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今簡化作“响”。“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技蓋至此乎?”

12、郤-隙:空隙。“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6、阨通隘,狭窄。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再。“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二)古今字

1、兹,今作滋。更。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其不欲見賢邪!

3、冥,后作溟。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今簡化為“柜”。“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

9、知-智:智慧。“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10、采-彩:色彩。“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11、鄉-嚮:以前。今簡化為向。“然則鄉之所謂知者”

12、說後作悅,高兴。王說之。

13、反後作返,返回。反於宋。

14、知-智:智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5、共-供:供奉。“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16、舍-捨:放棄。“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

17、奉,“捧”,舉也。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三)异体字

1、扡,即‘拖’,這裏指拽下來。扡其衣裘,取戈劍者。

2、飡-餐:飯食。“適莽蒼者,三飡而反。”

3、絖-纊:絲綿絮。世世以洴澼絖爲事。

4、譆-嘻:嘆詞。“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5、谿-谷:山谷。“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6、貉-貊:北方的少數民族。“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

7、檝-楫:船槳。“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8、蹞-跬:半步。“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9、螾-蚓;蚯蚓。“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10、罸,同罰,处罚。上爲政者得則罸之。

二、语法

(一)非攻

1、“園圃”是偏義復詞,“圃”無義。“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入人園圃,

2、①名词作动词:虧,損,使动。以虧人自利也。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③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二)老子

3、處……事,等於說“行……事”。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4、小、寡,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小國寡民。

5、重,意動用法。以…為重。使民(人)重死而不遠徙。

6、無所:固定結構,在這裡表示“沒有……的必要”無所乘之。

7、甘,意動用法,以……為美。美、安、樂用法相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三)北冥有鱼

8、活用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作动,向南飞)

②适莽苍者(莽苍,形作名,郊野)

③绝六气(绝,形作动,穿越)

④不过数仞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落)

⑤怒而飞(怒,形作动,奋发、振翅)

⑥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

⑦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征,使…满意;使…信任)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

⑨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

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作动)

9、倒装句

而莫之夭阏者(之,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何,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奚,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奚,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恶,宾语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10、省略句

以游(于)无穷者

11、固定句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于选择句中)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

(四)不龟手之药

12、活用

其堅不能自舉也。(坚,形容词做名词)

(五)庖丁解牛

13、活用

(1)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2)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14、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4)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六)胠箧

15、使動用法。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則必攝縢,固扃鐍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

擢亂六律,鑠絶竽瑟,

而以爚亂天下者也

(2)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殫殘天下之圣法。

滅文章,散五采。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則重利盜跖也。

16、雙鬢語結構

為之斗斛以量之。

為之權衡以稱之。

為之符璽以信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

(七)百川灌河

17、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2)用代詞“之”複指前置賓語。

我之謂也。

18、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19、被動句(見……于……)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于”是引進行為主動者的介詞。

20、名词做状语

秋水时至(按时节)

顺流而东行(向东)

(八)庄子钓于濮水

21、宁……乎。宁愿……呢?

(九)惠子相梁

22、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23、倒裝句

夫鵷雛發於南海——狀語後置

夫鵷雛於南海發

24、名詞作動詞

(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威脅,恐嚇

(2)惠子相梁相:做宰相

25、倒裝句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于國中”作“搜”的狀語,譯時放在“搜”前。

26、省略句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搜”後省略賓語“莊子”。

(十一)曹商使秦

27、所字用在形容詞的詞語前面,指代描述的對象:

商之所短也

商之所长也。

而用在形容词前面,则此形容词用为动词。

如:所长=擅长的;所短=短缺的

28、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悟萬乗之主而從車百乗者,商之所長也。

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乗;

(十二)劝学

1.名作动

①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2.名作状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3.使动用法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4.形容词作动词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直,变直、取直;利,变锋利。)

5.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弯曲的程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高,高处)

③积善成德(善,善行)

6.以字的前面有代詞“所”。“所以”表示“用來……的方法。”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课程作业

