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2001年6月

第14卷第2期

贵州商专学报

Jollmalof(沁izhW(h砷ercial(焱lege

June200l

Vd.14No.227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严明星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国企改革历时20多年,成效可喜。但就目前改革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低估资产,高估债务,经过所谓“核销”、“量化”将70%一80%的国有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出售国有资产产权对内不对外,是一种企业内部行为,是无卖方的缺位出售国有资产行为。职工购买国有资产股权时再经过各种形式的“优惠”、“分配”、“配送”、“奖励”等。95%以上的国有资产变成了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暴露了国企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市场机制不健全,国企改革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关键词:国企;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F54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79(2()()1)02—0027—04

国有企业改革从1979年对企业的扩权让利,1983年利改税,1987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行股份制,1994年至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历时20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效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向高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县,均制订了国有企业改革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等,可谓国有企业改革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生机勃勃。但是,目前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尚需逐步完善。

一、产权界定未认真执行有关政策

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应本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但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过程中,一些改制企业,对国有资产

收稿日期:2001—04—17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的认识不足,而将相当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或个人资产。如长沙通大公司、湘江涂料公司及友谊阿波罗公司在改革过程中,将71%一80%的国有资产确认为集体资产。确认的依据是以1984年实行拨改贷为界,将1983年底企业的净资产和1984年1月1日以后国家专项拨款形成的资产,企业税后留利积累形成的净资产,包括税后留利形成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后备基金、新产品试制损失、弥补福利基金赤字、其他消费性开支和亏损企业由税收减免返还,财政贴息等形成的净资产界定为企业集体资产①。但是<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运用国家资本金及在经营中借入的资金等所形成的税后利润经国家批准留给企业作为增加投资的部分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资本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界

28贵州商专学报2001年6月定为国有资产。第三款又规定,以全民所有

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名义担保,完全用国内外借入资金投资创办的或完全由其他单位借款创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其收益积累的净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可见,长沙三企的国有资产界定没有执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政策,是不合法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强调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出售国有资产产权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险保障制度不完善及市场经营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和身份置换问题,又要考虑离退休职工的费用问题,职工对国有企业资产买得起买不起等等问题。因此,各地区及各企业均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办法,如职工购买国有企业资产产权时,采取工龄折股、职工配股、买一股送两股,~次付清购股款项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按岗配股,经营者持大股等。如湖南工龄折股,1—10年工龄段为5()o元/年,10年以上为900元/年,职工配股按买l股,配送0.5—2股不等,购买国有资产产权,一次付清款项估惠50%,三年三次付清款项优惠30%。公司总经理买股1()0万股,送1()()一200股,持大股多达500万股②。国有资产产权出售,不对外,只对内,企业内部有条件的,要购买全部国有资产产权,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购买绝大部分国有资产产权,尽一切可能将国有资产在企业内部消化处理掉。这是一种无卖方的缺位出售国有资产行为,是买方说了算,买方高兴出价多少,就是多少。这是一种畸形出售国有资产的作法,与瓜分国有资产没有多大区别。

三、清产核资有低估资产,高估债务的现象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改制主要是企业内部行为。因此,原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论是从自身的利益还是从职工的利益考虑,都千方百计,尽一切可能低估资产,高估债务。还有一些清产核资机构、评估机构未认真执行清产核资的有关规定和办法。更有甚者,还帮助改制企业出歪点子,低估资产,高估债务,造成国有资产直接或问接流失。

四、职工购买国有资产产权的具体办法不规范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是转换国有企业的体制,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实际操作过程中,在转换企业体制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一)国有企业职工购买国有资产产权,对付清价款的优惠标准不统一。如贵州省一次付清全部价款给予10%一25%的优惠③,湖南长沙一次付清全部价款给予50%的优惠,3年3次付清价款一次性优惠30%④等。(二)职工购买国有资产产权配送股权不合理。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职工购买国有资产产权配送股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达到买一股国有资产产权,配送两股国有资产产权。如湖南长沙湘江涂料公司的改革就按1:2的比例进行配股⑤。该企业经评估总资产1.8亿元,经过对土地类资产的剥离,不良资产的核销等,净资产为7500万元,其中60()o万元被界定为集体资产,国有资产仅为1500万元。经过优惠、配

严明星: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29送等,国有资产仅剩360万元(政府有意保项资金、公益金借给职工购买企业股,将公司留),占企业总资产的2%,占净资产的股转给内部工作职工持股等。应该进一步规4.8%,即95.2%的国有净资产都被“配送”、范,并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规定。

