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停车楼设计

城市停车楼设计

城市停车楼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城市停车楼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城市停车楼的设计原则、建筑特点以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一、设计原则

城市停车楼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便捷性:停车楼应该位于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方便车辆进出,并且应设置多个入口和出口,以提高进出效率。

2. 安全性:停车楼的设计应保证停车场内部的安全,采用合适的照明设施、消防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3. 容量:停车楼应根据周边需求确定适当的容量,以确保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车辆,并合理规划停车位的布局和大小。

4. 美观性:停车楼的外观设计需要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材料,提高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

二、建筑特点

城市停车楼的建筑特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稳定性:停车楼的结构设计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承受车辆重量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

2. 空间规划:停车楼的空间规划应合理布局停车位,确保通行道宽

度适当,方便车辆进出,同时合理划分行人通道,提供便利的行人通

行空间。

3. 通风与照明:停车楼应设计适当的通风系统,以减少车辆尾气对

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采用良好的照明设施,提供充足的光线,增

强用户体验。

4. 环保与节能:停车楼的设计应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回收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停车楼的建设对城市交通具有重要的影响:

1. 缓解交通拥堵:合理建设停车楼可以减少街头停车带来的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 优化城市规划:停车楼的建设可以推动城市规划的优化,提高土

地利用率,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3. 促进经济发展:停车楼的建设可以方便车辆停放,吸引更多人来

城市消费和办公,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4.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合理规划的停车楼可以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

间和精力消耗,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城市停车楼的设计需要考虑便捷性、安全性、容量和美

观性等原则,并注重结构稳定性、空间规划、通风与照明、环保与节

能等建筑特点。城市停车楼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停车楼必将为城市交通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效益。

停车楼方案设计说明

一、区位简介: 渗透了古巴国历史传承的幽香,洋溢着浓郁现代文明的气息,三峡库区的明珠市涪陵区,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主城区常住人口30万。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程朱理学"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地理环境: 涪陵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中部,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涪陵一景°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东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渝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区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区境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因季风降水而比较丰富,多夏洪秋汛,暴涨暴落,水位变幅大。 二、设计条件 设计依据 甲方提出的设计要求及建筑设计任务书。 相关历史、地理、人文、地质及基础设施资料。 甲方提供用地红线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201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重庆市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 其它相关的我国现行国家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法令、法规。 基地条件 1.2.1 用地区位 本方案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滨江地块。地块面临长江南岸,北边紧临滨江路,南面,东面紧临恒昌路,西面紧临江上明珠。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景观视线非常良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滨江路的停车位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地上停车楼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停车位的需求。 1.2.2 道路交通 项目基地北侧临滨江大道,车辆直接从滨江大道进入。

停车场设计方案

停车场设计方案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车辆数量急剧增长,停车难成为了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大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停车场的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就停车场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从空间规划、交通流量疏导、环境美化等角度出发,为解决停车难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空间规划 在停车场的设计中,空间规划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停车位的最大化布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停车场,如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场和多层停车场等,应采取相应的设计思路。 在地下停车场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管线、采光、通风等因素,确保停车场的安全与舒适。合理选址和出入口设计也是关键,在附近道路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立出入口,能够有效分流车流,避免拥堵现象。

对于地面停车场,应注意合理布局停车位,设置合理的通道和 隔离带,为车辆行驶提供便捷和安全,同时兼顾行人通行的需要。在停车位的设置上,应根据车辆类型和尺寸进行合理划分,确保 每个车辆都能够有足够的停车空间。 多层停车场的设计中,应注重楼层间的连通性和通行效率。合 理设置坡道和扶梯,提供便捷的上下楼方式,同时要确保通行的 安全性。 二、交通流量疏导 停车场的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停车位,更要考虑到车辆的进出与 周边交通的衔接。要合理规划停车场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以便 尽快将车辆引入停车场,减少周边道路的拥堵。 对于大型停车场来说,还可以考虑与公共交通建立连接,设置 专门的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 的使用。 三、环境美化

