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好战之游牧部落,历代以来,屡为

中国之患”:西周和北方戎狄,冲突持达数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侵犯;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时叛时服;魏晋南北朝匈奴、羯、氐、羌、鲜卑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隋唐突厥屡屡南犯掠夺;宋王朝更是遭到辽、金、西夏的轮番攻击;骁勇善战的蒙古族灭宋建元;明英宗在征讨北虏中不幸被蒙古瓦刺所俘。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战火不断,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民间武术也就在历史进程的拼搏中得到了发展。1北方游牧民族好战的动因

1.1非自足性的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源动力

动物是游牧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单纯衣皮被裘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还需求农耕世界的粮食、棉帛等又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掠夺农耕民族的生活物资就成为游牧经济保持内部正常运转的物质交流的“最捷便的经济补救手段”。

1.2生产工具的弓马使用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辅助动力

游牧经济主要的对象是畜牧和狩猎野生动物,而牧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弓马,久而久之自然练就了

“引弓射鸟鼠”

的本领。一旦他们不能维持生活所需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生产工具立即成为了

掠夺战争中的武器装备。

1.3游牧典籍文化的匮乏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催化动力

游牧民族过的是一种“行国”生活,民族文化积淀困难,难以形成诸如中原农耕民族那样丰富的文化典籍,使得游牧民族不可能像中原农耕民族受到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束缚,游牧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日常生活的刀箭捕杀和屠宰动物等因素也助长了他们尚武的民族个性。

2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2.1抵御外侵的军事人才需求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世界入侵不断,他们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其中特别是武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军事武装的核心,也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而广阔的民间又是习武人才的源头活水,所以官府必然采取一些鼓励民间习武的措施,像唐朝的武举制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这种选拔军事武术人才的政策为民间武勇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刺激了民间习武群体的兴盛。

2.2追求武勇的忠君效国思想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中原农耕世界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国家,家国一体,臣民以忠君效国为荣,一旦国家受到外来异族入侵时,很容易激起中原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驱除外来侵略者。晋朝的祖逖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的多事之秋,饱经家国忧患,胸怀壮志宏图,闻鸡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5—0018—03【武术文化研究】

第3卷第5期

2006年5月搏击?武术科学

作者简介:1.周文来(1970 ̄),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周文来1

刘瑷精2

震3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中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8;3.魏圩中学,江苏泗阳223700)摘要: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武术18

起舞,刻苦练习武术,曾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练武效国可见一斑,诸如以此目的习武者枚不胜举,加之统治阶级政策的许可为民间武术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必然促进习武之风的盛行。

2.3兵民一体的治边战略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接的地方,常常是狼烟四起,烽火连绵,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时常常造成社会混乱,大量边民流亡。这不仅是中原统治区域北部的不安定因素,更是对中原统治的政治威胁。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中原北部地区的边防力量,徙民实边的举措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把全体边民训练为兵民一体的常备武装力量。可见,边陲百姓全民皆兵,闲时耕田和练武,战时以武御敌。毋庸置疑,民间武术在这种劳武结合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巨大发展。2.4练武自卫的驱使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武术是源于战争的传统技击术,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经验和动作的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注重简洁实用的格斗技术,并在军旅训练中广泛传播应用,同时它又是民间防身自卫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掠夺,不仅掠夺中原的牲畜、粮食、棉帛等生活物资而且还抢劫汉族人口作为他们的奴隶,抢劫中往往伴随着反抗和杀戮,面对死亡时时威胁的局面,中原特别是北部地区百姓不得不学武以求自保或者是聚集结社等组织方式提高反暴力量。南宋初年的“忠义社”,就是村民自觉组织的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其规模很大,范围甚广,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这里的民众常常是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时刻防范、以备不测,这种习武自卫的方式,客观上也是对民间武术发展的一种促进。2.5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2.5.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虽然造成了社会动荡、甚至是民族分裂、众多民族互相争斗,这给中原特别是北部边疆地区人民带来了战争和灾难的痛苦,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又是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连年的战争使得一些不堪忍受战争之苦的北方牧民向中原内地迁移,以及为了巩固统治政权的汉化迁移(如魏孝文帝的迁都汉化),使游牧民族与当地汉民族人民错杂而居,甚至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在汉化中他们先进的弓马武艺、跤术等必然与中原汉民族武术体系进行广泛交流,在交流中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2.5.2汉民族主动吸纳中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越性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快马利矢,赵武灵王在和胡狄屡屡交战中,感受到其骑兵的威力,乃令全国穿胡服,习骑射,移风易俗,实现