古代汉语课程作业 第一讲绪论 精读教科书上册《女娲补天》一文,弄清楚其中古今有差异的词的意义和语法现象。 第二讲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第三讲岳阳楼记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 1、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2、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尚书·召诰》) 3、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孟子·公孙丑下》) 4、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诗经·唐风》 第四讲怎样查字典辞书 下列词来自《愚公移山》,通过查《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注出它们的意义。 仞高万仞叩叩石垦壤龀始龀厝一厝朔东 虽虽我之死且年且九十孀孀妻亡亡以应 谋聚室而谋惠汝之不惠阴达于汉阴荷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第五讲巫山·巫峡 第六讲郑伯克段于鄢 1、指出下列粗体字的词义。 (1)初,郑武公娶于申。(2)亟请于武公。(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4)姜氏何厌之有。(5)多行不义,必自毙。(6)夫人将启之,(7)大叔完聚……将袭郑……公伐诸鄢。(8)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2、指出本课带双宾语的句子。 3、就本课第二、第五两段,任选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七讲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汉字的结构,分析汉字结构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意义,举三例说明。 2、什么是六书,每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象形、形声、假借这三类的重要性表

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五个会意字。 3、分析下列字的部首,说明字的本义(可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 膺赝逾瑜喻渝刈溢 镒缢怡贻饴谀腴庾 第八讲齐桓公伐楚 本篇第二段由同学自学,作为本课的练习。下面提示一下学习中的要点。 1、这一段与上段在时间上隔了多久?楚国派出的使臣是谁?齐国出场的是谁? 2、齐楚双方有两段对话,每段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最后提“屈完及诸侯盟”?它与本篇哪个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4、词汇方面要注意的地方: 甲、动词:如陳、徼、绥、盟、籞。 乙、名词:不糓、社稷、方城、汉水,池,城。注意“池”城”二字古今义的不同。 丙、敬词和谦词:“惠”是一个敬词,凡对方的行为有涉于自己的都可以在动词前加“惠”,实意是:您这样做对我是一种恩惠。作为敬词,意思虚化了,是表尊敬的意思。如请别人收下所送的书等,可说惠存。请对方来自己这里,可说惠临。等等。“辱”,谦词,实意是说你对我这么做,使您蒙受了耻辱。作为谦词,就是表示承蒙的意思,如“辱承指教”、“辱蒙允诺”等。 5、语法上注意“不糓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种宾语提前的句式,了解“是”的作用。(参看教科书上册“古代汉语常识”宾语用代词复指部分。) 第九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十讲鞌之战 指出下列的字在各句子中的意义: 1、及病未及死 故不能推车而及 而矢贯余手及肘 将及华泉 流血及屦 2、左右逢丑父为右 左轮朱殷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 旦辟左右 从左右皆肘之 射其左,越於车下,射其右,毙於车中 3、免载齐侯以免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乃免之 4、从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故中御而从齐侯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12108 【英文译名】Text Writing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学分数】4 【总学时】64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视各类体裁的写作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电视消息、专题、评论、文艺的写作特点,为今后从事电视采写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电视节目文稿的写作特点,准确、流畅地写出适合电视节目播出的文稿。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学习本课程前,应具备写作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的采访、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此外,基本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养,也是学好这门课程的保证。 四、课程内容(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第一讲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意义 第二讲广播文稿写作 第三讲广播文稿写作训练 第四讲电视新闻写作概论 第五讲电视解说词的撰写 第六讲电视消息写作 第七讲电视经济新闻写作 第八讲电视科技新闻写作 第九讲电视体育新闻写作 第十讲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第十一讲电视纪录片写作 第十二讲晚会解说词写作 第十三讲电视散文写作 五、教学方法建议 1

文学与艺术学院 2 尽可能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写作联系。 六、考核方式 考试。 七、其它说明(如习题或作业,实践环节内容和要求) 相关章节讲述后,可进行文稿实务写作训练。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写明名称、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1、教材 自编讲义 2、参考书 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8月版 许永:《电视策划与撰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九、学时分配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墨子导读 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 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有“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 (孟子·尽心上 )献身精神。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尚贤、尚同;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 71 篇,传至今的 53 篇。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不仅涉及认识 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 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 《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 《庄子》共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李白 诗涉及《庄子》的有24 篇。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不满于 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 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 韩非子导读 与李斯同师荀子。口吃,不善言谈。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 《韩非子》 10 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 55 篇。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 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 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 ——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楚辞中屈原作品 20 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 11 篇)、天问、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 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就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得事物作为诗歌得发端、3。借景言情得抒情方式。