“优惠”、“核销”、“量化”、“奖励”、“分配”给内

部职工及经营者。这种做法与“内部人私有化”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种失衡的做法。我们知道,资本可以带来收益,这是公认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倩女”们一夜之间就可以无偿获得大量资本,获得大量额外收益。而国家政府工作人员、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又是怎么样想呢?“丑女”们又该怎么做呢?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体改部门应制定相庆的政策进行规范。(三)经营者持大股问题不合理。如果入股利益大于风险,企业经营状况好,就等于给经营者特权,如果入股风险大于利益的企业,等于是过分增加企业领导的负担,挫伤经营人员的持股积极性。同时股份过于集中,不能发挥职工持股制度的初衷,不能调动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经营者对应持大股买不起,如杭州正大青春宝公司总裁冯根生,就明确表示他自己根本不可能买下300万元股份⑥。因此,有的企业就把这部分股份作为奖励,奖给经营者,或由企业拨出专项资金优惠贷款给经营者购买股份,这样导致股份划分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法。(四)职工股的资金来源不规范、不合法。对于职工股的资金来源问题,全国各省、市的规定和做法均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职工以货币资金出资购买股份;2.分配工资结余折股形成职工持股股本;3.将以前年度奖金结余奖励给职工形成职工股;4.经董事会、股东会同意在利润中划出一部分形成职工股股本;5.公积金转给内部职工作为职工股;6.将公司或集体股的一部分转为内部职工持股;7.企业将公益金或专项资金借给职工购买企业股。这些做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合法。如从利润中划出一部分形成职工持股,将公积金转给职工作职工持股,企业将专

五、职工安置费问题应进一步完善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要终止与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关系,要买断工龄,置换身份。政府和企业要发给职工的安置费。安置费的标准各地区、各改制企业均不相同。湖南长沙规定1一10年工龄为50()元/年,10年以上工龄段为900元/年,贵州省规定按当地上年2—3个月平均工资计发⑦;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按上一年企业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3倍计发⑧;浙江义乌市职工买断工龄标准是5年工龄内发基础安置费5000元,超过5年工龄以后,每超一年增发工龄安置费800—1000元⑨。对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要考虑全社会的平均问题。目前率先改制的企业,绝大部分是盈利企业,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经济学界叫“靓女先嫁”,又叫“靓仔先娶”。这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可以用国有资产支付职工安置费、支付买断工龄费,实行各种各样优惠政策。那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破产企业对职工又该怎么办呢?下岗分流职工又该怎么办呢?有人可能会说,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是由于企业领导者管理有方,经营得法以及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对国家作出了贡献,应该享受。但是,那些目前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也不完全是管理不善,职工不努力造成,而是很多原因综合导致。如政策导向、历史原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债务包袱、人员包袱、企业办社会等原因综合引起。因此,这个问题要考虑全社会的综合平衡,国企改革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30贵州商专学报2001年6月

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与国有企业改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我们知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劳动者和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维护社会安定的迫切需要。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国有企业改制,关键的问题是要实现两个置换,即职工身份的置换和国有资产产权的置换。职工身份的置换问题、各改制企业职工由企业及政府支付一定的安置费,买断工龄费等,采取政府和企业给予一些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标准各地区、各企业也不统一。另外改制企业改制后,还要负责原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及管理和原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方式和工资待遇等⑩,使改制后的企业戴上一种无形的桎梏和枷锁,给国有企业改制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和难度。如果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解除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分流下岗的职工、离退休人员后顾之忧,为国有企业深化改制奠定基础、扫平障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国有企业改制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两个置换之一的国有企业产权置换,必须依法进行。必须坚持“自愿、平等、有偿、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但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看,是“卖方缺位”的,如湖南、贵州、浙江等省一些企业的改制,首先将一部分国有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再将这些集体资产及国有资产奖励、分配、赠送、配送给企业经营者及职工,国有资产尽量在企业内部消化,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市场机制不健全,是不公开、不公平,也是不公正的。如果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就可以将其推向市场,避免“内部人改革”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中除了上述的问题外,还有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政企分开等,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国有企业改革应认真执行国企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要张弛有度,要从宏观上全面考虑要加强宏观调控,要纵观全局,要研究、探讨全局的平衡问题,要完善改革的各项措施和办法。

注释:

①(中国改革>【J】200l第一期第10页<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转换”的基本操作>

②<中国改革>【J】2001年第一期第儿页

③黔府发【1998】39号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

④长沙市政府办公厅文件【20()0】3号,<长沙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⑤2001年第一期<中国改革>【J】第11页,<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

⑥<企业制度建设>【z】第169页

⑦<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国有企业改革法规文件汇编>第57页和99页

⑧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当前我州国有小企业改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请示>

⑨<企业改革有关文件和参阅资料>【J】第三期第85页,<在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是这样“买断”的>

⑩贵州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规范我省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管理的意见>第十七条第五、六款

【责任编辑:张廉】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作者:严明星

作者单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刊名:

贵州商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2001,14(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转换的基本操作 2001(01)

2.查看详情 2001(01)

3.黔府发[1998]39号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

4.长沙市政府办公厅文件[2000]3号,《长沙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5.长沙市实行国有企业两个置换的基本操作 2001(01)

6.企业制度建设

7.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

8.当前我州国有小企业改制中需要解决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请示

9.在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是这样"买断"的

10.贵州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规范我省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管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卫平国企实施"二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

文章将国企改革区分为二次:第一次,国企为适应市场化生存而被迫进行的以扩大经营自主权为主线的改革;第二次,以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为目标,以产权结构调整为核心主动推进的改革.两次改革的根本指向不同."二次改革"之后,国企是更加深度地介入没有领域限制的市场竞争,还是回归国有资本的本质属性,仅在特定领域发挥不同于其他非国有企业的特定功能,不同的后继改革思路与方向的选择将决定"二次改革"的成效与最终能否到位.