停车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停车需求,同时还要注重环境 美化,提升城市形象。可以在停车场周边种植绿化植物,打造绿色、生态的停车环境。同时,可以在停车场设置彩车区,为车主 提供一个展示车辆的空间,增加停车场的观赏性。 另外,停车场也可以考虑与文化、艺术等元素结合,通过艺术 装置和文化展示,为停车场增添一份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提 高停车场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总结: 停车场的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空间规划、交通流量疏导和环 境美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停车 场的利用率,减少停车难的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美化和文化融入,还可以为停车场增添一份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停车场不仅 仅是停放车辆的场所,更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应注重细节设计,提高停车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城市停车楼设计

城市停车楼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城市停车楼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城市停车楼的设计原则、建筑特点以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一、设计原则 城市停车楼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便捷性:停车楼应该位于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方便车辆进出,并且应设置多个入口和出口,以提高进出效率。 2. 安全性:停车楼的设计应保证停车场内部的安全,采用合适的照明设施、消防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3. 容量:停车楼应根据周边需求确定适当的容量,以确保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车辆,并合理规划停车位的布局和大小。 4. 美观性:停车楼的外观设计需要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材料,提高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 二、建筑特点 城市停车楼的建筑特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稳定性:停车楼的结构设计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能够承受车辆重量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

2. 空间规划:停车楼的空间规划应合理布局停车位,确保通行道宽 度适当,方便车辆进出,同时合理划分行人通道,提供便利的行人通 行空间。 3. 通风与照明:停车楼应设计适当的通风系统,以减少车辆尾气对 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采用良好的照明设施,提供充足的光线,增 强用户体验。 4. 环保与节能:停车楼的设计应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回收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停车楼的建设对城市交通具有重要的影响: 1. 缓解交通拥堵:合理建设停车楼可以减少街头停车带来的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 优化城市规划:停车楼的建设可以推动城市规划的优化,提高土 地利用率,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3. 促进经济发展:停车楼的建设可以方便车辆停放,吸引更多人来 城市消费和办公,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4.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合理规划的停车楼可以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 间和精力消耗,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城市停车楼的设计需要考虑便捷性、安全性、容量和美 观性等原则,并注重结构稳定性、空间规划、通风与照明、环保与节

停车楼设计方案

停车楼设计方案 停车楼设计方案 停车楼是城市中常见的公共停车设施之一,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方便快捷的停车服务。本文将介绍一个停车楼的设计方案。 一、选址与建筑形态: 停车楼选址在市中心或商业区附近,方便市民停车。建筑形态应简洁大方,突出功能和实用性。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可采用玻璃幕墙和金属网面板结合,提升建筑的现代感和美观度。 二、停车位设计: 停车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车辆的停放和流通,确保停车楼能够容纳大量的车辆。每个停车位宜设计成标准尺寸,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车辆停放。另外,车位之间的间距要保持合理,方便车辆进出和驾驶。同时,建议增加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停车位,方便残障人士使用。 三、出入口设计: 停车楼的出入口设置应合理,既要保证车辆的快速进出,又要保障交通安全。主要的出入口可以设置在道路的两侧,设置相对较宽的车道,方便车辆进出,并设立合理的缓冲区,减少道路拥堵。另外,还可以设置多个便捷的出口,方便车辆顺畅离开停车楼。

四、设施与服务: 停车楼应配置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为停车用户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停车体验。建议设置自动收费系统,方便用户支付停车费用。在停车楼内设置照明设备和监控系统,提高停车楼的安全性。同时,考虑到一些用户可能需要长时间停车,可以设置充电设施和服务点,方便电动车主充电和维修。 五、绿化与环保: 为了提升停车楼的环境质量,可以在停车楼的屋顶和立面设置绿化景观,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考虑到城市的环保要求,停车楼应配备垃圾分类设施,并合理规划停车楼周边的交通、排污和噪音等环境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停车楼设计方案需要考虑选址、建筑形态、停车位设计、出入口设计、设施与服务以及绿化与环保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供更加便利、舒适和安全的停车环境,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完整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停车楼建筑方案

