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横梁配筋计算

横梁配筋计算

横梁配筋计算
横梁配筋计算

横梁截面配筋计算

一、横梁计算条件

矩形梁:b=1000mm,h=1000mm,计算跨径11600mm;保护层厚度60mm。通过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模拟得出纵梁在荷载情况下受到的弯矩和剪力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1纵梁剪力分布图

图1-2 纵梁弯矩分布图

二、横梁跨中截面配筋

(一)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

(1)已知条件

砼 C35,f c=16.70N/mm2,f t=1.57N/mm2,纵筋 HRB400,f y=360N/mm2,f y'=360N/mm2,箍筋 HPB300,f y=270N/mm2。

弯矩设计值 M=1440.40kN·m,剪力设计值 V=0.00kN,扭矩设计值 T=0.00kN·m。

(2)计算要求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二)截面验算

(1)截面验算:V=0.00kN < 0.250βc f c bh0=3924.50kN 截面满足

截面配筋按纯剪计算。

(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按双筋计算:a s下=60mm,a s上=60mm,相对受压区高度ξ=x/h0=0.056 < ξb=0.518

(2)上部纵筋:A s1=2000mm2,ρ=0.20% < ρmin=0.20% 按构造配筋

A s1=2000mm2。

(3)下部纵筋:A s=4453mm2 ρmin=0.20% < ρ=0.45% < ρmax=2.50% (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受剪箍筋计算:A sv/s=-4070.37mm2/m,ρsv=-0.41% < ρsvmin=0.14% 按构造配筋A v/s=1396mm2/m

(五)配置钢筋

(1)上部纵筋:计算A s=2000mm2

实配6E22(2281mm2 ρ=0.23%),配筋满足。

(2)腰筋:计算构造A s=b*h w*0.2%=1880mm2

实配6d20(1885mm2ρ=0.19%),配筋满足。

(3)下部纵筋:计算A s=4453mm2

实配12E22(4562mm2ρ=0.46%),配筋满足。

(4)箍筋:计算A v/s=1396mm2/m

实配d12@150四肢(3016mm2/m ρsv=0.30%),配筋满足。

图1-3 跨中截面弯矩图1-4梁截面尺寸

图1-5 计算钢筋面积简图图1-6 配筋简图

二、横梁1/4跨截面配筋

(一)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

(1)已知条件

砼 C35,f c=16.70N/mm2,f t=1.57N/mm2,纵筋HRB400,f y=360N/mm2,f y'=360N/mm2,箍筋 HPB300,f y=270N/mm2。

弯矩设计值 M=0.00kN·m,剪力设计值 V=674.70kN,扭矩设计值T=0.00kN·m。

(2)计算要求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二)截面验算

(1)截面验算:V=674.70kN < 0.250βc f c bh0=3924.50kN 截面满足

截面配筋按纯剪计算。

(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按双筋计算:a s下=60mm,a s上=60mm,相对受压区高度ξ=x/h0=0.000 < ξb=0.518。

(2)上部纵筋:A s1=2000mm2,ρ=0.20% < ρmin=0.20% 按构造配筋

A s1=2000mm2。

(3)下部纵筋:As=2000mm2,ρ=0.20% < ρmin=0.20% 按构造配筋

A s=2000mm2。

(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受剪箍筋计算:A sv/s=-1411.98mm2/m,ρsv=-0.14% < ρsvmin=0.14% 按构造配筋A v/s=1396mm2/m。