2.学位论文李哲君转轨时期国企治理研究2008

完善治理是国企公司化改革的关键所在。公司化改革以后,虽然绝大多数国企表面上建立了“三权四会”的内部分权制衡机制,但法定代表人、公司党委和党管干部构成了当前国企治理的深层结构。该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高度集权;二是法定代表人(和党委书记)的权力来源不完全是政府对国企的所有权,而是党管干部体制。这两个特征使得现行的国企治理既不同于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初始模式),也不同于市场体制下的公司治理(所有者治理),而具有鲜明的转轨时期中国特色。这种特殊性在于:执政党和政府对国企经营者的政治监管替代了表面上的所有者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为国企改革带来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

有关国企治理的研究大体可以简单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方面多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应用此模型分析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实务方面则侧重于比较和引进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和制定公司治理规则。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验证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概念。实践中,与西方治理理论是公司制度演化的“果”大不相同的是,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组成部分,国企治理理论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国企治理改革实践的“因”,体现为一个基于西方理论与实践的、以人为设计和干预为主导的正式规则的创新和突变过程,忽视了我国国企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完全不同的初始状态和约束条件。

因此,本文试图从更宽泛的视角来研究国企治理问题,提出现行国企治理安排实际是政治结构的产物,是一种源于政治的“所有权与控制相分离

”现象。论文从国企治理的实现机制和演化变迁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命题。

从国企治理的实现机制来看,法定代表人、党委和党管干部结合一起,构成了一个内部基本协调,能够有效运作的治理体制。作为厂长负责制的遗产,法定代表人总揽全面工作,是国企经济和行政事务的唯一法定受托人;党委作为政治核心,参与国企内部各个层面的重大决策,掌控中层管理人员和政群干部的任免。为缓和法定代表人和党委之间的权力冲突,国企普遍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党政一肩挑”等人事上的党政合一策略,实现经营组织体系和政治体系的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整体。党管干部则是国企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既是法定代表人(和党委书记)的任免机制,也是其权力来源和制约机制。这完全不同于所有者治理假定中的与市场机制紧密关联的自我治理,是一种与政治机制紧密关联的外部监督,其标准和程序主要是政治式的,既没有也难以建立业绩标准,实际是切断了利润信号在经理市场的传递。也就是说,党管干部基本取代了所有者的投票职能以及经理市场和证券市场对国企经营者的约束。

从国企治理的变迁机制来看,现行的国企治理体制与党和政府的偏好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这一治理体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国企改革过程中逐渐变迁成型的。论文从国企治理的历时性关联,回顾了国企领导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三次重大变型,分析导致每次变型的主要原因,总结了这一变迁过程的两大特色: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次级制度变迁。前者说明当前的国企治理体制是一种为执政党和政府所偏爱的制度安排;后者则强调国企治理的变迁是在双轨制改革战略约束下对次级制度的调整。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的刚性构成了国企治理的基础性制度环境,国企内部法定代表人、党委书记双头体制和一肩挑的人事政策更是现行政治结构的翻版。因此,期望通过局部努力来实现国企治理向所有者治理的跨越,注定难以实现。

3.期刊论文师湘瑜对国企公司制改革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问题的思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

作为一种更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以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为原则的公司法入制度,在集中资本、减少风险、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方面也发挥出了极大作用.但是,滥用公司法人制度的现实也说明了其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就是为了确保公平、正义的法律目标而对公司法人制度所进行的矫正.我国正在进行的国企公司制改革中,体制和人为的因素使得公司法人制度的运用出现了诸多变异,产生了许多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在对公司法人格的法理基础、必要性、适用类型等方面阐述的基础上,列举了国

企公司制改革中典型的滥用公司法人格行为,提出了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有效法律规范并以此完善<公司法>立法的见解.

4.期刊论文林素荣浅谈国企在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结构的完善-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

在国有企业进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如何限制经营者的权限,使其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吻合,已经成为国企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对财务总监制度,必须在认识其本质的基础上,谨慎加以推行.拟从财务总监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背景,及当下在国企中运用的现状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5.学位论文陈君文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2008

从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引起了全社会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广泛关注。本文并不直接探讨国有企业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以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为实证研究,探讨国企如何改、改革后国企效率是否提高来侧面说明国企改制的必要性与否问题。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提出本文的论题,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历史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2章对国内外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别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的流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绩效评价进行综述,最后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发现现有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弥补这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动力所在。

在第3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小型国企的界定及其特点,在探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三种具体模式--国有独资的非法人企业模式、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模式以及民营化模式,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处于非国有控制的竞争领域的中小国有企业而言,采用民营化的产权改革方式是一条适宜的道路。本章接下来还探讨了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和各自的适应条件,并分析了产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运用资本资产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产权定价模型。本章最后还分析了政府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职能及定位

