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面部和颈部评估教学文案

头面部和颈部评估教学文案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考点大全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 1.上颌骨位置毗邻 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 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 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 а.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 c.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 上颌骨血供 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 б.下颌管走形及规律 走形:在下颌支内,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内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 a 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内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内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 c 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 7.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A 正中联合(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位置最为突出。) B 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 C 下颌角(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如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则骨质更薄) D 髁突颈部(比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8.面神经管走行 起自内耳道底上部的面神经管口,初呈水平位行向前外,再以直角转向后外,而后垂直下行,止于茎乳孔,管内有面神经通过。 9.颞下颌关节由颞骨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突,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及外侧包绕的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构成 韧带 A 颞下颌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并与下颌后退运动关系密切 B 蝶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防止张口过大的作用 C茎突下颌韧带限制下颌过度前伸 血供颞浅动脉和上动脉(颈动脉分支)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本单元内容较多,要求考生 重点掌握:①腭大孔的体表标志;②咀嚼黏膜的4种乳头;③舌下区内容物;④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内容物。 熟悉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舌的淋巴回流;颌面部的表面标志;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及层次特点。 了解颈部的局部解剖。 一、口腔的局部解剖 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1)境界: 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延续,两侧为颊,上下两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 (2)表面标志: 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乳头、磨牙后垫、翼下颌皱襞、颊垫尖。 2.唇、腭及舌的解剖结构特点 (1)唇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疖、痈的好发部位;浅筋膜疏松;肌层应对位缝合;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可发生黏液囊肿;感觉神经来自上下颌神经分支、运动由面神经支配。 (2)腭乳头(切牙乳头)是鼻腭神经局麻的表面标志;切牙乳头、腭皱襞、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等制作义齿基托应注意结构特点;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腭侧,相对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为腭大孔麻醉表面标志。 (3)舌背部分布有丝状、菌状、轮廓、叶状四种乳头,见口腔组织病理部分(2 005)。 (4)下面有舌系带,与发音及修复关系密切。 (5)舌的淋巴管引流分为四组: 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舌中央淋巴结,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舌后1/3淋巴结,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下区的主要内容 舌下肉阜两侧的舌下襞是舌下腺小管开口,也是下颌下腺管表面标志;口底黏膜深面从两侧向中线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舌下动脉。 二、颌面部局部解剖 1.颌面部表面标志 (1)表面标志: 睑裂、睑内侧联合、内眦和外眦、鼻根鼻尖和鼻背、鼻底和鼻孔、鼻小柱和鼻翼、鼻面沟、唇面沟、鼻唇沟、口裂、口角、唇红和唇红缘、唇弓和人中点、唇峰和唇珠、人中、人中嵴、颏唇沟、颏下点、耳屏、眶下孔、颏孔、腮腺导管。 (2)体表投影: 耳屏至眼眶外下缘连线,为颧弓在颜面部表面标志;颧弓与下颌切迹围成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刺入点表面标志;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着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表面投影。 2.腮腺咬肌区的解剖特点 (1)境界: 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至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内侧咽旁间隙,外侧皮肤。 (2)层次内容: 腮腺鞘浅层致密,深层薄弱,易形成咽旁脓肿;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腮腺导管在颧弓下1.5cm穿出腮腺鞘,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下颊支,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颊黏膜上。 3.面侧深区解剖特点 前为上颌骨后面,后为腮腺浅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由浅入深分层为: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三、颈部局部解剖 1.颈部的境界、分区及解剖特点 (1)境界:

