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李兵2016年5月15日

写景抒情诗鉴赏

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多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情感,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

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鉴赏景物的角度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3、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5、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

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答: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山余杭

杨万里范成大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

3、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凤栖梧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 ,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①倡条:柳枝。②青青:借指“杨柳曲”。

(1).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2、(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3、(1).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手法简单,只是从视觉上写出雨后柳树的青青和清新之色;本词上阕在写柳时,则手法多样,表现在:①正面描写柳树的动态。“拂水倡条”,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②用典。“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③比喻。“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④拟人。把柳树人格化,“偏解皱”写出柳叶通人情。“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

(2).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离别后的思念和惆怅。离别之时,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深刻道出离别的伤痛;“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末尾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与抒情手法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表达方式及抒情手法。 2.能准确对诗歌进行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 概念解读:表达技巧也可称为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第一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主要的描写手法: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会有专题讲解,这里从略)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复习古代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识记术语并能灵活应用,规范答题步骤。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步骤】 导入:常见的诗歌鉴赏中让人头疼的术语归纳整理。(学生课前收集整理。)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说: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工笔、白描、动静结合、比兴、抑扬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结构特点(谋篇布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等。 2、常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3、课本知识回忆: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学生思考并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考题回放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赏析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手法,描绘了( )行为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 ) 情感,达到了(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事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处境不好的凤凰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简析本诗写“宫花”有什么作用。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名师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名师讲义-含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课前一开心 考试的十种“死法”: 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

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 赏析——①选词/修辞 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 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 金题精讲 题一: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

写景抒情诗(解读十分详细)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三)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空间角度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word版本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 导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景物描写要传神 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 1、善于观察,抓住特点。 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并在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对于景物的感受力是此类散文的写作基础。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我们写景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读者看了原型图片之后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荷塘。如果没看《荷塘月色》,我们很可能日日从旁走过也不觉其美。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同时,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无不具有其独特之处。善于观察,才有所感,这是写作的前提;抓住特点,才能写出与众不同之景,这是写作的要诀。三篇例文抓住校园、乡村、小城不同的特点写作。 2、层次分明。

确定了特点,还要按一定顺序描写。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还要注意把笔下景物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如《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可见,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彰显景物特点的细节工笔描绘,使其凸显出来,又不斩断与之相关的背景,将其融进去。例文片段《校园春景》《小城雨景》都很有层次。 3、融入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景”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或褒或贬的感情。写景时要调动想象,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表露出来。写景时不妨选择一些带有主观感受的词语绘景,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关于小煤屑路的描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4、锤炼语言。

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

初中诗歌赏析分类(记事写景抒情类)学生

初中诗歌赏析分类(记事写景抒情类) 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主题: ①描写山川美景,抒发爱自然、爱祖国河山、爱生活的感情; ②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西江月》(宋辛弃疾)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细雨蒙蒙、春草乍生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珍惜。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___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请你从中选出一句,作一点赏析。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诗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可以吗,为什么? 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三、《浣溪沙》晏殊

完整版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类别。古诗词如果要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 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 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哀”与“乐”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发感情服务的。.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李兵2016年5月15日 写景抒情诗鉴赏 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多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情感,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

鉴赏诗歌抒情方式教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谈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 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是否发现:课前布置的三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考察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是考查诗歌如何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诗歌的抒情方式。)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方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三、预习反馈 小组讨论:对小组展板答案进行纠错,思考三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可能存在的错误答案: 1、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2、脑中有一定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如:借物言志) 四、考点阐释 (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 ③借事抒情(古事:借古讽今,咏史抒怀;今事:寄情于事,因事缘情)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第一节 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写景类诗歌鉴赏

古诗词赏析之写景抒情类 一、教学目标: 1、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词义和句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作品的语文特点和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欣赏词语和句子 3、体会写作手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随着上周二的一场春雪,冬天已经走了,春天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来提前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 2、欣赏ppt图片,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唐诗。 答案:草色遥看近却无。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全班齐读并检查个别学生背诵。 4、文学常识回顾。 作者:韩愈,字退之, 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5、理解词义和句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绝胜:远远超过 皇都:帝都,京城。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所写景色。 京城街道上绵绵细雨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夏天。 6、赏析句子。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一、二句 第一句,用于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细滑润泽的特点;第二句,运用对比的修辞,写出了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请你从三、四句两句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早春喜爱的两个词,并做简要分析。 两个词:最是、绝胜。表明作者以为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在早春,远远胜过烟柳满城的盛夏。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7、写作手法赏析。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2011年11月24日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作者在叙事描写 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 国情怀。 〖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其表达手法可概括为“间接抒情”,又称为“委婉含蓄”。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当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中,通过描写景色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一般称作“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写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交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 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 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 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 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唐代谢浑《谢亭 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 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而“触景生情一情景相生一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便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 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 人读之,悠然神远。 【例】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从一般叙述到一 问一答,再到重叠、设问和慨叹,通过层层拓展和深入,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 人的感情。标志是全诗没有一句写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句子。 〖托物言志〗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 一抒情方式 (一)、总论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

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三)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