,认为政府要强化市场一般化服务职能,从外部环境上保障中小企业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第4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中,主要是以即将民营化的中小国企为对象,对其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取向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重点分析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与寻租者的三方博弈,并就当前职工岗位和待遇合理安排等热点问题对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三方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第四章得到了以下结论:职工支持中小型国企改革、同时购买者给予职工较为满意的待遇使得职工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才能使得效益最优化。本章还提出,政府、企业购买者应与职工多沟通,使得职工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企业购买者利润最大化,改革的成本最小化,才能使得改革更为有序、顺利地进行。

在前几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5章对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文章接着以常德棉纺织厂和常德市制革厂为例,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还考察了常德中小国企整体改制的效果,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教训。

在第6章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中,论文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样本进行选取、说明并进行改制后的绩效评价,对改制前后绩效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由产权改革引导的公司治理、激励制度及政企关系变化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了以下结论:改制能显著地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能显著地改善其负债水平,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本章还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发现从整体来看,四个财务指标都呈良性发展趋势,改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非常显著。

第7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概述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接着分析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文章最后对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根据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针对常德市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了适用于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思路。为常德市国企改革实践的具体化操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2)运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后企业绩效的改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改制企业展开了深度个案研究,为今后深化改革总结了经验和教训。(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常德市国企产权改革所引起的公司治理、激励体制、政企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产权改革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今后本文在完善国企改革后的制度建设、减少改革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上可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得国企产权改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为优化的结果。

6.期刊论文彭成洪国企脱困后的困惑——关于国企深化改革的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1,""(4)

国企脱困后的改革向何处去?员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并不能解决国企存在的问题,唯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7.期刊论文李骏.毛明华.赵丹丹转轨时期国企职工改革心态研究--对武汉市国企职工的一次调查-社科与经济信

息2001,""(2)

一、引言

1999年,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国企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大多数国企扭亏增盈的目标能否实现就在于今年改革成效如何.继去年中央政府机构精减后,今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等各项措施又将陆续展开.在这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企职工的个体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于是改革心态的研究逐渐被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

8.学位论文毛骁骁WTO框架下的中国国企补贴法律问题研究2007

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家,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国有企业补贴正是这一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有企业补贴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WTO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问题进行了规制。尽管WTO体系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进行规制的初衷在于确保国际贸易机制能不受扭曲地发挥作用,但由于国有企业补贴问题与国内改革密切相关,WTO相关规则事实上对中国国内改革发挥着引导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对WTO规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以相关规则为框架,探讨其对于中国国内金融、国企等方面的改革所发挥的作用。换而言之,即是以国际法的视角来审视国内问题。

从中国国企补贴的历史沿革来看,其与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而对于中国国企补贴进行的经济学分析表明,对中国国企补贴的规制必须要考虑“市场是否完备”这一前提条件。在“完美市场”的前提下,中国国企补贴会对市场经济机制运行产生扭曲作用,因此应对其加以限制;而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中国国企补贴则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因而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情况往往是处于这两者之间:“完美市场”与“市场失灵”并存于现实中。因此,WTO体系在对中国国企补贴进行规制时,也考虑到需进行适当的平衡。WTO体系对于中国国企补贴的规制分为一般性规则和特别规则这两部分。前者包括GATT第六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SCM协议》;后者则包括《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条、第十五条,《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第46段。

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由于一些成员方认为,中国尚是一个正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国家,因此,对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WTO体系而言,其需通过制定特别规则的方式,将中国这一转型经济体纳入“市场基础”的WTO体系,而对中国国企补贴的特别规制正是此种特别规则的一部分。然而,考虑到WTO体系的日益“法律化”特征,这种特别规制需要有相应的法理基础作为支持,以免其与WTO体系的一般性原则发生冲突。约翰.杰克逊教授提出的“接合理论”,恰可以作为此种特别规制的法理基础。其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转型经济国家)与以市场为导向的WTO体系本质上是互不相容的。但如果将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排斥在WTO之外,也不符合世界经济关系的利益。因此,一种可行的途径是在WTO体系内采取“双轨制”:即除了一般性WTO规则以外,还制定一些针对转型经济国家的特别规则,用于调整那些由非市场经济国家或国家贸易国家与WTO体系的兼容困难所引起的例外情况。而且,特别规则可以引导“转型经济国家"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

而就WTO体系对于中国国企补贴的具体规制而言,其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国企补贴的主体要件。在WTO体系,中国国企补贴的授予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或公共机构,也包括“受政府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而国

提及的,一些WT0成员方将中国国有银行提供的贷款视作补贴。而WTO对于中国国企补贴授予主体的规制,也正是要求中国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而新设立的中国汇金公司作为几大国有银行的国有股东,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补贴争端,其法律定位也应明确定位为商业机构。