一般状态及头颈部评估

实验一一般状态及头颈部评估 实验目的: 1、掌握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体位、步态的基本评估方法及内容。 2、掌握瞳孔的评估方法。 3、能正确判断成人的发育情况。 4、能按顺序进行营养状态的评估。 实验准备: 被评估者、体重计、软尺、体温计、血压计、手电筒、压舌板、棉签。 实验方法: 集体观看教学片,指出重点内容的评估。 实验步骤: 一般状态评估是身体状况评估的第一步,是对病人全身状况的概括性观察,以视诊为主,配合触诊和听诊。评估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体位、步态等。 一、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身体状况评估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方法详见《护理学基础》相关章节。 (一)体温 1、参考范围口测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 2、临床意义生理情况下,体温有一定的波动。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运动或进食后、月经期前或妊娠妇女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略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体温低于正常称为体温过低。 (二)脉搏 评估脉搏时,主要触诊浅表动脉,最常用挠动脉,特殊情况下可触诊股动脉、足背动脉、颈动脉等,测量时须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紧张度、动脉壁状态、强弱及波形变化。 1、脉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正常成人脉率为60~100次/分。 2、脉律指脉搏的节律,可反映心脏的节律,正常人脉律节律。 3、动脉壁状态正常人动脉管壁柔软、光滑、有弹性。 4、强弱脉搏的强弱与心搏出量、脉压和外周阻力大小相关。 5、波形指脉搏的形态变化,可通过触诊或脉搏示波器描记得知。 (三)呼吸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类型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男性及婴幼儿以腹式呼吸为主。 2、呼吸频率与深度静息状态下,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 3、呼吸节律静息状态下,正常成人呼吸均匀、节律整齐。病理状态下,可出现呼吸节律的变化。 (四)血压 血压是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或体循环血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内压力在收缩中期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力在舒张末期达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二、意识状态

颈部功能障碍评估

颈部功能障碍评估 疼痛强度现在没有疼痛 现在疼痛非常轻微 现在是中度疼痛 现在是颇严重的疼痛 现在非常的疼痛 现在是严重的无法想象的疼痛 工作 我可以做很多我想做的事 我只能做我平常的工作但不能做更多 我几乎能做我平常的工作,但不能做更多我无法做平常的工作 我几乎无法做一点平常的工作 我无法工作 生活自理(清洗、穿衣等) 我可以正常地完全自理而不会引起额外的疼痛我可以正常的完全自理但会引起额外的疼痛完全自理时会引发疼痛所以我会缓慢而小心基本能自理但常需要别人帮助 基本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 完全不能自理 专注集中注意力无任何困难集中注意力有一点困难集中注意力相当困难 集中注意力会很困难 集中注意力非常困难 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 抬举 举重物时不会引起任何疼痛 举重物时会造成额外的疼痛 因疼痛无法从地板上举起重物,但可以举起桌上重物 只能举起很轻的东西 无法举起或拿起任何东西 开车 开车时颈部不会疼痛 想要开多久都可以但颈部轻微疼痛开车时颈部有较中度疼痛 因为较明显的颈部疼痛无法随时开车因严重颈痛几乎无法开车 完全无法开车 阅读 阅读时没有颈部疼痛且时间不受限制阅读时有轻微颈部疼痛且时间不受限制阅读时有中度颈部疼痛且时间不受限制阅读时有中度颈部疼痛且时间不能太长因颈部严重疼痛几乎无法阅读 无法阅读娱乐 能够从事所有娱乐活动而没有颈部疼痛能够从事所有娱乐活动伴随轻微颈部疼痛因颈部疼痛能从事大多数日常娱乐活动只能从事部分娱乐活动但会伴随颈部疼痛因颈部疼痛,几乎没办法参加娱乐活动完会无法参加娱乐活动 头痛无头痛 仅有轻微头痛但不频繁有中度头痛但不频繁 有中度头痛且发生频繁几乎随时都有头痛 睡眠 正常 会受到稍微影响(睡眠减少<1小时)会受到轻微影响(睡眠减少2小时)会受到中度影响(睡眠减少2~3小时)会受到很大影响(睡眠减少3~5小时)会受到明显影响(睡眠减少5~7小时) 积分 计分:所有项目都是由上往下分数递增,最上面的分值为0而最下面的分值为5。项目的分数相加为最终评分。积分越高,残疾程度越大。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章口腔颌面颈部解剖[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 一、A1 1、关于腭大孔的叙述。那项是不正确的 A.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B.有腭前神经和血管通过 C.位于腭侧牙槽嵴顶至腭正中缝弓形连线的中点 D.由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 E.是翼腭管的下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 【该题针对“第三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2、以下关于眶下孔的叙述中那项是错误的 A.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 B.眶下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 C.眶下孔朝向前内下方,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进针方向应为前内下 D.眶下孔向后外上方通入眶下管 E.眶下孔的下方骨面上有尖牙窝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进针的方向是向上、后、外。 眶下孔向后外上方通入眶下管。 【该题针对“第三章单元测试(2讲)”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上颌骨的四突不包括 A.额突 B.颧突 C.颞突