(五)配置钢筋

(1)上部纵筋:计算A s=2000mm2

实配6E22(2281mm2ρ=0.23%),配筋满足。

(2)腰筋:计算构造A s=b*h w*0.2%=1880mm2,

实配14d14(2155mm2ρ=0.22%),配筋满足。

(3)下部纵筋:计算A s=2000mm2

实配6E22(2281mm2ρ=0.23%),配筋满足。

(4)箍筋:计算A v/s=1396mm2/m

实配d12@150四肢(3016mm2/m ρsv=0.30%),配筋满足。

图2-1 1/4跨梁截面位置受力图2-2 梁截面尺寸

图2-4 计算钢筋截面简图图2-5 配筋简图

混凝土配筋计算例题

1、某宿舍的内廊为现浇简支在砖墙上的钢混凝土平板(例图 4-1a ),板上作用 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q k =2kN/m 。水磨石地面及细石混凝土垫层共 30mm 厚 (重 力密度为22kN/m 3),板底粉刷白灰砂浆12mn 厚 (重力密度为17kN/m^)。混凝 土强度等级选用C15,纵向受拉钢筋采用HPB23熱轧钢筋。试确定板厚度和受 拉钢筋截面面积。 带的配筋,其余板带均按此板带配筋。取出 1m 宽板带计算,取板厚h=80mm <例 图 4-1b ),—般板的保护层厚 15mm 取 a s =20mm 则 h 0=h-a s =8O-2O=6Omm. 2 .计算跨度 单跨板的计算跨度等于板的净跨加板的厚度。因此有 l o =l n +h=2260+80=2340mm 3 .荷载设计值 恒载标准值:水磨石地面 0.03X 22=0.66kN/m 1000 |120 80 £260 234 250 232kN/iYl 例图 4-1(a )、(b )、(c ) 内廊虽然很长, 但板的厚度和板上的荷载都相等, 因此只需计算单位宽度板

钢筋混凝土板自重 (重力密度为25kN/m 3) 0.08 x 25=2.0kN/m 白灰砂浆粉刷 0.012 x 17=0.204kN/m g k =0.66+2.0+0.204=2.864kN/m 心3+据 =-x 6.232x2 342 =4.265 kN m 8 8 5 .钢筋、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由附表和表4-2查得: C15 砼: HPB235冈筋: 6 .求x 及A s 值 由式(4-9a )和式(4-8)得: 7 .验算适用条件 ^ = —= 0.181 < A =0 614 弓虬 60 洗 A 和? p 二亠二 ------------- =0.62% >/? ■ = 0.20% * 処 1000x60 心 8 .选用钢筋及绘配筋图 选用 ?@130mm (A s =387mm 2),配筋见例图 4-1d 恒载设计值: 色=#0空=1 2 X2.8S4 3.-432klT/m 活何载设计 值: 夸 龊匕—1.4 x 2.0 — 2.80k±T/u-i 活荷载标准值: q k =2.0kN/m 4.弯矩设计值M (例图4-1c ) —7.3. ctj — 1.00 乙=210N/mm a 1 2x4265000 " 7.2x1000x60 L 2M p - 耳 V 嘶碣 10^5X1000X7.2 ^^ =60 =10.85mm 210

怎么计算梁的配筋图的钢筋用量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梁支座上部筋 8、梁下部钢筋 9、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钢筋算量过程计算实例

1梁筋 在钢筋的计算过程中,梁筋的计算是最为复杂的,因为它需要计算上部通长筋、支座钢筋、中部钢筋(腰筋、扭筋)、底筋、箍筋、拉筋、吊筋,当遇到有悬挑的时候还需要 锚固长度还与非悬挑不一致,因此,需要详细了解03G-101,在此以上图为例进行说明。 1.1上部通长筋 1)上部通长筋=净跨长度+搭接长度+2*锚固长度(当处于中间楼层) 2φ25=(7.2*4-0.45*2+38*0.025*1.2*2+2*38*0.025)*2 说明:搭接长度以12米为定尺长度,即12m一搭接。。。。。。。 该工程为一级抗震,混凝土的等级为C30,锚固长度按表1-1取38d, 表1-1 搭接长度按照下表1-2以1.2*锚固长度取值 表1-2 2)上部通长筋=梁总长+搭接长度+2*锚固长度(当处于基础层,该部分钢筋锚固到梁底)2φ25=(7.2*4-0.03*2+38*0.025*1.2*2+2*(0.7-0.03*2))*2 保护层按照下表1-3取值:(在本工程中取30) 表1-3 3)当然,有时候遇到悬挑钢筋的时候,如下图,还需要计算弯折部分的钢筋,详见国标。

