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

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

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

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

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1 ]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就是说,如果目标是定价分析的话《, 资本论》第1卷的确就代表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而且像我将表明的, 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竞争价格无需预先求助于《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便能够演绎出来。

鲍莫尔的论点是, 马克思的兴趣在于把转化分析作为他价值理论的后续, 而不是定价问题。毋宁说转化分析寻求描述非工资收入如何产生的,然后, 这个总量又是如何分配的。其中, 在马克思看来, 前者是实质性的问题, 是他在《资本论》第1 卷所讨论的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是为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知晓的表面的问题, 马克思只打算在《资本论》第3 卷方才予以考虑的问题。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分析的实质,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依据这个比喻, 经济被描述为各产业的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产业都对容纳剩余价值总量的仓库做出贡献。每个产业的贡献是它的总产量减去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消耗。如果我们应用劳动单位来计量这些数量, 每个产业的贡献同其所应用的劳动量成比例。这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

鲍莫尔指出, 来自中心仓库的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现在则是经由竞争而发生的, 竞争过程分配给每个产业的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数量是严格地同其资本投资成比例的。这是转形问题的核心, 即把剩余价值转变成为利润、利息和租金。它按照其工作力量从每个产业索取, 又按照其总投资向每个产业回报。这样, 对剩余价值转变为总利润的讨论的目标是直接的。给定某一产业对社会剩余价值的贡献(像价值分析所表述的) , 并且同一产业以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的形式抽取的收入基本是独立决定的, 问题是如何比较二者。换言之, 问题

是, 在什么环境下一个给定的产业抽取的多于它所贡献的? 什么时候又将出现相反的情况?鲍莫尔认为, 这不是借助于一块橡皮就能回答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部分答案, 但是甚至对

于这部分答案的论点也是不完全的。森岛通夫在他的杰出著作中第一次提供了一个周密的答案。[2 ]

二、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在《资本论》第1 卷中, 马克思在谈论价值时, 似乎偶然说到它们同价格近似。例如, 他断言“事实是, 商品可能按偏离价值的价格出售,但可以把这种偏离看作是对商品交换规律的违反??。”他继续把这些偏离表述为一种“暂时的”把它们归因于“市场的扰动”。但是, 鲍莫尔指出, 必须把他的论点按这样的线索来解释: 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也仅仅认识到不能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归因于价格超过价值的通货膨胀过程, 因为在这样一种普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获取好处的。马克思在这方面所说的话一般说来似乎基本上可以按照其揭露的目的来解释。当然,当我们回到《资本论》第3 卷的时候, 价值和价格是清晰地区分开了, 并且基于不同产业投资回报率的等同性而论及了“成本价格”。

鲍莫尔指出, 在两卷《资本论》(第1 卷和第3 卷) 中似乎存在三种可行的区分价值作用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 马克思最初打算把他的价值作为均衡的相对价格, 当他开始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时候, 他仅仅从他原来的命题后退了, 所做的最好的解释是回避他的后退, 把它说成是他的力量的一个有计划的重新部署。[3 ] 第二种方式是马克思打算把他的价值理论作为对正确的价格分析的一个简单的近似, 而且《资本论》第3 卷的转化程序是他进行适当纠正的方法。第三种方式(鲍莫尔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是, 从来没有打算把价值理论作为一种价格理论, 价格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现象, 马克思认为不值得太注意, 他要解释远为更基本的问题: 生产过程, 即不同的经济部门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回到第一个假说, 我们不能希望证明马克思从来没有改变他对价值和价格关系的思考。但我们知道至少在他完成《资本论》第1 卷之前的5年, 他的转化问题的观点便已经相当充分地形成了。另外, 恩格斯告诉我们,“《资本论》第3 卷较大部分是在1864 年和1865 年写成的”,[4 ] 即在《资本论》第1 卷问世以前的两年写成的。事实上, 在同一个地方, 恩格斯说马克思甚至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19 世纪50 年代完成的) 草稿中就已经获得了他的答案。

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已经表明他在《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没有他在《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重要。从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上看,《资本论》第3 卷的价格分析处理是他讨论的主题所假设的“外部假象”。只有分析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才能首次把事情的真实情形揭示出来。这样,马克思便告诉我们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较多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根据竞争的均衡力量对价值理论的修改。