D.腭突 E.牙槽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上颌骨的四突分别称为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 颞突是颧骨的突起之一。 颞突:从体的上部向上延伸,分为深浅两部。颞深脂肪突呈窄舌状,位于蝶骨大翼和颞肌间(颞前间隙内),脂肪突的深面是眶外侧壁的后方和颧骨的体部,后侧贴附于蝶骨大翼上。上端最高点平眼外眦水平或稍下方。 【该题针对“第三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4、以下哪个解剖结构不位于下颌骨体部外侧面 A.外斜线 B.颏孔 C.正中联合 D.颏棘 E.颏结节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 因此本题答案选D颏棘。 5、上颌骨不参与以下哪个解剖结构的构成 A.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B.口腔顶和鼻腔底 C.鼻腔侧壁

02-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02-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字体:大中小】【打印】 第一节骨 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一)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l.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3.颧突:与颧骨相接。

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 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二)牙槽骨解剖名词 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诸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三)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粘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双尖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6<7<5<8) (四)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第二第三磨牙区)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一)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 1.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在下颌双尖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 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双尖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

口腔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试题附答案解析

《口腔解剖生理学》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一、A1 1、下列属于唇周围肌下组的是 A、笑肌 B、降口角肌 C、颧大肌 D、提上唇肌 E、提口角肌 2、属于唇周围肌上组的是 A、笑肌 B、颏肌 C、降口角肌 D、降下唇肌 E、以上均是 3、下列关于口轮匝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口轮匝肌呈扁环形排列,肌纤维位于上、下唇内 B、口轮匝肌深层在口角处由颊肌和唇周围肌的部分纤维构成 C、口轮匝肌浅层由固有肌纤维构成,从唇的一侧至另一侧 D、主要作用是闭唇,封闭口腔 E、以上均正确 4、下列属于表情肌范畴的是 A、咬肌 B、颞肌 C、翼内肌 D、翼外肌 E、口轮匝肌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表情肌范畴的是 A、颧大肌 B、提上唇肌 C、提口角肌 D、颏肌 E、咬肌 6、以下关于颊肌的论述中,不恰当的说法是 A、颊肌呈四边形,位于大部分唇周围肌的深面 B、颊肌纤维向前交叉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C、颊肌纤维最上方和最下方的肌纤维无交叉 D、主要作用闭唇,封闭口腔 E、颊肌位于口腔黏膜的浅面

A、咬肌 B、颞肌 C、茎突舌肌 D、翼外肌 E、翼内肌 8、下列关于翼外肌的叙述,哪一项正确 A、翼外肌位于翼腭窝 B、翼外肌分为上下两头,上头起自翼外板的外面 C、由于翼外肌肌纤维的方向,当髁状突颈部骨折时,常牵拉髁状突向前内方移位 D、当左侧翼外肌出现病变,则向左偏颌时患者自觉疼痛剧烈 E、翼外肌的肌纤维斜向后下止于翼肌粗隆 9、口腔唾液腺中最大的是 A、腮腺 B、舌下腺 C、下颌下腺 D、腭腺 E、颊腺 10、下述关于“腮腺鞘”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腮腺鞘来自颈深筋膜浅层 B、腮腺鞘与腮腺紧密结合,并发出间隔伸入腺体 C、鞘的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D、鞘的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有纤维束伸入外耳道 E、鞘的深层附于颅底,且增厚成蝶下颌韧带 11、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 A、外耳孔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B、耳屏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C、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D、外耳孔至鼻翼连线的中1/3段 E、耳垂至鼻翼连线的中1/3段 12、成人腮腺管口位置一般在 A、上颌第一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B、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C、上颌第三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E、上颌第二前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 13、下述关于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的鉴别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节,再以节后纤维与下颌下腺相连 B、下颌下腺导管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 解剖 第一节骨 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一)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I. 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有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 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字体:大中小]【打印】 Jl ■ -?∣∣χ.v??∣κ hlMt; L £1L W ?I?V∣ i j∣hr-?iφ∣?l? t *

3. 颧突:与颧骨相接。 4. 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 5. 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二)牙槽骨解剖名词 1. 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 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 3. 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 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 牙根间隔多根牙诸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三)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 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粘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双尖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6<7<5<8) (四)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 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 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 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 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第二第三磨牙区)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 (一)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 1. 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在下颌双尖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 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和下颏棘;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 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双尖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