第二,中国国企补贴的内容要件。一行为要被视为中国国企补贴,其内容应该是“财政资助”,而且因此产生“授予利益”的效果。根据这一要件,要认定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构成了出口补贴,就必须证明其产生了“授予利益”的效果,也即出口退税数额要高于其缴纳的间接税数额。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的“补贴转移”问题,WTO相关的争端解决实践表明,只有当国企产权转让是依据公平市场价格完成的,私有化之前所接受的补贴才能被加以消除。因此,在中国的中小型国企、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亏损国企进行私有化改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将来可能遭受的反补贴调查,国企产权转让应按照公平市场价格完成,以消除在私有化之前所接受的补贴。第三,中国国企补贴的专向性标准。就中国国企补贴的专向性标准而言,除了《SCM协议》中的一般性规则以外,《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条第二款还做出了特别规定。但在适用这一特别规定时,应将“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多样性程度”和“实施补贴计划的持续时间”这两项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此外,由于《SCM协议》第八条第二款关于“非可诉补贴”的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失效,这使得具有专向性的中国国企补贴只有“微量补贴”这一合法例外可以援引。

而就中国国企补贴的争端解决途径而言,WTO体系提供了两种方式。第一,国内法途径,即通过国内反补贴法解决中国国企补贴争端。第二,国际法途径,即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中国国企补贴争端。就前者而言,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欧美等主要WTO成员方都没有将国内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WTO成员方计划将反补贴法适用于转型经济国家,其矛头主要指向中国。而就后者而言,在诉诸DSB解决中国国企补贴争端时,GATT第二十一条“安全例外”不应作为可以适用的WTO规则。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WTO体系对中国国企补贴的这种规制产生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其维护了国际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其他成员方的生产商得以与中国国有企业展开平等竞争;另一方面,其又引导着中国国内经济体制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9.期刊论文何伟.HE Wei今之国企非昔日国企-经济研究导刊20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今天的央企已发生异化,已非昔目的国企,成为特殊利益集团.一些人在维护国企,实际上维护的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应当认清这一现实.垄断行业是改革的对象,而不是"做大做强"的主体.目前,要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需要的是中央的共识、坚定的决心和强有力的措施.

10.期刊论文王玉峰.付红艳.付丽莉关于大中型国企后勤系统改革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后勤系统的现状、存在的弊端,认为国企要适应新形势,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其后勤系统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国家对国企后勤系统改革的指导性意见,针对后勤系统不同类型性质的业务应该采取何种适宜的改革方式进行了论述,对操作中的难点逐一进行了剖析,认为在国有后勤系统各类业务中社区服务类的改制分流的难度最大,同时提出了如何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加快改制分流步伐.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06989345.html,/Periodical_gzsygdzkxxxb200102006.aspx

授权使用:西安交通大学(wfxajd),授权号:8f8d647b-12a9-4af6-9817-9e210145eb0f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日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 对于国企改革的几点考虑国企改革仍然是下一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我觉得国企改革重点别在于产权改革上,而在于国企的市场定位上,在于政府机构如国资委在中国产业、市场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上。本文就国企绩效与国企市场定位谈几点看法:20xx年国企(尤其是央企即中央直属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超4500亿元)取决于:(1)油价与要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那个因素的贡献会占新增利润的1/3左右);(2)垄断。央企利润的2/3来自于石油、电信等7个特大企业。所以,央企的"成绩"事实上是央企体制存在咨询题的反映。国资委在20xx年的政策取向有6点:(1)在国有股、法人股转让与流通、解决股权分置咨询题上采取与证监会别同的姿态;(2)在央企治理人员薪金制度上重新强调别应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3)在电信业动用人事权让三大电信集团首脑对调,客观上重塑中国电信事实上是一家的形象;(4)实行央企的主辅业分离,逐步分解国企办社会的负担;(5)公开聘请几十位CEO就任中央直属企业;(6)叫停MBO,别允许赋予国企治理人员在购买国企时打折优惠。为评价国资委上述政策取向,我们应澄清在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央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在新的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要紧操纵形式应是控股方式,国有经济应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在市场平等相互关系中为中国人民做贡献。政府应当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福利总和极大化,而别再是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利润极大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应是平等的,别应享有先天的垄断优先权。如市场竞争导致垄断,那也应是市场自然竞争的结果,别能由于是国企或央企,就"老子天下第一"。各类企业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要紧方式是:上缴税收,提供就业、制造GDP。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别应要紧体如今中央掌握了多少家直属企业上,因为一国经济的性质别是由政府是否办企业决定的,而应当体如今公有产权经过间接控股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上,体如今政府税收为民服务的使用方向上,体如今广阔人民其实享受到的物质与文化财宝所提供的福利上。假如我们认同上述原则,那么国资委不过受广阔人民与政府托付治理国有资产的一具董事会,其行使的职权只应在企业内部,而在市场关系上,国资委只相当于一具企业主,应受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国资委在决定电信企业高管人员互换时,运用了人事权,在现存体之下是合法的,但如此做合理吗?这种做法其实把国家电信视为一家企业,没有尊重市场竞争规则。同样,当国资委决定央企高管人员的薪金标准别能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时,也没有承认经理市场的价值规律,而是按类似于政府任命公务员的规则办事。国资委正在实行的央企主辅业分离的举措具有改革取向,有利于国企剥离沉重的社会包袱,但一家家企业由行政推行主辅分离,由国资委规定什么是主业?什么是辅业?这实际上相当于让国资委承担了产业布局的领导者角色。主辅分离其实涉及到产业政策与市场结构,这本来应受市场竞争的约束与市场监管机构的管束。但在目前,国资委能够单独运作。别妨想一想,国资委管辖的181家央企跨越中国众多产业,假如让国资委这么运行下去,这会可不能在中国经济中浮现一具巨无霸?国资委会可不能算是往常的"经贸委"?假如如此一具别仅作为国企总老总而且也是跨越产业、跨越市场的国企的小的"经贸委"来与民营企业、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对阵,那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到何日才干做到"公平、有效、竞争、公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应解决的重点是:(1)银行体制的竞争、化解风险、改善服务;(2)在电力、电信、交通、都市基本设施、能源、科技等产业从其实克服政府垄断所带来的低效、腐败与别公平;(3)从全然上改变股市上国企为主,光是央企就占股市融资资本1/3的局面。(4)从财政、税收上花力气改变依靠国企国资、并且又为国企提供过多爱护的体制。这四项改革的前提是,要把央企国企视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平等成员,让国企、国有控股企业与别类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国资委别应是一具政府机构。国资委作为一

