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

素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不能不加以关注。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谈,最关键的在于老师: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因为你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以体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周易》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论语》讲“不迁怒”: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于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着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别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学理念、浓厚的人文功底和饱满的献身精神;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地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不同方面的许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于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于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此类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班发生问题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会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地加以培养。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能够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质,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人生发展方向的老师,就是明师。

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而不是填鸭式的。就像《学记》所说的,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加以强迫(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必强迫学生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励学生上进,但并不压制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悟性,而不要将结论和盘托出(不能把学生的悟门堵死了)。如果能够这样教学,达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加引导而不强迫,学生则学得很欢喜;善加勉励而不压制,学生则容易发展自己的潜能;只加启发而不尽说其义,学生则能进一步深思穷究,开发悟性——这样的老师才是具备教学的智慧,善于教导学生。

四、放下慢

无论老师多么优秀、成绩多么辉煌,都不应傲慢,而应该谦虚。《曲礼》说“敖不可长”: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不知道自我警惕,终究会变成自私、刚愎、残暴的个性!何况傲慢心增长一分,诚敬心就减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论语》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吝啬,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师必须诚敬谦和,虚心有礼,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自以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听劝谏,牯恶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

老师必须有教无类,平等公正地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能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对待。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数、高表现而不择手段,忽视学生的人性尊严与人格发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当然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古代私塾中有体罚制度,但那不是让老师发泄怒气,而是老师出于善意,节制学生的顽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性。因此体罚必须很有节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

(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二)愧悔不责:假如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再责备了。

(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噩梦连连。(四)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假如此时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五)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假如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马上堵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六)悲忧不责: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七)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这“七不责”的古训非常重要,做老师的人必须铭记在心,切实遵守。

五、放下疑

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学不同:学习科学注重怀疑,学习传统文化则必须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怀疑,做老师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这非常重要!老师必须对这个有信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人教学,主张一门深入,不主张同时杂学多门。如《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研究学问要专一、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视读诵,开启悟性,如朱子《童蒙须知》里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

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如果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自己就很难坚持做下去,也很难坚定地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做。

必须对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规,彻底执行,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纯正,教学才会日起有功。

六、温和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温文儒雅,处众和睦,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七、善良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传统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八、恭敬

传统文化老师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师要给学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样。

九、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尤其现代讲究环保,节俭是珍惜自己的福报,也是爱护环境。

十、礼让

圣人教我们忍让、谦让、礼让,一路让到底,没有竞争。“让”是性德;大家都让,这个世界就没有冲突了。

如果能够具备以上十种素质,我认为就是合格的传统文化老师,能够真正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必须虔诚礼敬、礼请的对象。

附语

附带在此说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于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于传统经典。这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

《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

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

真正落实了《弟子规》,就具备合格传统文化老师应有的德行,有资格教人,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由于落实《弟子规》而改邪归正、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坚定对《弟子规》的信心,不要被个人评议所动摇。

最后,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时吉祥、光寿无量!祝福传统文化振兴昌盛,永世弘扬!祝福祖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稳步扎实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并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育,特别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更高的 要求。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被学生接受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整体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独有的特点,使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圣贤文化,强调以德为本、德智?p 修。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同时孔子也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从而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区别于西方式逻辑推理和外求实验法的,是一种‘内求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同步在身心内部实践体悟,进而外显为用的路径。” [1] 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生命的实践、心灵的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最后,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断裂,当今社会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不少误解和迷思,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独立与完备。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统一规划与推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复杂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者:————————————————————————————————日期:

浅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更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到孩子们热爱的合格教师。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师魂,师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而广泛且没有血缘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前进历程。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一、扎实的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教师的认知结构应该基本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包括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应该具有的实践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教师教育,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养成。教师应多读书,广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读什么书,多长时间读一本书,都应该好好规划规划。读书后应好好记录感受并试着点评。教师应将这三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对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原则的整合,以便教学对象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二、熟练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素质的构成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它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就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而论,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 (2)xx。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研修总结