了富国强兵的战略。就当时的赵国民间而言,习弓马武艺之风必定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因为只有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习武群体,赵国的军事武备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的供应。这种主动吸收外来的先进马背武艺,不仅对军事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2.5.3官方和非官方混合的武术比赛中的交流与融合比武较力,相互挑战常常是民族间的武勇和军事实力的相互显示,以达威慑对方的作用。晋武帝时期“有西域健胡矫捷之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为了战胜这异域武林高手,皇帝竟下令招募中原武勇者,可见影响之大,必然激起民间武林人士的武勇豪情,也就在这种情况下,东以自己的勇力战胜了西域武士的挑战,而闻名遐迩,一定程度上是对胡人入侵的一种打击,同时也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2.6相互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民间武术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会是平坦大道,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武术的发展道路同样如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也是出于对不同民族的敌对心理,常常禁止民间汉人习武。像元朝时期,统治阶级就曾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的禁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技击武术的发展。但是民间武术是不可能完全被禁止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具有绵延坚韧的品质,积儒、释、道、兵、易、医学等多种文化养料为一体,使其具备了多种价值功能,为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元杂剧的兴起,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诸如把武术杂技同塑造人物形象相结合的“绿林杂剧”,用艺术的手段表达人们对技击武术的向往和再现,同时又拓宽了武术的发展之路,艺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显示出了中原武术的博大胸襟和自强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再者,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与繁荣,又为民间技击武术的暗地发展提供了契机。元蒙统治的等级民族制度和军政合一的高压统治,与长期以来汉民族高高的文化优越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堪忍受压迫的一些中原武林豪杰,纷纷以传播教义为名,传习武术,发展组织和蓄养抗暴武装力量。像精通剑术的唐赛儿、善用双刀的赵普胜等就是以白莲教为掩护,带领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阶级暴行的。诸如此类的武林人物面对统治阶级的禁武令,宗教组织就成为他们理想的藏身之处,也是他们以武反抗压迫的重要组织。总而言之,不管是利用舞台表演的契机还是借传播教义为名传播武术以组织武装力量,伺机发动起义,反抗朝廷暴行的方式,都对民间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

(上接第10页)

OntheCulturalMeaningofTai-jiBoxingThroughtheTheoriesof

Tai-jiBoxing

WuMing

(P.E.Departmentof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

Abstract: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admiredbytheworldforitsabundance.Anditisbeingstudiedbypeoplebecauseofitsprofundity.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timesandthechangeoflanguagesituatio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ismainlymadeupofConfucianism,TaoismandBuddhismisnoteasilyunderstoodbypeople.Tai-jiboxingisnotonlyakindofboxingbutalsoakindofmotionlanguage.ThisarticlechoosestoanalyzeandunderstandsomeboxingspecialskillsfromthetheoryofTai-jiboxinginordertomakelifephilosophynolongermysteriousandtraditionalculturenolongerabstract.Inthemeanwhile,bytakingTai-jiboxing,peoplecanunderstandlifephilosophyandrealizetraditionalculture.

Keywords:theTheoryofTai-jiBoxingtasteTai-jiBoxingculture

总之,太极拳之形之意,太极拳论

之理之法,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哲学,沉淀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而且它使得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我们可以由太极拳的修炼,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反过来,这种感触,这种体悟,也大有利于太极拳术乃至中国武术的修炼。

参考文献:

[1]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2.[2]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3]陈鑫.太极拳推原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

20

小结

在漫长的游牧和农耕社会间的历史冲突中,中原民间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也出现过像蒙古民族等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对民间武术的压制,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强大的农耕文化势能影响下,原来的征服者反过来却成为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先进的马背武艺也溶入了中原武术的文化体系当中,成为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冯承钧.多桑蒙古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蔡凤林.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4).

