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第一个国号钱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铸造的“宋元通宝”钱。此后在宋仁宗宝元二年铸造了“皇宋通宝”钱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造了“圣宋元宝”国号钱。

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箓”。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李攸的《宋朝事实》记载,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赵玄朗被皇家奉为赵氏的始祖——“圣祖”,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下令将“玄”改为“元”,后来因为“玄”、“元”谐音,又将“玄”改为“真”,也就是改元诏书中提到的“真君”。

8、天圣:仁宗年号,天之圣者,真命天子。“天圣”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当时就有种说法是“天”字为“二人”的组合,指年幼的仁宗皇帝与章献太后共同执政。

9、明道:“明”——智慧、英明,“道”的意思同上。明道——王道英明。另有说法是“明”字为“日月”的组合,同样指仁宗皇帝与太后共同执政。

10、景佑:仁宗年号,“景”的意思同上,“佑”——神灵保佑。景佑——神灵保佑帝王江山。据说当时连年天下大旱,改元的意思为了迎接上天的和气。

11、康定:仁宗年号,富足安定。当时西夏元昊叛乱,边陲危急,人心惶惶,情况和靖康时期类似。这个年号反映了帝王对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美好愿望。当时有多事的人提出“康定”听起来像是皇帝的谥号,不吉利,所以只用了一年就改掉了。

12、庆历:仁宗年号,“庆”的意思是“美好”、“历”——年。“庆历”意即“美好的年代”。

13、至和:仁宗年号,最和谐安定。皇佑六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被认为是非常不祥的预兆,需要改元,改元为“至和”应当是避除不祥,追求和谐。

14、嘉佑:仁宗年号,至和末年,仁宗大病不愈,经过一段时间,得以康复,遂改元嘉佑,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15、治平:英宗年号,意思应该是“天下大治,四海升平”。英宗即位时有病,政事主要由太后决断。“治平”的年号表达了英宗亲自执政,牧守万民的心愿。可惜英宗身体一直不

好,加上当时内忧外患,于治平四年元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16、熙宁:神宗年号,“熙”意即“兴盛、繁荣”,“宁”,安宁。

17、元丰:神宗年号,意思是“大丰收”,熙宁七年以后,天下连年大旱,造成大面积饥荒,一直延续到熙宁九年左右,以至盗贼四起,社会动荡,农作物收成成了影响政局稳定的首要问题。熙宁十年的情况似乎好转,神宗于当年改元,改元诏书中有“赖天之佑,年谷顺成”的语句,即依靠上天的保佑,农业顺利获得丰收。元丰八年,宋军在西北边境与西夏军的战斗失利,心怀天下、踌躇满志的神宗精神受创,大病不起,于同年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18、元佑:哲宗年号,元丰八年,神宗驾崩,遂改元“元佑”,其中的“元”字似乎继承自“元丰”。当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太后高氏执政,对神宗朝的改革,也就是“熙宁变法”(或称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佑更化”。对于这种做法,哲宗本人是很不满的。元佑八年,太后高氏病逝,哲宗得以亲政,随即改元。

19、绍圣:哲宗年号,“绍”的意思是“继承”,“圣”是指先父神宗皇帝。“绍述”是绍圣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术语,也就是否定高太后执政时期的“元佑更化”,继承父皇神宗未竟的事业“熙宁变法”。

20、元符:哲宗年号,绍圣五年,咸阳百姓段义捡到玉印一枚,经鉴定,认为该符印是天降的传国之宝,大吉,因此改元“元符”,以示庆祝。元符二年年底,哲宗仅有的皇子夭折,哲宗悲恸过度,于元符三年正月病逝,年仅二十五岁,由于没有皇太子,兄弟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即位。

21、建中靖国:徽宗年号,“建中”意即“建立中正之道”、“靖国”——消除朋党,使国家得以安定。徽宗上台和太宗继承太祖的帝位一样,是弟弟接哥哥的班,“建中靖国”与“太平兴国”似乎有遥相呼应的意思。建国通宝铸造量极少,传说中的东西,当时的工匠都忙着铸圣宋了。

