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修改稿)

大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修改稿)

大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修改稿)
大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修改稿)

基于RS与GIS的大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陈爽,马安青*,李正炎,李福建,焦俊超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基于1988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的四期TM数据,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定量地分析了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大辽河口地区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1988年-1995年期间,大辽河口地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该地区生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降低,造成了一些物种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但是自95年以后,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升高,抗干扰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湿地;景观格局;景观指数;景观变化;大辽河口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 ,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1]。景观格局决定着景观过程,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着景观生态过程和景观流,导致景观功能发生变化[2]。今天的格局是过去的景观流(自然、社会、经济和各种生态过程)形成的,其又是今后景观格局形成的基础。因此,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学过程,通过分析景观格局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生态过程,揭示景观演替的机制和规律,进而预测景观的变化趋势,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前对于滨海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探求的热点问题之一[3-5]。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沿海岸线分布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尤其是辽河三角洲一带 ,因滨海湿地分布集中,类型多样,人为扰动强烈 ,近年来已成为滨海湿地景观演变研究的热点地区。国内许多学者王宪礼、肖笃宁等都曾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景观破碎化程度以1986 ~1994年的景观变化进行过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程度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6-8];还有学者进一步就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空间模拟 ,从而为进行以污染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526—001—02)资助;辽河河口区大型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2008ZX07208—009)。

作者简介:陈爽(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GIS与RS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E-mail:chenshuang191@https://www.doczj.com/doc/319131654.html,。

通讯作者:马安青(1970—),男,博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研究与应用。

E-mail:maanqing538@https://www.doczj.com/doc/319131654.html,。

为核心的景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9];一些学者还通过对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近年来景观演变的研究 ,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及湿地生境自然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徐玲玲等人对盘锦湿地近20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11] ,但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最新技术揭示大辽河口地区湿地从80年代—2007年的长期变化过程的研究尚不多见[11-14]。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当地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以及大辽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大辽河口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有了不小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力图揭示大辽河口地区在1988年到2007年近20年间,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轨迹,使得当地政府部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期间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以及今后还需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大辽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北纬:4040′-4101′,东经:12205′-12226′。1958年以后,将辽河主流全部引向双台子河,由盘山县入海,将辽河的支流浑河与太子河汇合后单独在营口市入海。浑河和太子河在海城三岔河汇合后,称为大辽河,河长95km,自营口入渤海辽东湾。大辽河流经海城、盘山、大石桥、大洼、营口等市县,穿行于辽河中下游区的近海地带,沿岸属于滨海与堆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在3-10米之间,气候属于暖风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0℃,年均降水量620-730mm,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

大辽河口地区属于东北亚经济圈黄金地段,经济区位优势显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辽宁省前列,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变迁影响显著。本研究选取盘锦市和营口市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后面的计算和分析都以此为对象。

图1 研究区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research area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次采用了1988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四期的Landsat-TM影像,根据野外调查与地形图,利用ArcGis和ERDAS对数据经过几何纠正,坐标转换和增强处理后,建立解译标志进行了目视解译,并且借助FRASTATS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计算获取该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特征。将该区域的湿地类型图在ArcMap里空间分析模块下生成30m×30m的栅格数据,并将四个时期的栅格图分别两两叠加,得到了20年间大辽河口湿地类型变化图。

1.2.2 景观类型划分

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水稻田、芦苇地、库塘(水库与水塘)、养殖区、滩涂、碱蓬、建筑用地等(库塘与养殖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称库塘,请说出理由)。

1.2.3 景观空间分析方法

利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四期的湿地类型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选用生态意义比较明确的景观指数,包括景观类型面积(CA)、聚集度数(AI)、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优势度指数(SHEI)、最大缀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来分析研究区域的湿地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具体景观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参考文献[15]-[18]。

2 结果分析

2.1 湿地景观类型时间变化分析

2.1.1不同湿地景观类型面积时间演变(芦苇田88-95年的变化有点离奇,这种激烈的变化在环境地学中似乎不可能出现,请重新核实你的解译成果。)