[3]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卷110)[M].北京:中华书局,2003.[4]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卷49)[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编写组.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薛明扬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InvasionofNomadicNationalitiesfromtheNorthImprovedInfluencesofFolkWuShuofCentralPlaininAncientChina

ZhouWen-lai1LiuAn-jing2ChenZhen3

(1.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angsu225009;

2.ZhongshanMiddleSchool,NanjinJangsu210008;3.WeiweiMiddleSchool,SiyangJangsu223700)

Abstract:Inhistory,nomadicnationalitiesfromthenorthoftensubmittedthemselvestotheruleofagriculturalnationalitiesofcentralplaininancientChinaornot,thewarsoftenalsobrokeoutbetweennomadicnationalitiesandagriculturalnationalities.WushuwasImprovedintheprocessofthewars,andhavinglotsofconnotationofculture.Hence,theresearchisverymeaningfulfromtheviewofhistoricculture,asreferencesforstudyofWushuhistory.Keywords:ancienttimesnomadicnationalitiesfromthenorthfolkWushu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好战之游牧部落,历代以来,屡为 中国之患”:西周和北方戎狄,冲突持达数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侵犯;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时叛时服;魏晋南北朝匈奴、羯、氐、羌、鲜卑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隋唐突厥屡屡南犯掠夺;宋王朝更是遭到辽、金、西夏的轮番攻击;骁勇善战的蒙古族灭宋建元;明英宗在征讨北虏中不幸被蒙古瓦刺所俘。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战火不断,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民间武术也就在历史进程的拼搏中得到了发展。1北方游牧民族好战的动因 1.1非自足性的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源动力 动物是游牧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单纯衣皮被裘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还需求农耕世界的粮食、棉帛等又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掠夺农耕民族的生活物资就成为游牧经济保持内部正常运转的物质交流的“最捷便的经济补救手段”。 1.2生产工具的弓马使用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辅助动力 游牧经济主要的对象是畜牧和狩猎野生动物,而牧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弓马,久而久之自然练就了 “引弓射鸟鼠” 的本领。一旦他们不能维持生活所需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生产工具立即成为了 掠夺战争中的武器装备。 1.3游牧典籍文化的匮乏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催化动力 游牧民族过的是一种“行国”生活,民族文化积淀困难,难以形成诸如中原农耕民族那样丰富的文化典籍,使得游牧民族不可能像中原农耕民族受到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束缚,游牧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日常生活的刀箭捕杀和屠宰动物等因素也助长了他们尚武的民族个性。 2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2.1抵御外侵的军事人才需求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世界入侵不断,他们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其中特别是武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军事武装的核心,也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而广阔的民间又是习武人才的源头活水,所以官府必然采取一些鼓励民间习武的措施,像唐朝的武举制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这种选拔军事武术人才的政策为民间武勇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刺激了民间习武群体的兴盛。 2.2追求武勇的忠君效国思想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中原农耕世界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国家,家国一体,臣民以忠君效国为荣,一旦国家受到外来异族入侵时,很容易激起中原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驱除外来侵略者。晋朝的祖逖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的多事之秋,饱经家国忧患,胸怀壮志宏图,闻鸡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5—0018—03【武术文化研究】 第3卷第5期 2006年5月搏击?武术科学 作者简介:1.周文来(1970 ̄),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周文来1 刘瑷精2 陈 震3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中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8;3.魏圩中学,江苏泗阳223700)摘要: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武术1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中国武术发展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及战略 一.武术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性 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几千年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已经失去生存土壤濒临灭亡的“过去时”,它与科学技术以“创新”为生命力,呈价值取向的反向几何级放大。中国武术的价值的珍贵正在于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的珍贵还表现在它是古代人生活行为在今天活的展示,因此极为脆弱。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它的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2.搏击性 搏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获取猎物征服对手的胜利的愉悦,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人类文明产生之后,用某种规则予以限制,或以某种形式予以嫁接,在规则之下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力,就是现代体育产生的根由。对抗双方震撼人心的宣泄,野性的回归,不仅存在于搏击性项目,例如足球比赛就是演绎了古代战阵的对抗。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体验对抗都是走进体育场最直接的目的,它是一种精神上、体能上原始对抗能力在现代社会不发生退化的锻炼,是一个民族必须培养的品质,是作为体育竞技最直接的价值取向。 武术比赛的本质应该是让选手、也让现场的观众同步体验胜利与失败和这个充满悬念的过程。恢复武术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让武术“打”回原形,这也是让武术在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它的环境里自我矫正、自我检验,“顺其自然”地优胜劣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冷落已久的技击方法在实战中打上中国武术的烙印,完成迟到的“专利注册”。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 3,独特性 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的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传统武术以技击为立身之本,他们的魅力决不局限于赛场之上,传统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在生活中谦谦如君子,上场如猛虎,相交无小人,尊师重道,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反过来也成为一种群体的道德约束。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传承推广的现状 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评判标准的武术比赛。 第一.专业运动队。为了把武术推入奥运正式比赛,在全运会以及国际正式比赛上推出自选套路竞赛项目。它割断了武术的技击和另外的价值取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割断了武术的群众基础,而追求服装艳丽、动作高难、音乐震撼,其价值取向在戏剧、舞蹈、体操已有完美的演绎,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重复和模仿。这条路线已经由唐代公孙大娘到中国戏剧完成过一个极高水准的循环。