停车楼建筑方案 停车楼建筑方案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和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突出矛盾之一。为了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停车资源的利用率,我们拟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停车楼,以满足人们对停车需求的日益增长。 二、选址和特点 我们拟将停车楼建设在市中心附近的闲置腾退土地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停车的便利需求。停车楼的矮向设计,采用立体停车场的形式,以节省建筑用地,并提高停车位数量。停车楼的外观设计简洁时尚,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三、设计理念 停车楼的设计理念是“便捷、舒适、安全”。我们将利用现代化的停车系统,结合智能化技术,提供高效、便利的停车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优质体验。同时,停车楼的内部设计将注重空气流通、光线照明和个人隐私等方面,以提供舒适感和安全感。 四、停车位规划 停车楼将设有多层停车位,根据调研数据和需求预测,每层停车位的数量将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时间段停车需求的变化。同时,部分停车位将设计为宽敞的特殊停车位,以适应特殊车辆的停放需求。

五、安全措施 为了确保停车楼的安全性,我们将在停车楼的不同层次设置专门的监控设施,以及24小时不间断的保安巡逻。此外,停车 楼还将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应急照明设施,确保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六、智能化管理 为了提高停车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我们将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车牌识别、预约停车等功能,实现停车位的自动分配和优先分配,提高停车位利用率。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将提供实时的停车位信息和导航服务,方便人们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 七、环保设施 在停车楼的设计和建设中,我们将注重环保设施的设置。例如,停车楼的照明系统将采用节能的LED灯,楼顶将设置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实现一部分照明能源的自给自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八、配套设施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停车服务,我们还将在停车楼周边设置配套设施,如充电桩、轮胎充气设备、洗车服务等。这些配套设施将进一步提升停车楼的服务水平,满足人们对停车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九、结语

停车楼建设方案(一)

停车楼建设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和车辆数量不断增加,停车难成为了各大城市的难题。据统计,XX%的城市居民在日常出行中面临着停车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设智能化停车楼成为了必要之举。 二、工作原理 智能化停车楼是一种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停车设施。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停车位的实时监测、预约、收费等功能。同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停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运营者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停车资源分配。 三、实施计划步骤 1.调研阶段: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区域内的 停车需求、现有停车设施等情况。 2.设计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包括 停车楼的布局、结构、设备选型等。

3.建设阶段: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建设质量。 4.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阶段:安装物联网设备、传感器、 摄像头等智能化设备,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 行。 5.运营阶段:启动停车楼的运营工作,并对运营情况进行 监测和调整。 四、适用范围 智能化停车楼适用于各类商业区、住宅区、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五、创新要点 1.引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停车位的实时监测 和预约功能,提高停车效率。 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停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运营者 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停车资源分配。 3.结合智能支付系统,实现快速缴费,提高用户体验。 4.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能空调等设备,降低停车楼的能 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 六、预期效果 1.提高停车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和预约功能,减少车辆寻 找车位的时间,提高停车效率。 2.改善用户体验:通过智能支付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等设 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停车楼设计方案

1. 引言 停车楼是现代城市中处理停车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个停车楼设计方案,旨在满足城市居民的停车需求,并提升停车体验。 2. 设计目标 设计方案的目标是建造一个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停车楼,具备以下特点:•提供充足的停车位数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支持多种车型的停放,包括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 •提供便捷的停车流程,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设计合理的车位布局,确保停车楼内的车辆自由流动。 •增强停车楼的安全性,防止车辆损坏和盗窃。 3. 设计方案 3.1 停车位数量 停车位数量是设计方案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城市的车辆数量和停车需求,可以合理确定停车楼的总停车位数量。应考虑到未来的城市扩张和车辆增长趋势,以确保停车楼的可持续使用。

