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

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5.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岸海岸带海岸线海滨后滨前滨外滨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底峡谷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深海盆地无震海岭

简答题

1.画图示意砂质海岸地形的海岸带结构单元

2.海滩的沉积地形特征

3.大陆架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4.大陆坡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5.简述大洋底发育的次级地形单元

6.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分布特点

7.洋中脊的概念及基本构成单元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海岸带的构成单元;

2.基岩海岸及其特征;

3.砂岩海岸及其特征;

4.淤泥质海岸及其特征;

5.生物海岸及其特征;

6.简述河口海岸的类型及河口的分段;

7.试述影响海岸发育的背景因素;

8.试述沈锡昌等(1991)海岸分类的内容;

9.试述谢帕德(1973)的海岸分类内容;

10.简述大陆边缘的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

11.简述大陆架的地形特征

12.简述大陆坡的分类

13.简述大洋底发育的次级地形单元

14.简述无震海岭的主要特征

15.简述大西洋底的地形特征

16.简述印度洋底的地形特征

17.简述太平洋底的地形特征

18.海沟和岛弧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19.边缘海盆地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20.试述三大洋洋底的地形特征

第五章海洋沉积

重点内容

填空

1.按构成特征,海岸带可以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泥质海岸、生物海

岸 4种类型。

2.根据三角洲发育主控水动力因素的不同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

控三角洲 3种类型。

3.三角洲沉积相带组合的划分可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3

种组合。

4.举例说出5中近岸沉积类型:三角洲沉积、河口湾沉积、海滩沉积、潮坪沉积、

障壁岛-泻湖沉积。

5.大洋沉积物分类:远洋粘土、硅质生物沉积、钙质生物沉积、火山沉积、特

殊岩石类。

名词解释

海洋沉积学

海岸带河口湾、海滩、泻湖滨海环境障壁沙岛-泻湖潮坪三角洲河口湾

浊流等深流海底扇内碎屑鲕粒

溶跃面方解石补偿深度(CCD)

简答题

1.三角洲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2.三角洲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单元的划分;

3.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条件、亚相划分及特征

4.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5.画图示意并描述一个理想的三角洲沉积垂向沉积序列;

6.泻湖沉积物特征

7.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8.简述河口湾定义及典型特征

9.潮坪沉积物特征

10.简述潮坪沉积的鉴别标志

11.画图示意理想的鲍马层序垂向序列;

12.画图示意理想的浊流沉积序列(鲍玛层序)并加以简单描述说明

13.浊流与牵引流的区别;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礁坪冲淡水

简答题

1.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2.简述河控三角洲不同沉积组合的构成单元及其基本特征;

3.简述河口湾的自然地理特征分类;

4.简述河口环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5.简述河口湾沉积的判别标志;

6.简述广义海滩分带及其地貌特征;

7.简述波浪破碎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8.简述形成潮坪环境的必要条件;

9.简述潮坪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

10.简述潮坪沉积的鉴别标志;

11.简述障壁岛-泻湖体系沉积特征。

12.对比分析河控、浪控和潮控三角洲的垂向序列特征。

13.对比分析三角洲、河口湾以及泻湖的发育条件。

14.对比分析低能河口湾和高能河口湾的沉积特征。

15.试分析海滩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特征。

16.海滩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17.海滩的沉积地形特征

18.简述沿岸堤的特征

19.障壁沙岛-泻湖环境和发育机制

20.障壁沙岛-泻湖沉积地形特征(附图)

21.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物特征

22.试述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相序列

23.潮坪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24.潮坪沉积地形特征

25.潮坪沉积物特征

26.潮坪沉积相序列

27.三角洲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28.三角洲沉积地形特征

29.三角洲沉积物特征

30.河控、浪控、潮控三角洲特征对比

31.河口湾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32.河口湾沉积地形特征

33.河口湾沉积物特征

34.大陆架浅海沉积类型

35.冲淡水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36.冲淡水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

37.正常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38.正常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

39.风暴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40.风暴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特征

41.潮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42.潮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特征

43.对比残余沉积、残留沉积和变余沉积

44.深海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本书)

45.浊流沉积环境和发育的机制

46.浊流沉积物特征

47.简述现代陆架沉积物类型

48.简述潮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

49.简述风暴沉积的垂向层序特征

50.画图示意理想的浊流沉积序列(鲍玛层序)并加以简单描述说明

51.简述陆坡-陆隆硅质碎屑沉积的沉积作用影响因素

52.简述大洋钙质生物沉积的影响因素

53.简述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54.简述珊瑚礁生长的环境要求

55.简述大洋沉积物的来源及分类

56.对比分析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及半远洋沉积的主要区别;

第六章海洋构造

重点内容

填空

名词解释

贝尼奥夫带(Benioff zone)A型俯冲 B型俯冲

快速扩张脊中速扩张脊慢速扩张脊超慢速扩张脊

简答题

1.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分类及实例及主要地形特征。

2.