人们可能反对马克思所思考的价格必然是从价值经由其转化的计算而演绎出来的假设。马克思完全知道, 他的生产价格和古典经济学的“自然价格”是一样的。在其论转化问题的第一封信中, 马克思相当明确地表明他的价格同基于生产成本的古典学派的价格是相同的: “按这个方式(经由转化过程) 调节的价格= 资本支出+ 平均利润??就是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

成本价格等等。”这样, 他并没有指责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没应用马克思的价值而演绎其价格关系。毋宁说, 所做的重复评价是他们仅仅处理这个表面现象的形式。价格和价值, 简言之, 并不是一回事。价值不是价格的近似, 也不是价格计算的一个必要的步骤。毋宁说, 一个是表面现象, 一个是本质,即后者(价值) 被用来揭示一种暗含的本质。

三、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鲍莫尔强调,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是马克思转化问题的本质方面。他正确地指出, 马克思主要关心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仅仅偶然地关心(作为证明前者的手段) 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为佐证, 鲍莫尔原原本本重述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 卷序言中的著名的挑战, 在这个序言中恩格斯首次公布了转化问题的论述。“价格”一词在那里甚至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回到马克思自己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他把《资本论》第3 卷的两篇的标题确定为: 第1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2 篇———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还是没有提及定价。的确, 在《资本论》第3 卷第1篇第9 章, 他是围绕价格处理而展开分析的, 并在“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标题下表达了这种思想。但从排列的顺序上可以看清楚孰轻孰重。最后, 还可以指出在1868 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是如何向恩格斯描述这个问题的:“现在应当让你知道利润率的阐述方法了。所以我把这个过程非常概括地告诉你。??在第3册中我将要说到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彼此分离的组成部分??利润在我们看来首先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范畴??剩余价值获得了利润的形式, 两者之间并没有数量的差别。这只是剩余价值的使人发生错觉的表现形式。”[5 ] 鲍莫尔还借用马克思曾经用过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6 ] 的比喻来说明转化过程, 在这个比喻中, 首先总计经济的总剩余价值, 然后通过竞争来加以分割。借用《资本论》的引文很容易表明, 这个比喻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意思:“??就利润来说, 不同的资本家在这里彼此作为一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发生关系, 在这个公式中, 按每100 资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润。因此,对不同的资本家来说, 他们的利润之所以有差别,只是因为他们投在总企业中的资本量不等, 因为他们在总企业中入股比例不等, 因为他们持有的股票数不等。”[7 ]

鲍莫尔说, 我们经济学家在心里对《资本论》第3 卷总有某种程度的欣赏, 而把《资本论》第1 卷看作对于处理竞争定价这样实际问题“不必要的弯路”。但这仅仅是我们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偏见的反映。从马克思分析意图的观点上看,对于解释竞争价格的决定来说, 最重要的是揭露其不恰当的关系, 驱散我们眼前的迷雾, 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实际。这就是为什么《资本论》第1 卷对于马克思和他的追随者是最重要的原因。鲍莫尔从《资本论》第3 卷引证如下一段有意义的话:“??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对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家之所以重要, 只是由于他那个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作为决定因素之一参与平均利润

的调节。但这是一个在他背后进行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他所看不见的, 不理解的, 实际上不关心的。现在, 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 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实际量的差别, 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掩盖起来, 这不仅对存心要在这一点上自欺欺人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 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就被掩盖起来。??这个内在联系在这里还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 以前的经济学??保持那种在现象上引人注目的差别, ———理论家的这种混乱最好不过地证明, 那些陷在竞争中, 无论如何不能透过竞争的现象来看问题实际的资本家, 必然也不能透过假象来认识这个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8 ]

鲍莫尔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马克思认为定价是一个不重要的现象, 仅仅起一种模糊本质关系的作用, 那么, 他为什么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篇幅去研究转化问题呢? 他认为, 重要的是因为许多人, 包括资本家、工人、庸俗经济学家,甚至像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 都不理解价值和价格之间的本质联系。考虑一下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的经济学家,那时, 经济学家们都借助于边际生产力论寻求证明资本主义分配过程的公平。总的说来, 他们的论点是从这样的命题出发的, 即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都为社会的产出做出了贡献, 因此, 它们当然都应在该产出中享有一个份额。确切地说,这正是马克思的分析所预期的和打算揭露的荒谬的东西。看看马克思自己是怎么说的吧。“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 , 土地—地租, 劳动—工资中, 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的三位一体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 社会关系的物化, 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在这个世界里, 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 作为社会的人物, 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 在兴妖作怪。??实际生产的当事人对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 劳动—工资这些异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 这也同样是自然的事情, 因为他们就是在这些假象的形式中活动的, 他们每天都要和这些形式打交道。庸俗经济学无非是对实际的生产当事人的日常观念进行训导式的或多或少教条式的翻译, 把这些观念安