1.2支座钢筋 ○1轴支座筋6Ф25 4/2 其中2Ф25是通长的,所以上2Ф25=(1/3*(7.2-0.45-0.325) +38*0.025)*2 下2Ф25=(1/4*(7.2-0.45-0.325) +38*0.025)*2 ○3轴支座筋8Ф25 4/4所以上2Ф25=(1/3*(7.2-0.325-0.325)*2+0.65)*2(相邻两跨净跨取大值) 下4Ф25=(1/4*(7.2-0.325-0.325)*2+0.65)*4 ○4轴支座筋2Ф25/ 2Ф22所以下2Ф22=(1/4*(7.2-0.325-0.325) +0.325)*2 6Ф25 4/2 上2Ф25=(2/3*(7.2-0.325-0.325) +0.65)*2 下2Ф25=(2/4*(7.2-0.325-0.325) +0.325+1.2*38*0.025)*2 ○5轴支座钢筋同○3轴支座钢筋 上2Ф25=1/3*(7.2-0.45-0.325)*2 下2Ф25=1/4*(7.2-0.45-0.325)*2 ○6轴支座钢筋同○1轴支座钢筋 8Ф25 4/4 上2Ф25=(1/3*(7.2-0.45-0.325) +38*0.025)*2 下4Ф25=(1/4*(7.2-0.45-0.325) +38*0.025)*4 8Ф10(2)指的是吊筋处的箍筋 1.3架立钢筋 ○1~○34Ф12=(1/3*(7.2-0.45-0.325) +2*0.15)*4 ○3~○44Ф12=(1/3*(7.2-0.325-0.325) +2*0.15)*4 ○4~○54Ф12=(1/3*(7.2-0.325-0.325) +2*0.15)*4 ○5~○64Ф12=(1/3*(7.2-0.45-0.325) +2*0.15)*4 1.4腰筋 腰筋=跨净长+搭接长度+2*15*d(当为抗扭筋时,+2*锚固长度) 所以在本题目中,配G6Ф12=(7.2*4-0.45*2+2*15*0.012+1.2*34*0.012)*6

计算手工梁板柱配筋

根据SATWE计算结果手工配筋 一、SATWE梁的计算结果的含义: 1、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按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 筋率要求控制。 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行换算; 1)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信息在SATWE参数设置框中 2)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要求,见《混规》11.3.9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ρsv应符合下列规定:

3)如何进行换算? 保持总的配箍率不变,当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则应对非加密区箍筋面积进行换算,假设换算前后面积分别为ASV1、ASV2,间距分别为S1、S2,则有:ASV1/ S1= ASV2/ S2. 2、算例 下面的梁为百盛米厂第三层右边数过来第四根边梁。 该梁有关信息如下: 截面参数(m) B*H = 0.250*0.600 保护层厚度(mm) Cov = 30.0 箍筋间距(mm) SS = 100.0 混凝土强度等级RC = 30.0 主筋强度(N/mm2) FYI = 360.0 箍筋强度(N/mm2) FYJ = 21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 = 4 1、梁顶纵筋和梁底纵筋 1)配置原则: 框架梁、次梁单侧纵筋不得多于两层,底筋根数不少于3根; 同侧纵筋布置中,不同直径的钢筋,直径相差不大于2级; 框架梁、次梁通长纵筋直径可小于支座短筋直径。尽量使通长面筋不大于支座 纵筋面积的60%,但不宜小于30%。 2)手工配置:

梁板柱墙钢筋计算规则

梁、板、柱、墙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柱 1、基础层: ⑴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⑵筏板基础〉2000mm时, 2、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 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3、首层: 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 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4、中间层: 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 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5、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 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注: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⑴、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

