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2017-1-5 吴冬梅内二科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与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与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与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得色香味。

4.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症护理

(1)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

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6并发症护理

(1)慢性呼吸衰竭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

②痰:痰量增多,黄色脓性,提示感染加重。

③尿量:判断心肾功能及体液平衡情况。

④及时清除痰液。清醒患者鼓励多饮水、用力咳痰。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患者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对病情重或昏迷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⑥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2)自发性气胸

①观察患者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得程度,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②根据病情准备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得物品及药物,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有关处理。

③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面色变化情况。

④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按胸腔闭式引流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观察创口有无出血、漏气、皮下气肿及胸痛情况。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①解除对疾病得忧虑与恐惧.使其安心治疗。

②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低流量持续氧气吸入。

③病室保持整洁,对长期卧床患者应预防压疮发生。

④控制呼吸道感染,按医嘱给抗生素,注意用药方法与时间。

⑤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以减轻心脏负担。

三、辨证施护

1、寒饮束肺证

(1)可配合针灸天突、列缺等穴温针灸。

(2)可用南星末或白芥子末适量加姜汁调敷足心,以温化寒痰。

2.痰热郁肺证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廿之品.禁烟酒。

(2)汤剂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宜肺泄热,若患者出现气急、紫绀时,应及时吸氧。

(3)发热者可针大椎、合谷、曲池等穴。

3、痰浊壅肺证

(1)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禁忌辛辣、刺激之品。

4痰蒙心窍证

(1)可以配合针灸人中、合谷、十宜等穴,使其神志清醒。

(2)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

5、肺肾气虚证

(1)冬病夏治得穴位敷贴操作简单易行,副作用小。

(2)应用温补肾阳得中药,中药方敷贴天突与大椎穴在提高免疫力、平喘止咳治疗上有很好得疗效。

四、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劳逸适度。

2慎风寒,适寒温,防感冒,防止受邪而诱发。

3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戒烟酒,少食黏腻、辛热刺激之品。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

咳嗽 一、定义: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二、护理诊断 (一)咳嗽、咯痰1.外感事邪,肺失宣降2.脏腑功能失调,痰贮于肺(二)发热1.外邪入侵,肺卫失和2.内伤久咳,阴虚火旺 (三)胸闷心悸1.肺失宣肃,水气凌心2.气血瘀滞,脉道痹阻(四)咯血1.风热灼络2.咳剧伤及血络3.虚火灼伤肺络 (五)潜在外感1.肺气不足,外邪易袭 (六)潜在肺癌1.病程日久,邪毒蕴肺 三、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

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4.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五、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一、定义: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

喘证的护理常规1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 (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给予少盐或无盐饮食。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宿痰内伏于肺,因饮食、情志、劳倦再感六淫之邪而发哮喘。病位在肺、脾、肾。临床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虚哮),缓解期(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咳嗽、咳痰的性质、量、颜色是否有异常。 3)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形态、是否有哮鸣音。 4)有无意识的改变。 5) 心理状况。 6)辩证: 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 3.虚吼反复发作,咳痰无力,气声低微。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脾胃肺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药物、花草等刺激。禁烟。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 3.哮喘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吸氧,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四、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象、脉象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医护协作处理: 1)突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 2)哮喘持续发作,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脉大无根。 3)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脉微数。 4)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 5)有哮喘发作先兆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6)痰热闭阻,心窍蒙闭之兆,痰阻气道,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精神恍惚、发燥不安、瞌睡等。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对我科10月12月8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如下:平均住院天数 9、7天,痰浊阻肺证1例,肺气郁闭证1例,痰浊雍肺证6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观察咳嗽咳痰、喘息气短、发热等情况。 应用的主要护理技术:拔火罐、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刮痧。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有效咳嗽、翻身拍背、体位、湿化气道5100%喘息气短4氧疗、缩唇训练、体位4100%发热1检测体温、物理降温、口腔护理1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耳穴按压拔火罐刮痧31160%20%20%喘息气短4耳穴压豆4100%发热1刮痧1100%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按压,分析原因: 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项目例数人依从性(%)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耳穴贴压77100%00228%572%0刮痧2150%150%0150%150%0拔火罐11100%0000011000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和拔火罐。分析原因: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刮痧。分析原因:它能减轻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三、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主要症状病例数(人)护理效果好较好一般差咳嗽咳痰501(20%)4(80%) 0喘息气短401(25%)3(75%)0发热1001(100%)0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5%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配合喘病治疗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中医护理常规二

5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5.1护理评估 5.1.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5.2.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5.2.3 心理社会状况。 5.3.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5. 2护理要点 5.2.1 一般护理 5.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1.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5.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5.2.2.1 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5.2.2.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3 给药护理 5.2.3.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5.2.3.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5.2.4 饮食护理 5.2.4.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5.2.4.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5.2.4.3 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2.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2.6 临证(症)施护 5.2. 6.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5.2. 6.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5.3 健康指导 5.3.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5.3.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方药:麻黄汤。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2017-1-5 吴冬梅内二科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与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与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与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得色香味。 4.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症护理 (1)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