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功夫所蕴育和展开的文明特征:摘要:经过文献资料法﹑造访专家法对中国传统功夫的文明展开进行总述,中国传统功夫的展开遭到了许多方面晦气要素的制约,当时传统功夫一些门户和拳法面对失传危机。 关键字:传统功夫展开传承文明特征 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的名贵文明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明在武技一道的表现。中国功夫是民族才智的结晶,其思想中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一起又交融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许多理论,然后构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武学系统,变成国际上绝无仅有的“武文明”。中国功夫滋润着民族的性情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共同悟解。它既不一样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一样于极具岛国文明特征的日本空手道,也不一样于带有浓郁热带丛林气味的泰拳。中国功夫考究刚柔相济,表里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高雅深邃的内在。中国功夫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略联系,它饱含着道理,深蕴着前贤们对生命和国际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满的运动方法诠释着陈旧的东方哲学思想,寻求那种完满而调和的人生境地。它还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明思想和文明观念,并不断沉淀而构成的民族文明精华,是民族文明的典型代表[1]。近些年来传统功夫展开进入了低谷,当时传统功夫遭到了许多方面的晦气要素影响,使得传统功夫面对失传的危机。发扬中国传统功夫变成了今世功夫作业者所面对的重要疑问。 1 传统功夫展开进程 中国功夫源源不绝,是5000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珍宝,中国传统功夫展开的进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期即是功夫萌发发芽的时期,展开为功夫形状的雏形。这一时期,由开端的原始人群为获取食物与兽斗而产生了简略的技击窍门,至原始社会晚期,氏族之间呈现了战役,构成原始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役。因为部落和种族之间不断发作的抵触,为兵器的发明供给了杰出条件,从射箭﹑青铜刀剑到铁制兵器,功夫进入了全面展开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生产期的进步,个诸侯国之间的战役的频频发作,功夫展开成具有了较高的经济性,其时国王和上流社会人士观看的文娱项目就有舞剑,在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即是一个典型的比如,功夫的扮演和文娱性在其时得到了高速展开,一起,先秦诸子赋予了中国功夫五光十色的文明内在,为两千年来传统功夫的展开供给了思想源泉。 汉代是中华民族的繁育大展开时期,凭借这一时期传统功夫得到了高速的展开,这一时期呈现了许多的功夫作品,构成了前期的功夫门户,刀在这一时期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逐步替代了剑,断定了军事兵器的最高位置。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展开的昌盛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比拟稳定,国家力量强大,为传统功夫的疾速展开供给了杰出的条件,唐朝武则天其时便设立了武举制,用来选报优良的功夫人才为国家效能,然后激发了广阔公民大众的习武活跃性,也为功夫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展开。“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这一时期兵器的重要特征[2],跟着步骑战的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2008年第1期 总第2 6卷 (总第9 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NO. 1, 2008Vo.l 26GeneralNo. 96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邢星(1982—),女,贵州毕节人,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邢星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武术与电影的结合为武术的推广开辟了新的空间,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 过对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分析了现今的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 扭曲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术;电影;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 (2008) 01-0120-05 一、前言: GONGFU,即华语中“功夫”一词的译音,又称传统武术或国术。对于外界,武术展现通常分为竞技和表演,尤其武术套路部分主要作为表演出现,这与电影似乎不谋而合,从此电影历史出现了一 个新领域———武术电影。如果说,电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相应地,武术也为电影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不同以往的武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从80年代《少林寺》的上映把武术电 影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世界各地对武术的认识全面提升。但武术电影发展到现在,剧中的武打设计 大量地被电脑特技所取代,在追求视觉效果同时,却忽略了武术的实质。本文从武术与电影的相互作 用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打设计的对比,探讨现今武术电影对推进武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以媒 体传播武术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二、武术与电影的关系 武术与电影结合的原因 (1)武术的文化背景 武术的发展从奴隶制就开始了,可谓历史悠久。它不但是一种搏击术,而且还是一种哲学文化形 态。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易经》、五行学说。这些思想创造改变了武术,随着 武术的每招每式通过电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现了武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悠久的中国文 化。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沿着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及其与社会统一的道 路,提倡修身养性,谦虚礼让,刚直不阿,除强扶弱。这些独特的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充满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

