业教研室,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计划在2016-2020年内新建临床检验自动化实验室、临床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变专业教学与检验临床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教学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充足的临床标本,通过宽带互联网络,将实验室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实践凝聚为一体,使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为临床检验专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的综合分析实验技术操作平台,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医学检验教学基地。 (三)基本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确定培养具有坚定的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根据检验医学发展速度快,教材知识点老化过快的特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足。包括新知识点的补充、仪器的介绍、新实验方法的展示及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等等。并且在检验专业中尝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实验考核方法。 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临床脱落细胞学、输血技术、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专业,办一些更能办出我们学

《医学检验方法》word版

表3 各种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原名《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ISSN 1673-4130 CN 50-1176/R),由重庆市卫生局主管,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主办。半月刊,邮发代号国内78-26、国外SM 6575。《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被列入美国《化学文摘》(CA) 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来源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期刊。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已被大多数省、市列为职称评定认可的权威期刊。热忱欢迎广大检验专业人员和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 一、《国际检验医学杂志》设有栏目:该刊辟有专家述评、专题、基础实验研究论著、临床检验研究论著、调查报告、综述、检验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质控与标规、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医学检验教育、检验科与实验室管理、个案与短篇等栏目。 二、《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 2.文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3.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后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如:周兰1,叶赤2,王红1,赵涛3(1 重庆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400046;2 广东医学院解剖教研室524023;3 重庆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400046)。文稿的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应说明;通讯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请在摘要前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4.摘要:基础实验研究论著、临床检验研究论著、调查报告栏目须附中、英文摘要;检验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质控与标规、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栏目须附中文摘要;其他栏目《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不保留摘要。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能使用“我们”、“我院”、“我科”等第一人称,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符,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写到科室)、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5.关键词:在中、英文摘要之后附上3~5个关键词(综述类文章也须有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使用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词,且必须用全称;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二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室间质量评价上报表 一、医院和实验室基本信息 1.实验室所在机构性质? A 公立(继续第2题,跳过第3题) B 私立(跳过第2题,继续第3题) 2.若选公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型? A 三甲综合B三甲专科 C 三乙综合 D 三乙专科 E 二甲综合 F 二甲专科 G 二乙综合H 二乙专科I 二级以下医院J 其他 3.若选私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型? A民营医院B独立实验室C体检中心D门诊部E其他 4.实验室所在医院床位数? A 0-500 B 501-1000 C 1001-1500 D 1501-2000 E 2000以上 5.实验室所在医院是否有LIS(实验室信息系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 A有LIS和HIS B有LIS,无HIS C无LIS,有HIS D无LIS和HIS LIS系统厂商为:,该厂商联系人,联系电话 HIS系统厂商为: 6.实验室所在医院日均门诊量?()人次 7.实验室建筑面积?m2 8.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9.医院年业务额?万元/年;实验室年业务额?万元/年 10.本实验室目前为止已开展检验项目总数(不包括外送)项 其中:自动化仪器检测项目数?项 手工检测项目数?项 各专业检验项目数: 临检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生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免疫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微生物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基因扩增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其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本实验室外送项目项 11.科室人员组成 实验室负责人:性别年龄学位 学历职称已任职时间年

实验室总人数 二、检验全过程质量指标 您实验室LIS是否纳入质量指标相关数据采集与统计:□是□否 注意事项:如您实验室无某条目项目数据,请填写“未统计”,如数据为0,请填写数字“0” 1. 月度指标

理论到实践对于检验医学的认识

从理论到实践对于检验医学的认识 作为一名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检验医学理论知识之后,我进入医院检验科实习已近一年的时间。在主任和各位老师的教导下使我对检验医学的涵义有了更深刻、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至关重要[1]。在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熟练掌握了常用的各种检验操作技能,使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升华,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经验,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多次参加科室和医院内的业务学习活动,对新理论、新技术均有所了解,也促使我形成了定期了解本专业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的良好习惯,这些素质的培养使我在毕业后有信心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检验者。 例如:采集手指血检测血常规时测得的血小板值偏低。 分析原因: ①由于采血技术不够熟练,进针太浅导致出血不畅,用力挤压,组织因子易混入血液标本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小凝块,血小板聚集使其假性减少。 ②血液分析仪计数时血小板与红细胞为同一个通道,大血小板或聚集的血小板被误认为是红细胞引起血小板减少。 2对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更加清晰

2.1检验医学的巨大发展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①检测技术操作的自动化。目前血、尿常规、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等检测已自动化或半自动化。②检测试剂商品化。以组合配套的试剂盒取代了过去实验室自己配制各种试剂,质量可靠,方法统一,增加了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检测方法标准化。过去每个检验项目有多种检测方法,不同方法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给临床造成麻烦和混乱,随着仪器、试剂的发展,现在检测方法趋向统一和标准化。④检测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许多新技术引进到检验领域取代了过去许多旧的、不准确、不精密、不灵敏的技术。 ⑤实验室管理有序化。随着检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人员队伍的迅速增加,实验室的管理也逐渐走向科学化的道路。⑥质量控制规范化。为了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检验医学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在检测质量控制方面也不断完善。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曾说过:“质量管理是检验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建科之本,没有检验报告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是质量的重要保证[2-3]”。 2.2全实验室自动化()全实验室自动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方法。 ①检验标本的条形码管理,有效的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为日常标本接收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 ②各种高度自动化的分析仪器的应用,使得检验信息化、网络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