排在某种合理的秩序中。因此, 它会在这个消灭了一切内部联系的三位一体中, 为自己的浅薄的妄自尊大, 找到自然的不容怀疑的基础, 这也同样是自然的事情。同时, 这个公式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 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9 ]显然, 这段论述对于理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中肯的。另外, 关于转化分析的意义, 鲍莫尔还在他的论文中引述了马克思1868 年致恩格斯的信中所写下的如下的话:“现在我们已经把利润化为它在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形式了。其次是这种利润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生息资本。信用制度。

VI. 超额利润之转化为地租。

VII. 最后, 我们谈到庸俗经济学家作为出发点的那些表现形式: 地租来自土地, 利润(利息)

来自资本, 工资来自劳动。但是, 现在从我们的观点来看, 事情完全不是这样。这种表面上的运动是一目了然的。其次, 作为以往一切经济学家的支柱的亚当·斯密的谬论: 商品的价格由上述三种收入, 即仅仅由可变资本(工资) 和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 ) 构成的说法已经被驳倒。整个运动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最后, 既然这三种形式(工资、地租、利润(利息) ) 是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三个阶级的收入来源, 结论就是阶级斗争, 在这一斗争中, 这种运动和全部脏东西的分解会获得解决。”[10‘]据此, 鲍莫尔把价值理论的要点做了如下的概括: 物品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自然资源一起生产的。但是, 生产的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而不是无生命“土地”。这样, 也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它们的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 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 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 掩盖了劳动是产出的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这就是价值理论和转化分析对于马克思的意义。

四、经济学家们为什么错误理解劳动价值论?

鲍莫尔分析了包括萨缪尔森等在内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错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化分析的根源。在做这种分析时, 他首先提到了米克和森岛通夫。认为他的分析与米克和森岛通夫的分析很接近。由此, 他引证了森岛通夫关于萨缪尔森的一段评论:“??在转化问题上, 马克思并不打算确定价值与价格之间的一致性, 恰恰相反, 他要证明,个别剥削与个别利润是不一致的, 除非加上一些限制条件。??因此非常明显的是, 转化问题的一个目的是要证明,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代表总社会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总量怎样被价格对价值的变形所掩盖, 另一个目的是要证明活劳动是利润的惟一源泉。”[11 ]

此外, 鲍莫尔指出, 斯威齐( Paul Sweezy)同森岛通夫和米克的解释很接近, 因为斯威齐认为, 个别资本家的价格和利润是微观的问题, 而马克思的价值则是打算用来处理他所感兴趣的

宏观分配问题的。他指出, 价格计算??把隐含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神秘化了。由于把利润计算为总资本的报酬, 这就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把资本看作是生产的。很清楚, 虽然有这些以及少数其他例外, 鲍莫尔说, 他所提供的解释和所做的引证, 尚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为此,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性的假说, 即认为许多读者可能被类似于李嘉图的观点所误导。李嘉图曾明确地告诉我们, 当他探讨资本在价格决定上的作用的时候, 劳动理论模式给予我们的答案仍然是非常近乎正确的, 以致于按照他的观点劳动价值论仍然是用于解释个别价格

决定的好的模式。另一方面, 马克思指出, 两个模式(价值决定模式和价格决定模式———作者)之间的偏离是系统而有意义的, 足以掩盖来自其他观察者的暗含的关系。

鲍莫尔认为马克思仍然要对他的所谓混淆的指责承担责任。似乎是《资本论》第1 卷和第3卷以完全一致的意图写作的, 他不应当为了他的讨论中所关注的数量而采用“价值”一词。他完全认识到, 在经济文献中应用的价值理论是归结于价格决定理论的。结果, 如果应用价值的概念以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和系统的方式来表述不同于价格的量, 他当然就要遇到某

种对他工作主旨的误解。另外, 在《资本论》第1 卷的大量论述中, 马克思常常谈到交换价值, 按照劳动解释交换价值, 把交换价值说成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价格。这也构成了一种神秘。