市国企改革情况汇报

市国企改革情况汇报 市国企改革情况汇报 工作汇报市国企改革情况汇报汇报情况国企改革 按照会议的要求,我把大安市国企改革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向与会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国企改制工作进展情况按照全省国企改革工作会议及白城市委三届八次会议的要求,我们做了认真的研究部署,明确工作思路,就是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产权为核心,大力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统筹规划,继续搞好国有企业改制攻坚,坚决完成全年改制工作任务。并成立了大安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大安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战工作方案,确定了基本原则、范围对象和方法步骤,针对国企改制中难点问题,采取“会办制度”予以研究解决。我市列入省816户之中的12户重点企业,职工人数4861人,其中退休人员890人,在职职工3971人。资产总额21834万元;负债总额4358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00%;应支付的改革成本为4894万元,其中: 拖欠职工工资999万元,职工集资款694万元,欠社保养老费1178万元;应发职工经济补偿金2023万元。目前,已有白鹅公司、石油钻采机械有限公司、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3户企业实现了“双退”。大安市液化气公司与客商达成产权出售协议,企业净资产285万元,出售价格180万元,已开完职工大会,通过了企业改制工作方

案,5月初改制工作即可结束。大安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安市明胶有限责任公司、大安市第一汽车配件厂、大安市第二汽车配件厂4户企业已完成了企业改制,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等工作,已完成了困难企业认定,劳动部门档案审理,职工经济补偿金测算等各项基础工作。大安市制糖厂、大安市第一造纸厂、市饲料公司都未实现改制,目前都有合作对象正在洽谈中,如社会保险费全部缓交、财政与省补偿金筹集到位,年末都可完成“双退”。市烟叶公司企业资产抵偿农行贷款后,补偿金自筹部分到位也能实现“双退”。今天上午,市委刘继武书记又召开了专题会议,听取了前段改制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意见,并明确指出,今年全市改制工作要在组织部门、经济部门等单位的协调、组织、领导下,要在7月末全面完成全市改制工作任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由于我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起步较早,在探索中也客观地造成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目前这些企业“双退”工作面临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补偿金缺口较大,阻碍补偿政策的落实。按全口径统计全市29户国有工业企业在职职工10265人,经摸底测算平均工龄20年,补偿标准300元,补偿金总额为6500万元,按省、市、企各承担三分之一计算需企业筹集资金2200万元。经与市财政、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沟通了解到,本市需财政配套资金3945万元,而实际能配套1257万元,资金缺口2688万元。列入省重点的12户企业,自筹资金缺口约1000万元,需职工个人垫付。而有资产可变现的企业不多,可变现资产扣除劳动债务所剩无已。出售、出售收回的企业均无资产,需职工为企业支付。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两大改革既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与力量源泉。本文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建议。 一、准确把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 国资监管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唱响国有品牌,壮大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职责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 3、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为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也必须与国企改革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注重通过资本市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董事会建设力度,加强董事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力争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产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资监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加入WTO后。全球化和竟争加剧的现实给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战略高度积极调整国企的发展思路,加快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与其他一般性竞争行业相比,国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模大小不一;二是债务多,闲置资产多;三是待安置职工多。四是机制不灵活。虽经过近几年的尝试,许多国企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但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以及措施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在国企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摸式运行,市场化水平较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困难重重,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而且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举步艰难。 关键词:国企、改革、发展、利益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目 录 (2)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二、 国企的进一步改革 (4) 三、坚持市场取向推进中小企业改革 (6) 四、 参考文献 (8)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和入世后的新形势。 我们应当以枳极的资态,深入研究和解决国企有关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迎接挑战。按照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企分开和市场化经营步伐;尽快改变国企的机制,使国企改革在良性中发展。 一.国企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企改革套用单一模式,缺乏灵活性。国企改革20多年来,每一阶级的改革都出现了一些“样板”企业,这些企业对当时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出现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一哄而上的现象。结果是有些企业没有抓住改革根本点,形式上的应用没有解决企业的关键问题。应清醒地看到不同时期单一的改革模式能使一些企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总会有一些企业按照这一方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这正是“一包就灵”、“一股就活”思想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各企业都存其内部和外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改革方案的统一模式。 2.国企改革缺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系统进行,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的改革做法。应该说,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进行。 国企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改革的结果。又由于在改革中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总会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企改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企内部,还包括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名方面。在国企改革中缺乏从社会整体上认识和思考国企改革问题又突现出来的现象。 3.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经过几个阶级的改革,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层次的改革,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和市场竞争的主休,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已触及到原有形成的不同集团利益。各利益集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缺乏了改革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对改革的抵触。行政主管部门在政企分开后,在经济利益上由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变成了“外部人”,成为改革的对象,因为缺乏改革的动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失去了行政依托,要独立经营,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2001年6月 第14卷第2期 贵州商专学报 Jollmalof(沁izhW(h砷ercial(焱lege June200l Vd.14No.227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严明星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学校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国企改革历时20多年,成效可喜。