弯折12d, 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⑵、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 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⑶、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6、边柱: ⑴、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⑵、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⑶、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7、中柱: 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注: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⑴、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 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⑵、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 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配筋计算

梁 摘要: 本文总结了8*8m、6*6m 梁的线荷载设计值、梁的宽度、高度取值、梁箍筋肢距及复 合箍筋、梁弯矩算法、梁钢筋根数、定量性分析不同跨度、截面大小梁的配筋、梁的抗剪能力,总结了梁的配筋公式及设计中要注意的要点、腰筋、剪力墙连梁、pkpm 建模及梁的布置方法。 本文章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杨星“pkpm 结构 软件从入门到精通”、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13 页。 注:本文中的一些估计并不精确,可能存在一定或较大的误差,估计荷载大小,只是 为了在设计时,心中有底,更好的去进行概念设计。在估计过程中有些公式表达得并不清楚,可以直接看结果。 2011-11-20---12-28 1.荷载: 1.1:例 假设一个8m*8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 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22.5 KN /m,如果 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45 KN /m.设计值为56 KN /m(包括填充墙);假设一个6m*6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16.9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34 KN /m.设计值为42 KN /m(包括填充墙. 1.2.定量分析: 1.2.1.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300*8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8m*8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5m *2+1.2*5.24*3m *0.7+25*0.3*0.8=5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5m *2+1.2*2.96*3m =25*0.3*0.8=50 KN /m 1.2.2.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250*6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6m*6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125m *2+1.2*5.24*3m *0.7+25*0.25*0.6=4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125m *2+1.2*2.96*3m +25*0.25*0.6=40KN /m。 1.2.3.总结: 一般来说,大跨度(8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填充墙等)可以用50 KN /m 来估计;6m 跨度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可以用40 KN /m来估计,以上估计荷载设计值均考虑了双向板传递给梁的荷载。 一般3m 高填充墙传递给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在10-15 KN /m范围内,可以用13 KN /m来近似估计;300*800 的梁自重线荷载为6 KN /m ,250*600 的梁线荷载为 4 KN /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超过了40 KN /m就可以认为是较大荷载,梁的截面应该 取大值。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时,可以近似按每平方18 2 kN / m 的荷载大小传递给梁。

圆形基础钢筋计算间距和根数

9-3 钢筋配料与代换 9-3-1 钢筋配料 钢筋配料是根据构件配筋图,先绘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加以编号,然后分别计算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填写配料单,申请加工。 9-3-1-1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 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上述钢筋需要搭接的话,还应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1.弯曲调整值 钢筋弯曲后的特点:一是在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二是在弯曲处形成圆弧。钢筋的量度方法是沿直线量外包尺寸(图9-46);因此,弯起钢筋的量度尺寸大于下料尺寸,两者之间的差值称为弯曲调整值。弯曲调整值,根据理论推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列于表9-23。 图9-46 钢筋弯曲时的量度方法 钢筋弯曲调整值表9-23 注:d为钢筋直径。

2.弯钩增加长度 钢筋的弯钩形式有三种:半圆弯钩、直弯钩及斜弯钩(图9-47)。半圆弯钩是最常用的一种弯钩。直弯钩只用在柱钢筋的下部、箍筋和附加钢筋中。斜弯钩只用在直径较小的钢筋中。 图9-47 钢筋弯钩计算简图 (a)半圆弯钩;(b)直弯钩;(c)斜弯钩 光圆钢筋的弯钩增加长度,按图9-47所示的简图(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计算:对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实际弯心直径与理论弯心直径有时不一致,钢筋粗细和机具条件不同等而影响平直部分的长短(手工弯钩时平直部分可适当加长,机械弯钩时可适当缩短),因此在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弯钩增加长度常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经验数据,见表9-24。 半圆弯钩增加长度参考表(用机械弯)表9-24 3.弯起钢筋斜长 弯起钢筋斜长计算简图,见图9-48。弯起钢筋斜长系数见表9-25。 图9-48 弯起钢筋斜长计算简图 (a)弯起角度30°;(b)弯起角度45°;(c)弯起角度60° 弯起钢筋斜长系数表9-25