运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四期的湿地类型面积进行了计算,并且计算了近20年大辽河口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变化值及其变化速度。为了更加方便直观地分析各种类型面积的变化,绘制了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图2)和面积变化率图(图3)。(对比参考文献我觉得你的建设用地变化的数据好像有问题,我也写过多篇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章,即使荒凉的西北,建设用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都是呈几何级的增长,而你的计算结果却显得这种类型在这里的变化很不起眼,这和全国的趋势相违背,更和参考文献的数据相违背,请严肃解译标志,我只是想提醒你,你的结果可能有问题。还有,你的变化率是如何计算的,芦苇田的面积变化我觉得问题很大。)

图2 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比较图

Fig.2 The changes of area percent with time for wetland types

图3 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变化率比较图

Fig.3 The rate of area changes of different wetland types

大辽河口地区的水稻田面积从1988年到2007年间稳步上升,并且在研究区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1988到1995年间面积变化速度非常快,随后变化率有所减缓。芦苇田面积在1988年还占较大的比重,但是到95年期间其面积急剧骤减,随后又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近20年间赤碱蓬面积在逐年减少,到07年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很微小的一部分。滩涂面积在1988年到1995年变化最明显,以较快的速率迅速增加,01年以后几乎没有变化。养殖区面积呈现稳步升高的趋势,而且变化速率由18.04%增加到46.27%,增长速度快,随后几年变化率有所减缓。库塘面积在1988到1995年间变化幅度最大,到95年占据研究区域最大的比重,01到07年间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建筑用地面积在95到01年间以较大的变化率增加,随后几年变化不大。通过分析比较得到:1988~2007年库塘面积变化最显著,而且扩大的比例最大;赤碱蓬面积缩小的最明显;芦苇田面积变化最不稳定;水稻田、养殖区、建筑用地和滩涂的面积则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2.1.2 湿地景观类型转换时间特征分析

利用GIS中GRID模块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1988,1995,2001,2007年的大辽河口

湿地景观类型图两两进行叠加计算及统计整理,得到湿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表(表1-3)。

表1 1988-1995年湿地类型转移矩阵

Table1 The transfer matrix of wetland types between 1988 and 1995

1988

1995

建筑用地养殖区库塘水稻田滩涂芦苇田合计

建筑用地347.9 4.64 0.88 8.04 4.61 6.32 372.39 转移率93.42 1.25 0.24 2.16 1.24 1.70 100

养殖区 5.89 309.06 0.02 76.83 4.02 3.37 399.19 转移率 1.48 77.42 0.01 19.25 1.01 0.84 100

库塘0.05 0 34.12 0.73 0.07 0.01 34.98 转移率0.14 0 97.54 2.09 0.20 0.03 100

水稻田20.9 199.07 0.74 1011.3 44 4.55 1280.56 转移率 1.63 15.55 0.06 78.97 3.44 0.36 100

滩涂 6.33 0.49 0 6.64 47.32 24.08 84.86 转移率7.46 0.58 0 7.82 55.76 28.38 100

芦苇田42.57 13.86 11.66 198.83 33.13 968.34 1268.39 转移率 3.36 1.09 0.92 15.68 2.61 76.34 100 注:数据单位为km2 ,转移率单位为%

表2 1995-2001年湿地类型转移矩阵

Table2 The transfer matrix of wetland types between 1995 and 2001

1995

2001

建筑用地养殖区库塘水稻田滩涂芦苇田合计

建筑用地354.18 1.21 0.014 16.39 1.68 3.38 376.854 转移率93.98 0.32 0.004 4.35 0.45 0.90 100 养殖区10.45 364.8 0.022 192.87 0.023 12.27 580.435 转移率 1.80 62.85 0.004 33.23 0.004 2.11 100 库塘0.03 0.001 2884.59 1.08 0 0 2885.701 转移率0.001 0.00 99.96 0.037 0 0 100 水稻田52.28 93.5 1.87 2667.6 0.766 67.71 2883.726 转移率 1.81 3.24 0.06 92.51 0.03 2.35 100 滩涂37.81 3.78 0.15 24.65 374.2 45.86 486.45 转移率7.77 0.78 0.03 5.07 76.92 9.43 100 芦苇田9.62 2.28 0.13 34.56 30.69 10.99 88.27 转移率10.90 2.58 0.15 39.15 34.77 12.45 100 注:数据单位为km2 ,转移率单位为%

