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第3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月 Vol.36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4

──────────

收稿日期:2014-07-07 作者简介:邱磊(1980-),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管理哲学。 -99-

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

—— 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邱 磊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培训鉴定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哲学与艺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与此同时,对艺术自身也可做哲学反思。进而从艺术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视角来审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一切又是与作为审美观照主体的人无法割舍的。

关键词:艺术;哲学思考;共性与个性;审美观照主体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6-0099-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6.025

On the Individu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Art

QIU Lei

(Training and Testing Center, Tangshan Industrial V 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 itself can be reflected philosophically. Then from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art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However, all this is and as aesthetic subject people who can not give up.

Key Words: ar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esthetic subject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不仅有着优美的形式,而且有其深刻的内容。艺术的思想内容,可以囊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1]。无论是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小说中世态炎凉的人间,还是冯梦龙、曹雪芹笔下光怪陆离的社会,都反思着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由此,使他们不仅因其作品而成为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成为深刻的思想家。

一、哲学与艺术

哲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思考,而后再以理智的思维应用于客观事物之中,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影响其行为。在西方语境中,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艺术如何再现世界;另一个问题涉及到艺术表象与社会反思的关系。在前一个问题中,哲学与艺术的必然联系,体现在哲学思考对“反思艺术”的概念框架的澄清上。在后一个问题中,哲学与艺术的必然联系,体现在哲学思考对“反思社会”的贡献上。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与艺术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研究的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艺术是具体学科,研究的是审美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2]。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通过美学这一中介来完成的,同时哲学也从世界观、方法论上直接影响作者和作品。作者和作品又从审美的角度论证哲学的观点、丰富哲学的内容。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处于意识形态的上层。意识形态诸形式(包括艺术在内)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哲学则为它们作理论的论证。由此可见,哲学与艺术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相互关联、相互反衬的关系。仅就哲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来看,不外乎哲学是一般而艺术是个别,双方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其共性与个性的,共性是指不同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即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种事物

第36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月

-100-

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之点即自身的特殊性质[3]。在哲学话语中,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便可得出:共性与个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居于其共性之中来凸显其个性的。共性是约束个性的时空场与条件,个性则是构成共性的成分与元素。任何事物的个性若越出其共性,就会变成另一类事物了。

任何门类的艺术也都有其共性与个性,才能技术和真善美的供给以及能使人愉快是一切艺术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典型环境便是其个性与特点。如绘画、音乐、电影等都是在“艺术”这个大共性之中来体现和产生其特点的,从而实现自身的个性。在艺术门类中的共性就是通过运用才能技术与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粮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共性。如同中国古代的“和同之辩”,要从“参差不齐”之中求齐一样。

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史都与其时的政治、人文思想、地域风貌、工具材料等有密切联系的。如在绘画门类中的油画与国画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一个例证,二者同属于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再现出真善美的事物与形象的,因而具有共性;但又因各自的人文底蕴、技能展现、工具材料等的不同,又极具个性,二者既统一又对立。任何门类艺术的表现,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都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情绪的阐释,都是通过作品来表现个性,进而由于观赏者的共鸣,生成共性。关于艺术的个性问题。在整个艺术的大家族里,艺术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个性,所谓艺术的个性就是不同艺术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虽然均属艺术但又都各自独具本身才有的属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种类及其行业。如同“隔行如隔山”的说法一样,虽同名为艺术家,但因种类及行业不同,彼此却是陌生的。如一位作家,他就不一定懂得美术,反之亦然。除非是罕见的通才,然而,能称得上艺术家的,成为通才的是极少数,这也是由艺术的个性所决定的。