3.2 车位布局 车位布局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尺寸和停车要求进行规划。建议将停车位分为不同区域,以便区分小型车、中型车和大型车。同时,在车位之间保留足够的空间,以方便车辆的出入和转弯。 3.3 停车流程优化 为了提供便捷的停车体验,设计方案应考虑停车流程的优化。可以引入智能停车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和自动导航等技术,指导车辆准确找到空余车位。此外,可以设置电子显示屏,在停车楼入口处实时显示可用停车位数量,以便司机选择合适的停车区域。 3.4 安全设施 停车楼的安全性是设计方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建议设置安全监控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停车楼的活动。此外,可以增加高度可见的灭火器和应急出口,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3.5 环境友好 为了减少停车楼对环境的影响,设计方案还应考虑环境友好因素。可以在停车楼屋顶安装太阳能板,以利用太阳能发电。此外,可以设计绿化屋顶,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地下停车场设计方案

城市地下停车场设计方案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加,给停车问题带来了严重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地下停车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停车场设计方案,旨在提供一个高效、安全和便利的停车环境。 一、需求分析 城市地下停车场设计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停车需求。为了准确把握需求,需进行以下分析: 1. 车辆流量分析:调查分析城市不同区域的车辆流量,根据车流峰值确定停车场规模和容量。 2. 停车场位置选择:选取位于商业中心、居民区或交通枢纽附近的适宜地点,以便满足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 3. 服务对象分析:确定停车场服务对象,如商业顾客、居民或办公楼租户,以确定停车场功能和设计。 二、设计原则 城市地下停车场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确保停车场设施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防盗、防水等安全措施。 2. 能效性:通过合理的停车布局和设计,提高车辆停车效率,减少拥堵。

3. 舒适度:提供舒适的停车环境,如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有序管理等。 4. 可持续性:运用可再生能源、节能设备等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方案 1. 停车位布局:在地下停车场设计中,应合理布局停车位,确保车辆进出方便,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和充电桩。 2. 通风和照明:通过合理设计通风系统和照明设施,保持停车场空气清新,光线充足,为停车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3. 安全措施:设置监控摄像头、火灾报警系统、出入口卡口等安全设施,确保停车场安全,并配备灭火器和疏散通道,应对突发情况。 4. 管理系统:配备先进的停车管理系统,包括车辆识别系统、计时计费系统等,提供便捷的停车服务和管理。 5. 环保措施:运用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和环保设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四、实施与运营 在设计方案完成后,需要实施和运营地下停车场。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1. 施工与监测:选择可靠的施工单位进行地下停车场建设,同时进行合理监测以保证施工质量。

城市道路停车场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停车场设计规范 1.1 功能和选址 1.1.1 停车场应能为线路营运车辆下线后提供合理的停放空间、场地和必要设施,并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作业。 1.1.2 停车场宜分散布局,可与首末站、枢纽站合建。停车场建设规模可按运行车辆标准数量分为三级。 一级:601辆及以上; 二级:201辆~600辆; 三级:100辆~200辆。 100辆以下城市参照三级规模执行。 1.1.3 一级建设规模宜单独建停车场;二、三级建设规模不宜单独建停车场,可与保养场、首末站、枢纽站的建设一并考虑。 1.1.4停车场设施内容设计包括停车坪(库)、洗车台(间)、试车道、场区道路、防冻防滑等停车设施以及运营管理设施、

生产及辅助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停车场设计内容应符合表1.1.4的要求。 表1.1.4 停车场设施

注:①无轨电车停车场需增加停车场线网、馈线、整流站供电设施,不需要油气站。 ②“√”表示必须,“*”表示视具体情况可选,“—”表示可无。 1.1.5停车场应均匀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交通复杂的商业区、市中心、城市主要交通枢纽的附近,应优先安排停车场用地。应避免建在交通复杂的闹市区、居民小区出入口和主干道旁。 1.1.6停车场用地应安排在水、电供应、消防和市政设施条件齐备的地区。