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也被尊称为国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过去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中,中国武术延伸出各具特色的上千个门派,其中一部分门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民间,一部分门派流传到了现在。在古代有着穷文富武的说法,中国自隋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开设科举,降低文人当官的门槛,鼓励天下学子走上仕途。然而中国武术却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加上武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可有建树,动辄数十年的修行,更有大师高人一生只愿将自己的功夫传给几个人,物以稀为贵,所以通常只有家底丰厚的少爷才学得起。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武术人才一直处于稀缺状态。 自建国以来,武术被分为了三大类别。第一类是武术套路,此类武术运动员们主要练功内容以固定的套路动作为主,大多数都带着表演和盈利性质,华而不实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战能力;第二类是武术散打,散打一部分的选手是来自于传统武术中用于实战的散手,后期更多是汲取了国外的擂台搏击招式,变成了纯粹的擂台搏击;第三类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多流传于民间。传统武术既没有官方推广也没有职业比赛,所以此类武术修行者中,大多实力良莠不齐,很多习武术者练了一辈子也难有机会试试身手。 这三类武术中,目前发展的最好的是散打。散打有着完善的比赛制度和产业链,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不仅拳打的漂亮,还能获得带来可观的收入。散打作为国家的代表性搏击运动,经常会与国外的技击技术进行比赛较量,不断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得到完善和进化。反观武术套路则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加之大型赛事很少,没有任何实用性,靠着武术套路很少有人可以养活自己。外形条件比较优质的选手也许有机会接触到媒体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大部分的选手练个几年就会转行另谋生路。 至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流失严重也多被大众所曲解。传统武术几乎没有任何的官方推广,也很少有兴办搏击赛事,但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吹捧,传统武术反而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是目前中国武术中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最广泛的拳术,但大多数人修行的只是太极拳的套路,也就是拿来修身养性的太极操。至于太极的实战威力如何,却很少有人见过。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每当有人提起太极,总会有人说,太极是十年不出