艺术的个性是因不同种类艺术所使用的不同物质表现手段来决定的。音乐的律动源于不同的物质和造型所形成的乐器的演奏,由此发出的声音。这些旋律是在时间中延续,人通过听觉来接受。人的听觉可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质和节奏等,还有这方面的记忆力。这些东西在音乐家的听觉和记忆里就会变为准确的音高序列,表现出强弱力度,富于美感和表现力的音色,完全规范化的节奏等。一个有天赋和才艺的作曲家,在一定的情感意蕴驱动下,将上面这些因素巧妙地编织成为乐曲,就是音乐创作和作品,经过演唱和演奏家表现出来,就可供音乐爱好者来欣赏和评价。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具有一副听音乐的耳朵,这是人的进化历史所形成的,只是每个人天赋而形成的程度有差别,还有后天文化水平和经历所形成的差别而已。因而能欣赏音乐相对而言不是特难的事,但是要将音乐表现出来就非易事了。为此,学习音乐,成名成家,走的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这也是由音乐艺术的个性所决定的。

同理,绘画艺术的优美造型,来源于不同质地的画笔、画布、纸张、色彩的绘画活动。它是在空间中显示,为视觉所接受。人们的视觉都有一定的色感、光感、线条感和造型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有这方面的记忆力。这些因素如在画家的眼光下,色感就会形成某种情绪,光感就会产生透视立体,线条就会成为某种语言,造型就会形成某种意象等。一个有天赋才能的画家,在创作激情的驱动下,将上面这些因素巧妙地组合起来,就会创作出绘画作品,供人们品评。从欣赏角度来说,人人都有一双能审视形式美的眼睛,这是人类进化史形成的结果。每个人在这方面所形成的天赋有差异,还有后天学习和受教育也有差异,因此人们在这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就会参差不齐了。但所有这些,并不妨碍一个人去爱好美术,欣赏绘画。不过,若想成为一名画家,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就非易事了。一个画家事业的成功,有一个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没有十年、八年寒窗下的苦学苦练,就不可能练就一手操持画笔的硬功夫;就不可能使上十种乃至上百种颜色和各种线条的组合和造型烂熟于心;就不可能做到:觅得自然万物存腹稿,写尽天下美丽成华章。一手的好功夫,满腹才艺的画家,这非任何一个常人就能随意做到的,这同样是绘画艺术的个性。

三、人与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回答“人类出现以前,有无自然美”的问题时,认为: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是无所谓美丑的。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观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发展和范围不断扩大。

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的形成也是与每一时代的人文、社会因素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欣赏者的艺术造诣及其文化底蕴,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密不可分的。如,在西方的油画发展史上,由于早期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和宗教的影响,使得当时人们以宗教为中心,崇尚宗教信念的力量,所以早期的油画作品多是以宗教历史为题材的,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后来,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人文思想也就有了质的变化,油画作品便又有了多样的个性化表现,由于符合时代的发展,便引起了同时期人们的共鸣,也就生成了那一代人的审美共性。

邱 磊:论艺术的个性与共性

-101-

共性与个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但不是绝对的。绘画强调个性,强调画家个人的风格和面貌,这也就是绘画历史发展的必然。艺术作品中的个性,也就是艺术作品的风格与面貌,它能体现出艺术家的格调高低与手法、技法的优劣。艺术家对自己个性的形成和发挥是艺术家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是终生追求的目标。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是真善美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为真;合目的性为善;合感受性为美,也就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感受性的统一。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艺术家的个性必须既有才能技术,又能体现其真善美统一这一基本要素。艺术家个性的形成与个人的艺术修养、人生格调、对生活的经历与感悟,技能的完善与创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以个性的产生来引起艺术作品的共鸣,尤其是以艺术家对时代的敏锐感和个人的修养为主导因素,这几个层面一个也不能少,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倒了诸多观赏者,使观赏者们产生共鸣,达到了艺术的共性效果,但其个性也挥洒得淋漓尽致,《蒙娜丽莎》与众不同的材料运用和技法展示,使其与其它画作相比又极具个性。

艺术作为一种美的精神现象,总是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创造出特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的。其中,意境美与情感美是其关键的亮点。“意境美”是作者(人)通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完美融合的境地而使“受众”产生的审美感受[4]。也可以说是作者(人)把通过视觉得到的物像,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使“受众”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纯洁高尚的情操。情感美是一种健康高尚的肯定性情感。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需要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情感美是在人的快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并摆脱了各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的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形态[5]。