梁板柱配筋简单操作步骤

构件配筋的简单操作 一、梁配筋(纵筋、箍筋、腰筋、扭筋、吊筋) (梁纵筋以三级钢计算,梁箍筋以一级钢计算,截面为350x700mm): 图中G0.7-0.7为梁箍筋配筋面积,单位为cm2。前一个0.7表示箍筋加密区面积,后一个0.7表示箍筋非加密区面积。 以350mm宽的梁需要配四肢箍为例:箍筋加密区为0.7x2/4=0.35 cm2,表示加密区箍筋单肢需要的面积为0.35 cm2。箍筋非加密区为0.7/4=0.175cm2, 表示非加密区箍筋单肢需要的面积为0.175cm2。所以配置8@100/200(4)。 图中12-0-11,12-0-14为梁上部纵筋配筋面积,单位为cm2。梁支座处面筋应取两数值中的大值。以图中为例11 cm2和12 cm2就应该取12cm2配筋,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图中8-5-8,7-7-7为梁下部纵筋配筋面积,单位为cm2。梁下部纵筋应取三数值中的大值。以图中为例第一跨处梁就应该配8cm2,第二跨处梁就应该配7cm2,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 当梁抗扭需要时,会出现图中数值VT字样,如VT1-0.1,VT1需要均衡的加到梁四周需要的纵筋中去,面积为cm2。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 0.1表示表示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面积最小值,不必与Asv 或者Asv0 再相加,只要梁截面最外侧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小于此值即可 梁箍筋计算示意:

二、板配筋(板配筋以三级钢计算): 图中板块中间横竖向数字240为板底筋配筋面积,单位为mm2。查每米板宽度配筋面积表得可配:8@200 (251 mm2>240 mm2)。 图中板块边横竖向数字为板支座负筋配筋面积,单位为mm2。配筋时取每边板支座负筋处两数值的大值,配筋时方法同板底筋配筋面积,查每米板宽度配筋面积表。 三、柱配筋(柱纵筋和箍筋均按三级钢计算): 图中(0.19)为柱的轴压比。 图中2.6为柱子角筋的面积,单位为cm2,按照单偏压计算时候不需要按2.6 cm2配置角筋,按照双偏压计算事应该取不小于2.6cm2配置角筋。(计算时按照单偏压计算,双偏压验算,双偏压计算无定解)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 图中12和14为柱包含角筋计算面积时柱单侧所需的纵筋,单位为cm2。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 图中G1.5-0.3为柱所需箍筋,单位为cm2。 1.5表示柱箍筋加密区的面积,为X向和Y 向的较大值。计算为1.5/柱子箍筋肢数=柱单肢箍所需面积,配筋时查钢筋公称截面面积表。 0.3表示柱箍筋非加密区的面积,计算同柱子加密区方法。 图中1.8表示梁柱节点核心区所需要的箍筋面积,单位为cm2。计算同柱子加密区方法。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怎么计算梁的配筋图的钢筋用量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梁支座上部筋 8、梁下部钢筋 9、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e-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 + 5d)当he-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 he-保护层+ 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 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 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下排长度 =2*净跨长/4+支座宽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二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 】*排数 当梁宽w 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 (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 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 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 2.5。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 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

制等级。(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

纵梁配筋计算

纵梁截面配筋计算 一、纵梁计算条件 矩形梁:b=1200mm,h=1200mm,计算跨径8700mm;保护层厚度70mm。 通过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模拟得出纵梁在荷载情况下受到的弯矩和剪力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1纵梁剪力分布图 图1-2 纵梁弯矩分布图 二、纵梁跨中截面配筋 (一)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 (1)已知条件 砼 C35,f c=16.70N/mm2,f t=1.57N/mm2,纵筋 HRB400,f y=360N/mm2,f y'=360N/mm2,箍筋 HPB300,f y=270N/mm2。 弯矩设计值 M=356.60kN·m,剪力设计值 V=0.00kN,扭矩设计值T=0.00kN·m。 (2)计算要求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二)截面验算 (1)截面验算:V=0.00kN < 0.250βc f c bh0=5611.20kN 截面满足 截面配筋按纯剪计算。