个人研修总结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远程进修,我受益匪浅。 此次进修内容大致包括:1.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旨内涵与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传播;3.新目标新征程新篇章; 4.十九大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教育践行; 5.汉字与中国文化 6.书法—中国文化的核心; 7.汉字书写新技术“三度四适法”; 8.《清明上河图》和华夏文明; 9.中国文画艺术欣赏;10.中国民俗文化;11.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12.青铜器的世界戏剧、建筑、古典小说、词和诗例评赏;13.《红楼梦》;14.巴金,鲁迅、冰心与中国现代文化;15.国内外教育名著导读如《爱弥儿》《普通教学法》《多元智能》等优秀作品。 现在我有几下几点感谢想与大家分享。 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红楼梦》、汉字---中国文化的核心等等中华传统文化,我体会颇深。学国学是当今很热

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 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努力践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师德修养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去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真正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1、热爱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他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它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无尚光荣,都应该为之倾注毕生精力,都应象孔子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象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人类未来的巨大作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爱能使学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爱也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师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与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相反,厌恶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师的漫骂、讽刺和打击,就会使他们过早地体验人生的残酷,人情的淡薄,就会滋长学生冷漠甚至畸形的心态,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师爱还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教师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好它。所以师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去塑造学生的人生。热爱学生应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还要将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为人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二、知识修养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促使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推荐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宜良四中方理妹 一直以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幅醒目的标语、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样挂在我们的眼前,停留在我们的口中。可是,这句话究竟有着怎样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却不曾细细地掂量过。 回想过去的岁月里,包括求学时代和教师生涯,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只是仅限于几十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除此而外,则无矣。这次,参加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有机会聆听了几场国学经典的专题讲座,听着专家的精彩分析,细细解读《史记》《红楼梦》《道德经》等,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一名教师,深惭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匮乏。真有一种想重新走进教室,坐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这些经典文章的冲动。 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得意时飞扬跋扈,失意时丧魂落魄,永远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多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夏、商、周 约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灭亡。 2.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汉 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 丝绸之路:汉武帝于公元前139和公元前119年,两次任命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5.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全长2500公里,南北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 6.唐 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文成公主进藏:公元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与吐蕃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7.北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 全南县第二中学谭春苗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 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 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 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 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 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 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 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 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 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 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 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 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 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

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

一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https://www.doczj.com/doc/3116102472.html,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检验,作为教师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培育学生身上,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2)热爱学生。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 (4)热爱所教学科。 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 (1)数学专业知识。 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语张志芳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而形成的不良现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我们不得不把眼光转向社会个体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因此,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

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对教师来讲,人文素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这不仅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过程的特殊要求,而且就社会文化的传递来讲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广博的知识面和优雅的教学风度在自身的积累和发挥。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言语谈吐,礼仪风范,教学风度对学生无时不刻地产生影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与考查。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师个人的内在修养,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积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则不打自垮。”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近年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渗透和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历史学科本身又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因此就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和对中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想教育指导学生,历史教师本人应该先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粗浅的谈谈个人对提升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看法,希望更多同行交流、指正。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

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俗话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经过多年专业的历史学习,但在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常感力不从心,有再学习的必要,特别是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不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课程内容,变幻的习题让很多人意识到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要积极“学” 不断学习是一个人进步和提高的不竭源泉,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信息更新迅速,信息共享快捷,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跟着不断更新。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吸收和感悟传统文化。比如: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读一读唐诗宋词,看一看明清小说,读《论语》《四书五经》,看传奇故事,甚至和学生一起朗读学习《弟子规》等经典,我想也是极好的。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慢慢理解其中深意;也可以从电视上看相关节目,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各