略论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第47卷 第5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7 No.5 2007年9月J 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Sep.,2007  □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 略论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杨建华1,曹建恩2 (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韩国全南大学人类学科,韩国光州广域市500757) [摘要]游牧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畜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国北方作为欧亚草原的边缘地 区,既有与欧亚草原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特点。与欧亚草原的游牧化过程研究相比,中国北方地区 畜牧向游牧的转化有缺环,需要加强对乳制品开发与羊在畜群中所占比重变化的研究。根据古代文 献与民族志所构建的畜群构成、畜群规模和放牧方式,有助于理解北方各地考古发掘中墓葬的殉牲 所反映的经济类型。 [关键词]中国北方地区;游牧经济;欧亚草原;青铜时代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34(2007)05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80004);吉林大学“985工程” 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10-31 [修改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杨建华(195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牧是生产性经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通过畜养食草类动物来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是一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游牧的定义包含四个要素:以畜牧经济为主要生业形式;为利用最佳草场采取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是全年有系统的迁徙;从事这种经济生产的人占大多数。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游牧只是畜牧经济的一种最极端、最发达的类型。对游牧社会的分析涉及到人、牲畜和生态环境以及与其相关的因素。畜群的构成主要受牲畜的特性与环境的关系制约;放牧的游动方式是由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畜群构成决定的;人对畜群的控制能力体现了人们的财富积累。财富积累的差异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而畜群的构成和放牧方式的不同组合则构成了不同的游牧类型。 草原地区在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时进入了游牧经济阶段。整个旧大陆主要的游牧类型有北亚类型、欧亚草原与半沙漠类型、近东类型和中东类型,其中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相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类型的分布可以进一步分为以蒙古为代表的亚洲腹地、以哈萨克为主的中亚以及东欧草原。这一地带的畜群以绵羊和马为主,只是在特别干旱的戈壁与阿尔泰山或草场不理想的地区以山羊为主。[1] 一、从欧亚草原看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 欧亚草原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它的南边分布着希腊文明、印度河与黄河流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简介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简介 (一)此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 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 抱拳礼又称“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从卫生角度,握手最不卫生。抱拳又亲切又卫生; 从舒服的角度,抱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比如男女之间,关系较疏离的人之间; 问卷普查:你是否曾有过在大小便之后或抠完鼻屎后没有洗手就 与别人热烈握手的经历? 一<抱拳礼>具体内涵 1.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2.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 3.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4.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友前辈指教. 二<抱拳礼>应用方法 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 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活动前 后均须先行抱拳礼.