就艺术创作方面而言,意境美和情感美是艺术家所追求的,也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备的要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无不是牢牢地把握住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共性。 艺术表现的风格和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是艺术家所有的创作风格和手法都能为人们所喜爱。归其原因,属于欣赏者自身的因素很多,也复杂,同样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的审美心理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又有共性,即一部分人的欣赏趣味、审美取向和习惯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同一种风格的艺术在多数人的爱好与艺术家共同培育下,便会形成某类艺术的风格流派。欣赏者是否对作品予以审美选择,是由其审美观所决定的。

审美观是人们形成的对美的理解和评价,即人们用何种审美观点、何种审美态度与运用何种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与政治、道德等其它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由上述可见,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只有在同人的交互作用中方可显现出来。没有人和人类社会便不会有艺术,有了艺术方会有能欣赏艺术的主体即作为审美欣赏者的人出现。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参考文献]

[1]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9.

[2]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34.

[3]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7:39.

[4]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257. [5] 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97.

(责任编辑、校对:韩松青)

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共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其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时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杰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性。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与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从具体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与具体矛盾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矛盾,离不开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但哲学上的矛盾又不等同于具体事物的矛盾,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互相代替。两者是—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具有无限性。而具体事物的矛盾则各有其特点,是具体的、有生有灭的。正是这种有生有灭的具体矛盾,构成了整个世界矛盾的永恒和无限发展。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过程的明显特点之一 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幼儿思维的其他明显特点 1、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2、单维思维 妈妈教育孩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宝宝在旁边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 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小明却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3、形象思维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 【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3.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真、 传神的特点。 4.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5.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6.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7.多元决定论 【答案】多元决定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8.互动性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这一门网授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各门 艺术的基本特点。老师把哲学、艺术、美学、思维与方法论,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对 中西方艺术思维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引领我们求知的探索!它脱离了今天精致的实用 主义光环,而接近真理、接近科学与艺术本身。 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所以一种思维方 式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 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罗恩?哈伯德说过“思想家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为他们给 别人定下了思维方式。没有哪一个人能闭门独自写作或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 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的重点。我们对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都要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尤其对那种自己比较信服的观念,更要警惕被其束缚,注意经常拿当下的情况去对照检查 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话、写作,也应尽量避免引用其现成的观点思想。要时时、事事、 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从实际中抽象观点思考,或用实际来检验各种思想观点的能力,让思维 方式逐步走上实事求是更完善的轨道。 艺术的感觉是奇妙的,是让人共鸣的。看完这些视频,我认识到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 元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创新、发展都应该有很大的意义。身边处处有艺术。艺术的思维与 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思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发 散式的形式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艺术思维锻炼我们的,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是人们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前提。 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时代,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 领域,人们处理现实问题时越来越需要“多管齐下”,简单地讲,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能够 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寻找“多管齐下”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而传统思维方法则是在变化缓 慢的时代和变化缓慢的领域更能有效地发现规律性的思维方法,那时,事物变化的缓慢程 度允许人们按照“线性推进”的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 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 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 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