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途径研究

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途径研究 本文通过对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文化素养缺失的途径研究,探索比较出三种途径,即通过企业实习,企业的参观,参加企业培训。通过不同途径的研究与实践,达到提升了教师的团队管理能力,协作创新能力,并能够使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自已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与领悟,达到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目的。 标签:企业文化企业实习素养 0 引言 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突显了诸多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能说明这种合作真正的走进了课堂,影响了我们的学生。作为每天都是和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如何让自已切身的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的运作、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是真正的在校企对接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影响的关键。教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是先把教师锻炼成为一个企业的“优秀员工”,做到了这些,学生的培养才有了方向,我们在课程建设与学生管理方面才有了更好的把握,才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解决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全方面提升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探索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素养提升的途径,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找到教师自身的差距,并在研究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缩小这种差距的存在。找到适合教师素养提升的途径。对于IT方向职业院校的教师探寻提升自身素养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解决教师在教这个问题上理念的问题,从教师本身树立以企业为导向的教师的规范,建立相应的课题体系与管理规范。总的来说,是通过研究,找到方法,树立新的符合企业需求与职业发展的理念。 我们如实的进行了以下研究方案的实施: 方案1:对参加我院企业实习的教师进行跟踪与访 问,对外派教师所到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并对外派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体会的工业文化方面的提升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目的在于探索教师在企业文化中的差距与提升途径。 方案2:对于部分在职教师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 所感受到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行访谈与交流,将工业文化素养提升的点滴方面融入到各类社会活动的参与中。 方案3:对现在一些企业的工业文化进行实际调研, 找到在企业中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教师要求的差距,并从差距中,与企业人员探讨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担负着培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天职。而农村小学教师队 伍更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这批队伍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 能否为学生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关注和提升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针对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根本,以提 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为重点,积极创设学校广大 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优良氛围。同时要探索教师终身学习的考核办法;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面向全员,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以自学反思为主,指导评估为辅,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 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每一名教师应遵守的基本 准则,教师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信仰;教师职业道德是 一种普遍适用的职业要求,教师职业精神则代表教学工作者对生活、对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此焕发的超越岗位条件、超越薪水的人性价值之光。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学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 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二是抓理论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以及教师 誓词等方面学习。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具体细化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要求,对照要求,反思、查摆、整改存在的师德问题,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三是抓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评议导向机制”、强化“情况通报制度”,以此加强师德建设与监督力度,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在教师中形成热爱 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 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抓活动载体,加强实践体验。学校坚持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静下心来教书,做‘三品’教师(为人讲品德、为师讲品位、为事讲品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努力塑造职业精神。 3、更新教育观念,创优阅读范式,提升理论素养。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 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 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全 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原来的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 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2.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 教师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3.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文化素质历来都被视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知识。只有知

识面的丰富渊博,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才会有能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尽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4.外在素养 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比其他职业更强的示范性。现在各个行业,都十分重视职员的外在仪表与风度,通过服饰统一等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 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和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特殊期待,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在素质。 一般认为,教师的外在素质是,在衣着方面应该朴实整洁而不呆板,在仪容举止方面应该稳重端庄而不矫饰,在性格方面应该活泼开朗而不轻浮,在待人方面应该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只有把外在形象的美与内在德行的美统一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5.身体素养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它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体格状况,即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身体形态与身体姿势状况; 二是体能状况,即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耐力状况和走、跑、跳、掷、攀、爬、举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状况; 三是身体的适应能力情况,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1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左东岭 主题词:教师,教学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契机。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作为高校中的师范大学,我认为可以在教师教育上做许多事情,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深厚、人格境界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目前的分科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与教师队伍,但在人文素养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在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倾向,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残缺的现象。三是普遍存在着汉语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缺陷。在20世纪前半期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文史类教师具有较强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即使在理工类的教师中,能够吟诗填词、写出漂亮文章与拥有一手好的书法,也是颇为常见的。如今的教师队伍中,能够达到文从字顺已经是很难得一见了。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许多人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学习。可是对于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则往往遭致不应有的轻视与忽略。 当然,在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中,教育部与多数高校也为弥补此种缺失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中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语法与作文教学外,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但毕竟是一个的良好的开端。但是在教师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中,却造成了不应有的课程结构的缺陷。比如教育硕士中只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培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基本没有(或者在中国教育史中略有涉及)。在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只重视语言教学实践的训练而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至有许多人谈到中国文化时,只能说一些中医、饮食、太极拳等表层的东西,而对思想意蕴深厚的儒释道学说、审美品位极高的唐诗宋词以及各个领域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却知之甚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知识阶层,从而难以完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不利于中外交流,从而实现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文化战略目标。

语文教师如何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如何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时间: 2006-09-23 09:33:05 | [<<] [>>] 摘要: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博采杂家,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特思考精神,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平庸走向杰出。 关键词:文化底蕴、读书观、杂家、独特思维、楷模、平庸、杰出。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这独特语言的韵味,这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二、广读群书,博采杂家 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要学生组成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语文教师还要关心时事新闻,多读报刊以便及时把握时代的信息。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四:具有独特思考的精神。 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