22、崇宁:徽宗年号,意为“追崇熙宁之道,复行新政”,与“绍圣”的意义非常相似。崇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被认为大不吉,必须改元,因此停用“崇宁”,改元“大观”。

23、大观:徽宗年号,取自《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徽宗认为“大观在上,但美名也”,可见“大观”的含义与“建中靖国”类似,也是用中正(不偏不倚)的态度来看待并治理天下,与后世的“至正”、“大中”含义类似。另外,“大观”也有洞达透彻的意思。大观四年,天空再次出现彗星,迫使徽宗再度改元。

24、政和:徽宗年号,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果奉行和谐政治,那么天下万国都会太平无事”。经过了崇宁和大观年间的复杂政治斗争,徽宗意识到“和”的重要性,从此以后采取“惟和”的政策,也影响到了后面两个年号。这里的“和”并不是对外屈膝求和,而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概念。25、重和:徽宗年号,和之又和。当时徽宗在位即将二十年,准备以改元作为庆祝,并大赦天下。“重和”这个年号为什么只用了很短时间呢?原因据说是由于辽代的“重熙”年号,在耶律延禧即位后,辽国人为了避讳“禧”字,就将“重熙”改称“重和”了。徽宗听说自己的年号和敌国年号误打误撞,立即决定废止“重和”的使用,前后为期三个月,所以铸钱的数量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仓促改元,我们可以想象“重和通宝”也一定会像政和、宣和那样有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版别、折二钱。

26、宣和:徽宗年号,由于当时改元仓促,徽宗一时想不起好的年号,就用宣和殿(徽宗收藏书画的宫殿)中的“宣和”两字作为年号。大宋真正的危机其实是宣和四年金兵对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将辽故地纳入金朝统治,成为宋朝最强大的潜在敌人开始的。宣和七年,金兵大举攻宋,迫使徽宗退位,皇太子登基,是为钦宗。

27、靖康:钦宗年号,靖——安定;康——富足。当时金兵大举入侵,大宋江山摇摇欲坠,“安定富足”可算是钦宗最大的奢望了。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北宋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北宋皇帝列表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朝,一个繁华盛世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提起宋朝,就会想到宋朝的词,其实,除了词,宋朝还有很多优秀的统治者,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一个供词人创作的环境。的XX整理了一下宋朝的历代皇帝列表,欢迎阅读。 宋朝皇帝列表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

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北宋皇帝列表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

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北宋皇帝列表 二、宋太宗赵炅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朝皇帝列表及年号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 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炅(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 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赵祯: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祐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祐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 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祐元年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宋朝十八帝改元及年号对照表

宋朝十八帝改元及年号对照表 編撰广东佛山趙國清 未标出之改元时间为正月初一日 两宋王朝:320年(公元960~1279年) 北宋:168年(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7年(960-976) 1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庚申岁,后周恭帝显德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正月初五乙巳日改元 1公元963年,建隆四年癸亥岁,十一月十六甲子日,改为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2公元965年,乾德三年乙丑岁,北宋灭后蜀 2公元968年,乾德六年戊辰岁,十一月廿四癸卯日,改为开宝元年。 3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己巳岁,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 3公元971年,开宝四年辛未岁,北宋灭南汉 3公元975年,开宝八年乙亥岁,北宋灭南唐

3公元976年,开宝九年丙子岁,十月二十癸丑日,太祖崩。廿一甲寅日,太宗立。 宋太宗趙匡义:在位22年(976-997) 1公元976年,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岁,十二月廿二甲寅日,开宝九年改太平兴国元年。 1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北宋灭吴越 1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全面完毕。 1公元983年,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岁,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 1公元984年,太平兴国九年甲申岁,十一月十一丁巳日,改为雍熙元年。 2公元985年,雍熙二年乙酉岁。 3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戊子岁,正月十七乙亥日,改元。4公元990年,淳化元年庚寅岁,正月初一戊寅朔日,改元。5公元995年,至道元年乙未岁,正月初一戊申朔日,改元。5公元997年,至道元年丁酉岁,三月廿九癸巳日,太宗崩、真宗立,未改元。 宋真宗趙恒:在位26年(997-1022) 1公元998年,咸平元年戊戌岁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 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 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 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 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 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 南宋, 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佑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佑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佑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宋英宗: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宋神宗: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各朝代年号