1.1.7停车场宜按辖区就近使用单位布置,宜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使其与线网内各线路的距离最短。其距离宜在1km~2km以内。 1.1.8停车场距所在分区保养场的距离宜在5km以内,不应大于10km。 1.1.9在用地紧张地带,可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建地下或地上立体停车场。 1.2 用地和布置 1.2.1 停车场用地面积应保证公交车辆在停放饱和时,每辆车仍可自由出入(无轨电车应保证顺序出车)。 1.2.2停车场的规模以停放100辆铰接式营运车辆或170辆标准车为宜。 1.2.3停车场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宜按150 m2计算。 1在用地特别紧张的大城市,停车场用地不得小于每辆标准车120 m2。

城市停车场规划中的容量设计

城市停车场规划中的容量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停车难成为了许多人头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停车场规划中的容量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容量设计可以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缓解停车难的状况,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本文将探讨城市停车场规划中的容量设计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一些解决方案。 一、容量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停车场的容量设计直接影响到停车场的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合理的容量设计可以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停车需求。如果容量设计不合理,停车场可能会因为停车位不足而经常爆满,给市民和游客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容量设计还关系到停车场的经济效益。如果停车场容量设计过大,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如果容量设计过小,停车场的收益可能无法覆盖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因此,合理的容量设计对于城市停车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影响容量设计的因素 1. 停车需求 停车需求是影响容量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停车需求差异巨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容量设计。例如,在商业区、居民区和旅游景点等地,停车需求通常较大,需要相应增加停车位的数量。而在工业区、办公区等地,停车需求相对较小,可以适当减少停车位的数量。 2. 停车时间 停车时间也是影响容量设计的重要因素。长时间停车和短时间停车对停车位的需求不同。长时间停车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和办公区,需要提供更多的长时停车位;而短时间停车主要集中在商业区和旅游景点,需要提供更多的短时停车位。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停车时间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容量设计是必要的。

3. 停车方式 停车方式也会对容量设计产生影响。传统的平面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在容量设 计上存在差异。立体停车场通常可以提供更多的停车位,但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此外,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停车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容量设计中考虑到不同的停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三、容量设计的解决方案 1. 多样化停车设施 在城市停车场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停车设施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平面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外,可以考虑设置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场以及停车楼等。此外,还可以利用闲置空地和地下空间,建设临时停车场或者临时停车位,以满足临时停车的需求。 2. 智能停车系统 智能停车系统可以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通过使用车牌识别、停车 位导引等技术,可以实现停车场的自动化管理,减少停车位的浪费。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提供实时停车位信息,方便市民和游客选择合适的停车位。 智能停车系统的应用可以提升停车场的服务质量,改善停车体验。 3. 公共交通与停车场的结合 公共交通与停车场的结合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规划城市停车 场时,应该考虑到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覆盖范围。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将停车场与公共交通站点相结合,可以鼓励市民和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四、结语

室外停车场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城市停车场空间设计与管理研究

城市停车场空间设计与管理研究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停车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城市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也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停车场空间设计与管理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停车场空间设计 城市停车场空间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择合适的场地及土地利用。 城市停车场应尽量选择地段处于交通枢纽或换乘站周边,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车、地铁等上下班,较远的停车场应提供交通工具接驳服务。同时,应考虑停车场周边道路的承载能力以及停车场进出口位置的影响。此外,要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着眼于利用每一块可用土地,增加城市停车位数。 2. 合理的停车位布局。 城市停车场在停车位的规划上,应合理地布置停车位,以尽可能多的容纳车辆。尤其是在停车空间较紧张的区域,应采用一些