但就目前改革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低估资产,高估债务,经过所谓“核销”、“量化”将70%一80%的国有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出售国有资产产权对内不对外,是一种企业内部行为,是无卖方的缺位出售国有资产行为。职工购买国有资产股权时再经过各种形式的“优惠”、“分配”、“配送”、“奖励”等。95%以上的国有资产变成了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暴露了国企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市场机制不健全,国企改革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关键词:国企;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F54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79(2()()1)02—0027—04 国有企业改革从1979年对企业的扩权让利,1983年利改税,1987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行股份制,1994年至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历时20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效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向高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县,均制订了国有企业改革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等,可谓国有企业改革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生机勃勃。但是,目前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尚需逐步完善。 一、产权界定未认真执行有关政策 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应本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应认真执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但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过程中,一些改制企业,对国有资产 t 收稿日期:2001—04—17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的认识不足,而将相当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或个人资产。如长沙通大公司、湘江涂料公司及友谊阿波罗公司在改革过程中,将71%一80%的国有资产确认为集体资产。确认的依据是以1984年实行拨改贷为界,将1983年底企业的净资产和1984年1月1日以后国家专项拨款形成的资产,企业税后留利积累形成的净资产,包括税后留利形成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后备基金、新产品试制损失、弥补福利基金赤字、其他消费性开支和亏损企业由税收减免返还,财政贴息等形成的净资产界定为企业集体资产①。但是<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运用国家资本金及在经营中借入的资金等所形成的税后利润经国家批准留给企业作为增加投资的部分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资本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界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国企改革大争论的几点看法——兼批郎咸平老师 学者曹兼善在《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和正确方向》一文中指出:在这次国企改革大争论中,很多学者包括郎咸平都批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普遍缺乏信托责任。但是他们并没有指明,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国企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而郎咸平却一直否认这一点。郎认为国有企业就算在欧洲(包括亚洲)也是非常普遍,在欧洲也好,亚洲也好,没有所有者缺位问题。令郎咸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问题就在这里,他忘了一个前提??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和法律制度,能够监督和制约政府(包括管理层),保护公众的合法权利,而这一前提我们恰恰没有。连郎咸平自己不也一再强调,国企产权改革中发生的这些现象在西方民主和法治国家是很难发生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次国企改革大讨论中,提出要立法(国有资产法)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但正如韩朝华指出,在任何社会,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法律来,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政府官员(管理层)往往能左右立法,而广大公众则很难通过立法来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根本突破之前,指望有一套完善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公众对国有资产的权益是不切实际的。 曹认为,人民通过其选举的代表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并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由此可见民主选举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样,这一套民主程序也可以用来体现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主人。当然如何“民主选举”以实现人民对国家和国企的所有权,我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国家和国企的所有者被虚置,被“架空”从而造成公众对政府官员和管理层没有办法加以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主人只是管家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却掌握国家和国企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当国企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亏损或资不抵债、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时,没有任何政府官员或管理层对此承担的责任。当管理层与政府官员事实上成为不受公众监督的“主人”的时候,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大量流失也就成为必然! 张维迎曾说过:“经理人好比一个家庭的保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有保姆在糟蹋这个家的时候,我首先要问主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让保姆将家糟蹋成这样?为什么不雇用一个好的保姆?”秦晖也曾发问:为什么“主人”制约不了“保姆”?为什么“保姆”根本不把“主人”当回事?这可以说是全部问题的核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哪怕你对“保姆”骂得再厉害又管什么用?就像朱恒鹏说的,如果主人对于保姆没有选择权的话,那这个保姆的能力和操守就只有天保佑了! 作为国有资产主人的公众本应好好监督或者干脆解雇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以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汇编)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

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要求工商管理.doc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要求工商管理 1.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近几年,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货币战争的威胁愈发严重,对企业的出口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不稳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制约;此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组织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环境日趋恶化,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面对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由于国企的债务包袱、企业冗员、社会负担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之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企业缺乏抗击经济形势变化和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在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2.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一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国有企业依法规范有序退出的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进展缓慢。三是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依然沉重,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四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需向纵深推进。低效资产或不良资产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五是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这些问题都是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

的,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原因。 3.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水平不高,内部协同效应发挥不够,管理粗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品牌建设不够,通过品牌建设带动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新的几点思考(精)