表3 2001-2007年湿地类型转移矩阵

Table3 The transfer matrix of wetland types between 2001 and 2007

2001

2007

建筑用地养殖区库塘水稻田滩涂芦苇田合计

建筑用地455.54 79.54 0.18 7.69 1.97 2.46 547.38 转移率83.22 14.53 0.03 1.40 0.36 0.45 100 养殖区13.83 533.6 0.01 41.29 0.08 4.22 593.03 转移率 2.33 89.98 0.00 6.96 0.01 0.71 100

库塘0.42 0.02 3719.94 0.8 0 0.14 3721.32 转移率0.01 0.001 99.96 0.02 0 0.004 100 水稻田61.22 226.43 4.77 2846.78 0.22 65.98 3205.4 转移率 1.91 7.06 0.15 88.81 0.01 2.06 100 滩涂20.5 0.67 0 5.04 456.04 11.28 493.53 转移率 4.15 0.14 0 1.02 92.40 2.29 100 芦苇田9.15 7.55 0 51.00 0.41 181.91 250.02 转移率 3.66 3.02 0 20.40 0.16 72.76 100 注:数据单位为km2 ,转移率单位为%

分析湿地类型面积转移矩阵表1得到1988到1995年大辽河口地区湿地类型转化的情况:建筑用地的增加部分主要来自水稻田和芦苇田的转化,分别为20.9km2和42.57km2 ;建筑用地中有2.16%的面积转化为水稻田,总体转化的比较少。养殖区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的转化,转化面积199.07km2 ;而同时养殖区中有19.25%转为水稻田。库塘的增加主要来自芦苇田的转化,而它几乎没有向其它类型转化。水稻田的增加主要是养殖区和芦苇田的转化,分别为76.83km2和198.83km2;滩涂增加主要是水稻田和芦苇田的转化;滩涂中有28.38%的面积转化为芦苇田。芦苇田的增加部分也主要是由滩涂转化来的,芦苇田中有15.68%的面积转化为水稻田。

分析1995-2001年湿地类型转移矩阵表2得到: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和滩涂的转化,分别为52.28 km2和37.81 km2 ,建筑用地中有4.35%的面积转为水稻田。养殖区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的转化,转化面积93.5km2 ;而同时养殖区中有33.23%转为水稻田。水稻田的增加主要是养殖区的转化,为192.87km2 。滩涂增加主要是芦苇田的转化;滩涂中转化为芦苇田、水稻田和建筑用地分别为9.43%、5.07%和7.77%。芦苇田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滩涂、养殖区的转化,分别为67.71 km2,45.86 km2,12.27 km2;芦苇田中有39.15%转为水稻田,34.77%转为滩涂,10.90%转为建筑用地。

分析2001-2007年湿地类型转移矩阵表3得到: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和滩涂的转化,分别为61.22 km2和20.5 km2 ,建筑用地中有14.53%的面积转为养殖区,有1.40%的面积转为水稻田。养殖区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和建筑用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26.43km2 ,79.54 km2;而同时养殖区中有6.96%转为水稻田,2.23%转为建筑用地。水稻田的增加主要是养殖区和芦苇田的转化,分别为41.29km2 和51.00km2 。滩涂中分别有1.02%、4.15%和2.29%的面积转化为水稻田、建筑用地和芦苇田,而由其它类型转化为滩涂的面积非常小。芦苇田的增加主要来自水稻田、滩涂的转化,分别为65.98km2,11.28km2;芦苇田中有20.40%的面积转为水稻田。

2.2 湿地景观类型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GIS中GRID模块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1988,1995,2001,2007年的大辽河口湿地景观类型图两两进行叠加,提取出动态变化数据,生成了该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变化图(图4-6)。分析图4-6可以得到大辽河口湿地类型变化的特点:该地区的湿地类型变化主要表现

在自然湿地大量转化为人工景观或人工湿地,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其中转化为养殖区的部位主要分布在邻近河流、海岸一带;转为水稻田和建筑用地的部位主要在城镇或农村居民地等人口密集地区和靠近养殖的区域;湿地退化为滩涂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沿海,河流一带。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大辽河口地区湿地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