抱拳礼——即国学中的“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 上的文化历史。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当时作 揖就已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抱拳礼是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 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抱拳不能 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 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二)道教叩拜礼的一种,用于道士、信徒之间见面表示礼貌的一种礼仪。左手抱住右手呈自然抱拳状,左手抱右手意为惩恶扬善、 负阴抱阳。 (三)这个武礼含义是比较深的不是随便的。武林界在过去有些不团结的因素,许多练武人不重视武德修养,总认为自己的武功很好,是武林界的老大,比别人都强,见了面总想切磋一下,想征服对方,引起争斗,因此有很多武林恩怨,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武术是一件很好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研究。它可以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而不是用来打斗,这只能造成不团结。因此武术研究中心定下武礼姿势。大家在一起多研究,切磋可以, 不是为了征服对方,而是提高技艺. 一、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小臂微内旋,两臂撑圆, 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 注: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 二、注目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礼者。 三、点首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施礼者,点头示意,身体保持中正。 注:(二)、(三)为长辈和教师对晚辈(学习者)还礼的方式。 个人自保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之策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之策 周婷婷1张峰枫2 王鹏2 (1.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14;2.山东省潍坊卫生学校山东潍坊 261041)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竞技武术的冲击下,要获得大的发展,必须从体制上加强与改善传统武术管理办法,引导各界人士树立正确科学的传统武术理念,继承、发扬光大传统武术项目。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凝结了无数武林先贤的心血与希冀,始终坚持以技击为其发展宗旨,以注重个人的武学造诣和修为并为诸多武术大家穷其一生追求之目标。所谓传统武术,是相对于现代竞技武术而言的,但是在概念界定上又从属于1988年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对武术概念的统一表述,即: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主要从传统武术的管理制度,社会传统武术的开展方面探讨其发展之策。 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1、逐步确立了中国武术段位制 为了大力推动传统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提高其理论与技战术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和建立规范的全民锻炼体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组织有关专家就建立武术段位制体系问题开展研究与探讨,经国家体委批准,武术段位制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实施。并逐级在各个省市地区利用暑寒假举行武术段位的考核和认证。武术段位制评定活动的开展,为传统武术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引起海内外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习武者的积极性。 2、制定和实施全国范围内“武术之乡”评选制度 为配合武术段位制度的实施以及推动全国城乡武术活动的纵深发展,表彰武术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树立典型,国家体委于1991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首次评选于1992年进行,以后每三年评选一次。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武术特别是地方拳种的继承、整理、发展与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在社会武术活动的开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传统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 1、民间传统武术机构逐步逐级成立 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传统武术发展的政策,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不同拳种的研究会等民间机构,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繁荣。如陕西省的陕西地方拳研究会、北京的三皇炮捶研究会、河北沧州的八极拳研究会、河南温县的赵堡太极拳研究会等。这些地方性的民间社会武术团体,除了致力于研究本门派武术理论和技术外,还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武术宣传活动和比赛、交流活动。 2、国内外的传统武术交流异常活跃 各地根据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定期举办大型传统武术表演竞赛活动,不仅参赛人数众多,而且吸引了大量国外武术爱好者。规模较大的有以少林武术为特色的“河南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陈式太极拳为特色的“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以杨式太极拳为特色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年会”,以沧州地方传统武术为特色的“河北沧州国际武术节”。这些大型武术活动的举办和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传统武术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而且这些传统武术活动带有浓郁的武术文化背景,参赛者可以互相比赛、交流、学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 建立国家: 匈奴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目前居住地:东北亚、中亚地区。 二、闪米特游牧民族(闪族,Shemu或Semu,也译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犹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迦太基帝国、阿拉伯帝国 目前居住地:中东地区。 三、印欧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罗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等 建立国家: 波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帝国。 目前居住地:欧美各国、伊朗、印度。 1、蒙古系民族 中北亚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渔猎民族。 这些人是在欧亚大草原东部的游牧民族,同样的,“马和铁器”给了他们扫荡古老文明的动力,然而他们的命运则与前面两种人完全不同,他们

的对手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古老文明。我们的祖先们面对强悍的游牧野蛮人,演出了一幕幕“黄祸西引”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从匈奴人看起吧! 匈奴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蒙括抗匈和修建万里长城的故事,到了汉武帝有一系列伟大的抗匈故事,卫青、霍去病、李陵等等,到了东汉时期,进入公元89年,世界历史为之改变,有一个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的汉朝将军窦宪和他的姐姐窦太后,彻底击灭北匈奴,收服南匈奴,庞大的匈奴帝国在中国边界与中华对抗的历史结束了,部分匈奴人开始他们西迁的历史,到达顿河、第聂伯河流域,从此以后,他们伟大的军事才能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历史,他们使伟大的西罗马拉丁帝国破灭,他们使日耳曼各小王国成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使基督教成为唯一继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里的伟业,他们在西方世界有一个令人惊心胆战的领袖,他的名字叫“阿提拉”,……有关这个“汉破匈奴,影响世界”的故事十分精彩,有兴趣的可以阅读这个故事。 再来看突厥人,突厥帝国也在中国边境崛起,中华大地当然是他们首选的目标,但他们不凑巧,遇上了中国历史上继武帝之后的又一个伟大人物,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胆略气质让他们丧胆,从公元五百多年到公元一千年这段时候,突厥人又开始改变世界历史,他们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力,“苏丹”的伟名就是送给突厥人的,由于突厥人加人伊斯兰,他们的军事才能非常了得,最终从“仆人”变成“主人”,把“哈里发”们都监禁起来,在突厥好战分子的领导下,伊斯兰帝国的势力西进则扩张到小亚细亚及至整个中东地区,使拜占庭文明摇摇欲坠;“东进”则扩展到广大的印度地区,印度半岛被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伊斯兰的巴基斯坦。突厥人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浅谈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传承与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但由于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武术向着单纯的体育艺术方向发展,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要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清楚制约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因素,而且要把握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使其发展模式更趋于多元化,即要向大众化、国际化、教育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创新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武术。 【关键词】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 0 前言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传承与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但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武术向着单纯的体育艺术方向发展,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技体育的风靡,加快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使人们不断忘却武术以技击性为主的核心价值,而为更好的观赏娱乐与竞技,不断追求“高、难、美、新”,使武术向正“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之路发展。而传统武术则受到了人们的“冷落”,并且极大地导致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于是,我们应该详细而又理智的思考当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深入地理解当今武术的发展,在在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才能使我国传统武术更好的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精髓。 1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受自身因素制约 传统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这种自然经济形态阻碍了人们的交流,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所以不同地区的拳种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很少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的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注重血缘关系,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是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极大地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2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受历史因素制约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武术主要表现了军事价值,原始战争推动了军事战斗技能的产生。随后武艺有些内容散入民间,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功能,日常武艺不断丰富和日益壮大,历代国家统治者都把“崇尚武德,招揽武术人才、营造习武之风”成为治理国