第5期(总第74期) No 5 机械管理开发 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 0ct 2003 fSUMNo.741 国企管理如何搞创飘的几点思考 班玉兰 太原第一机床厂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从管理创新的观念、基本思路、创新重点、目标模式、功效等五个方面对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如何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国企管理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3x(2003)∞一0047一02 引言式复制。要创造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所要求的管理企业的新方式方法,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外部市 场的要求较好地实现“对接”。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各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管理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并围绕市场和 用户进行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项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以保证新管理方法 的有效贯彻落实。 3

所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管理必须创新,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如果管理模式总是步人后尘,就不可能赶上和超过国外企业的先进水平。因此,当前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企管理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国企管理创新的重点 3.1制定好“三大战略” 即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 略。企业要制定好这“三个战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 把眼睛盯着市场,特别要搞清楚本企业的潜在市场是什么?要了解有关的科技发展动向是什么?要围绕市 场转,要跟着市场变,要在干好今天的摹础上规划好企 业的明天,设想好企业的后天。 3.2改革好“三项制度” 管理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回顾20世纪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管理新理论、新观念,例如:组织论的提出,企业再造理论的提出,都给企业带 来了巨大的影响,给社会进步以巨大的推动。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如果不是树立了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 即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好人事制 度,要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改革好用工制度,要做到 职工能进能出;改革好分配制度,要做到收人能增能 减。改革好“三项制度”,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机制的真正转换,就是要实现用人的市场化和报酬的市场化。 3.3着重抓好“三项管理” 即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抓好成本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物资采购成本;抓好资金管理,重点 是要抓好现金流量管理;抓好质量管理,主要是要抓好 管理观念和管理认识,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达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一个企业当处在困境中需要创新管 理、激活企业,但当企业兴旺发达取得成就时,也需要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08国贸吴敏2008221112110031 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列举以下六大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一、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外的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突出,难度很大 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包括国有非工业企业和国有小型工业企业。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的为6599户,占39.1%。当时说的要摆脱困境的就是这6599户。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全部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据财政部相关资料,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企业)共23.8万户。可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脱困的范围有限,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没有解决。 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转,工资发不出去,人心涣散,企业改革肯定很难深入下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很难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企业可以围绕脱困搞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国有企业,企业负债率高(不少企业已超过100%)、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又缺乏技改资金等,都是企业很难自己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有些脱困,比如该破产关闭的企业按正常程序退出市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可见,脱困和改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重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展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思想障碍大。有些人经常挥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大帽子吓唬人,使一些地方不敢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有些地方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放开搞活转制。事实上,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越慢,国有资产流失越厉害,财政的包袱就背得越重。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开放后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其中大型企业)外,一般国有企业由于其经营机制一下子难以适应,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不少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蚕食国有资产,以致出现国有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的可怕局面。 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也不利于顺利推进改革,比如,国有小型企业“一卖了之” 是不对的。但是,有的批评文章竟提出只有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卖,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党的政策一直明确,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出售也是其中一种形式,主要是要按中央政策,卖得公平,市场定价,安排好职工。又如不能把国企改革笼统地说成“国退民进”。因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国有资本要在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前述四大行业和领域集中和发展,而不是只退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尽管在前述四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发展,要前进,但是,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还会降低的,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而不是所有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逐步减少或退出后,是要让民营经济替补和发展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退民进也是符合实际的。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心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改革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前几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九、国企

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五)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3融f \ 效率:国企改革清晰和单一的目标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思路框架的几点思考 傅育宁 内容提要:套正与效率是人类社全所追求的两个基本目标,国有企业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 企业.其被赋予的经营目标混合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目标,涵盖了奁正与效率两个方面,从而造成了短期博彝、预算软约束、激励不兼客等种种问题。“三个代表”思想及加入wT_0.使得我国固企的目标清 晰化和单一化成为可能井显得必委。而将效率作为国盘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这一改革思路的确立,相信可以为国企改革开拓出许多新路。 关键词:固企改革效丰套正博彝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47(2003)ol—0003—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以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一直居于中心地位。正如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那样: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世界的目光也都在注视着这场改革,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指的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10月25日)曾评论到,(中国)改革国有企业意味着要面对这个国家中几乎所有隐藏的经济和政治问题:银行体系的危险状况,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城市失业与社会保障,等等。面对这样一个许多矛盾错综缠绕其中的问题,我以为目前新的形势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空间。 所谓新的形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是中国加入wTo,逐步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我认为,在这样两个形势背景下,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国企改革一个新的思路,就是:改革目前赋予国企众多目标的状况,特别是改变将公正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同时赋予国企的状况,对国企目标进行清晰和单一化,明确提出国企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率、创造财富。按照这一思路,将可形成一整套新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当然,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将效率作为国企清晰和单一的目标,主要是指要卸下国企政策的负担,而并非指为了追求效率可以罔顾其他,惟利是图。追求效率的行为必须受法律框架约束,且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应具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这与效率目标并不矛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借鉴、吸收了全人类文明实践的杰出结果为我所用,在总结改革作者筒介:傅青宁,招商局总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