既然在《资本论》第1 卷出版以前马克思已经做了转化分析, 为什么他没有在第1 卷中清楚地表述这个问题呢? 对这个神秘性,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互致的信件中已经提供了确定的答案。在他们对《资本论》第1 卷做最后的纠正的时候, 恩格斯(委婉地) 向马克思提出在《资本论》第1 卷中没有处理这个问题。在1867 年6 月26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 恩格斯写道:??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 我还有以下的意见。工厂主和庸俗经济学家马上会一起反驳你:如果资本家对于工人12 小时劳动时间只付给6 小时劳动价格, 那也不可能由此产生任何剩余价值,因为这样一来工厂工人的每1 劳动小时只算作半个劳动小时———与他所得的报酬相适应, ———并且只按这一价值进入劳动产品的价值。??虽然这种论据极其肤浅, 虽然它把交换价值和价格、把劳动价值和工资完全等同起来, 虽然它的前提十分荒谬, 认为一个劳动小时只支付半小时的报酬, 那它只作为半小时进入价值, ———但是, 我对你没有注意这一点感到惊奇, 因为肯定会对你马上做出这种反驳, 最好是预先把它排除。[12 ]在第二天给恩格斯的复信中, 马克思写道:“关于你所提到的庸人和庸俗经济学家的不可避免的怀疑??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阐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如此等等。要阐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资本的流通过程, 因为资本周转等等在这方面是起作用的。因此, 这个问题只能在第3 册里加以叙述??如果我想把所有这一类怀疑都预先打消, 那我就会损坏整个辩证的阐述方法。相反地, 这种方法有一种好处, 它可以到处给那些家伙设下陷阱, 迫使他们过早地暴露出他们的愚蠢。”[13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316837741.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 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 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 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 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1 ]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就是说,如果目标是定价分析的话《, 资本论》第1卷的确就代表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而且像我将表明的, 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竞争价格无需预先求助于《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便能够演绎出来。 鲍莫尔的论点是, 马克思的兴趣在于把转化分析作为他价值理论的后续, 而不是定价问题。毋宁说转化分析寻求描述非工资收入如何产生的,然后, 这个总量又是如何分配的。其中, 在马克思看来, 前者是实质性的问题, 是他在《资本论》第1 卷所讨论的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是为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知晓的表面的问题, 马克思只打算在《资本论》第3 卷方才予以考虑的问题。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分析的实质,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依据这个比喻, 经济被描述为各产业的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产业都对容纳剩余价值总量的仓库做出贡献。每个产业的贡献是它的总产量减去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消耗。如果我们应用劳动单位来计量这些数量, 每个产业的贡献同其所应用的劳动量成比例。这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 鲍莫尔指出, 来自中心仓库的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现在则是经由竞争而发生的, 竞争过程分配给每个产业的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数量是严格地同其资本投资成比例的。这是转形问题的核心, 即把剩余价值转变成为利润、利息和租金。它按照其工作力量从每个产业索取, 又按照其总投资向每个产业回报。这样, 对剩余价值转变为总利润的讨论的目标是直接的。给定某一产业对社会剩余价值的贡献(像价值分析所表述的) , 并且同一产业以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的形式抽取的收入基本是独立决定的, 问题是如何比较二者。换言之, 问题 是, 在什么环境下一个给定的产业抽取的多于它所贡献的? 什么时候又将出现相反的情况?鲍莫尔认为, 这不是借助于一块橡皮就能回答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部分答案, 但是甚至对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 论的比较分析 经济0905 王文哲 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不同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马克思所代表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代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拉锯战。不可否认的是两种理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字:劳动价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 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指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这一点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马克思说,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 (1)、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 这一理论有下列三个内容: 1、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其理论表示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线性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可以用物理量来衡量。该理论认为三大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价值 2、追求利润最大化: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基础上,销售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求解利润最大化,对利润函数求导,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生产力。由此得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价值。 3、厂商总收入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即产品的价值分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 (2)、均衡价格理论分析 均衡价格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然而,均衡价格理论涉及到价值价格理论上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理论在描述和分析市场价格及其运行上,有许多合理的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从新古典生产函数推导出供给曲线,从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论马克思世界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doc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 于以往思想家从思想、观念、理性角度看待社会发展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强调社会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缺乏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社会存在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更加重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时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是一直是人类各种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一直是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孔子处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战国时期,所向往的是“恢复周礼”的社会。“周礼”的社会指的是西周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各种礼仪。这套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孔子对此推崇备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周礼”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就是“仁政”。“周礼”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亲亲”,以此为基础将对宗族长辈的孝与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正义的。正义只有通过哲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才算得上是正义的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城邦中由各种阶层组成,每个阶层的人要具备相应的美德。这样的城邦分为统治者、护国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分别应具备智慧、勇敢、节制的德性。柏拉图将这样正义的城邦称为“理想国”,属于“理念世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国家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和原型,感性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感性世界不断地向理想世界的趋近。 罗尔斯是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罗尔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意味着一个人应当选择或者接受公平的合作条款,并且预期别人能够接受和履行这些条款的时候,他自己也应该承诺履行它们。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建构出来的正义社会。罗尔斯认为,我们在进行理性建构的时候要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无知之幕意味着,“进行理性建构的参与者对自身的特性、能力、种族、宗教信仰以及财产状况等出于无知的状态。