喘证护理

喘证护理 杜轲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出现于许多慢性疾病中,常为某些疾病的主要症状。喘证一般分虚实两类:实喘多由风寒或痰浊、痰热等壅阻于肺,使肺气郁闭不宣、肃降失常所引起;虚喘多由肺弱肾虚,由于肺不降气、肾部纳气、精气内虚所形成。喘证病位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辨证施护 一、实喘 (一)寒喘 1.症状: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咯痰色白而清稀,鼻流清涕;初起多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2.护理: (1)寒喘病人要注意保暖,室温宜适当偏高,避免外感风寒之邪。如有外感,应首先治疗外感。 (2)饮食上忌食生冷、瓜果,以及肥甘厚味。 (3)科配合针灸天突、列缺、膻中等穴,多灸或用温针。 (二)热喘 1.症状:喘促气粗,甚至鼻翼煽动,痰黄稠粘,身热烦躁,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护理:

(1)热喘病人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持一定温度,多通风换气,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灰尘,严禁吸烟。 (2)饮食上宜多食瓜果或清凉饮料。 (三)痰喘 1.症状:喘咳,痰多而粘稠,喉间有痰鸣声,舌苔白腻,脉滑;或兼有恶心、呕吐痰涎、便秘等症状。 2.护理: (1)痰喘病人应尽量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以防生痰、生湿。 二、虚喘 (一)症状 喘促气短,咳声低弱,语言声微,自汗恶风,舌质淡红,脉虚弱者,多为肺虚;若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吸不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体瘦弱,精神疲惫,汗出肢冷者,多为肾虚。 (二)护理 1.虚喘病人宜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外感风寒而加重喘证。 2.喘证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烦躁不安、肢冷汗出、脉浮大无根等心阳衰竭、孤阳浮脱的症状时,宜急用参附汤或黑锡丹,以扶阳救脱、纳气归肾,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3.喘证平息后,宜加强锻炼,可做呼吸操和气功,以增强体质。饮食上忌食辛辣、粘腻和带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为宜。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

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2017-1-5吴冬梅内二科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 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⑷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3.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 咸之品。 (2) 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 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 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 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 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4. 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 临症护理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 喘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证型及临床表现 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 发绀等伴随症状 2.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的护理常规 1疾病定义: 中医病名:喘证;西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2 临床表现; 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咳嗽,气急,痰白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痰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苔白腻,脉弦滑。 肺气郁闭证: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苔薄,脉弦。 3 喘证的护理: (1)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流通,病室安静、整洁。 (2)急性期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如半坐卧位,氧气吸入,一般给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3)根据医嘱正确及时给药,观察药物滴速、疗效及副作用。 (4)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配合医生救治。

(5)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呼吸运动,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6)遵医嘱耳穴埋豆,选择交感、心、肺等穴位。 (7)遵医嘱隔物灸,选择气海,关元等穴位。 4 饮食护理: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宜,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多食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即煎炸之品. 外寒内饮证:宜食辛温祛寒之品,如白果煲鸡、紫苏粥等。 风热犯肺证:宜食清热之品,如梨、金银花茶等。 痰浊雍肺证:宜食清肺化痰之品,如银耳白合粥等。 肺气郁闭证:宜食开郁宣肺之品,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5 情志护理 (1)本病病程长,患者精神负担重,多与患者沟通,及时给心理疏导。 (2)鼓励病人之间多交流,指导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等。 (3)责任护士主动讲解疾病知识,指导排痰方法和呼吸功能锻练,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6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第二节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 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 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壅肺证 咳嗽喘息,咯睡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 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黏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 500 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 入,痰液黏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肓、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带下证中医护理方案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瘀滞证: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舌质黯,苔白腻。 (四)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舌质黯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舌淡黯,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二)带下异常 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 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喘症护理常规

喘症护理常规 西医呼吸衰竭参照本病护理。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一)护理评估 1.家族史,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2.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3.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5.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分型: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肺肾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ICU一般护理常规和呼吸困难护理常规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 (3)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4)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3.给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 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慎用镇静剂。 (3)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2) 肠内营养患者,应按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理。 5.情志护理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四肢不温,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2)燥结便秘者,遵医嘱给予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治疗或耳穴压豆。 (3)便溏、失眠患者可给予耳穴压豆。 (4)高热,遵医嘱给予降温处理。 (5)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吸氧。 7. 气道管理 (1)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 (2) 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 (3)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 (4)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5)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常规护理。 (6) 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护理。 (三)健康指导 1. 严格控制陪客和家属探望 2. 教会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3.讲解本病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怡情悦志,适当锻炼。 4. 定期复查,病情变化随时复诊。

喘证护理常规

喘证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 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3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 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 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 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 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 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4 ?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 .临症护理 (1) 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 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 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6 .并发症护理 (1) 慢性呼吸衰竭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 ②痰:痰量增多,黄色脓性,提示感染加重。 ③尿量:判断心肾功能及体液平衡情况。 ④及时清除痰液。清醒患者鼓励多饮水、用力咳痰。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患者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对病情重或昏迷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⑥合理用氧,对U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2) 自发性气胸 ①观察患者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的程度,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②根据病情准备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物品及药物,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有关处理。 ③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面色变化情况。 ④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按胸腔闭式引流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观察创口有无出血、漏气、皮下气肿及胸痛情况。 (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①解除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使其安心治疗。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喘证护理方案 2017-1-5吴冬梅内二科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4.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症护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