论述题

1.大陆边缘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2.主动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

3.西太平洋岛弧-海沟系的构成单元及特征

4.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

5.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

6.环太平洋巨型会聚带基本特征

7.简述控制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演化的区域板块构造因素

8.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七章海洋矿产资源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锰结核锰结壳BSR

简答题

1.海底热液矿床的分布特征

2.滨海砂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

3.海底磷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海底磷矿锰结核锰结壳海底热液矿床天然气水合物 BSR

简答题

1.滨海砂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

2.海底磷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

3.洋底锰结核和锰结壳的形成环境

4.锰结核与锰结壳的特征对比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环境

第八章海平面变化

6.名词

7.海平面黄海基准面相对海平面变化

8.问题

9.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10.简述近百年来海平面变化

11.简述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12.简述海平面上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古海洋学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威尔逊旋回

简答题

1.古海洋学主要研究内容

2.大洋盆地演化的阶段及特征(威尔逊旋回)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古海洋学威尔逊旋回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率

名词解释

1.古海洋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大洋盆地演化的阶段及特征(威尔逊旋回)

3.大西洋的演化

4.印度洋的演化

5.太平洋的演化

6.古海洋水文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

7.古海洋化学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

8.古海洋生物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

9.古海洋气候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刘金鑫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 2016中队船舶与海洋工程1班 学号:2220163863) 摘要:本文从海洋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学说出发,指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海洋地质学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文章指出三个学说的立足点和主要证据,进一步论述了学说从猜想变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部分学说的缺陷性,论述了其在当时不为地质学界接受的主要原因。三大学说按历史时间论述,体现了学科从缺陷到完备的过程。结语中,作者表明了对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考和其给予的启迪,也展望了未来海洋地质学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 一、引言 本学期《深海地理与地球科学》课程,主要学习了地球地理属性、海洋地质构造和海洋地质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其中,活动论的演化深深吸引了我,我认为它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海洋科学领域巨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 海洋地质学的三大学说相辅相成: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也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图 1:海洋的地质学发展历程

二、海洋地质学发展历程 1.海洋地质学 1)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 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层、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图 2:海洋地质工作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2)主要论点:石炭纪(3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泛大陆、泛大洋);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层之上;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 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 布;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 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过程中,前缘 受挤压而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 粘性,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3)主要证据:大陆边缘的形态、造山带 与地层学的证据、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 据、古生物的证据、地磁学的证据。图 3:大陆漂移示意图 4)缺陷: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力与离心力小,不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海洋地质地貌