无知之幕的基本内容是: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这样就能保证理性建构的过程中不受其影响,以促进更加正义的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占主导地位,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世界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在普遍交往的推动下,整个世界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其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的首创, 这种首创性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 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其固有的矛盾,其最终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辩证地分析全球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 Abstract: As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has become dominant worldwide in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 the formation of world market had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history evolving into the world history . Based on classical economics ,Hegelian philosoph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x inherited them critically and came up with his own theory on the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Marx’s “world history”theory , the “world history”means the history which the world gradually become an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object which promoted by interactions among nations and countries .It’s an affirmative and inevitable historical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时,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4〕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劳动系统中由于劳动主体所付出的抽象劳动这种“同质劳动”的量上也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存在着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劳动量的“部分质变”。根据“部分质变”,我们将不同的劳动系统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基本要求 本部分考试着重考察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准确识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较熟练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较好应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更替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发展演变情况,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商品经济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共产主义基本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概述 本课前三章是哲学相关知识,因此建议将前三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习。考研政治所规定的哲学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论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部分内容。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第二部分辩证法 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另一部分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一幅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卷”。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三部分认识论 即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特别是“真理与价值”这一节,需要特别注意。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 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唯物史观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值得注意。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txt 对此提法,有人会问,马克思不是明确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是错误的,肯定了 人的劳动与物质资料都是财富的源泉吗?是的。但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把物质资料也看成 是源泉,是说任何物质财富的生产都是劳动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并受到相关物质条件的制约, 以此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只在劳动、分配上兜圈子,要重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这里决不是说物质资料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源泉与创造财富的源泉这两个提 法的涵义是有区别的。前者包括多种生产要素,后者则专指人类劳动。马克思在分析财富的 生产过程时,就明确指出:“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 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资本论》中多次出现这个提法——引者注),作为有用劳动,是不 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 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1]。所以,某些人以马克思肯定了人的劳动与物质资料都是财富的 源泉为根据,就宣扬劳动与土地、资本等多种要素“都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的 观点,是错误的解读和引申。 第二,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核心范畴,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商品生 产不同主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劳动交换关系,它的实现要求有一个平等的交换尺度,这个尺度 只能是完全由人类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因此,“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别的任何‘物 质’。”[2] 第三,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价格的基础,不能等同于由市场交易直接决定的表现为一定货币量 的商品价格。价值的内涵必须具有基础性、同质性和公约性,显然,只有把价值归结为人类 抽象劳动才能做到这一点。多要素价值论在价值层面上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总之,只有把人类抽象劳动规范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实体,才能清晰地合乎逻辑地 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生理 学——对这个制度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生活过程的理解——的基础、出发点,是价值决定于劳 动时间这一规定。”[3] 二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1.区别使用价值与价值两种财富及其源泉。前者为物质财富,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具 有历史的一般性,后者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财富形式,表现不同商品主体之间的社会关 系。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包括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性的源泉)和物质资料(物质性的源 泉);形成价值财富的源泉则是惟一的,只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实体就是劳动者的一定 体力和脑力的凝结。 2.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 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 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4]。资本家个人作为经营管理者的 劳动也包括在内。随着分工协作的发展,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外延必然会扩大。 3.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各种非活劳动因素(机器、土地等)不是形成商品价值 的源泉和实体,它们只是把自身既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们是劳动创造和形成价值 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这些物质条件的质量和效率,对同一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 的大小,具有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但不能把这种作用归结为创造价值的作用。马克思在分 析级差地租时指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 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这就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但不是它的原因 一样。”[5]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单个商品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