(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按双筋计算:a s下=70mm,a s上=70mm,相对受压区高度=x/h0=0.000 < ξb=0.518。 (2)上部纵筋:A s1=2880mm2,ρ=0.20% < ρmin=0.20% 按构造配筋 A s1=2880mm2。 (3)下部纵筋:A s=2880mm2,ρ=0.20% < ρmin=0.20% 按构造配筋 A s=2880mm2。 (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受剪箍筋计算:A sv/s=-4884.44mm2/m,ρsv=-0.41% < ρsvmin=0.14% 按构造配筋A v/s=1675mm2/m。 (五)配置钢筋 (1)上部纵筋:计算A s=2880mm2 实配10E20(3142mm2ρ=0.22%),配筋满足 (2)腰筋:计算构造A s=b*h w*0.2%=2688mm2 实配16d16(3217mm2ρ=0.22%),配筋满足 (3)下部纵筋:计算A s=2880mm2 实配6E25(2945mm2ρ=0.20%),配筋满足 (4)箍筋:计算A v/s=1675mm2/m 实配d12@130四肢(3480mm2/m ρsv=0.29%),配筋满足。 图1-3 跨中截面弯矩图1-4梁截面尺寸

钢筋工程量计算例题

1、计算多跨楼层框架梁KL1的钢筋量,如图所示。 柱的截面尺寸为700×700,轴线与柱中线重合 计算条件见表1和表2 表1 混凝土强度等级梁保护层 厚度 柱保护层 厚度 抗震等级连接方式钢筋类型锚固长度 C30 25 30 三级抗震对焊普通钢筋按 03G101-1图集及 表2 直径 6 8 10 20 22 25 单根钢筋 理论重量 (kg/m) 0.222 0.395 0.617 2.47 2.98 3.85 钢筋单根长度值按实际计算值取定,总长值保留两位小数,总重量值

保留三位小数。 2、已知某教学楼钢筋混凝土框架梁KL1的截面尺寸与配筋见图1,共计5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求各种钢筋下料长度。 图1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KLl平法施工图

3、某6m长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见下图),试计算各型号钢筋下料长度。

4、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5、某框架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为4级,共有10根框架梁,其配筋如图5.23所示,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锚固长度LαE为30d。柱截面尺寸为500mm x 500mm。试计算该梁钢筋下料长度并编制配料单(参见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03G10l-l构造详图)。

6、试编制下图所示5根梁的钢筋配料单。 各种钢筋的线重量如下:10(0.617kg/m);12(0.888kg/m); 25(3.853kg/m)。

7、某建筑物第一层楼共有5根L1梁,梁的钢筋如图所示,要求按图计算各钢筋下料长度并编制钢筋配料单。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及计算方法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让我们通过实际例子,明确图中的平法标注、钢筋和基本信息,学会钢筋长度和根数的计算。 ▍图1 独立基础底部配筋 首先看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 包括:编号、截面竖向尺寸、高度、X和Y方向的底部钢筋等。 原位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 包括:底部的平面尺寸等。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知道图1所示独立基础底部配筋的基本情况。 需要知道的是,钢筋的重量=长度*理论重量。 而理论重量可以通过钢筋的直径确定。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平法图集的构造规定,确定每根钢筋的直径、长度、根数,从而进行钢筋的计算。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了钢筋的直径、每一个方向的间距,那么如何确定每根钢筋的长度,如何根据间距确定根数呢?