创新的设计思路,如多层楼停车场、智能立体泊车系统等方式,以扩展停车场容量。 另外,对于不同类别的车辆,如大型车辆、电动汽车等,也要配置符合其要求的车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停车场容纳量,还能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3. 合理的设施配置。 除了停车位外,停车场设施的配置也会直接影响停车场的使用率。城市停车场应配置一些基本的设施,如便利商店、售票机、洗车设备等。应根据停车场的功能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关设施,以提高停车场的使用便利性和舒适度。 4. 安全性考虑。 停车场是一个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场所。为提高停车场的安全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安装透明的安全隔离设施,如栏杆、安全柱等,以防止车辆或人员误入危险区域。 (2)设置出入口检查站或安保人员,进行车辆的全面检查,以确保车辆的安全。 (3)配置立体泊车管理系统等设施,提高停车场自动化管理水平。

智能化停车场规划

智能化停车场规划 智能化停车场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停车服务。本文将从智能化停车场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智能化停车场。 一、需求分析 智能化停车场的规划前提是对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需求分析包括车位需求、停车时长、用户群体以及交通流量等方面。 1. 车位需求: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人口增长速度,合理估算并调查当前的车位需求。考虑到各个区域的交通压力差异,可以确定不同区域的停车位布局。 2. 停车时长:根据当地交通运行情况,了解不同类型停车场的停车平均时长。例如商圈停车场的平均停车时长可能会较长,而机场停车场的平均停车时长较短。 3. 用户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如商务人士、家庭用车、游客等),了解他们的停车需求和习惯。根据用户需求,合理规划停车场内设施,如充电桩、洗车服务等。 4. 交通流量:通过调查现有交通流量和预测未来交通流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停车位分布密度,保证流量高的区域有足够的停车位。 二、规划设计

基于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智能化停车场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包括 场地选择、停车位布局、停车楼层设计、道路连接等方面。 1. 场地选择:根据停车场的规模和容量需求,选择具备良好交通链 接的场地。同时考虑停车场周边的服务设施,如商业中心、医院、地 铁等,确保停车场的便捷性和商业价值。 2. 停车位布局: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场地的形状,合理布置停车位。采用直角或斜角停车位,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停车效率。 3. 停车楼层设计:对于大型停车场,可以考虑采用多层停车楼设计。合理设置入口和出口,确保车辆顺畅进出。在停车楼内设置导向标识,方便用户找到停车位。 4. 道路连接:智能化停车场需与周边道路、交通枢纽相连接,以实 现出行的无缝衔接。规划停车场内道路及通道,保证车辆的顺畅流动。 三、运营管理 智能化停车场的运营管理关乎停车场的效益和服务质量。运营管理 包括设备配置、收费模式、信息服务等方面。 1. 设备配置:根据停车场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当的设备进行管理和 监控。包括道闸系统、监控摄像头、车辆识别系统等,以提升停车场 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2. 收费模式:可以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费方式,也可以引入智能化支 付系统,如电子支付、扫码支付等。确保收费模式方便快捷,并提供 多种支付方式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停车场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浅析城市老城区停车场设计的难点、解决措施及类型