对_共性寓于个性之中_哲学命题的质疑_兼论共性_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2010年第5期总第259期 前沿 F or war d position N o.52010 Sum No.259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哲学命题的质疑 ———兼论共性、个性和个别的关系 张 兵* (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理论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命题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的自相矛盾之处。通过对先哲黑格尔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论述的深入考察,获取到其真实合理的关系是: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和个性皆寓于个体之中。共性和个性是个别事物的两方面性质。它们在抽象中相互对应、在现实中共处一体,个别或个体为它们的共同依据和载体,而两方面性质之间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寓于”或“包含”关系。 [关键词]共性 个性 个别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5—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共性何以寓于个性之中 在问题提出前,需要首先界定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第一,在各种哲学教科书中都普遍认为,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进而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际上,共性与个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相互关系中的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本质,它决定着这类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它使一类事物中每个个别事物显示出各自的特点。第二,作为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一般是指具体的单一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普遍存在的东西,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可为人们直接感知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可以这样理解:一般也就是事物的共性、共相,个别也就是个别事物,是个体的同义语。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教科书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可是该命题却与哲学上“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的提法相克相悖、令人疑惑:命题所表明的“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如果一方面讲“每一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却又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等于把共性同化、融合成了个性,如此还有什么事物“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之说?共性抽象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个性是事物自身特殊的性质,作为个性对立面的共性,怎能“突破”二者的界限,进入到个性的“特殊领域”内?若果真如此,那么包含有共性的个性还能叫个性吗? 经考察得知,该命题并非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而是从前苏联教科书和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的提法援引而来。其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即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1] 而当我们仔细斟酌一番,就会发现问题:世界上,谁能找到一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实例?当代哲学界通常用以说明的例子是水果或人:就水果而言,抽象的一般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水果只能通过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来体现;人也是一样,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张三、李四来体现。那么请问:这里具体的水果和具体的人是个性吗?因无论是苹果、香蕉还是张三、李四,都不能算是同类事物的个性,仅是个体而已。作为水果个体的苹果与香蕉 · 20 · *[作者简介]张兵(1968-),女,重庆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米歇尔.瑟夫)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与理论出发点。 第一篇论艺术的精神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第一部分概论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

2021年论艺术思维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 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 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共性与个性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1)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 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 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

(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二者的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三是二者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3岁幼儿思维特点

2-3岁幼儿思维特点 宝宝现在两岁,遇到放置较高的玩具,他会搬张凳子然后爬上去拿,由此可以看出宝宝也有简单的思维。所以想问一下1~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一) 2~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

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所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词汇还是比较贫乏,他们只能运用有限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一些简单的分类与推理。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二)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三)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句话深刻概括了艺术形象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特征。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必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是这种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最集中的体现,鲁迅笔下的阿Q无论是受了别人的辱骂,还是被人暴打,甚至是最后被送上断头台,都处于一种自我世界的虚幻中寻求自我安慰。阿Q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在长期经受生活打击,社会的畸形扭曲,自身的无能为力,但是更加体现了那个时代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精神状态,是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代表了处于自身那个阶层的群众所共有特点,王熙凤一方面是贾府的孙媳妇,贾琏的妻子,巧姐的母亲,这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特征,另一方面她又是大观园的实际管理者而存在,这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艺术离不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他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一个再怎么美得雕塑,他缺乏真实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至多会给人带来一瞥的惊艳。正每个人欣赏艺术时,不仅只关注于他的美,而且更加倾向于它所表达的内涵。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感性形式体现出理性内容。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书法作为我们中国的国粹,高度展示了意美和境美,多样的书体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形式,也体现了不同内容。王维更进一步认为,“凡画在水,意在笔先”强调必须显示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来。 这些例子都说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再怎么特殊,都是包含共性的.二、共性离不开个性,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另外共性与个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定场合是共性,在另一场合就是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方法。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我们邀请了部分地方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认识、谈措施。 梳理共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纪检监察干部要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针对案件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做到既“医其受病之处”,又“塞其起弊之原”,推动标本兼治。 方向: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是温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普遍做法。在查办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之后,市纪委常委会、监委委务会针对案件的特点,综合研判整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存在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如泰顺县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秀松和原副县长李教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当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从事搭股经商、高息借贷等营利性活动等问题。我们对症下药,

以点带面,着力解决带有普遍性或苗头性问题,积极推动泰顺县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2019年该县对所有县管领导干部“两违”情况、所有公职人员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共立案查处11起13人,一批干部主动停止借贷行为,6名干部上交违规违纪所获收益228万元,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反响好、问题有整改”的良好效果。 李凯:2019年,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查处了多起损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例如,沙市区公安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与妻子入股某食品有限公司,为他人以强迫交易手段整合垄断荆州城区面条、米粉市场提供帮助,充当“保护伞”;江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某公司购买运动会服装后,拖欠企业服装款,吃拿卡要。我们认真梳理这些案件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荆州市党政机关政商交往行为八个正面清单和八个负面清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联动机制,督促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对不良作风严查细纠,积极服务和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世海:2018年以来,我们查处市城建设计院原院长吴某舜腐败案等多个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从党员领导干部蜕变为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