▍图2 某独立基础施工图 我们知道,16G图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图规则,第二部分是构造详图(包括一般构造和各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 一般构造的内容是在使用构造详图时,为我们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这里暂且不谈。 那么,对于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就是用来确定不同的钢筋之间,它的长度、间距、如何排布等问题,通过查阅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它的制图规则来整个确定钢筋的布置和构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将平面的标注的图纸,还原成立体的构件。也就是我们图集的使用方法。

▍图3 图集16G101-3第67页 图3所示是两种独立基础的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阶形,一个是坡形)。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觉得钢筋一个疏一个密,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阶形的钢筋布置就密一些,坡形的 就疏一些呢? 不是的。图3所示只是一个例子,具体的钢筋布置的疏密是由设计人员决定的,不是预算人 员决定的。我们学习这张图,就是为了学会钢筋的排布规则,用以确定钢筋计算的信息而已。如图3所示,独立基础底部的X和Y方向都是受力钢筋。那双向受力钢筋的长度如何确定?我们可以依据保护层的定义进行确定:用构件的外截面尺寸,减去两个保护层的厚度,就得 到了受力钢筋的长度。X方向和Y方向均是这样。

配筋的计算方法

配筋的计算原理 柱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 (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 (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梁编号

梁板柱配筋常用数据(整理汇总)

梁(上部/下部)一排钢筋最多根数(1)

梁钢筋最大根数(2)

剪力墙连梁单排钢筋最多根数 注:面筋和底筋相同,钢筋净距按面筋。 柱钢筋最大根数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住宅类建筑梁配筋面积速查(个人整理) (SATWE结果中,小数点后小于0.1舍,大于0.1进,比如10.09会显示10,10.11则会显示11)1≈1 12=1.13 2≈1 16=2.01 3≈2 14=3.08 4≈2 16=4.02 or 3 14=4.62 5≈2 18=5.04 or 2 16+1 12=5.15 6≈3 16=6.03 or 2 20=6.28 7≈3 18=7.65 or 2 18+1 16=7.03 or 2 16+2 14=7.10 8≈2 16=8.04 or 2 18+2 14=8.12 9≈3 20=9.42 or 2 18+2 16=9.06 or 3 18+1 14=9.20 10≈4 18=10.20 or 2 20+2 16=10.32 11≈2 20+2 18=11.32 12≈4 20=12.56 or 2 20+2 16=10.32 13≈3 20+2 16=13.44 14≈2 22+2 20=13.88 or 3 20+2 18=14.50 or 4 18+2 16=14.22 15≈3 25=14.73 or 4 22=15.20 or 5 20=15.70 or 6 18=15.30 16≈2 25+2 20=16.08 or 3 22+2 18=16.48 or 4 20+2 16=16.58 17≈2 25+2 22=17.40 or 3 20+3 18=17.07 or 4 20+2 18=17.64 18≈3 22+2 20=17.68 or 4 20+3 16=18.59 or 7 18=17.78 19≈5 22=19.00 or 3 22+3 18=19.05 or 6 20=18.84 ≈4 25=19.60 or 4 22+2 18=20.30 or 5 20+2 16=19.72 21≈3 25+2 20=20.98 or 4 22+2 20=21.48 22≈3 25+2 22=22.30 or 7 20=21.98 23≈6 22=22.80 24≈5 25=24.50 or 4 22+3 20=24.62≈25 26≈4 25+2 20=25.88 27≈4 25+2 22=27.20 28≈4 25+3 20=29.02 or 6 25=29.40≈29 30≈4 25+3 22=31.00 or 5 25+2 20=30.78≈31