浅析城市老城区停车场设计的难点、解决措施及类型 摘要:对城市老城区停车场规划设计中面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停车 场设计的特点,然后指出我国城市老城区停车设计的难点,最后对完善城市老城区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策略提出笔者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的中心地带很多都忽略了中心地带的交通设施规划,忽略 了城市交通停车需求,导致城市中心出现了“停车难”问题,这种停车难的情况在中心城区尤为严重。 一、停车场设计的特点 1、出入口的设置。出入口是停车场与外部道路连接点、车辆出入的通道,应方便车辆到达停车泊位,停车场出入口处应做到视线通畅。出入口的位置不宜设 在主干路上,可设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并远离交叉口;不得设在人行横道,公共交 通停靠站以及桥隧引道处。出入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 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距人行天桥应大于或等于50m。当机动车停车场设 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m;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 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出入口的数量根据停车泊位 数的数量进行设置,50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1个出入口。50—300个停车位 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 2、通道的设置。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常见的有一侧通道一侧停车、中间通道两侧停车、两侧通道中间停车以及环形通道四周停车等多种关系。 3、停车位的设置。停车位的大小和停车的车型有关。车辆停放方式分为平行式,垂直式以及斜列式。一般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标准当量停车位宜为 25-30m2;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m2;自行车公共停车 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 m2。 4、隔离带的设置。隔离带一般采用种植绿植的方式,其作用是防止暴晒,保护车辆,净化空气以及防尘防噪音。 二、老城区停车场设计的难点 1、泊位总量缺乏。目前在我国,尽管停车场的设施供给数量极大增长,但是较 于急速增长的城市机动车数量,停车场的泊位总量显得相对匮乏,尤其在城区中心 表现出的是人们的停车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由于停车泊位供给大大低于停车需求,将导致出现大量的占道停车和违法停车现象,使原本拥挤的城市交通更加拥堵。 2、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由于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停车 问题的认识不足,停车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许多建筑物没有配建停车 设施,或者配建停车泊位远未满足规范的要求。另外,由于用于建设停车场的用地 的机会成本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城市的中心区,配建停车场被挪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是造成城市停车难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且配建不足 将使得这些建筑物未被满足的停车需求转向公共停车设施寻求解决,由此导致公共 停车需求剧增、给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共 停车设施本来就建设和供给不足,所以公共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3、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型式单一、土地开发和利用质量低。目前,国内许多城 市的公共停车设施大多为路内停车、地面停车和少量地下停车库等型式,而机械停 车库、立体停车楼等型式的停车设施极少,因此,地面停车场所占用的土地价值没 有被充分的利用。由于国内很多城市的路外停车设施的利用率低,造成许多单位没

停车场库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停车场库设计规范 篇一:停车场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实施日期890101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公共

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 表三规定。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 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 于表四规定。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 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

城市公共停车场设计规范

城市公共停车场设计规范 城市公共停车场 1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市区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2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的外环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市内公共停车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又不防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3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数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在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10%;在城市其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25%~40%。 4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5 当计算市中心区公区停车场的停车位数时,机动车与自行车都应乘以高峰日系数1.1~1.3。 6 机动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3~7次计算;自行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5~8次计算. 7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m2。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m2。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m2。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2 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 3 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城市停车设计规范

城市停车设计规范(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停车规划规范 Code for urban parking plan GB/T 51149-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7年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180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停车规划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停车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1149-2016,自2017年2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6月20日 1 总则 1.0.1 为科学合理安排停车设施,构建有序的停车环境,规范城市停车规划,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所涵盖的停车规划。1.0.3 城市停车规划应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以城市发展及交通发展战略为指导,统筹现状停车供需关系,考虑未来机动车发展水平,结合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制定停车位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的供给策略,划分城市停车分区,统筹配置城市停车资源,并应满足交通安全、综合防灾等要求。1.0.4 城市停车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停车场 parking lot 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的场所及地上、地下构筑物。一般由出入口、停车位、通道和附属设施组成。 2.0.2 停车位 parking space 为停放车辆而划分的停车空间或机械停车设备中停放车辆的部位。由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必需的空间组成。 2.0.3 机动车停车场 parking lot for auto 供机动车停放的停车场。 2.0.4 非机动车停车场 parking lot for non-motor vehicle 供非机动车停放的停车场。 2.0.5 建筑物配建停车场 parking garage for buildings 建筑物依据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所附设的面向本建筑物使用者和公众服务的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的停车场。 2.0.6 城市公共停车场 urban public parking lot 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的独立占地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停车场和由建筑物代建的不独立占地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停车场。 2.0.7 路内停车位 on-street parking space 在道路红线以内划设的供机动车或(和)非机动车停放的停车空间。 2.0.8 基本车位 basic parking space 满足车辆拥有者在无出行时车辆长时间停放需求的相对固定停车位。 2.0.9 出行车位 travel parking space 满足车辆使用者在有出行时车辆临时停放需求的停车位。 2.0.10 标准车 passenger car uni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