第二讲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本讲介绍中文工具书最常见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并选择10种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它们的性质、体例、内容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介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并能说出所举10种工具书的特点。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Ⅰ、常识内容精讲 一)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1、编排方式 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 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形符也叫意符是对汉字结构分析的结果。形声字的构成中表示意义或字义的 属类的构件叫形符也叫意符。此外构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 部首和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可从下列例子看出 到从至刀声形符是“至”。 钊从金刀声形符是“金”。 而《康熙字典》 把“到”、“钊”二字都归在部首“刀”下。 “修”、“脩”、“倏”、“條”等字形符分别为该字右下角的 “彡”、“肉”、“犬”、“木”。 而《辞海》 等辞书把它们都归在部首“人”下。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 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按照音序编排 《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 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音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 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全

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一、連詞 (一)總說 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苟、倘、令等。(三)而 1、“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繫。“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後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2、順接和逆接 (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後相承的,有時是狀態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 例:任重而.道遠。(事理相關)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前後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可是”“但是” 例: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並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 3、從“而”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句法關係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词组。這種用在聯合結構中的“而”,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 例:未至,道渴而.死。(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 例: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 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

第二讲古汉语词汇单音词和复音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講 一古漢語詞彙 古漢語詞彙的構成(單音詞/複音詞) 單音詞和複音詞 古漢語辭彙,按語音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詞和複音詞兩大類;按詞素多少來劃分,可以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所謂單音詞,就是只有一個音節構成的詞,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字。單音詞當然只有一個詞素,所以就必然是單純詞。 1、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 《詩經》、《論語》、《孟子》等先秦古籍中,單音詞約占2/3;從使用的頻率看,單音詞要占到90%左右。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篇》) 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行為就不果斷。 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雖死亦不能悲哭矣;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矣。(《淮南子·說山訓》) 2、一詞多義現象突出。 祝 “祝賀”、“祝願” 祭祀時掌管向神禱告的人:諸侯祝各自奉祠。《史記·封禪書》 泛指禱告: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戰國策·趙策》 詛咒:愛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無及於難。《左傳·成公十七年》 育 生育: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周易·漸》 撫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詩經·小雅·蓼lu4莪》 生長,成長: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 3、在閱讀古書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把古文中兩個相鄰的單音詞,當作現 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來理解。如:

1、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 消,消亡;息,生長。 2、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辨,(“辨” 通“辯”,巧言,善於表達。)何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身,親身;體,實踐。今成語有“身體力行”。 3、《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其,他的;實,實際情況。 4、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5、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漢書·霍光傳》) 6、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左傳·宣 公十五年》) 7、案事發奸,窮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為能不及翁歸。(《漢書·尹翁 歸傳》 古代漢語單音詞發展為現代漢語雙音詞,主要有三種情況。 1、換了完全不同的詞:目--眼睛眠--睡覺 2、增加詞頭詞尾:老虎兒子 3、利用古代兩個單音詞作為詞素合成一個複音詞:消息睡覺 複音詞 複音詞中有一部分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單純詞,如:倉庚、蒹葭等,大多數是由兩個詞素構成的合成詞,如:天子、艱難等。 有兩種複音詞值得注意 一、聯綿詞 聯綿詞,舊時稱聯綿字或連語,是一種雙音節單純詞,在古代漢語辭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詩經·周南·關雎》 按照語音上的特點,古漢語聯綿詞可以分為如下四類: 1、雙聲聯綿詞:參差、踟躕、留連(留戀不願分開) 2、疊韻聯綿詞:窈窕(美好貌)、蹉跎(失足、顛蹶)、婆娑(舞蹈) 3、雙聲兼疊韻聯綿詞: 輾轉(心有所思,臥不安席,反復不定)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今簡化作“响”。“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技蓋至此乎?” 12、郤-隙:空隙。“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6、阨通隘,狭窄。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再。“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二)古今字 1、兹,今作滋。更。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其不欲見賢邪! 3、冥,后作溟。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今簡化為“柜”。“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 9、知-智:智慧。“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10、采-彩:色彩。“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11、鄉-嚮:以前。今簡化為向。“然則鄉之所謂知者” 12、說後作悅,高兴。王說之。 13、反後作返,返回。反於宋。 14、知-智:智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5、共-供:供奉。“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16、舍-捨:放棄。“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