朝代年号索引 请使用浏览器编辑选项中的查找功能,任意输入朝代名称、谥号、庙号、年号查询前2070年夏禹 前----年夏启 前----年夏太康 前----年夏仲康 前----年夏相 前----年夏少康 前----年夏杼 前----年夏槐 前----年夏芒 前----年夏泄 前----年夏不降 前----年夏扃 前----年夏廑 前----年夏孔甲 前----年夏皋 前----年夏发 前----年夏履癸(又名桀) 前1600年商汤(又名成汤) 前----年商大丁(早夭,未继承王位) 前----年商外丙 前----年商中壬 前----年商大甲 前----年商沃丁 前----年商大庚 前----年商小甲 前----年商雍己 前----年商大戊 前----年商中丁 前----年商外壬 前----年商河亶甲 前----年商祖乙 前----年商祖辛 前----年商沃甲 前----年商祖丁 前----年商南庚 前----年商阳甲 前----年商盘庚 前1300年殷盘庚(是年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史称殷商) 前----年殷小辛 前1251年殷小乙 前1250年殷武丁 前1191年殷祖庚 前----年殷祖甲 前----年殷廪辛

前1101年殷帝乙 前1075年殷帝辛(又名纣王) 前1046年周武王(武王克商之年,史称西周时期) 前1042年周成王 前1020年周康王 前0995年周昭王 前0976年周穆王 前0922年周恭王 前0899年周懿王 前0892年周孝王 前0885年周夷王 前0877年周厉王 前0841年周共和元年(厉王出奔,诸侯共伯和干位。中国历史确切纪年始于是年)前0827年周宣王(厉王死,子宣王即位) 前0781年周幽王 前0770年周平王(史称东周时期) 前0719年周桓王 前0696年周庄王 前0681年周釐王 前0676年周惠王 前0651年周襄王 前0618年周顷王 前0612年周匡王 前0606年周定王 前0585年周简王 前0571年周灵王 前0544年周景王 前0519年周敬王 前0475年周元王 前0468年周贞定王 前0440年周考王 前0425年周威烈王 前0401年周安王 前0375年周烈王 前0368年周显王 前0320年周慎靓王 前0314年周赧王 前0255年秦昭襄王52年(周赧王死,天下无共主,史家以秦王纪年) 前0250年秦孝文王 前0249年秦庄襄王 前0246年秦嬴政 前0221年秦始皇帝26年(秦灭六国,秦王政自称始皇帝) 前0209年秦二世皇帝 前0206年汉高祖(初为汉王,前202年称帝,史称西汉时期) 前0194年汉惠帝 前0187年汉高后(高祖吕皇后执政) 前0179年汉文帝