1、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和地位 (1)性质:海洋地质学根源于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仍属于地质学的范畴。由于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岩石圈部分,所以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陆古老岩石圈不同,大洋岩石圈是年轻的地质体,一般不超过2亿年。 因此,海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年轻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地质结构和构造,发展演化及相关效应等的科学。 (2)特点:学科年轻、多学科交叉、依赖于高新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3)任务:主要是研究解决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包括由此引发的军事和国家权益方面的需求中的科学问题。 (4)学科地位:海洋地质学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和发展前沿,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支柱性学科之一。 2、大洋中脊体系——在大洋中所存在的两翼宽缓、倾斜对称的海底山脊,高约1—3km,宽度为1500km左右,连绵延伸在各大洋中,纵向延伸长度大于60000公里,称为大洋中脊体系。洋中脊在形成,但不一定位于大洋的中部。洋中脊是离散型板块边缘,是新洋壳生成的地方,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新的洋壳随着洋中脊两侧的离散运动和冷却而下沉,从而形成洋中脊。 3、转换断层——J.T.威尔逊(1965)提出:洋中脊为许多平行的貌似平移断裂的断层所错开,水平相对错动仅发生在两段洋中脊之间,在洋中脊的外侧,断层两侧地块不产生相对运动。这种由于海底扩张致使转换了性质的断层,特称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规模很大,错动距离可达1000多公里,并且且形成“破碎带”。 4、大洋地壳 层I为沉积层——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厚度为0~2km,平均厚度约0.4km;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km/s。沉积物主要是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的分布通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km。 层II为基底层——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已固结的沉积岩,层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之间,平均约1.4 km;Vp为3.4~6.2 km/s。上部多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岩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多为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 层III为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相对变化不大,平均厚约5.0km。 5、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质岩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岩为主。 (2)厚度——洋壳平均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厚度一般在35~40 km之间。陆壳厚度变化较大,通常地势越高厚度越大,如青藏高原(>70 km),而裂谷下可能只有几公里。在海底,洋壳厚度总体相对稳定在7km左右。但是,大洋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也有复杂的情况,如贯穿四大洋的洋中脊体系,虽是洋底最突出的隆起地形,其洋壳厚度比正常洋盆还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海洋地质学》的含义 ●《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含义和内容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水覆盖区岩石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形、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海洋矿产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现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2/3,白垩纪时达4/5;不了解海洋就不能正确认识地球,不了解海洋地质就难有全面的地球观。 ●浩瀚的海洋是正在进行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全世界大陆上沉积岩的分布面积约占陆地的75%,多是古海洋的沉积物。对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及其环境和机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是将今论古的依据。 ●海洋具有丰富的矿产资 ●海洋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地质环境之一。 绪论-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史 ●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海洋地质学的新时期 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时期 ●1.航海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 ● 1872年12月6日-1876年5月4日,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航行,奠定了近代海洋学基 础,具划时代意义。 ●2.大陆地质调查中海洋地质知识的积累 ●大陆漂移说(Wegener,1912,1915)和Holmes(1928)的地幔对流说虽然当时未能得到大多 数学者的支持,却为而后的板块学说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是海洋地质学的独立时期,大陆架油田勘探、声纳等调查技术的革新、海 洋研究机构的建立,使海洋地质知识日益丰富。40年代末,50年代出一批重要著作的问世,表明海洋地质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三部著作的发行,标志着海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国Sherpard的《海底地质学》 (1948)、苏联克莲诺娃的《海洋地质学》(1948)和荷兰Kuenen的《海洋地质学》(1950)。 海洋地质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洋地质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 海底三大发现 ●大洋中脊系统、海底热流异常和海底磁异常是改变地球观的海底三大发现。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围,级别与技术要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 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 有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 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有哪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 性如何评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 .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洋地质学教学大纲

海洋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地质学(双语)课程编码:0501090106 英文名称:Marine Geology 学时:54学分:3 适用专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海洋科学导论 教材:Marine Geology,天津科技大学,刘宪斌选编,2005 海洋地质学,海洋出版社,刘宪斌译,2005.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现代海洋科学学科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调查与观测、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勘探方法及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海洋地质学不仅在“全球变化”和“全球构造”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解决全球人口剧增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调查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发展国民经济、寻找矿产资源、建设沿海及海底工程、预测和防治海洋地质灾害、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科学依据和有效服务。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从事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必备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海洋勘探、活动的海底、大洋中脊和海沟、海底火山、海岸带地质学和海洋财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大陆边缘和海底构造、海洋沉积的基本概念、基 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高新技术在海洋地质学中 的应用。 3.熟记常用的海洋地质学英语单词,了解外国学者撰写论文的方法,能够阅读和查阅海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授予学位学科门类与学科代码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 010105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 哲学(自然辩证法)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06国际贸

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020208统计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学 0301法学 030101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诉讼法学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030110军事法学 0302政治学 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科学社会主义 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国际政治学030207国际关系学030208外交学

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 (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民俗学 030401民族学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中国 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01教育学 040101教育学原理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0103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 040105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特殊教育学040110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心理学(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1基础心理学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应用心理 学 0403体育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注:可授予教育学、