2015-2016-1语文复习大纲 (1)

2015-2016-1“大学语文”复习大纲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8:00-10:00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默写题(共10分) 四、名词解释(10分) 五、简答题(20分) 六、作文(40分) 注意提醒学生一定填写:考场登记表序号 复习范围: 一、熟悉每章概述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二、熟读老师课堂上精讲的课文,尤其教材改版后新更换的课文。 三、熟悉这些课文的阅读提示和知识链接。 四、能够准确默写出必背篇目。 五、掌握作品中的诗词赏析 复习要点: 第一讲:古代汉语 1.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及其科学性 2.“小学”概念及名称的来历、甲骨文的概念等 3.“六书”说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例子。 4.“四体二用”说 5.了解《说文解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6.背诵《声律启蒙》 7.思考与实践第一、第二题里的古文字构形 第二讲: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词汇特征 2.“古汉语词义演变方式”里的例字 3.《郑伯克段于鄢》《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讲:现代汉语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定义

2.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3.本讲课文的作者和内容要点 4.了解语言演变的表现 第四讲:现代汉语 1.《略论语言形式美》有哪几美 2.思考与实践第二题、第六题 第五讲:古代诗歌 1.《诗》之“六义” 2.“风雅精神” 3.“楚辞”的艺术特点 4.了解《古诗十九首》 5.“建安风骨” 6.七言诗 7.“永明体” 8.理解并背诵屈原《橘颂》、黄庭坚《登快阁》第六讲:古代词曲 1.词的发展历程及代表词人 2.散曲的形式体制 3.词与曲的区别与联系 4.背诵辛弃疾《破阵子》、关汉卿《不伏老》第七讲:古代辞赋 1.赋的体例特征 2.汉赋四大家 3.赋的四大类 4.《登楼赋》艺术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5.背诵曹植《洛神赋》第三段(余告之曰) 第八讲:古代散文 1.我国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及其风貌 2.“春秋三传” 3.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及代表作品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译文

墨子【非攻】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译文:天道运行就如我们拉弓射箭?目标高了便压低一点,明标低了便升高一些;多余的补向不足的,不足的则补向多余的。天道,是减少多余的来供应不足的,但人类不自认的道切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来给有多余的,谁能会有多余的来改造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道。因此圣人有大成就切不自恃,功勋卓著也不争其位,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贤能。(四)原文:小国寡民。 译文: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指当时的机械)而不使用,使百姓看重死(即不愿轻易死)而不远途迁徙。虽然有船有车,却没有必要乘坐它们;虽然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陈列(指从武库中取出使用)它们。干脆取消文子,重新用结绳来记事。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衣服好看,认为他们的居住安适,认为他们的风俗满意。邻国相互遥望,鸡犬之声相互听闻,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

古代汉语第一册

古代汉语资料 常识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上古汉语书面语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 (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 (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他通過對《詩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後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 (三)三十韻部归纳方法 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歸納得出的。 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側”是一個韻部,然後再用繫聯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餘的韻腳字繫聯到了一起。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但是後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四)名詞解釋 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 2、入聲韻:塞音(/-k/、/-t/、/-p/)收尾的韻部。 3、陽聲韻:鼻音收尾(/-m/、/-n/、/-?/)收尾的韻部。 4、旁轉: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元音相近,韻尾相同) 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 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也相同) 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 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繫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 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 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 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屬於甲類,文[?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 ,且發音部位不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墨子导读 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献身精神。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尚贤、尚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71篇,传至今的53篇。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 《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 《庄子》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李白诗涉及《庄子》的有24篇。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不满于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 韩非子导读 与李斯同师荀子。口吃,不善言谈。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韩非子》10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55篇。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 ——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楚辞中屈原作品20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