宋代皇帝世系表

北宋皇帝(赵) 庙号谥号本名曾用名即位名在世时间年号在位时间帝陵 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 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927年-976年建隆乾德开宝960年-976年永昌陵 宋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49年-997年太平兴国雍熙端拱、 淳化至道 976年-997年永熙陵 宋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 武定圣章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968年-1022年 咸平景德大中祥符 天禧乾兴 997年-1022年永定陵 宋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 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赵祯1010年-1063年 天圣明道景祐宝元 康定庆历皇祐至和 嘉祐 1022年-1063年永昭陵 宋英宗体干应历隆功盛德宪文 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1032年-1067年治平1063年-1067年永厚陵 宋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 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元丰1067年-1085年永裕陵 宋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 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赵煦1076年-1100年元祐绍圣元符1085年-1100年永泰陵 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 仁德慈宪显孝皇帝 赵佶——1082年-1135年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 政和重和宣和 1100年-1125年永佑陵 宋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亶赵烜赵桓1100年-1156年靖康1125年-1127年永献陵 南宋 庙号谥号本名曾用名即位名在世时间年号统治时间 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 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1107年-1187年建炎绍兴1127年-1162年永思陵 —正安皇帝 元懿太子 赵旉——1127年-1130年明受1130年 宋孝宗寿皇绍统同道冠德昭功 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眘1127年-1194年隆兴乾道淳熙1162年-1189年永阜陵 宋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 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1147年-1200年绍熙1189年-1194年永崇陵 宋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 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1168年-1224年庆元嘉泰开禧嘉定1194年-1224年永茂陵 宋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 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赵贵诚赵昀1205年-1264年 宝庆绍定端平嘉熙 淳祐宝祐开庆景定 1224年-1264年永穆陵 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孟启赵孜赵禥1240年-1274年咸淳1264年-1274年永绍陵宋恭宗孝恭懿圣皇帝赵显——1271年-1323年德祐1274年-1276年 宋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赵是——1268年-1278年景炎1276年-1278年永福陵—卫王赵昺——1271年-1279年祥兴1278年-1279年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年号对应的含义 北宋第一个国号钱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铸造的“宋元通宝”钱。此后在宋仁宗宝元二年铸造了“皇宋通宝”钱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造了“圣宋元宝”国号钱。 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箓”。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李攸的《宋朝事实》记载,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赵玄朗被皇家奉为赵氏的始祖——“圣祖”,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下令将“玄”改为“元”,后来因为“玄”、“元”谐音,又将“玄”改为“真”,也就是改元诏书中提到的“真君”。 8、天圣:仁宗年号,天之圣者,真命天子。“天圣”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当时就有种说法是“天”字为“二人”的组合,指年幼的仁宗皇帝与章献太后共同执政。 9、明道:“明”——智慧、英明,“道”的意思同上。明道——王道英明。另有说法是“明”字为“日月”的组合,同样指仁宗皇帝与太后共同执政。 10、景佑:仁宗年号,“景”的意思同上,“佑”——神灵保佑。景佑——神灵保佑帝王江山。据说当时连年天下大旱,改元的意思为了迎接上天的和气。 11、康定:仁宗年号,富足安定。当时西夏元昊叛乱,边陲危急,人心惶惶,情况和靖康时期类似。这个年号反映了帝王对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美好愿望。当时有多事的人提出“康定”听起来像是皇帝的谥号,不吉利,所以只用了一年就改掉了。 12、庆历:仁宗年号,“庆”的意思是“美好”、“历”——年。“庆历”意即“美好的年代”。 13、至和:仁宗年号,最和谐安定。皇佑六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被认为是非常不祥的预兆,需要改元,改元为“至和”应当是避除不祥,追求和谐。 14、嘉佑:仁宗年号,至和末年,仁宗大病不愈,经过一段时间,得以康复,遂改元嘉佑,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15、治平:英宗年号,意思应该是“天下大治,四海升平”。英宗即位时有病,政事主要由太后决断。“治平”的年号表达了英宗亲自执政,牧守万民的心愿。可惜英宗身体一直不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约前1066 东周前779—前256 周{春秋前722—前481 战国前403—前221 秦前221—前206 西汉前206—公元23 汉{东汉25—220 魏220—265 三国{蜀221—263 吴222—28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1,南朝【宋【420—479】 【2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2,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西魏【335—557】 【北周【557—581】随581—62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南宋】960—1127 【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23—127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9 注《论语》【孔子,先宋人,出生于鲁襄公23年庚戌11月庚子,鲁昌平乡陬邑。昭公25年甲申,孔子年35,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宴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平鲁。定公元年壬辰】 由此孔子出生西汉前148年,定公元即在183年壬辰。 根据相关资料证实,就年代而言; 【靖康2年1127年】【绍兴13年1142年】【康熙22年1683年】 【康熙60年1721年】【乾隆10年1745】【嘉庆3年1789年】 自【960年至1127年】属北宋时期。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共历七代九帝。 即; 太祖赵匡胤【960年至976年在位】 太祖弟,太宗赵光义【976至997年在位】 太宗子,真宗赵恒【998至1022年在位】 真宗子,仁宗赵祯【1023至1063年在位】 仁宗子,英宗赵曙【1064至1067年在位】

宋朝皇帝列表与简介

宋朝皇帝列表与简介 宋朝——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

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赵祯, 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 六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六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

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年号:黄初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年号:太和、青龙、景初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