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剪伯赞曾这样称誉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责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 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这2000 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袜马,戴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 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1 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

湖等地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 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此后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纭、突厥、黯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 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 12 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 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萨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城),其余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 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 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萨尔的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发祥于古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7世纪向西部草原迁移,并分衍出许多部落。13世纪初,蒙古族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成吉思蒙古语强大的意思,汗为君主、皇帝的意思),第一个蒙古罕王在草原诞生。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罕国,打通了亚欧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年,统一了中国,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蒙古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等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典籍。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酒是草原文化的符号之一。草原少数民族爱酒,擅酿酒。据专家考证,早在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就发明了酿酒技术,西汉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人、鲜卑人就已经把奶酒作为主要饮品,并承担着祭祀、礼仪用酒的神秘角色。奶酒不仅是不可缺少的饮食,而且酿造精细,品味功效各异,“马逐水草,人仰潼酪”便是当时的文字记载。 蒙古酒,始创宋末明初。此前蒙古民族处于游离部落状态,酿造技术属家庭发酵方式,自成体系。自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和南下的军事侵略后,使中国进入大蒙古帝国阶段。疆土的扩张给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同其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机会,蒙古酒也是这场文化的产物。 元帝师——巴思巴,蒙古文化的创造者。集藏、蒙、汉及其他民族酿造之精华,并结合阿拉伯人独有的先进酿造设备——蒸馏设备于一体,创造出汗王御用的“槽坊”酒、“宣徽”酒,堪称酒中珍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蒸六酿”酿造工艺,(据《蒙古酒烤》记载:“酒经六蒸六酿工艺流程者为上品”。)由此开创出中国酒文化的新里程,并使用中国酒的蒸馏技术延用至今。 20世纪90年代,蒙古王酒业技术人员在“东泰隆——西烧锅”所采用的元代传统酿造工艺基础之上,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历经5载不断实验,掌握了“槽坊”酒酿造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元代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酿造工艺的嫁接融合,酿造出了高品质的蒙古王酒,从此蒙古王酒香飘草原,芳溢五洲!

中国武术天人合

中国武术天人合 中国武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天”,在中国文化原初的观念中有着多种意义:有自然的“天”,指的是客观性与实在性;有命运的“天”,体现的是具有必须承认的规律与必然性;有精神的“天”,反映的是自然规律的权威性和不可逆性;有德性的“天”,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与最后的根源。其中“人”则是指涉足武学的芸芸习武之人。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基调就是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母体中涵蕴着“和谐”的潜质,习武者也就自然地把与外界的自然合拍、物我一体作为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和修养心性的人生课业去认真对待。在此,习武者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古典哲学里的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

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部分,天地万物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导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基于这样的思想,使得习武者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而“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正因如此,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这万物之灵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