单筋截面计算题和答案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习题 4.3.1 选择题 1. 梁的保护层厚度是指() A 箍筋表面至梁表面的距离 B 箍筋形心至梁表面的距离 C 主筋表面至梁表面的距离 D 主筋形心至梁表面的距离 正确答案A 2. 混凝土梁的受拉区边缘开始出现裂缝时混凝土达到其() A 实际抗拉强度 B 抗拉标准强度 C 抗拉设计强度 D 弯曲时的极限拉应变? 正确答案D 3. 一般来讲提高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的最经济有效方法是() A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 提高钢筋强度等级 C 增大梁宽 D 增大梁高正确答案D 4. 增大受拉钢筋配筋率不能改变梁的() A 极限弯矩 B 钢筋屈服时的弯矩 C 开裂弯矩 D 受压区高度 正确答案C , 5. 不能作为单筋矩形梁适筋条件的是() A x ≤ x b Bξ≤ξb C αs≤αs,max D M>αs,maxα1f c bh20 正确答案D 6.适筋梁的受弯破坏是() A 受拉钢筋屈服以前混凝土压碎引起的破坏 B 受拉钢筋屈服随后受压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C 破坏前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不超过设计限值 D 受拉钢筋屈服恰好与混凝土压碎同时发生 正确答案B ' 7.对适筋梁,受拉钢筋屈服时() A 梁达到最大承载力 B 离最大承载力较远 C 接近最大承载力 D 承载力开始下降 正确答案C 8.受弯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采用等效矩形应力图其确定的原则为() A 保证压应力合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不变 B 矩形面积f c x等于曲线面积 C 由平截面假定确定等于中和轴高度乘以系数β1 。

D 试验结果 正确答案A 9.梁的正截面破坏形式有适筋梁破坏、超筋梁破坏、少筋梁破坏它们的破坏性质是() A 都属于塑性破坏 B 都属于脆性破坏 C 适筋梁、超筋梁属脆性破坏少筋梁属塑性破坏 D 适筋梁属塑性破坏超筋梁、少筋梁属脆性破坏 正确答案D 。 10.图示单筋矩形截面梁截面尺寸相同材料强度相同配筋率不同其极限受弯承载力M u大小按图编号依次排列为 A a<b <c <d B a>b>c>d C a=b <c <d D a <b<c =d 正确答案 D 11.下列表述()为错误 A 第一类T形梁应满足M≤α1 f c b f’h f’ (h0-’)、 B 验算第一类T形梁最小配筋率(ρ≥ρmin )时用ρ=A s/bh计算 C 验算第二类T形梁最大配筋率(ρ≥ρmax)时用ρ=A s2/bh0计算 D 受均布荷载作用的梁在进行抗剪计算时若V=<时,应验算最小配筋率正确答案C 12.设计工字形截面梁当ξ>ξb时应() A 配置受压钢筋A' s B 增大受拉翼缘尺寸b f C增大受拉钢筋用量 D 提高受拉钢筋强度 正确答案A … 13.在双筋梁的设计中x<0说明() A 少筋破坏 B 超筋破坏 C 受压钢筋不屈服 D 受拉钢筋不屈服 正确答案C 14.梁中配置受压纵筋后() A 既能提高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又可减少构件混凝土徐变 B 加大构件混凝土徐变 C 只能减少构件混凝土徐变 D 能提高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塔吊基础配筋计算

Calculation for tower crane foundation 塔式起重机基础计算书

Contents目录 1. Design basis设计依据 (1) 2. Stability calculation稳定性验算 (2) 3. Forces and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内力及钢筋计算 (4)

1. Design basis设计依据 1. Design rules for tower cranes(GB/T13752-1992)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2) 2. Compi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of tower crane(JGJ/T187-2009) 《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 3.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4.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oundation(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5. Operation manual of Tower Crane 《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2. Stability calculation稳定性验算 1.Contents计算内容 Calculate foundation base on GB/T13752-1992: 依据GB/T13752《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进行计算: 1)Calculate on work status and non-work status respectively;按塔机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载荷分别进行基础计算; 2)Checking anti-overturning stability and ground compressive stress;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及地 面压应力验算; Calculation diagram计算简图 Basic parameters基本参数 1.1.1 Anti-overturning stability calculation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e = (Mv + Fh × h) / (Fv + Fg) ≤ b /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