图4 1988-1995年大辽河口湿地景观类型变化图

Fig.4 Change of wetland types in Liaohe between 1988 and 1995

图5 1995-2001年大辽河口湿地景观类型变化图

Fig.5 Change of wetland types in Liaohe between 1995 and 2001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 张金生,盛 江,郭立伟,付 燕,曹 宇 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摘 要]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谷、一湾、一滩、三个主题公园”的总体格局,通过道路系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规划、视线廊道规划等,打造“水舞绿绸带、心泊湿地湾”的城市绿洲,使龙凤湿地公园成为独具个性和魅力的,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生态湿地公园,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的需求,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利用。[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大庆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5-0068-08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B Longfeng Wetland Park Design In Daqing/Zhang Jinsheng, Sheng Jiang, Guo Liwei, Fu Yan, Cao Yu [Abstract] Longfeng wetland park design uses ecology theories, follows holistic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coordi-nation rules, builds “one belt, one valley, one bay, one beach, three theme parks” layout, plans road network, landscape layout, visual corridors, and creates an poetic urban oasis. The Longfeng wetland park will become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park for public tour,recreation, education, satisfies ecological tourism demand, and push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Key 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Daqing city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自然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 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 [作者简介] 张金生,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盛 江,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郭立伟,注册规划师,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 付 燕,硕士,工程师,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分院副院长。 曹 宇,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doczj.com/doc/319131654.html,)

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摘要: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为低碳游憩场所,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意识。本文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并提出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作用;设计理念 abstract: our countr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e 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etland park, is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divers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wetland is combined with a novel mode. to build the city wetland park as a low carbon city wetland park recreation si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city wetland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city wetland park; functio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还有森林及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位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建设规模:受污染河水处理量30000m3/d 建设总用地面积:68万m2(其中集中净化区18.5万m2) 工程服务期限:20年 1.2编制依据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中华人民共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 (6)选址区域1/1000地形图;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3.1编制原则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

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考虑绿化; (7)尽量采用节能材料; (8)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美观大方,与厂区周围环境一致和统一。1.3.2编制范围 本方案编制范围为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公园,本湿地公园主要引东引河的部分河水,对其进行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排洪渠生态补水,为南畲朗下游段提供洁清水源和促进水体流动作用,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湿地前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混凝沉淀池设计; (2)湿地处理系统,包括湿地进配水系统和底部汇水系统设计; (3)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4)景观系统; (5)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设计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景观生态学综述

课程论文 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特征及规划方法的应用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 姓名葛婧 学院草叶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号320152120 一级学科生态学 学科方向生态科学 指导教师周建勤 论文评分

摘要: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景观生忘过程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内容。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动其应用与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规划方法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景观生态学就是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建筑规划设计、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领域。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以人为中心)区域的结构、功能、动态过程和变化效应,以利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它不仅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研究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涉及的部门和学科较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资源开发、园林和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交通道路等,而城市景观生态学是以上学科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各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本学科力量不能解决问题,必然要走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一条必由之路[1]。 1 城市景观生态学 城市景观生态学隶属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是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交叉。主要涉及景观建筑学、美学、园艺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目前研究的中心目的主要是协调“人一地”矛盾,试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对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城市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前人主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其结构模式、与外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过探讨,而对其内部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海绵城市”成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建设好城市中的湿地景观,不仅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推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季的雨洪问题。基于此,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指南,探讨如何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

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

生态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生态园湿地公园 方 案 设 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范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4) 2.1处理规模 (4)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6)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6)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6)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2)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 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在河道护坡中的应用及研究综述 摘要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 随着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提出,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成为人们一种强烈的共识。本文主要介绍了河道护坡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河道生态护坡类型和现有的生态护坡技术。 关键词:河道护坡;景观生态学;生态护坡;护坡技术 1.相关概念 1.1景观生态学 1939年特罗尔(C.Tron)最早提出“景观生态”一词,并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使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学中最年轻的分支学科之一[1]。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关于景观生态学,大多数景观生态学家都认为,就景观生态学的本质而言可称为空间生态学[1],它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可应用于不同的组织层次和分辨尺度。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2]。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3]。 1.2河道护坡 传统的河道护坡工程一般以水泥、石料、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为主要建材,在设计上以力学的角度去思考边坡稳定,通常都以安全、经济为优先,忽略了生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研究者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研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研究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范畴。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从90年代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1.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 1.1乡土景观的概念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 B Jackson,1984)[1],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2]。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 B Jackson在其著作《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Vernacular Landscape”在国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一)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一) 内容摘要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

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2.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