科学七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卷 第Ⅰ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全卷共五道大题,49道小题,共8页,总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第一、二、三大题,即1—44小题)的答案填在第Ⅱ卷指定位置,写在其它地方不能得分。 3.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你见过香蕉的种子吗?当你切开香蕉时,里面的黑点就是香蕉种子,不过这些种子已经退化。因此人们常用香蕉地下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繁殖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地球 B、金星 C、月亮 D、太阳 时期d时期c时期b时期a 4.据右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体 死亡 的时期分别是()。重 和ba时期和、时期A03181365年龄cb时期B、时期和人类的生长曲线图dc、C 时期时期和ca时期和D、时期1 / 13 5.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 B、水面波 C、可见光 D、次声波 6.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可是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由此看来,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A、水分 B、空气 C、阳光 D、适宜温度 7.教室里的电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8.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乘船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他深有感触,写下了动人的词句:“满眼风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普通地质学 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12*2.5) 地层层序律地质构造硬度块体运动稳定大陆边缘 洋流同化作用深断裂 二、简述题 1、写出下列三对地质概念的区别(6) 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断层与节理沉积物与沉积岩 2、简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8) 3、为什么“季候泥(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4、简述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9) 6判断沉积地层层序是否正常的证据是什么?(9) 三、详述或论述题(70) 1、变质岩的特征如何?10 2、详述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 3、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15 4、海水大规模进退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如何?15 5、如何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状分布现象?20 一、名词解释(12*2.5) 变质矿物科里奥利效应火成岩震级逆掩断层差异风化纹泥 地下水潮汐沙漠化块体运动 二、间答题(10*5) 1、全球主要地震带、火山带各有哪些??它们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有和异同点? 4、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什么?其地质意义如何?

5、在喀斯特地区,多层溶洞所反映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三、详答或论述题 1、现今地表丰富多姿的地形地貌景观是哪些地质作用的杰作?为什么?(20) 2、如何识别断层?(12) 4、论述沉积岩的研究意义(10) 5、试述夷平面的研究意义(10) 窗体顶端 1.陆地表面形态可划分为、、、和五个地貌单元。 3.河流搬运方式有:、、。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和。 5.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和。 二、单项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斑岩 B 板岩 C 页岩 2.河流侧蚀作用产生地质现象是()。 A 峡谷 B 急流瀑布 C 曲流 3.滨海沉积砾石的长轴与海岸()。 A 平行 B 垂直 C 斜交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 —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0.1 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3.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太阴日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24.8412 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 的视觉运动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12.9 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372.19 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 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 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 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 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1 997 年建立湛江海洋大学) . 7.最小风时在定常风的作用下,对应于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是一定的,这段时间称为最小风时。或者说,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经历的最短时间称为最小风时。其实从讨论开始的假设条件知,这段时间就是风区上沿所产生的波浪传播至某点经历的时间,因此不同风区,对应于不同的最小风时,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波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8.最小风区 当实际风时一定时,当然对应于某一风区(长度)内的波浪达到定常状态,此一风区长度称 为最小风区。最小风区的定义为,对应于某一风时,风浪成长至理论上最大尺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二、简答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

古海洋学概述 古海洋学研究方法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 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 1.温跃层(Thermocline)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 3.ITCZ热带辐合带 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 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 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 Lithogenous Sediment(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 Biogenous Sediment(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diatom,radiolaria,forminifer(有孔虫),其中由CaCO3组成的,成为calcareous ooze (钙质软泥);由SiO2组成的,成为siliceous ooze(硅质软泥) Hydrogenous (authigenic) Sediment(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 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 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CaCO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CaCO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CaCO3补偿深度(CCD)。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CaCO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CaCO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CaCO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 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 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 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Pco2与pH值沉积通量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1.生物替代指标(Biological Proxies) 浮游有孔虫(planktonic Foraminifera)底栖有孔虫(Benthic Foraminifera) 放射虫与硅鞭藻(Radiolarians and silicoflagellates) 海洋硅藻(Marine Diatom) 颗石藻(Coccoliths)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 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m-1mm,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 占总有孔虫的1%;200Ma(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65Ma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31℃;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CO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应等.

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调查卡(精)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 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 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 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 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 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 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 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 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 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 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 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 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 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崎岖不平的地形,发现了 纵贯整个大西洋的中央海岭;又用柱状取样管取样,进行样 品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首次推算了深海区的沉积速 率。 20~30年代,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芬宁·梅因纳斯等使用潜艇在爪哇海沟和波多黎各海沟进行海洋重力测量,发现了与海沟有关的显著的重力负异常。这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戴利用浊流解释海底峡谷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绘制了一批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并大力开展声在水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打下了基础。战后,由于海底油田开发的需要,海洋地质调查蓬勃发展。1947~1948年,瑞典国立海洋研究所所长彼得松率领瑞典“信天翁”号作环球深海考察,采用真空式活塞取样管取得长达23米的柱状样,研究了大洋沉积物的结构、厚度和沉积速率,并采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构造。 4.为什么说大洋钻探计划(ODP)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计划? 答:1985年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ODP)原定1994年结束, 而后延续到2003年9月结束,通过该计划,科学家们揭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